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讀後感 >

《愛和自由》的讀書心得

《愛和自由》的讀書心得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穫以後,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那麼心得體會該怎麼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愛和自由》的讀書心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愛和自由》的讀書心得

《愛和自由》的讀書心得1

看了孫瑞雪的《愛和自由》感受很多,這是我第一次接觸蒙氏理論的書,拿到書後才一翻,就馬上被吸引住了,一邊看一邊打心眼裏認同,合上書本,內心充滿了接觸到真理的激動。都説只有切身感受的事物才會特別認同,現在卻已經想不起來到底是書裏哪些案例和説法觸動了自己,只知道一邊翻閲一邊忍不住幻想:如果自己從小能在“愛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成長是多麼的幸福,甚至有一種衝動,恨不得把書上的文字騰印到父母的腦子裏,告訴他們當年那種傳統的教育方法是怎樣傷害和扼殺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總之,由此“愛和自由”的理念已經深深紮根在心裏,看着孩子們無邪的笑臉,作為老師的神聖使命感再次昇華,看着孩子的臉,在心裏對她們説我也要“讓我的愛象陽光一樣包圍着你們,而又給你們光輝燦爛的自由。”愛是什麼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不求益,不動怒。只喜歡真理凡是包容,凡事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的等待。”書中是這樣的定義“愛”的。“不動怒、相信、盼望、永無止息的等待”是打動我最深的字眼。

在愛孩子的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以現有的經驗對待孩子,因為現有的經驗早已過時。”曾經,我也認同一個家庭裏的孩子至少要怕一個人,要有個人“鎮”得住他;認同孩子小的時候講不通道理的時候,至於道理,長大了就會懂了;認同一個凌厲的'眼色使過去,孩子就噤若寒蟬的“威嚴”因為,我們就是在這樣的教育中成長的,我們從小按着“乖孩子”的模式去聽話、不惹事、好好學習、不貪玩,就是好孩子。我們從來沒有或者有過卻沒有答案去問自己:我想要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眼前這些就是我想要的嗎?我們的身體已經成熟,我們的心智卻停滯不前,面對紛擾的社會,我們內心的惶恐不安遠遠大於自尊自信,這就是傳統教育帶來的後果。為什麼一代一代的父母都對自己的處境不滿意,拼命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要孩子“按我説的去做,但不要學我”?為什麼父母以自身的經歷和教訓教導孩子卻不能使孩子走上一條屬於自己的自強自立的人生道路? 讓我們從瞭解自己開始,瞭解生命的意義,瞭解成長的規律,認識到並尊重每一個新的獨立的個體,蹲下來,時刻關注自己和她的成長,用真正的、無限的、無條件的愛滋潤彼此的心靈,讓“內心的小孩”和現實的孩子一起快樂、自由地成長!

《愛和自由》的讀書心得2

讀完《愛和自由》這本書,內心都激盪着震撼和深深的思考,並伴隨着些許悲哀和無奈。悲哀在於,還有許許多多的家長沒有意識到兒童擁有一種積極的精神生活。我們不能再無視兒童的心理和發展,而且必須從一開始就去幫助兒童,這種幫助並不在於塑造兒童,因為這一任務屬於自然之神,而是在於觀察兒童心理髮展的外在表現,在於能為兒童成長提供必要的手段,因為這種手段單靠兒童自己是辦不到的。

愛是土壤、是根基。《愛和自由》中,愛的定義為“給與孩子成長的機會,並讓孩子感知到你的愛,為孩子的發展和每一個生活細節提供條件和幫助”。可是這種愛又何嘗不是相互的呢,兒童身上也具有愛的能量,兒童在敏感期中那種對周圍事物不可抑制的衝動,實際上就是他對所處環境的愛,這種愛不僅僅是情感上的愛,也是智力發展的需求。同時成年人也是兒童愛的對象,他從成年人身上得到自我發展所需要的東西,對兒童來説,成人是令人尊敬的。園長一再叮囑我們,不停的對孩子表達我愛你,彷彿也喚醒了我自身部分的麻木,兒童也在用他們的愛喚醒着我們,喚醒着快消失的生機和活力,是的,更好的生活,感受愛的氣息!

《愛和自由》也強調説紀律必須建立在自由上,這個自由的含義很深很廣,我對自由的理解為,要相信孩子的自我教育,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存在着一種這種能力不是一從與父母的指導,而是自動自發的.,尤其是在感覺的練習中,這種自我教育更加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這種練習能夠重複多次,這種自我教育就會使孩子的心理感覺更加完善,進而幫助他從對事物的感覺轉移到對物體的觀念。而他只有在這種觀念的驅使下,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身為一名幼兒園老師,務必要以“愛和自由”這個精神嚮導來要求自己,使之與自己的靈魂相融。

《愛和自由》的讀書心得3

孫瑞雪老師的《愛和自由》好多年前讀過一次,但已經漸漸忘記,這次重新拜讀再加上結合多年來的教學經驗進行思考,別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看書的過程中,會回憶到自己兒時的記憶,其實並沒有太多的學習的記憶,更多是玩。所以對於孩子來説,這個時期學習的過程更多像是玩的過程,從中來獲取感受,就像孫瑞雪女士説的,幸福和快樂的感覺實在童年時期建立的,這種認識將持續整個人生;安全感、獨立性、自信都是源自一個穩定的哎的環境;讓孩子成為自己,需要的是自由。正如書名“愛和自由。”

