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語文 >

《呂氏春秋》閲讀答案

《呂氏春秋》閲讀答案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時常需要做些閲讀題,而與閲讀題如影隨形的則是閲讀答案,藉助閲讀答案我們可以更好的領會題意和知識點,有助於個人提升。你所瞭解的閲讀答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呂氏春秋》閲讀答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呂氏春秋》閲讀答案

《呂氏春秋》閲讀答案1

魏文侯燕①飲,皆令諸大夫論己。或言君仁,或言君義,或言君之智也。至於任座,任座曰:“君不肖君也。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是以知君之不肖也。”文侯不説,知於顏色。任座趨而出。次及②翟黃,翟黃曰:“君賢君也。臣聞其主賢者,其臣之言直。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賢也。”文侯喜曰:“可反歟?”翟黃對曰:“奚為不可?臣聞忠臣畢③其忠,而不敢遠其死。座殆尚在於門。”翟黃往視之,任座在於門,以君令召之。任座入,文侯下階而迎之,終座以為上客。

(選自《呂氏春秋》)

【注】①燕:通“宴”,宴請。②次及:依次輪到。③畢:竭盡。

小題1:解釋下列句中劃線詞(4分)

(1)皆令諸大夫論己( ) (2)文侯不説( )

小題2:下列對文中畫線句翻譯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您得到了中山國,不把它封賞給您的弟弟,而把它封賞給您的兒子,我因此知道您不像個君王。

B.您得到了中山國,不把它封賞給您的弟弟,卻把它封賞給您的兒子,我因此知道您不像個君王。

C.您得到了中山國,不把它封賞給您的弟弟,卻把它封賞給您的兒子,我因此知道您不是個賢明的君王。

D.您得到了中山國,不把它封賞給您的弟弟,而把它封賞給您的兒子,我因此知道您不是個賢明的君王。

小題3:本文中任座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為 和 兩個字。(請用原文回答)(2分)

小題4:請具體分析一下“或言君仁,或言君義,或言君之智也”這句話對於塑造任座或翟黃形象的作用。(3分)

參考答案:

小題1:(1)評定(2分) (2)同“悦”,喜歡,高興(2分)

小題1:C(3分)

小題1:忠;直(2分)

小題1:(説明:這句話主要寫羣臣諂媚之態,用以反襯任座和翟黃兩人。)

①要點:這句話通過寫羣臣的阿諛奉承來反襯出任座的耿直。

②要點:這句話通過寫羣臣的只知阿諛奉承反襯出翟黃巧借讚美魏侯之名救下任座的機智。(3分,寫到反襯或對比1分,概括出任座或翟黃的形象1分,概括出羣臣形象1分)

小題1:學生對文言文中重點詞語的釋義掌握要具體、精確,更要培養課內向課外遷移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能準確地理解課外文言文的重點字詞。

小題1:文言翻譯要求意思正確、句意完整、語句通順。注意對句子中關鍵詞的理解和重點句式的調整。如:“不以、是以、肖”等詞語的理解和翻譯。

小題1:學生提高對文本的理解能力,學會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內容。

小題1:能圍繞着“反襯”這種手法來理解,能具體概括概括出羣臣形象和任座或翟黃的形象,表述正確即可。

《呂氏春秋》閲讀答案2

【甲】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節選自諸葛亮《出師表》)

【乙】齊桓公見小臣稷①,一日三至弗得見。從者曰:“萬乘②之主,見布衣之士, ·

一日三至而弗得見,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驁祿爵者③,固輕其主,其主驁

霸王者,亦輕其士。縱夫子驁祿爵,吾庸④敢驁霸王乎?”遂見之,不可止。(《呂氏春秋?下賢》)

[註釋]①稷(jì):人名。 ②乘(shènɡ):量詞。古時一車四馬叫“乘”。

③驁祿爵者:指看輕功名利祿的人。 ④庸:怎麼。

10.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任選兩個作答,多選不加分)(2分)

(1)躬耕於南陽 躬: (2)猥自枉屈 猥:

(3)攘除奸兇 攘: (4)一日三至而弗得見 弗:

11.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2分)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12.諸葛亮的“不求聞達於諸侯”和稷的“驁祿爵”的價值取向對你有什麼啟示?(2分)

13.結合文意,説説【甲】文中先帝和【乙】文中桓公的相同之處是什麼?(3分)

14.請從內容或形式上對《出師表》作簡要評析。(3分)

【答案】

10.(1)親自。 (2)這裏是降低身份的意思。 (3)排除,剷除。 (4)不,沒有。

11. 譯文:(只希望)在動亂中苟且保全生命,(1分)不希求在諸侯中揚名顯貴。(1分)

12. 答案提示:從淡泊名利來談,言之有理即可。

13.答案要點:(1)都是帝王(身居高位);(1分)(2)都是求賢若渴;(1分)(3)都不惜降低身

份,親自去拜訪。(1分)

14.答案要點:內容: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諸葛亮的一片忠心。(言之有理即可。)(3分)

形式:結構清晰,語言樸素,情感真摯,中心明確。(3分)

《呂氏春秋》閲讀答案3

文言文,完成4~7題。

嘗試觀上古記,三王①之佐,其名無不榮者,其實②無不安者,功大也。《詩》雲“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三王之佐,皆能以公及其私矣。俗主之佐,其欲名實也,與三王之佐同,而其名無不辱者,其實無不危者,無公故也。皆患其身不貴於國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貴於天下也;皆患其家之不富也,而不患其國之不大也。此所以欲榮而愈辱,欲安而益危。民之治亂在於有司,今處官則荒亂,臨財則貪得,列近則持諛,將眾則疲怯,以此厚望於主,豈不難哉!

