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讀後感 >

巴黎聖母院讀後感通用(15篇)

巴黎聖母院讀後感通用(15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巴黎聖母院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巴黎聖母院讀後感通用(15篇)

巴黎聖母院讀後感 篇1

作家因不朽的作品而不朽,作品因永生的人物而永生。雨果和《巴黎聖母院》就是這樣。

據説雨果先生有這樣的想法,就是人要獲得幸福起碼要和三種勢力搏鬥:自然、宗教和政治。第一和最後一個念頭催生了《海上勞工》和《悲慘世界》,而宗教這頭怪獸則讓我們看見了《巴黎聖母院》。

古老的巴黎聖母院、熱鬧的法國街道、美麗而善良的吉普塞姑娘埃斯米拉達、外表醜陋但內心善良充滿正義感的卡西莫多、外表嚴肅但內心邪惡的神父弗羅拉、虛偽的國王衞隊隊長菲比斯,在這個不該上演悲慘劇情的聖地,上演了一場人格大斗爭。

美麗的吉普塞姑娘能歌善舞,而且充滿了人心美,然而卻愛上了外表英俊的菲比斯,可是當時卻不懂得他只是個貪圖他美貌的虛偽之輩,在他們約會的時候,心胸狹窄的'聖母院神父弗羅拉卻因妒嫉對菲比斯暗下殺手,卻又用謊言把罪名強加在埃斯米達拉的身上,()最終將其無情得推上了刑台。悲哀!即使兩個男人好象都愛她,可是到了最後關頭,都對她置之不理,在最關鍵的一刻衝出來救她的只有卡西莫多。巴黎聖母院的敲鐘人卡西莫多,外表醜陋,但是內心善良,他愛埃斯米達拉,雖然不會説什麼甜言蜜語,但是言行舉止卻時時體現着人性美和正義感,幾句平凡的言語,你個簡單的動作,卻讓人不禁為之動容!最後吉普塞姑娘還是難逃一劫,卡西莫多就陪伴着自己心愛的姑娘,直到永遠。演繹了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

這部小説最突出的是語言的描寫,通過不同人的語言可以看出他們各自的性格。卡西莫多對埃斯米拉達欲言又止的愛的表白,讓人感受到他對她真正純潔的愛,可是由於自身原因,他又有些自卑,因此説話吞吞吐吐,體現了他淳樸善良卻又有些羞澀的性格。

苦難的遭遇﹑醜陋的社會和“生活多美”引發了小説的主題------美與醜的真諦。雨果説過:“醜就在美的旁邊,畸形近於優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後,善惡並存,黑暗與光明相共。”

小説揭露了宗教的虛偽,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已為人的優秀品質,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其情節曲折、人物性格更具有衝突性,是一部富於戲劇性的著作。而《巴黎聖母院》的歷史背景,也反映了路易十一時代**的政治與權利統治,使無辜的人淪為犧牲品的黑暗現實。

嗟呼,是何其誠也!是何其善也!大千世界,古今往來,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真誠不卻甜苦,故能成其事;善良不辱曲折,故能達其終。願天使永護慈悲之心,望朗日長耀光明之世.

巴黎聖母院讀後感 篇2

雨果是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無論是在小説,還是詩歌,亦或者是文學理論都取得了無比卓越的成就。他是一位優秀的長篇小説家,正如我國柳鳴久先生在北京文化界紀念雨果誕生200週年大會的開幕式上的致辭:“在小説中,他是唯一能將歷史題材與現實題材都處理的有聲有色,震撼人心的作家。他小説中豐富的想象,濃烈的色彩,宏大的畫面,雄渾的氣勢,顯示了某種空前的獨創性與首屈一指的浪漫才華。”

浪漫主義和人道主義思想始終充斥着雨果的整個作品。在《巴黎聖母院》中他同情着下層人民的悲慘遭遇,揭示了教會的黑暗,譴責統治階級的暴政和法律的不平等。“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是兒?童羸弱。”這就是《巴黎聖母院》這部小説所映射出的社會的完美寫照。

《巴黎聖母院》的人物也是無與倫比。雨果塑造的卡西莫多是心靈和奉獻之美的象徵,夏多佩隊長是形體美的表現,弗洛羅副主教是教會的化身。在他們中間,雨果讓一個年輕,天真,純潔的`美麗少女處於了這三個本性迥異的人物中間,去做一個女人相當困難的抉擇。而比這更高明的是安排了一個非常特殊的人物:比埃兒.格蘭古瓦,我們的詩人,哲學家。

《巴黎聖母院》圍繞着四個主要人物展開,詳細他們與愛斯美拉達的愛恨情仇。所以這部小説被暗中拆分成了許多部分,獨立成文。但是有一個人物貫穿了整個文章,那就是我們的詩人格蘭古瓦。

比起一個這場鬧劇的參演者,他更像是一個觀測者,看着這怪誕,奇趣,巧合,典型浪漫色彩的鬧劇。就像當副教主提議讓格蘭古瓦犧牲自己去營救與自己摔罐成親的妻子,遭到了詩人的拒絕。又像是當了最後,發現自己只能拯救愛斯美拉達這位美麗少女和嘉莉,一隻通人性的母山羊時二者之一時,格蘭古瓦毅然選擇了山羊。最後愛斯美拉達被吊死,只剩一襲白衣隨風舞時。格蘭古瓦已經和她的山羊開始了流浪之旅。作為一個被文中這少女的美麗所吸引的男子,我剛開始對詩人做法很是不理解。之前他明明對愛斯美達斯陷入了愛河,最後卻豈之於不顧。後來反反覆覆的揣思,我想對於一個世俗男子而言,一個驚世駭俗的戀人便足以沉淪。對於一個看透世俗,醉心於知識的詩人和哲學家而言,他嚮往的是詩和遠方。

