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勵志 >職場勵志 >

工作奮鬥勵志文章

工作奮鬥勵志文章

那些關於工作奮鬥勵志的文章總能讓我們看完之後懂得一些職場道理,那麼工作奮鬥勵志文章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工作奮鬥勵志文章

工作奮鬥勵志文章:“兔子”也可以去學游泳

最近聽説一個關於職業規劃的故事,大意是説動物們開辦了學校。開學典禮的第一天,來了許多動物,有小雞、小鴨、小鳥,還有小兔、小山羊、小松鼠。而學校為它們開設了5門課程,唱歌、跳舞、跑步、爬山和游泳。老師宣佈,今天上跑步課。小兔子興奮得在體育場跑了一個來回,並自豪地説:我最喜歡跑步了!可其他小動物,卻有的撅着嘴,有的搭拉着臉。放學後,小兔回到家對媽媽説,這所學校真棒!我太喜歡了。

第二天一大早,小兔子飛跑到學校。老師宣佈,今天上游泳課。小鴨子興奮得一下跳進了水裏。天生恐水的小兔傻眼了,其他小動物更沒了招兒。接下來,第三天是唱歌課,第四天是爬山課。以後發生的情況,便可以猜到了,學校裏的每一天課,小動物們總有喜歡的和不喜歡的。 講這個故事的寓意是:不能讓豬去唱歌,讓兔子學游泳。你是兔子就應跑步,是鴨子就該游泳,是小松鼠就得爬樹,這個道理很好,我也認同。所以很多人把這個道理,引申到企業裏。大概的意思是:你是外向性格的人,那你就要做和人打交道的工作;你性格比較嚴謹,就應該做內部管理和財務之類的,從邏輯上來説,好象也對。再引申一下,你是基層員工,就要按照職責,做好財務工作,做好銷售工作,做好行政工作,不要總想着創業當老闆。更不要做財務的總想着做銷售,做行政的總想做市場。你們都是那塊料嗎?也不撒泡尿照照你們,你是兔子,還想上天?你是鴨子,還想飛奔?。

於是員工和老闆,各安其位,天下太平。這樣講故事的人,老闆當然喜歡了,於是講故事的人號稱講師,被請到公司上課,老闆坐在後面鼓掌!但這個道理是真的嗎?你要是員工,你會認同這樣的道理嗎?其實換個角度來看,我們都是人,不是生來是兔子、鴨子、山羊,我們的潛能是無限的,沒有人限制你做什麼,更沒人限制你成為什麼人,你的父母沒有這樣的權力,你的老闆更沒有這樣的權力。 如果你不嘗試一下,你怎麼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呢?你怎麼知道自己擅長什麼呢?你現在敢説自己的特長“是奔跑、是游泳、是唱歌、是爬山”?更何況你擅長的,並不一定是你感興趣的,你擅長的,並不一定是掙錢的。那為什麼非要按照自己的擅長工作呢?做感興趣的和掙錢的也很好!如果那隻豬擅長鬆土,但對唱歌更感興趣,不也可以成為獨特的歌唱豬嗎?即便是一事無成,那也是著名的“歌唱豬”呀,風光過了,死而後已。如果兔子游泳,就可以賣門票,成為明星,收入和成龍一樣高的話,我要是兔子,我就不跑步,而去學游泳! 我以前的一個做財務的同事,後來做銷售,業績很好,他是在做銷售的過程中發現了自己,最愛的是銷售而不是財務。另外一個同事99年以前一直做物流,後來轉到銷售上,業績也不錯。你也一樣!只有在多做幾份工作時,才能知道你適合做什麼。知道你是鴨子、兔子、山羊,還是松鼠,更才可以知道你想做什麼。我在做培訓講師以前,也做過市場經理、銷售經理、分公司老總、渠道經理等管理崗位,在這之前做過業務員,而我學的是理工科,做過技術開發,上學時甚至編寫過軟件,設計過硬件。

所以不要相信那些愚民故事,你要多嘗試,所思考,直到你做的工作符合下面三個條件:你自己擅長的、你感興趣的、掙錢的。然後投入百倍的時間和精力,用三年到五年的努力,達到自己的目標。 讓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看那個故事,這個故事好象是國外的著名心理學家寫的。西方的市場經濟,那是成熟的市場經濟,對於青年人來説,基本上沒有什麼創業的機會,社會的成長也緩慢,對某些專業人士的要求比較高。所以象那個故事所説的一樣,他們做螺絲釘,直到成為一顆鑽石螺絲釘,這也是可以理解的,那是他們必然的選擇。

我出國的同學大概有15位,他們大多做IT工作,基本上都在美國,現在就可以看到自己60歲以後的樣子,你覺得這樣的人生有趣嗎?還不如在我們中國,雖然絕對收入少一些,但生活質量不比他們差。更重要的是我們連自己20xx年以後是什麼樣子都不知道,更不要説60歲以後了,於是我們的未來充滿了希望,這樣的人生不是有更多的挑戰,更多的樂趣?不是更有意義嗎? 雖然我對歷史起的作用小,但我見證和參與了中國的崛起!啊,偉大!

