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讀後感 >

2022在人間讀後感高中

2022在人間讀後感高中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2022在人間讀後感高中,歡迎大家分享。

2022在人間讀後感高中

2022在人間讀後感高中1

納蘭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號楞枷山人,他是清代前葉的滿族詞人,雖出身貴族,卻給人以惆悵的感覺,正如他自己所言“我是人間惆悵客”。他雖為皇帝御前侍衞,但這對他來説只不過是空有頭銜罷了,他意不在謀權,亦不在謀勢,他的追求是做一個來去自如的閒人。

梁啟超曾説過,“容若小詞,直追後主(即李煜)”,這一觀點,絕大多數人是贊同的,大抵是因為李後主之詞多憂愁,後主“憂”是對故國的歎惋,是對“朱顏改”的歎惋,而容若的歎是對其妻的歎。不僅如此,兩人在風節上也十分相似,李後主雖遭國滅,卻不曾對北宋新君奴顏婢膝,沒有唱過一句對新朝的稱讚之詞,而《虞美人》則是對故國思念的最佳體現;而容若則是以雄偉氣勢,寫出邊塞生活,如《長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這支小令不僅寫出了邊塞風光,也寫出了將士們的男兒之風,更是抒發了自己的故國之歎。

納蘭詞風一慣以“愁”灌溉,而愁的真正原因,就在於其妻盧氏以及與他一同“分享”成長中喜與樂的女子謝娘。謝娘是他的“初戀”,“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那初見時的美好,定格在心中,只可惜這份感情不被上天眷顧,後因謝娘受命被召入宮做嬪妃而夭折。之後,其父納蘭明珠則令容若奉父母之命完成了與盧氏這一樁門當户對的婚事。起初容若對這個陌生女子,不聞不問,但過了一段時間,他發現盧氏不僅端莊淑德、善解人意,而且十分樂於與人溝通。於是日久生情,兩人就這樣真正的相愛了。但無人想到的結局卻是盧氏在替他生下長子之後,便離開人世,這就給容若帶來了莫大的打擊。第一次青梅竹馬的離開已令他傷心不已,當他從悲傷與失落中走出來時,其妻的離世,又使他陷入了無盡的深淵……

“近來無限傷心事,誰與話長更,從教分付,綠窗紅淚,早雁初鶯。當時領略,自盡斷送,總負多情,忽疑君到,漆燈風颭,痴數春星。”(《青衫濕》)此詞正是他對亡妻的.無盡思念的至真體現。“近來無限傷心事”是因盧氏的離去而令他傷心不已,而“忽疑君到”,可見他內心尚不能接受盧氏離世的現實,以至於出現幻覺,幻想着盧氏依舊與自己生活在一起,而這也只有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思念至深時,才可能出現的情景,大有蘇軾之遺風,那“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情感躍然紙上。這就是納蘭詞無處不在的散發着“愁”的原因。

讀納蘭之詞,品人生五味,品納蘭之風,讀人生百態。

2022在人間讀後感高中2

《在人間》是蘇聯作家高爾基自傳小説三部曲中的一部,是世界文萃瑰寶,小説展現了19世紀俄國社會的風貌,反映了人民對自由的強烈追求,對完美生活的熱烈嚮往,具有深刻的教育好處。

寒假期間,我閲讀了《在人間》,它讓我大有感悟。高爾基的童年是不幸的。在他4歲喪父後,她的母親便改嫁了,於是他寄居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所開的染坊破產後,他不得不走向人間,自行謀生。那個時候,他的年齡還不到十二歲。相比之下,我們這時候還在温暖的家裏玩耍,可是他,卻務必走向社會。

他在“人間”什麼都幹過:洗碗,掃地,帶孩子,跑堂,當學徒,洗衣,搬運……甚至捱過毒打,住過醫院。幼小的他嚐盡了人間的酸甜苦辣,受盡了種種虐待與壓迫。由此看來,他的命運相當悲慘。可是,他有一個夢想: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為了這個夢想,他甘願承受一切……

我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文章中高爾基渴求知識、堅持夢想的精神讓我敬佩,也讓我深思……能夠説命運對於每個人是不公平的。的確,我看到周圍有些人應對生活中的困難,一天到晚只明白唉聲歎氣,終日消沉,抱怨命運對他的不公;還有些人在無法抗拒的'壓力下,自暴自棄,選取墮落,甚至做出違背良心的事情……我想命運不公,只是夢想中的插曲,他並不妨礙夢想,只要你有一顆不放下的心,就能夠實現自我的夢想。在那裏,我列出了一個等式:不抱怨+拼搏+不放下+勤奮=夢想。

