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説課稿 >

有關説課稿錦集七篇

有關説課稿錦集七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説課稿,是説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麼應當如何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説課稿7篇,歡迎大家分享。

有關説課稿錦集七篇

説課稿 篇1

一 、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去括號法則及其運用,去括號是中學數學代數部分的一個重要的基礎知識,是以後化簡代數式、分解因式、解方程(組)與不等式(組)、配方法、函數等知識點當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對於七年級學生來説接受該知識存在一個思維上的轉變過程,所以又是一個難點,由此可以看出,去括號在國中數學教材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

二、目標分析

知識與技能目標:

1、學生經過觀察、合作交流、討論總結出去括號的法則,並較為牢固地掌握。 2、能正確且較為熟練地運用去括號法則化簡代數式、解決簡單的問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

1、經歷觀察、實驗、猜想等數學活動過程,形成一些解決問題的策略,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化繁為簡等;

2、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的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知識的分解、知識的整合能力。 情感與價值目標:

1、通過學生間的相互交流、溝通,培養他們團結協作的意識。

2、瞭解數學的嚴謹性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去括號使代數式中的符號簡化,便於合併,體現了數學的簡潔美。

三、重難點分析

重點: 去括號法則及其應用。

難點: 括號前面是“一”號,去括號時,括號內各項應如何處理。 重難點的突破:

1、讓學生理解去括號法則產生、發展及形成過程。

2、口訣記憶:去括號,看符號:是“+”號,不變號,是“一”號,全變號。

四、教法學法分析

教師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和推動者,並且七年級學生的思維呈現出的特點是:具體、直觀、形象。為突破難點,選用“情境→探索→發現”的教學模式,通過直觀教學,藉助遊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的未知欲,求勝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以“自主參與,勇於探索,合作交流”的探究式學習方法為主,從而達到提高學習能力的目的。

五、設計理念

1、本節課藉助遊戲,設置問題情境及練習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學生動腦、動手,讓他們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數學直覺能力,還啟發學生的探索的靈感,從中獲得數學的思想、方法、能力和素質,同時也獲得對學習數學的興趣。

2、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責任是為學生的發展構建一個和諧、開放的思考、討論、探究的氣氛,要為他們創造“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課堂境界,學生從中獲得知識、方法、科學精神,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六、教學流程

綜合以上分析,為了緊扣教學重點,突破難點,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幾個環節:

1

2

七、教學反思

1、營造了民主,寬鬆的教學氛圍,建立了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學生在輕鬆的心態下高效地學習。

2、情景設置有特色,切合學生實際,能讓學生產生共鳴;自學材料中的問題設置有思維梯度,環環相扣。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全過程,親歷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提高了探索能力和數學化意識。

説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作用及地位

本課是省教版《國小信息技術》(下冊)第五課。主要介紹了在word程序中建立表格的方法,及通過合併單元格、插入斜線表頭、調整行寬列高等操作來編輯表格的方法。表格是文字處理中常見的表現形式,而課程表是日常學習、生活中對錶格的一個重要的應用。

《江蘇省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提出:信息技術課程應當貼近學生的生活,應當充分利用學生生活中的資源、題材和範例組織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活動,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意識與能力。因此,課文提出了一個學生熟悉的任務——製作一張課程表,並藉以引出在word中建立、編輯表格的方法。課程通過任務的完成,來驅動學生對錶格製作方法的學習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協作學習的能力。

2、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內容的分析和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知識與技能:

1)瞭解行、列、單元格的概念;2)掌握在word中插入表格的方法;3)掌握合併單元格的方法;4)掌握插入斜線表頭的方法;5)掌握在單元格中輸入內容的方法;6)掌握調整列寬和行高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1)以探究學習的方式,掌握表格操作的基本知識;2)學會評價作品,交流體會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逐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探索的精神;2)讓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體會成功的快樂。

3、重點、難點

根據學生平時在學習、生活中對錶格的接觸與瞭解,我發現,學生對錶格中的行、列的概念相對清晰一些,但是對於單元格的概念幾乎沒有。而單元格恰是在word程序中建立表格的常常提及的一個概念,所以,我認為,需要將單元格的概念作為一個重點,深化學生的理解。此外,根據學生平時接觸表格的複雜性來看,學生接觸的表格中帶有合併單元格和斜線表頭的表格比較少,因此,學生在學習上可能出現的盲點和較多的難點。同時,對於行寬、列高的設置時,對學生的鼠標操作熟練度有一定的要求。