這本書的情節也給我了很大的衝擊,不僅是愛斯美達斯的悲慘結局,還是副主教對情慾的喪心病狂和卡西莫多對愛情,善良,忠誠的執着和忠貞不渝。

當卡西莫多在哭泣,眼望着那河灘廣場。當只見她被吊在河灘的絞架上,遠遠看去,她的身體還在她白衣衫下顫動,做着她最後的掙扎。當卡西莫多發出一聲悲鳴,哽咽着説,那都是我愛過的啊!。我的心都是一陣顫動,難受不已。這就是是雨果小説的魅力所在。我想起在兩年前聽過的一句話,用在這裏依舊合適。

“所謂悲劇就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巴黎聖母院讀後感 篇3

在閲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了強烈的“美醜對比”。書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於現實生活,也被大大誇張和強化了,構成了一幅幅絢麗而奇異的畫面,形成尖鋭的、甚至是難以置信的善與惡、美與醜的對比。波希米亞少女愛斯美拉達是巴黎流浪人的寵兒,靠街頭賣藝為生。她天真純潔,富於同情心,樂於救助人。因為不忍心看見一個無辜者被處死,她接受詩人甘果瓦做自己名義上的丈夫,以保全他的生命;看見卡西莫多在烈日下受鞭刑,只有她會同情憐憫,把水送到因口渴而呼喊的敲鐘人的脣邊。這樣一個心地高貴的女孩,竟被教會、法庭誣衊為“女巫”、“殺人犯”,並被判處絞刑。作者把這個人物塑造成美與善的化身,讓她心靈的美與外在的美完全統一,以引起讀者對她的無限同情,從而產生對封建教會及王權的強烈憤恨。

至於副主教克洛德和敲鐘人卡西莫多,這是兩個完全相反的形象。克洛德表面上,過着清苦禁慾的修行生活,而內心卻渴求淫樂,對世俗的享受充滿妒羨。自私、陰險、。而加西莫多,這個駝背、獨眼、又聾又跛的畸形人,從小受到世人的歧視與欺凌。在愛斯美拉達那裏,他第一次體驗到人心的温暖,這個外表粗俗野蠻的怪人,從此便將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熱情寄託在愛斯美拉達的身上,可以為她,可以為了她的幸福犧牲自己的一切。

這種推向極端的美醜對照,絕對的崇高與邪惡的對立,使小説具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能捲走我們全部的思想情感。這也許正是浪漫派小説的魅力所在。

在《巴黎聖母院》中,作者以極大的同情心描寫了巴黎最下層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們舉止粗野,卻擁有遠遠勝過那個所謂有教養、文明的世界裏的人的美德。互助友愛,正直勇敢和捨己為人的美德。小説中巴黎流浪人為救出愛斯梅拉達攻打聖母院的場面,悲壯、激烈、慷慨、驚心動魄。

作為浪漫主義文學的里程碑,這部小説最明顯的標誌之一,是雨果把善惡美醜做了鮮明的對比。

但這種對照卻不是按傳統的方式不美與善,醜與惡分別集中在兩類不同的人物身上,或是根本回避醜怪的一面,而是讓他們互相交錯:外表美好的,其內心未必善良;外表醜陋的,其內心未必不美,未必不善。

巴黎聖母院,威嚴赫赫,以其不朽的智慧,在它存在迄今八百多年中,默默注視着滾滾河水、,曾經是多少人間悲劇、人間喜劇的見證!在雨果的這部小説中,它彷彿有了生命的氣息,庇護愛斯美臘達,證實克洛德的罪行,悲歎眾路好漢嘗試打擊黑暗統治而英勇獻身的壯舉,驚讚卡席莫多這“渺不足道的微粒塵芥”把一切首都,愚昧迷信、野蠻統治猖獗的那個社會之中,發揮其橫掃一切的威力。《巴黎聖母院》作為一部浪漫主義代表作,正是由於作者力求符合自然原貌,刻畫中世紀的法國社會真實生活,以卓越的手法和浪漫的形式,依據動人的情節發展,凝聚、精煉在這部名著中而呈現出它們的生動面貌和豐富藴涵,贏得了繼《艾那尼》之後浪漫主義打破古典主義死板的又一勝利。這是一部憤怒而悲壯的命運交響曲。

巴黎聖母院讀後感 篇4

巴黎聖母院讀後感 篇5

什麼是美?什麼是醜?讀完雨果的《巴黎聖母院》,我從中找到了謎底。

愛斯梅拉達美嗎?當然美。她能歌善舞,魅力四射,可惡怡人;然而令她真正登上美的殿堂則是因為她心腸仁慈、對戀情的矢志不渝。沙多倍爾美嗎?他俊秀灑脱、風騷倜儻、伶牙俐齒;然而他真才實學、擺弄情感,是一個地隧道道的紈絝子弟,你能説他美嗎?敲鐘人加西莫多美嗎?他獨眼、駝背、跛足、啞巴,形容醜惡,令人避而遠之,然而他心靈純粹高貴、勇敢機靈、嫉惡如仇,你能説他不美嗎?克洛德美嗎?他學識廣博,申明顯赫,然而他心坎陰險、手腕卑劣,是一個一本正經的偽正人。這樣的人怎能談得上美?那羣乞丐,衣衫破爛、齷齪骯髒、位置低下;然而他們敢作敢為、極富正義感。他們不也令人肅然起敬,佈滿着動聽的美感嗎?由此可見,美更重視的是心靈,是內在,是品格;而不是表面,不是言辭,不是地位。