著名的音樂大師貝多芬正是如此。1816年,他的耳朵全聾,作為一個音樂家,失去了聽覺,就意味要離開自我喜愛的音樂,這等於比死刑還難受、痛苦。但貝多芬並沒有所以嚇倒,他勤奮好學,逐漸成為一個音樂家,創作了數以百計的作品,還能登台指揮。最終,他實現了自我的夢想,成為了一名聞名世界的鋼琴大師。

夢想是一條跑道,而那些命運悲慘的經歷,則是一塊塊躺在跑道上的石頭;夢想是一盞明燈,而那些坎坷的命運則是無盡的黑暗。到底是選取摔倒,被命運摧毀夢想,還是站起來,跑出屬於自我的一條夢想跑道,實現夢想,主人公高爾基給了我們強有力的證明。在以後的人生歷程中,我會時刻銘記這句話:命運並不能妨礙夢想!

2022在人間讀後感高中3

翻開高爾基的三部曲,我的心便隨着故事情節起起伏伏,書中的每一個字都像一顆閃耀的明星,發出耀人的光芒,讓我沉醉其中。

《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是高爾基的自傳三部曲,記錄了高爾基二十歲以前的坎坷經歷。其中最吸引我的是《在人間》,因為它記錄了高爾基一生中最艱難的獨立謀生的故事。因為外祖父家破產,年僅十歲的高爾基來到人間,為了生存,他撿過破爛,當過學徒和雜工,飽嘗人間苦難。但他卻像一條逆着洋流的魚,堅持游到底。

在外婆妹妹家當學徒的日子裏,他只能睡在廚房和廁所正對門。廚房爐灶散發出來的熱氣使他滿頭大汗,而從台階下面吹進來的過堂風又把他的雙腳凍得冰冷,因此,每當他躺下睡覺時,總要把門口所有的擦腳墊都蓋在腿上。雖説是來學藝,但製圖工具他也只碰過一次,他要乾女僕、保姆的活,一刻都不能休息,可女主人仍對他橫眉冷對。

小小年紀,就要背上這麼重的'擔子,他只是個孩子啊!在需要被疼愛照顧的年齡,卻經歷着貧窮勞苦,被俄國社會壓彎了背脊,但他堅強剛毅,像一條逆着洋流的魚,迎難而上,他改變不了現實,只能慢慢地適應社會,適應貧窮。

再回頭來看看我自己,平時在家,只知道在空調房裏吃着零食,看着電視,什麼家務都不做,做什麼事都不能堅持,不能自立,在吃苦耐勞、獨立自強方面我的確遠遠不如高爾基。

但是,高爾基的生活並不全是暗淡無光的,一些美好的插曲也一直伴隨着他。他遇到了像柳德米拉,瑪爾戈王后,裁縫師傅的妻子和斯穆雷這些愛讀書的人。他們就好像一盞盞燈,照進高爾基的世界,為他暗淡的人生帶來絲絲光亮。他們幫助高爾基看書學習,把他引進了知識的殿堂。高爾基就在那時養成了讀書的好習慣。晚上沒有燈,他就把滴在桌上的蠟油收集起來再次利用。如果書中有他不理解的詞彙,他就無法思考別的事情,會想方設法地把它弄明白。這種求知若渴的精神着實令我佩服。

看看我的書架,書到是不少,可一本本都是嶄新的,連一個手印,一點摺痕都沒有,閒置了太久,有的都已經蒙上了一層薄薄的灰了,可見我平時有多懶。最初看這本書只是為了寫觀後感,可看完之後才發現看書是一件妙不可言的事,而且高爾基的讀書精神更激發了我的閲讀欲,是時候增加自己的閲讀量啦。

在人間謀生的高爾基就像一條逆着洋流的魚,就算波濤再洶湧,他也不會改變自己的方向,和沿途的同伴們一起逆流而上,執着追求。

在生活中,我也要做這樣一條固執的魚,逆着挫折的洋流,一路向前!

