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説課稿 >

《故鄉》説課稿

《故鄉》説課稿

《故鄉》説課稿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説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故鄉》説課稿 ,歡迎閲讀與收藏。

《故鄉》説課稿

《故鄉》説課稿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瞭解作曲家生平和相關文化,激發學生用自然、圓潤的聲音來演唱《念故鄉》。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的方法來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並提高學生的表現力和創造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學唱《念故鄉》,感受作者濃郁的思鄉之情,激發學生熱愛故鄉的情感,培養學生對生活的樂觀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和追求。

【教學重點】

啟發學生探索學唱歌曲的方法,並自然而有感情地演唱,讓學生感受和體驗思念故鄉的情感。

【教學難點】

激發學生有感情、有力度變化的演唱歌曲及唱準附點音符的時值。

【教學過程】

首先讓學生們做發聲練習,這對本節課的進行有較好的效果。

複習上節課內容,對鞏固以前所學的知識有很好的作用。

新課中的知識點講解

A、歌曲拍號:4/4

B、調號:1=C

C、作曲:(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作詞:斐雪

D、漸強與漸弱

E、弱、中弱、強、中強

F、附點節奏型

G、結尾的休止符

4、授新課

A、首先通過聆聽經典歌曲《故鄉的雲》,引導學生總結歌曲中所體現的思想感情,導入新課,並從所欣賞的歌曲中讓學生體會到故鄉永遠是我們的.家。

B、通過導入,簡單介紹坐着的生平和相關文化,聯繫到德沃夏克創作的交響曲《自新大陸交響曲》,並介紹這首交響曲的音樂風格,由此向學生們講授交響曲的概念。

5、教唱歌曲

A、採用聆聽法培養學生的欣賞水平,並讓學生自主探究歌曲的速度、力度和情感。

B、教師範唱歌曲,讓學生對這首歌曲有初步感受。

C、教唱簡譜,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

D、教師唱譜,學生填詞。有利於學生的音準和學習積極性。

E、男女生分開唱,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表現能力。

6、拓展延伸

讓學生用“思鄉”的主題為這首歌曲填寫新的歌詞,這就培養了學生的創作能力。

《念故鄉》選自德沃夏克《自新大陸交響曲》的第二樂章,這段旋律的歌唱性很強,表現了一種孤獨,悲哀和思念故鄉的情緒。

德沃夏克是十九世紀捷克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捷克民族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德沃夏克於1841年9月8日誕生在捷克首都布拉格附近郊區的一個貧苦家庭裏。少年德沃夏克十分上進,他刻苦自學,並逐漸顯露出音樂才能。他最先跟本村的樂師學習小提琴,十六歲時進入布拉格風琴學校學習。這所音樂學校是他成為音樂家的搖籃。他是一位富有強烈民族感和熱愛祖國民族藝術的音樂家,在捷克民族獨立運動的影響下,他為發展民族音樂作出了自己的很大貢獻。

《故鄉》説課稿 篇2

《故鄉》寫於1921年,其中的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於真正的現實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內,特別是辛亥革命後十年間中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歷史,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

浙教版語文教材第三冊第三單元選用了魯迅先生這篇名著,並在單元要求中明確:學習這篇小説的目的是為了瞭解對話描寫和心理描寫的特點及在小説中的作用,並通過學習掌握這兩種描寫方法,提高閲讀小説和記人敍事的能力。

閲讀小説,欣賞名著,最重要是讀懂、讀透,能比較好地體會作者在作品中的深意。魯迅小説的.內容博大精深,但文筆卻質樸無華,語言精練但形象易懂,所以在文字疏通情節理解,技法學習上並不需花大力氣,可是人物形象及文中所含哲理需細細品味。

一、難點確定

魯迅的小説內涵深刻,哲理豐富,在《故鄉》中則主要體現在關於希望的闡述上。《故鄉》中關於希望的闡述,是一段寓意深長的獨白,是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一位心情沉重,感覺悲涼的成年知識分子,對前途對未來難以確知的希冀的表露。要恰當理解話中的含義,對老師來講也需凝神一思,對八年級學生來講,更不是件易事了。

另外,少年不知愁滋味,十三四歲的少年還是生活與社會的門外看客,他們對近距離的師長父母的心情、性格都很難體會。要他們把握半個多世紀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恐怕不是件易事。文中三個人物:“閏土”、“楊二嫂”、“我”,若説有差別就是“閏土”,這個人物在國小教材中已出現過,而且魯迅在刻畫這個人物時濃墨重彩,前後對比鮮明,所以把握起來還較容易。“楊二嫂”及“我”則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他們的性格成因相當複雜,且文中介紹不多,但能否準確掌握兩個人物形象所藴含的意義卻與把握好主題有較大關係。因此,我們確定本文的教學難點為:第一,如何引導學生把握“我”和“楊二嫂”這兩個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意義及在作品中的作用。第二,準確理解文中關於“希望”的含義。

二、難點的突破

教育的主體是學生,設定難點時是以學生的理解能力為依據的,所以要突破難點,也就必須設計學生易於接受的方法。

根據八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首先,娓娓敍述,介紹背景,為的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接着,通讀課文進行聯想,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最後,聯繫實際,引人人勝,深究作品表現的哲理。

在實施過程中則採用教師引導、總結與學生課內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具體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引導。如何引導呢?

最好的辦法是講故事,孩子都愛聽故事。那麼,我們就從課文的時代背景講起,可以講講辛亥革命的成敗,敍敍魯迅的生平經歷,談談魯迅的家庭成員,説説紹興的風土人情,最後當我們講到1919年12月初,魯迅從北京回故鄉紹興接母親時,可以把學生的視線拉回課文,再牽出一條學生已有所瞭解的承前啟後的線索——閏土。接着便可過渡到分析學生不大熟悉的與閏土相關的“我”和“楊二嫂”了。

《故鄉》説課稿 篇3

尊敬的評委老師:

大家上午(下午)好!(鞠躬)我是XX號考生。今天我準備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為克服重難點採取的教法和學法、教具準備、教學過程等方面對本節課進行闡述。

一、説教材

作為一名教師,對教材的瞭解是必不可少的。

《故鄉的小路》是人音版九年義務教育國小音樂五年級上冊第5課的一節歌唱課。

這是一首兩段體的優美抒情歌曲。4/4、3/4拍,D宮調式,曲調流暢而又抒情。歌曲表達了人們回憶美好童年,內心激動的心情。

歌曲的第一樂段由兩個樂句構成,此段音區低而深沉,樂句都以弱拍起音開始,平穩的曲調,表達了人們帶着思緒萬千的心情走在熟悉的小路上,勾起了對往事美好的回憶。在第二樂句中還出現了一個臨時變化音,彷彿感受到人物對故鄉小路的真情流露。在第二樂句中一個八度跳進,使人彷彿追憶到兒時歡樂生活的情景。歌曲以六度跳進到第二樂段,使情緒漸漸地得以抒發,在音區上升高,由衷地抒發了熱愛家鄉的心情。全曲未句,在“嗯”的哼鳴中結束,但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往事歷歷在目,彷彿“童年多美好”的話語還要向你傾訴。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可以體會到歌曲輕鬆、自然的情緒特點,同時能夠產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逐步養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二、説學情

作為一名教師不但要對教材有所瞭解,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瞭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來我對學生的情況做一個簡單的分析。

國小階段的學生對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音樂感到好奇有趣,能用自己的聲音進行模仿,能聽辨不同情緒的音樂,學生樂於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能積極的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但是由於存在着個體差異,所以在教學中就要求因材施教,對接受能力強的學生我會指導他們進行多種形式的練習,對能力稍弱的學生需要多鼓勵、多引導,評價標準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

三、説教學目標

新課標指出,教學目標應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以及知識與技能這三個方面,而這三維目標又應是緊密聯繫的一個有機整體,因此我設計的三維目標如下: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歌曲的學習,學生能夠感受歌曲的內在美,能用優美舒展的歌聲由衷的讚美故鄉,並抒發熱愛故鄉,熱愛生活的真摯感情。

過程與方法:通過演唱、聆聽、分辨等方法,指導學生用連貫,平穩的氣息唱出優美舒展的旋律,做到音準和諧,音量均衡,音色統一。

知識與技能:掌握並唱好變化音,瞭解變化音在歌曲中的感覺,並完整有感情地背唱歌曲。

四、説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以及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難點:

重點是體驗旋律的美感,並能夠完整有感情地背唱歌曲;

難點是唱好變化音,瞭解變化音在歌曲中的`感覺。

五、説教法、學法

為了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堂課我主要採用的教學方法分以下兩點。

教法:講授法、創設情境法、直觀演示法。

學法:視聽結合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六、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我是這樣思考的,總的設計思路分為五個環節:情境導入——感受體驗——學唱歌曲——鞏固提高——小結作業。下面,我將分別來介紹這五個環節:

第一環節是新課導入環節

好的導入是成功的一半,為了培養學生的興趣、營造濃郁的音樂課堂氛圍。

上課伊始,我將採用談話法,請學生説説自己的故鄉有哪些美景,通過學生的自由發言,瞭解到同學們的故鄉都有着不同的魅力,我會引導學生今天來看看故鄉的小路上又有什麼美好的事物,順勢引入本課課題。

這樣設計,既鍛鍊了他們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又將課堂思路引領到了本節課的授課內容中,從課下到課上形成了一個自然地、生動的過渡。

第二環節是初步感知環節

初步感知這一環節是本節課新課講授的第一個環節,我會結合學生的自身特點展開教學。

在這一環節,我會播放歌曲並提問:從歌曲中同學們能聽到哪些美好的事物?

通過同學們的自由發言,總結出:歌曲描述了故鄉的小路,路上的小花帶給我們歡樂和幸福。

緊接着我會再次播放歌曲並提問:歌曲給大家帶來什麼樣的感受?