這是何等樸實的情理!然而世間又有多少人清楚其中的`真理。君不見,大巷之上,身着奇裝異服,發染五彩之色,滿口粗言俗語,招搖過市而自認為美者,有之;公共汽車中,目中無人地大聲喧鬧、接聽手機而自以為張揚個性者,有之;娛樂圈內,作為大眾人物的明星大腕吸食毒的品、鬧事鬥毆、生涯腐爛而自以為灑脱、不可一世者,有之……試問這些人能明確什麼是美,什麼是醜嗎?恐怕是他們以醜為美、妍媸不分吧。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有尋求美的權力。從前常以“東施效顰”來譏諷那些本身前提差而敢於追求美的人,這種觀點將被扔進歷史的垃圾桶。美的內涵跟着社會的發展、時期的提高越來越豐盛、越來越多元化。人們由於思維的解放,能夠勇敢地追求合適自己、別樹一幟的美。但美與醜之間就不辨別的尺度嗎?答案是確定的。適應國情,合乎社會公德,切合自身身份、年紀,能給別人帶來愉悦的,是美的,應該鼎力倡導與宣傳;一味追求獨樹一幟,卻不顧社會公德、不顧本人國度的詳細國情、不顧自己的身份春秋、不顧別人的審美感觸,這樣的行動就是醜的,應當鼎力批駁與反對。超短裙青春靚麗,充斥美感,然而學生不宜穿、年事偏大的人不宜穿、有着特別文明氣氛的人也不宜穿。聚嘯山林的梁山英雄的一些粗暴的行為習慣,在他們身上,在當時的社會可能有着一種陽剛之美,然而放之於當初、放之與某些人身上,恐怕就不妥。

美由心生,醜也有心出。一個人只有佔有崇高的品德、高尚的心靈,那麼在他(她)身上就會爆發出無可比擬的美感;反之,一個人假如內心昏暗、靈魂醜陋,那麼即便領有潘安之貌、相如之才,他(她)也不會躋身美的殿堂。《巴黎聖母院》中這場美與醜的對決,孰勝孰敗,眾心知之。

巴黎聖母院讀後感 篇6

由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編著的《巴黎聖母院》是一部引人入勝的故事,就像卡西莫多的鐘聲一樣,震撼着幾代讀者的心靈。

故事發生在中世紀,“愚人節”那天,流浪的吉卜賽藝人在廣場上表演歌舞,有個叫埃斯梅拉達的吉卜賽姑娘吸引了來往的行人,她生得美麗動人,舞姿也非常優美。這時,巴黎聖母院的副教主克羅德?弗羅洛一下子對美麗的埃斯梅拉達着丁迷。於是他命令巴黎聖母院的敲鐘人卡西莫多(長得十分醜陋,又有多種殘疾)他的義子,把埃斯梅拉達搶來,結果,法國國王的弓箭隊長法比救下子埃斯梅拉達,並捉住卡西莫多,他把卡西莫多帶到廣場上鞭笞,善良的吉卜賽姑娘不計前仇,反而送水給卡西莫多喝。

卡西莫多雖然外貌醜陋,但內心卻純潔高尚,他非常感謝埃斯梅拉達,並且非常愛慕她,天真的埃斯梅拉達對法比一見鍾情,兩人約會時,弗羅洛在後面悄悄的跟着,出於嫉妒,他用刀刺傷了法比。埃斯梅拉達卻因謀殺罪被判死刑,卡西莫多把埃斯梅拉達從絞刊架下救了出來,藏在巴黎聖母院內,弗羅洛趁機威脅埃斯梅拉達滿足他的情慾,遭到拒絕後,把埃斯梅拉達交給了法國國王的軍隊,姑娘被絞死了。

卡西莫多憤怒將他的義父,大恩人推下鐘樓,並找到埃斯梅拉達的`屍體和她死在了一塊兒。

一個是水晶花瓶,十分漂亮,閃閃發亮,但有裂縫,裏面的水已經全部漏光。一個是陶製花瓶,粗糙、平凡,但保留着滿滿的水。或許,註定了美與醜的交融才能讓這個世界變得激烈,慷慨,驚心動魄,讓每個讀者的心裏重新確立了“美”的價值。

美的魅力就是如此,就是讓我們震撼,雨果就是靠他浪漫的文筆觸動讀者去洗刷心靈的污垢,讓美麗的花朵綻放心靈之中!

同時,書中對巴黎底層人民也作了許多描寫,即乞丐居住地“奇蹟王國”。在那裏有愛,有正義,有勇氣,有善良,是任何上層社會中所沒有的,也是作者所追求和推崇的。除此之外,生動形象地刻畫了巴黎市民濃重的市井氣息,這也是書中一大亮點。在全書開頭就描寫了觀眾等着看聖蹟劇的場景,從幾次大鬧與停歇的交替中,從乞丐的出現引發的小亂子中,19 世紀巴黎風味的一幕幕場景活靈活現地躍然紙上。小小的美與醜接連湧現。

社會是個大舞台,演繹着人生的悲歡,而《巴黎聖母院》則是一面鏡子,折射出社會深層次下人性的內涵。無論美還是醜,都是人性的一部分,任何時候,美可能會變成醜,而醜也可能變成美,唯一不變的,是擁有一顆充滿愛與寬容的心靈。也許這正是雨果在《巴黎聖母院》中想要告訴我們的。

巴黎聖母院讀後感 篇7

他的眼中是花容玉貌,她的眼中則是陋形鬼面。

——題記

“命運”二字,被冷竣地刻在了巴黎聖母院的牆上,成為了這世界最為可怕的詛咒,愛斯梅拉達、卡西莫多、弗羅洛副主教……他們無一不葬身在這二字之下。然而作者雨果卻將筆觸深入到這二字之後,探尋深埋在命運之下的事物。

它便是人性的對立。

《巴黎聖母院》的浪漫,在於將人性中的某一部分放大到極致,再讓這些特性相互衝突:美與醜、善與惡、靈與肉、偉大與渺小、忠誠與背叛……這些抽象的、彼此對立的概念,被賦予到不同的甚至是同一個人物上,也讓這部作品超越故事本身,超越時代地展現了人類的普遍面貌,成為作者對人本身存在的一次有力叩問。

