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寓言 >傳説 >

敦煌莫高窟傳説小故事靈異古怪

敦煌莫高窟傳説小故事靈異古怪

敦煌莫高窟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下面小編就介紹其中幾個窟的傳説故事給大家,希望對你們有用!

敦煌莫高窟傳説小故事靈異古怪

敦煌莫高窟傳説故事:屍毗王割肉救鴿

佛成道之前的修行事蹟,稱為“本生故事”。在敦煌莫高窟二五四窟(北魏)北壁的壁畫中,用繪畫的形式描述了屍毗王“割肉救鴿”的事蹟,只畫了割肉和過秤兩個情節,屬莫高窟最早的連環故事畫之一。

早在釋迦牟尼佛的前身,為屍毗王時,慈悲仁厚,廣行菩薩道,唯求作佛。帝釋和毗首羯磨為試探屍毗王的慈悲與道心,就相約化成老鷹和鴿子,演出獵食逃命記。鴿子躲入國王臂彎,老鷹疾飛猛追前來;國王表明救護一切眾生的決心,老鷹抱怨道:“您渡一切眾生,難道我不在一切眾生之內嗎?為何唯獨不受您的悲憫而搶奪我的食物?”國王説:“我曾發願,若有眾生前來投奔歸附,必當保護。你需要什麼食物?儘管説,我也一定滿你的願。”老鷹毫不客氣,直索“新殺熱肉”國王深思,“這就難了,不殺生,如何取得呢?想我這身軀,老病死之後,轉瞬間即腐敗臭爛,既然老鷹要,就佈施給它吧!”於是國王喚人拿刀,自己割下大腿肉給老鷹。不料老鷹竟然還要求:“我要你肉的重量與鴿子相當,斤兩可別騙我呀”國王又命左右拿來天平,讓鴿子停在一端、另一端擺國王割下的身肉。奇怪的是,此時鴿子重量急遽增加,國王身肉相對變輕。全身肉幾乎割完了,還是小鴿子重。

國王菩薩決心舍盡全身,以求與鴿子等重,於是奮力掙扎要爬上天平。鮮血淋漓、顫抖搖晃的身軀,連老鷹看了也不忍。“大王,您這是何苦?鴿子還我就得了。” 國王堅持悲願,以手攀爬秤子,不料一使力,肉盡筋斷,失控摔跌在地,卻再度起身上秤。其心堅定無悔,感得大地震動、枯樹生華,天降香雨、天女歌贊此菩薩必當成佛。國王便作誓願,“我割肉血流,不嗔不惱,一心不悶以求佛道者,我身當即平復如故。”霎時,身體恢復完好如初。人天見之,皆大悲喜。釋迦牟尼佛於是圓滿布施波羅密。原來,白鴿是帝釋天變的,老鷹是毗首翔摩變的。他們用這種方法來考驗屍毗王對佛、對普度眾生的堅定至誠。

敦煌莫高窟傳説故事:薩埵那太子捨身飼虎

佛陀曾向弟子開示累世修菩薩行的事蹟,在眾人的恭敬虔誠中,佛陀以手輕觸大地,顯現六種震動之瑞相,一座七寶佛塔從地湧出。弟子阿難開啟塔門,見一七寶函,其內雪白舍利無數。佛陀觀見,隨即讚頌曰:“菩薩殊勝功德,是勤修六度行。故勇猛求菩提,持大舍心無倦。”佛陀教導比丘們,應該頂禮此舍利!因為舍利是無上戒定慧所修而成,繼而宣説這則“薩埵太子捨身飼虎”的故事,揭示前身修行菩薩道乃至成佛的精進,而這則故事在敦煌莫高窟二五四窟(北魏)南壁中以本生故事畫的形式向人們展示出來。

久遠以前,有位國王名號大車,他有三位王子,其中小王子名曰摩訶薩埵。一天,三位王子游賞山野谷地,來到一處竹林。見一母虎新產七子,看似多日未進食,奄奄一息。大王子説:“七隻幼虎纏身,母老虎無暇覓食,最後餓壞了,一定是把幼虎給吃了。”二太子附和道:“可憐啊!這些老虎勢必無法活命,我有什麼能力幫助它們呢?”