愛,是給孩子充足的愛。不是給予肉體的生命,而是從身體的完整到精神的完整。兒童帶着什麼來到這個世界?在接觸到幼兒教育之後,我的意識發生變化的是,關於孩子,並不是單純的給孩子帶來生命,在生理髮育上,滿足孩子的吃喝拉撒。而是在兒童0—6這個階段,我們需要感受到兒童的情緒、心理、智力,而這些衍生出來的,而是讓孩子擁有一個豐富的精神世界,這影響到孩子自我、尊嚴、幸福、價值的感受。作為老師,在指引的過程中,不是直接給予結果,或先入為主。而是需要引領孩子,在認知過程中幫助孩子去區別概念,理解概念,讓孩子感受自己的感覺,慢慢長大。

培養兒童的認知和感覺。書裏有一個孩子玩瓶子的例子,兒童內在精神的衝動支配着身體去實現,這個過程的變化,行程了兒童自身的實體化。這就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從注意到一個感興趣的物體。通過精神的衝動支配着身體去感受事物,建立概念,在與現階段的認知形成連接,產生了認知。但對於大人來説,習慣從自己的經驗干預孩子,從而讓孩子產生認知的過程,總忍不住破壞孩子探索的過程,不自覺的破壞了孩子的發展點。而殊不知兒童,也需要在感受中形成自己的認知,和經驗的累積。

兒童的心智發展。我們都知道,隨着現在社會競爭給予成人的壓力,會讓我們將感受到的這種壓力轉移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可以變得優秀來應對這種社會壓力。所以很多大人會給孩子報很多提升自己的課程,卻沒去尊重孩子是否感受到壓力,因為兒童的語言有限,其實不會清楚的表達自己接受還是拒絕,只能通過哭、逃避、不專注來做反饋。所以,兒童心智發展是重複和連接的,是需要時間的,不可過分的干預。不是純粹的知識輸入,卻與生活無關,通過知識量去判斷兒童的智力水平。而是兒童可以獨立的觀察、思考,從而感觸,感受,順其成長規律的理解了物體的概念,掌握了技能方法,這個過程就是智力的形成過程了。

孩子的.自由,是獨立。獨立從外部因素上,有生活常識上的經驗,表達,自主。從精神上,是有安全感、自信、與幸福感。對於孩子,我們應該將孩子放在與我們平等的水平線上,從語言的溝通,行為的秩序,保持着耐心與不約束,讓充足的愛使孩子獨立,自由,心有歸屬。

讓孩子自由、快樂、積極主動的做自己喜歡的事。這件事簡單,卻又不簡單。這要取決於我們是否願意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容忍孩子在做與自己認知世界向背馳的事。這就是給予孩子對感興趣的東西探索的自由。使其保護了自己的興趣,從而掌握了規律,

這本書也讓我豐富了對幼兒的認識,對兒童的行為習慣有了判斷與方向。並提醒我,與孩子相處,尊重孩子的思想,將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給予孩子完整,獨立的童年。對成年的我們,學習什麼是愛,愛會使人獨立,心安,踏實,精神上的安全感。從而變的自信,做到真正的愛和自由。

《愛和自由》的讀書心得4

看了孫瑞雪的《愛和自由》,感受很多。

每個家長都愛自我的孩子,那愛到底是什麼?“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的等待。”書中是這樣定義“愛”的。受此啟迪,我感覺:愛是尊重,愛是珍視尊嚴。

這本書以愛和自由為全書的立足點,強調給孩子的愛要有科學的方式,即在對兒童成長規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利用蒙氏的各種訓練方法,並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選取。作者用各種事例詮釋了“愛和自由”對培養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作者相信這樣孩子就能夠全面發展,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同時,也簡要地提到了約束孩子不良行為的方法。總體來講,作者比較審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實踐着兒童教育,並總結出一些經驗。

作者所謂的“愛和自由”是成人施捨給孩子的,主角還是成人,孩子是被施捨的對象。作者要求成人儘可能地瞭解自我的孩子,給他們科學的愛,給他們儘可能充分的自由。但無論加上什麼樣的修飾詞,這種施予和授予的關係沒有變,孩子是被動的,是從屬地位的。這意味着,成人有權力決定給什麼樣的愛,給什麼樣的自由。給什麼,怎樣給,取決於成人認為怎樣有利於孩子的“健康發展”。這種施捨的“愛和自由”是功利主義的,並且會因社會的壓力而不斷修正、變化,最終就是妥協和放下。孩子得到的是被動的愛,缺少的尊重。

在此我想來和大家聊聊蒙式教育,教育的創始人蒙台梭利有以下教育觀點:

1、遵循兒童具有與生俱來的吸收性心智

2、注重兒童成長過程中的敏感期

3、重視自發性活動的自然法則

4、支持兒童的發展要在適宜的環境下,透過自身活動獲得

那裏有幾個關鍵詞:遵循、注重、重視、支持,在這幾個詞中,彙總一個詞:“尊嚴和獨立”:,其實,生命的尊嚴和個體的獨立才是蒙氏思想真正的核心。蒙氏主張這種尊嚴和獨立是天授的,是自然賦予人類的,而不是孩子的父母。蒙氏極力想説明,如果你認識不到,不尊重這種天賦人權,你就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傷害。而愛、自由不是成人施捨給孩子的,而是孩子生而就有的權利,是從“尊嚴和獨立”生髮出來的。如果不認識到這點,所謂的“愛和自由”就是技巧性的`,偽善的,也是善變的。