美與醜的對立是最直觀的。小説的結尾,卡西莫多擁抱着愛斯梅拉達,花容玉貌與陋形鬼面的戲劇性對比發人深省,具有很強的隱喻意味。然而這僅僅是先天肉體上的美醜,心靈的美與醜是超越形態而存在着的,是選擇的結果,弗比斯與卡西莫多的對比彰顯着靈之美對於肉之美的壓制,這也是作者想要表達的一個主題。

卡西莫多無疑是最具浪漫主義色彩的人物,可以説,他身上寄託着雨果的某種期待。他代表着人性的光芒一面,無私奉獻,英勇主義,他被理想化了,羅曼諦克化了,也是被簡單化了。他的存在,是黑暗時代的絕對對立面,他不被那樣一個時代所容忍,而他身上的高貴品質,正是時代所缺少的。卡西莫多的“牧哥式”(純粹的)形象,是雨果對於中世紀的“詩化”批叛。但由於這種純粹化處理,卡西莫多是不真實的,它只是人某些品質的具象化,不能代表人本身。他存在的意義也不在於實現,而在於諷刺,用自身的純淨性對不純淨的現實進行批判。

與卡西莫多不同,弗羅洛主教的存在更能反映人的矛盾與複雜。如果説卡西莫多的愛是聖潔的陽光,那麼弗羅洛對愛斯梅拉達的愛就是的洪水。他的`愛是畸形的,被死死束縛在封建道德與宗教的壓制中,在陰暗處不斷扭曲變形。中世紀對人性的摧殘可見一斑。從這種程度上來説,他是具有反抗意義的。這是作者所給予他的肯定與同情的一面。然而他的心中也存在着人性之惡,他對愛斯梅拉達的愛並不純淨,有很大一部分僅僅是他的佔有慾,源於他自私自利的劣根性。他近乎於人格分裂的癲狂正是由於善與惡在他體內的高度鬥爭形成的。這種衝突最終導致了他的毀滅傾向。時代在一邊,卡西莫多在另一邊,而弗羅洛則恰是三者的分界點。他在深淵的邊緣跳着毀滅的舞蹈,正如他從聖母院上墜下,他也落入了無盡的深淵。

《巴黎聖母院》是一部規模宏大的史詩,既是大寫的,又是小寫的。雨果將人類的情與愛放在鮮明的時代背景下,讓人與時代緊密相連。它所寫實質上是一場革命,既是場人對愛的革命,又是一場人對時代的革命。

懲惡揚善,激濁揚清,《巴黎聖母院》是一次黑夜向黎明的遙望。所謂“命運”,拆解開來也不過如此。也許刻在牆上的那二字不是“命運”,而是“人性”。

巴黎聖母院讀後感 篇8

第一次翻開這本經典之作是五年級,那時也只是被其曲折精彩的情節所吸引,不是很明白美與醜的概念;也不是很區分心靈和外表。第二次是看了這部影片,演員的演技着實精彩,但也畢竟是“演”出來的。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從書中感悟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形象,從文字中感悟心靈之美與醜。

作者雨果是十九世紀的法國文壇最閃亮的明星,他是偉大的劇作家,小説家,又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旗手和領袖。這本書就突顯了“美醜對比”。書中的人物和事件,源於現實但也被大大誇大和強化了。整個小説就是一幅幅絢麗而奇異的畫面,形成尖鋭的。難以置信的善與惡,美與醜的對比。河水永恆的嗚咽,清風無休止的歎息,悲劇曾留的記錄,在不經意中打開。

美麗善良的少女愛斯梅拉達,殘忍虛偽的聖母院副教主克洛德弗羅洛和外表醜陋,內心崇高的敲鐘人卡西莫多。愛斯梅拉達是巴黎流浪人的寵兒,靠街頭賣藝為生,她天真純潔,富於同情心,樂於救助人,因為不忍心看見一個無辜者被處死,她接受詩人甘果瓦做自己名義的丈夫,以保全他的生命。當她看見卡西莫多在烈日下受鞭邢,只有她會同情憐憫,雖然卡西莫多曾傷害過她,但她沒有計較,把水送到因口渴而聲嘶力竭地呼喊的卡西莫多的脣邊。這樣一個心地高貴的女孩,竟會被教會`法庭污衊為“女巫”`“殺人犯”,並被判處絞刑。

愛斯梅拉達是美與善的化身,她心靈美,外在美,卻遭受如此厄難,不禁讓我們油然而生一種對封建教會和王權的強烈憤恨。其實,美也需要堅持,需要勇氣,試想,有多少人能像愛斯梅拉達那樣始終保持純潔的心靈,能冒着危險去解救一個曾傷害過自己的人?她是聖潔的,不容許任何骯髒去玷污。她就是“美”!“這種高尚感情根據不同的條件而熾熱化,在你眼前使這種卑下的'造物換了形狀,渺小變成偉大,畸形變成了美。”

另外兩個截然不同的形象——克洛德和卡西莫多也讓我震撼一番。克洛德表面上過着清苦禁慾的修行生活,而內心卻渴望淫樂,對世俗的享樂充滿妒羨。他自私,陰險,不擇手段。而卡西莫多,這個駝背,獨眼,又聾又跛的畸形人,從小受到世人的歧視與欺凌,在愛斯梅拉達那裏,他第一次體驗到人心的温暖,這個外表粗俗野蠻的怪人,從此將自己的全部生命和熱情寄託在愛斯梅拉達的身上,可以為她赴湯蹈火,可以為了她的幸福犧牲自己的一切。

偶然在網上見到了一個對弗羅洛和加西莫多的比喻,頗有文采,摘錄如下:

一個是水晶花瓶,十分漂亮,閃閃發亮,但有裂縫,裏面的水已經全部漏光。一個是陶製花瓶,粗糙、平凡,但保留着滿滿的水。或許,註定了美與醜的交融才能讓這個世界變得激烈,慷慨,驚心動魄,讓每個讀者的心裏重新確立了“美”的價值。

美的魅力就是如此,就是讓我們震撼,雨果就是靠他浪漫的文筆觸動讀者去洗刷心靈的污垢,讓美麗的花朵綻放心靈之中!