小太子摩訶薩埵不發一言,深思我這身體千百劫來生死不休,未曾有真實利益,今日為救老虎,何不能捨棄呢?此身之大用,在於能行大善業、於生死輪迴中作大慈航。若舍離這些,此身不過一具軀殼罷了。我應舍對身體的執着,以求無上究竟涅槃,離悲憂無常苦惱,成就一切智,佈施一切眾生無量法樂。小王子生起大勇心,悲願力又增強其信念。但顧慮兩位皇兄,故請其先行回宮。

於是摩訶薩埵太子來到虎穴,脱去衣裳,掛於竹枝,然後躺卧老虎前面,但老虎餓極耗弱,無力吃他。慈悲的太子見狀,就以幹竹枝刺頸出血,捨身飼虎。一時感得大地六大震動,如風激水,湧沒不安,天地日月昏暗,天雨眾華,繽紛墜遍竹林。虛空一切天人,皆共讚歎。這時餓虎舐血啖肉皆盡,唯留餘骨。

國王皇后身處宮中,忽夢不祥。這時驚聞宮女稟報,小太子外出歷久未歸。國王派員四處尋找,最後得報王子捨身之事。國王皇后悲不自勝,一起前往王子捨身之地,唯見遺骨四處交橫,母后傷心欲絕,如魚處陸、若牛失犢,情何以堪。國王諭令左右收拾薩埵太子遺骨舍利,啟建寶塔供養。菩薩捨身飼虎的聖地,就在尼泊爾一帶,至今仍為佛教徒所朝聖供養。此亦為許多佛教石窟壁畫之題材。

敦煌莫高窟傳説故事:五百強盜成佛

敦煌莫高窟二八五窟(西魏)南壁的壁畫展現了五百“強盜”成佛的景象,從前,有個僑薩羅王國。國中出了五百個強盜,佔山紮寨,攔路搶劫,打家劫舍,殺人放火,無惡不作,商客遊人和地方百姓深受其害。地方官員多次用兵,終不獲勝。只好報知國王,國王派精兵良將前來征剿,經過激烈的戰鬥,五百強盜戰敗全部當了俘虜。

國王決定,對人們恨之人骨的五百強盜處以酷刑。這天,刑場戒備森嚴,殺氣騰騰。兵士手持尖刀將赤身裸體、披頭散髮、捆在刑柱上的強盜雙眼全部挖掉,有的還割掉鼻子、耳朵,然後放逐到荒無人跡的深山老林中。這座山谷林木葱籠,狼嗥虎嘯,陰森恐懼,衣食無着。強盜們悲憤欲絕,撕心裂肺地絕望嚎叫着。

悽慘的呼叫聲傳遍四野,也傳進了釋迦牟尼佛的耳朵。知道這是五百強盜在生死線上掙扎呼救,便用神力送來了香山妙藥,吹進了五百強盜的眼眶。霎時,個個雙眼重又見到光明。釋迦牟尼親臨山谷,給五百強盜講經説法:“正是你們以前作惡多端,才有今天的苦難。只要洗心革面,棄惡從善,皈依佛門,就能贖清罪孽,修成正果,脱離苦海,進入極樂世界。”眾強盜聽了佛的教誨俯首悔過,口稱尊師,成了佛門弟子。從此,山谷中的森林被稱作“得眼林”。很多年後,當年的五百強盜終於修成正果,成為五百羅漢。

敦煌莫高窟傳説故事:張騫出使西域

張騫是漢武帝時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尋找並聯絡曾被匈奴趕跑的大月氏,合力進擊匈奴。

