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讀後感 >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精品]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精品]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精品]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1

安娜是一個追求個性解放的貴族婦女形象,一個被虛偽道德所束縛和扼殺的悲劇人物。

她的悲劇是她的性格和社會環境發生衝突的必然結果,造成安娜愛情悲劇的內在因素是她獨特的個性。她的感情真摯強烈,有深刻豐富的內心世界。和渥倫斯基的相遇,喚醒了她長期處於沉睡狀態的愛的激情。在這條艱難的道路上,安娜每走一步,都要付出慘痛的代價,她用她的高傲和勇敢的抵抗上流社會的詆譭和侮辱。她的獨特的個性是把愛當作生命,她的生是為了愛,死也是為了愛,她想以死喚回愛的生,這是她的性格決定的。

造成安娜愛情悲劇的外在因素,是虛偽的上流社會和冷酷的官僚世界。在上流社會只要表面上保持“體面,即丈夫和妻子保持虛偽的正常關係,就算合乎體統和常規。她不願也不想過這種虛偽和欺騙的生活。卡列寧為了折磨她,拒絕離婚。愛情的破碎使安娜失去了生存的精神依據,上流社會通過渥倫斯基的手殺死了她。她看透了那個社會和那個社會的'人,對它不在留戀了。

托爾斯泰揭示了造成安娜悲劇的社會原因,憤怒地譴責了壓抑她、摧殘她並造成她慘死的社會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勢力。安娜的悲劇結局,既體現了她性格發展的邏輯,也體現了俄國生活發展的邏輯,體現了托爾斯泰現實主義的力量。她對愛情自由的執着追求,體現了貴族婦女個性解放的要求,具有反封建性質。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2

音樂劇裏的安娜熱情大膽,吉蒂聖潔敏感,快節奏的樂曲在安娜卧軌的時候達到了一個高潮,讓人有種全劇都是為了這一刻,震撼不已。

看音樂劇的時候,書還只看到賽馬時佛隆斯基受傷,安娜即將和卡列寧攤牌。預知了結局,就有種觀賞一件藝術品是如何被打碎的過程,有點破碎美學的意思。

這是個什麼故事呢?一個已婚婦女在婚後出軌跟情人私奔最後自殺了。

壓倒她的,也許是丈夫的不離婚,也許是不被允的社交環境,也許是情人的若即若離,最後是她對愛情和自己的無法控制。情深不壽。當有人看到了你鮮豔的花朵,綠色的嫩芽,來到你身邊,你欣喜若狂,叫他湊近些,拔出你埋在地底的根。你只是想把你最好的東西給喜歡的人。你付出了全心,卻也要求對方以同等的態度對待你,不,甚至更多。愛是不能被輕易滿足的,得到後就想要的更多。最終,如菟絲花般的`女人,在患得患失的愛情中放棄了生命。

自殺的這一段心理描寫絲絲入扣,自殺真的從來都不是一個單純的必然或偶然事件,它是一系列的事件的集合,一層一層壓垮這個人的意志,然後恍惚中放棄掙扎。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3

“所有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這本書中的故事能引發人們對愛情的思考,對家庭的思考,對婚姻的.思考,對生活的思考。

這本書寫了安娜一步一步迷失在不期而至的幸福中。其實在與弗朗斯基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安娜面對愛情而做出的決定,就註定了她的悲慘結局,作者預先埋好了伏筆:火車軋死了一個人,作者用這種方式讓安娜隨着這條線走完她史詩般的生命旅程。

作者創造了一個偉大又悲哀的女性形象,她的悲慘結局,充斥着對腐朽的舊社會的控訴,給這個搖搖欲墜的社會有力一擊,讓這個具有較高藝術性的形象熠熠生輝,照亮了整個世界。

丈夫的無情、情人的自私、社會的冷漠,讓安娜備受煎熬,痛苦不已。長時間的折磨,還有那些無形的壓力將她逼上了絕境,思想開始混亂,喪失了生存下去的勇氣,她一直以來堅持着的愛情及心中建立起來的世界瞬間轟然倒塌。大千世界,踽踽獨行,心如灰,赴黃泉。