綜合以上觀點,我對重點、難點的設置如下:

重點:1)掌握在word中插入表格的方法;2)掌握合併單元格的方法;3)掌握插入斜線表頭的方法;4)掌握調整列寬和行高的方法。

難點:1)掌握合併單元格的方法;2)掌握插入斜線表頭的方法。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對電腦的學習已有一年半的時間了,對於計算機的基礎操作有了一定的熟練度。在本課學習之前,學生也已經學習了word程序的基礎操作,對word程序有了一定的瞭解。

同時,藉助數學課的學習,四年級學生對錶格已經有了一定的初步認識,對錶格中的行、列概念也有了一定的認知,可以促進學生對本課的更好的學習。

但是,對於我校的學生來説,很多學生的家庭情況不是很好,很多學生平時接觸不到電腦,這直接影響到他們對電腦操作的熟練度。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

1、教學方法:

《江蘇省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提出:信息技術的'學習可以採取項目引導、任務驅動、主題活動等形式,選取體驗學習、模仿學習、遊戲學習、探究學習、實驗學習、設計學習、問題解決學習等方式進行個人的、小組的、集體的以及多種形式相互融合的學習活動。學習過程應該成為學生充滿快樂體驗、充滿探究挑戰的人生經歷。

根據本課的具體情況,我使用到的教學方法有:

1)、任務驅動。建構主義教學設計原則強調: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大的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以探索問題來引動和維持學習者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創建真實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帶着真實的任務學習;學生必須擁有學習的主動權,教師不斷地挑戰和激勵學生前進。“任務驅動”教學法符合探究式教學模式,適用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且,“任務驅動”教學法符合計算機系統的層次性和實用性,按照由表及裏、逐層深入的學習途徑,便於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信息技術的知識和技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會不斷地獲得成就感,並更大地激發起求知慾望,從而培養出獨立探索、勇於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

2)、小組合作探究。學生藉助小組合作討論,通過觀察,自己發現問題,親自嘗試、合作解決、最後由學生自己歸納總結,來完成本課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以教師為課堂的引導者,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和體驗各種探究活動,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變被動接受式學習為主動探究式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的切入點和突破口。

2、教學手段

實物教學、多媒體光盤、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準備

1)2張實物示例課程表;

2)網絡機房。

五、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應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體現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自主探究為特徵的探究性學習模式,以此來實現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的目的。以學生為中心,學習者在教師創設的情境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當前所學的知識進行建構並用其所學解決實際問題。在這種模式中,學生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和運用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指導者與組織者,意義建構的促進者和幫助者;信息所攜帶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

1、導入: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學的起點,首先在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願望”。從心理學角度講,興趣是認識事物過程中產生的良好情緒。這種心理狀況會促使學習者積極尋求認識和了解事物的途徑和方法,並表現出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在國小信息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要抓住導入環節,一開課就能把學生牢牢地吸住。

比較分析導入法具有簡潔、直觀、省時的優點。

在課程的開始,先向學生展示兩種不同表現形式的課程表,一種是常見的表格化的課程表,另一種是純文字敍述式的課程表。通過這兩種課程表的呈現,向學生設問:你更喜歡哪種課程表?為什麼?從而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體會,歸納出表格的作用。

2、新授:

課文內容將製作課程表的過程差分為了5個細化的任務,這5個任務並非層層遞進式,而是相互並列的關係,其中插入表格、在單元格中輸入內容、調整列寬與行高任務相對簡單,而合併單元格和添加斜線表頭的任務學生理解相對困難。

在學生探究出表格的作用之後,我會以展示的表格化的課程表為例,向學生以集體講授的方式提示行、列的概念,並着重強調單元格的概念。

接着,我會將學生分為5個小組,每組7-8人。鼓勵學生先根據課本內容,藉助小組討論自主完成課程表的製作,當遇到實在解決不了的問題時,再停下,然後請各小組彙報,比一比哪個小組的課程表製作的最完善。