今有人於此,修身會計則可恥,臨財物資贐則為己。若此而富者,非盜則無所取。故榮富非自至也,緣功伐也。今功伐甚薄而所望厚,誣也;無功伐而求榮富,詐也。詐誣之道,君子不由。

人之議多曰:“上用我,則國必無患。”然用己未必是也。己有患,用己於國,惡得無患乎?而莫若修身自賢。己,可制也;釋其所制而奪乎其所不制,悖。則未用其治國治官,宜也。若夫內事親,外交友,雖可達也,然事親未孝,交友未篤,是所未達,惡能善之矣?故論人無以其所未達,而用其所已達。

古之事君者,必先用能,然後任;必反情③,然後受。主雖過與,臣不徒取。忠臣之行,近知本矣。

(取材自《呂氏春秋·務本》,有改動)

[注]①三王:指夏﹑商﹑週三代之君。②實:實利,包括地位、俸祿等。③反情:內省,省察自己。

4.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臨財物資贐則為己 贐:財物

B.故榮富非自至也,緣功伐也 伐:征伐

C.交友未篤 篤:深厚

D.惡能善之矣 善:認為……好

5.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①其欲名實也,與三王之佐同 ②主雖過與,臣不徒取

B.①而其名無不辱者 ②此所以欲榮而愈辱

C.①皆患其家之不富也 ②詐誣之道,君子不由

D.①以此厚望於主 ②己有患,用己於國,惡得無患乎

6.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3分)

A.首段引《詩經》的話來説明“為公”與“顧私”的聯繫。

B.作者認為百官應替君王治理好百姓,方能獲得顯貴之位。

C.能侍奉父母、結交朋友的人,作者認為用其治國必無患。

D.最後一段總結全文,指出了事君者應該有的姿態和品行。

7.將文言文閲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民之治亂在於有司,今處官則荒亂,臨財則貪得,列近則持諛,將眾則疲怯,以此厚望於主,豈不難哉!(6分)

(2)主雖過與,臣不徒取。忠臣之行,近知本矣。(4分)

試題答案:

4.B[伐:功勞]

5.B[B項中兩個“而”均為連詞,錶轉折,“卻”。A項中“與”①為介詞,“跟”;“與”②為動詞,給予。C項中“之”①為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之”②為助詞,“的”。D項中“於”①為介詞,“向,從”;“於”②為介詞,“在”。]

6.C[文章第三段“內事親,外交友,雖可達也,然……”是説能侍奉父母、結交朋友的人並非具有最高修養的人。故“用其治國必無患”於文無據。]

7、見譯文

譯文:曾試看上世古書,三王的輔臣聲譽,沒有不榮耀的,地位沒有不安穩的,(這是由於他們)功勞大的緣故。《詩經》上説“好雨落在公田裏,一併下在私田上”,三王的輔臣,都能憑藉有功於公家,從而獲得自己的私利。平庸君主的輔臣,他們希望得到名譽地位的心情跟三王的輔臣是相同的,可是他們的名聲沒有不蒙受恥辱的,他們的地位沒有不岌岌可危的,(這是由於他們)沒有為公家立功的'緣故。(他們)都憂慮自身不能在國內顯貴,卻不憂慮自己的君主不能在天下顯貴;(他們)都憂慮自己的家族不夠富足,卻不憂慮自己的國家領土不能擴大。這就是他們希望得到榮耀反而更加恥辱,希望得到安定反而更加危險的原因。人民治理得好壞在於百官,如今(世人)居官就放縱悖亂,面對錢財就貪得無厭,官位得以接近君主就阿諛奉承,統率軍隊就倦怠怯懦,憑着這些想從君主那裏滿足奢望,豈不是很難嗎?