其實不管是在以前還是在現代,都有不少人,他們有的被生活所逼,有的被壓力所迫,最後和安娜一樣,赴黃泉。

安娜的愛情價值受到當時社會的制約,註定是不現實也不可能被接受的。

安娜和列文都是舊社會體制下,為衝破舊思想的牢籠,擺脱桎梏,打碎這個讓人窒息的制度而勇於獻身的青年。正如書中所説,“沒有愛,生命是一片沙漠。擁有愛,生命將變成綠洲。”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4

終於看完了號稱世界名著的托爾斯泰的小説《安娜卡列尼娜》,看後沒有特別的感觸,與我的期望值相差太遠。

我的感觸就是:女人都差不多,男人都一樣。或者再進一步説:世界上的女人都差不多,全世界的男人都一樣。為愛燃盡熱情甚至毀掉生命,憚精竭慮,不管不顧,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可是卻忘記了人是社會人,需要交往需要親情,親情是融入血液中,難以割捨更割捨不了的.,人間沒有世外桃源,沒有純粹的脱離現實的純潔情感,不管當時怎樣火熱,怎樣一見鍾情,現實的寒冷温暖不了愛情的温度,特別是不符合道德規範的愛情,也只有這種愛情才配稱作愛情吧,加入太多元素的只能叫婚姻,於是愛情只有死亡才能永恆,這也就是悲劇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而喜劇讓人在一笑之餘心酸的原因吧。也許我悟性太低,我不想去弄明白在那種大的環境下俄國的政治、人文等諸如時代背景之類的東西,我只看到一個女人一個母親為情所困為情痴狂最後為情毀滅的心路歷程,她只有死才能最終徹底解脱,即使她離婚成功與沃隆斯基結婚又如何?

只不過是人間又多一具行屍走肉,打着愛情的幌子,揹負着婚姻的沉重責任與義務,為別人活着,只為對得起母親這個人世間最偉大的稱呼的怨婦。這樣的怨婦已太多,少一個反而是女人的幸事。敬佩她卧軌自殺的勇氣,只為這種勇氣,也該向她敬禮!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5

列夫·托爾斯泰,一個響徹世界的名字。面對種種不平等的社會現實,托爾斯泰完成了許多千古流傳的名作,《安娜·卡列尼娜》就是其中的一部經典之作。

女主角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位標誌性的不甘於命運的女人。她洋溢着過剩的青春,純樸自然,毫不做作。文章開頭寫了哥哥和嫂子的家庭矛盾來昇華了安娜的出場。用了卧軌自殺的方式引出了安娜善良的特質,以及她對丈夫卡列寧的些許不滿。遇到伏倫斯基,並背叛了丈夫之後,她內心的掙扎,在夢中的祈語,令人心疼。她頑強不屈、她不甘於命、她是非曲直,讓人肅然起敬。

有的愛,明知不可行,卻像毒品,欲罷不能。在賽馬場上,她被伏倫斯基牽動着心,當伏倫斯基從馬上摔下來時,他的的'反應引起封建保守的卡列寧的不滿。就是從這個賽馬場開始,安娜,從開朗活潑,到最後的精神折磨,讓她飽盡人情冷暖,她是一個可憐的女人,擁有不平凡的命運,塑造了不平凡的人生。

反觀列文,一個作者自傳式角色,出場自帶喜感,一個面對愛情不知所措的小地主,鼓起勇氣,勇於面對,愈挫愈勇,終於與心愛的人——吉娣,步入幸福的殿堂。白頭偕老,廝守終生。此時此刻,另一邊的安娜,精神和肉體的折磨,使她痛不欲生,精神恍惚之下,她在火車站用卧軌結束了她跌宕起伏的一生。

