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讀後感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後感(通用7篇)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後感(通用7篇)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後感(通用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後感(通用7篇)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後感1

我很喜歡看書,因為書不僅能讓我獲得知識,提高寫作能力,還能讓我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中得到許多樂趣。我特別愛讀《魯迅散文集》,他的文筆綿密細膩、真摯感人,猶如小橋流水,沁人心脾。魯迅筆下的事物都充滿了靈氣和活力。《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百草園更是讓我浮想聯翩。

百花園是魯迅家後面的一個很大的院子,園子裏樹木茂盛,花草叢生,有碧綠的菜畦,有高大的皂莢樹,有紫紅的桑椹,還有爬滿牆頭的`何首烏藤和令人直流口水的野果覆盆子,鳴蟬在樹葉裏唱歌,蜜蜂在野花上飛來飛去,雲雀在空中直竄雲霄。園子裏的少年魯迅經常搬來凳子,爬上大樹,在樹叉上坐下,尋找着鳥蛋。大人來了,他又到草叢裏去趴着,在青草的掩護下與大人捉迷藏。冬天,下了雪,他又會照着閏土爹的方法,玩雪捕鳥。園子是魯迅的樂土,那裏可真是趣味無限。

這本書我已經看了很多次,園中美麗的景色,讓我想入非非,天天夢想自己也有一個這樣的百草園,讓我在裏面盡情地玩樂。你別説,這夢想還真實現了。今年八月一日我第一次回農場奶奶家,嘿!奶奶的院子好大!一個活靈活現得百草園出現在了我的眼前,就跟魯迅家的一樣。我也學着少年魯迅好好玩了一把。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不僅語言優美,還能讓我們一起體會不同年代的童年之夢——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真是一篇令人叫絕的好文章。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後感2

品讀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回味着從文章中散發出來的天真爛漫的氣息,享受着字裏行間透露出來的那份活潑可愛的青春年華,我的眼前不禁浮現出一幅幅引人入勝,有趣的畫面。

“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讀着這些充滿趣味的文字,我的心彷彿已飛到了百草園裏,與那些昆蟲們來個親密接觸。讀着文章中的文字,我彷彿看到了年少的魯迅與昆蟲為伴,採着野花野果,舒適地躺在草地上,享受着和煦的陽光。冬天裏,他在雪地裏自由地玩耍着,支好竹篩,悠閒地捉捕鳥兒,但是總因為性急,捕不到許多鳥兒。他還喜歡聽長媽媽講故事,看《山海經》,因此而害怕赤練蛇,不敢到長的草裏去,害怕遇到美女蛇。

在百草園裏,一切都是那麼地自由,一切最美好的感情在這裏散發出閃亮的光輝。

不知為什麼,文章中的'一切都讓我回味無窮,看了還想看,也許就是因為文章充滿了兒童的天真和可愛,讀來特別親切罷了。

曾幾何時,童年已不再屬於我,是那麼地遙遠。也許是因為我已跨入青少年的行列,跨入了忙忙碌碌的學習和複雜紛擾的生活之中。但是我想,不管怎樣,不管在什麼時候,保持一顆童心,人是永遠不會老的。甜美的童年之夢也仍然是我最珍貴的寶物,它珍藏在我的心中永不褪色。

童年已漸漸離去,留下來的只是些美好的幼稚的記憶。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體會魯迅先生的童年之夢,我神往不已。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後感3

媽媽為我買了一本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拿到這本書,我就翻開書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

從書裏,我看到了大鼻子等許多孩子的窮苦生活。我們很難了解到他們——一些身無分文的苦孩子,如何獨自在那繁華、廣大的大上海里謀生,要明白那是多麼不容易啊!看着他們的生活,我像吃了還未成熟的草莓,心裏——酸極了。像大鼻子,他小小年紀本應睡在軟綿綿的牀上聽媽媽給他講故事,本應在燒得旺盛炕前烤手取暖,本應吃香噴噴的飯菜和夥伴們一齊上學……可是,他沒有,他沒有過這個年紀本該享有的幸福生活。他沒有温馨的家,沒有摯愛的.家人,沒有名字……他僅有別人吃剩下的殘渣,他只睡硬邦邦的地板……這多麼令人心酸。相比之下,我們這些口含金湯勺的小公主、小少爺是何等的幸福呀!但我們卻不珍惜,浪費糧食、挑食、不滿足……我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呀!他們真是太可憐了!

可是,當我看到他們成羣結隊地舉旗保衞祖國,發揚愛國精神。我就被震撼了,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呀!當大鼻子把錢袋拾回給那位學生,我又被震撼了,大鼻子變得懂事了!於是,我就相信,他們必須能反抗成功,過上幸福完美的生活,因為我感受到了人間裏的愛!他們懷着各種各樣的愛,彙集在一齊,就構成了一條愛的河流,他們都為自我的愛起來反抗,為自我完美的生活而競爭!他們流血流汗,他們的遭遇慘不忍睹,他們有多少人失去家,失去親人,又有多少人大半年也不能回家一趟呢可是他們堅持、反抗,雖然被“拒絕”時辛酸的一幕使人落淚。可是他們依舊堅持、反抗,為完美的明天而奮鬥,他們的努力見證了我們此刻的完美生活,他們的愛世世代代傳承給我們!