接着再請有疑問的小組提出自己的問題,以做小老師的方式,請已學會的學生來幫助不會的學生,從而進一步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如果,此時,全班同學都遇到了不能解決的問題,再由老師演示操作,以集體講授的方式,告知學生操作方法。

當所有小組都沒有疑難之後,我會再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他們先去修改各自的課程表。這時由於接受過幫助,學生的操作會相對熟練一些,所以給定的時間要較短一些。然後,當大部分小組都完成之後,再次請每一小組對其的課程表進行展示。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探究本課重點之一:合併單元格的意義,在學生第一次彙報過程中,我會向他們提出這樣的問題:1、為什麼要合併單元格?2、你再哪些地方合併了單元格,為什麼?

也為了更好讓學生理解本課重難點之一:斜線表頭的作用,在學生彙報過程中,我同樣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你覺得添加了斜線表頭有什麼作用?

3、教學評價

學生交流作品,我會從行、列數正確、表格完全、文字大小合適、行寬、列高合適,表格整體協調等方面引導學生互評。評價的結果不再是單一的好和不好,而是用鼓勵性活動給予肯定性評價,這樣做的目的,是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辨別的能力,讓學生不要單一的只用好和不好,而是説好在哪裏。實現主體的多元化,評價結果的多元化,並且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4、總結

引導學生自我闡述學習心得與成果並完成“信息積累卡”的填寫。

5、課後作業

製作一張日曆。

説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電磁感應》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物理電磁學是由電場,電路,磁場,電磁感應和交流電五部分組成。其中電場,電路,磁場等相關知識是進一步認識電磁感應本質的基礎,同時,電磁感應知識又是認識交變電流的起點,因此,《電磁感應》是電磁學中承上啟下的一章,是電磁學中的重點。

2、教材的結構和特點

本章教材從感應電動勢產生的條件到進一步認識感應電動勢大小,方向,最後是感應電動勢在實際中的應用,全章以"磁通量的變化及變化率"為核心線索貫穿始終,結構非常嚴謹有序。另外,本章教材有一個特點,就是以多個實驗事實為基礎,讓學生首先有感性認識,再通過理論分析總結出規律,從而形成理性認識。這恰好為達到 "新課標"要求的,學生要通過實驗來探究電磁感應產生的條件及感應電動勢大小,方向所遵守的規律的目的。楞次定律就是俄國物理學家楞次通過大量的實驗研究後總結出來的,它是判斷感應電流方向普遍適用的法則,因此,楞次定律是電磁感應一章中的重點和難點。

3、本節教學重點和難點

首先,教學大綱對楞次定律的知識要求是 "B"級。其次,楞次定律是一個物理規律的高度概括,學生在理解其語言表述時會有兩方面困難:

(1)楞次定律本身是判斷感應電流方向的,但定律本身並沒有直接表述感應電流方向如何,而表述的是感應電流的磁場如何。

(2)學生對"阻礙"二字的理解往往會產生誤區,把阻礙原磁場的磁通量變化,理解為阻礙原磁場。因此,楞次定律的理解是本節教學的難點。楞次定律的應用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二,教學目標

按照新課標的要求,這節課不單是為了使學生知道實驗的結論和規律的內容,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知道結論和規律是如何得出的,因此教學重心要從結論的學習上轉移到概念和規律的形成過程的學習,以及形成這些概念和規律所用的方法的學習中。因此,我從以下三個方面確立本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楞次定律的內容

2)會用楞次定律解答有關問題

3)通過實驗的探索,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收集,處理信息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嘗試應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

2)通過科學探究之後,使學生學會依照物理事實,運用邏輯判斷來確立物理量之間的因果關係,樹立把物理事實作為依據的觀念,形成根據證據,邏輯和現有知識進行科學解釋的思維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對科學實驗的探究熱情,使學生具有勇於創新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三,教學方法

