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讀後感 >

百年孤獨讀後感15篇

百年孤獨讀後感15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百年孤獨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百年孤獨讀後感15篇

百年孤獨讀後感1

總起來説,范曄譯《百年孤獨》是一個非常可讀的本子,又是作者第一個中文授權本,愛書人不可不收,儘管定價高點,也算是為之前的未授權本買單吧。但感覺也還有需要改善的地方:一方面,於譯者來説,譯文註釋稀少,本可再多些;前言後記俱無,讀起來倒也省事,但對初讀者來説,缺少了一個瞭解作者與作品的機會;再者,有一兩處譯文費解的地方,老張曾百思不得其解,具體內容而今倒是忘了。另一方面,於出版方而言,封面設計本可更精一些,套封有些失望,如果內封換為布面或緞面,那可能就接近完美了。哈哈,得隴望蜀,人之常情也。具體評價為:原文——上上,譯文——上,印製——中上。

《百年孤獨》是一部不能只讀一遍的書,至少讀三遍才能理出頭緒,前提是需用心讀。老張的第二遍預備從上海譯文黃錦炎等先生譯本開始,時間待定。黃譯本當是第一個從原文迻譯的中譯本,廣獲讚譽,出版時間當在1991年中國加入出版公約之前,老張收存的精裝珍藏本似乎是1993年的數印本,當屬於盜版本了,不過孔乙己説過“竊書不算偷”,中國又屬於發展中國家,老馬先生何必大動肝火呢,還好這次出售了中文版權,儘管索價不菲,哈哈,這是題外之話,扯遠了。

百年孤獨讀後感2

剛開始看《百年孤獨》的時候,發現有幾個奇怪的地方,首先,布恩蒂亞家族中的人名反覆用的都是阿卡蒂奧和奧雷連諾,這也彷彿他們的生活一直是在一種可怕的循環中度過的;其次,故事的情節很具神話色彩,死去的人可以因為按奈不住寂寞從新回到人間,甚至與活人交談。這也引起了我看下去的衝動,這是一個彷彿描述一個國家百年的繁衍與生存、恥辱與壓迫的故事。

霍·阿·布恩蒂亞帶領他的妻子,以及他的親屬朋友們歷盡千辛來到了一片未開墾的土地上,開闢了一片廣闊的天地,這塊後來被命名馬孔多的小鎮上,藴含了無窮的神祕,但似乎又令霍·阿·布恩蒂亞陷入了無窮的孤獨。在他身上也體現了那種可怕的循環,在他對創造發明產生厭倦以後,便整日地呆在實驗室裏製作金屬金魚,每做到二十條的時候就將它們熔化重做。他的後代奧雷連諾又從戰爭走向孤獨,終於也陷入了循環制作金魚的怪圈中。

家族一代代地傳承,又一代代地都是那副孤獨樣,直到家族的最後一代奧雷連諾·布恩蒂亞的出世,由於壟斷資本主義的入駐,不僅是布恩蒂亞家族,整個馬孔多已經開始沒落了。那本羊皮書卷上用梵文字描述的這個家族從建立到沒落其實已經是註定的宿命,終究是一個可怕的循環。

《百年孤獨》讀完後都會給人留下一種沉重感,我認為這種感覺才是作者真正想傳達給讀者的。

百年孤獨讀後感3

對科學的誠愛,對情人的瘋愛,對生活的濁愛,對家族的任愛,幾代人,一直努力着,追尋着那個時代的自己,為想要的東西,或生或死,到最後,一切卻又迴歸到原始的起點。

請及時的享受當下生活的點點滴滴,因為生活一直在繼續,只是走着走着,有些人回到了原點,有些人走到的峯頂,有些人還繼續走在前往或者回去的路,那又怎樣,不論發生什麼,路還在我們的前方,請繼續走下去。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説、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祕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象世界,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經典文學鉅著之一。

故事也很簡單,但是幾代人加起來就不是一個簡單的故事。情感很簡單,但是幾代人加起來就不是簡單的情感。

閲讀之後,生命到底是什麼?信仰又是什麼?沒有人會告訴我們答案,我也不能給自己一個確切的答案,活着,好好的活着也許就夠了!

