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説課稿 >

關於説課稿模板彙編8篇

關於説課稿模板彙編8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説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説課稿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關於説課稿模板彙編8篇

説課稿 篇1

一、理解教材

《認識物體和圖形》是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開始,主要從形狀這一角度來使學生初步認識物體和圖形。這一單元包括:立體圖形的初步認識和平面圖形的初步認識。因為現實生活中孩子們接觸的大多是立體圖形,所以教材把認識立體圖形排在平面圖形之前。教材在這部分內容的編排上體現了新課標的兩大理念:注重知識與生活的聯繫;注重在活動中學習知識,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學習過程,掌握知識。

二、學生分析

兒童對形狀的知覺是通過視覺、觸覺、運動覺協同運動的,這有利於增進他們對所處環境的認識,為將來學習幾何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其實兒童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觸各種形狀的物體,關於形狀,他們已經有了較多的的感知經驗,只是這些經驗太感性,需要進一步抽象化,形成簡單的幾何概念,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三、擬定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排特點、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將教學目標定為:1、通過操作、觀察,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知道它們的名稱,會辨認這幾種物體和圖形(這是知識與技能方面的目標);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及觀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這是數學思考方面的目標);3、通過學生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和創新意識。(這是情感與態度方面的目標)

教學重點與難點是: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與圖形,建立空間觀念。

四、學法與教法

根據以上分析,我認為學生應採用這樣的學法:一、積極投入到活動中,仔細觀察,更要多動手操作;二、和其他同學一起合作學習,共同探究;三、將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學以致用。“教”是服務於“學”的,與這些學法對應,教師該做的是:一、準備大量的實物和模型,為學生的觀察、操作活動提供材料;二、營造好學習氛圍,組織好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活動、主動探究;三、適當指導,幫助學生提高。

五、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孩子們喜歡看動畫片,喜歡藍貓,我先出示漂亮的藍貓圖片,然後説:小朋友,今天聰明的藍貓來和我們一起上數學課,咱們每個組的桌上都有一個袋子,這是藍貓給大家的禮物,看一看是些什麼?藍貓還提出一個要求: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看哪個組的小朋友放得又快又好。

這裏用藍貓來激發學生的興趣,用生活中常見的實物引入課題,使學生有一種親切感,並能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小組活動,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小組活動,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

(2)揭示概念。

教師拿出大小、顏色不同的實物直觀揭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概念,並板書名稱。然後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的模型,讓學生認一認,並與相應的實物歸為一類。

經過上面的活動,學生有了一些感性的經驗,這時教師揭示概念,出示一般模型,幫助學生將感性認識抽象化。

2、摸一摸,感知特徵。

(1)讓學生動手摸一摸這些實物,然後把自己的感受在小組內交流。

(2)在班上彙報交流。

親自去摸一摸,可以加深學生對幾種立體圖形特徵的體驗,和同學的交流有利於豐富對這些立體圖形的認識,在以上過程中還可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1、由實物圖抽象出模型圖

教師以一句“藍貓放映的時間到了”將學生注意力吸引到投影屏幕上來。通過幻燈片,從一個個實物圖抽象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一般模型圖。

前面的兩次小組活動,以實物和模型為研究對象,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對幾種立體圖形有了比較多的感性、直觀的認識,這時引導學生觀察實物圖,再過渡到模型圖,逐漸抽象,為的是促使學生形成幾種立體圖形的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2、記憶想像。

(1)分別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圖形讓學生辯認,將這些圖貼在黑板上,讓學生拿出相應的實物。

(2)讓學生閉上眼想一想四種圖形的樣子,並用手比劃。

(3)兩人遊戲:猜一猜

一人閉上眼,摸一摸別人給出的一種實物,判斷它的形狀。

這一組活動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四種立體圖形的表象,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3、讓學生説一説日常生活中見過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

安排這一環節是引導學生將知識與生活聯繫起來,培養學生數學思考的意識和能力。

(四)、遊戲中體驗特徵

1、推一推

2、搭一搭

3、摸一摸

用遊戲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快樂地學習,對幾種立體圖形的特徵有更豐富的體驗,並能培養動手能力、合作能力。

六、板書設計:

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將本課的板書設計得很簡潔,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又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説課綜述:

縱觀本節課的教學,我充分挖掘了生活資源,讓學生感知生活與數學的緊密聯繫。突出了實物感知,動手操作等活動,通過適時的應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好奇、質疑、討論、整理的學習情景中學習,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另外,積極有效的評價手段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説課稿 篇2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五年級下冊第9單元解決問題的策略——倒推的第一課時。我想從下面幾個方面來説課:

一、教材方面:

縱向看:《數學課程標準》在確定課程目標時特別提到了下面的要求。“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因此新編的蘇教版國標本教材分六次安排了不同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有列表法、畫圖法、列舉法、倒推法、替換法、轉化法。這些策略既相互獨立,一般都是在特定的問題情境下來解決特定的實際問題,同時他們又相互作用,比如倒推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運用時還需要其他策略相配合,尤其是四年級的列表整理條件和問題以及畫圖這些策略。

需要説明的是:解決問題的策略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不一樣的。方法是可以教的,而策略則更注重學生自己去感悟!在教學中,應該着力引導學生感悟策略的價值,領會策略的真諦,不斷提高對策略的本質認識。

橫向看: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畫圖和列表的策略基礎上,教學用“倒過來推想”的策略解決問題。“倒過來推想”是一種應用於特定問題情境下的解題策略。我認為通過教學這部分內容更多的還是培養學生能夠自覺的應用這種策略的意識,以達到不斷豐富學生數學底藴的目的。

教材首先通過兩道例題讓學生解決具體的問題,體會適合用“倒過來推想”的策略來解決的問題的特點,初步掌握運用這一策略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考方法和過程;在接下來的練習中安排了不同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靈活運用學過的數學知識去解決,進一步體會“倒過來推想”這一策略的價值及其適用性,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我認為這節課的教學要達到以下幾個目標:

1、使學生學會運用“倒過來推想”的策略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並能根據問題的具體情況確定合理的解題步驟。

2、使學生在對解決實際問題的不斷反思中,感受“倒過來推想”的策略對於解決特定問題的價值,進一步發展分析、綜合和進行簡單推理的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體驗感受事物和數量的發展變化情況,從變化後的結果開始,

運用“倒推”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知道什麼情況下用“倒推”的策略解決問題,和怎樣運用“倒推”的策略去解決問題。

二、説教學過程。

我的課堂教學過程主要分為四個部分:一、方法鋪墊 二、探究新知 三、鞏固運用 四、思維拓展

(一)方法鋪墊:

首先請一名學生依次説説她上學時主要經過哪幾個地點,再請另一名學生如果她原路返回到家,會經過哪幾個地點?從而使學生初步體會“倒推”的策略在生活中的價值,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接着,出示練習十六中的第5題,讓學生們嘗試練習,因為這是學生們曾經練習過的形式,因此,雖然沒有學習本課,但對於學生而言沒有難度。

這樣的設計從學生的可接受性入手,先帶着學生進入學習的狀態,從身邊的事物開始,為後面知識的新授打下堅實的伏筆。

(二)探究新知:

在例1的討論中,我着重從變與不變着手,“當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後,兩杯果汁同樣多”,這樣一來,什麼沒變?什麼變化了?是怎樣變化的?引導學生分析得出,根據“現在兩杯果汁各200毫升”,要想知道原來兩杯的果汁容量,得把那40毫升倒還給甲杯;接下來,學生通過表格的填寫反思“倒回去”的過程;通過課件的演示,豐富了對“倒推”的感性認識。

在例2的討論中,首先讓學生感到,這道題雖然與例1不同,但都要從現在的數量追溯到原來的數量;接着讓學生用學過的方法簡明扼要地將題目中的條件及問題呈現出來;然後啟發學生逆着事情的變化順序推想:送出的應要回,收集的'應去掉。這樣既降低了學習難度,有突出了倒推的思路。當然,為了鼓勵學生富有個性的思考,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這道題還可以有其他解法,教師要及時點評,同時可以將另一方法作為倒推結果的檢驗。

對於兩個例題的學習,主要是讓學生解決具體的問題,體會適用“倒推”的策略來解決的問題的特點,初步掌握運用這一策略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思考方法和過程。同時讓學生認識到:倒推只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運用時還需要其他策略相配合,如:列表、摘錄。

(三)鞏固運用:

這個環節的題目主要來源於課本,對於課本中的練一練,我把主要力氣花在指導學生體會數量變化的過程,即理解“一半多一張”。現場讓學生拿一拿,送一送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體會到要“先送一半,再送一張”。這樣,這道題的難度大大被降低了,學生能很快地整理出事情從開始到結束的變化過程,排出各次變化的次序後再逆着事情的變化順序推想出原來。

為了讓學生徹底理解本道題,我緊隨其後,將題目更改為“一半少一張”, 這樣不僅可以鞏固對新知的理解,而且對倒推有了更深的認識,達到了把課堂上學習的內容內化為自己的技能的目的。

“練習十六”的1、2兩題讓學生靈活運用學過的數學知識去解決,進一步體會“倒推”策略的意義及其適用性,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思維拓展:

為了讓學生運用自己所學得只是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同時讓學生感受到這一策略在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我設計了以下的思維拓展。

一是利用所學知識解決下面這個問題:一羣青蛙幸福地生活在大池塘的一角,池塘的另一邊是一片睡蓮。一天,池塘裏流進了一些刺激睡蓮生長的化學污染物,它們可以讓睡蓮每天長大1倍。這對青蛙而言是個問題,一旦睡蓮覆蓋了整個池塘,他們將無處容身。如果睡蓮可以在50天內覆蓋整個池塘,第49天睡蓮會覆蓋池塘的多少呢?

二是生活中人們對倒推策略的思考:司馬光救人是將“人如何離開水”變成“水如何能離開人”;破冰船是將如何讓“從上往下施力”變成“從下往上施力”等等,這些都體現了倒推在生活中的應用。

三、説教學構思:

本節課的教學安排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進行思考的:

1、形成一種觀念——多種策略的綜合運用。

本節課,我注重培養學生應用策略的意識,對於國小生而言,在抽象思維還未完全形成的時候理解倒推策略有一定難度;同時在什麼樣的題目中運用倒推策略也是部分學生的困惑。因此,藉助於已學策略——列表、摘錄,甚至畫圖,都成為幫助我們倒推的工具,在這些策略的扶助下,才能進一步體現解決這類題目倒推策略的優越性。

2、突出一條主線——倒推。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更注重將倒推作為解題的需要。從例題到練習,都是在突出這根主線,使學生能真切的感受到對於這類題目,倒推確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解決問題策略。

學生在由淺入深的練習中,以及在同一題多種方法的比較中,多次感受到這一策略的優勢,藉助於簡單明瞭的整理,不僅讓學生理解題目的內涵,而且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當然培養學生應用各種策略解決問題的意識,是一個長期而漫長的過程,需要我們教師不懈的努力。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黃鶴樓送別》是國標本蘇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走進名著”裏的第三篇課文,是一篇文包詩。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教材的編寫意圖、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我確定的教學目標如下:知識與技能:熟讀課文,藉助課文語言理解詩句意思。過程與方法: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品讀文、詩,體會詩文意境和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深情。教學重點:鑑於本課文包詩的特殊文體,在朗讀感悟的基礎上藉助課文語言理解詩句意思,做到詩文交融。教學難點:感在品讀中體會詩文意境和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深情。

、説教法

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教學時,我把指導朗讀和啟發想象貫穿於全過程。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內容,採取朗讀感悟、啟發想象、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以課文題目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然後組織學生探究並體驗,最後結合實際進行拓展延伸,從而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語文課的開放性。創造了良好的課堂氣氛,使全體學生主動、有效地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

、説學法

學生在學習這篇課文時主要以“自主讀書、合作探究、朗讀感悟”為主。學生在學習目標的引導下,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幫助學生學習、積累、感悟語言。教學時,指導學生運用“自主嘗試讀、分角色讀、自我展示讀、師生合作讀、分組讀、賽讀、配樂讀、整體誦讀”等學習方法,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在讀中積累語言,想象情境,使學生不但能從讀中領悟課文的情境和主要內容,而且能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合作意識。

、説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引出中心情感“依依惜別

1、繼續學習第25課《黃鶴樓送別》,通過上節課的學習,知道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麼?

2、課文是怎麼通過描寫兩個好朋友的送別經過來表現兩人之間依依惜別之情的呢?這節課我們就隨着課文來細細體味。設計意圖:教學第一個環節就抓住了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主線“送別”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別”體現了教學設計從整體入手的理念。

(二)學習1、2小節,品味“賞景藏情”

1、哪個句子寫出了好朋友即將分別時的心情?他們賞的是怎樣的景呢?