學生各種能力的發展,是和他們在學習中的相關行為聯繫在一起的。要發展某種能力,就必須經歷相應的學習過程。例如,只有在物理實驗中經歷獨立地收集實驗數據,分析論證的過程,才能發展學生收集,處理,分析數據,並得出結論的能力。而物理實驗功能的體現,不僅僅在於獲得所謂的"正確"實驗結果,引出概念,也不再是僅僅為了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實驗教學使學生經歷和體驗獲得實驗結果的探索過程,只有親身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學生才能對什麼是科學,什麼是科學實驗有較為深刻的理解,才能在這樣的過程中受到科學方法的訓練,形成科學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

楞次定律是來源於實驗中的探究。探究式課堂教學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運用科學探究的方法進行學習,因而知識與能力的獲得主要不是依靠教師進行強制性的灌輸,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主動探索,主動思考,親身體驗出來的。探究式課堂教學實質上是將科學領域的探究引人課堂,使學生通過類似科學家的探究過程理解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的本質。

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通過前幾節的實驗探究出電磁感應產生的條件,及感應電動勢大小的規律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對進一步學習感應電動勢的方向應該有一定的興趣和熱情,且有一定的實驗基礎,因此根據教材的特點和教學目標,我變單純的教師演示實驗為學生小組的探究實驗,同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物理情境,啟發,引導學生按照新課標中科學探究的七個要素進行實驗探究。達到"問題讓學生自己提出,方法讓學生自主確定,實驗由學生自主設計,證據讓學生自己收集,規律讓學生自主發現,結論讓學生自己得出,最後問題由學生自主解決"的目的。

四,課堂教學模式及課型:實驗探究式教學 新授課

五,教學用具:

1、計算機,大屏幕投影;

2、線圈,條形磁鐵,導線,乾電池, 靈敏電流計。

六,教學過程設計

1、引入新課,提出問題;

2、啟發猜想,問題假設;

3、明確目的,制定計劃;

4、進行實驗,收集證據;

5、評估交流,發現問題;

6、引導中介,深入探究;

7、對比分析,得出結論;

8、歸納綜合,總結規律;

9、基本練習,體驗成功;

10、得出方法,靈活運用;

11、課堂小結,深化理解;

教學過程中的關鍵步驟:

1、評估交流,發現問題

感應電流方向

磁鐵磁場方向

感應電流磁場方向

B感和B鐵方向關係

甲圖

乙圖

丙圖

丁圖

如圖一所示,是以往授課時的表格,學生只是按要求直接填寫。我想,怎麼事先就知道表中要列一個"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 怎麼事先就知道要比較B感和B鐵的方向的關係呢 學生會自發的想到嗎,我以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啟發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結構。於是,我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重新設計成下面的表格,如圖二所示。

感應電流方向

磁通量的變化

磁鐵磁場方向

甲圖

逆時針

增多

向下

乙圖

順時針

增多

向上

丙圖

順時針

減少

向下

丁圖

逆時針

減少

向上

(圖二)

2、引導中介,深入探究

當學生通過實驗填寫結果後,會發現,僅僅根據以上數據不能概括出感應電流與磁通量的變化的關係,在學生苦思冥想,急於尋找方法的時候,這時,我適時點撥,可不可以找一箇中介做一個橋樑,這個中介是什麼 學生很自然會想到是: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於是,得到下表中的結果。如圖三所示。

感應電流方向

磁通量的變化

磁鐵磁場方向

感應電流的

磁場方向

甲圖

逆時針

增 加

向下

向上

乙圖

順時針

向上

向下

丙圖

順時針

減 少

向下

向下

丁圖

逆時針

向上

向上

通過以上教學設計,使學生獨立思考和主動搜索,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識的發生過程與認識的內在聯繫過程,以促使學生建構良好的知識和能力結構。

3、得出方法,靈活運用

楞次定律沒有直接給出感應電流的方向,它只是概括了確定感應電流方向的原則,給出了確定感應電流的程序,學生通過基本練習,親自體會並總結出利用楞次定律判斷感應電流方向的步驟。老師對學生的總結給以充分的肯定,並且按照新課標教材把這個程序繪畫成形象,直觀的方框圖(如圖四所示)。在此基礎之上,我啟發學生:這個方框圖不僅是概括了判定感應電流方向的思路,同時它描述了三個量的關係,同學們知道是哪三個嗎 學生回答後我給出了一個逆向應用楞次定律的習題。