那我們為什麼不抓住這個機會,去多一點的嘗試,多換一些崗位,多換一些工作,多換一些公司,直到找到擅長、興趣、掙錢的三位一體的職業,不能三位一體,佔兩個也好。

職業選擇的道理是這樣,其實很多選擇的道理都是這樣,比如説找老婆。

工作奮鬥勵志文章:跳起來摘取高薪

這個時代,有人拿着國家規定的最低工資,也有人年薪數十萬、數百萬甚至數千萬元,收入差距十分懸殊。怎樣提高自己的職業身價,摘取誘人的高薪金桃呢?

很多人之所以不能獲得高薪,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勇氣不足。而獲得高薪者,都是敢接難活,善於應對挑戰的職業高手。比如,某公司準備到邊遠省市去開拓新市場,很多人都不願去,因為風險太大。而少數敢冒風險去的人,在新環境中,一般都很快能成長為獨擋一面的將才,繼而步入高薪階層。數年前,海爾為了打開美國市場,決定聘請當地人擔任經理,薪水面議。工作目標是一年內將海爾產品打進美國十大連鎖超市中的一半。這個要求確實很高,因為ge、惠爾普這樣的國際一流名牌產品最初打進美國超市都費了好多年時間。很多應聘者知難而退了,但年輕人麥考卻接下了聘書。一年後,他拿到了自己想要的25萬美元年薪。為完成工作目標,麥考想了很多辦法。比如,他在沃爾瑪總部對面樹立了海爾的廣告牌。沃爾瑪總經理向窗外眺望時,很自然地就能看見這個廣告牌,久而久之,就對海爾產生了印象。不久,海爾產品開進了沃爾瑪超市。

付出雙倍努力

現在很多職場人士工作熱情不高,滿足於現狀,8小時內盡職盡責,8小時外與工作無緣,自以為這樣才是與國際接軌。其實,在國外,不願加班,星期天不工作的人雖然很多,但大多是普通的職業人士,真正的高薪者卻個個都是工作狂。在高薪人才雲集的美國硅谷,有很多編程人員、軟件開發人員和職業經理人,他們很少有時間到外面閒逛,也很少在午夜以前上牀睡覺。

在國內,聯想、格力、美的等知名企業有很多三十頭的職業經理人,他們獨當一面,有的甚至當上了企業集團的副總裁、總裁,他們獲得高薪的同時,也付出了雙倍的努力,把別人用來喝咖啡的時間,都投入到工作中。

用業績説話

高薪與個人工作業績直接掛鈎,要獲得高薪,必須用業績説話。對於考核很嚴格的崗位如銷售等職位,每月甚至每週都有銷售額和現金回籠數據報至公司負責人,只要幹出成績,一定能引起領導人的關注,並獲得豐厚回報。

有一些不直接與市場打交道的崗位,要想獲得高薪,除了要做出好成績外,還要設法讓成績“可見化”。最好的辦法是,經常向主管彙報自己的工作進展情況,或者根據工作內容選擇幾個主要參數,自擬一份業績報表,逐月填寫。考核時, 可以用這份報表來論證自己的工作業績。

工作奮鬥勵志文章:人多未必力量大

有一家企業準備淘汰一批落後設備。

董事長説:“這些設備不能扔,得找個地方存放。”於是專門為這批設備建了一間倉庫。

董事長説:“防火防盜不是小事,應找個看門人。”於是找了個看門人看管倉庫。

董事長還説:“看門人沒有約束,玩忽職守怎麼辦?”於是又委派了兩個人,成立了計劃部,一個人負責下達任務,一個人負責制訂計劃。

董事長接着説:“我們應當隨時瞭解工作的績效。”