僅僅“愛和自由”,並不能使生命真正做到有“尊嚴和獨立”地發展,他需要職責,需要平等。不揹負職責,很難談到尊嚴;沒有平等,獨立也是不完全的。而缺少真正的尊嚴和獨立,孩子在被施捨的環境中成長,很難期望他人格的健全。孩子當然需要愛和自由,但不是施捨的,而是彼此尊重,相互平等,擔負各自的職責。這樣,人格才能健康發展,並走向成熟。

書中談到了神遊一詞,讓我深受啟發。其實,兒童是最明白自我需要什麼的,當他依照精神胚胎中密碼的指引去做一件事情卻備受阻礙的時候,兒童智能透過幻想來實現自我的需要,解除痛苦,久而久之的心力分離,神遊就此構成。書中有一個例子:孩子玩水玩沙被禁止,他開始想象玩水玩沙;孩子坐在教室裏憑藉老師講述的植樹過程來構思一篇植樹的作文時,神遊就此開始。

您能夠嘗試去看一下<愛和自由>這本書。孩子真的值得成人仰視,養育一個正常的孩子,需要我們成人反思自我,成長自我。

“不動怒、相信、盼望、永無休息的等待”是打動我最深的字眼。我在努力嘗試,並且相信會越做越好!

“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是人類之父,兒童是禮貌之父”!如果我們珍視孩子的尊嚴,那我們就該成為維護尊嚴的榜樣。從我開始,從你開始,從此刻開始!

《愛和自由》的讀書心得5

是的,讀書只是一種提升自我的開始。

當我拿起孫瑞雪老師寫的《愛和自由》的時候,我覺得抓住和把握一個兒童的前六年,真的太重要了,我們都以為自己很愛孩子,都可以想象自己很愛孩子,往往也便認為這就是愛孩子,但是,這和真正的愛孩子是有差別的,。或許我們真的需要聽下來看看:我們是不是基於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基於自己的恐懼,是不是基於自己的焦慮和習性。

愛就是愛,恐懼就是恐懼,焦慮就是焦慮,認為就是認為,一切如是。我有候就會覺得,我們真的要像孫瑞雪老師説的那樣,學會從一切如是裏面將愛剝離出來,那樣的時候孩子才可以真的的接受到愛的禮物。

在今年六月份的時候,我聽過一堂孫瑞雪老師關於《愛和自由》的講座,那時候,對於一切還是很茫然,包括對於孫老師這個人都是一樣的,充滿好奇,可是,當見到她的時候,原來,她給人的感覺不是那麼的高高在上,就像我們身邊的一個大姐姐一樣,樸實,真誠,讓人很願意去跟她靠近和溝通交流,突然讓我想起,她寫在書中的一首最愛的詩:讓我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着你,而又給你,光輝燦爛的自由。

如果兒童要創造自己,他就必須生活在愛和自由裏,他必須擁有時間空間,必須擁有愛的照顧和支持,這樣,他才擁有創造自己的機會,就像兒童成長在自由當中,如果你想讓孩子成為他自己,你必須給他一樣東西,那就是自由,只有把自由給他,他才能成為他自己,否則的話,他就要跟他的自我分離,這就是心理學中常説的一句話,“你這一生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成為你自己”,你要成為你自己,而你成為你自己的唯一的辦法,就是你必須擁有自由。

好多的.家長看到這本書的時候,都覺得很慶幸,因為每一個人在育兒方面都有一些欠缺,而這本書裏面又有太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對於每一個孩子的每一階段的成長期,敏感期的關注,看完這本書的時候,我認為自己的內心會得到一個豁然開朗的答案,這真的是一本適合教育者以及家長去讀有深度的好書。

書中説:以愛的感情喚醒兒童成長的積極性,以自由的空間確立兒童的創造熱情和自我意識,以規則的內化形式形成兒童的社會秩序和內在智慧,以平等的關係引導未來社會的和諧和文明。的確,幸福和快樂感一定要在童年經歷,經歷了,體驗了,感覺了,就會對幸福和快樂有了認識,將來就會成為這樣,這正是幸福成長的內涵,幸福也是要成長的,所以之前所説的自己做自己的主人,這並不是我們以往認為的想做什麼就是什麼,而是你可以按自己的意識,執行自己的計劃,你的計劃不被任何人破壞。

可能有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遇到過很多頭疼的事情,不妨每一天抽出十分鐘,二十分鐘的時間來看看這本《愛和自由》,當讀完這本書的時候,你便會發現,這是一扇窗,發現兒童,亦發現自己。

我想,我們一生能給予孩子的,只有一樣,那就是愛。

《愛和自由》的讀書心得6

今年春節期間看了《愛和自由》第四版,和以前看過的第三版比較,感覺第四版的實際操作性更強。無論是作為家長還是教育機構工作人員,第四版裏面都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可在實際中作為參考。

看完這本書讓我更加全面的瞭解了兒童的內心世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十八章“孩子達到順從的三個階段”中寫道的:“當兒童有時順從、有時不順從時,那是他還沒有具備順從的能力。”、“所有的兒童發火、發脾氣都是有原因的,都是因為某種需求、某種發展的.願望沒有得到滿足”。當我們成人聽懂並相信這一切,我們在對待兒童所謂種種執拗的行為時不再會感到焦慮和生氣,而會覺得很坦然。這樣我們成人就給了孩子一個自由的發展自己的空間。

前些天,我的先生對我説:“我發現你這段時間對小米越來越有耐心了。”是的,我們必須知道,在兒童0-6歲發展自我的階段,不是他們對某件事固執,往往是我們成人自己太固執了。我們固執於我們的經驗與需求,而禁錮甚至責怪孩子,這無疑阻礙了兒童的內在發展。

整本書還有其他很多細節都讓我頓悟:哦,原來孩子是這樣的。

感謝這本書帶來的一切!