百年孤獨讀後感4

百年孤獨斷斷續續地歷時十六個多小時,最後讀到接近凌晨收尾,一場風暴席捲整個村落,一切塵埃落定,彷彿一切都沒有發生,所有的沉重情緒都被作者一笑而過,用一種輕鬆的方式卻讓人內心感覺沉甸甸。

我相信,百年孤獨並不玄幻,他是社會和許多家族的映射,文中沒有對話全程像在講述一個家族的故事,這恰好無這個無關愛的家族契合,長輩對晚輩沒有認真的陪伴和關愛,沒有言語交流,雖然生活在一起,但彼此並不瞭解,這個家族的人極度缺乏愛和安全感,所以會有奇怪的癖好。活着,我們總會相信,只要做些努力總比什麼也不做好,可是這本書讓我感受到最深寒意的是,宿命的不可更改,即便不是第七代破譯出家族的命運,而是提前獲知命運而有時間去扭轉,也不會有好的結果,如果一切是徒勞,我們還會選擇努力去改變嗎?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再來,但這個社會充滿了孤獨,塔更像是人類的基因,存在每個人身上,書中的故事呼嘯而過,每個人都曾總有美好的記憶,就憑着這個温暖的光亮,也足夠撐過漫長苦澀的人生吧。

百年孤獨讀後感5

陸陸續續,磕磕絆絆讀完了這本被稱為南美的聖經,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百年孤獨,百年孤獨讀後感。由布恩亞迪家族7代人折射了當時哥倫比亞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文章採用了帶有魔幻主義色彩的文筆,還略帶有一些灰色的幽默。裏面主要描繪了布恩亞迪七代人每個人身上發上的一些故事,儘管有些荒誕不羈,但每個人物都刻畫的非常細膩,真實,而以我個人的理解,另我印象比較深的是裏面的阿瑪蘭妲,她因為要阻止自己心愛的人和麗貝卡結婚,而不小心把它哥哥奧雷里亞諾的妻子毒死,而悔恨終生。從此她封閉了自己,並手帶黑紗。並拒絕了一切人的求愛,孤獨終老,折磨自己到死。確實是一個非常悲劇的人物。其實她是害怕失去而不敢再擁有了。到烏爾蘇拉雙目失明的時候,開始意識到阿瑪蘭妲才是世界上最温柔的女人。

確實百年孤獨裏面人物太多,而且關係又錯綜複雜。如果只看一次根本無法細緻瞭解其中的深沉奧義。但願有時間再多讀幾遍吧。也希望有看過這本書的朋友和我交流交流。

百年孤獨讀後感6

《百年孤獨》是我比較喜歡的外國小説之一,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和讀其它書都很明顯的不同,這可能就是本書的特點之一吧。這本書的不同之處就是全書幾乎沒有任何向上的積極氣息,有的只是孤獨和頹廢。

“不管走到哪,都要永遠記住:過去是虛假的,往事時不能返回的,每一個消逝的春天都一去不復返了。最狂熱、最堅貞的愛情也只是過眼雲煙”坦白地講,這部30萬字的《百年孤獨》,很好看,你會時而放聲大笑,時而眉頭緊鎖,當時重複率最高的表情是“瞪大的雙眼”因為據説本書是公認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百年孤獨》,卻缺乏這種積極的精神,只有偶爾幾個積極的人物,比如活了115—120歲的烏蘇娜,他一直活到十幾章(本書一共才20章),那個時候他的曾曾孫子都出世。了總的來説本書的基調還是黑色的,心得體會結尾那句話“遭受百年孤獨的家庭,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我的理解與書中的簡介不同,書前面的簡介説這句話代表的是積極,黑暗總會過去,光明即將來臨。

我卻覺得這句話是為這個悲劇魔幻的家族100年的孤獨歷史畫上句號。並不預示着以後的家庭就不孤獨,而孤獨其實是揮之不去的,誰也逃不掉的。書中的人物都是孤獨的,但每個人面對的方式有所不同。

奧雷連諾上校採取的方式是戰爭,永無休止的戰爭來排遣孤獨,但戰爭只讓他更加寂寞。梅梅用的是愛情,可惜他的愛情不被母親允許,寂寞也就依然如影相隨。

百年孤獨讀後感7

一部繁雜龐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脈絡清晰的地方興衰史。在時間的洪流中,個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顯得那樣無力。羸弱嬌小的被奪去生命,孤獨執着着的留下悲傷的痕跡。無端去世的雷梅苔絲的蘿莉像被作為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後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貝卡執着的不肯死去。經歷奪走3000人生命騷亂的阿卡迪奧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們都是人羣的異子,孤獨的極端。