通過同學們的自由發言我會總結出:歌曲婉轉優美,稍慢,給人一種舒緩、愉悦的感受。

通過這樣直觀感知的方式,同學能夠捕捉到最表面一層的音樂信息,充分發揮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為接下來的學唱歌曲做了良好的準備。

第三環節是學唱歌曲環節

學唱歌曲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新課標指出表現是學習音樂的基礎性內容,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

這一環節,我選擇用教師彈唱歌曲、學生跟琴哼唱的方式展開教學,精心誘導,變枯燥為生動,學生能夠按照學習“旋律-歌詞-加歌詞完整演唱”的步驟,親身實踐、自主探究。

首先是學唱旋律,我會利用鋼琴彈唱,學生看譜哼唱。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能會遇到變化音,這個階段他們對變化音把握的還不夠準確。我會先給學生介紹變化音,隨後用鋼琴帶着學生反覆演唱變化音來幫助學生更好的把握音準。

其次,帶領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歌詞,引導他們説出歌詞表達的情感,學生回答後,我會進行鼓勵性的評價,並總結歌曲中描寫了故鄉的小路美好景物,表達了對故鄉的讚美之情,抒發自身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最後我會讓學生完整的演唱歌曲,提醒學生注意變化音;演唱熟悉後分成高聲部、低聲部兩個小組進行演唱,請學生跟着我的指揮手勢共同完成這首歌曲。

通過這樣的設計,學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清學習思路,更地掌握新知,同時學生還可以主動地投入到教學過程中來,從而能夠更快速地學唱歌曲。

第四環節是鞏固創編環節

為了更好地鞏固已經掌握的新知,並讓音樂變得生動有趣。

我會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自選打擊樂器為歌曲創編伴奏,並提醒學生注意打擊樂器和歌曲強弱規律的搭配。

隨後我還會請同學們在小組之間進行自由的展示,最終選取學生互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展開討論。

這樣做既能夠對新學習的音樂作品進行鞏固,學生又可以充分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對音樂的體驗與感受有所加深,也提高了自身的音樂欣賞、表現、創造以及藝術審美的能力。

第五環節是小結作業環節

好的結尾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在課堂小結時我會和同學們一同探討本節課有哪些收穫,總結音樂作品所傳達的精神內涵。

在作業部分我會佈置一個開放性的作業,讓學生把今天學唱的歌曲唱給家人聽,並蒐集一些關於故鄉的其他歌曲。

通過這樣的方法,在課程結束前學生能夠對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同時作業的佈置又可以將課堂延伸到課下,學生能夠更好的傳遞作品表達的情感與人文內涵。

七、説板書設計

最後,就是我今天的板書設計,主要羅列出本節課的難點變化音的內容,通過這個板書學生可以直觀的捕捉到本節課的核心內容,知識點呈現較為清晰明瞭。

以上是我今天的説課內容,感謝各位老師的耐心聆聽,請老師們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故鄉》説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你們好!

我説課的內容是人音版國小音樂第9冊第5單元《故鄉》的唱歌教學《故鄉的小路》。下面我將從以下五個內容對本節課進行闡述。

一、把握新課標、説教材:

本單元的主題是《故鄉》,通過三首聆聽作品和兩首表演作品,表達人們對故鄉的懷念。《故鄉的小路》是一首合唱歌曲。縱觀第九冊的教材我們不難發現幾乎每一個單元的唱歌教學裏都有一首合唱作品,而第五課的兩首歌曲《故鄉的小路》和《如今家鄉山連山》都是合唱歌曲,這就充分的説明了合唱教學的重要性。同時也為我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的重點指明瞭方向。接下來我説説這首歌曲

1、歌曲的內容:這是一首優美深情的抒情歌曲,以思念故鄉的小路、小路旁盛開的小花為載體勾勒出作者對童年幸福生活的懷念,從而表達了人們回憶美好童年時內心激動的心情。

2、歌曲的旋律及演唱形式:歌曲分為齊唱和合唱兩個部分。

齊唱部分:曲調平穩,着重表現對往事的回憶。

合唱部分:曲調有所起伏,情緒較為激動,抒發了對故土親人的思念。

3、歌曲的節奏、節拍:每一個樂句都以弱拍起音開始,中間附點四分節奏,尾音在一個3拍的長音結束,同一節奏貫穿全曲。變拍子的運用使歌曲的情緒更加豐富,讓歌曲既有追憶童年的歡悦,又有思念故鄉的一絲惆悵。

4、歌曲的結尾:以哼名重複結束,彷彿還沉浸在無限的思念之中。自由延長記號的使用,使人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給我們營造了一種聲斷而情不斷,聲止而情未止的意境。

 二、分析學生、説學情:

五年級的學生已具備很多的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比如:能準確的判斷和説出音樂速度,情緒,力度,以及演唱形式。知道4/4、3/4拍的強弱規律還能用動作表現出這些規律的特點,同時他們也接觸過一些合唱作品並演唱過合唱歌曲。但是孩子們在演唱這些合唱作品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1、對第二聲部的感覺不清楚,只會聽第一聲部的主旋律。2、第二聲部的音唱不準,特別是當第一聲部加進來時,找不到自己的音。3、兩個聲部在合成時聲音不均衡,不統一,不和諧。針對以上這些問題我會採取以下措施:

1、加強對第二聲部的學習和演唱

2、加強在和聲裏對第二聲部的學習和演唱。

3、加強兩個聲部的合成訓練

這些具體做法我會在教學過程里加以展示

三、綜合分析、説目標

根據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結合《新課標》和我區提出的三性課堂,我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對歌曲的學習和演唱抒發對家鄉的熱愛的思想感情。

2、瞭解變拍子與變音記號並指導學生用優美深情的聲音演唱歌曲。

3、在學會第二聲部的基礎上,能用和諧,統一,均衡的聲音演唱二聲部。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目標2和目標3定為教學重難點

四、培養能力、説教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點撥者、調控者。”所以為了實現本課的學習目標,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將創設寬鬆愉悦的學習環境,通過“聆聽、交流、合作、創編、評價”等學習活動,採取學生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學習,使學生在活動中動起來。

為了更好地完成本節課,我在教學設計中主要採用1、情境創設法:如導課,合唱教學環節。2、體驗法:如聆聽範唱。3、合作法:如二聲部的合成4、探究法:如歌曲的創編5、對比學習法,如#4音的學習等。

五、説教學過程: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理解,我發現作品所描繪的音樂意境是“優美、深情、美好的”。因此,在設計課堂的整體基調時,“優美、深情、美好的”就成了我追求的色彩。下面,我來説説教學過程是怎樣體現這一整體特色的。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聆聽歌曲《故鄉的雲》你感受到了怎樣的情感呢?

師:同學們,在上課之前我們一起來聆聽一首歌曲《故鄉的雲》,請你感受歌曲的情緒以及歌曲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師;請生談感受。歌曲優美抒情,抒發了遊子們對祖國母親的思念,對故鄉的思念。譚老師雖然不是生活在海外的遊子,可也是遠離家鄉到成都來生活和工作的一個人,每當聽到這樣的歌曲,那種思緒萬千的心情勾起了我對家鄉的無限遐想……

設計意圖:聆聽相同類型的歌曲,給學生營造一種思鄉之情

(二)、學唱歌曲第一聲部

1、聆聽教師範唱

設問;歌曲抒發了怎樣的情感,他的情緒是怎樣的?(情緒是優美、深情的,抒發了對故鄉的思念,對童年幸福生活的美好回憶)

2、聆聽錄音範唱

師:請生邊聽邊隨老師打拍子並體驗這首歌曲的拍子有什麼特點?

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怎樣的?

設計意圖:完整而充分的聆聽音樂作品,讓學生在音樂體驗與感受中,享受音樂審美過程的愉悦,體驗與理解音樂的感性特徵與精神內涵。

3、自學第一聲部

師:聽了這麼優美深情的歌曲,同學們想不想用自己的歌聲來表達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呢?

a、跟範唱小聲的哼唱。

師:你發現他的節奏有什麼特點嗎?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老師出示節奏卡。他們的節奏都是相同的,每一個樂句都以弱拍起音開始,中間附點四分節奏,尾音在一個3拍的長音結束。

b、歌曲裏有一個變音記號,你知道他在哪裏嗎?

師:出示#4記號,並通過鋼琴讓學生感受#4和還原4的區別。#4是在還原4的基礎上升高了半個音,這樣他離5的位置就更近了但是又沒有到5,他處在4和5之間。

c、同學們再觀察一下歌曲的結束句有什麼特點?

以哼名重複結束,彷彿還沉浸在無限的思念之中。自由延長記號的使用,使人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給我們營造了一種聲斷而情不斷,聲止而情未止的意境。

d、跟琴演唱歌曲

師:在演唱時注意歌曲的弱起,#4音,以及歌曲結束句哼名音的演唱。

設計意圖: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並把音樂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有機的滲透在音樂教學的各個環節。

 (三)、學唱歌曲第二聲部

師:同學們的歌聲真好聽,我能從你們的歌聲裏感受到你們對家鄉的熱愛。如果説第一聲部是小路的話,那麼第二聲部就是小路上的小花,因為有了他使路上的風景更加美麗,更加迷人,讓你流連忘返,同樣的,歌曲也因為第二聲部的加入,使音樂更加豐滿,更加生動。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學習歌曲的第二聲部。

1、老師範唱第二聲部。

師:你們覺得第二聲部的音是變高了還是變低了呢?你們能跟着琴聲輕輕的哼唱嗎?

2、跟琴小聲的哼唱

注意:一邊哼唱一邊聆聽琴聲,把音唱準。

3、在和聲裏學唱

師:現在同學們已經對第二聲部比較熟悉了,我彈兩個聲部的旋律,你能聽出第二聲部的旋律嗎?

a、在和聲裏聆聽第二聲部的旋律。

b、在和聲裏哼唱第二聲部的旋律。

c、在和聲里加上歌詞演唱。(2-3遍)

4、在範唱裏演唱第二聲部。

設計意圖:通過對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發展學生形象思維。

(四)、二聲部的合成

師:“小花”的聲部我們已經學會了,來,孩子們讓我們把他裝扮到小路上,好嗎?

1、師生分角色合唱

2、生生分角色合唱(生生分角色合唱又可分為男女生合唱,小組與小組之間合唱,個人與個人之間合唱等多種形式相結合)

師:在二聲部的合成過程中會出現很多的問題:比如:a、一聲部的聲音過大,聽不到二聲部b、唱不準二聲部的音c、兩個聲部之間的聲音不和諧不統一等情況。針對以上這些問題我會採取以下辦法:

a、先讓學生唱一聲部,老師唱第二聲部

b、請一聲部的同學小聲演唱,二聲部的同學大聲一點演唱

c、在演唱自己聲部的同時,傾聽另一個聲部的聲音

設計意圖:設計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增進學生對音樂的喜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各項音樂實踐活動,以獲得的音樂的親身體驗。

(五)、情感昇華,歌曲處理

師:現在讓我們有感情的,完整的演唱歌曲好嗎?首先讓我們有感情的朗讀歌詞

1、合着伴奏音樂有感情的朗讀歌詞

2、討論歌曲的情緒,哪些地方唱的平穩,哪些地方唱的激動。

3、跟着伴奏有感情的演唱全曲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有感情地、自然地、自信地歌唱。通過音樂實踐活動促進學生能夠用音樂的形式表達個人的情感並與他人溝通、融洽感情。

 (六)、拓展延伸,創編歌曲

師:啟發學生根據歌曲節奏的特點,特別是3拍長音的地方進行創編,比如採取輪唱的形式,行成迴音的效果,豐富歌曲的藝術性。

設計意圖:創造是發揮學生想象力和思維潛能的音樂學習領域,對學生的音樂創作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行成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七)、總結:

家鄉是生我養我的地方,無論我們走到何方,思鄉的旋律將永遠縈繞在我們的身旁。讓我們共同熱愛我們的家鄉,讓我們用美妙的音樂,來表達對家鄉的思念。最後在歌聲裏結束本課。

《故鄉》説課稿 篇5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魯迅的《故鄉》。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陳述我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故鄉》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小説。第三單元選編的主要是描寫少年生活的小説。而《故鄉》中因為有少年閏土的形象,所以也放在了本單元。《故鄉》是魯迅短篇小説集《吶喊》中的一篇。教材入選這篇小説,目的是讓學生通過閲讀名家名篇,學習閲讀小説的方法,培養學生運用對比手法刻畫人物的能力,品析文中富有內涵的語言,領悟文章內涵,從而獲得人生真諦!