假如有這樣一個人,(認為)修養自身、得當地處理財物是可恥的,面對錢財就要佔為己有。像這樣而富足的,除非偷盜,否則無法取得財富。因此,榮華富貴不是自己來的,是靠功勞得來的。如今(世人)功勞很少而企望很大,這是矇騙;沒有功勞而謀求榮華富貴,這是詐取。矇騙、詐取的方法,君子是不採用的。

人們的議論大都説;“(如果)君主任用我,(那麼)國家必定沒有禍患。”但是(如果真的)任用他,未必是這樣。(如果)自己有禍患,任用這樣的人在治理國家(的事業上),(國家)怎麼能沒有禍患呢?所以要得到國君的重用,沒什麼比修養身心、使自身賢明更重要的了。自身是自己可以制約的,放棄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卻去奮力強取自己力所不及的事,這就叫悖謬。(悖謬的人,)不讓他們治理國家、管理官吏是合宜的。至於在家侍奉父母,在外結交朋友,即便是可以達到的,但是(如果)侍奉父母不孝順,結交朋友不忠厚誠摯,這些都未能達到,怎麼能認為他好呢?所以,評論人不要根據他未能達到的,而要根據他已能達到的。

古代侍奉君主的人,一定先貢獻才能,然後才擔任官職;一定先省察自己,然後才接受俸祿。君主即使多給俸祿,臣子也不無故接受。忠臣的行為,接近於懂得什麼是根本。

《呂氏春秋》閲讀答案4

察傳

《呂氏春秋》

夫傳言不可以不察,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矣。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

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無聞矣。齊桓公聞管子於鮑叔,楚莊王聞孫叔敖於沈尹筮(shì),審之也,故國霸諸侯也。吳王聞越王勾踐於太宰嚭,智伯聞趙襄子於張武,不審也,故國亡身死也。

凡聞言必熟論,其於人必驗之以理。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轉教於天下,乃令重黎舉夔於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為樂正。夔於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故唯聖人為能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子夏之晉過衞,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於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

辭多類非而是,多類似而非,是非之經,不可不分,此聖人之所慎也。然則何以慎?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為所聞,則得之矣。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聞而審,則為福矣 審:考察 B.樂正夔一足,信乎 信:相信

C.夔於是正六律 正:定 D.是非之經,不可不分 經:原則,道理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①齊桓公聞管子於鮑叔 ②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B.①昔者舜欲以樂轉教於天下 ②將以釁鐘

C.①子夏之晉過衞 ②又有剪髮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

D.①以為所聞,則得之矣 ②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3.下列各句中,與“吳王聞越王勾踐於太宰嚭”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

A.暴見於王 B.王語暴以好樂

C.嬴乃夷門抱關者也 D.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

4.把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

(2)乃令重黎舉夔於草莽之中而進之。

(3)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為所聞,則得之矣。

5.本文泛舉史實為證,説明了一個什麼道理?請用自己的話歸納。

 【參考答案】

1.B(信:真實)

2.A(A①介詞,“從”,②介詞,“對,對於”;B兩個“以”均為介詞,“用”;C兩個“之”均為動詞,往,到……去;D兩個“則”均為連詞,就)

3.B(B句與例句均為介詞結構後置句,B句譯為“齊宣王把愛好音樂的事告訴我”;A為被動句,譯為“我(莊暴)被齊宣王召見”;C為判斷句,譯為“(我)侯贏不過是東門的看門人”;D為賓語前置句,“何功之有”即“有何功”,譯為“有什麼用處呢”)

4.翻譯句子:

(1)這是愚蠢的人犯大錯誤的原因。

(2)就讓重黎把夔從民間選拔出來進薦給他。

(3)應根據自然和人事的情理來考察聽到的傳聞,就能得到真實的情況了。

5.本文舉例具體,論證充分,闡明瞭對於道聽途説的傳言,要根據情理來考察,然後決定信與不信的道理。

 附參考譯文

聽到傳聞不可不審察清楚。多次輾轉相傳,白的就變成了黑的,黑的就變成了白的。所以説狗像玃,玃像獼猴,彌猴像人,但人與狗相比較就相差甚遠。這是愚蠢的人犯大錯誤的原因。聽到傳聞如果加以審察,就會帶來好處;聽到後如果不進行審察,不如沒有聽到。齊桓公從鮑叔牙那裏聽到管仲的情況,楚莊王從沈尹筮那裏得知孫叔敖的情況,然後加以審察,所以國家大治、稱霸諸侯;吳王夫差從太宰嚭那裏聽到關於越王勾踐的情況,智伯從張武那裏聽到關於趙襄子的情況,聽到後不加審察,所以國家滅亡、自身被殺。凡是聽到傳聞一定要深入考察,對關於人的議論一定要用道理加以驗證。

魯哀公向孔子問道:“聽説樂正夔只有一隻腳,真的嗎?”孔子説:“從前,舜想用音樂把教化傳佈到天下,就讓重黎把夔從民間選拔出來進薦給他。舜讓夔當樂正。夔於是正定六律,和諧五聲,以協合八方民樂,因而天下盡都歸服。重黎還想多些像夔這樣的人,舜説:“音樂是天地的精華,政治得失的關鍵,所以只有聖人才能使音樂和諧。和諧是音樂的根本,夔能使音樂和諧,來安定天下。像夔這樣的人,有一個就足夠了。所以説‘夔一足’,並不是説夔只有一隻腳啊?”

