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作文 >

實用的端午的作文4篇

實用的端午的作文4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的作文4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實用的端午的作文4篇

端午的作文 篇1

北方的端午節,沒有賽龍舟,飲黃酒,包粽子那樣濃烈的氣氛,而是以自己獨特的傳統方式,配香荷包,掛葫蘆,挑艾蒿。小時侯的記憶,就是這些,可以驅邪,避災。父母們美好的心願,在幼小孩子們的心裏有了關於端午節最初的朦朧的記憶。

孩提時除了覺得這些好玩好奇之外,似乎什麼也不會想,更不會懂得這樣的節日對大人有什麼意義。

五月裏的這個節日,在我們這裏叫五月節。一直是記憶裏那個温暖,淳樸,幸福的節日。當早晨的第一道朝霞從玻璃窗照射近來,把我們從睡夢中喚醒,這天是五月節。伸開胳膊,手腕和腳腕都繫上了五彩線繩。這是媽媽提前悄悄準備好的,也是在我們的睡夢中悄悄繫上的。五彩線繩是這個節日裏幸福的標誌。院子裏的臉盆裏,早已盛滿了浸泡艾蒿的水,用艾蒿水洗臉,可以去邪避災,艾蒿的淡淡微苦的的清香湧進鼻孔,清爽,還有那麼一絲芬芳。媽媽忙着早飯,五月節煮荷包蛋,這是北方過節的習俗。五月節,這個節日應該是意味着這一年吉祥,幸福,平安。

其實,那時的五月節是從七年級開始的。七年級的雞蛋鵝蛋都要作上標記,留到初五這天煮。小孩的手腕和腳腕系的是一根紅線,初五才能繫上五彩線,剩下的幾天裏大人們要準備一些小禮物,比如縫荷包,荷包很小,樣子和石榴差不多,我想那應該是有特殊寓意的,各種顏色的荷包裏面裝着香草,隨着風遠遠都能聞到一股濃香。

心靈手巧的母親用剩下的.零布頭,為我們縫製各種小飾品,我們最喜歡的小辣椒,是用紅布縫的,比小拇指一半還小,還有一樣最精巧的小掃帚,用麻線作的,掃帚把只有牙籤粗細,用紅線纏繞着,掃帚頭只有指甲蓋兒大小,串起來與荷包在一起,縫在衣服的前襟上,或者後肩上,當時真是一種炫耀。現在還能想起來,這既是一種濃濃親情,又是北方特有的趣味習俗。

後來知道,南方和北方過五月節是不一樣的,南方有吃粽子,划龍舟的風俗,而在北方,除了吃荷包蛋,帶香荷包,還要在當天的窗前或者門樑上掛上葫蘆。家家户户都飄着五顏六色的葫蘆,似乎沒有人關注是為了紀念什麼,他們只是延續着祖先留下的風俗來過這個節日的,只是為家人驅邪免災,祈求這一年平平安安,風調雨順。

我想現在依然可以看到這風景,有些東西,在人們的心裏是無法改變的。就如我們固執地拽着歲月的裙裾,不肯步入時光的隧道一樣。

端午的作文 篇2

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傳統節日正是它最好的載體。五千多年來,中華文化在年復一年的節日中傳承,而每一個節日,都被烙下了鮮明的中華民族文化印記。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寄託着人們對團圓的渴望,令多少團圓之人興奮不已;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七夕寄託着人們對愛情的嚮往,令多少青年如痴如醉;

“重陽不敢上高樓,寒菊年年照暮秋。”重陽節寄託着人們對家鄉的思念,令多少背井離鄉之人感慨。

但,我最喜歡的節日還是端午節,因為,它被寄予了愛國的'情懷。

端午節的來源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古代五月稱“午月”;五月初五就成了“端午”。這一天,陽氣(龍氣)旺盛,於是,崇拜龍的吳越之地便開始紀念這一天。後來,他們便開始做“角黍”,也就是用米作的“粽子”。漸漸的,這個節日就傳開了……