二.教學對象分析

本文教學的對象是九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有了閲讀小説的知識基礎,因此設計教學活動的目的主要是增加他們的知識積累和提高閲讀能力。通過合作探究學習,讓學生自己感悟文章的深層內涵,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

三.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設定

結合本單元的教學和課文自身的特點,特設定教學目標如下: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故事情節。

2.學習運用對比和多種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3.理解品味小説中內涵豐富的語句,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課文章較長,在整體把握文章思路的基礎上,學習運用對比塑造人物形象方法是本文教學重點;由於魯迅文章語言晦澀精妙,所以理解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四.教法學法

新課堂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課堂上,我主要採取自主、合作的方式,讓他們主動質疑,自己辯疑,自主解答,通過探究學習,思考感悟,從而達到提高個人能力的目的。

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徵,我採取的教學方法是:合作探究法、辯論法、誦讀法、重點精講法等。

五.教學過程

教學分為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以少年閏土,導入新課

同學們還記得少年閏土嗎?他在你的印象中是什麼模樣?同學們想象過中年閏土的模樣嗎?今天我們就走進魯迅的《故鄉》來了解他的模樣。出示課題。

二、走近作者,瞭解作品

魯迅,我們已經學過他的好多作品,所以作者的情況不再詳細介紹。但《故鄉》是我們學習魯迅先生的第一篇小説,選自《吶喊》,可以多做介紹,裏面收錄了好多名篇,比如《孔乙己》、《阿Q正傳》、《狂人日記》等,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三、朗讀課文,把握文章內容及人物形象

1.快速閲讀文章,解決文中的生字詞。(目的是掃清閲讀障礙,積累基礎知識)

2.瞭解文章的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要求:快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小説內容,理清小説的結構層次。

通過小組討論,劃分層次,學生主動作答,最後明確: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

(我設計這一環節是鍛鍊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及概括總結的能力,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

3.分析閏土和楊二嫂的人物形象

首先學生默讀描寫閏土和楊二嫂的段落,完成表格。通過表格,體會人物的變化,學習對比手法和外貌、語言、動作等描寫方法。

閏土

少年閏土

中年閏土

外貌

動作、語言

對“我”的態度

對“生活”的態度

楊二嫂

年輕時

年老時

外貌

語言

動作

(這一環節通過師生與文本之間的反覆對話,讓學生從文本中搜集信息、整合信息,對人物形象獲得初步體驗,突出了本文的教學重點。)

第二課時

一、回顧閏土和楊二嫂的人物形象

二、由閏土和楊二嫂的形象特徵,引導學生探究人物命運根源

學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教師引導歸納:

1)多子、饑荒、苛税、兵匪官紳;

2)辛亥革命後十年間……;

3)閏土揀“香爐”和“燭台”。

歸納原因: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是農民生活貧困的根源,也是造成人民人格扭曲的罪魁禍首。

三、理解文章中富含哲理的語句,體會作者的感情

1、品讀文章78——最後,理解作者的希望。(通過小組辯論的方式)

這一部分中有一些較難理解的重點語句,引導學生品味其深刻內涵。如:“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隻有希望而不去奮鬥、追求,希望便無所謂有,有了希望並始終不渝地鬥爭、實踐,希望便“無所謂無”。人們都滿懷希望去奮鬥.就會迎來新生活。

2、總結本文中心思想:文章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人物的變化,揭示了舊中國農民的悲慘生活,表達了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批判和渴望追求新生活的願望。

四、拓展延伸:有關故鄉的詩詞

1、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2、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3、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黃鶴樓》

4、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5、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岑參《逢入京使》

五、作業練習

1.找出文中描寫環境的句子,試着分析這些環境描寫的作用。

2.運用對比等描寫手法,寫一個自己熟悉的人,字數不限。

(第一題培養學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加深對本文中心的理解。第二題一方面為了讓學生掌握本節課學習的重點,另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六.附板書設計

情節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

少年閏土→對比←中年閏土

可愛、勇敢、活潑麻木、遲疑、受盡苦難

人物(喜愛、崇拜)(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年輕楊二嫂→對比←年老楊二嫂愛打扮、精明貪小便宜、尖酸刻薄

(不討厭、不喜歡)(厭惡、討厭)

情感揭示了舊中國農民的悲慘生活,表達了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批判和渴望追求新生活的願望。

(板書是在學生探究、討論的過程中逐步寫出,這樣的設計將文章的寫作順序清晰地表現出來;此板書設計是為突出教學重點、難點服務的,並且也使學生能通過板書對文章一目瞭然,且加深了理解。)

結束:以上就是我説課的內容,希望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導,謝謝。

《故鄉》説課稿 篇6

一、 教材説明:

《安徒生的故鄉》是國小語文實驗本中的一篇課文。課文主要講的是丹麥作家安徒生的故鄉——美麗的丹麥城市奧頓斯。這篇課文以奧頓斯的美麗為主線,具體描寫了房屋、小河、樹木、以及小河兩岸的景色和小河給安徒生帶來的幻想,以此來突現奧頓斯這座城市的美麗。課文把小河兩岸的景色描寫得十分美麗。“清幽的小河”,“緩緩地從城市穿過”不僅寫出了小河河水的清澈,更寫出了小河給這座城市帶來的一片寧靜氣氛。“紅葉似火的丹楓”、“疏疏落落的白樺”、“長條拂水的垂柳”更讓小河兩岸,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色彩,而在小河上浮游的小天鵝,又使小河變得富有生命,這一靜一動地描寫着實讓人眼前出現了一幅美麗的圖畫。

二、 教學對象分析:

我班的學生活潑開朗,尤其是部分學生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樂於瞭解課文之外的有關知識,而且在課堂的教學活動中,他們也能將所學所知運用到課堂中來。入學來,他們課堂上的表現從原來的膽小怕、回答問題,到現在自信、敢於發言表現自己,課堂氛圍有了明顯的轉機。在小班化教學實踐過程中,同學們能夠發揮小組學習的優勢,在組長的帶領下積極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但是由於學生年齡小,其中也不乏有個別學生膽小、學習的主動性不夠、小組合作不夠默契等現象。

三、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在語言環境中認讀13個生字和11個詞語。注意“緩”、“疏”的字形;理解詞語“疏疏落落”、“紅葉似火”、“長條拂水”

2、能順暢地朗讀課文,能背誦課文。

3、能模仿課文中的句子,用“有……有……還有……”的句式展開想象,把

句子説具體。

4、 積累課文中描寫景色的詞語和句子,運用課文中的句子看圖説話。

重點、難點:

1.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指導學生用“讀課文、找句子、理解詞句、品句子”的方法,讓學生抓住關鍵句來感受奧頓斯的美麗。

2.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讓學生順暢朗讀課文,並背誦課文。

3.積累語句,運用課文中的句子看圖説話。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聽故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到導入課文。

2、通過子讀課文,學生認識課文中的生字,詞語,並能把課文讀正確。

3、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指導學生用“讀課文、找句子、理解詞句、品句子”的方法,讓學生抓住關鍵句來感受奧頓斯的美麗。

4、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讓學生順暢朗讀課文,並背誦課文。

5、能模仿課文中的句子,用“有……有……還有……”的句式展開想象,把句子説具體。

6、幫助學生積累語句,運用課文中的句子看圖説話。

情感、態度與價值:

1、通過全文的學習讓學生感受丹麥城市奧頓斯的美麗。

2、通過學習讓學生了解安徒生,激發學習閲讀的興趣。

四、教學策略:

課堂教學是我們推進二期課改,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改的基本理念如果是先進的,是有利於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的,最終只有切實地落實在我們課堂教學的實際行為中,才能達到教育教學穩定的、持續的、具有多種推動力的效果。新課程標準這樣定義語文的課程性質:“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二期課改強調優化學習方式,倡導有效的接受與體驗,重視語言的積累和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在教學《安徒生的故鄉》這一課中,讓學生與自我體驗,在品句中積累,在體驗反思中,昇華情感,提高人文素養。學生的閲讀活動,通過與作者的對話,達到對作者與自我的雙重“發現”,最終達到知識的傳遞與精神的昇華,使自己的內在的生命本質獲得一種更高層次的新的形式。與作者對話,與作品對話,學生的心靈受到撞擊,若因勢利導巧妙地給學生搭建與自我對話的平台,就會促發他們心靈的火花,在類比聯想中,會出現頓悟的境界,思想感情得到昇華。因此,我根據教材內容和本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這樣幾個教學策略:

1.講述故事,激發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要能吸引住兒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條途徑,這就是要形成、確立並且保持兒童的這樣一種內在狀態——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兒童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活動的自豪感。”導入,猶如文章的‘鳳頭’,小巧玲瓏,它能在極端的時間內,安定學生的'情緒,誘發學生與課文學習相應的感情,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帶着強烈的求知慾、孜孜以求的心理進入學習的情境中。在教學中,我用講故事的形式引入課題,讓學生説説這個故事是誰寫的?關於安徒生你想知道什麼?這兩個問題學生十分感興趣,學生帶着問題在很短的時間裏抓住學生的思緒,很快地就進入了課文的學習。這樣,深深吸引了學生,激發了他們的熱烈的求知慾。

2.抓住關鍵,品讀句子。

《課標》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三者對話的過程。”這種對話首先是讀書的實踐,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閲讀教學過程的自我建構是建立在學生對文本閲讀理解基礎之上的。因此,閲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感受、體驗和理解,要讓學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再有,可以通過創設情境,加深理解。語文再現生活是通過理解、想象、體會來實現的,是與讀者已有的生活經驗產生鏈接的結果。通過創設情境,豐富學生想象,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體會課文意境,領會人物的內心世界,特別是對引導學生語言表達,積累規範語言。因此,我重點抓住課文中描寫安徒生故鄉風景的語句,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並説出喜歡的理由。這樣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來理解詞語,品味句子的魅力所在。如:在教學第二小節時,學生都能通過自己的朗讀,説出句子的關鍵之處,在朗讀過程中理解“疏疏落落”、“紅葉似火”、“長條拂水”等。同時,詞語教學的形式多樣,更加便於學生學會如何去理解詞語。