這部小説正因為激發了人性中的美好,幾個世紀來一直散發着奇異的光彩和無窮的力量!

巴黎聖母院讀後感 篇9

天使不一定總有美麗的面龐,有時候惡魔也會披上天使的衣裳。形形色色,真真假假。人人都戴着一張看起來還不錯的面具,遊蕩在燈紅酒綠的花花世界。一面虔誠的祈禱,一面無惡不作,這就是15世紀的法國,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暗潮湧動。

"他還又小的時候,就在穹隆的黑暗中歪歪斜斜一躥一跳,拖着步子走路,雖為人面卻有獸軀,真像一個天生的爬行動物……”人面獸軀的卡西莫多簡直無法令人相信他正是這本名著善良的.男主人公。雖有不少人都懂得不要以貌取人的道理,可在靈魂深處,直覺的第一反應都把美與善良,醜與惡毒緊密相連,就像公主總是美的,女巫總是醜的一樣,這看起來的不公,好像也不能完全怪罪於那幫站在街上麻木不仁冷眼旁觀的人,換做是我或許多少也會離這個小惡魔遠一點。不是因為厭惡,而是真的恐懼。可就是這樣一個外表醜陋到極致的人,卻有着一顆善良到極致的心,艾斯美拉達一個有着天使的面容和心靈的女人,用一瓶水再他陷入憤怒與絕望的低谷時,擊碎了他能滿懷仇恨,堅如磐石的心,愛如暖流湧進冰川衝破暗礁,使他終於有了温度。

兩個社會中的小人物連身世都相似的可憐,從小就失去雙親,無依無靠,長大後也一貧如洗,身份卑微,除了把自己的生命奉獻給對方,把自己的真心贈與對方,好像就再也沒有什麼。這是多麼微不足道,有高尚純粹的愛。醜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優美,醜怪藏在崇高背後,美與醜並存,黑暗與光明並存。人不是太陽,無論以什麼角度看去都是一個模樣,而是一個多面體,不同的面閃爍着不同的光輝。

太陽的光輝會被烏雲遮蓋,人性的善良也會被邪惡所壓抑,甚至毀滅。克洛德,一個滿腹經綸,飽讀詩書的副主教,好像有關他的一切都是崇高的,正直的。可就是這樣有着天使般軀殼的人,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惡魔。他尊崇信仰,卻肆意污衊;他尊崇信仰,卻強佔女子;他尊崇信仰,卻是個卑鄙小人。讀書的真正目的在於修身養性,君子要潔身自好,而不僅是具有出口成章的才氣,顯然主教把他們本末倒置了。評價一個人光看到日常生活是遠遠不夠的,遇到突發事件就像克洛德得遇到艾斯美拉達,好似野獸遇見鮮美的獵物一般不顧一切,不擇手段,哪有文明可言?哪有高尚可言?天使的軀殼終將敗露,惡魔般貪婪的內心終會顯現,他不過是一杯倒了許多蜜汁的苦膽汁罷了。

醜於美永遠不會有定論,天使可能會變為惡魔,惡魔也可能化身天使,無論他是什麼,是善是惡,請先了解他再下結論,誰又知道那個惡魔原來不是天使?我們追求真善美的前提是要先分辨出什麼是真善美,戳破面具看清他本來的樣子。

巴黎聖母院讀後感 篇10

距離巴黎聖母院發生火災已經過去兩個月了,只覺恍然如世,內心深處還是心痛不已,不肯接受這一事實。這是世界歷史上珍貴的歷史文化瑰寶,人類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她靜靜地屹立在塞納河旁,見證着歷史長河的流淌。懷着沉重的心情,我又把《巴黎聖母院》重新讀了一遍,年少時以為只是一部具有浪漫主義藝術魅力的現實主義作品,現在又有新的感悟,它同樣充滿着人道主義的思想力量,具有深刻的文學價值和社會意義。

小説以路易十一王朝統治下的巴黎為故事背景,以不同尋常的緊張情節,誇張的人物形象,描寫了善良的無辜者在中世紀封建專制制度下,遭受摧殘和迫害的悲劇故事情節。

小説描述了愛與被愛的諸多痛苦,向您揭示了美與醜,善與惡的真諦,又聾又醜的加西莫多,被克羅德神父收養於巴黎聖母院中擔任敲鐘人,然而道貌岸然的克羅德神父自從遇見了美麗的吉普賽女郎愛斯梅拉達後,為其美色所誘惑無法再清修,他指使西莫爾強行擄走愛斯梅拉達,不料卻被帥氣的弗比斯隊長所救,愛斯梅拉達因此愛上了弗比斯。豈料弗比斯同樣只是個玩弄女性的偽君子,克羅德無法得到心愛的女子,於是將弗比斯刺殺,並嫁禍於愛斯梅拉達,令她被判死刑,這時醜陋的`加西莫多挺身而出將愛斯梅拉達救至聖母院中,愛斯梅拉達最後終為軍隊所殺,愛斯梅拉達死後,加西莫多撫屍徇情,這一千古愛情傳奇便以巴黎聖母院流傳開。

加西莫多可謂是悲慘命運的化身,又聾又啞又醜,身患殘疾,一直被眾人所孤立。當加西莫多被送上邢台時,得到的只是眾人的嘲笑和冷漠,只有愛斯梅拉達將水送到了加西莫多的嘴邊。加西莫多便記住了愛斯梅拉達的善意,在以後的日子裏,一直默默地守護着愛斯梅拉達,後來人們在山洞裏見到他們的屍體,加西莫多緊擁着愛斯梅拉達,人們想將他們的骨骼分開,加西莫多剎時化為了塵土……