2022在人間讀後感高中4

書一直是人類的朋友,這位朋友與我們每個人的交情都不大一樣。也許只是泛泛之交,或者是心心相惜的難求知音。正所謂書海無涯,浩瀚的書海實在是讓人難以企及。

我喜歡書,更喜歡看書,書是我最好的朋友,給予了我知識和快樂。然而,我最喜歡的一本書,就莫過於《在人間》了。《在人間》是蘇聯作家高爾基自傳體小説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小説描述的主要是主人公阿廖沙從1871年到1884年這一時期的生活。

從書中,我看到了阿廖沙悲慘的命運,他忍受着非人的生活還要遭受生活帶給他的壓迫這是一個少年該承受的嗎?我對這本書的印象特別深刻,書中的人物也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裏:善良的外祖母神聖得像聖母再世;吝嗇刻薄的外祖父讓人感到可氣又可憐;嫉惡如仇的輪船廚師斯穆雷粗俗中卻流露着正直;裁縫妻子為沉重的生活帶來了一絲温馨……

不僅如此,主人公阿廖沙也是因為廚師斯穆雷給他看了果戈裏的作品,才引起了他對書籍的熱愛,激發了他對正義和真理的追求,才促使他懷着“做個頑強的人,要想辦法改變自己,不然我就真的毀了”的決心,踏上了奔赴喀山的路。我真心希望他會有好的前程。

《在人間》是高爾基對阿廖沙少年時期的回憶,也展現了阿廖沙少年時期心靈成長的曲折、坎坷的歷程,它是世界文化園林的魂寶,是世界文化底藴的寶貴遺產。

再次翻開這本略顯破舊的`書,心中不禁感慨萬分。是啊!從前,我並沒有那麼愛看書,爸爸媽媽給我買的書,看了一遍就扔在那兒,不去管它了。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那樣做並不好,久而久知,那本書便會被我漸漸遺忘,可能再也不會去碰它了。那麼,我就少了一份知識,少了一次美的欣賞,少了一個閲讀的愜意感,我會失去一些很重要的東西,一些無法從其它地方進行彌補的東西。所以,我更應當百倍珍惜。

這本書的作者高爾基説的沒錯,書籍確實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它帶領我們進入了一個奇幻的世界,在那兒,我們可從丟掉所有的煩惱和不愉快,享受書帶給我們的樂趣與無限的遐想。

2022在人間讀後感高中5

看完了《童年》,我就不由自主地又想看《在人間》,因為在我還沒有接觸過社會的時候,最好可以多瞭解人間。

在人間裏,高爾基可以説是經歷了無數事情,見識了形形色色的人。

阿廖沙僅僅十一歲就來到了人間,為了生存,他不得不盡快地適應這人間裏的一切,所有事都讓他感到陌生,在一個僅僅十一歲的小孩子的世界裏,因該全是純真的頑皮,哪裏容得這麼多沙子。

他在鞋店當店員,在聖像作坊當學徒,在繪畫師家幫忙,在輪船上做雜工,雖然並沒有掙到多少錢,也沒有學習到多少技術,可是他也有非常大的收穫,那就是博覽羣書。

才開始,阿廖沙周圍的人,幾乎都是淺薄,沒有文化,沒有智慧,什麼都不懂的'人,因為他們的狹隘,所以阿廖沙始終沒有機會讀書,直到他在輪船做雜工時遇到斯穆雷。開始,阿廖沙對斯穆雷的印象並不怎麼樣,高爾基對斯穆雷是這樣描寫的:我很不喜歡這個傢伙,雖然他穿着一身白衣服,看去依然很骯髒,指頭上長着毛,大耳朵裏也突出幾根長毛。……他説話簡直像狗叫一樣……年幼的阿廖沙還是習慣於以貌取人,不過後來他也慢慢的發現斯穆雷是一個很正直的好人。斯穆雷那很多書出來讓高爾基念,儘管高爾基當時覺得很不高興,但是事實證明這對高爾基是有很大幫助的。

後來,他回到繪畫師家,遇到了那個裁縫的妻子,因為阿廖沙的好心,善良的裁縫妻子常常借書給他。但是由於周圍人們的愚昧無知,阿廖沙總是不能正大光明的看書。裁縫一家搬走後,又來了另一家人,其中一位美麗端莊的夫人引起他的好奇,於是阿廖沙有常去這位夫人家借書看,而且他把這位夫人成為王后,可見這位夫人對他的影響有多大,其實這也暗示了高爾基的理想——做一個有學問,知書達理,温文爾雅的人。

在人間,阿廖沙也學到了許多書中學不到的東西,對好壞的識別能力,生存能力,他也看到了許多醜惡。

在這樣一個混亂的社會上,一個僅十餘歲的小孩見到了太多,一個小孩的眼裏怎麼能容這麼多沙子,如果稍有不慎,也會墮落到這些骯髒齷齪的娛樂中去,可是正是阿廖沙所讀過的大量的書籍拉住了他,他明白善惡美醜,只不過一步之遙,一失足可成千古恨。

從《在人間》中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最重要的是我們更堅定了博覽羣書的信念,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可以讓人從“人間”到“天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mo/fanwen/duhougan/014eg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