七,板書設計

楞次定律及其應用

1、感應電流的磁場與引起感應電流的磁通量的變化的關係

2、感應電流的磁場總是要阻礙引起感應電流的磁通量的變化

説課稿 篇4

教材分析: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原名《義勇軍進行曲》 採用 g 調,2/4 拍。這是人教版七年級第 1 冊第一課的學習內容 ,它的前奏是 135 主調和絃音組成的號角式旋律。 第二部分由四個樂句組成,每句互相聯繫,激人奮進。歌曲中“起來、起來、起 來”以及結尾部分的“前進、前進、前進、進”都是激勵人們奮勇向前的。總之, 這是一首奮發向上,慷慨激昂的進行曲。它是中國國歌。不論是在我們每個中國 人的心中還是在本冊教科書中都佔有重要地位。通過對它的學習,為學生們以後 欣賞和學唱進行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教學目標:七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聆聽和感受音樂的能力。結合教材,並考慮到學生 們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的認知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通過學習能體會到《國歌》是國家的象徵,是神聖而莊 嚴的。每個中國人都應唱好國歌。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看影片和創設情景等方式讓學生能體會《國歌》所表 達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演唱國歌。

3.知識與技能目標:知道國歌的原名及詞曲作者生平。瞭解《國歌》產生的時代 背景。認識三連音、重音記號、漸強記號。準確掌握國歌的旋律、歌詞、節拍、 力度等。 教學重點、重點:

教學重點:瞭解歌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欣賞並能富有感情地演唱《國歌》 教學難點: 教學難點:三連音、重音記號、漸強記號的正確唱法;休止符及附點音符的演唱。

教法學法:音樂新課標分為:音樂教育應該是師生共同體驗、發展、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 美的過程。 音樂課的全部教學活動都應該是以學生為主體, 由教師主導的。 因此, 我按照新課標的要求採用激發興趣、引導、感受、體驗學習等方法。堅持以學生 自悟探究、自主練習、自信表演等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觀看、聆聽、演唱等一系 列活動中促進學生音樂感知、情感體驗、審美情趣的培養。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 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為此我設計的 4 個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

1、設問引入、激發興趣

A、 同學們, 咱們學校每週都要舉行升旗儀式, 那在升國旗時你們聽到了什麼 音樂呢?

B、 你們還在那些場合聽到過《國歌》? 通過這兩個問題我不但激發了學生學習國歌的興趣引入本課《國歌》的學習, 而且還讓學生對演唱《國歌》的環境有所瞭解,從而讓學生知道《國歌》是神 聖莊嚴的。

2、感受歌曲、瞭解歌曲

在這一環節我將播放視頻材料《風雲兒女》 片段, 並以《國歌》作為背景音樂。 在學生觀看的同時,我還將簡單介紹《國歌》原名和作者生平,以及有關《國 歌》創作中的一些鮮為人知的感人故事。 這樣做是為了讓學生了解《國歌》 ,熟悉《國歌》 。讓學生體會到《國歌》是在 敵人的炮火中產生的,它的意義十分重大。讓學生未唱先動情。啟發孩子們想 真正唱好《國歌》的迫切心理,為接下來的學唱《國歌》奠定基礎。

3、感受音樂,學唱歌曲

新課標提出音樂是聽覺的藝術, 音樂教學首先應解決的問題是使學生會聽, 所以我的學唱歌曲環節也是從聆聽開始的。

A、初聽全曲,整體感知 我將引導學生從歌詞和旋律兩個方面感受歌曲的風格,揭示其進行曲的特點。

B、配樂朗誦歌詞、體會感知 我將帶領學生合着《國歌》的背景音樂有節奏的朗誦歌詞,並組織簡短討論, 讓學生理解歌詞內容,領悟《國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琴聲引導,學唱歌曲 因為學生對《國歌》的旋律、歌詞已經比較熟悉,所以我讓學生跟琴分句唱詞, 運用聽唱法來完成歌曲的學唱。(在這個環節我將解決我的教學難點: 如:我會用“切蛋糕”的小遊戲解釋三連音。用“火車來了”和“打錘子”的 形象比喻啟發學生漸強記號和重音記號的.演唱方法。我還將讓學生自主討論探 索和模仿掌握附點音符和休止符。 在學生們掌握這些難點後,我要求他們小聲跟琴演唱整曲,並及時糾正學生演 唱中的小錯誤。最後在我的啟發下,學生們將跟着範唱大聲有感情的演唱《國 歌》這樣,我又帶領着學生一起來到了我的第 4 個教學環節)。