“煙花三月”的景象雖美,兩位好朋友卻無心欣賞。抓住“藏”體會。

齊讀這句話,感受一下兩人別樣的深情。設計意圖:抓住關鍵詞“藏”,引導學生先讀到文字的裏面,再讀到文字的背後,同時還輻射出對煙花三月”的理解,為後面理解古詩埋下了伏筆。

(三)學習第3小節,品讀“對話寄情”

1、讀了兩個人臨別前的這番對話,讓我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兩人之間的“依依惜別”。人物對話對人物情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正是對話描寫的魅力所在!

2、讓我們來分角色讀一讀這段對話,體會一下兩人是如何通過語言來表達內心情意的。男女分讀。

設計意圖:人物對話是本文的一個教學重點,李白與孟浩然話中的情和意,都是通過學生抓住“依依惜別”的中心情感自讀自悟得出的。在此同時,還滲透了對話描寫的表達方法指導。

(四)學習4、5小節,體味“吟詩抒情”

1、俗話説得好,“送君幹裏,終有一別”!你能通過朗讀把這依依惜別之情表現出來嗎?

想象説話:

岸邊楊柳依依,好像;江上沙鷗點點,好像。雖然白帆已經消失在藍天盡頭,只能看到江春水流向天邊,但是李白依然位立在江邊,凝視着遠方,好像在想。再指名説。

此時此刻,李白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隨即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這首送別詩是一首名詩,而且是一首怎樣的名詩?什麼叫膾炙人口”呢?

3、品出了這首詩膾炙人口的原因,再來讀它,肯定會更有味道。配樂,指名讀,齊讀。

(五)總結全文,佈置作業

古往今來,很多大詩人創作了著名的送別詩。課後,同學們可以去收集幾首,然後挑選其中的一首,也去查找一下詩人創作這首詩的由來,下節習作課,我們嘗試把它改寫成像《黃鶴樓送別》這樣的文包詩。

五、説板書

好的板書設計,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能把課文思路、教學思路、學生的學習思路融為一體,本着板書為教學服務的目的,在板書中,我的板書設計條理清晰,重點突出,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能引導、發散學生創造性思維,便於學生理解,起到了深化主題,回顧中心的作用,也為背誦有困難的學生理清了思路。

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1、教材簡析

《口耳目》是識字,寫字教學的第二課,語文中的12個字都是象形字,並且配有形象的圖片。新課標要求,識字教學應在符合一年級學生身心特點和認識規律的前提下,調動學生識字積累的熱情,進行自主性和創造性學習。

2、教學目標

根據“國小語文教學大綱要求”低年級學生識記漢字,應在辨認字形中瞭解字義,結合字議瞭解,識記字形。並結合本課內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12個字,會寫3個字。認識“| ノ丶”3種筆畫。

(2)感悟漢字的形象性,感受學習漢字的樂趣。

(3)教學重、難點。

本課重點是認識12個生字,會寫“十、木、禾”3個字;難點是識字形。

二、説教法、學法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者的學過程,必須然是主動的認知過程,在教學中應重視指導和幫助學習者自己學習。

因此,我根據“學生自主學習“的原則,制定以下教學方法:

(1)闖關遊戲激趣法

(2)圖字結合識記法

(3)合作、互助法

三、説教學程序

為了突出本課教學重點,突破難點,我的教學設計及依據如下:我採用循序浙進的指導方式,使學生由圖文結合識字向形義結合識字。在此基礎上,最後達到學生不僅會認,並且學會書寫。

具體環節如下:

(1)識字遊戲。在上課之初,讓學生自己識讀教師出示的前6個漢字。並説説自己是從哪裏認識這些漢字的。這樣,把學習的主動權充分放手交給學生,培養學生的主動意識和自學能力。

(2)圖文結合識字

①將上一環節認得的字,與每個生字所指的事物進行相互聯繫,這是一個學生理解字,由形到義的過程。運用圖片和教師講解深入淺出地剖析了象形字的造字規律,使學生初步認識到一些漢字是由圖畫演變來的。

②出示另6幅圖片,觀察這6幅圖片所畫內容,通過以上學習漢字的經驗,找出與現在6幅圖相應的漢字。並説説圖上物體與漢字的聯繫。這種直觀的圖文結合學習方式使學生輕鬆的學習氛圍中主動發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3)練習寫字

寫字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之一。當學生學會運用形義結合,識記漢字之後,有很強烈的書寫願望。而本環節主要是讓學生自己發現漢字之間的聯繫。引導學生分析每個漢字的筆畫、筆順、結構,為學生進一步自學生字打下堅實基礎。

總之,本課採用遊戲合作,互助等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與生活緊密聯繫,這不僅讓學生記住字形,而且還了解字議,增長了見識。

內容概括:這篇介紹了關於《口耳目》説課稿,希望對你有幫助!