《愛和自由》的讀書心得7

看完這本書,會讓你覺得心頭像壓了一塊大石頭那樣,真的,很沉重。 書的作者是一位長期從事蒙氏教育的工作者,她的理念、她的思想,她所説的每一句話,都會讓你,尤其是為人母的你、為人師的你感慨萬分。到底,我們都對孩子做了什麼!我們真的是在愛孩子嗎?或許,就像作者所説的那樣,我們更愛的是我們自己?

説到愛孩子,我們的爸爸媽媽們或許都會拍着胸脯肯定自己,但是如果是問給孩子自由了嗎?很多爸爸媽媽們都不敢出聲了。我們老師呢?對孩子,我們又給了他們足夠的自由嗎?答案是:沒有。

在我們傳統的思維裏,自由代表的就是放縱,就是不聞不問。所以,我們掛着“愛”的旗號,包辦了孩子的一切。怕孩子摔疼,我們始終牽着他們的手不肯放開;怕孩子弄髒,嫌他們慢,我們堅持餵飯、幫他們穿衣、穿鞋襪;為了孩子“好”,我們幫他們做好了所有的選擇,吃什麼、穿什麼、看什麼、玩什麼,而且還幫他們安排好了時間。孩子們什麼都不用考慮,按着我們為他們安排好的路線一步一步的走着,如果偏離了這條路線,就是不聽話……

天啊!多麼可怕,這就是我們給孩子的愛麼?

我非常慶幸自己看了這本書,因為我從中明白了孩子他一生下來就藴涵着強大的精神力量,他將按照內在的成長規律成長!

那我們要給予孩子的'是什麼呢?是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得到愛,給予孩子成長的機會,並讓孩子感知到您的愛,為孩子的發展和每一個生活細節提供條件和幫助。而這些必須建立在你對孩子生命發展瞭解的基礎上。有很多的父母對孩子的成長一無所知,他總是從自己的成長經驗或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從不知從孩子的利益出發。真正會愛孩子的父母,他的孩子在各方面的發展都非常出色,比如説孩子對父母的依戀程度比較小、獨立性強、思維開闊、自信等等,最重要的是孩子快樂無比。

還有一點想説的是讓孩子從愛走向獨立。因為孩子是靠愛而走向成長、走向獨立、走向充滿幸福的人生。愛是孩子獨立的前提,獨立是孩子被愛的結果。所以當媽媽很“倒黴”,你必須多愛孩子,不能多愛自己。那為什麼我們大多數的成人做不到這一點呢?因為我們也沒有長大,也在渴求愛,也在走向獨立的途中。

是的,當我們有了孩子的時候,我們想我們會更愛我們的孩子,我們希望孩子比我們成長得更好,但我們卻做不到。因為我們的童年大都成長得不好,那些不好的東西已經作為潛意識積澱在我們身上,我們也在用這些東西對待孩子。

所以,要更好的愛我們的孩子,首先要改變的是我們自己,任何人都是可以改變的,只要你能尋找到一個愛你的人,先讓自己長大、獨立,讓自己內心充滿愛!

讓我們期待:孩子因為愛而願意順從,因為有意志而能夠順從。

《愛和自由》的讀書心得8

這本書表達的是一種思想,一種因為愛孩子,而付諸行動上的,如何愛。包括讓孩子在合理自由的環境下成長,尊重孩子,讓他學會獨立思考、行動。

1、合理的自由:這本書並非説一定要讓孩子為所欲為,它仍然是有界限的。比如打擾別人、野蠻不禮貌等,那些是需要制止的。但制止的方式,並不是打罵,而是把孩子抱走,讓他明白,這樣做,是不被允許的,然後他自然不這麼做。

2、尊重孩子:這本書讓我很感動的是,對孩子的玩耍,她用了“工作”這個詞。其實想想是這樣,操作教學用具,畫畫,玩沙,對那麼小的孩子的意義不亞於後來的作業大人的工作。用這個詞,真正體現了作者對孩子的尊重。尊重他的興趣,愛好,在不打擾別人的情況下,專注的發展自己的愛好。

3、獨立思考行動:這是在前面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真是有自由寬鬆的環境下,通過專注的'工作,慢慢養成對實物的感知,形成自己的思考能力,邏輯關係,從而對事物,能有自己的看法,並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策略性的表達自己的看法。

總體,是一本很好的書,講述的是思想,是精神。掌握這種精神,為自己的孩子,制定一個規則,在規則內,讓他自由的成長。

《愛和自由》的讀書心得9

孫瑞雪的《愛和自由》好多年前讀過一次,但已經漸漸忘記,這次重新拜讀再加上結合多年來的教學經驗進行思考,別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一、正常的兒童總在“思考”,而且兒童思維需要時光,因此正常的兒童是沉靜而安詳的,甚至顯得“傻呆呆”的,這是他進入了“沉思”狀態。這一點出乎我的意料,結合書中描述“正常兒童”的其他論述,着實反傳統。傳統中人們眼中的孩子尤其是聰明孩子就應是“活潑機靈”的。應對陷入沉思的孩子,很多成人會打斷他,叫他的名字,企圖將其“喚醒”,抱怨其“反應遲鈍”。如此一來,反倒寬心了。