3. 讀中積累,讀中感悟

《課標》指出:不同年級學生,讀的側重

點、讀的形式是有區別的。低年級學生是最難“潛心”的,讀的意識和能力薄弱,而低年級閲讀教學的重點就是讀好書。低年級閲讀教學中的語言感悟、理解大多是在讀中進行的。閲讀是語文教學的中心。在倡導學生主體,尊重學生感受,語文教學要關注生命,要回歸生活等理念指引下,語文閲讀教學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新的課堂上學生潛心讀書,書聲琅琅;新的課堂上,有豐富的情境,有體驗、感悟和想像;新的課堂充滿了智慧的討論、情感的交融;課堂上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體驗……因此,在課堂上,我通過學生個性化的朗讀、小組內的朗讀、組間自由組合的朗讀等形式,讓學生充分地熟記課文的語言。整堂課書聲朗朗,在幫助學生積累文中的好詞佳句同時,引導學生運用這些語句。

4. 互幫互助,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交流,是小班化教學中常使用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它可以使學生參與課堂的機會大大增多。不敢在班上發言的,可以在小組討論時發言,這樣同學間相互啟發,相互幫助,可以培養他們的協作意識和互助精神;同時又可以大大增加學生髮言的機會。每一個學生都可以暢所欲言,這樣就能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表達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自學能力及自主精神。在小組學習活動中,要訓練學生認真聽聽別人的意見,學會與別人交流看法,耐心傾聽別人説話等,當要陳述自己的觀點時,應先想後説並控制好交流的音量,談出自己的意見時,語句要婉轉,同時要樂於接受別人的意見,建議中肯時要及時接納。只有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後,他們所煥發出來的學習激情和智慧則是無可限量的。然而,教師在學生合作學習中要起指導作用,並擔任巡視者,及時督促學生人人蔘與學習與討論,並隨時解答學生在討論中產生的疑問,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在教學中,我組織學生進行了幾次合作學習,學生在組長的帶領下,一步一步地學習課文。課堂上我也深入到幾個組內,作為組內普通的一員與學生共同學習,在學生遇到困難難以解決時適時加以點撥,協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這樣,既讓學生學到了知識,也提高了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發展。由於學生年齡小,小組合作學習還須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有的學生仍表現出拘謹,膽小,不夠主動,這還有待在今後的教學中加強引導。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文實踐有很多形式,其中讀是最常用、很重要的實踐形式。 我們應該讓學生走進課文呈現的情感世界,引導他們用真切的感情品味課文,感受文中美麗的情境。

《故鄉》説課稿 篇7

説教材:

《故鄉的“水墨畫”》選自西師版國小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1單元第1課。

本單元以“自然風光、家鄉美景”為主題,從不同角度向我們展示了大自然的絢麗風光。通過本單元的學習,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家鄉的情感。

《故鄉的“水墨畫”》這篇課文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優美的江南水鄉的畫面,通過本文的學習,讓我們感受到江南水鄉風景的優美,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本文擬用兩個課時完成,今天我主要講解第一課時。

説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其心理特徵,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學會本課生字詞,藉助工具書理解新詞。

2、過程與方法目標: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江南水鄉的優美畫面,能準確概括課文內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理解課文內容,從中感受故鄉風景的優美,激發學生熱愛故鄉的情感。 在新課標的要求與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立了以下

説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閲讀中積累優美的詞句。 教學難點:理解課文內容,從中感受故鄉風景的優美。

説教法與學法: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應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在新課標精神的指導下,結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其心理特徵,我採用創設情境的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採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點撥。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作為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會更加註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學習這一學習方法的培養。

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愛因斯坦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讓學生迅速融入本課的情境之中,我創設了這樣一種情境:多媒體出示多幅菱的圖片,教師簡要介紹菱的生長環境和特徵,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然後導入新課。

二、初讀課文,掃清生字詞障礙。

1、自讀課文,標出文章的段落,勾畫出本文的生字與不認識的字詞,通過工具書去認識和理解它們。

2、教師檢測學生自主學習生字詞的情況。指名學生分段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聽讀,教師正音。隨機抽取學生朗讀生字、組詞、造句,出現錯誤時,及時糾正。

3、深入學習、理解生字詞。舉例説明,有哪些字與今天學習的生字在字音或字形上相識?你是怎麼區分的?找出本課的多音字,説以説他們不同讀音分別是什麼意思?勾畫出本文中,你認為優美的詞語,説説他們是什麼意思?

識字是閲讀的基礎,也是語文學習的基本功。語文新課標對每個學段都對識字有要求,對國小高段的學生要求更高。不僅要求國小高段的學生具有較強的獨立識字的能力,還要求高段的學生能夠藉助字典、詞典理解詞語的意義、感情色彩和表達效果。因此,本課的識字環節,我採用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探究式學習,結合教師點評的方式進行。更加註重培養學生學習漢字的獨立性與自主性。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要求學生自讀課文,説一説課文講了什麼內容?談一談你有什麼感受?

2、要求學生深讀課文,找出文中自己喜歡的句子,説一説為什麼喜歡它?思考每一段之間的聯繫。

3、要求學生再次深讀課文,概括每一段的內容,小組討論本文是按什麼順序來描寫的?

(總結出本文描寫的順序是:初春、一過黃梅、臨近中秋) 板書:初春、一過黃梅、臨近中秋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閲讀是語文教學中亙古不變的主題。

因此,本環節,我在學生自讀自悟、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上結合了教師的點撥,讓學生在閲讀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感受到故鄉風景的優美,從而激發學生熱愛故鄉的情感。

故鄉的“水墨畫” 初春、 一過“黃梅”、

臨近中秋 以上是我的板書設計,我通過比較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體現了教材中的知識點,讓學生能夠及時地理解與掌握。

四、小結與作業佈置

教師運用正確、簡練的語言,將本課學習的知識整理歸納,使之系統化。

為了鞏固本課的生字詞和積累優美的詞語。本課的作業,我設計為如下;

1、將本課生字各寫5遍組兩個詞。

2、找出本課中,你認為優美的詞語,並抄寫下來。

各位評委老師,本堂課我在新課標精神的指導下,結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其心理特徵,我採用了創設情境和啟發式的教學方法,採用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既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力求使學生處於輕鬆、積極、愉快地氛圍之中提高認知水平,從而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大家!

《故鄉》説課稿 篇8

各位領導,評委老師:

大家早上好!

解説教材是每個教師永遠的基本功。只有深入的吃透教材,才能淺出的駕馭課堂。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音版國小音樂第九冊第五單元《故鄉的小路》一課。我將從教學內容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重點難點和教學過程六個方面來進行解説。

一、教學內容分析:

《故鄉的小路》是人音版國小音樂課本第九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這是一首兩段體的優美抒情歌曲。曲調流暢而又抒情。歌曲表達了人們回憶美好童年時激動的心情。歌曲的第一樂段由兩個樂句構成,此段音區低而深沉,樂句都以弱拍起音開始,平穩的曲調,表達了人們帶着思緒萬千的心情走在熟悉的小路上,勾起了對往事美好的回憶。在第二樂句中還出現了一個臨時變化音。音調上使人感到對小路是多麼親切的情感流露。在第二樂句中一個八度跳進,使人彷彿追憶到兒時歡樂生活的情景。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接受過和故鄉有關的語文課文和音樂作品,對於故鄉的感情有了一定的感受,基本上能夠理解歌曲所體現的情感。在樂理知識方面,已經掌握了音調的高低、節奏的快慢、旋律的起伏,所以接受起來有一定的基礎。但是對於升記號音符的唱法還是初次接觸,因而應把它作為教學的重要內容來處理。

三、教學目標:

(一)課程目標

新課程對音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出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應貫穿於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應有機地滲透在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之中。音樂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應該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積極、主動的體驗與感悟音樂的過程。

(二)課時目標

本課是故鄉這個單元教學的主要內容。因為“故鄉”是“家”的擴大,是大的家。讓孩子們從音樂作品中領悟愛家,愛故鄉的做人基本素質。因此制定了本節課的課時目標是:

1、能用柔美的聲音演唱歌曲,表達自己對故鄉的深厚的感情。

2、瞭解變拍子與變音記號,使學生進一步感受三拍子、四拍子樂曲的特點,加強對變拍子的認識。

3、唱好二聲部合唱,加強同學之間的合作能力。

四、教法學法:

1、教法設計:在教學本課時,我誘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儘可能選用趣味性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並創設情景,讓學生自主參與,自主探索,獨立獲取知識。同時充分利用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整個教學活動成為師生之間不斷的進行思維交流與心靈溝通的過程,以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因此我在教學方法中體現:

(1)審美體驗價值

(2)音樂中加強羣體意識

(3)變難為易的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孩子們全身的感官,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通過分組合作、質疑探究來突破難點解決問題。

2、學法指導:在學生學習中注重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進行設計創編,通過聽唱、模唱學會演唱歌曲。

五、重點難點:

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我認為本課是以唱歌為主的音樂課,重點是用柔美的聲音演唱二聲部歌曲。把握三拍子、四拍子的變拍子節奏,表現出歌曲優美的思鄉情。在這個環節,我採取教師語言描述創設情境,學生想象美麗景色的形式,激發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用柔美的聲音演唱;另外利用遊戲的形式,將3/4與4/4變拍子節奏這一難點解決並消化,讓它變成一個輕鬆的可以一筆帶過的東西。

六、教學過程:

1、組織教學:

聽三拍子和四拍子音樂進教室(《蘋果豐收》、《我怎樣長大》)邊做律動邊進教室,通過聆聽感受三拍四拍子樂曲的節奏特點,並運用形體的動作增強學生對兩種拍子的韻律印象。

(設計意圖:組織教學的設計目的是在為突破重難點做鋪墊)

2、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説説你們的故鄉都在哪裏?(學生自由發言)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鄉,老師的故鄉在農村,村口有一條彎

彎的小路,它可不像城裏的大馬路,每天車水馬龍,那裏非常安靜,每當我踏上那條小路,總會想起一首歌。(教師範唱)

(設計意圖:通過談話式導入拉近師生距離,為學生引出故鄉話題,導入本節課教學內容)

3、教學新歌

①.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關於故鄉的小路的`歌曲,多媒體出示歌頁(聆聽歌曲)邊聽邊思考以下問題:

1)演唱形式?(童聲合唱)

2)歌曲的情緒?(深情、激動的)

3)創作者在歌曲中將表達怎樣的回憶?(童年美好的回憶)(設計意圖:這些問題的設計目的是為歌曲的情感處理做鋪墊)

②、再次聆聽歌曲:

請同學們聽一遍錄音,聽一聽這首歌曲有幾個聲部組成的?學生會回答兩個聲部,“那我們先來學習二聲部”

(設計意圖:起到了先入為主的作用,提前突破了難點。在學習中採用模唱、樂理視唱的方式學習第二聲部。)

4、合作學唱:

用視唱法學唱歌曲第一聲部旋律。用“啦”字頭代替歌詞。通過聆聽老師範唱和錄音,學生已經熟悉了歌曲的旋律,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歌詞填充法以及聽唱法的教學方法學唱歌曲,學生就會很快的掌握。最後採取讓他們分組接唱、分組演唱和分男女生唱。從易到難,逐步將學生學習的難度降低,使學習效果更具有實效。

5、突破重難點

首先要突破的是歌曲中的變拍子:

教師規定一套表現三拍子和四拍子強弱規律的動作,例如:三拍子——拍手掌、點手心、點手心;四拍子——拍手掌、點手心、點手心、點手心。老師舉起拍號卡,(3/4拍和4/4拍的)帶領學生一邊做動作,不同的卡代表不同的拍子。其次,讓學生開動腦筋,以小組為單位合作編創一套獨具風格的動作,並與大家一起分享;(這個環節主要體現小組合作學習)最後,老師將學生們的注意力重新收攏,集體進行變拍子的音樂遊戲:背景音樂就用本節課的《故鄉的小路》的伴奏音樂,學生邊唱邊律動。

接着突破升記號的音準:

彈奏歌曲第二樂句,並將變化音改動一次,讓學生聽辨其中的不同。加以練唱,解決關健音也就是升半音的演唱。

之後以兒歌的形式化繁為簡是學生能形象的記住升記號的形狀、位置及作用。兒歌是這樣的:我的形狀像口井,我的身上有彈性,音符在我右下站,音高馬上升一半。

最後突破兩個聲部的合唱:

兩個聲部分別唱熟練後再進行合作,這個環節要告訴學生要領,邊唱自己的聲部,邊聽別人的聲部,這樣才能使自己的聲音融入集體,兩個聲部才能融合到一起。

(設計意圖:通過設計易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的兒歌和小組之間合作的形式,便於學生掌握升記號的唱法和變拍子的應用)

6、情感的處理

這個環節用體驗教學法啟發學生的情感,多媒體的應用在這一環節發揮的淋漓盡致,優美的故鄉美景圖片配以《故鄉的小路》的伴奏音樂,把學生再次帶回美麗的家鄉。

最後按處理將歌曲完整的帶有情感的演唱。

7、拓展與提升

師總結:家鄉是生我養我的地方,無論我們走到何方,思鄉的旋律將永遠縈繞在我們的身旁。尤其是漂泊在外的遊子們,家是最能觸動他們心絃的旋律,每每想到自己的祖國,那首被廣為傳唱的經典歌曲最能代表此刻的心境。讓我們用最美妙的音樂,來表達對家鄉的思念,對祖國的祝福,播放歌曲《我的中國心》。

(設計意圖:通過設計共同欣賞歌曲《我的中國心》這首歌曲,能讓學生認識到有了大家才有了小家,祖國的安定繁榮是我們安居樂業的基礎和保障。)

七、結束語:

教材處理的最高境界是源於教材而又高於教材,靈活的教學方法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保障。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積極深入鑽研教材,研習教法,不斷提高自身業務素質。以上分析只是自己的一些粗淺看法,有不到之處敬請評委和同仁指正。謝謝大家!

《故鄉》説課稿 篇9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你們好!我今天的課題是《大海啊故鄉》下面讓我來解説我整堂課的設計。

一、説教材:

本課是人音版八年級第十六冊第三單元的歌曲。《大海啊,故鄉》創作於1983年,王立平詞曲,是影片《大海在呼喚》的主題歌,歌曲旋律平緩,優美動聽,歌詞質樸深情,如敍家常,結構簡練,富有敍事性,特別是最後兩句,情深意長,表現了主人翁對大海、故鄉和母親深摯的感情。本節課是一節以唱歌為主的綜合課,在本單元中作為第二課時設計。歌詞從“小時候媽媽對我講”開始,通篇質樸深情,如敍家常。藉助對大海的思念與讚頌,抒發人們對哺育我們成長的故鄉和祖國的熱愛之情。歌曲旋律流暢舒展,優美動聽,平易親切,節奏嚴謹。雖然採用三拍子,但不拘泥於這種節拍通常的強弱韻律,而以切分、附點等手法使其變化無究。歌曲為F大調,3/4拍子,小行板速度。歌曲結構十分簡潔,如果除去反覆部分,前後只有四個樂句。前兩個樂句為第一段,富有敍事性,樂句樸素無華。後兩個樂句為第二段,情深意長,表現出主人翁對大海、故鄉和母親深摯的感情。第一段(前兩個樂句),用較平穩的旋律起句,第2、4小節的大跳音程,像是平靜的海面上不斷湧起的浪花。第二句的結尾,以稍加拉寬的節奏結束了這一段落。第二段(兩個樂句),旋律向上五度以屬音做第二段的句頭,重複使用第一段的節奏。更加深了對大海的愛戀之情。第二段中出現的新節奏與歌詞緊密相連,情深意長,表現了主人翁對大海、故鄉和母親深摯的感情,使情感發揮得淋漓盡致。

二、説學情:

這首歌曲具有濃厚的思鄉情感,對於現在的中學生,由於長期和父母一起生活,沒有遠離家鄉,遠離親人的經歷,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結合朗誦經典的以思鄉主題的詩詞或欣賞《夢駝鈴》、《故鄉的雲》等歌曲,從多個側面啟發學生更深刻地感受這首歌曲的情感。

三、説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感受三拍子的起伏,能夠用正確的節奏來為歌曲伴奏,用自然、和諧的聲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過程與方法:注意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來,讓學生通過模仿、體驗等方法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歌曲情感的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注重情感教學,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母親、對家鄉以及生活的熱愛。

四、説教學重、難點:

重點:用自然和諧的聲音演唱歌曲;

難點:體會歌曲所要表達的思鄉的情感。

五、説教法、説學法:

八年級學生通過幾年的音樂學習,有了一定的知識與能力的積累,具備了分析樂曲各種音樂要素以及簡單讀譜的能力,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水平,我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一)教法:遵循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育原則,以啟發、點撥、引導為主,輔以示範和講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講解法:介紹歌曲作者和創作背景、介紹多聲部音樂。示範法:用自己的演唱來表現音樂,來感染學生。

多媒體輔助法:展示以思鄉為主題的圖片、詩詞,播放歌曲的不同版本。

點撥指導法:用於針對學生對歌曲演唱的音高、時值、力度、情感把握上。

情境啟發引導法:創設情境,因勢利導,讓學生體會思鄉情。提問法:多為學生提供思考的機會,儘量讓學生自己尋找答案。

(二)學法:討論交流法: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找出歌曲的特點,演唱的技巧。

嘗試法:指導學生自學,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創造能力都得到提高。

六、説教學過程

(一)藉助問題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我們學過哪些詩是表達思鄉之情的?誰來朗誦一下?

如李白的《靜夜思》、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等,都是學生們耳熟能詳的思鄉詩。

師:在“故鄉”這兩個簡單而樸素的方塊字中,藴涵着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積澱下來的思想哲學、民風民俗,中國人走到哪裏,都會在故鄉情結中良久徘徊,別離之愁、思歸之渴,這種情結如同生命一樣古老而常新。這種情結不但大量出現在文學作品裏,好多歌曲也以此為題材。我們今天就來學習一首思鄉的歌曲。

(二)新課教學

1、初聽音樂,設問:它的基本情緒和情感是什麼?簡單介紹詞、曲作者及歌曲創作背景

2、第二次聽賞,設問:這首歌曲是什麼節拍?演唱形式是什麼?根據學生的回答,

(1)出示幻燈片:3/4拍,強弱規律為強弱弱,讓學生用拍手等肢體動作體驗3/4拍的強弱規律,並學習3拍子的指揮圖示。

(2)出示幻燈片:二聲部合唱歌曲。

3、歌曲學唱(請學生打開課本26頁)

(1)高聲部旋律學習:

a、老師範奏(唱),學生劃拍默唱,問學生音樂情緒的變化?前部分和後部分的區別?可重複演奏(唱),讓學生體會發現。學生回答後可總結此曲的強弱規律,不同平常的四三拍強弱弱的規律,而是強強弱;

b、學生跟琴學唱,注意音樂情緒的變化、力度的變化、四分浮點音符後接兩個十六分音符,演唱時要體現出來;

c、學生自學,老師巡視釋疑解難;

d、課堂反饋(隨機抽測,考察學生完成情況);

e、教師點評,再次鞏固。

(2)低聲部旋律學習:

a、老師範奏(唱),學生劃拍默唱;

b、學生跟琴學唱,同樣要注意力度的處理以及前後情緒的變化;

c、學生自學,老師巡視釋疑解難;

d、課堂反饋(隨機抽測,考察學生完成情況);

e、教師點評,再次鞏固。

(3)歌詞學習:

a、按節奏朗讀歌詞(加強學生對歌曲節奏的掌握)。讓學生展開討論,歌詞中“大海啊大海,就像媽媽一樣,走遍天涯海角,總在我的身旁。”如何去理解?為什麼説“媽媽總在我的身旁”?引導學生去體驗母愛,進而加深對歌詞的理解。

b、配樂朗誦歌詞(加強學生對歌曲意境的理解)。帶着剛才對母愛的體驗,配樂朗誦。

(4)帶詞演唱:注意力度度變化以及情緒的處理,啟發學生帶着情感演唱。

(5)課堂反饋,抽一組上台演唱;

(6)完整演唱一次,請一學生擔任指揮,老師點評;

(7)再次完整有感情地演唱全曲,抽一個學生擔任指揮,幾個學生打擊樂伴奏,教師擔任鋼琴伴奏;

(三)拓展欣賞:欣賞《夢駝鈴》和《故鄉的雲》再次加深對思鄉情結的理解和體驗,引導學生對家鄉的熱愛,激發學生立志建設家鄉的情感。在《大海啊故鄉》的歌聲中結束本課。

《故鄉》説課稿 篇10

一、教材內容

《故鄉的蘆葦》是教科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上冊以“熱愛家鄉”為主題的第六單元的第一篇主題課文。本單元的文章注重語言美和情感美,四篇文章一脈相承,讓學生在感受語言文字魅力的同時,對家鄉熱愛的情感會隨着課文的學習一步步加深和昇華。本文是一篇追憶家鄉的文章,通過對故鄉蘆葦的回憶,傾訴了對家鄉的懷念與熱愛之情。

文章內容大致上分為兩層。第一層“寫物”,描寫了故鄉樸實無華的蘆葦多而美。進而,文章從“故鄉的蘆葦”這個“點”上引入第二層——“憶趣”,通過回憶用蘆葉吹歌,折蘆葉船,在蘆葦叢中捉紡織娘等往事,最後總結蘆葦成了故鄉的象徵。抒發對兒時生活的追憶之情以及對自己家鄉的懷念之情。“憶趣”是內容的“深化”是文章的主體內容。它有利於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其優美、生動的語言是學生學習語言,培養語感的好材料。