而克羅德神父外表帥氣,但內心十分陰暗,與加西莫多的命運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他表面上虔誠遵教,內心卻一直想反抗,直到遇到了愛斯梅拉達,求而不得,便想將其毀滅。他煽動宗教狂熱,製造迷信,散佈對波西米亞人的偏見,與檢察官同流合污殘害人民,他愈是意識到自己失去了人間的快樂,便愈是仇恨世人,敵視一切,最終以報復的手段,結束了那個活潑可愛的吉普賽女郎的生命,像折翅的蝴蝶跌落到地上……

這一極致的美醜對比,讓我們震撼不已,捲走了我們所有的思想,為主人公的命運深深擔憂,這也是小説的魅力所在。

生活中充滿着美好的事物,我們都很嚮往。但是針對章瑩穎案件,我們發現有些人會戴着善良美好的面具,刻意來接近你迫害你。因此外表醜陋的人不一定心懷惡意,外表美麗的人不一定心懷善意。但是我們應懷善意,感受生命的美好,一路向前。

巴黎聖母院讀後感 篇11

巴黎聖母院坐落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中的西岱島上,建造時間長達150年,巴黎聖母院作為一座石頭建築,以其結構嚴謹、雄偉莊嚴的特點,在世界建築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地位。被譽為一部由巨大的石頭組成的交響樂。各國的詩人、作家都曾歌頌過它。在讀了雨果的《巴黎聖母院》以後,我對這座宏偉的建築有了新的認識。

合上厚厚的書本,我的眼前再次浮現出了《巴黎聖母院》中所描繪的故事。那是中世紀的法國,一位叫埃斯梅拉達的吉卜賽姑娘吸引了來往行人的目光,她長得美麗動人,舞姿也非常優美。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克羅德?弗羅洛瘋狂地愛上了她。於是命令教堂敲鐘人,相貌奇醜無比的卡西莫多把埃斯梅拉達搶來。結果法國國王的弓箭隊長法比救下了埃斯梅拉達,抓住了卡西莫多。他把敲鐘人帶到廣場上鞭笞,善良的吉卜賽姑娘不計前仇,反而送水給卡西莫多喝。卡西莫多非常感激埃斯梅拉達。天真的埃斯梅拉達對法比一見鍾情,兩人約會時,弗羅洛悄悄在後面跟着,出於嫉妒,他用刀刺傷了法比,然後逃跑了。埃梅斯拉達卻因謀殺罪被判死刑。卡西莫多把埃斯梅拉達從絞刑架下搶了出來,藏在巴黎聖母院內,弗羅洛趁機威脅吉卜賽姑娘,讓她滿足他的情慾,遭到拒絕後,把她交給了國王的軍隊,無辜的姑娘被絞死了。卡西莫多在把弗羅洛推下教堂摔死後,自己也擁抱着埃斯梅拉達的屍體死去了。

如果説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有哪些,我會選擇三個人,概括而言:純潔、善良、堅貞不屈、極富同情心、捨己救人的愛斯美拉達;陰險、狠毒、虛偽、沒有人性的克洛德和善良、高尚、嫉惡如仇的卡西莫多。克洛德身為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有一個不錯的外表,雖稱不上帥氣,但和外表醜陋相比較,確實很容易讓人感到由衷的喜愛,但是令我所沒有想到的是。就是這樣一個人,內心卻是那樣的醜惡,為了得到吉普賽女郎的愛慕,竟不惜採用各種各樣毒辣的方法。相反,敲鐘人卡西莫多雖然外表奇醜無比,但是心地卻是那樣的.善良,為了幫助愛斯美拉達逃脱主角的魔爪,做出過許許多多的努力,雖然並沒有成功的幫助愛斯美拉達逃離魔爪,但是他的行為還是給予了我深深的震撼。

善良的愛斯梅拉達,忠誠的卡西莫多,雖然結局並不是很盡人意,但是我相信在天堂中一定會有他們幸福的生活,因為上帝總是青睞於善良的人。在卡西莫多的影響下,我漸漸學會去以善良的心對待他人。

有一次,在街道旁,我看見一個盲人,拉着二胡,聲音很悽慘,腳邊放着眾人施捨的錢。我摸摸口袋,那是準備去買零食的錢,正巧我準備離去的時候,彷彿看到善良的愛斯梅拉達為伽西莫多遞上純潔的水,我不再猶豫,毅然將錢放了進去,我看得出盲人的感激,他連聲道謝。我笑了,原來能幫助別人是這樣令人愉快。

確切的説,《巴黎聖母院》是一本意味深長的小説,每讀一遍就有一遍的味道,讀幾次就有幾次不同的感受。不過,我想説,我感謝《巴黎聖母院》,因為是他教會了我以一顆善良的心去對待他人。

巴黎聖母院讀後感 篇12

《巴黎聖母院》是一部浪漫主義代表作,刻畫的是中世紀法國的社會生活。讀了《巴黎聖母院》,有一種無法言説的悲傷的心情縈繞在我的心頭,遲遲無法散去。

故事的主要人物有:美麗善良的埃及少女愛斯梅拉達;長相醜陋卻心地單純的敲鐘人卡齊莫多;還有內心陰暗城府極深的教士,衣冠楚楚卻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弗比斯。故事發生在十五世紀,教士妄圖佔有埃及少女,養子卡齊莫多發現他的歹毒心腸後,將其推下懸崖,而埃及少女被教士誣陷處絞刑,最後同卡齊莫多死在一起的故事。

愛斯梅拉達不僅僅外表漂亮,她的內心,也和她的外表一樣美麗:當詩人要被無辜處死之時,她挺身而出,接受詩人成為她的丈夫,救了詩人一命;當卡齊莫多在炎炎烈日下受鞭刑時,主動給他送水。愛斯梅拉達是一個可憐的下層人民,最後被處以絞刑。即使被人栽贓陷害也無能為力,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就如同書中所説的,“命運早已張掛了一張稀薄的蜘蛛網,你卻狂熱的一頭撲上去。可憐的瘋子,現在你拼命掙扎,頭也破了,翅膀也斷了,被命運的鐵鉗夾住了!”愛斯梅拉達,就是一頭撞到蜘蛛網上楚楚可憐、四處逃竄的蒼蠅,等待蜘蛛來了結她的生命……