説課稿 篇5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人生自強少年始》

説本節課的地位和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使學生自立自強。也就是説自強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標誌之一。一個人的成功不在其有多高的天賦,也不在其有多好的環境,而在其是否具有堅定的意志,堅強的決心和明確的目標。腳踏實地,百折不撓,一步一個腳印地向着崇高的理想邁進,總會有所收穫,有所成就。現在中學生。在困難和逆境面前常會手足無措,或是自暴自棄。因此, 解決國中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關鍵是要提高學生的自我認知水平,培養自強的品格。通過教學使學生向在困境中成才的成功者進行比較分析,認識自己,從而樹立自強精神,制定人生的目標和走向成功的方法,堅定地走下去,必然會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本節課就以自強為題展開。

説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知識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及其心理特徵,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和價值目標:初步感受到自強對一個人的成長具有巨大作用;積極培養自強的生活態度,樹立自強觀念;渴望做一個自強的人,拋棄自棄的心理。

知識與能力目標: 知道自強是一種精神,是一種美好的道德品質; 懂得自強的含義、瞭解自強精神的表現、作用; 懂得自強要從少年開始。

過程與方法目標:舉例説明自強的意義;親身實踐體驗自強的重要。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 1 )自強的含義及其精神表現是本節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確定為重、難點的依據是:學生的認識水平特點決定了學生對課本理論知識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易產生疑惑。突破方法是通過創設情境,從具體材料出發正確引導學生從實踐到理論、從具體到抽象。

( 2 )自強的意義和作用也是本節的重點。確定為重點的依據是:一個人的成功與否有許多複雜的因素,主要取決於主觀上是否努力、是否自強不息,講清自強的意義,才能激發學生培養自強品質的願望。

突破方法是根據學生實際設計了小小故事會、讀寓言故事思考交流等活動,從正反兩方面來體會自強的意義,進而產生要主動探究培養自強品質方法的強烈願望。這也為下節課培養自強品質方法打下基礎。

説教法:

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主要採取了

( 1 )多媒體電化教學: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優勢,運用影像、圖片、聲音等再現情境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 2 )分組合作、主體參與、活動探究:通過一系列問題的設置,組織學生分組合作探究,班內交流,引導學生全程參與,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認知和體驗,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 3 )創設情境:利用影像資料《 20xx 年感動中國人物——洪戰輝》、歌曲《男兒當自強》的藝術感染力,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引導學生情感上作出正確選擇——從少年開始就要自強,培養學生的生活態度。

説學生分析及學法指導:

現在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許多事情由家長包辦代替,使得學生們身上自立自強精神非常缺乏,少數學生遭遇到家庭變化、學習上的挫折之後,無法正確面對,易產生自棄心理。因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通過以下環節的設置:創設情境——體驗自強;合作探究——感悟自強;分析材料——學會自強;內化知識——我要自強。 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思考,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培養能力、昇華情感。

説教學準備和教學手段:

( 1 )學生準備:結合教材內容收集一些古今中外優秀人物的故事。

( 2 )教師準備:根據學生情況分組;製作多媒體教學課件

説教學過程:

活動一:創設情境,增強學生情緒體驗,引出課題。 (8 分鐘 )

多媒體展示: 20xx 年感動中國人物——洪戰輝

啟發提問(多媒體展示):這位普通的哥哥具備的什麼品質打動了我們的內心,感動了中國?他的哪句話最能打動你?(引發學生思考分組合作探究、討論、總結髮言得出自強精神的含義。)

[ 設計意圖 ] 思想政治教育是對人內心的感化,,因為學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活生生的人,欲先動其心,必先動其情,先要在情感上引起學生的共鳴,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引導學生在閲讀與思考中,自主感悟到面對殘酷的生存挑戰,只有強者才能生存,讓學生體會到在現代社會中我們要做生活的強者,從而產生想培養自強品質的強烈願望,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結合學生回答,教師小結歸納出自強的含義。

