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讀後感 >

再別康橋讀後感(精選3篇)

再別康橋讀後感(精選3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再別康橋讀後感(精選3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再別康橋讀後感(精選3篇)

再別康橋讀後感1

《再別康橋》是徐志摩在1925年故地重遊的歸國途中,在輪渡上所寫。

意境與靈感往往在一瞬間生成、氾濫,繼而產生的激情總一發不可收;而被這種激情煎熬的、激勵的、托起之後,也許就是千古的經典!《再別康橋》如何在那種環境中出爐不敢妄言,但那潭水中沉澱着彩虹似的夢,和波光裏的豔影是不是勾起他對當年的舊夢,遠去的纏綿或盡在咫尺的柔懷、感慨合二為一呢......潺潺水流之聲,躍躍之蕩之情懷,怎不叫人觸景生情,思緒萬千!一幕幕景象眼前掠過,雖景依舊,卻人事全非。重尋舊途、舊歡,已是枉然。於是不能放歌,諸緒隱隱,暫且沉默。然,春風已起何懼秋波!那觀不住的激昂只能換一種角度或方式,一吐為快!此時的沉默也絕非今夜的康橋,也就是今夜的康橋,絕非是詩人他自己也就是詩人他自己。此時此刻詩人近乎全陷入對往昔之種種之中。當詩人俯首醒來,恍然自己是在告別,進而使得詩的尾巴上塗上了幾分苦澀,悵惘和難言的情懷。

詩的開篇便灑脱、輕靈、舒展。巧妙地連請出了三個輕輕的來配合走、來、招手、作別等動作,以肢體語言將一個飄逸、灑脱的詩人形象活脱脱地推到了讀者的面前。這裏,輕輕二字藴含着訴之不盡的依戀之情,道不盡的惜別之意,用輕盈的、温馨的筆觸渲染了夕陽映照中康橋的寧靜之美,更有此間人去春又回,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表達效果。繼而,詩人抓住了康橋這一景物中金柳、青荇和潭水這幾個意象作為寄情,把對康橋的依戀、惜別之情融入其中。河畔的`金柳被比喻成新娘,美豔絕倫,蕩起詩人心海的漣漪;河底的青荇也被詩人賦予了鮮活的生命......你無需猜疑,那油油的青荇就是在向詩人招手,不由得你不有甘心做一條水草的渴望;此間的靜與動,微動與被情動,活靈活現.以情寄或情的微妙襯托出既朦朧又清晰的畫卷。

注重文字的取捨、含蓄,注重藝術技巧,是早逝的徐志摩慣用的伎倆。他往往很會利用一種夢幻般的情調,巧妙地將氣氛、氛圍、感情和意象融為一體;更能靜中有動,動中有靜與其互換,使得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這首詩的美,當然不只限於詩人那份細膩的感情上,在意念、藝術形式上,皆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尤其是戀而不貪,足能給人留下美麗的回憶,這大概是好多人喜歡的原因吧。

輕輕地來悄悄地去,不帶走一片雲彩,人生若能如此坦蕩,落落大方,何樂而不為啊!

再別康橋讀後感2

暑假,悠閒中重拾徐志摩詩集,真的是給人一種美的享受,更是一種情感的釋放,一種靈魂的洗滌,特別是那首《再別康橋》。“康橋”的清新淡雅,“康橋”的美侖美奐,飽醮深情的志摩以無限的眷戀,描繪的是一個令人神馳心往的清幽家園。那片片西天的雲彩也是作者的摯愛。

“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輕輕地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樸實無華的句子,帶給人的是一種飄逸灑脱的感受。別具一格的用詞,使詩的意境更為精妙地體現,貼切而生動三個輕柔的動作加上“輕輕地,輕輕地,輕輕地”,詩中淡雅的憂傷像毛毛細雨,潤物細無聲地滲透人的心肺。