對於我,則早已習慣了與孤獨為伴,未必開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獨是一個陪伴人一生的夥伴是一個既定事實,與其否認,與其抗爭,與其無謂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擁擠的人羣裏讓它保護你回家,週六的上午讓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陽光,週日的下午讓它陪你曬曬太陽,曬曬俱疲的身體與心靈。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週期性的抑鬱,不妨看看這本書,讓書中孤獨人的魯莽激起你無畏抗爭的勇氣。也許,我們可以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別人眼中。奧雷良諾上將死去的時候,我心中一陣痛楚,就是這麼想的。

我相信,這本書能給我的,遠遠不止於此。

百年孤獨讀後感8

人物給我印象較深的是霍·布恩蒂亞第二和奧雷良諾第二這對孿生兄弟。首先,他們叫的不一樣,不像別的那麼複雜,記都記死了。然後就是他們繼承了父輩的名字卻表現出了完全相反的性格。霍·布恩蒂亞第二像奧雷良諾上校那樣深沉而奧雷良諾第二則像霍·布恩蒂亞那樣不羈——以至於烏蘇娜常常懷疑他們是否是在幼年時交換了名字。這樣的懷疑並不離譜,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名字不一定要和性格一樣嘛。這是一個深深的諷刺。然而最後兩兄弟死去時又搞錯了墓穴彷彿這樣才是正確的歸屬,一切是命中註定的。

雖然每一代的成員都經歷着波折,但這個家族仍然一代一代地承傳着,並且一直傳承了下去。只是最後,當家族中的男子死去時,讓這個百年世家終於陷入了衰敗。不過好在的是,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開竅了,因為他最終發現這一切的一切都只不過是這的家族不可避免的宿命,這是永遠也走不出的循環。

即便合上手中的書,那些情節還會在我的腦海中一幕幕地湧現出來。這本書實在讓我受益匪淺,難以忘懷。

百年孤獨讀後感9

孤獨是把你拉進黑暗深淵的一雙手;孤獨是在周圍喧鬧的環境中你卻在灰暗的角落裏輕輕抽泣。而一個歷經百年孤獨的家族,他的歷程,會是怎樣的呢?

《百年孤獨》全書近30萬字,內容龐雜,人物眾多,情節曲折離奇,再加上神話故事、宗教典故、民間傳説以及作家獨創的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敍手法等,令人眼花繚亂。但閲畢全書,讀者可以領悟,作家是要通過布恩迪亞家族7代人充滿神祕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和整個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要求讀者思考造成馬孔多百年孤獨的原因,從而去尋找擺脱命運捉弄的正確途徑。

這本書寫的是布恩迪亞一家七代人的荒唐、古怪、甚至有些倫亂的故事和馬孔多這個小鎮一百多年來從興建、發展、鼎盛乃至消亡的歷史。漫長的幾代人之中,有手藝靈巧的、有求知旺盛的、有聰明機靈的、有勇敢堅強的、有吃苦耐勞的、有光彩照人的……他們有堅毅的眼光,不輕易服輸的性格,本書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並且通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出來。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作家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眾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

作者馬爾克斯不愧是一個“魔幻現實主義”的人,以此書為代表,他用絢爛並無束的語言構建了魔幻的天地。

歲月雖逝,但水流影在,布恩迪亞家族的孤獨傳奇,註定不會在世界上重現。

百年孤獨讀後感10

孤獨是殘忍的,是割捨不了的,是要與生命始終伴隨的,就像書中的拉丁美洲,與世界脱離,像極了閉關鎖國的清朝,彷彿世界只有孤身一人。《百年孤獨》裏的馬孔多,雜糅着這世間所有類型的人,也雜糅着這世間所有的孤獨。