板書:自強的含義

教師引導:洪戰輝就是憑着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從一個男孩開始成長為一個苦難打不倒的男子漢, 贏得了 20xx 年中國的感動。同學們,自強是一種精神,一種美好的道德品質,對一個人的成長作用巨大。國中階段是學習知識、培養道德、增長才幹、發展自己的最佳時期,我們應向洪戰輝學習,主動培養自強的品格,讓自強的品格成為我們努力學習,奮發進取的動力。

板書:

一、自強,是進取的動力(多媒體展示)

多媒體展示課題: 《人生自強少年始》

2 、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30 分鐘)

多媒體展示:

一、自強,進取的動力(板書)

1 、自強的含義

活動二:互動平台——小小故事會

請同學們講述你所知道的古今中外名人自強不息的故事。

配合學生講述的故事, 多媒體展示一些學生熟知的自強不息的名人圖片,適當補充相關內容。有林則徐,鄭和,詹天佑,戚繼光,張海迪,桑蘭,中國女排全體,貝多芬,海倫凱勒等。

[ 設計意圖 ] 引導學生從自己所熟知的先進人物的自強事蹟中體會自強對個人和國家的重要作用。實現從實踐到理論的突破,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認知和體驗,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歸納能力。

師小結:看來,同學們瞭解的自強不息的事蹟很多,這也説明自強精神表現在方方面面。請大家根據同學們講述的故事,結合教材內容思考:在現實的學習生活中,自強表現在哪些方面?自強有什麼作用?

板書: 2 .自強的主要表現

學生分組探究,以小組為單位推選發言人在班內交流。(配合多媒體展示自強的表現)

二、自強,通向成功的階梯

(多媒體展示)材料兩則

邰麗華,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的舞蹈演員,中國特殊藝術協會副主席。這位兩耳失聰的女孩,用生命演繹的舞蹈感動了國人。家住湖北宜昌的邰麗華,小時因高燒注射鏈黴素而失去了聽力,從此進入了一個無聲的世界。律動課上,老師踏響木地板的震動,啟蒙了她對音樂的痴迷,而被她稱作“看得到的音樂”的舞蹈也從此成為她生命的亮色——她賴以表達內心世界的語言。

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1、本框地位:

本框題主要講述法律這一特殊社會規則,本框題是對第六課規則與秩序中規則內涵的延伸。這一框題的內容也是教材後半部分的重要起點,因而本框內容在全書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社會主義法制教育的理論基礎,也是邏輯起點。通過該框題的學習讓學生了解法律的產生及其效力與其它社會規則之間的聯繫與差別,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知法、學法、懂法、守法。

2、內容結構:

本框從內容結構上來看並不複雜,共講了三個大的問題:一是法的起原及其含義;二是法的四個基本特徵,即:統治階級的意志體現、國家制定並認可、強制力保障實施、法律具有普遍的約束力;三是法律與其它規則之間的聯繫與差異。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識記:法的含義。

理解:法的四個基本特徵及與其它社會規則之間的區別。

運用:依據法的四個特徵用具體事實給予闡述。

(2)能力目標

通過教學,培養和提高理解能力,使學生養成分析和綜合的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幫助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法制觀念,自覺遵守法律、承擔法律責任、履行法律義務。

4、本框重、難點:

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依據教學大綱、教參及學生的實際,我把理解法律的四個基本特徵確定為教學重點。把法律與道德、行為規範、制度、政策等其它社會規則之間的區別和聯繫確定為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之所以把法律的四個基本特徵確定為教學重點,是因為,第一、瞭解法的特徵能有效區別法與其它規則之間的不同,促進學生對法的規則理解,併為後課的教學起鋪墊作用。第二、加強法律基礎的教育,有利於提高學生法律道德素質修養。第三,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制社會的需要。第四,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需要。

之所以把法律與道德、行為規範、制度、政策等禪其它社會規則之間的區別與聯繫確定為教學難點,是知行統一,因為,許多學生在實踐中也能明辨是非,知道法效力高於其它社會規則,但在實際生活中,卻由於認知水平的侷限、法律意識的淡薄,並未真正認識到法律規範的重要性,以至守法和維權意識淡薄,鑑於此,我認為通過本課最根本的是教育學生真正把懂法、知法、用法、守法落實到“行”上,增強青少年社會主義法制意識。