宋國的丁氏,家裏沒有井,要外出打水,所以經常有一個人住在外邊。等到他家挖了井,就告訴別人説:“我挖井得到一個人。”有人聽到後,就傳言説:“丁氏挖井時挖得一個人。”國人們談論這件事,被宋國國君聽到了。宋君就讓人向丁氏瞭解這件事。丁氏回答説:“我是説得到一個人使喚,並不是從井裏挖到一個人。”根據傳聞尋求賢能的人,如果像這樣不加審察便信以為真,還不如沒有聽到傳聞。

子夏到晉國去,途經衞國,聽到有人在讀史書,説:“晉國軍隊三豕渡過黃河。”子夏説:“不對,應該是‘己亥’啊。‘己’和‘三’形體相近,‘豕’和‘亥’寫法類似。”到了晉國一問,果然説是“晉國軍隊己亥這天渡過黃河”。

許多言辭好像是錯誤其實是正確的,有許多好像是正確的其實是錯誤的。正確和錯誤的道理,不可不弄明白,這是連聖人都要慎重對待的。既是如此該怎麼慎重對待呢?應根據自然和人事的情理來考察聽到的傳聞,就能得到真實的情況了。

《呂氏春秋》閲讀答案5

魏文侯燕①飲,皆令諸大夫論己。或言君仁,或言君義,或言君之智也。至於任座,任座曰:“君不肖君也。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是以知君之不肖也。”文侯不説,知於顏色。任座趨而出。次及②翟黃,翟黃曰:“君賢君也。臣聞其主賢者,其臣之言直。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賢也。”文侯喜曰:“可反歟?”翟黃對曰:“奚為不可?臣聞忠臣畢③其忠,而不敢遠其死。座殆尚在於門。”翟黃往視之,任座在於門,以君令召之。任座入,文侯下階而迎之,終座以為上客。

(選自《呂氏春秋》)

【注】①燕:通“宴”,宴請。②次及:依次輪到。③畢:竭盡。

1.解釋下列句中劃線詞(4分)

(1)皆令諸大夫論己( )

(2)文侯不説( )

2.下列對文中畫線句翻譯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您得到了中山國,不把它封賞給您的弟弟,而把它封賞給您的兒子,我因此知道您不像個君王。

B.您得到了中山國,不把它封賞給您的弟弟,卻把它封賞給您的兒子,我因此知道您不像個君王。

C.您得到了中山國,不把它封賞給您的弟弟,卻把它封賞給您的兒子,我因此知道您不是個賢明的君王。

D.您得到了中山國,不把它封賞給您的弟弟,而把它封賞給您的兒子,我因此知道您不是個賢明的君王。

3.本文中任座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為 和 兩個字。(請用原文回答)

4.請具體分析一下“或言君仁,或言君義,或言君之智也”這句話對於塑造任座或翟黃形象的作用。

1.(1)評定(2分) (2)同“悦”,喜歡,高興(2分)

2.C(3分)

3.忠;直(2分)

4.這句話主要寫羣臣諂媚之態,用以反襯任座和翟黃兩人。

【答案解析

試題分析:

1.(1)“論”為“評論”的意思,不能理解為“議論”等意思。(2)“説”為“通假字”,同“悦”,是“高興”的意思。

2.翻譯這個句子,注意“以”是“把”的意思,“而”是“轉折”的作用,“肖”是“賢明”的意思。根據這幾個關鍵字的意思,應該選C項。

3.任座的人物形象通過翟黃説的兩句話,間接的表現了出來。可以用“忠”和“直”來概括其人物形象。

4.答案①要點:這句話通過寫羣臣的阿諛奉承來反襯出任座的耿直。説明答案②要點:這句話通過寫羣臣的只知阿諛奉承反襯出翟黃巧借讚美魏侯之名救下任座的機智。寫到反襯或對比,概括出任座或翟黃的形象,概括出羣臣形象。

《呂氏春秋》閲讀答案6

下面是《呂氏春秋.先己》中的文字,閲讀後回答問題。

夏後伯啟與有扈①戰於甘澤而不勝。六卿請復之,夏後伯啟曰:“不可。吾地不淺②,吾民不寡,戰而不勝,是吾德薄而教③不善也。”於是乎處不重席食不貳味琴瑟不張④,鐘鼓不修⑤,子女不飭⑥,親親長長,尊賢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⑦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注]①夏後伯啟、有扈:古代人名。②淺:狹,窄小。③教:這裏指教化。④張:樂器上弦。⑤修:設置。⑥飭:通“飾”,修飾。⑦論:評定。

(1)解釋選文中加粗的詞語。

戰:________

期年:________

(2)請用“/”給下面句子斷句。(斷兩處)

於是乎處不重席食不貳味琴瑟不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①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故欲勝人者,必先自勝。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選文第一段的內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作戰 滿一年

(2)於是乎處不重席/食不貳味/琴瑟不張。

(3)①這是(因為)我德行淺薄,教化不好(的緣故)。(“是”“善”)

②所以想要戰勝別人,就一定要先戰勝自己。(“故”“勝”)

(4)夏後伯啟吸取作戰失敗的教訓,勵精圖治,嚴於律己,最終使有扈氏順從。(“吸取教訓”“勵精圖治”“順從”,具體內容亦可)