二、教學思路

教學中“要帶學生在文章中走一個來回”,既要在多形式、多層次的朗讀中讓學生感受如詩如歌的語言,受到情感的薰陶,又要引導學生體會寫法,在品詞析句中揣摩作者的表達方法。

三、説教法、學法

(一)美讀悟情法

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既是學習的重要目標,又是理解內容、體會情感、培養語感、積累語言的重要途徑。因此有層次的讀、有目的地讀、多形式的讀,關係到學生讀的興趣和質量。在“讀懂課文”環節教師以對課文有了初步的認識,但對於這種認識較為模糊和膚淺,需要通過多種形式的美讀來深切的感受,美讀是快樂的讀書體驗。

1、激發興趣讀

通過自由讀、表演讀、合作讀等形式調動學生的讀書興趣,注重讀書興趣的培養。即因為課文優美語言、意境等產生的愉悦感。

2、情景營造讀

思鄉是人類永恆、美好的主題,但對於國小生而言因為缺乏實際的生活體驗而感到模糊,因此教學時通過相關的歌曲,讓學生入情入境,進而引發、強化讀課文所產生的情感。我選的歌曲有《故鄉的雲》《柔弱彩虹》等輕音樂。

3、多樣美讀

引導學生在背景音樂下,展開豐富的想象,將文字變成畫面,想象着美麗的景色、快樂的經歷,揣着美好的情感而讀。

(二)品讀悟寫法

領悟作者是如何佈局謀篇、用詞造句來表達、抒發自己對故鄉的熱愛,對故鄉的懷念和熱愛,是體會寫法的關鍵。“既然作者最愛蘆葦,為什麼卻不惜筆墨的寫其他的美景呢?寫小河、野花、油菜花和棉花的部分可否刪除嗎?”這是對謀篇的引導。

關於詞句注重引導學生品味鑑賞課文優美的句子、傳神的用詞。主要運用:

(1)引導學生髮散性思維。如“這段話突出蘆葦的什麼特點?從哪看出來的?”

(2)句式對比。如“4---7自然段改為“生我養我的故鄉啊,你給我留下多少夢幻般的、繽紛的記憶——那小河、那野花、那油菜花、那棉花……好不好?”

(3)發掘空白。例“三個趣事都以省略號結束,可不可以換成句號呢?

四、説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1、(出示蘆葦圖片)同學們,你們看這就是蘆葦,你們對這種植物有哪些瞭解?(學生根據課前預習可從生長環境、特徵、作用等方面進行介紹)

2、在大家眼中平淡無奇的蘆葦,卻給那裏生活過的孩子們留下了甜美的回憶,現在,就讓我們跟隨作者樊發稼一起走進故鄉的蘆葦叢中,追憶那份童年的純真和美好。

3、板書課題,齊讀。

二、初讀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尤其是含有本課生字的`詞語要多讀幾遍,把句子讀通順。

2、出示含有生字的詞語,指名領讀。

燦若羣星熠熠生輝芬芳飄拂飄逸哨子帆葉

魂牽夢繞紡織娘一畦畦純真觸鬚羽翼

(1)“一畦畦”是一個數量詞,你能找個詞來替換它嗎?文中“一畦畦”的是什麼?能想象出油菜花地是什麼樣的嗎?(引導學生結合文本,進行合理想象)

(2)“魂牽夢繞”“熠熠生輝”“燦若羣星”這些詞你是怎麼理解的?

3、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邊聽邊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指名回答)

三、學習對家鄉夢幻般的回憶部分(2-7自然段)

(一)故鄉有哪些夢幻般的、繽紛的記憶,讓離開家鄉二十幾年的我常常懷念?自由朗讀課文,尋找答案。

1、根據學生回答出示文字片:

“那密如蛛網、縱橫交錯的清清亮亮的小河;

那燦若羣星、叫不出名兒的各種各樣的芬芳的野花;

那望去像鋪滿碎金似的一畦畦油菜花;

那朗朗秋空下熠熠耀目、潔白如雲的棉花……”

2、這個排比句的結尾用了省略號,大家想象一下,在文中省略的可能還有哪些童年的記憶?

(二)指導朗讀。

1、這一段話應當懷着一種怎樣的情感來朗讀呢?(指導學生讀出對故鄉的眷戀,對童年生活的追憶和嚮往)

2、指名朗讀,生生互評。

《故鄉》説課稿 篇11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是情感的藝術。如何塑造音樂課的氣質,是這一年中,我在音樂教學中主要參與和設計的內容,什麼是具有音樂課的氣質?這是一個在每個人心理很模糊的印象,雖然很模糊,但它一定是美的,讓人陶醉於音樂,耐人尋味的感覺。當然,這不能離開音樂學科獨特的表現形式與特點。

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始終感覺識譜教學是一個很難把握又必須抓牢的難點,學生具有一定的識譜能力,有利於進行音樂表演和創作等教學活動的開展。

基於以上思考,我反思《故鄉的小路》這一課。讓我感受具有音樂氣質方面的有:首先從音樂主題切入,有意境的引入“路”或者用談話的方式導入。

這樣,不僅使音樂主題顯現,並有了良好發聲練習的感覺。其次,創設情境,教師設計短小經典,帶有情感,教學內容鋪墊,教師設計精製的形體律動,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中,模仿、感受、聆聽律動、演唱音樂的美。體會思念家鄉的真實情感,聯繫實際情況來表現。這樣,會讓學生感受音樂課堂所帶來的獨特氣質。

《故鄉的小路》是一首兩段體的抒情歌曲,4/4、4/3拍D宮調式,全曲共分為兩樂段,第一樂段音區低而深沉,從弱起開始,曲調平穩,在以六度跳進到第二樂段之後,情緒逐漸得以抒發。這首歌曲要向我們表達的是一種對故鄉淡淡的回憶和深深的眷戀之情。歌曲在第一樂段似乎是在用傾訴的口吻向我們描述着一段童年往事,清幽流淌着的旋律彷彿像這條童年走過的小路一般沁入人們的心裏;第二樂段則是在第一樂段的鋪墊下,旋律上有了一些起伏,情緒逐漸在回憶的夢中升温,將一種憶往事、思故鄉的真實情感傾訴出來。《故鄉的小路》所要像我們表達的並非是噴湧而出的濃烈情感,而是像一眼淡淡的清泉,逐漸將那種內斂而深沉的愛送達心底,令人回味無窮。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本課設計思路的主線以“濃濃故鄉情”為情感鋪墊,在音樂情境中抒發故鄉情,表達故鄉愛。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1、談話導入,故鄉小路上的回憶。家鄉的變化

2、演唱《故鄉的小路》學習歌曲。

3、激發對歌曲豐富的情感體驗。縱向挖掘不同的藝術作品,歸“情”於故鄉。

歌唱是學生音樂水平的直接體驗,一首歌曲經過學生聲情並茂地表現會更富感染力,《故鄉的小路》是表現了對故鄉濃濃的思念,學生沒有這方面的親身感受,怎麼讓學生“唱好”這首歌曲呢?在這首歌曲的教學中,我抓住兩點進行歌曲教學:

1: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在歌曲的導入時我對歌曲的兩個聲部進行了兩次範唱,並告訴學生個人的能力有限,請學生們幫助老師完成歌曲的範唱,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進行了師生合作的訓練,讓學生在傾聽和參與中獲得對歌曲的初步感知,在歌曲二聲部的訓練中,啟發學生傾聽聲部的音量,以培養生生之間的合作精神,在這當中,有的學生音準、節奏感都很好、樂感很強、學的.很快。有的學生接受力很差、缺少樂感、學起來就很困難,加上有的學生除了在校內學習藝術課,在校外還有課外時間學習,所以一個班級裏學生的藝術素質有很大的差異,自學互助可以提高層次高的學生的能力,帶動稍差的學生,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以交流,相互學習,同時也可以保護較差學生的自尊心,學生也可大膽的跟老師做律動或者是自己編排律動,真正提高學習效果。

2:歌曲的意境,因為歌曲中樂句的相似性,很多同學在歌曲演唱中都唱的沒有什麼變化,缺少歌曲意境的表現、我先讓學生用朗讀的方法體驗文學朗讀的高潮。有些同學的處理是前一句強、後一句弱。有一些同學處理的是前一句強、後一句更強、自己對故鄉的無比強烈的思念。我首先肯定了他們的見解接着説:“同學們:剛才是我們文學朗讀中的處理,音樂中的高潮與文學不一樣,它必須藉助旋律來表現,我們想一下,歌曲高潮的地方旋律有什麼特點?怎麼樣的旋律才有助於我們抒發自己心中的感情?你聽一聽,想一想怎麼樣的處理能更好的表現這首歌曲?最終在這樣的引導下,學生一致認為先強後弱的方法能更好地表現歌曲的意境,演唱效果得到一定提高。這也正是我努力想向大家傳達的一個重要思想情感,:“長長來時路、依依寸草心”歸情於故鄉是整堂課的最終情感歸依。

這節課的不足之處在於:課堂內容較滿,但是還有一些細節問題忽略了,如二聲部合唱部分還是因為時間問題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當然這也與平時的練習有關,學生對低聲部的把握有畏懼心裏,容易跑到高聲部去,以後這方面要加強練習。

總之,這節課最終能按照預想的目標得以實現,也收到良好的效果,在音樂的學習裏,我只希望學生在情感世界能夠受到感染和薰陶,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對親人、他人對一切美好事物的摯愛之情,而需要我們做的便是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和方式引導他們走進音樂,在親身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喜愛音樂,使他們在真善美的音樂世界裏受到高尚情操的薰陶。

以上是一些收穫與進步的地方但是與此還有差距的是:對於合唱能力的提高,對於自身聲樂水平還應進一步提高,反思這一節課,希望與鼓勵自己再接再厲,也從內心很感謝給予我很多幫助的老師同行,我會更加努力的。

《故鄉》説課稿 篇12

一、教材分析

《我愛故鄉的酸棗樹》是語文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作者通過對酸棗樹的描寫,讚美了故鄉的酸棗樹,抒發了自己懷念家鄉熱愛家鄉的情懷。第一自然段開篇點明主旨,直接抒發了“我”對故鄉酸棗樹、對故鄉的熱愛之情。接着第二至四自然段將強烈的感情融進了對故鄉酸棗樹生動形象的描述之中,着重描寫了酸棗樹葉、花、果的可愛。第五自然段讚美酸棗樹默默奉獻的精神。

瞭解酸棗樹的葉、花、果,從中學習作者細緻地觀察事物的方法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體會酸棗樹的葉、花、果的可愛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我制定了以下幾個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習本課中的生字新詞,積累詞彙。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二、三、四自然段中的部分內容。

3、理解課文內容,認識酸棗樹的葉、花、果,體會作者觀察的細緻與描寫的生動。

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獨立識字。

2、以讀為主,抓住重點詞句,結合看圖,引導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體會酸棗樹葉、花、果的可愛,感受作者對酸棗樹的喜愛。