馬爾克斯筆下的世界很奇妙,每個人都是獨立個性的但卻無神空虛的,書中所經歷的孤獨,也可能是我們人生當中所需要面對的。“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馬孔多的創始人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清晰的`認識到了目前的現狀,他本應該是個英雄,但時代讓他變得可悲,子孫所承受的災難性的傷害也揭示着他人生的可悲。他是孤獨的,馬孔多的文明也是孤獨的,他們有着對權利的渴求,對求知的渴望,以及對暴力的崇敬,但他們拒絕與遠方溝通,拒絕看到遙遠世界的光芒。他們從未放過自己,所以他們孤獨,卻也無能為力。

《百年孤獨》的魅力遠遠不止這小小的一角,就像作者説的“拉丁美洲的歷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勞的奮鬥的總結,是一幕幕事先要註定被人遺忘的戲劇的總和”,這個家族的百年孤獨也折射着世間萬物的悽楚和悲涼,孤獨的度量已無從計算,可能從創世之初到宇宙熱寂,也許它早已伴我們同行,無聲無息。

讀完這本書,我經常會思考一個問題:究竟什麼可以讓我們在有限的生命中為之相守和奮鬥?也許在經歷人生的不同階段時,都會有不同的答案吧!

百年孤獨讀後感11

《百年孤獨》是我比較喜歡的外國小説之一,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和讀其它書都很明顯的不同,這可能就是本書的特點之一吧。這本書的不同之處就是全書幾乎沒有任何向上的積極氣息,有的只是孤獨和頹廢。

這部30萬字的《百年孤獨》,很好看,你會時而放聲大笑,時而眉頭緊鎖,當時重複率最高的表情是“瞪大的雙眼”因為據説本書是公認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馬爾克斯對於生活也許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他筆下的人物,不管是性格開朗還是封閉,是堅毅向上還是墮落腐化,不管他們的生活是積極向上還是紙醉金迷都給人一種深深的孤獨無奈感,他們都不可避免坦然淡定的走向死亡。他筆下的世界雖然經歷了上百年的發展卻還是愚昧落後沒有任何進步相反還逐漸走向沒落。

人與人之間並不是一旦遇到悲涼的心境就需要有人出來安慰,因為你體會不到他的孤獨,你那善意的勸解反而更加刺痛他孤獨的感傷,使他倍感孤獨,適宜的離開也是一種默默的關懷。也許他需要一首悲傷的樂曲,也許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無非就是將他的孤獨表達出來的藝術,而這期間只有他自己明白。

孤獨希望與安靜和黑暗為伍,但人卻要面向陽光,否在會在無限的孤獨裏被黑洞吞噬。

百年孤獨讀後感12

當我看完《百年孤獨》這篇小説時,頭腦中依舊處於十分興奮的狀態。情節的設置如電影一般精彩。先祖們的形態各異的性格和作風,現實和幻想的交錯,結尾處的出人意料等等,十分使人讚歎。可以説,從”魔幻現實主義“的角度來評價這部小説,不是很恰當的。它只描述出了這部小説的吸引人的表現手法而已。但是,進一步而言,這部作品包含了拉丁美洲的政治與歷史的變遷。詞句之間隱含着悲痛的與現實脱節的,或者説與現代文明,或是以西方文化主導的當代現實的脱節感。可以説,這是一個來自拉丁美洲的呼聲,一個來自千百年來,從世代重複的節奏中變革出來的呼聲。

在文中,我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文字和拉丁美洲文化的融合現象。文中提到了西班牙語,梵文等等非常古老而陌生的語言。但是,人民的日常生活卻無法被正視和記錄下來。當吉普賽人在很多年之後,依舊用望遠鏡,甚至磁鐵,等”新發明“向馬孔多的人民進行宣傳時,人們依舊熱衷於此。這是否和中國儒教思想上的”生民“的概念很類似呢。

可以説,第三世界的苦難給了第三世界文學不竭的源泉。在內部矛盾,以及潛在的外部矛盾之中,以馬孔多為代表的較為自然發展的羣落的這種現象普遍存在着。它就好像是一條在茫茫大海中行駛的一條小舟,乘風破浪,在向着一個不知名的目標前進着。而這大海則是千變萬化的世界史吧。