《呂氏春秋》閲讀答案7

【甲】魏武侯之居中山也,問於李克曰:“吳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對曰:“驟戰而驟勝。”武侯曰:“驟戰而驟勝,國家之福也,其獨以亡,何故?”對曰:“驟戰則民罷①驟勝則主驕以驕主使罷民然而國不亡者天下少矣。驕則恣,恣則極物;罷則怨,怨則極慮。上下俱極,吳之亡猶晚。此夫差之所以自歿②於幹隧③也。”

(節選自《呂氏春秋》)

【註釋】①罷:通“疲”,疲乏。②殞:死 ③幹遂:地名

【乙】 “天時⑴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裏之城⑷,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11、給下列句子加上標點符號。(2分)

驟 戰 則 民 罷 驟 勝 則 主 驕 以 驕 主 使 罷 民 然 而 國 不 亡 者 天 下 少 矣。

12、下列加點的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魏武候之居山中也 多助之至

B.吳之亡猶晚 國恆亡

C.驟戰而驟勝 夫環而攻之

D.其獨以亡,何故?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13、解釋下列加點的詞。(4分)

(1)驟戰而驟勝 (2)恣則極物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14、翻譯下列句子(2分)

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15、這兩篇短文都從戰爭談到了治國的道理,甲文側重於哪一方面?乙文側重於哪一方面?

你從中得到了什麼啟示?(3分)

參考答案:

11、驟戰則民罷,驟勝則主驕。以驕主使罷民,然而國不亡者,天下少矣。

12、B

13、(1)多次,屢次

(2)放縱

(3)威攝

(4)通“叛”,背叛

14、(1)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

15、甲文側重於君主不應過多地發動戰爭,而應讓百姓休養生息。乙文側重於君主應施行仁政,讓百姓歸順。啟示:只有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國家才能穩定興盛。(意思對即可)

《呂氏春秋》閲讀答案8

郈成子為魯聘①於晉,過衞,右宰谷臣止而觴之。陳樂②而不樂,酒酣而送之以璧。顧反,過而弗辭。其僕曰:“曏者右宰谷臣之觴吾子也甚歡,今侯③渫過④而弗辭?”郈成子曰:“夫止而觴我,與我歡也。陳樂而不樂,告我憂也。酒酣而送我以璧,寄之我也。若由是觀之,衞其有亂乎!”倍⑤衞三十里聞寧喜之難作右宰谷臣死之。還車而臨,三舉⑥而歸。至,使人迎其妻子,隔宅而異之,分祿而食之。其子長而反其璧。孔子聞之,曰:“夫智可以微謀、仁可以託財者,其郈成子之謂乎!”郈成子之觀右宰谷臣也,深矣妙矣。不觀其事而觀其志,可謂能觀人矣。(選自《呂氏春秋》)

【註釋】①聘:出使。②樂:樂器。③侯:何。④渫(xiè)過:重新經過。⑤倍:通“背”,離開。⑥舉:舉哀。

12.聯繫上下文,在括號處填入被省略的人名或地名。(2分)

(①)顧反,過(②)而弗辭。

13.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限斷兩處)(2分)

倍衞三十里聞寧喜之難作右宰谷臣死之。

14.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4分)

(1)陳樂而不樂(▲)(2)曏者右宰谷臣之觴吾子也甚歡(▲)

(3)酒酣而送我以璧(▲)(4)使人迎其妻子(▲)

15.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若由是觀之,衞其有亂乎!

16.《呂氏春秋》多以主題分類(如選項),本文應屬於哪一類?(▲)(2分)

A.功名B.異寶C.驕恣D.觀表

17.文章引用孔子的話有什麼作用?(4分)

郈成子返璧閲讀答案翻譯

12.①郈成子②衞

評分標準:共2分,每空1分。第②空補出代詞“之”也給分。

13.倍衞三十里/聞寧喜之難作/右宰谷臣死之。

評分標準:共2分,每處1分。

14.(1)擺開,陳列(2)以前(3)把(4)妻子兒女

評分標準:共4分,每小題1分。

15.如果從這些跡象來看,衞國大概有禍亂吧!

評分標準:共2分,意對即可。

16.D

評分標準:共2分。

17.文章引用孔子的話,從智慧和仁德兩方面高度評價郈成子的行為,引出下文作者的觀點。

評分標準:共4分。寫出兩點,每點2分。只寫“總結上文,引出下文”得2分。

【譯文】

郈成子(春秋魯大夫,名瘠)當魯國使節,訪問晉國。

經過衞國時,右宰谷臣(衞人)請他留下來飲酒,陳設樂隊奏樂,卻不顯得喜樂。酒酣之後還送郈成子璧玉,但是郈成子于歸途經過衞時,卻不向谷臣告辭。

郈成子的僕人説:“先前右宰谷臣請您喝酒喝得很高興,如今您回來時經過衞國,為什麼不向他告辭?”