過了幾百年,吳國出現了一個新的人物——伍子胥。他愛國為民,在世的時候,曾經率眾興修水利,東通太湖,西入長江;建蘇州城、攻楚國,功勛累累,實在是令人可圈可點。據説他還曾以糯米築城牆,災民就以吃“牆磚”度過了饑荒。但在公元前484年,他卻因為被吳王懷疑,賜劍自刎了。這一天,正值端午。“世之所謂忠臣者,莫若王子比干、伍子胥。”他的死,對當時的人們是一種多大的衝擊!他這種愛國的情懷被深深地烙在了每個人的心上。為了紀念他,從此以後,角黍的原材料變成了糯米,它,便是我們所熟知的粽子。

再過了一百四十多年,屈原降生了。他以他的無畏,以他的“舉世皆濁我獨清”,開創了浪漫主義詩的先河,成為了《離騷》這本與《史記》同一層次的名著的作者。《離騷》這篇文章,正是他忠貞愛國的見證。

但是,一切彷彿都靜止了,在他投江之後。端午這一天,正是利用陽氣除害的好日子。屈原雖然已經去世了,但他的那一身陽氣之神永存。於是,天的“陽氣”與人的“陽氣”結合——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端午節寄託着人們對除“陰”的強烈願望,令多少愛國者感同身受。

傳統節日的傳承體現了中華民族對自然的認識和尊重,藴含着厚重的歷史與人文情懷,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精神核心。通過多種多樣的形式,我們的老祖宗將他們的情感寄託在節日中,醖釀出美酒一樣香醇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端午的作文 篇3

炙熱的陽光,帶着金黃的翅膀,撲簌簌的飛濺下來。窗外的世界,那份從芳菲的四月裏一直延續下來的温婉和清爽,顯然一日日的淡遠了。隨之而來的,是掩在婆娑之中的那些藤藤蔓蔓和枝枝丫丫罅隙裏的光和影,在午後青白的陽光下,閃爍的有些耀眼。

那日,外出辦事,聞到一股子荷韻的清涼,蠶豆的淡甜,粽子的飄香撲鼻而來,忽而曉得,一年一年的端午不知不覺悄然而至了。

就在昨日,母親打電話一再叮囑我端午節那天一定不能忘記“懸艾葉、掛菖蒲、吃粽子”的端午習慣。聽筒的那頭,母親一遍遍絮絮叨叨不厭其煩的叮嚀着;聽筒這頭,我一聲聲歡快平靜的答應着,仿若彼此間要把所有的惦記和牽掛融在這年年如約而來的端午中。

記憶裏,每一個端午節那天,一大早,母親會帶着我河塘或水渠邊有露水的地方採集一大把艾葉,以菖蒲作寶劍,以艾作鞭子,以蒜頭作錘子,又稱為“三種武器”。她母親説,可以退蛇、蟲、病菌,斬除妖魔,還可以保佑一家人無論漂泊在何處都能平安吉祥的生活下去。這種念想一直在心頭温暖了好多年,直到今日還依舊!

不過,讓秋雨難忘的還是掛香包和拴五色絲線了。小時候,對端午三寶不太懂,也就嚮往着那五顏六色各種各樣的香包和手腕花線了。清晰記得無論再忙再累,母親總要在這一天抽出時間和精力,用好看的絲線和花布給我們姊妹三個做飄着艾葉香味的香包。

老屋的小院,是解放前那種又窄又深的小庭院,母親搬來幾隻咯吱響的木椅子,坐在靠牆角的那棵粗壯的棗樹下,六月的風輕輕揚揚的拂過母親年輕娟秀的臉龐。一片片鵝黃柔軟的棗花飛舞着,簌簌而下,跌落在母親眉間和髮絲上,不一會兒,那一片片碎花布就在母親手裏跟變戲法似的成了一隻只活潑乖巧的花鳥蟲草,母親再用繡花線繡出溜圓眼,紅紅的脣,彩色的羽毛或尾巴,好看極了。

裝香包的原料當時在農村真的不常見,還好,村西頭的老中醫和爺爺是至交,他平日裏捻藥材剩下的蒼朮、白芷、菖蒲、麝香、牛黃、香附等餘物會讓爺爺拿回來一些,母親小心放在碗裏,攪拌在一起,用勺子一點點裝進做好的香包裏,用鮮紅的絲線鎖邊,最後,縫在我們的鞋子尖頭上、衣服肩下五六公分處。至今還記得,我的身上跳躍的.小豬頭撅着嘴巴俏皮而活泛的跳躍着,同伴眼饞和羨慕的眼光讓我覺得自己就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公主!