於是又委派了兩個人,成立了監督部,一個人負責績效考核,一個人負責寫總結。

董事長又説:“不能搞平均主義,收入應當拉開差距。”於是又委派了兩個人,成立了財務部,一個人負責計算工時,一個人負責發放工資。

最後,董事長説:“管理沒有層次,出了岔子誰負責?”於是又委派了4個人,成立了管理部。一個人負責計劃部工作,一個人負責監督部工作,一個人負責財務部工作,一個人是總經理,對董事會負責。

一年之後,董事長總結説:“去年倉庫的管理成本為3 5萬元,這個數字太大了,你們一週內必須想辦法解決。”

於是,一週之後,看門人被解僱了。

這個離奇的故事驗證了管理學上著名的苛希納定律:如果實際管理人員比最佳人數多兩倍,工作時間就要多兩倍,工作成本就要多4倍;如果實際管理人員比最佳人數多3倍,工作時間就要多3倍,工作成本就要多6倍。這條定律是西方著名管理學者苛希納研究發現的,故得其名。

為了驗證這個定律,管理大師杜拉克舉過一個例子。他説,在國小低年級的算術入門書中有這樣一道應用題:“兩個人挖一條水溝要用2天時間,如果4個人合作,要用多少天完成?”國小生回答是“l天”。而杜拉克説,在實際的管理過程中,可能要“1天完成”,可能要“4天完成”,也可能“永遠完不成”。

苛希納定律告誡我們:雞多不下蛋,人多瞎搗亂。那麼,責任人的數量與責任人的責任感或負責程度有什麼內在的聯繫?

1964年3月,在紐約的克尤公園發生了一起震驚全美的謀殺案,一位年輕的酒吧女經理在凌晨3點回家的途中被一男性殺人狂殺死。這名男子作案時間長達半個小時。當時,住在公園附近公寓裏的住户中共有38人看到或聽到女經理被殺的情形和其反覆的呼救聲,然而沒有一個人挺身而出保護和營救她,也沒有一個人及時打電話報警。事後,美國大小媒體紛紛譴責紐約人的冷漠。

然而,兩位年輕的心理學家巴利與拉塔內對旁觀者的無動於衷、見死不救作出了新的解釋。為了驗證自己的解釋和説明,他們進行了下面的實驗。

他們讓72名不知真相的參與者分別以一對一和四對一的方式與一假扮的癲癇病患者保持距離,並利用對講機通話。他們要研究的是:在交談過程中,當那個假病人大呼救命時,72名不知真相的參與者所作出的選擇。事後的統計顯示:在一對一通話的那些組,有85%的人衝出工作間去報告有人發病;而在有4個人同時聽到假病人呼救的那些組,只有31%的人採取了行動!

因此,兩位心理學家對克尤公園的殺人案沒有人見義勇為的現象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社會心理學解釋,並概括為“旁觀者效應”。

如果説巴利與拉塔內的實驗結論——“旁觀者效應”側重從定性的角度上揭示人多不負責的現象,那麼接下來我們介紹的“拉繩實驗”的結論則側重從定量的角度上闡明人多不負責的現象。  在拉繩實驗中,先把被試者分成2人組、3人組和8人組,要求各組用盡全力拉繩,然後,要求這些被試者單獨用盡全力拉繩。測量和比較的結果是,2人組的拉力只是這兩人單獨拉繩時拉力總和的95%,3人組的拉力只是這3人單獨拉繩時拉力總和的85%,而8人組的拉力則降到這8個人單獨拉繩時拉力總和的49%。

拉繩實驗中出現“l+l<2”的情況説明:有人偷懶!而且在一起幹活的人越多,偷懶的現象越嚴重!社會心理學家研究認為,這是集體幹活時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並將其概括為“社會浪費”。

人與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簡單相加,而是要複雜和微妙得多。在人與人的合作中,假定每一個人的能力都為1,那麼l0個人的合作結果有時比l 0大得多,有時甚至比l還要小。因為人不是靜止的物,而更像方向不同的能量,相互推動時自然事半功倍,相互牴觸時則一事無成。

所以,無論是“旁觀者效應”還是“拉繩實驗”,都説明了一個普遍存在的“責任分散”現象。對某一件事來説,如果是單個個體被要求單獨完成任務,責任感就會很強,會作出積極的反應。但如果是要求一個羣體共同完成任務,羣體中的每個個體的責任感就會很弱,面對困難或遇到責任往往會退縮。因為前者獨立承擔責任,後者期望別人多承擔點兒責任。“責任分散”的實質就是人多不負責,責任不落實。這深刻地揭示了苛希納定律的本質。

標籤: 勵志 奮鬥 文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hk/lizhi/zhichang/d38r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