張騫一行從長安起程,經隴西向西行進。一路上日曬雨淋,風吹雪打,環境險惡,困難重重。但他信心堅定,不顧艱辛,冒險西行。當他們來到河西走廊一帶後,就被佔據此地的匈奴騎兵發現。張賽和隨從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單于知道了張騫西行的目的之後,自然不會輕易放過。把他們分散開去放羊牧馬,並由匈奴人嚴加管制。還給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為妻,一是監視他,二是誘使他投降。但是,張騫堅貞不屈。雖被軟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時機,準備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過了十一個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鬆了。張騫乘機和他的貼身隨從甘父一起逃走,離開匈奴地盤,繼續向西行進。由於他們倉促出逃,沒有準備乾糧和飲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飢挨餓,乾渴難耐,隨時都會倒在荒灘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獵一些飛禽走獸,飲血解渴,食肉充飢,才躲過了死亡的威脅。

這樣,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終於越過沙漠戈壁,翻過冰凍雪封的葱嶺(今帕米爾高原),來到了大宛國(今費爾干納)。高鼻子、藍眼睛的大宛王,早就聽説漢朝是一個富饒的大國,很想建立聯繫。但苦於路途遙遠,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願。因此,當聽説漢朝使者來到時,喜出望外,在國都熱情地接見了張騫。他請張騫參觀了大宛國的汗血馬。在大宛王的幫助下,張騫先後到了康居(今撒馬爾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樂業,不願再東進和匈奴作戰。張騫未能完成與大月氏結盟夾擊匈奴的使命,但卻獲得了大量有關西域各國的人文地理知識。

張騫在東歸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獲,後又設計逃出,終於歷盡千辛萬苦,於20xx年後回到長安。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內地的人們瞭解到西域的實況,激發了漢武帝“拓邊”的雄心,發動了一系列抗擊匈奴的戰爭。

公元前120xx年,漢王朝為了進一步聯絡烏孫,斷“匈奴右臂”,便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這次,張騫帶了三百多人,順利地到達了烏孫。並派副使訪問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國家。但由於烏孫內亂,也未能實現結盟的目的。漢武帝派名將霍去病帶重兵攻擊匈奴,消滅了盤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兩關,開通了絲綢之路。並獲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帶回長安。 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歐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完全可稱之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敦煌莫高窟的價值

佛教價值

敦煌佛教文化博大精深,敦煌石窟佛教尊像中,菩薩的容貌姿態是最優美、最豐富、最動人的,菩薩像展示了東方女性美的魅力,她的塑像被世人稱為“東方維納斯”,她的畫像被世人稱為“東方聖母”。

敦煌石窟中,幾乎窟窟都有説法圖,經變畫。這些説法圖和經變畫中都繪有各式各樣的菩薩,有的洞窟中四壁都繪小菩薩,還有許多單幅的菩薩畫像。敦煌石窟中有上千幅的説法圖和經變畫,僅經變畫中的菩薩像,就會數在萬計,是世界上保存菩薩畫像最多的佛教石窟。

藝術價值

敦煌藝術是歷代畫家們創意性的傑作。在壁畫當中,沒有完全相同的東西,即使是描繪同樣經變內容的藝術作品,畫家們也是根據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創作出了完全不同的作品。

社會價值

敦煌藝術在社會價值方面也有充分體現。首先,壁畫中以描寫人物為主,因此,其中有大量的服飾及紡織物的圖形,不但歷史風格各異,而且有許多少數民族和國外的服飾紋樣。這充分體現敦煌這顆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昔日的輝煌,這對我們現在研究古代服飾有着獨特的研究價值。在敦煌壁畫中,還表現了歷代社會中的方方面面。如:古絲綢之路上的交通商貿;軍事和體育方面的珍貴畫面和史料;也是中國古代生活的寫照;中國古代科技史的記錄等等。另外,敦煌也可以説是一座民俗史博物館。1020xx年間的中國古代民俗概貌活現於壁畫之上,不僅包括現今已看不到的事象,還包括流傳到今天的民俗民風。由於紙絹繪畫作品不易保存,宋代以前的民俗畫真跡已絕無僅有,敦煌壁畫堪稱珍貴記錄。