郈成子説:“把我留下來喝酒,是要和我一起歡樂,陳設樂隊奏樂而不喜樂,是要告訴我他的憂愁;酒酣後送我璧玉,是把它託付給我。如此看來,衞國將有動亂髮生。”

離開衞國才三十里,就聽説寧喜之亂髮生,右宰谷臣被殺,郈成子立刻將坐車掉轉頭回到谷臣家,再三祭拜之後才回魯。到家後,就派人迎接谷臣的妻子,將自己的住宅分出一部份給她住,將自己的俸祿分一部份供養她,到谷臣的兒子長大後,又將璧玉歸還。

孔子聽到這件事,説道:“有預見,可以事先策劃對策;有仁義,可以託付財物。説的就是郈成子吧?

《呂氏春秋》閲讀答案9

【原文】:

魏文侯燕①飲,皆令諸大夫論己。或言君仁,或言君義,或言君之智也。至於任座,任座曰:“君不肖君也。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是以知君之不肖也。”文侯不?,知於顏色。任座趨而出。次及②翟黃,翟黃曰:“君賢君也。臣聞其主賢者,其臣之言直。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賢也。”文侯喜曰:“可反歟?”翟黃對曰:“奚為不可?臣聞忠臣畢③其忠,而不敢遠其死。座殆尚在於門。”翟黃往視之,任座在於門,以君令召之。任座入,文侯下階而迎之,終座以為上客。

――選自《呂氏春秋》

【註釋】:

①燕:通“宴”,宴請。②次及:依次輪到。③畢:竭盡。

【翻譯】:

魏文侯請所有士大夫喝酒,叫他們都説説自己。有人説大王仁德,有人説大王仁義,有人説大王智慧。到了任座,任座説:“您是不賢的君王。得到中山國,不把它封賞給自己的弟弟,卻用來封賞給自己的兒子,我從這件事知道您是不賢德的君主。”文侯不高興,從他的臉色上可以看出。任座離開座位,出去了。第二個輪到翟黃,翟黃説:“您是個賢德的君王。我聽説賢德的君王的臣子説話都很直接。現在任座説話直接,所以看出您是賢德的。”文侯高興的説:“可以這樣反過來推測嗎?”翟黃説:“為什麼不可以呢?我聽説忠臣死於他的忠誠,不敢死在離君王很遠的地方,任座一定還在門外。”翟黃到門外看了看,任座在門外,所以文侯命人招他進來。任座進門時,文侯走下台階迎他進門,最後將任座視為上賓。文侯如果不是因為翟黃,差點就失去了一個忠臣啊。順着君主的心意來顯視自己是賢德的大臣,難道只有翟黃嗎?

【閲讀訓練】:

1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4分)

(1)皆令諸大夫論己( ) (2)文侯不?( )

13.下列對文中畫線句翻譯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您得到了中山國,不把它封賞給您的弟弟,而把它封賞給您的兒子,我因此知道您不 像個君王。

B.您得到了中山國,不把它封賞給您的弟弟,卻把它封賞給您的兒子,我因此知道您不像個君王。

C.您得到了中山國,不把它封賞給您的弟弟,卻把它封賞給您的兒子,我因此知道您不是個賢明的君王。

D.您得到了中山國,不把它封賞給您的弟弟,而把它封賞給您的兒子,我因此知道您不是個賢明的君王。

14.本文中任座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為 和 兩個字。(請用原文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請具體分析一下“或言君仁,或言君義,或言君之智也”這句話對於塑造任座或翟黃形象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2.(1)評定(2分) (2)同“悦”,喜歡,高興(2分)

13.C(3分)

14.忠;直(2分)

15.(説明:這句話主要寫羣臣諂媚之態,用以反襯任座和翟黃兩人。)

答案①要點:這句話通過寫羣臣的阿諛奉承來反襯出任座的耿直。

答案②要點:這句話通過寫羣臣的只知阿諛奉承反襯出翟黃巧借讚美魏侯之名救下任座的機智。(3分,寫到反襯或對比1分,概括出任座或翟黃的形象1分,概括出羣臣形象1分)

《呂氏春秋》閲讀答案10

百里奚之未遇時也,飯牛於秦,傳鬻②以五羊之皮。公孫枝③得而説之,獻諸繆公④,三日,請屬⑤事焉。繆公曰:“買之五羊之皮而屬事焉,無乃天下笑乎?”公孫枝對曰:“信賢而任之君之明也讓賢而下之臣之忠也。君為明君,臣為忠臣。彼信賢,境內將服,敵國且畏,夫誰暇笑哉?”繆公遂用之。謀無不當,舉必有功。使百里奚雖賢,無得繆公,必無此名矣。今焉知世之無百里奚哉? 故人主之慾求士者,不可不務博也。

(選自《呂氏春秋》,有刪改)

【註釋】①百里奚,曾任秦國的上大夫(相當於丞相),春秋時著名政治家。②鬻(yù):賣。③公孫枝,秦穆公大臣。④繆公即秦穆公,春秋時秦國的國君。⑤屬(zhǔ):委託,交付。

19.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2分)

(1)飯牛於秦 ▲ (2)公孫枝得而説之 ▲

20.用“”給下面的句子劃出停頓(劃三處)。(3分)

信賢而任之君之明也讓賢而下之臣之忠也。

21.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今焉知世之無百里奚哉?