忍耐的,爆發了,彷徨的,結束了,這朵美麗的生命之花,閉合了,安靜了。這個美麗又孤獨的靈魂,還在留戀人間,在遺憾中交織、彌散……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6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代表作品,每次重讀都會有不同的感想。當帶有階級鬥爭有色眼鏡看這部名著時,對官僚——安娜的丈夫亞歷山大·卡列寧和反動軍官——安娜的情人渥倫斯基有的只是嚴厲的批判,而對安娜·卡列尼娜則給與無限的同情,現在再讀卻有了不同的認識。

安娜·卡列尼娜嫁給了大她20歲的'省長卡列寧。卡列寧是愛着安娜的,安娜出軌並懷了渥倫斯基的孩子,在她分娩時,由於產褥熱而感染重病,拍電報給到邊遠省份去調查的卡列寧,卡列寧匆匆趕回,安娜在昏迷中呼喚卡列寧的名字,請求他與渥倫斯基和好,卡列寧深受感動,表現出令人吃驚的寬厚,原諒了她和渥倫斯基的背叛。安娜死後卡列寧還參加了安娜的葬禮,並把安娜生的女兒帶走撫養,這一切不都説明了卡列寧是深愛着安娜的嗎?卡列寧還是一個很成功的政府官員,他一帆風順,短短8年時間,就當上了內閣部長的高位,成為“彼得堡最重要的官員”。只是安娜既想過上層貴夫人豐厚的物質生活又想要豐富的感情生活,全然不懂得“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的道理。安娜還羞辱卡列寧,公開承認自己與渥倫斯基同居,並説“我愛他……我憎惡你……”,最後拋夫棄子而去。請問那個男人能大度容忍?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7

六年級伊始,李老師推薦了《安娜卡列尼娜》這本書,我迫不及待地買了一本。

這本書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的,是世界十大文學名著之一。這本書構思精巧,條理清晰,引人入勝。

這本書的主人公是安娜卡列尼娜,書中的故事發生在戰爭年代。我們從未經歷過戰爭年代,這本書很好地反映了戰爭年代的不和平和殘酷。

書中我最瞭解的人是安娜卡列尼娜夫人,她是個很有錢的人,但她從不快樂,從不為自己着想。她總是關心別人,即使是一個陌生人發生了什麼事,她的心情也會久久不能平靜下來。她靠自己的努力開創了一番事業,她很少需要別人的施捨,她憑着百折不撓的毅力不斷取得進步,她的事業終於越來越好,這也是我非常敬佩她的地方。

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人,安娜卡列尼娜也有缺點,但她的優點是常人無法比擬的。她有很多姐妹,當她摔倒的'時候,她們只是一味的嘲笑她,看不起她,但是她從來不在乎別人的眼神。她也很少評論別人,這一優勢使她在後來的事業中加倍成功。我們也不應該評判別人,要努力把自己做到最好。

那是一個充滿戰爭和混亂的時代,窮窮人家吃了上頓沒下頓,而現在的我們在吃穿方面沒有什麼好擔心的。這本書與我們現在的時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不應該隨意浪費我們的生命或金錢,而應該以適當的方式花費我們的時間和精力。

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讓我明白了現在我們的生活是美好而幸福的。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8

小説講述了安娜在追求愛情過程中的遭遇,同時也向我們展現了當時俄國貴族之間的生活方式,以及人性中存在的一些缺陷,比如自私自利、冷漠無情、虛偽作假等。也正是這些,成為安娜卧軌自殺的原因之一,但我認為造成安娜的悲劇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她自己。

安娜是一個懦弱的,一直在勸慰自己的人,她認為自己沒有任何過錯,是一種沒有羞恥感的人。起初,在社交界,她是一種美麗的,慈祥的,任何人都喜歡的形象,可是,當她瘋狂之後,為愛情所忙碌,以名譽和兒女為代價的這種行為,讓人費解。可以説,她被愛情衝昏了頭腦,失去了理智。