石窟的規模

在莫高窟第323窟發現的唐代聖脣元年(公元698年)李克讓修復莫高窟佛龕時所寫的《重修莫高窟佛龕碑》,當中記述了石窟的一段始建歷史和緣由;

據稱在苻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兩位僧侶樂尊和法良行經敦煌鳴沙山,突然見到山頂有金光籠罩,宛如千佛現身,立即四出募捐,就地建造了第一座石窟,以作紀念。

數量:

自此,這一千多年間便不斷有人在敦煌開鑿石窟,據一些古書記載,石窟數量達千餘個,至今在敦煌地區的石窟區,至少有莫高窟、西千佛洞石窟、東千佛洞石窟、榆林窟和五個廟石窟等。單是現存在莫高窟的就有700多個,隨著日後考古工作的發掘,數字將不斷增加;在這些洞窟中,只是對留有壁畫或塑像的洞窟安排編號,目前就已有492個。

現存的492個洞窟中,保存著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紇、西夏、元、清、民國等時期的壁畫45,000多平方米,若把這些壁畫以一平方米橫向排列,長度可達45公里,是一座博大精美、無可比擬的歷史畫廊,所以人們喜歡把莫高窟比作"牆壁上的圖書館"。在莫高窟的492個洞窟中還保存著歷代彩塑3390身,其中圓雕塑像2088身,影塑1302身。以及唐、宋、清、民國等時期的木構建築10餘座。另外,莫高窟曾於1920xx年發現藏經洞,保存了4至11世紀的佛教經典、經濟文書、文學、科技、史地資料以及帛畫、紙畫、織染刺繡等文物五萬餘件。

最大面積的敦煌洞窟:是莫高窟第61窟,橫約13米。

最高的敦煌石窟:是莫高窟第96窟,足有9層樓之高,裏面的彌勒佛像高33米,外建的九層樓更成為莫高窟最大建築,也是莫高窟的標誌。

最小的敦煌石窟:是莫高窟第37窟,小得連人也不能進入。

敦煌石窟的繪畫總面積單計莫高窟的便有45000平方米,若把它比作縱高1米的一幅畫來計算,橫長足有45公里之多,這種規模使敦煌石窟堪稱世上最長最大的畫廊。

敦煌的旅遊指南

敦煌石窟遊

莫高窟 位於敦煌市東南,距城約25公里,洞若觀火窟開在鳴沙山東的斷崖上。它是中國最大的古典藝術寶庫,也是佛教藝術中心。

莫高窟始建於東晉太和元年(公元366年)。傳説有個名叫樂尊的各黨路過此地,忽然見到金光閃耀,似有千佛顯現,認為這就是佛家的聖地,遂四處募捐,開掘了第一個石窟。消息傳開後,商旅紛紛差使在此修造石窟,以期旅途平安。這樣一直延續到元代,經歷1000多年。

敦煌是絲綢之路在中國境內的精彩旅遊景點,舉世聞名的莫高窟更是熱點中的熱點。

洞窟數目達到492個,塑像20xx尊以上,其中最大者33米,最小者僅10釐米。

壁畫總面積為45000平方米,若將所有壁畫排列起來,就有30公里長。如果説是莫高窟使得敦煌聞名全球的話,那麼,使得莫高窟聞名的就首推這些壁畫,是旅遊時的參觀重點。

1987年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受最重點的文物保護。

敦煌旅遊須知

交通情況:

敦煌位處絲路古道的咽喉腹地,貫通中西交通,是古代繁榮重鎮,商旅的車隊駝隊,雖千里迢迢,絡繹不絕。今日,要進入這位於西北的名城參觀旅遊,已可透過飛機、火車、公路汽車等途徑到達,快捷方便。

敦煌機場

航空

敦煌機場位於敦煌市東13公里處,現開通有敦煌至蘭州、西安、北京、嘉峪關、烏魯木齊等城市的固定航線,每週38個班次。

注:《敦煌新機場》

鐵路(敦煌現有兩火車站)