二、兒童只對能夠成長自我的'工作感興趣,而對純粹的玩具沒有興趣。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小孩子會捨棄“高檔”玩具,而選取沙、水、小盒子和小瓶子的原因吧。文中有個孩子希希自小喜歡形體富於變化,玩法多樣的玩具,如小熊換衣、磁鐵拼圖、立體造型組、磁鐵釣魚組、積木等,對毛絨玩具、電動玩具卻反應平平。有次媽媽出差沒有給希希買毛絨玩具,而是買了個“魔板”,希希很喜歡,反覆擺弄,在變化中尋求快樂和成就感。兒童是最明白自我的,他會根據內在成長的需要選取玩具,成就工作。

三、完成一項工作後,孩子會對自我的成果進行觀察和思考,大人需要持續沉默,不要急於提醒孩子“歸位”。的確如此,結合我園的魔力猴操作,我想孩子就應也是需要一點時光來思考和回味剛才的操作的。

四、“兒童認識成人不以成人的語言和表情來衡量和決定,兒童用心靈感受,虛假的信息兒童用心靈立刻能感覺出來。”

五、國際上,幼兒教育觀念在本世紀初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包括非洲的一些國家不再用口授形式給兒童進行“教育”,兒童不斷透過行動來構建自我。國際上幼兒教師的收入和律師、牙醫的收入一齊位居社會前三,很多博士畢業後就去幼兒園帶孩子,因為0—6歲是一個人最重要的階段,整個社會都將最好的資源帶給給了這個階段。

六、愛是什麼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的等待。”書中是這樣定義“愛”的。“不動怒、相信、盼望、永無休息的等待”是打動我最深的字眼。

整本書最令我目瞪口呆的是關於“順從”的論述,這一點書中出現多處,第一句是“當一個人真正成熟的時候,他會對愛人順從。什麼是順從?在感情上,在生活中,意志的昇華就是順從。”這個順從的含義比較深刻,不僅僅僅是我們傳統中所理解的。那種感覺就像熱戀中的戀人,如果一方請另一方幫忙做一件合理的事情,那麼這一方必須會很順從地去做,順從中充滿了愛戀、自豪和激情。正常的兒童和成人表現出來的就就應是順從。當我看到“一個快樂的孩子不會搞破壞,一個快樂的成人也不會去破壞。快樂的人類不會去毀壞財富、破壞環境、發動戰爭,他們只會有建設性的行為”時,我感動得淚流滿面。

七、關於神遊。比如一個人下崗了,他明白自我需要重新鼓足勇氣,經過在培訓,重新找到一份工作,甚至他明白自我這天做什麼,明天做什麼。但是,實際中他每一天只會在家裏唉聲歎氣,一邊想着上述的種種計劃和過程。這個人的心和力被分開了,蒙特梭利稱之為“神遊”。看來,這種狀態在很多成人身上明顯存在着。

那麼,迴歸到兒童時代呢?兒童是最明白自我需要什麼的,當他依照精神胚胎中密碼的指引去做一件事情卻備受阻礙的時候,兒童智能透過幻想來實現自我的需要,解除痛苦,久而久之的心力分離,神遊就此構成。仍是書中的例子:孩子玩水玩沙被禁止,他開始想象玩水玩沙;孩子坐在教室裏憑藉老師講述的植樹過程來構思一篇植樹的作文時,神遊就此開始。而這些,不是就應被反思的嗎?

孩子真的值得成人仰視,養育一個正常的孩子,需要我們成人反思自我,成長自我,首先做一個正常的成人。“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是人類之父,兒童是禮貌之父”這句話太好了!

《愛和自由》的讀書心得10

近些天,翻閲了孫瑞雪的書《愛和自由》,讓我明白了,愛孩子就要給他充分的自由,當然,這樣的自由是建立在紀律的基礎上的。

《愛與自由》的一個最具有顛覆性教育觀念就是蒙特梭利“精神坯胎”論,所謂的“精神坯胎”是説,胎兒在母體中構成的一瞬間,內在就有了一樣東西,這樣東西將在兒童一出生就指導兒童的發展,指導兒童該去抓什麼,摸什麼……這種觀點要求我們相信兒童是一個精神存在物,兒童將按照預定好的這種精神發展模式發展。

基於這種觀點,兒童的成長不需要大人灌輸什麼新資料,而只需要為兒童創造成長的環境和條件。如果仔細思考一下我們掌握語言的過程,就不難看出,環境對兒童發展所起到的作用,一般三歲前,兒童就能基本掌握本土語言,在這個過程無需大人為孩子專設課程,兒童便能在周圍充斥的語言聲音中自行掌握語言,可見,兒童是自我發展的。而這種自我發展基於感覺之上,從感覺中發展並由感覺伴隨着。

我很讚賞這本書的觀點:“人的成長過程是一個心理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的成長過程,智力成長是附在心理成長之上的。”這個與中國大陸“知識至上”的教育觀念似乎完全相悖,“絕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拼命給孩子灌輸知識,這就是我國教育的現狀,殊不知這種完全違背兒童內在成長規律的教育觀念,正在吞噬着孩子的心智。