4、 創設情境、創編表演

播放北京奧運會升國旗,奏國歌的場景和廣州亞運會上中國體育健兒在獲得冠 軍後升國旗,奏國歌的視頻。讓學生跟着體育健兒一起演唱國歌。讓學生體會 此情此境作為一箇中國人的興奮和驕傲。 通過師生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進行創編活動表演《國歌》 。如:為《國歌》伴 奏,用簡單舞蹈動作表演《國歌》等。在這個環節無論學生表演的好與壞,只 要符《國歌》的情感表達,都會得到我的肯定和點評。因為這是學生創造力表 現。 歸納小結:我將把學生的目光引向世界

同學們,我們這節課通過學習會演唱咱們中國的《國歌》了。但是世界上有很 多國家他們也有自己的國歌。我想請你們下課後去找一找,聽一聽,比一比, 看看其他國家的國歌與我們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有什麼不同。有時間時, 再來 和老師一起分享,好嗎?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我的説課內容是9加幾,這個內容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它是學生掌握了11~20各數的認識及10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進一步學習其他進位加法的基礎。根據《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學習經驗,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為:

1、認知目標:

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初步理解湊十法和9加幾進位加法的思維過程並能正確計算。

2、能力目標

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

3、情感目標:

通過合作交流和動手操作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學習意識。

教學重點:滲透轉化思想,應用湊十法正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教學難點: 湊十法的思考過程。

二、説教法學法:

為了完成上述教學目標,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將以多媒體為主要教學手段,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等實踐活動中完成教學,併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創設富有情趣的活動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與動機。

一年級的學生由於年齡小,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容易疲勞,因此,我以學生熟悉的運動會為切入點,將數學知識融於他們感興趣的活動之中,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2、計算教學體現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採用自己認為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

教學中,我不打算強調各種計算方法的優或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學生用哪種方法簡便,而是讓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因為學生的認知水平有一個漸進的過程。

3、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我儘量給學生提供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開放性的討論中架起從已知到未知的橋樑,去獲取新的知識,讓學生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探索方法的過程中,發現新舊知識的聯繫,發現不同於常規的思維方法和途徑。

三、總體設計

本節課我安排了五個教學環節: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在這個環節中,我首先以學生熟悉的運動會為切入點,用生動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興趣。小朋友們,四月份是我校的體育節,我們學校不僅舉辦了盛大的開幕儀式,還舉行了全校運動會。看,比賽開始了,運動場上多熱鬧哇(出示課件一主題圖)!跑道上正在進行二年級的60米跑決賽,運動場的中央還進行着跳繩、踢毽和跳遠等比賽項目。在操場四周的看台上,同學們正在為參加比賽的運動員加油。為了給運動員解渴,他們還準備了一些飲料,已經喝了一些,比賽快結束時,小明問:還有多少盒?(課件二)這樣,直接引出問題,並引導學生觀察為運動員準備的盒裝飲料,激起學生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的意識。

第二個環節: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這一環節是獲取新知的過程,教學中我將以學生自主探索為主,這個環節我將分三個步驟來完成。

第一步驟是討論交流,得出方法。

在這一部分內容裏,我注重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組織學生討論還有多少盒的問題,讓學生通過互相交流説出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讓學生議一議每種方法。在學生評議的.基礎上,給予學生讚揚和鼓勵。根據學生的發言,屏幕上逐一顯示各種解決方法。在交流過程當中,學生探討出的方法有很多種,思維比較凌亂。可能出現的情況有:(課件三)

(1)依次一個一個的數1、2、3、4、12、13;

(2)先數箱子裏的9盒,然後再接着數10、11、12、13

(3)9和4合起來是13

(4)先拿一盒放進箱子裏,補足十,再想10+3=13

教師引導學生將第四種方法的思維過程用下圖表示出來,想:9加1得10, 10加3得13。

9 + 4 = 13 (課件四)

1 3

10

通過直觀的分析比較,讓學生找到自己喜歡的方法。

副標題#e#

第二個步驟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為了更好的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我設計了一個比賽環節:利用主題圖讓小組成員互相提出加法計算的問題,看誰提得多,並給予獎勵。運用孩子們提出的問題,巧妙自然地將9加幾的問題搬到黑板上,例如:

踢毽組和跳繩組一共有多少人?