22.請根據選文內容談談百里奚成就功業的原因。(3分)

答案:

19. (2分)(1) 飯:給……吃,喂。 (2) 説:“悦”的古字,高興。

20.(3分)信賢而任之君之明也讓賢而下之臣之忠也。

21.(3分)如今怎麼知道世上沒有百里奚呢?

22.(3分)百里奚有真才實學,公孫枝不妒賢嫉能,秦穆公虛心納諫。

百里奚還沒有遇上機遇時,在秦國喂牛,以五張羊皮的身價被出賣。秦國大夫公孫枝得到他而非常高興,把他進獻給秦繆公,三天後,公孫枝請求把國事交給百里奚。穆公説:“買他只花了五張羊皮,卻把國事託給他,不被天下人笑話嗎?”公孫枝回答説:“相信賢者而任用他,這是君王的英明;禮讓賢者,甘心於下位,這是臣下的忠誠。國事交給了百里奚,您能成為明君,我將成為忠臣。如果他確實賢能,國內都會服從,敵國也會畏懼,誰還有空閒去笑話呢?”穆公於是任用了百里奚。其謀劃沒有不恰當的,辦事必定成功。假使百里奚賢能,但得不到秦穆公的重用,一定沒有這樣的名聲。如今怎麼知道世上沒有百里奚這樣的人呢?所以國君渴求賢士,不可不力求廣泛。

《呂氏春秋》閲讀答案11

課外文言文。(8分)

衞靈公天寒鑿池。宛春諫曰:“天寒起役①,恐傷民。”公曰:“天寒乎?”宛春曰:“公衣狐裘,坐熊席,陬隅②有灶,是以不寒。今民衣弊不補,履決不組,君則不寒矣,民則寒矣。”公曰:“善。”令罷役。

左右以諫曰:“君鑿池,不知天之寒也,而春也知之。以春之知之也而令罷之,福將歸於春也,而怨將歸於君。”公曰:“不然。夫春也,魯國之匹夫③也,而我舉之,夫民未有見焉,今將令民以此見之。曰春也有善,於寡人有也,春之善非寡人之善歟?”靈公之論宛春,可謂知君道矣。

(節選自《呂氏春秋》)

【註釋】①起役:即興辦土木工程。②陬(zōu)隅:屋角。③匹春:百姓。

【小題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4分)

恐傷民( )公衣狐裘( ) 而我舉之( ) 可謂知君道矣( )

【小題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與“靈公之論宛春”中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使之衝煙而飛鳴(《童趣》) B.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C.臣以王吏之攻宋也(《公輸》)D.戴朱纓寶飾之帽(《送東陽馬生序》)

【小題3】 從選文看,衞靈公是一個怎樣的人?請用自己的話概括。(2分)

答案【小題1】損害 穿 任用 方法

【小題2】D

【小題3】衞靈公是一個知錯就改,善於納諫,知人善用,明白事理之人。

解析【小題1】

試題分析:先要大致瞭解文章內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據句意和對文言常用詞的掌握來判斷字詞義。解釋時要注意辨析詞義和用法的變化,如本題中“衣”作動詞,“舉”“道”皆為古今異義,要根據語境判斷字詞義。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小題2】

試題分析:先要大致瞭解全文內容,弄清例句中“之”的意思,然後根據自己對文言常用詞“之”的掌握來判斷各項,進行比較。D句中的“之”與例句相同,意為“的”。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小題3】

試題分析:疏通文字,讀懂內容,抓住短文中衞靈公的言現表現,從“知錯”“納諫”“明理”方面概括其形象特點。

考點:欣賞作品的形象,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呂氏春秋》閲讀答案12

楚莊王欲伐陳①,使人視之。使者曰:“陳不可伐也。”莊王曰:“何故?”對曰:“其城郭高,溝洫深,蓄積多也。”寧國②曰:“陳可伐也。夫陳,小國也,而蓄積多,賦斂重也,則民怨上矣。城郭高,溝洫深,則民力罷矣。興兵伐之,陳可取也”。莊王聽之,遂取陳焉。 (選自《呂氏春秋》)

【註釋】:①陳:國名。 ②寧國:楚國大臣。

22.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2分)

①楚莊王欲伐陳 ▲ ②民怨上矣 ▲

23.把下面句子譯成現代漢語。(2分)

原文:城郭高,溝洫深,蓄積多也。

譯文: ▲

24.對楚莊王伐陳這件事,使者和寧國的意見為什麼會截然相反?(2分)

答: ▲

參考答案:

22.(2分)①伐:攻打,進攻。 ②上:國君,君主。

23.(2分)譯文:城牆很高,護城河很深,積蓄的糧食財物很多。

24.(2分)二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使者看重的是“地利”,而寧國看重的是“人和”,所以二人意見截然相反。

《呂氏春秋》閲讀答案13

呂氏春秋異寶

古之人非無寶也,其所寶者異也。

孫叔敖疾,將死,戒其子曰:“王數封我矣,吾不受也。為我死,王則封汝,必無受利地。楚越之間有寢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惡。荊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長有者,其唯此也。”孫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辭,請寢之丘,故至今不失。孫叔敖之知,知不以利為利矣。知以人之所惡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也。