卡齊莫多雖然外表醜陋,但是內心善良,深深愛着愛斯梅拉達,而不同於只會用花言巧語來哄騙愛斯梅拉達,風流成性到處獵奇尤物的弗比斯。弗比斯的花言巧語,就是那糖衣,愛斯梅拉達只看到外表的華麗,而忽視了糖心是否苦澀,是否惡臭。也可以這麼説,愛斯梅拉達只是愛上了那華麗的外殼。

還有教士,雖然小説的開頭,他就被打上了“勤奮好學的知識分子”的名號,但是他冷冰冰的面孔之下,竟藏着一顆勃勃野心,用文中的話説,“沒有想到,在埃特納火山白雪覆蓋的山巔下,竟會有沸騰的、狂暴的、深沉的巖漿。”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教士竟連收養卡齊莫多都是有目的.的……還有後面,教士愛上了愛斯梅拉達,卻得不到她,便陷害愛斯梅拉達,他得不到的,別人也別想得到。在無形之中,教士的心靈漸漸扭曲了,卻不自知。

雖然所有人都呼籲:“人人平等。”但是,我們的生活中,以貌取人的現象不在少數。街上每日素面朝天、被曬的皮膚黝黑的清潔工們,如果我們也因為外貌而排擠他們,那隻會讓他們心寒。每天起早貪黑,有時還不分晝夜的工作,拿着微薄的薪水,竟然換來的是這種嘲諷的眼神……難道,我們對一個人的評價,是從外貌方面而不是心靈方面?當你在見到一個其貌不揚的人的第一眼所做出的一切舉動,就能反應,你是不是一個以貌取人的人。

讀完故事,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只有內心善良美麗的人,他才能稱得上是美麗;相由心生,而那些外表在華麗的人,內心醜惡,他終究是一個醜陋無比的人。總有一天,他的外表將會隨着他的內心而改變。內在美,永遠勝過外在美。

巴黎聖母院讀後感 篇13

《巴黎聖母院》是雨果的著作,以15世紀路易十一統治下的巴黎為背景,反映了一段偉大的愛情故事。

在我看這部電影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強烈的“美醜對比”。劇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於現實生活,也被大大誇張和強化了,在作家的濃墨重彩之下,構成了一幅幅絢麗而奇異的畫面,形成尖鋭的、甚至是難以置信的善與惡、美與醜的對比。《巴黎聖母院》的情節始終圍繞三個人展開:善良美麗的少女愛斯梅拉達,殘忍虛偽的聖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弗羅洛和外表醜陋、內心崇高的敲鐘人伽西莫多。波希米亞少女愛斯梅拉達是巴黎流浪人的寵兒,靠街頭賣藝為生。她天真純潔,富於同情心,樂於救助人。因為不忍心看見一個無辜者被處死,她接受詩人甘果瓦做自己名義上的丈夫,以保全他的生命;看見伽西莫多在烈日下受鞭刑,只有她會同情憐憫,把水送到因口渴而呼喊的敲鐘人的脣邊。這樣一個心地高貴的女孩,竟被教會、法庭誣衊為“女巫”、“殺人犯”,並被判處絞刑。

作者把這個人物塑造成美與善的化身,讓她心靈的美與外在的美完全統一,以引起讀者對她的無限同情,從而產生對封建教會及王權的強烈憤恨。至於副主教克洛德和敲鐘人伽西莫多,這是兩個完全相反的形象。克洛德表面上道貌岸然,過着清苦禁慾的修行生活,而內心卻渴求淫樂,對世俗的享受充滿妒羨。自私、陰險、不擇手段。而伽西莫多,這個駝背、獨眼、又聾又跛的畸形人,從小受到世人的歧視與欺凌。在愛斯梅拉達那裏,他第一次體驗到人心的'温暖,這個外表粗俗野蠻的怪人,從此便將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熱情寄託在愛斯梅拉達的身上,可以為她赴湯蹈火,可以為了她的幸福犧牲自己的一切。

另兩個特色人物,一個是徒有華麗外表、內心卻無比陰險的弗比斯隊長,他以極其惡劣的手段玩弄了愛斯梅拉達;另一個人是落魄詩人格郎古沃,一個在夾縫中苟且偷生的傢伙,為了生存可以拋棄愛情、拋棄尊嚴、拋棄責任,作者對這兩個人物的描寫同樣充滿了鄙夷和嘲諷。整個小説展示了一幅15世紀的巴黎市井百態圖,其中描寫的“奇蹟王朝”是一個非常大的廣場,居住着下層人民,他們中有法國人、西班牙人、意大利人、德國人,他們有不同的宗教信仰,白天是乞丐,晚上是小偷。這是一個奇幻的世界,是一個地獄的詩的境界。

這部世界名著讓我們認識一個真正的巴黎,生活在所謂的上層社會裏的人們的真正所想,所做。讓人明白了生活的真諦是來自生活在底層的人們,並不是生活在上層社會“貴族們”。

總之,《巴黎聖母院》是一部難得的著作,在世界文學史上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巴黎聖母院讀後感 篇14

這本書我已經看完好幾天了,那感覺就像是有一團説不清什麼東西一直堵在心裏,很想找個人和自己探討一下。正好就可以排解我心裏的鬱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筆下的那些建築,那些奢華而又象徵權力的教堂。人們還不知道可以擁有自己的思想,以及為了自己的願望可以做什麼事情,一切都假借神聖的教堂來展現建築家的審美觀,也就是展現個人才華,或者展示自己的能力。那時的人們,把人性深深的埋在一件神聖宗教外衣的下面。從那許多錯綜複雜的,毫無章法的建築人羣當中,我們不難看出,當時人們的內心是怎樣的壓抑,怎樣的狂躁,那些像雨後春筍一般,從地下冒出來的教堂的尖頂,正是人們扭曲的靈魂在對蒼天做這無聲的哀號啊!