2、體會作者觀察的細緻與描寫的生動。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部分課文。

三、關於教法選定

“教無定法,但必有法,貴在得法”。根據本課特點,為了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增強教學效果,我將直觀演示法、朗讀指導等方法滲透於教學過程中。

直觀演示法:

酸棗樹生長在黃土高原地區,我們這裏的孩子從來沒有接觸過,為了將課文中的文字變得具體形象,便於學生認識瞭解酸棗樹,增強學生的感情體驗,在教學中,我採用多媒體出示酸棗樹每個季節的圖片,讓學生輕鬆地感知酸棗樹的葉、花、果的特點。由於集圖文形於一體,能調動學生多種感觀與活動,使他們能在具體的圖像中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

朗讀指導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閲讀教學要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貫徹了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由於課文詞句優美,字裏行間處處流露出作者對酸棗樹的喜愛之情,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朗讀指導,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課文詞句,領悟作者感情。

四、課時安排

因為課後練習中設有小練筆“我愛故鄉……”,所以我將本課安排為三課時教學。第一課時做到讀通課文,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整體感知大意、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課時繼續學習課文,體會酸棗樹葉、花、果的可愛、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試着背誦課文二、三自然段中的部分內容、從中體會作者觀察的細緻與描寫的生動。

第三課時在繼續學習課文,體會酸棗樹果可愛的同時,感受孩子們打棗吃棗的快樂,並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四自然段的部分內容、引導學生仿照課文,練習介紹《我愛故鄉……》。

我執教的是第二課時,下面我就簡單地介紹第二課時的教學流程。

五、教學流程

1、回顧拓展

在學習完第一自然段後,我設計了一個説話練習“誇家鄉”,在對學生進行句式訓練的同時,讓學生對自己家鄉的感情也能油然而生。

2、學習第二自然段,感受酸棗葉的可愛

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做動作理解“惺忪、悄悄地、羞答答”等詞語,再適時加以指導朗讀,讓學生感受到酸棗樹嫩芽的'可愛。接着我又從欣賞“翡翠”着手,帶着學生在課文的朗讀中瞭解酸棗樹葉的形狀、顏色等特點。在多次的朗讀感悟過後,學生們在簡單的提示下就能順利地背誦描寫酸棗葉的句子了。

3、學習第三自然段,感受酸棗花的可愛

上一個教學環節中學生們見到了如翡翠般又綠、又亮還那麼光滑的酸棗樹葉,進而使學生能夠主動地去欣賞可愛的酸棗花,喜歡上酸棗花,並展開豐富的想像,接下來帶着對酸棗花的喜愛再讀課文。這樣使學生不僅學會觀察事物,又在課文的朗讀中體會到作者對酸棗花的喜愛之情。

有了可愛的葉、美麗的花做鋪墊,孩子們更想見到酸棗的果實了。這時運用多媒體讓掛滿青棗的酸棗樹出現在大家眼前,學生對小青棗的喜愛之情油然而生,讓學生從直觀上體會故鄉酸棗樹的美,再通過朗讀詮釋自己對酸棗樹的喜愛。

4、創設情境,意猶未盡

在結束本堂課之前,我展示了酸棗樹掛滿成熟果實的圖片,給學生提供一個美好意境,並通過這一意境喚起學生的讀文情趣和慾望,讓學生感覺意猶未盡!

以上是我對本課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當然,課堂教學有極大的開放性、靈活性,授課結束後我在反思,如果在酸棗葉一段的學習中能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抓住契機進行寫作指導,或許那樣的課堂效果會更精彩。

《故鄉》説課稿 篇13

一、課文簡析

《我愛故鄉的楊梅》是一篇狀物抒情的記敍文,文章開篇點明主旨,直接抒發了“我”對故鄉楊梅、對故鄉的熱愛之情。接着將強烈的感情融進了對故鄉楊梅樹生動形象地描述之中,然後着重描寫了楊梅的可愛了解楊梅的形、色、味,從中學習作者細緻地觀察事物的方法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體會第二自然段擬人句的意思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關於教法選定

“教無定法,但必有法,貴在得法”。根據本課特點,為了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增強教學效果,我將變式法、直觀演示法、朗讀指導等方法滲透於教學過程中。

1.變式法:

先指導學生學習寫“果”,着重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再由“果”講到“樹”,最後回顧全篇。這種改變課文敍述順序,直奔重點段落的方法,既突破了重點,以兼顧了全篇。

2.直觀演示法:

為了將楊梅生長過程由抽象的文字變成具體形象,增強學生感情體驗,在教中,我採用多媒體再現楊梅的生長過程,讓學生輕鬆地感知楊梅果形、色、味的特點。由於CAI集圖文音形於一體,能調動學生多種感觀與活動,使他們能在具體的聲像中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

3.朗讀指導法:

由於課文詞句優美,字裏行間處處流露出作者對楊梅的喜愛之情,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朗讀指導,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課文詞句,領悟作者感情。而且通過朗讀還可能加速語言文字內化的過程。

三、關於學法的選定:

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只有學習得法,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才能獲取自能讀書、自我發展的能力。由於這篇課文寫楊梅果“形、色、味”的三個段落結構基本相同,我抓住這一特點,設計了“教學法、正向遷移、鞏固深化”三個教學環節來重點訓練鞏固學生掌握“讀→找→説”的學法指導。使他們朝着“自能”讀書的目標前進。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體現學法指導的層次性。

四、教學程序的安排:

如果説鑽研教材、研究教法、學法是教學的前提和基礎,那麼合理安排教學程序則是教學成功的關鍵。為了突出本課的教學重點、突破難點,我安排如下教學程序:

(一)整體感知,明確重點

帶着問題進行聽讀課文:

問題:文章哪些自然段是寫楊梅樹?哪些自然段是寫楊梅果的?重點寫什麼?

這一設計,使學生可藉助圖像進行圖文對照,將文字形象化。從視覺、聽覺上體驗課文情感,並在輕鬆的情境中找到問題答案,這樣既讓學生理清文章記敍順序,又讓學生明確本課的.重點。

(二)滲透學法,突出重點

“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閲讀教學目的關鍵是要教給學生一些具體的讀方方法,使學生脱離老師,逐漸進入自然讀書狀態,因此,我根據課文段落結構相似特性,安排了一個“讀→找→説”的讀書方法訓練,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環節中:

1、老師總結學法:學習這一段時首先讀課文,然後找特點,最後説特點,簡單來説就是“讀→找→説”,(邊説邊出示課件:學習方法:讀→找→説)這一課件簡結明瞭,有助於學生迅速掌握方法。

2、定向遷移:

通過第四自然段的學習,學生已經初步瞭解“讀→找→説”三步讀書法,但要達到熟練程度還需訓練,因此學習楊梅果顏色這一段時,我採用半扶半放的方法,讓學生嘗試用學法來學習,從而鞏固學法。

a.首先出示學法指導的課件:

b.強化訓練。運用多媒體展示楊梅顏色變化過程,讓學生用“先……隨後……最後練習説一段話,對於程度高的學生,還可鼓勵他給這一課件配音。

以上步驟,既可以鞏固學法,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在説的過程中促進語言內化,而且給課件配音還能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3、應用深化

如果前兩段“扶、“半扶半放”的教學落實了,基礎打牢了,學生應基本掌握了學法,在此基礎上,我再放手讓學生運用學法進行自能讀書練習,期望通過這一練習或多或少內化一些讀書技能。

①直觀展示

首先用多媒體展示可愛的楊梅果的樣子,讓學生產生直觀的印象和想説的慾望。

②分組討論

學生現根據自學提示分組進行討論

a.按照學習方法自學第六自然段。

b.這一段運用了什麼寫作手法。

③檢驗效果

組織學生彙報自學效果

④鞏固練習

這一設計不僅讓學生了解作者怎機關報圍繞“可愛”這個意思,寫出“楊梅果”的特點,而且讓學生從整體來分析楊梅果各部分的變化特點,使學生逐步認識到作者寫楊梅果各部分變化,都是按“初生—成長—成熟”的順序來寫的,既解決了教學重點,又為練筆打下了基礎。

(三)品味語言,解決難點

體會楊梅樹的美麗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我準備運用以下方法突破這一難點:

1、運用多媒體展示楊梅樹在春雨滋潤下的美景,讓學生從直觀上體會故鄉楊梅樹的美,這主要是給學生提供一個美好意境,並通過這一意境喚起學生的審文情趣和慾望。

2、展示第二自然段的文字片

①讓學生在讀中找出對本段不理解的詞語;

當學生提出如“貪婪、吮吸”等詞語時,我將這些詞用紅色字體顯示出來,根據學生講的順序,隨機顯示這些詞語,這也是期貨媒體難以達到的。

②提問:這些詞一般是用來描寫什麼,文中描寫什麼?讓學生了解是運用了擬人手法。這樣會形象地描繪出楊梅樹在春雨中茁壯成長的樣子。

③指導朗讀全篇,體會感情

大綱指出,重視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因此,全課新授完時,再一次指導學生有感的朗讀課文,讓學生思考,作者為什麼把楊梅樹和楊梅果寫得那麼美麗可愛?從而引導學生體會這與作者對故鄉的熱愛,和平時仔細地觀察分不開的。

(五)提供材料,舉一反三

從兒童的心理特點來看,國小生不同於成年人,要使他們學過的東西得到鞏固,就要千方百計把知識轉化為技能,練筆是一種好形式,有利於學生鞏固學法,進行能力轉化。三年級學生因年齡的限制,對家鄉特產知之甚少,為此我運用了直觀形象法。根據課文內容進行語言內化型訓練,將長沙的一些特產的特點及生長過程資料收集起來,運用多媒體展示出來讓學生看。這樣做能給學生提供一些平時難以全程觀察到的變化過程,即運用媒體,延伸了學生觀察的時空,在觀察基礎上讓學生選一種特產為經配上文字或解説。為下一節課練筆打下基礎。

愛故鄉 枝:伸展着

葉:歡笑着

我愛楊梅 形:圓 桂圓大小 小刺

果色:淡紅→深紅→幾乎變黑

味:又酸又甜→甜津津

《故鄉》説課稿 篇14

我説課的內容是五年級上冊第二組課文後安排的習作《二十年後回故鄉》,下面我就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設計思路及教學過程這幾個方面來進行説課。

一 、説教材

《二十年後回故鄉》是一篇想象作文,是本組“月是故鄉明”主題學習的延續,目的是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美好的想象,正是基於對家鄉的愛和關注。通過大膽地想象,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激發起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在交流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及書面表達能力。

二 、説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如何想象,並把想象的內容具體、清楚的表達出來,培養思維與表達的能力。

2.通過創設情境、口語交際、小組合作等方法,激發學生説的願望,寫的興趣。

3.培養學生關注生活,留意家鄉現狀,合理想象長大以後的家鄉的變化,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