柳園站在敦煌市西北方向128公里處,可乘火車至柳園站再轉乘汽車到敦煌。可直達上海、北京西、西安、成都、蘭州,烏魯木齊等數十個城市;

敦煌市火車站,在敦煌市東10公里處,20xx年8月正式通車。敦煌鐵路連接敦煌與安西縣柳溝站,全長169公里,設小宛、瓜州、甜水井、敦煌市4個車站,最高時速為120公里。從嘉峪關到敦煌全程400多公里,列車從當日上午11時54分從嘉峪關始發,下午16時13分到達,行駛4個多小時。

(敦煌火車站的設計,保證未來50年不落後。為了適應敦煌鐵路向格爾木鐵路、青藏鐵路網的延伸,作為連接青藏鐵路與蘭新鐵路的敦煌鐵路,敦煌火車站將成為鐵路交通樞紐,並將成為繼蘭州站之後甘肅省第二大火車站。)

1.柳園站至各地列車時刻表注:訂票費30元(柳園站需加收鐵路延伸費25元/張)

公路

客運可通往酒泉、蘭州、西安、哈密、吐魯番、烏魯木齊、格爾木等城市。如去西藏,可到格爾木再轉車前往拉薩。敦煌市內除去玉門關仍為戈壁沙路外,都有筆直寬闊的柏油馬路通往其它景點。敦煌汽車站在鳴山路飛天賓館對面,每日有車發往蘭州、鳴沙山月牙泉、南湖(陽關)、嘉峪關等地,敦煌到嘉峪關約需7-8小時。

市內交通

有中巴車沿固定線路在市內通行,全市有各型出租車320多輛,晝夜服務。市內有300多輛人力車,十分方便。在市區鳴山路上,有4個自行車出租點。如想租用旅遊車,豪華空調型,可與當地旅行社或星級賓館總枱聯繫;普通國產巴士,可與各汽車客運公司中心聯繫。

氣候:

敦煌莫高窟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下面小編就介紹其中幾個窟的傳説故事給大家,希望對你們有用!

敦煌莫高窟傳説故事:屍毗王割肉救鴿

佛成道之前的修行事蹟,稱為“本生故事”。在敦煌莫高窟二五四窟(北魏)北壁的壁畫中,用繪畫的形式描述了屍毗王“割肉救鴿”的事蹟,只畫了割肉和過秤兩個情節,屬莫高窟最早的連環故事畫之一。

早在釋迦牟尼佛的前身,為屍毗王時,慈悲仁厚,廣行菩薩道,唯求作佛。帝釋和毗首羯磨為試探屍毗王的慈悲與道心,就相約化成老鷹和鴿子,演出獵食逃命記。鴿子躲入國王臂彎,老鷹疾飛猛追前來;國王表明救護一切眾生的決心,老鷹抱怨道:“您渡一切眾生,難道我不在一切眾生之內嗎?為何唯獨不受您的悲憫而搶奪我的食物?”國王説:“我曾發願,若有眾生前來投奔歸附,必當保護。你需要什麼食物?儘管説,我也一定滿你的願。”老鷹毫不客氣,直索“新殺熱肉”國王深思,“這就難了,不殺生,如何取得呢?想我這身軀,老病死之後,轉瞬間即腐敗臭爛,既然老鷹要,就佈施給它吧!”於是國王喚人拿刀,自己割下大腿肉給老鷹。不料老鷹竟然還要求:“我要你肉的重量與鴿子相當,斤兩可別騙我呀”國王又命左右拿來天平,讓鴿子停在一端、另一端擺國王割下的身肉。奇怪的是,此時鴿子重量急遽增加,國王身肉相對變輕。全身肉幾乎割完了,還是小鴿子重。