我不僅僅看到了人類的愛,我還看到了大自然的愛。

童話中美麗的仙子與鳥兒吟唱,與花朵舞蹈,與小動物們相親相愛的美麗景象,在碧草如絲的原野畫出一道優美精緻的風景線,與悦耳的音樂交融,這是多麼如詩如畫如仙境一般的情境呀!這真是一種温柔的歡樂的愛。

合上這本書,我久久地感受,藏在書裏的,還有在這個世界上的如巧克力一般絲滑醇厚的愛。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後感4

每個人都有一條屬於自我的人生道路,它時而寬時而窄,可我們都必須踏上這條路。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初讀時,只是覺得這篇文章的寫作方法運用得出神入化,並沒有聯想到人生哲理。可再次細細品味時,腦海裏便浮現出許多想法。

這篇文章主要是寫作者小時候在百草園裏的歡樂生活,以及之後到三味書屋讀書,生活變得如何枯燥無味。其實人生也是如此,幼年時期的我們是多麼無憂無慮,沒有拘束,不用想着自我該如何謀生,能夠盡情地玩耍,能夠不帶任何目的地歡樂。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身上會揹負起長輩或家人的期望,我們必須要學會離開父母獨立生活,我們也會慢慢感受到生活給我們的壓力。這不就是魯迅先生所寫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給人的啟示嗎?

此刻很多孩子拒絕長大,上了中學還期望一向沉溺在父母的關愛中,期望維持着童年的`純真和任性,願望和想法固然好,現實卻不允許這樣。沒有人能一向待在“百草園”裏,我們總有一天要從“百草園”走到“三味書屋”,雖然“三味書屋”的生活很枯燥,也無趣,但那又是我們人生必須經過的一個階段,在經歷了成長曆程之後,在你能夠獨立生活時,回頭再看“百草園”,不也是很完美的麼?

我們應當從“百草園”中走出來,大跨步地邁向“三味書屋”,經過“三味書屋”的洗禮,讓自我成長為有知識、有思想、有職責的人。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後感5

仔細品味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着不時從字裏行間流露出來哪天真爛漫的童年生活,眼前不由得出現一幅幅令人嚮往的自然畫。

“不必説碧綠的菜菜蛙,光滑的市井藍,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説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清潔的叫天子忽然從草簡直竄到雲霄裏去了……”

我讀魯迅先生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着魯迅先生那份發自內心的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年情懷。突然間,我彷彿看到了魯迅先生的.童年生活。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與昆蟲為伴,與夥伴一齊捕鳥,但由於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所以害怕百草園中的“赤練蛇”。

三味書屋則是一個完全與百草園不一樣的世界,作者逼真的將三味書屋的陳腐味描述了出來。但魯迅先生並未將三味書屋寫的死氣沉沉,而是經過兒童在課餘時間玩耍、老私塾先生在課堂上入神讀書學生趁機偷樂的兩個小故事的描述,表現了兒童喜歡玩耍這種不可改變的天性。

記得小時候,我經常躺在厚厚雪地上將自我的身體印在上頭,從來都沒有感覺到過冷,還把這當成是一種樂趣;我還經常和小夥伴們一齊建造一個自認為很了不起的工程。這也許就是我和幼年魯迅的相似之處吧,時我在讀了文章後有了那麼多感動。

我們的童年已經漸漸的離我們遠去,留下的只是些散鎖的記憶,倒不如仔細品味一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體驗一下那個不一樣時代的童年之夢,和魯迅一齊熱愛自然、嚮往自由。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後感6

我讀了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後,十分羨慕魯迅先生在百草園度過的完美時光。文中充分描述了百草園給魯迅先生的童年帶來的無限樂趣。“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光這些景色,就讓魯迅先生百玩不厭。百草園這個樂園彷彿會讓讀者恨不得立刻去那兒飽飽眼福呢!

文中的長媽媽還給魯迅先生講過一個關於美女蛇的故事。故事告訴我們倘有陌生的聲音叫你名字,你萬不可答應他。然而這個故事給魯迅先生有了些“後遺症”。魯迅先生從此在夏夜乘涼時,總有些擔心,並且極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樣的飛蜈蚣。這合理的寫出了魯迅先生年幼時害怕的.心境。

當魯迅先生要到上學的時候,家裏人將他送到三味書屋,也就意味着魯迅先生要和他的蟋蟀、覆盆子、木蓮等……要説拜拜了。

進了三味書屋,魯迅先生開始了乏味的學生生涯,“每一天只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這便是魯迅先生的生活。儘管如此,魯迅先生還是經常和同窗們出三味書屋後的一個小園玩。雖然能折梅花、尋蟬蜕、喂螞蟻,但人去多了,時間久了,就會被教師叫回來,繼續讀書,這遠遠不及在百草園的自由、快活。

這篇文章不僅僅用百草園的自由歡樂同三味書屋的無味作比較,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嚮往自由的心境,並且經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達了魯迅先生兒童時代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境。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後感7

這篇散文是魯迅根據自己童年的經歷而作的,收錄在《朝花夕拾》中。優美的文字然我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美好,彷彿把我也帶到了那個年代。文中用了白描的手法鋪敍,以純真的筆調展現了孩童對大自然的熱愛,同時也對束縛孩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做出了批判。

在作者的筆下,百草園中有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和美味的覆盆子;孩子們能在冬天的百草園堆雪人、捕鳥;更能聽到隱在那一片荒蕪的'野草之中的美女蛇的故事。文中關於百草園中景緻的描寫,由靜到動,詳略得當,顯示出了身在其中的樂趣不會消失,只會在隨着季節的流轉而變得豐富多彩。

當作者關上百草園的大門後,視角隨機又轉入另一個世界——三味書屋。在魯迅眼裏,這是“最嚴厲的書塾”,孩童來到這裏便會受到束縛。然而作者先抑後揚,隨即寫到書塾的後院的玩耍和課堂的偷樂,給學生時代的魯迅帶來了無限的歡樂。表現出了孩童追求快樂的天性是不可壓制的。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每一個人都應該擁有快樂的童年。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讓我回憶起童年的美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mo/fanwen/duhougan/3qjn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