5、對教材的處理:

鑑於以上,為有效突破重難點,我打破傳統按課本順序教學的步驟決定把回顧第六課《規則與秩序》中第一框題“規則種種”內容提到教學的第一環節,指導學生再次回顧普通社會規則內容,從複習規則的分類上引入新課;然後通過講述《法的起源傳説》入手提升學生了解法律的興趣,為課堂教學創設情景,藉此消除對法學基礎理論相對枯燥的厭學心理,並通此突破教學重點。通過新課與舊課知識點的對比,在相應案例分析活動中達到突破難點的目標。總體實現從講授—合作探究—情景體驗這樣的教學思路。

二、説教法

本堂課遵循主導與主體相結合的原則。採用學—導—學的方式,為了學生的發展,針對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充分調動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積極性學生在參與討論的過程中能加深對知識本身的理解,深刻領會知識的內涵,提高比較、鑑別、分析的能力,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三、説學法

學貴有疑。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善於發現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通過思考、討論、分析達到對知識的理解和覺悟的提高。

四、教學手段及評價方式

為了達到這一教學效果,我採用媒體教學手段。

語言點評為主,激發學習動機,誘發高層求知慾。

説過程

1、導課:

回顧P51第六課《規則與秩序》第一課時《規則種種》中關於規則的分類內容。將正式規則、強制性規則的相關內容帶入新課學習,引出課題:什麼是法?講述《關於法起源的傳説》為學生學習創造情景,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創造輕鬆氛圍。

2、講授新課

引導學生閲讀P56內容,找出法的含義。並説明法律的含義實際上包含了法律的特徵。

指導學生閲讀P57的材料“漢謨拉比法典”;例舉:不同社會制度下的法律條文,引導學生了解法的第一個特徵:法律是掌握國家政權的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

例舉:法律、實施條例、村規民約,引導學生區分不同類型的規範性文件制定主體,瞭解法的第二個特徵:法律由國家制定並認可。

簡要介紹法律與其它規範性文件制定、發佈程序。

利用P57《討論》“村民犯錯被關押”加以對知識點的強化。

設問:道德、紀律、制度違反後會有怎麼的後果?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後的後果?通過對比,引導學生了解法的第三個特徵:法律依靠國

家強制力保證實施。

向學生解釋概念什麼是國家強制力;國家強制力的作用,幫助學生了解國家的正常運轉離不開這些部門。

閲讀P59的材料並討論,我國法律對哪些人起作用?有沒有特例存在?國家領導幹部是否可以不受法律的約束?引導學生了解法的第四個特徵:法律具有普遍的約束力(板書)。

活動:P59《探究》結合身邊的事例,感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強化學生守法意識。

回顧法的四個基本特徵,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法律含義的理解。

活動:尋找法與其它規則之間的異同。從制定方式、約束的範圍、承擔的後果、保證實施的方法四方面尋找法與道德、紀律、制度之間的區別與聯繫。

五、説總結

正常的社會生活中,不僅需要各種紀律、守則和道德規範來進行維護,也離不開法律的保障,法律是社會規則中約束力最大的、保障力最強的,法律和其它社會規則一樣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每個人都必須遵守法律,按照法律的規定辦事。

説課稿 篇7

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IP地址》。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等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説明。

一、 教材分析

1、課文所處的地位及作用:《IP地址》是新課標下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第三個選修模塊——網絡技術應用下的網絡技術基礎的內容。本模塊要求學生應掌握網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應用技能;掌握網站設計、製作的基本技術與評價方法;體驗網絡給人們的生活、學習帶來的變化。

2、就本課而言,其內容包括識記和操作兩個方面,其教學目標為

1)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網絡技術的興趣

2) 知識目標:從互聯網IP尋址的角度理解為什麼採用IP地址;掌握IP地址的結構,如何劃分、分類;從組建網絡的角度熟悉子網劃分的基本方法

3) 能力目標:學會設置IP地址,安裝IPv6協議,使用IPv6資源

3、教學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IP地址的層次結構和分類,安裝IP協議和設置IP地址