國王菩薩決心舍盡全身,以求與鴿子等重,於是奮力掙扎要爬上天平。鮮血淋漓、顫抖搖晃的身軀,連老鷹看了也不忍。“大王,您這是何苦?鴿子還我就得了。” 國王堅持悲願,以手攀爬秤子,不料一使力,肉盡筋斷,失控摔跌在地,卻再度起身上秤。其心堅定無悔,感得大地震動、枯樹生華,天降香雨、天女歌贊此菩薩必當成佛。國王便作誓願,“我割肉血流,不嗔不惱,一心不悶以求佛道者,我身當即平復如故。”霎時,身體恢復完好如初。人天見之,皆大悲喜。釋迦牟尼佛於是圓滿布施波羅密。原來,白鴿是帝釋天變的,老鷹是毗首翔摩變的。他們用這種方法來考驗屍毗王對佛、對普度眾生的堅定至誠。

敦煌莫高窟傳説故事:薩埵那太子捨身飼虎

佛陀曾向弟子開示累世修菩薩行的事蹟,在眾人的恭敬虔誠中,佛陀以手輕觸大地,顯現六種震動之瑞相,一座七寶佛塔從地湧出。弟子阿難開啟塔門,見一七寶函,其內雪白舍利無數。佛陀觀見,隨即讚頌曰:“菩薩殊勝功德,是勤修六度行。故勇猛求菩提,持大舍心無倦。”佛陀教導比丘們,應該頂禮此舍利!因為舍利是無上戒定慧所修而成,繼而宣説這則“薩埵太子捨身飼虎”的故事,揭示前身修行菩薩道乃至成佛的精進,而這則故事在敦煌莫高窟二五四窟(北魏)南壁中以本生故事畫的形式向人們展示出來。

久遠以前,有位國王名號大車,他有三位王子,其中小王子名曰摩訶薩埵。一天,三位王子游賞山野谷地,來到一處竹林。見一母虎新產七子,看似多日未進食,奄奄一息。大王子説:“七隻幼虎纏身,母老虎無暇覓食,最後餓壞了,一定是把幼虎給吃了。”二太子附和道:“可憐啊!這些老虎勢必無法活命,我有什麼能力幫助它們呢?”

小太子摩訶薩埵不發一言,深思我這身體千百劫來生死不休,未曾有真實利益,今日為救老虎,何不能捨棄呢?此身之大用,在於能行大善業、於生死輪迴中作大慈航。若舍離這些,此身不過一具軀殼罷了。我應舍對身體的執着,以求無上究竟涅槃,離悲憂無常苦惱,成就一切智,佈施一切眾生無量法樂。小王子生起大勇心,悲願力又增強其信念。但顧慮兩位皇兄,故請其先行回宮。

於是摩訶薩埵太子來到虎穴,脱去衣裳,掛於竹枝,然後躺卧老虎前面,但老虎餓極耗弱,無力吃他。慈悲的太子見狀,就以幹竹枝刺頸出血,捨身飼虎。一時感得大地六大震動,如風激水,湧沒不安,天地日月昏暗,天雨眾華,繽紛墜遍竹林。虛空一切天人,皆共讚歎。這時餓虎舐血啖肉皆盡,唯留餘骨。

國王皇后身處宮中,忽夢不祥。這時驚聞宮女稟報,小太子外出歷久未歸。國王派員四處尋找,最後得報王子捨身之事。國王皇后悲不自勝,一起前往王子捨身之地,唯見遺骨四處交橫,母后傷心欲絕,如魚處陸、若牛失犢,情何以堪。國王諭令左右收拾薩埵太子遺骨舍利,啟建寶塔供養。菩薩捨身飼虎的聖地,就在尼泊爾一帶,至今仍為佛教徒所朝聖供養。此亦為許多佛教石窟壁畫之題材。

敦煌莫高窟傳説故事:五百強盜成佛

敦煌莫高窟二八五窟(西魏)南壁的壁畫展現了五百“強盜”成佛的景象,從前,有個僑薩羅王國。國中出了五百個強盜,佔山紮寨,攔路搶劫,打家劫舍,殺人放火,無惡不作,商客遊人和地方百姓深受其害。地方官員多次用兵,終不獲勝。只好報知國王,國王派精兵良將前來征剿,經過激烈的戰鬥,五百強盜戰敗全部當了俘虜。