教堂裏面是那麼的陰森恐飾,這讓人聯想到當時社會是怎樣的骯髒和敗壞,真善美的宗教和利用宗教造成了血腥事件,形成了強烈的感官刺激。讓人們的心靈體會出迷茫,困惑和不安。假如你有一把利劍。你會用盡全身力氣去刺破那層飄在社會上空象徵着邪惡的黑雲,你對黑雲佈滿了憤怒和鄙視,就像書裏面那些流浪漢們對待社會的瘋狂報復。可是你不能做到,因為你想刺痛那些邪惡,就必須把代表着真善美的上帝打倒在地,那是多麼地殘酷啊!還有比人們喪失本性更悲哀的事情啊!

《巴黎聖母院》裏面有一個這樣的人物:代表漂亮與善良的姑娘——愛斯梅拉達。她不僅有迷人的外表還有一顆純真善良的心靈。從她對待那隻山羊,救下那個落魄的詩人,對於傷害,是她很不幸,她在最骯髒的環境裏生活,被所謂的上流社會的排斥和嘲諷。每天都會被玩弄,被誣陷,被威脅,最後,做了徹底的犧牲。

書中描寫了一個喪心病狂的社會,在這個社會裏生活的人都是各種各樣的;麻木的弗比斯,最底層的那幾個隱修女,瘋狂的副教授,還有一個盡全力反抗的,最醜陋的卡齊莫多。副教授和卡齊莫多形成了人性上的鮮明對比,同樣愛上了個漂亮的姑娘,同樣遭到了拒絕。他們的愛都是那麼的`熱烈,那麼的真摯,可是,他們一個是佔有,一個是奉獻。以佔有為目的的人,沒有達到目的的時候,他想到的就是毀滅別人;以奉獻為目的的人,當無法奉獻的時候,想到的也是毀滅,但毀滅的卻是自己。

我想這也就是世界名著的真正魅力所在,它讓人看到的不是一個簡單的故事,它揭示了人類內心深處的一些心理活動。無論在什麼時候,人的共性是始終存在的,對美好的嚮往,對美好的追求,對美好的讚頌。社會本身就不可能讓所有人受到同樣的待遇,這種不一樣的待遇,讓多少人內心失去了平衡,失去了美好向往的追求啊!我們該怎麼辦?

我想每個人都會有一個屬於白己的答案吧.……

巴黎聖母院讀後感 篇15

美麗而又善良的女神艾絲美拉達,和相貌醜陋卻品德高尚的敲鐘人卡西莫多,他們演繹着一段傳奇,令人久久不能忘懷。

愛斯梅拉達剛滿16歲,她美貌絕倫、純真善良,能歌善舞。她整個人的靈魂都是美好的。她有一隻聰明絕頂的小山羊,小山羊那活潑可愛的形象時時在我眼前浮現。她倆,合併起來,就像一幅多彩多姿的風景畫。她們是美麗的化身。但這顆年輕火熱的心卻被腐朽的社會所禁錮了。原本她應有美好的未來,但最後她卻以16歲的熱情在這個世界消失了。每當想到這個人我都覺得很惋惜。我感歎命運對她的不公與不敬。同時我也看到了她堅強、忍辱負重的良好性格。

卡西莫多的外貌其醜無比。“四面體的鼻子,馬蹄形的嘴巴,茅草似的棕色眉毛所堵塞的細小左眼,完全被一個大瘤所遮蓋的右眼,那上下兩排殘缺不全,宛如城堡垛子似的亂入遭的牙齒”,把這一切綜合起來看,我覺得他真是一位恐怖的野蠻人,我認為這世上不會有這麼殘缺的人吧。但人不可貌相。卡西莫多卻有着一顆美麗、純潔、善良的心靈。他喜愛艾絲美拉達,如同守玉般保護她。對艾絲美拉達的種種厭惡,他毫不在乎。我認為這是他最大的弱點,這也是由於社會的制度所造成的。她試圖使艾絲美拉達遠離一切傷害。但個人的`實力是很有限的,最終他還是不能保護好她,也只好選擇殉情。

而整部小説中最令我感動的還是那位偉大的母親。當巴特剛生下那個可愛的女兒時,她就對自己説:“女兒就是我的全部。”的確,她全身心地愛她。當吉普賽人將女兒搶走後,她悲痛欲絕,走進巴黎聖母院,當了修女。以後的每一天,她無時無刻不為女兒祈禱。她希望女兒能夠平安、幸福。

一隻孩子的小鞋對她來説就是整個宇宙、整個世界。為了這迷人的鞋,她曾經對着天空惡意地詛咒、深情地申訴、虔誠地祈禱、悲傷地哭泣…。15年,這對一位失去兒女的母親來説,每天都是第一天,哭聲仍像第一天那樣肝膽俱裂。當官帶走她的孩子時,她的目光、她的呻吟,

在人類語言的庫存中我似乎找不到一兩個字來形容來表達…巴格特對女兒的愛,是母愛的真諦,是奮不顧身地想為女兒做一切的情感的湧動。

在閲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強烈的“美醜對比”。書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於現實生活,也被大大誇張和強化了,在作家的濃墨重彩之下,構成了一幅幅絢麗而奇異的畫面,形成尖鋭的、甚至是難以置信的善與惡、美與醜的對比。

我一直思考着:為什麼在追求歡樂的同時,隱藏着悲痛的靈魂,世道如此吧!在生活中總有艱難,總有困惑,也會有成功,更會有失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mo/fanwen/duhougan/4j7on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