有人説:愛得越深,陷得越深,因為愛渥倫斯基,安娜幾乎拋卻一切,忍受他人的辱罵和異樣的眼光,可她的愛最後卻換來渥倫斯基的冷漠,使得難以承受這種痛苦的她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如果安娜愛得理智一點,那麼就不至於走上極端。

儘管如此,安娜還有一點是值得欣賞的,那就是她敢於衝破倫理道德的舒服,與社會對抗,勇敢追求愛情的精神,這是她的閃光點。所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她的自殺也成就了她的勇敢、反叛的精神女性。也許正如現在的人所説:自殺的人,是勇敢的,因為,很少有人有勇氣去自殺。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9

説《安娜.卡列寧娜》是長篇鉅製,可是時間跨度並不長,場景設置算不上恢宏;寫感情,並不攝人心魂;寫故事,並不曲折離奇;寫盡世俗,人間百態,也是點到即止;可就是這樣的長篇小説,也足以吸引我很快進入到十九世紀後半段的沙皇俄羅斯,從莫斯科,彼得堡,到外省鄉村,一幅廣闊多彩的社會圖景在眼前鋪開,150多個人物個性鮮明地躍然紙上。所以,我讀到後面一向在思考,托爾斯泰的這支筆到底妙在哪?那就是他出色的心理描述。

書中的主要人物都經歷了曲折的心理變化過程,作者對於主角們的每一次心理和精神上經歷的嬗變都寫得肌理分明,細緻入微。這其中,最豐滿的形象要屬安娜和列文。安娜的鮮豔,嫵媚,開朗,落落大方到之後的羞愧,孤僻,猜疑,被想法吞噬。列文從敏感自尊又熱愛勞動充滿活力到之後婚後出現的'精神危機,以及從宗教中找到自我的信仰。(托爾斯泰安排他們在第七部中相遇,的一次見面也是最終一次見面,就讓列文對之產生了愛憐的情感。)要把這樣豐滿的人物形象總結下來,可能需要另開一篇了。而那裏我最想説的是吉娣和陶麗兩名普通女性主角的心理蜕變和心理矛盾。

托爾斯泰的這支妙筆寫出來的人物心理,能夠説是細膩的工筆畫一般,連喜怒哀樂都能夠分成多個類型和程度的那種細膩。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10

輕輕合上書本,回味似地閉上眼睛,心中還在咀嚼着那詩一樣的文字,安娜·卡列尼娜的身影似從眼前飄過。

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描述了一個風華正茂的上層婦女無可救藥地愛上了伏倫斯基一位風度翩翩的貴族青年,但他不是她丈夫,在宗教、丈夫、社會的壓力下,倍受煎熬的她在愛情中也找不到寄託,在無路可走時絕望地選擇了自殺。

看完《安娜·卡列尼娜》,首先禁不住讚歎安娜的美:雙頰和下巴上分明的'酒宴,嘴脣的優美線條,盪漾在整個臉上的笑意,眼睛裏----來源網絡,蒐集整理,僅供參考學習

3閃爍的光芒,動物的優美和靈活……無論誰都會被她迷住。但接着又會為她的而遺憾,如此美麗、聰明、真誠的婦女卻因一場不應該的愛情而進退兩難,對謝爾查真摯的愛讓她寢食難安,為了純潔的愛情,她敢於出走,掙扎在投向她的世俗的目光中。

封建的倫理道德,沉重的宗教壓力讓安娜無法與丈夫離婚,追求自由的愛情,最終卧軌自殺。

小説還側面描寫了列文和吉娣的愛情,兩人都正直純潔,滿足於擁有的幸福,更多地敍述了列文由不信教到獲得信仰的思想,象追求精神的解脱。

我想,在那個動亂的時候,安娜的所作所為是如此勇敢,她竭力衝破宗教組成的無形的大網,追求自由幸福的愛情,這種勇敢不由得讓我敬佩。

讀《安娜·卡列尼娜》我深感文字的魅力,希望我能看到更多的文學作品。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11