9 + 3

踢毽組和跳遠組一共有多少人?

9 + 7

在整個過程中,學生自主尋找要解決的問題,並探求解決問題的途徑,教師只起引導作用。

第三個步驟是歸納算法,鞏固記憶

兒童的思維離不開動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在引導學生歸結湊十法算理時,我先讓學生動手操作,用擺小棒的方法計算9+3,左邊擺9根,右邊擺3根;再讓學生回憶幾加幾湊成十,讓學生自己想辦法移動小棒,根據學生的思路,填寫思維圖。學生可能出現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從3根裏拿出1根和9根湊成10根,10再加2等於12(課件五)

9 + 3 = 12

1 2

10

第二種是從9根裏面拿出7根和3根湊成10根,10再加2等於12

9 + 3 = 12

2 7

10

通過學生動手操作擺圓片,計算9+7,學生也可能出現兩種思路 (課件六)

9 + 7 = 16 或 9 + 3 = 12

1 6 2 7

10 10

這裏我沒有強調看大數,分小數,而是讓學生自由地選擇分小數或分大數,只要能湊成十都是可以的。

(3)鞏固新知,尋找規律

一年級學生注意力不持久,在突破重難點之後,我運用多媒體教學,展示一個砌房子的遊戲,將9加幾的算式有規律的排列,先讓學生髮現每個算式的第一個加數都是9,從而引出課題9加幾,再讓學生計算結果。既調節了學生的注意力,又鞏固了9加幾的知識。讓學生計算出9加幾的算式後,再觀察得數特點,發現規律,找尋又快又對的計算竅門。(課件七)

9+1=10

9+2=11

9+3=12

9+4=13

9+5=14

9+6=15

9+7=16

9+8=17

9+9=18

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可以發現和的個位上的數都比第二個加數少1,那我繼續追問,這個1到哪去了?學生很自然的想到1和9湊成10了,從而對湊十法進一步加深了印象。

(4)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是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靈活應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我安排了兩個練習。第一個練習是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色彩鮮豔的菠蘿、蘋果圖,培養學生看圖列加法算式的能力,(課件八)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使學生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第二個練習是根據圖意填寫算式。這道題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先讓學生弄清楚畫中的內容,再讓同桌互相討論提出問題。可以自己選擇計算出蜜蜂的只數或鮮花的朵數。在計算鮮花的朵數時,學生可能會按從左到右的順序把算式填成6+9=15,要給予肯定;在計算蜜蜂的只數時,學生也有可能按蜜蜂的顏色分類把算式填成10+5=15,在肯定學生計算正確的同時,也要表揚他能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並用前面學過的知識解決新的問題。

(5)全課小結,完善新知

我先讓學生説説這節課裏學會了什麼?解答這些題你最喜歡用哪種方法?在進行評價時,我會採用目標多元化、方法多樣化的評價方式來表揚和鼓勵學生,讓學生看到自己的方法得到老師的認可,學習的興趣會更高,真正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 以上是我對9加幾這部分內容的分析和教學設想。

説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小班數學活動《去小熊家做客》。下面我將分別從教材分析、目標定位、活動準備、教法學法、活動過程幾方面進行我的説課。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內在聯繫:

一一對應是比較物體的集合是否相等的最簡便、最直接的方式。不僅可以比較出兩個集合之間量的大小,更重要的是還可以發現相等關係,這是幼兒數概念產生的一個關鍵性步驟。因此,讓幼兒通過嘗試一一對應的操作匹配能較好地為幼兒進行"比較活動"作好準備。小班幼兒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經常不能持久地參與活動,而且他們對自己感知到的東西缺少表達的習慣和方法。因此萌發他們參與活動的興趣.培養表達他們自己的想法很重要。

