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作文 >

絕知此事要躬行作文

絕知此事要躬行作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絕知此事要躬行作文,歡迎閲讀與收藏。

絕知此事要躬行作文

絕知此事要躬行作文1

古聖雲:知行合一。

面對浩如煙海的文化經典以及其背後高聳參雲的文明之峯,思想之海,我們既不能只用眼觀其巍峨,亦不可只用心感其宏闊,而是要背起行囊,做一個行者。

知在行中始。行,行走,字面意思看,我們不能閉門造車,將自己囿於象牙塔中,而是應該走出自己的世界,走一走前人的路,重訪過去的歲月。登泰山,於九曲十八彎處仰望南天門,登頂後於玉皇頂放眼四面,“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之感油然而生。遙想當年酈道元窮天下名川臨萬里河山,終成就《水經注》的通古絕今。李時珍踏遍神州大地,躬行效法神農嘗百草,終著《本草綱目》萬古流長。很難想象,他們若沒有“行”,筆下如何揮舞生風的文字,自身又怎能流芳百世?

知行合一不是附庸風雅的旅行,而是帶着問題上路,用路上的所見所聞所想為心靈解答疑難。出發前全然不知或一知半解,這是再正常不過。魯迅東渡日本前,想的是治病救人,而幾年後歸來,懷揣的是治國人心病的'壯志,在“行”中,他清楚地明白到,身上的毒瘡,可以害死一個人,而國人心靈的毒瘡將置整個民族於萬劫不復。他以筆做刀槍,衝進革命的洪流中,向萬萬青年學子開啟了“知”的大門。我們不是生命的編程者,亦不是人生的解碼器,知道的總比不知道的少得多。生也有涯,知也無涯,有限的時間裏,惟有把握住思想片刻的星羽,懷瑾握瑜,在冷酷的現實中摸索屬於自己的窄道,然後一步一步堅實地走過,才能渡過“知”的海洋,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守仁格竹,窮格七日也未得果,卻在被貶謫到窮山惡水的途中參透心學至理。唐僧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方達西天修成正果。説明的也是這個道理。

當達到“絕知”的境界時,回頭望,生命是飽滿的生命,人生是無憾的人生。知顛撲不破的真理,曉陰晴圓缺的禪機,行自己的道,櫛風沐雨,走自己的路,披荊斬棘。於浮世中,心靈的塵埃拂去,留下一片空靈。

絕知此事要躬行作文2

星期五早晨,我們東街國小組織四到六年級去山丹花海、濕地公園和張掖七彩丹霞三個景點研學旅行。我從來沒參加過這種活動,非常期待,晚上在牀上滾來滾去,一點睡意也沒有,實在是太高興了!

早上,我看見同學們個個精神抖擻,笑容滿面,書包裏全是好吃的,我也不例外。到七點時,我們便集體乘車出發了。一路上,同學們都拿着自己的拍照工具把路邊的風景拍了下來。不知不覺中,我們來到了第一站山丹如意花海。進入新城區,觀光小火車道路兩旁是一片花的海洋,有萬壽菊、虞美人、芍藥、山丹花、月季等三十多種花卉,雲杉、樟子鬆、油松、榆葉梅等十多種植物。我們一邊聞着花香欣賞着花兒美麗的笑顏,一邊拍照留念,一邊聽小解説員給我們介紹如意花海的建成及景物特色。

聽完小講解員的講解,我們就上車向下一站張掖濕地公園出發了。

游完濕地公園我們就去今天的最後一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景點——七彩丹霞。遠遠的看丹霞如同一片紅色的丘陵,連綿起伏;又如同一片紅色的海洋,波濤洶湧;近看紅、白、黃、綠、藍,光彩奪目,令人目不睱接。一直往前走,會有一個紅色的平台,登上平台,入眼望去,五彩的沙丘讓人大為驚歎。再往前走,摸摸那裏的泥土,軟軟的`,黏黏的。在最裏面,你可以看見兩座五彩的高高的山丘,裏面夾着一個滾圓的土丘,猶如一個張開的河蚌夾着一顆珍珠。