安娜和伏倫斯基的故事開始於火車站,也結束於火車站。看這本書的前半部分的時候,我一直對安娜太苛刻了,我的潛意識控制着我,讓我對安娜產生了巨大的偏見。我雖然自詡自己是思想先進的維護女性權益的人,但是內心還是有很多思想的枷鎖。對於奧勃朗斯基,我選擇了沉默的原諒。原文中的大多數人,甚至跟陶麗關係比較好的人,都暗暗幫奧勃朗斯基。這是我們對女性的'偏見和對男性的包容。原文中的卡列寧我覺得也沒那麼討厭,他雖然世故,但是還是比較成熟,他在事情發生後,是維護過安娜的。但是最後他對安娜的愛還是變冷淡了。安娜為了挽回他,一直在做愛情的遊戲,很卑微。關於安娜,我覺得她真的太勇敢了,勇敢地追求了愛情,勇敢地面對那些憎恨她的人。

我看前半部分的時候,老感覺伏倫斯基不愛安娜,但是到後面發現伏倫斯基也是愛安娜在乎安娜的。安娜被整個上流社交界孤立,別人出軌都沒有這麼大的懲罰,可能是她的嫉妒來自於得不到她的異性和比不上她的同性。我也嫉妒安娜,我嫉妒她的勇敢,哪怕她知道她會遭受那麼大的輿論壓力,但是她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愛情。

可是她終是不敵,最後她的死與其説是沒有安全感,不如説她只有伏倫斯基了,失去他她就一無所有了。所以她才會那麼沒有安全感。總的來説,她是個很勇敢的人。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12

安娜和伏倫斯基的故事開始於火車站,也結束於火車站。看這本書的前半部分的時候,我一直對安娜太苛刻了,我的潛意識控制着我,讓我對安娜產生了巨大的偏見。我雖然自詡自身是思想先進的維護女性權益的人,但內心還是有很多思想的枷鎖。對於奧勃朗斯基,我選擇了沉默的原諒。原文中的大多數人,甚至跟陶麗關係比較好的人,都暗暗幫奧勃朗斯基。這是我們對女性的偏見和對男性的包容。原文中的卡列寧我覺得也沒那討厭,他雖然世故,但還是比較成熟,他在事情發生後,是維護過安娜的。但最後他對安娜的'愛還是變冷漠了。安娜為了挽回他,一直在做愛情的遊戲,很卑微。關於安娜,我覺得她真的太勇敢了,勇敢地追求了愛情,勇敢地面對那些憎恨她的人。

我看前半部分的時候,老感覺伏倫斯基不愛安娜,但到後面發現伏倫斯基也是愛安娜在乎安娜的。安娜被整個上流社交界孤立,別人出軌都沒有這麼大的懲罰,可能是她的嫉妒來自於得不到她的異性和比不上她的同性。我也嫉妒安娜,我嫉妒她的勇敢,哪怕她知道她會遭受那大的輿論壓力,但她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愛情。

可是她終是不敵,最後她的死與其説是沒有安全感,不如説她只有伏倫斯基了,失去他她就一無所有了。因此她才會那沒有安全感。總的來説,她是個很勇敢的人。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13