蒙氏的教育,自由是建立在紀律的基礎上,也是説,當孩子的行為超越紀律的範疇時,我們應當是有權利説“不”的,但這個“不”要怎樣説,以什麼方式去引導,去告訴孩子呢。在蒙錯理念中,一切都要為了心靈讓步。比告訴孩子對錯更重要的,是保護孩子,使孩子不至於陷入困境,使孩子心靈不受到傷害。孩子是經過感覺來認知這個世界的,經過感知而發現宇宙的定律,或許我們簡簡單單一個字眼,就會傷害到這幼小柔嫩的花朵。

蒙氏的教育理念強調孩子自我教育,家長和教師只是觀察者,引導者,能夠讓孩子在自由中自我找到紀律和約束,心甘情願的遵循規則。這個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網上此刻蒙氏的教具炒的很熱,家長們熱衷於送孩子們上數學班,音樂班,大大小小的教學機構都高懸蒙氏的金字招牌。轉也趕過潮流去上過幾期早教課,當時我並不是很瞭解什麼是蒙氏,當然此刻也不是很瞭解。對當時的我而言,蒙氏教育就是眼花繚亂的教具。我覺的此刻中國的早教機構已經把蒙氏教育當成是萬能的,已經有些脱離了愛和自由的原則。我們帶孩子去早教班的時候徵得他們的同意了嗎,當他們不願意的時候我們遵從他們的意願了嗎我想答案是沒有。我們應當坐下來好好反省,我們帶孩子上早教班是什麼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在自由中找到本我,還是為了讓孩子學習更多的語言本事,數學本事,繪畫本事。

《愛和自由》的讀書心得11

孫瑞雪老師的《愛和自由》我花三天的時間學習完了。

對此我有點自己個人的看法。

總的來説,這本書強調的主要是先要給孩子更多的愛,更多的自由,才會培養出更加獨立的孩子。觀點還不錯,全書的經絡很清楚,整個的目錄和引言我都十分的感興趣。我當初在噹噹上購買的時候,主要是看了它的目錄和目錄引言,覺得講得很有道理,而且十分的實用。但是,拿到手上,細細讀完,發現其實內容很一般。

第一,其實它大多數的篇幅都是關於蒙氏教育的一箇中國化的解説和發展的實例,並沒有太多的自己的見解,或創新的內容。之前最早讓我接觸到蒙氏的書籍是馮德全的早教方案。它是在蒙氏的基礎上,加上了中國家庭和寶寶的實際情況,案例,來編寫的一套書,比較實用,也比較通俗。也有些很專業的知識,分析得也不錯。後來我開始對蒙氏的教育理念感興趣。在網上聽到很多的媽媽推薦了孫瑞雪老師的這本書,據説是很不錯,很有教育意義的。加上我在噹噹上看評價也好,看書頁設計和目錄設計也好,也覺得不錯。但是,全書看下來,也就是一個蒙氏園的教育講座。感覺上像是在宣傳蒙氏園的優勢啊什麼的。書的序言裏講到,以前孫老師沒有出書前,是經常參加各種講座的。後來應很多聽眾的要求,才開始出書的。我個人感覺上,如果只是演講稿的話,的確是不錯的,也很值得媽媽們去聽,去參考一下。不過,出書的話,還是有很多的欠缺。裏面的案例很多是重複的。同時可以説明很多問題的案例,在一個論題裏講到過,在另一個論題裏又完全重複一次。而且本來書的版面在設計上就有很多空缺,一頁的內容原本就很少,加上又有太多重複,所以,如果這本書原來我在書店裏見過的話,我不會考慮買,我只會想到在網上查閲全文就夠了。對我來説沒有多大的參考價值。或者説對我的孩子來説吧!

第二,其實我覺得完全的蒙氏教育在中國不現實。如果一個家長想讓孩子接受蒙氏的教育,最好從家長開始,不論是爸爸媽媽還是爺爺奶奶,都要是這個的推崇者,這樣才能像書裏講到的,可以培養出一個具備樂觀,堅強,寬容,自信等優良品格的孩子(當然,我所指的是一般情況,也有很多孩子天生就具備這些的)。書裏有個很明顯的例子,是這樣説的。講的是孫老師的'兒子(辛辛)。孫老師有個朋友來她家裏玩,辛辛正抱着餅乾在吃。朋友就想到要逗下他,於是找他要餅乾吃,辛辛不給。朋友就假裝説:“你不給,我搶了啊!”並做出搶的動作。辛辛一下子嚇哭了。這個時候,朋友就跟孫老師説:“你兒子還是蒙氏的呢!這不行,這樣就哭了,我家孩子就不哭,知道你是在跟他玩的。”孫老師説:“我的孩子在蒙氏沒有接觸過這個,所以他不能理解,而且蒙氏的理念也不提倡家長做這樣的事情來引導他,這對他沒有好處。”但是事實上,很多的家庭都會有這樣的情況。家裏帶孩子的往往是爺爺奶奶,相信這樣的事情發生得很普遍。如果送孩子去了蒙園,在園裏沒有接觸到這些,但在家裏接觸了,不是一樣會造成孩子的混亂?也有很多的媽媽反映,蒙氏的理論説起來很容易,可是真正實施起來太難了。因此我認為,如果要完全學蒙氏,就必須有個好的環境,要有蒙氏的環境才可以做到。換句話説,就是在完全蒙園裏的孩子,跟普通園的孩子相處,一定有很多的摩擦。然而,現在更多的孩子都進的是普園,總不能讓這些優秀的孩子活動的環境和範圍受到侷限吧!我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完全依賴蒙氏,也許我這叫沒有遠見,但在我吸收的育兒理念下,我的孩子發展得也還不錯,也有些蒙氏的思想,但有自己的想法和自己孩子的個性在裏面。我的想法是,蒙氏的教育只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部分,她更多的時間是和周圍普通的人和環境在一起的,必須要適應的是自己目前的生活。

