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心得體會 >

信息技術環境下對教與學課程整合再探

信息技術環境下對教與學課程整合再探

隨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深入,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論迅速傳播,各種整合的教學實踐也在不斷地探索。但部分中國小教師仍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存在着片面甚至是錯誤的認識。有不少教師至今還把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看做一種時尚,不清楚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的,更不清楚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真正原因,不瞭解什麼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知道如何進行整合。如果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沒有一個全面、正確的理解和把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就不會達到預期的目標與效果。我認為,只有通過信息技術與課程有效的整合才能使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真正發揮作用

信息技術環境下對教與學課程整合再探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國教育信息化迅猛發展,全國各級各類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體系逐步形成,數字教育資源不斷豐富,教育管理信息化及數字化校園建設的水平和層次顯著提高。與此同時,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與學習環境業已發生歷史性變革,各種教學手段和工具湧入課堂,教學方式、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創新不斷深入,新的信息化環境下的教育模式不斷創新。很多信息技術的盲目樂觀者甚至驚呼:不久的將來計算機將取代書本學習,傳統的課堂與學校將不復存在,然而,儘管學生獲取信息和資源的方式不斷髮生變化,利用各種信息技術手段、移動終端等獲取學習資源,開展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等學習活動,進行互動交流的方式不斷創新,信息化環境下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批判思維能力明顯增強。有了信息技術,教師將會從廣播知識的繁重任務中解脱出來,有精力和時間真正進行以人育人的活動。現代教育技術進入到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由原來的處於中心地位的知識權威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合作夥伴、設計者、開發者、社會文化的詮釋者、教育的研究者,更多關注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和開發者,學生地位由被動的知識容器和知識受體轉變為知識的主宰、學習的主體,成為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和知識的積極建構者。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術僅僅作為輔助教或輔助學的工具,而是強調要利用信息技術來營造一種信息化教學環境,實現一種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徵的教與學方式,從而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較充分地發揮出來,使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發生根本性變革,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轉變為“主導與主體相結合”的教學結構。如今,利用信息技術對新課標進行課程整合,應更多關注課堂生成的新情境、新內容、新方法、新過程,更多關注學生在課堂中個性化的生命活動.它不僅要看教師“教”的怎樣,更要看學生“學”得怎樣,而這種整合過程是一個漸進的、多層次和多角度的非線性序列,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預定的軌道運作,常常會得出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維和新方法,尤其當師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時,實際的教學過程遠要比預定的、計劃的生動、活潑和豐富得多。

同時,好的教學設計也是為教師在教學理論、學習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架設了一座橋樑,由於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存在着差異性,因此,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必須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一方面要求教師要認真鑽研大綱,在教材中區分出哪些是基礎的知識,哪些是加深的知識,然後指定出靈活而富有彈性的適合更多的課堂教學目標,會對學習信息加工過程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教學系統設計是否與學習者的特徵相匹配,是決定教學設計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另一方面,在再探信息學習的實施過程中,教師的角色和傳統的課堂教學相比,也有了很大的轉變,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組織者、答疑者、促進者和評價者等。可以説,教師的指導作用始終貫穿於學習者的始終,而差異性研究能夠為個別化教學提供理論指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hk/fanwen/xindetihui/9z9r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