百年孤獨讀後感13

面對這樣的作品,當你沒有能力讀它的時候,千萬不要試圖去讀懂。不要逼自己去面對那些看似紛亂的情節,不要強迫自己搞清楚那一代又一代的人物關係,不要翻來覆去的理清某些相似的名字不同的人物。這些屏障存在於那裏,已經説明你無須去讀它,起碼是當下,無須去讀。就像高中的我,因為好奇買下來它,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孩子,為了所謂的一點點虛榮心去閲讀這部作品,很認真地讀,它卻讓我恐懼。翻了兩章,便不敢再拿起來看。

和很多人的經歷相同,我把它放在書架的最頂層,記憶裏告訴自己,我讀過它,然而不過如此,因為我沒有看下去。

幾年以後,經歷了許多不想經歷的事情,從一個故作孤獨的人變成了一個真正開始明白孤獨的人。卻沒有了過往的浮躁,在一個清冷的午後重新去閲讀它。

你彷彿重新發現了一個被廢棄已久的寶藏。曾經晦澀難懂的文字如今卻像滔滔江水一樣一波一波的撞擊你的心靈。睡夢中還會讚歎怎麼會有這樣環環相扣精彩絕倫的敍事方式。冷靜旁觀的口吻,讀罷卻激起心底最深處的蒼涼。

因為年少的無知與浮躁,我差一點錯過了它。所以當你還未嘗過痛苦,當你還未開始嘗試看透生命,請好好的收着它,不要讀它。

百年孤獨讀後感14

經典就是經典 這應該是我讀的最快的一本書了吧!雖然書中人名錯綜複雜 重名極多但絲毫沒有影響我對這本書的興趣以及閲讀給我心靈帶來的快感.

七代人的歷史,一個家族的百年興衰 從第一個人死在樹上開始,最後一個人被螞蟻吃掉結束。布恩迪亞家族的每個人都有走向孤獨的宿命,重複的名字,重複做相同的事,命運的齒輪也跟着一圈一圈的輪迴,但齒輪的磨損最終會消磨掉一切。這不僅是一個家庭宿命式的興衰,也是拉丁美洲內戰此起彼伏的血淚史,他更反映人類的文明。

讀到布恩迪亞家族每個人的孤獨,我總想也許,每個人都是這樣吧,越長大越發現身邊的人越少 離別總比相聚多。每個人都少不了孤獨,有些人在孤獨中掙扎,想要逃離,他們愛聚會,喜歡熱鬧 儘量避免自己一個人。而有些人他們更願意享受孤獨,他們寧願一個人。彼此孤獨的形式不一樣,但孤獨的本質卻是相似的。就像布恩迪亞家族中每個人一樣,他們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但想要擺脱孤獨的方式卻有所不同,他們這一生中採取了各種各樣的方式,有把自己關起來,也有把酒言歡的。

孤獨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看不到未來!所以不要去糾結於過去的回憶,而是大膽向前買邁去吧,未來是不確定,是神祕,是萬事皆有可能。

百年孤獨讀後感15

穿越百年的孤獨,我飛到這個寂寞的夜。

我,是一隻蛾。我把翅膀粧扮成沒有色彩的灰褐,就像我的心情。以為這樣可以隱蔽自己的孤獨。

聽説有一種蝴蝶,在白天追求花的美麗與芬芳。而我卻追求一種光明,我不喜歡白晝,因為它沒有温度。蝴蝶有七彩的翅膀和輕柔的舞姿。人們用最華麗的辭藻,寫成優美的詩,讚美他們。而我註定要孤獨的隱蔽在這寂寞的夜。可我從不悲傷,也不自卑。但,我孤獨。

百年的孤獨,換來一個醒着的殘夜――沒有月光的温柔,沒有暖風的矜持,只有片片蛙聲,撕破整個滴血的夜。這一夜,是我生命中最後一個音符,也是最美的……我終於要去追尋一種炙熱的光明,用整個身軀。

而那絲光亮,似乎又那麼遙遠。我來不及撫慰受傷的翅膀,帶着一絲傷痛,追尋着。是的,那是一團烈火,火紅的光明。我倦了,累了。沒有絲毫的恐懼與猶豫,我孤獨着,痛着,累着,義無返顧地飛向那片光明……

一隻蛾,穿越百年的孤獨,終於在烈火中,化成一個透明的靈魂。

而那個靈魂,又終究要回歸於――那百年的孤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mo/fanwen/duhougan/egjlw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