因為時間有限,我們在讀書課上讀了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弗龍斯基,亞歷山德羅維奇,阿爾卡季奇,多莉,基季,萊温。這七個人之間有着很糾結的關係!安娜嫁給了亞歷山德羅維奇,並且生下一子,後來在調節表哥阿爾卡季奇與其妻子多莉之間婚姻矛盾時候遇到了阿爾卡季奇的朋友也是多莉妹妹基季的未婚夫弗龍斯基,兩人一見面就喜歡上了對方後來經過安娜的調節,表哥表嫂和好如初,自己卻因此陷入了尷尬境地。阿爾卡季奇的好友萊温喜歡基季,而基季一直喜歡弗龍斯基,安娜的出現使得整個故事進入了另一種狀態,基季因安娜“奪走了”她的未婚夫而憎恨她,萊温則因為弗龍斯基的出現被基季拒絕求婚而恨他,即便如此,安娜和弗龍斯基也沒有放棄他們之間的事。但是從道德觀念出發,安娜這種拋夫“棄子”的做法很不對,當然她沒有拋棄自己的兒子,只是她的.丈夫亞歷山德羅維奇不願成全她的母愛罷了。

安娜和弗龍斯基的事情,讓人看得很很難受,彼此放棄了上流社會的地位、放棄了好名聲、好前程、因為愛,最後各自走向毀滅……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14

六年級伊始,李老師推薦了《安娜卡列尼娜》這本書,我迫不及待地買了一本。

這本書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的,是世界十大文學名著之一。這本書構思精巧,條理清晰,引人入勝。

這本書的主人公是安娜卡列尼娜,書中的故事發生在戰爭年代。我們從未經歷過戰爭年代,這本書很好地反映了戰爭年代的不和平和殘酷。

書中我最瞭解的人是安娜卡列尼娜夫人,她是個很有錢的人,但她從不快樂,從不為自身着想。她總是關心別人,即使是一個陌生人發生了什麼事,她的心情也會久久不能平靜下來。她靠自身的努力開創了一番事業,她很少需要別人的施捨,她憑着百折不撓的毅力不斷取得進步,她的`事業終於越來越好,這也是我非常敬佩她的地方。

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人,安娜卡列尼娜也有缺點,但她的優點是常人無法比擬的。她有很多姐妹,當她摔倒的時候,她們只是一味的嘲笑她,看不起她,但她從來不在乎別人的眼神。她也很少評論別人,這一優勢使她在後來的事業中加倍成功。我們也不應該評判別人,要努力把自身做到最好。

那是一個充滿戰爭和混亂的時代,窮窮人家吃了上頓沒下頓,而現在的我們在吃穿方面沒有什麼好擔心的。這本書與我們現在的時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不應該隨意浪費我們的生命或金錢,而應該以適當的方式花費我們的時間和精力。

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讓我明白了現在我們的生活是美好而幸福的。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15

我最近接連讀了托爾斯泰的兩部鉅著《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上海文藝出版社有一套世界十大文學名著,排在前面的就是這兩本書,而《安娜卡列尼娜》竟又赫然居首,很多評論家認為此書的文學藝術已達爐火純青,但我通過閲讀,卻感覺本書是有瑕疵和缺陷的。

首先,説培特西這一類貴族婦女是"最放蕩的女人,用最惡劣的方式欺騙丈夫",作為一個參照和鏡子來抬高安娜的形象,而我在書中卻沒有讀到有關培特西放蕩或欺騙丈夫的情節或故事敍述及心理描寫,儘管作家在諸多細枝末節上恣意潑灑,但這個環節卻惜墨如金。

其次,我在書中多次讀到列文在寫作或與社會名流探討他的著作,強調他在研究農業制度和勞動力與土地的關係等問題,但是書中卻未能對阻礙俄國農業發展的'問題進行深刻剖析和思考,即使列文自認為"許多沒有解決的問題都變得明確了",而具體的論述卻又雜亂無章且貧乏空洞,這是本書一個大的瑕疵。

羅曼羅蘭在《托爾斯泰傳》中指出:"本書的愛情有着一種尖刻的、專橫的特點"以及關於書中兩條線的敍述"這些平行的故事轉換得有點牽強附會,生硬造作,沒有達到《戰爭與和平》的那種交響曲般的有機統一"。這也是明顯的缺陷,儘管托爾斯泰自己不承認這一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mo/fanwen/duhougan/92qjq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