教學難點:如何進行子網劃分

二、説教法、學法

1) 説教法

本課採用的主要教學方法有激發興趣法、講授法、任務驅動法等。

本節內容的教學目標包括情感、識記和操作三個方面。首先,用激發興趣法激發學生學習網絡技術的興趣。建構主義認為,學習過程是學生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的過程。其次,針對知識目標,它是屬於識記的內容,應用講授法傳達知識給學生並進行總結歸納。信息技術本身是操作性比較強的課程,強調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最後,用任務驅動法給學生布置上機操作實踐,讓學生自主探究如何安裝IP協議和設置IP地址。

2) 説學法

本課採用的學習方法有小組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等。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本課採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主體式教學模式。除了識記部分的內容外,對於操作性的內容採用自主探究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帶着任務通過課堂討論、相互合作、探究

實踐等方式,在做中學、學中做,自我探索,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善於發現問題、發揮團結互助精神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説教學程序

1. 教具、學具準備:網絡教室(包括計算機、網絡、投影設備)、PPT

2. 教學過程

1) 導入,提出本課學習主題

計算機聯網,教師機安裝了IPv6而學生機未安,教師打開一個有網絡電視的網站進行點播能夠觀看,讓學生照做,學生不能觀看,由此設置懸念,讓我們先學習有關IP地址的基礎知識然後學習如何安裝IPv6協議進而觀看網絡電視。

2) 提出本課學習內容和目標

3) 播放PPT,講授本節課程內容。教學內容分為七塊,分別為IP地址的作用、層次結構、分類、直觀表示法、特殊的IP地址、子網編碼、多種查看方法。

4) 全班分組,探討以下問題,各組派代表回答問題

a) 為什麼要使用IP地址,IP地址有什麼作用?

b) IP地址為什麼要使用子網編碼方法?

c) IP地址與物理地址的關係是什麼?

d) IPv4有什麼侷限性?與IPv4相比IPv6有什麼優勢?

5) 教學實踐

a) 上網查詢安裝IPv6協議的方法並在計算機上安裝ipv6協議,教師巡迴輔導,學生互助學習

b) 查找IPv6資源,觀看網絡電視

c) 註冊ipv6論壇(如我愛威六、樂乎論壇),進行資源的共享

6)佈置作業,鞏固所學知識

説課稿 篇8

新標準英語一年級起始第一冊

Mdule4 Unit1 It’s red.

第四模塊 第一單元 它是紅色的。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新標準英語》第一冊。

1. 教學目標:我根據教材、大綱提倡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和一年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與興趣特點,將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定位於:

認知目標:通過圖片展示、展示、説唱、小遊戲等教學手段,使學生能夠聽、説、讀出所學的顏色詞彙。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運用簡單的語句對各種顏色進行問答。

2.教學重難點:本課的訓練重點是讓學生通過聽、説、讀、玩、做等各項教學活動,真正掌握紅、黃、藍、綠、黑、白六種顏色的英語詞彙。難點在於各種顏色詞彙的發音及分辨。避免學生讀錯音,顏色詞彙間相互混淆的情況發生。

第二部分:教法和學法

針對本課時的教學內容,我將採取以下教學方法:實物展示法、直觀教學法、提問法、情景教學法。做到精講多練,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在聽、説中感悟英語;在活動中,通過小組合作學習、遊戲法學習建立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感。

第三部分:教學過程的設計思路

為了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我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營造課堂氣氛,培養學生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

1.教學熱身 (War up)

(1)師生問候:通過簡單的問候,可以幫助學生適應英語語感,使學生很自然的進入英語學習狀態。

(2)歌曲導入,激發興趣

教學熱身是英語課堂教學方法的重要形式之一,我採用歌曲的形式來緩解學生的緊張情緒,建立輕鬆和民主的課堂氛圍,為進一步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2.內容呈現 (Presentatin)

根據一年級國小生形象思維佔主體的思維特點,我先告訴學生我有一個朋友,它有許許多多漂亮的衣服,它每天都要換好幾次,讓學生猜猜它是誰,許多同學都能猜出它是變色龍。然後我介紹變色龍是一種可以不斷變換膚色的動物,接着展示變色龍白、黑、紅、藍、綠、黃膚色的。(先是一隻白色變色龍,通過逐次點擊變化各種顏色,變顏色的同時出示句子及顏色單詞。注意出示要有規律:5

標籤: 説課稿 模板 彙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hk/fanwen/shuokegao/j1lqv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