國王決定,對人們恨之人骨的五百強盜處以酷刑。這天,刑場戒備森嚴,殺氣騰騰。兵士手持尖刀將赤身裸體、披頭散髮、捆在刑柱上的強盜雙眼全部挖掉,有的還割掉鼻子、耳朵,然後放逐到荒無人跡的深山老林中。這座山谷林木葱籠,狼嗥虎嘯,陰森恐懼,衣食無着。強盜們悲憤欲絕,撕心裂肺地絕望嚎叫着。

悽慘的呼叫聲傳遍四野,也傳進了釋迦牟尼佛的耳朵。知道這是五百強盜在生死線上掙扎呼救,便用神力送來了香山妙藥,吹進了五百強盜的眼眶。霎時,個個雙眼重又見到光明。釋迦牟尼親臨山谷,給五百強盜講經説法:“正是你們以前作惡多端,才有今天的苦難。只要洗心革面,棄惡從善,皈依佛門,就能贖清罪孽,修成正果,脱離苦海,進入極樂世界。”眾強盜聽了佛的教誨俯首悔過,口稱尊師,成了佛門弟子。從此,山谷中的森林被稱作“得眼林”。很多年後,當年的五百強盜終於修成正果,成為五百羅漢。

敦煌莫高窟傳説故事:張騫出使西域

張騫是漢武帝時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尋找並聯絡曾被匈奴趕跑的大月氏,合力進擊匈奴。

張騫一行從長安起程,經隴西向西行進。一路上日曬雨淋,風吹雪打,環境險惡,困難重重。但他信心堅定,不顧艱辛,冒險西行。當他們來到河西走廊一帶後,就被佔據此地的匈奴騎兵發現。張賽和隨從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單于知道了張騫西行的目的之後,自然不會輕易放過。把他們分散開去放羊牧馬,並由匈奴人嚴加管制。還給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為妻,一是監視他,二是誘使他投降。但是,張騫堅貞不屈。雖被軟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時機,準備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過了十一個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鬆了。張騫乘機和他的貼身隨從甘父一起逃走,離開匈奴地盤,繼續向西行進。由於他們倉促出逃,沒有準備乾糧和飲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飢挨餓,乾渴難耐,隨時都會倒在荒灘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獵一些飛禽走獸,飲血解渴,食肉充飢,才躲過了死亡的威脅。

這樣,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終於越過沙漠戈壁,翻過冰凍雪封的葱嶺(今帕米爾高原),來到了大宛國(今費爾干納)。高鼻子、藍眼睛的大宛王,早就聽説漢朝是一個富饒的大國,很想建立聯繫。但苦於路途遙遠,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願。因此,當聽説漢朝使者來到時,喜出望外,在國都熱情地接見了張騫。他請張騫參觀了大宛國的汗血馬。在大宛王的幫助下,張騫先後到了康居(今撒馬爾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樂業,不願再東進和匈奴作戰。張騫未能完成與大月氏結盟夾擊匈奴的使命,但卻獲得了大量有關西域各國的人文地理知識。

張騫在東歸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獲,後又設計逃出,終於歷盡千辛萬苦,於20xx年後回到長安。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內地的人們瞭解到西域的實況,激發了漢武帝“拓邊”的雄心,發動了一系列抗擊匈奴的戰爭。

公元前120xx年,漢王朝為了進一步聯絡烏孫,斷“匈奴右臂”,便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這次,張騫帶了三百多人,順利地到達了烏孫。並派副使訪問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國家。但由於烏孫內亂,也未能實現結盟的目的。漢武帝派名將霍去病帶重兵攻擊匈奴,消滅了盤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兩關,開通了絲綢之路。並獲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帶回長安。 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歐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完全可稱之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hk/yuyan/chuanshuo/83v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