五員亡,荊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鄭曰:“蓋是國也,地險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與舉。”去鄭而之許,見許公而問所之。許公不應,東南向而唾。五員再拜受賜,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吳。過於荊,至江上,欲涉,見一丈人,刺小船,方將漁,從而請焉。丈人度之,絕江。問其名族,則不肯告,解其劍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劍也,願獻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荊國之法,得五員者,爵執圭,祿萬檐,金千鎰。昔者子胥過,吾猶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劍為乎?”五員過於吳,使人求之江上,則不能得也。名不可得而聞,身不可得而見。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為矣,而無所以為之,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今以百金與摶黍以示兒子,兒子必取摶黍矣;以和氏之璧與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賢者,賢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彌精,其所取彌精;其知彌粗,其所取彌粗。

選自《呂氏春秋·異寶》

(注)①機:吉凶之兆。

②伍員,字子胥,春秋時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殺害。後奔吳.佐吳王閡間伐楚。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為我死,王則封汝 則:如果

B.地險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 知:巧詐

c見一丈人,刺小船 刺:用篙撐

D.今以百金與摶黍以示兒子 摶:捏成團

9.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部表現‘以不受為寶”的一組是

①古之人非無寶也,其所寶者異也

②王果以美地封共子.而子辭

③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劍為乎

④將奚不有為也?而無以為

⑤獻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

⑥其知彌精.其所取彌精

A.①④⑤ B.②④⑥

C. ②③⑤ D.①③⑥

10.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準確的一項是

A.孫叔敖臨終時告誡兒子“無受利地”。其子遵從父親之意,請求王封給“名甚惡”的不利之地“寢之丘”.最終得以長久地擁有這片封地。

B.伍子胥從楚國逃亡到吳國的途中,一打漁老人不受高官厚祿的誘惑.幫助他渡過了長江。伍子肯將千金之劍獻給老人.老人不肯接受。

C.司城子罕不接受宋國農夫獻上的寶玉;賢者不取和氏之壁而取道德之至言。

D.本文以歷史事實、生活實例等為論據,夾敍夾議,從正反兩方面論證了“所寶者異”的道理。

參考答案:

8.A 9.C 10.D

《呂氏春秋》閲讀答案14

樑北有黎丘部⑴,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狀。邑丈人有之市而醉歸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狀,扶而道苦之。丈人歸,酒醒而誚其子⑵,曰:“吾為汝父也,豈謂不慈哉 !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觸地曰:“孽矣!無此事也。昔也往責於東邑人,可問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嘗聞之矣!”明日端復飲於市,欲遇而刺殺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見其子,拔劍而刺之。丈人智惑於似其子者,而殺其真子。夫惑於似士者,而失於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節選自《呂氏春秋》

[注]⑴樑:大梁,戰國時魏國的都城,在現在的河南省開封市西北。部(pǒu):部婁,同“培塿”,小山丘。⑵誚(qiào):責備。

小題1:解釋下列句子中劃線的詞語(3分)

(1)扶而道苦之 (2)昔也往責於東邑人 (3)是必夫奇鬼也

小題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明日端復飲於市,欲遇而刺殺之。

(2)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

小題3:讀了本文,你得到了什麼啟示?(2分)

參考答案:

小題1:(1)使……受苦 (2)同“債”,討債 (3)這

小題2:①第二天特意又到街市上喝酒,想碰上(那鬼)將它刺死。(2分)

②他真的兒子擔心他的父親不能回家,就前去接他。(2分)

小題3:遇到情況要時刻保持着清醒的頭腦和正確的判斷。(對於疑惑的相似的現象,不能不審察清楚。)

小題1:此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詞義即可,有時還要注意詞語的特殊用法。

小題2: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實重點詞語的能力,不能遺漏,同時要與上下文連貫,有時還要補出省略的主語,同時要抓住其中的關鍵字,比如“端”“反”“逝”等字。

小題3:本題是一道開放題。結合文章的主要內容,多角度的理解文章的主旨即可。

《呂氏春秋》閲讀答案15

(一)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節選自《魚我所欲也》)

(二)孔子見齊景公,景公致廩丘①以為養②。孔子辭不受,入謂弟子曰:“吾聞君子當功以受祿。今説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賜之廩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駕,辭而行。(節選自《呂氏春秋》)

注:①廩丘:地名。②養:供養之地。③未之行:沒有采納我的主張。④丘:孔子,名丘。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劃線詞語的意思。

(1)萬鍾於我何加焉 何加:_________________

(2)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得:_________________

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是亦不可以已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之謂失其本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一)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有什麼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為什麼不肯接受景公賜給他的供養之地呢?請用文段(一)中的語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有什麼益處(帶來什麼好處)

(2)感激

2.(1)這種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嗎?

(2)這就叫做喪失了自己的本性。

3.對比論證法。強調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論證了捨生取義的觀點)。

4.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此之謂失其本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hk/fanwen/yuwen/46vjg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