再讀《別了康橋》,開頭的幾句,它就把我的三魂六魄都攝了去。感懷着它給我的清幽的美和傷感的情緒。詩人的才情,詩人的多愁善感就如徐徐飄來的楊絮,平素中夾着深藴,渾然天成。在你隨心所欲中體味它的空靈、輕快。作者對劍橋大學的愛,對那讀書生活的印象,揮之不去,縈縈於心,此中真情,此中真意,如何表達?這就莫過於康河了。“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康河周圍的一草一木,成了作者感情發泄的寄託物。正因為作者情之所致,所以就連河畔的金柳也成了新娘,“自己”還情願做水草。寫到這裏詩人心頭“盪漾”起了一陣陣不可抑制的柔情。“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詩人澎湃的感情,在此達到了高潮。你看,“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條水草!”永留在他心愛的康河。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此處的'那一潭水,不再僅僅是一潭水,而是詩人美好情懷的溶合物。是斑斕多彩的,是有豐富內涵的。“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多麼美好的意象,多麼炙熱的表白。“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現實與夢想,現在與過去,已如過眼煙雲,飄然而逝。“我”極力的追懷,“我”想擁有那爛漫、甜蜜的生活。然而,當年的快樂、歡欣如今卻化作了一片沉默,是再也找不回來了。早期熱烈的羅曼蒂克,如今已變成了輕煙籠罩般的傷感。不用送行,不用灑淚告別,甚至也“不帶走一片雲彩,”只是“輕輕的來,”“悄悄的走“,但是,康河的美妙、清幽,將永遠在詩人的心胸里長存,詩人的靈魂早已經和康橋融為一體了。

再別康橋讀後感3

我向來喜歡浪漫而又精巧的文字。那些文字讀起來,有種温馨甜美的感覺。曾經,我喜歡寫詩,我想,每一個文學小青年都會有這麼一段時光。

那時候我喜歡戴望舒先生的《雨巷》,但我更喜歡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此詩與其説是離別之作,還不如説是誓約之詞。我鍾愛四句,“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輕靈飄逸,幽婉自在。我走了,正如同我來時一樣,來得自在,來得灑脱,來得平靜而自然,或許詩人那輕揮的手掌之間是不忍帶走的記憶。因為每一種風景,每一種顏色,甚至每一個他以想象幻化出來的,代表他內心傾訴的語言符號,這些都是他生命中那時那刻那地那風景中唯一的記憶。

這首詩意境優美淡雅,情感真摯含蓄,構思精巧別緻。詩人以康橋的自然風光為直接抒情對象,採取間接抒情的方式,寓情於景,人景互化。通讀整首詩,無一處不是在寫景、無一處不是飽含着詩人那淡淡的離別愁緒。詩人知道,康橋的美景無法帶走,帶走的只是那份似淡實濁的眷戀與憂愁。那種“月光如水如天”的.景色開闊而悠遠,正如詩人那淡淡的卻又無處不在的愁情,那絢爛如虹的夢早已揉碎沉澱在其間。而此時詩人輕輕的吟誦,情感已經在每一個意境中不斷昇華。

詩中的美景一一在我的眼前呈現,詩人的情緒也在我的心頭湧起。輝煌的景色襯托出離別的苦痛,詩人要離別這美麗的康橋,怎能不感到悲哀,發出了“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的願望。讀至此處,一股感動油然而生。在康橋,河流都是温潤的,即使做一條水草,詩人也甘心情願,可見詩人真是戀極了康橋,愛極了康橋。轉眼就要離別,自然要發出詩人對往昔完美的會回憶。晚霞倒映在潭水中,彷彿沉澱着彩虹似的夢,康橋寄託着詩人年輕的夢,榆陰下的潭水,水中的青荇、浮藻,無不喚起詩人對過去的追尋,對夢想的回憶。

詩人撐着長篙,駕一葉小舟,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簡簡單單的詞藻卻能勾繪出如此生動靜謐的畫面,令人神往,欲罷不能。我喜歡如此“自由”與“淡雅”的情操,更深深的愛着《再別康橋》所描繪的浪漫景色給人帶來的無限享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mo/fanwen/duhougan/5j982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