花絲線不是現成的,母親做起來並不容易,她要把紅黃綠藍等不同顏色的線拆成一股股,相互錯開,搭配成看的花色,然後一點點在腿上捻成一整條,截成合適的尺寸,兩頭紮成蝴蝶結掛在脖子上,手腕上,腳踝上,一圈圈的,好看之極!偶爾,慧心的母親會從箱子最底層拿出自己當年的嫁粧,從上面取下幾個彩色珠子,栓在花線繩的兩頭,走起路來,叮噹悦耳。

小時侯是早產,體弱,這種香包和花線繩在我身上直到十二歲,有一年實在有些不好意思,母親還是箍着給我帶上,還説,“五月五,日以五彩絲係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闢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闢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你這瘦猴丫,乖乖戴上,省的病怏怏的,讓我一次次的揪心!

後來,生活越來越好,北方也有了吃粽子的習俗了,這一天,母親和奶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很多。有蜜棗的,豆沙的,水果的,還沒出鍋,已經香飄滿院了,而我站在灶台前流口水的讒相一直讓大人們忍俊不禁。

包粽子,江米,粘而香氣濃郁。然而,那個時候,生活在北方的我們,想要吃到南方的大米,除非狠下心來奢侈一回。讓我感動的是,每每端午的前幾日裏,母親就留心那些走村串鄉的大米商販,但凡聽到村子裏有叫賣聲傳來,母親總會撂下手邊的活兒,急忙跑出去瞅瞅。碰上了,一斤大米,要用好幾斤玉米或麥子才能換到,那白白透亮珍珠般的糯米,生生換走了父母沉甸甸的辛勞和艱辛,而母親心滿意足的抱着換來的三五斤大米,臉上美滋滋的笑容卻一直沉澱在我心底。

北方少水,粽葉也是很難得的,多是用葦葉代替。蘆葦葉,窄窄的面,很脆,一不小心,會包爛的,所以一般只能包一次,不過,資源還是很豐富的,河塘水渠邊到處都是。母親會將蘆葦葉子採回家洗乾淨,小心地疊在一起,舀上一勺糯米,一雙靈巧的手隨意翻轉着卷幾下,一隻只稜角分明的菱形粽子就出來了。爾後,再用一根棉線纏繞起來捆紮結實,下到鍋裏,大火旺燒半小時,隨後小火慢慢温着,過一會兒,就有一股子清甜的香味,慢慢的滲出來。

記憶猶新的是,那時的我,踮着腳尖,站在鍋台邊,流着口水急切的等着粽子出鍋的驚喜和饞香,惹得母親憐愛的摸着我的頭:“丫兒,馬上就熟了!”然後,就是從廚房裏溢出的朗朗笑聲,和着四下彌散而出的粽子清香,化作一縷縷炊煙,裊裊升騰而去。

如今,又是端午了,由於笨拙,不會象母親那樣穿針引線的繡出活潑可愛的蟲草鳥獸香包,也沒學會母親包粽子的嫻熟和靈巧,但兒時的葦葉粽子裏裹着母親沉沉的愛,捆紮着歲月匆匆消逝時悄悄永駐的温暖,卻一直在我心底,永不褪色。

端午的作文 篇4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一個個例如金字塔的粽子已經擺在我眼前,我記得媽媽以前跟我説過,端午節一般從七年級開始,共五天。所謂“七年級艾,八年級糕,九年級螺,初四粽,初五劃龍船,還要洗用艾草燒的'水。”

奶奶回到家,把艾草和水放在一起煮,還把一些蛋也放在裏面,煮熟之後,蛋變得黃色的,像塗上黃色一般。表哥拿來了一個蛋要跟我比誰的蛋硬。我挑了一個頭尖尖的蛋,向表哥的蛋砸去,“拍”地一聲,我的蛋頭碎了,只好把那個蛋吃了。後來我才發現表哥的原來是塊石頭。到了晚上,全家人用艾草燒的水洗澡,聽爸爸説,用這種水洗澡,可以提神、殺蟲和滅菌。

洗完澡,我吃了一個紅棗粽子,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節真是一個有趣的傳統佳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hk/fanwen/zuowen/6e29x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