第三,本書的重點在自由。孫老師還講到,要給孩子充分的自由。比如對孩子的零食。我不知道一般的家長是怎麼安排的,反正我家的孩子是每次進超市只要一樣,而且跟她説好,要是吃零食就不能同時玩別的,比如喂鴿子,劃小船等。她一般答應了就是接受了。買到的零食都是當時可以吃完的。如果有客人送來了,很多的話,我們都是放在食品櫃裏,等她想吃的時候,給她自己選,但仍然一次只能選一樣。孫老師的意見是,零食最好不限制她,放在她能夠得到的地方,想吃的時候自己去拿,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給孩子充分的自由,這樣對她將來的獨立性和完成自己理想的實踐性很有好處。這個觀點我不能認同。我覺得,孩子在吃的方面的自制力不是天生的,要靠大人的正確引導(注意是引導,不是強迫),完全的自由實際上是放縱,並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的。

第四,我覺得,任何的教育理念,都需要家長去分析和挑選,只有適合自己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現在很多的育兒觀念都是矛盾的。有的説,當孩子很專注一個畫面或圖片的時候,最好不要打擾他,讓他自己學會去觀察或思考,但有的又説,當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一個畫面或圖片的時候,要趁機教他畫面上的東西,培養他從小看圖説話的能力,以及發現新事物,想像的能力,不能錯過了他學習的好時機。在我看來,兩種説法都對。我也不知道應該怎麼去做。所以,目前我的做法是,當孩子在看兒歌或者DVD的時候,我一般不打擾她,但在看圖片的時候,如果她願意,我會告訴她圖片上的內容,以及顏色啊,東西啊什麼的。可是不知道自己這樣做對不對。

現在我在看的書是《怎樣説孩子才會聽,怎樣聽孩子才肯説》。這本書很實用,用書裏的方法對孩子,我感覺,自己的脾氣少了,孩子開心了,也慢慢能理解大人了。至少處理問題裏,有效了。等這本書完成了,就應該又有一些想法了吧!

另外還有一本書是《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還沒有開始看。看完了再來寫心得。

《愛和自由》的讀書心得12

對蒙特梭利教育瞭解得不多,暑假裏,翻閲了《愛和自由》,才對其教育理念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

蒙特梭利説:“兒童只有依靠愛和自由,才能獲得成長的全部能量,以便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這讓我想起一個學者的一句話:“以愛的情感激發兒童成長的積極性;以自由的空間確立兒童自我意識的主動性……”

在蒙氏教育,需要孩子們遵循的“規則”特別少,比較主要的三條:

第一,不傷害自己;

第二,不傷害他人;

第三,不傷害環境。

孩子們在遵守這三條基本規則的前提下,他們有權利為自己做決定,他們可以做自己的.主人。

每一個生命都不一樣,每一個生命的發展都不一樣。就拿敏感期來説,蒙氏教育講究要在兒童敏感期來臨時,抓住這個敏感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個孩子6歲才出現數學邏輯的敏感期,但這並不説明他要比5歲就出現數學敏感期孩子笨,只不過他的數學敏感期來的晚而已。一個孩子要畫畫到凌晨,也不要打擾他,因為他正是處於繪畫的敏感期。他要通過持續、反覆的操作來達到認知和發展的目的。但如果在孩子童年時期沒有足夠的自由來發展他的敏感期,那孩子有可能喪失了這麼一次發展的機會。有可能他終生不再繪畫,終生都不能感受到繪畫的美。

孩子在一個充分自由與愛的環境裏,發展的是心智,認知的是真理,而不是在控制和壓抑下迷失了真正的自我。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是不可能幸福的。

愛和自由讀後感4

《愛和自由》讀下來,沒有第一次那麼費力,邊讀邊有自己的一些感悟。整本讀下來,想把自己的一些感受記錄下來,一方面與他人分享,一方面見證自己的成長過程。

“我們對待孩子的態度一定要嚴謹和科學。如果你不嚴謹和科學,你可能就毀了孩子的一輩子。為什麼説人類心靈的工程師是幼兒教師呢?有一個朋友説:”我發現了一個祕密,國際上幼兒園教師在最賺錢的職業排位上位居第三。“我們知道在發達國家牙科大夫比較掙錢,律師比較掙錢,實際上在國外幼兒教師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有的人博士畢業直接就去帶孩子。人們把最優秀的人放到了幼兒教育上,是因為零到六歲決定人的一生。”

最初認為工作就只是一份工作,一種謀生的方式,在卡迪亞從事三年幼兒教育事業後,發現它不僅是一種謀生的方式,更是一種成長方式。怎樣去描述它呢?在卡迪亞工作,感覺自己是永遠且完全被接納的,可能自己存在很多不足(自己都承認且不接納的)但仍被卡迪亞接納。

自己也願意不斷地完善自我,追隨幼兒園成長的步伐,從內心真正地順從。而且工作中時常會反思,當發現自己狀態不夠好,處理問題不夠那麼有愛時就會反問自己“愛在哪兒?”工作中的困惑是由於不理解產生時反問自己“理解在哪兒?”