三 、説教學重難點

1、要引導學生充分展開想象。

2、要引導學生注意學習本組課文表達感情的方法,適當運用在自己的習作當中。

四、説設計思路

想象作文是要在真實生活的基礎上合理想象,而不是胡編亂造,但又能不拘泥於生活。因為有這樣的要求,國小生寫起想象作文往往感到茫然,要麼學生在想象作文中無內容可寫,無話可説,要麼是想象不合情理、不切實際的空想,要麼一概神化,要麼內容空洞、泛泛而談,還有不知道這類作文的寫法。想象家鄉二十年後的變化並非易事,尤其是歲月滄桑對國小生來説很難體會得到。所以,此篇作文,引導學生展開豐富、合理的想象是首要任務。本設計着重從此入手,運用多媒體、各種資料,豐富學生的表象,以“變化”激活學生的想象能力,範例指導引領,讓學生的想象更具體更生動,克服想象的空洞,泛泛而談。促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展開想象,使學生言之有物;再以在板畫中游歷,想象以自己的行蹤為線索,貫穿回家鄉的所見所聞,以此表現家鄉的.變化,使學生言之有序;最後,指導文章多種開頭及結尾的方法,使學生言之有情。

為了達到教學目標 ,我是從這幾方面進行設計的:(一)圖片欣賞,感受“變化”(二)開拓思路 ,建構文源(三)集思廣益,交流提高(四)回顧課文,領悟方法(五)開頭結尾(六)範文指引 ,接下來我就從這幾方面分別進行介紹。

五 、説教學過程

(一)圖片欣賞,感受“變化”

想象家鄉的變化絕非易事,對國小生來説,世事變化,歲月滄桑並不容易體會,所以他們的想象可能就顯得稚嫩,情感可能就顯得膚淺,於是我就用變化去促成想象,以家鄉的兩組新舊風貌圖,(大屏幕出示)配以適當的文字解説,讓學生認真觀察,感受變化,明白二十年的時間給家鄉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以此來促使學生展開想象,激發學生表達的興趣,開啟學生想象的思路,為後面的習作做好鋪墊。

(二)開拓思路 ,建構文源

學生有了表達的慾望之後,大屏幕出示本次習作要求(大屏幕出示),讓學生明確本次習作的主題是二十年後回故鄉,內容可以寫家鄉的變化、引起的回憶、見面的情景以及其他內容。要有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情;做到語句通順,想象合理。

(三)集思廣益,交流提高

學生明確了要求以後,就需要引導學生具體想象,我首先讓學生考慮一下自己想寫哪一方面,根據自己的選擇結成幾個小組,然後在小組裏交流應該從哪些方面來寫?以達到互相啟發的目的。最後在全班交流,同學之間通過提建議的方式進一步完善。

如:寫家鄉變化的同學就希望從家鄉的建築、家鄉的店鋪、家鄉的風景區、家鄉的道路、家鄉的特產、家鄉的國小、家鄉的小吃等方面展開想象;寫與親人見面的情景就可以從家的變化、親人的外貌、言行的變化、訴説家鄉的變化、以及離別情等方面展開想象;寫久別重逢的同學聚會就可以從回到家鄉——與同學聯絡、聚會地點——與同學、老師見面、交流——主題活動——依依惜別等方面展開想象,這樣通過集思廣益,就豐富了學生的想象,不至於寫起來感到茫然,無話可寫,為下面的習作奠定了基礎。

(四)回顧課文,領悟方法

通過讓學生回顧本組課文表達情感的方法 ,讓學生在回憶與交流中得到啟發和補充,使他們進一步明確作者的情感是通過具體的人、事、景、物來直接或間接的表達對家鄉的熱愛與思念之情的,因此我們要學以致用,我們在習作時也要嘗試着運用這種表達情感的方法。

(五)範文指引

通過一篇描寫家鄉變化的範文,指名學生説説這篇文章寫得好在哪裏?他抓住了什麼來寫,使文章的內容具體而生動?通過分析讓學生明白從不同的角度來展示家鄉的變化,深化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及表達的方法。

(六)開頭結尾

俗話説,好的開頭就成功了一半,於是我以老師到網上打算去投稿為切入點,啟發學生應該用什麼樣的開頭能夠吸引讀者,學生通過思考得出可以以思鄉的詩句開頭,如“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又是一年的中秋,離家有二十個年頭了,該回家鄉看看了;可以以偶然聽到的能引起思鄉的歌曲開頭如“又見炊煙升起,暮色照大地,想問陣陣炊煙,你要去哪裏……”;可以以打電話的形式開頭如“喂,XXX,你忙什麼呢,都二十年了,快回來吧。我去機場接你,不然,你恐怕要迷路了。”等等,讓學生在交流和啟發中互相補充,提供幾種開頭的寫法。然後又引導學生説一説結尾可以怎樣寫,並引導學生在習作中運用一些表達方式,使自己的習作更加具體生動。

以上就是我對這篇習作的説課內容,不足之處還請多多指教,謝謝!

《故鄉》説課稿 篇15

一、説教材

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作為一名老師,我認為對於教材的瞭解是必不可少的。

《大海啊,故鄉》是冀教版國中音樂(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的一節唱歌課;作品為F大調,速度為稍慢,情緒為深情地,由王立平作詞作曲,是一首二聲部合唱的歌曲。歌曲分為兩個部分,歌曲的情緒由平靜轉向激昂,抒發了對於大海、對於故鄉的思念之情。

二、説學情

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不但要對教材有所瞭解,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瞭的掌握,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這樣才能瞭解學生真正的學習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國中生階段的學生生理、心理漸趨成熟,參與的意識和交往的願望增強,獲得知識和信息的途徑增多,在學習上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經驗,表達情感的方式較之1~6年級學生有明顯變化。通過多種形式的藝術實踐活動,鞏固和提高表現音樂的基本技能。擴大音樂欣賞的範圍,更有意識地將音樂的人文內涵融入教學中。7~9年級學生正值變聲期,應注意嗓音保護。

三、説教學目標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學情的瞭解,我設計的三維目標如下: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唱歌曲,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體驗歌曲表達的情感,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產生熱愛大海、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

過程與方法:以分析、比較、體驗、合作的方式,聯繫學生生活經驗,通過創編環節的練習,培養音樂創造能力。

知識與技能:能用圓潤、流暢、舒展的聲音演唱歌曲,正確演唱二聲部部分。

四、説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以及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難點:

重點是用堅定而富有彈性的聲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難點是體會附點、切分節奏在歌曲中的作用;結合自己對歌曲的理解,以不同的藝術形式進行創編活動。

五、説教法、學法

為了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堂課我主要採用的教學方法分以下兩點:

教法:講授法、創設情境法、直觀演示法。

學法:視聽結合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六、説教學過程

接下來説説我的教學過程,也是本次説課的中心部分;在這一部分主要分成五個環節,分別是新課導入、初步感知、學唱歌曲、鞏固提高、小結作業。下面,我將分別來介紹這五個環節:

第一環節是新課導入環節

好的導入是成功的一半,為了培養學生的興趣,營造濃郁的音樂課堂氛圍,上課伊始,我會播放海的聲音,同時出示海的圖片,並提問能不能用學過的成語來形容大海?

學生自由回答後,我進行總結:大海不光有美麗的外表,還有豐富的物產,大海對我們非常重要,它是我們的.朋友,順勢揭示課題《大海啊,故鄉》。

這樣設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後續學習歌曲作鋪墊。

第二環節是初步感知環節

感知音樂是課堂展開的基礎,為了幫助學生對作品有一個整體的把握。

在新課的第一環節,首先初次聆聽歌曲,並提問歌曲的情緒、速度是怎樣的?學生可能會回答,速度稍慢,情緒是深情舒緩地。

接着,再次聆聽歌曲,並提問歌曲為幾拍子的歌曲?有何特點?學生可能回答為三拍子,有搖曳感。

進而我總結:三拍子通常給人以抒情、盪漾的感覺,我們已經感受到這是一首深情盪漾的歌曲,請大家一起進一步學習這首歌曲。

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對音樂有一個初步的瞭解,對其風格有一個基礎印象。

第三環節是學唱歌曲環節

細緻、精準對於作品的分析及學習,是學生了解作品特點的主要途徑,為了引導學生了解重點,突破難點,循序漸進的瞭解作品。

首先,為更好地找到發聲位置,保護嗓音。我會帶領學生以“u”為母音,以“123454321”為音階進行發聲練習。接着,跟琴學唱高聲部歌譜,過程中找出歌曲中典型節奏型(附點、切分),並加以練習解決難點。

然後,按節奏朗讀歌詞,思考歌詞表達怎樣的情感?學生可能會回答,主要表達了對於故鄉、大海的思念之情。順勢填詞演唱歌曲,並思考歌曲分為幾個部分,這首歌曲中模仿遊子聲聲呼喚故鄉的高潮部分在哪裏?學生可能會回答,為“大海啊大海,就像媽媽一樣”處。

接着我追問,這兩句的音與前兩句相比較怎樣?表現了歌者情感怎樣的變化?學生可能會回答,音區更高,情緒越來越激動,不斷昇華,就像翻滾的海浪,一浪高過一浪。進而總結:後半部分演唱力度和情緒應該更加強烈有力,情緒更激動,才能表達呼喚的真切情感。

再者,跟琴學唱低聲部歌譜後,以“mu”為母音,進行練習,並要求學生要注意力度。並將學生分為兩組,進行二聲部演唱。

最後,完整演唱歌曲。

通過這樣的設計,帶領學生多次聆聽、反覆練習,感受歌曲段落之間的情感對比,從而更富有感情的進行演唱。

第四環節是鞏固提高環節

為了更好地鞏固已經掌握的新知,對音樂作品有更全面的把握和體會,我會介紹歌曲背景、歌曲作者王立平。

接着組織創編活動,進行小組表演唱。學生上台進行展示,我會給予鼓勵性的評價並總結。

這樣做進一步檢驗學生對於本課的掌握程度,並激發學生的創編能力。

第五環節是小結作業環節

好的結尾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在課堂小結時我會與學生共同回顧本節課所解決的節奏難點,並總結:大海是寬闊的,又是多姿多彩的。生命源於海洋、音樂源於生命,呼籲學生能夠熱愛大海、熱愛生活。

為了更好的結束課堂,並在課下引發學生的思考,我會要求蒐集更多關於大海的作品,下節課進行分享。

通過這樣的方式,做到了從課上到課下的延續,鍛鍊學生的材料蒐集能力,自主拓展本課的知識。

七、説板書設計

最後,就是我今天的板書設計,簡潔、明瞭,通過這個板書學生可以直觀的捕捉到本節課的核心內容和思想主旨,知識點呈現較為清晰明瞭。

以上是我今天的説課內容,感謝各位老師的耐心聆聽,請老師們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hk/fanwen/shuokegao/ojd7j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