最後我們來到了丹霞博物館,裏面有恐龍化石、丹霞的巖土層等。

這一次的研學旅行,不僅讓我們開心的玩耍了,最重要的是,我們又學到了以前不知道的知識,此時,我才真正理解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絕知此事要躬行作文3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水的清澈在於源頭有不斷的活水送來,它在流動,所以充滿活力;而人的生氣以及萬物的光鮮也是因為動,或者是用的過程。

曾經我一度迷惘,人來到這個世上走了一趟,又逝去,有什麼意思呢?而且既然人要死,學了知識又有何用呢?後來我又想如果一個人庸庸碌碌地度完這一生,又無聲無息地死去,豈不是更無意義?直到讀到這篇文章,我才悟出人來到這個世上就是來“用”自己的,在用中快樂,在用中收益,在用中完美人生,在用中享受人生。

可以把人生比作一件樂器吧!如果因為膽怯,害羞,不敢陡然拉響它,那就聽不到那優美的旋律了;如果因為珍愛,疼惜,不敢經常使用它,那就看不到那長久的美麗了。鑰匙越用越亮,道路越走越坦,身體越動越健,大腦越用越新。

人生就像一把刀,越磨才會越鋒利。方仲永小時候能夠積極動腦而才思敏捷,當他父親“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後,由於仲永被名利所惑而停止學習,所以最後“泯然眾人矣。”不用,仲永失去了天資,也失去了後來的'發展機會。“玉不琢不成器”,又何況人呢?“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生命因用而豐實。

有時候,我們因珍愛某樣東西而不捨得用它,結果當我們丟了時,總會懊惱當初為什麼不去用它呢?生命亦如此,你不用它,老時必將後悔。

人生一世,能用的儘量去用,才不會有所遺憾。生命就是上天給你的一次“用”的機會,那我們何樂而不“用”呢?

絕知此事要躬行作文4

北島在《青燈》一詩中坦言道:“穿過殘垣斷壁蒼松古柏,我們來到山崖上,沐浴着夕陽,心靜如水,向遠方眺望,其實啥也看不到,生活的悲歡離合遠在地平線之外,而眺望是一種青春的姿態。”只有親身實踐,攀登到山頂,才會看到那雲海茫茫,只屬於你的最美的風景。

在浮華迷亂的舞台之上,我們需要靈魂的歌者。胡塞尼便是如此。這位立志拂去阿富汗人們臉上灰塵的美國作家,用他的親身實踐,感動着世界。童年生活在阿富汗,他見證了充滿硝煙的戰場,他用文字向世人展現戰爭背後人們的悸動與不安。他為真實奔波,不顧種族與膚色的偏見,從《追風箏的人》到《燦爛千陽》,再到《羣山回唱》,他的實踐讓文字被賦予了生命,為世人所青睞。

列夫·托爾斯泰創作《戰爭與和平》也是如此。當他寫到俄法雙方在鮑羅京諾會戰的一段時,總感到描寫得很抽象、不具體,他決定親自上戰場考察一番。到了鮑羅京諾,他仔細巡視了這個歷史戰場的一切遺蹟,把它的地形面貌牢牢記在心裏,還特地畫了一幅畫,畫上一條地平線和許多樹林,標明各個村莊、河道的名稱,及當年會戰時太陽移動的方向等。回到家裏,又把自己觀察到的印象同歷史文獻上記載的材料聯繫起來分析研究,直到一切都清楚明白了,他才坐到桌邊,重新寫這段文字。正是托爾斯泰勇於實踐,努力探索,才讓這個會戰場面生動、色調明朗壯觀。

哥倫比亞的總統桑托斯説:“馬爾克斯的離開給哥倫比亞留下了一千年的'孤獨與悲傷。”那個鍾情於故土與實踐的天才作家,為世人所銘記;湘西水邊,留下了沈從文的身影,孜孜不倦,縱然享有“一揮筆就兩崑崙”的盛譽,他依舊寄情于山水,不忘實踐;愛麗絲·門羅的實踐更讓她登上了諾貝爾文學之巔……

陸游有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只有勇於實踐,努力攀登,才能最終到達山頂,欣賞到最美的風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hk/fanwen/zuowen/xj8l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