《愛和自由》的讀書心得13

今年是我走進“愛和自由”教育的第三年。三年後重讀《愛和自由》這本書,可以説是完全不一樣的感受。三年前的我,剛從大學出來參加工作,那時候,對於“教育”兩個字包含的含義,沒有太多的認識和感受,最多也就是:“我要當一個孩子們都喜歡的老師,堅決不打不罵。”對於各種教育理念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淺顯的字面意思上。但是當我第一次讀完這本書後,我的感受是:“這樣的教育狀態簡直太美好了,我一定要成為這樣的老師。”於是帶着滿腔熱情與憧憬,化理念為實踐。但是在剛開始的階段,在實施“愛和自由”理念的道路上,當面對孩子各種各樣的問題束手無策時,總會有一種無力感。當時的我,深刻地體會到了“愛和自由”教育理念實踐的困難。

但是我們一邊摸索、一邊學習、一邊前進,我們不停地重讀《愛和自由》,重複地開展讀書分享會,一遍又一遍地分享、討論,每讀一次,都對《愛和自由》有不一樣的理解和感受。書裏説,在“愛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愛表現在:洞察孩子的行為,理解孩子的心理,滋養孩子的心靈,協助孩子成長,給予孩子能量,允許孩子以其自我的方式成長、發展,而不是服務於成人的目的。當我們想通了這一點,也就不會像以前那樣焦慮了。愛孩子是需要學習的,學習用正確的、科學的意識取代過去從生活中積累下來的潛意識,然後再把正確的.意識變成潛意識。書裏也説到“我們都以為自己很愛孩子,都可以想象自己很愛孩子,往往也便認為這就是愛孩子,但是,這和真正的愛孩子是有差別的。或許我們真的需要聽下來看看:我們是不是基於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基於自己的恐懼,是不是基於自己的焦慮和習性。”

如果説從第一次讀《愛和自由》這本書到現在,我得到了什麼,我想應該是一種“力量”。一種內心更加從容的力量,以及心態上的轉變。我們改變了以前那種傳統的固有的語言模式,學會真正地尊重孩子、平等對待孩子。我們學會了自我覺察,學會了真正的理解與傾聽,對自我的接納度提高了。

《愛和自由》的讀書心得14

我越來越喜歡孫瑞雪老師的書,尤其是《愛和自由》,我把這本書推薦給身邊的每一位好朋友,尤其是孩子的媽媽,做好一位母親,尤其是好母親真的需要我們和孩子一起成長,我們自身的成長能夠給予孩子無窮的力量。

我自己也是一位四歲孩子的媽媽了,在沒有接觸《愛和自由》之前,我對孩子們的要求很嚴格,總是想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願做,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懂規矩、愛學習的好孩子,班級最好沒有調皮的孩子多好啊!讀完《愛和自由》後,自己簡直有點無地自容了,應該讓孩子成為他自己,只要你做好指導、觀察、協助就可以了,《愛和自由》改變了我,我們應該允許孩子犯錯誤,如果是以前,如果一個孩子犯錯誤了,我一定會大聲訓斥,並告訴他下次不要這樣做了,在這樣做就會。一些威脅之類的語言,現在我不會了,無論孩子犯什麼樣的錯誤,我有時候情緒也會有些波動,但是我時刻告訴自己,放鬆心情,畢竟是小孩子嗎,有時孩子會把玩具摔在地上,還會用腳去踩,這時候,我們首先告訴他,請你把玩具撿起來,我來幫助你一起把玩具歸位好嗎?有的孩子會和你一起做,而有的孩子根本不理會你,跑掉了,其實沒關係的,一次、兩次。總有一天,他會非常高興地和你一起收拾玩具並歸位,老師對孩子的愛與包容、還有親切的口吻時刻都在感化着孩子,慢慢的孩子們也學會了“請”“對不起”。這些語言,他們也會愛老師、並且關心老師!

孩子是否犯錯誤了?有時候我們常常把孩子們的探索當成了犯錯誤,我的孩子也常常模仿大人拖地,現在我允許他做這些事,還有他特別喜歡用抹布擦桌子,但是還想模仿我平時用水洗完抹布再去擦,由於空間的有限我還是沒有給他充分的自由,沒有允許他這樣做,只是給他一塊我擰好的抹布,他擦了一會,於是拿起自己的吸管水杯喝了一口水吐出來,反覆這樣做,抹布便吸了很多水能擰出來了,他很高興,用自己的小手擰抹布,擦地、擦桌子、擦門、還去擦自己的小鴨子便盆。乾的特別的起勁,雖然弄得地板濕濕的,但總比要去水盆洗好的`多,我只能一會再來收拾了,如果換成從前,我也許不會給孩子這樣的機會去做,其實小孩子不一定就喜歡在一個地方玩玩具,看書、生活中的這些事情都是在幫助他成長的!是孫瑞雪老師改變了我,使我允許孩子們自由、快樂的成長。

每個孩子都會犯錯誤,最重要的是我們老師、家長怎樣看待孩子們的每一次錯誤,最好用積極、肯定的語氣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做,而不是一味的重複這項錯誤,我們大人也會有犯錯誤的時候,所以我們要用平和的心情來解決孩子們的錯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mo/fanwen/duhougan/6z1dx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