本次活動是幼兒非常感興趣的較為感性的活動。一是以去小熊家做客引出課題,激起幼兒學習的興趣。引導幼兒學習重疊對應,對於幼兒而言,通過重疊的方法更容易發現兩個集合之間的對應關係。二是感知一一對應的關係,教師提供給幼兒誘發對應性的材料,去給小熊買水果。容易使幼兒進行一一對應操作活動,使幼兒初步形成了一一對應的意識。三是比較男女小朋友的多少,這主要是數與量的對應,將一一對應提升一個高度。

(二)活動目標活動中幼兒通過一系列的操作來獲得重疊和並置的對應方法.並通過這種方法發現物體之間的數量關係。在活動中教師不向幼兒傳授一一對應的方法,而是讓幼兒自己去發現,這有利於幼兒認知結構的發展.有利於他們以後對數概念的理解。

1.學會用重疊的方法比較兩組物體數量的多少。

2.學會運用多、少、一樣多來表達兩組物體的數量關係。

喜歡數學活動,對數學操作活動感興趣。

(三)活動重難點

1.能準確運用多幾個、少幾個、一樣多來表達兩組物體間的數量關係。

二、教材特點

小班幼兒在學會了區別"l"和"許多"的基礎上,可以學習比較兩組物體數量的相等或不相等,即所謂的"一樣多"和"不一樣多"。在比較的過程中通常會運用一一對應的方法。對應一般有兩種:重疊對應(即將第一組物體從上到下或從左到右排成一行,再把第二組物體一個一個分別疊在第一組物體的上面)。並置對應(即把第一組物體排成橫列或豎行.第二組物體一一對應分別擺在第一組物體的下方或左、右方)。

一一對應的內容大致可以分為物與物的一一對應和物與數的一一對應。比較常見的形式有:相關物體的匹配、數和量的對應匹配、顏色的對應、形狀的對應、大小的對應等。小班第二學期的幼兒對5以內的數量關係、物體的明顯特徵,物體簡單的排列(橫排、豎排)以及生活中常見的相關事物。有了一定的經驗積累,為進行一一對應的教學做了較好的鋪墊。他們對操作性較強的遊戲活動較感興趣,一一對應的活動正是為幼兒提供了直觀生動的操作機會,使幼兒在玩一玩、排一排的'過程中感知到抽象的數、物之間的邏輯關係。

三、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是為了完成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是通過環境、材料相互作用獲得發展的,活動準備必須與目標、活動主體的能力、興趣、需要等相適應,所以,我進行了以下準備:活動準備:教學掛圖兩張,音樂,幼兒操作材料若干。

四、活動方法

(一)説教法小班幼兒年齡小、愛玩、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充分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採用了以下方法進行教學,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充分發揮學習的積極性、參與性。

1.情境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考慮到小班幼兒易受情境感染的特點,有目的地創設了去"去小熊家做客"的情節,以引起幼兒的興趣,激發幼兒的排序興趣,讓幼兒積極觀察,動腦,以達到個性與素質的共同發展。

2.交流討論法:恰當的問題有助於活躍幼兒的思維,啟發學習,有利於幼兒獲得新知識和發展智力,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在排序過程中,我積極引導幼兒觀察物體的排序規律,在觀察探索的過程中充分讓幼兒表達自己的看法,進一步感受到了參與活動的樂趣。

(二)説學法

1.操作法:本活動的操作是通過讓幼兒觀察,嘗試圖形的排序方法。有一位教育專家曾經這樣形象地比喻:孩子的學習是聽過就忘記,看過就記住,做過就理解。這句話很好地闡明瞭孩子的思維和學習特點:直接行動思維接受知識的速度優於具體形象思維,更優於抽象邏輯思維。因此,為幼兒創設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動手操作的機會,是幫助他們獲得知識的最迅速、最便捷的途徑。本次活動就是以這種理念為依據,讓幼兒在輕鬆的氛圍裏自由地操作。

2.情境體驗法:針對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採用了創設情境的方法,通過情節,使每個幼兒都有實際體驗,獲得愉快感、輕鬆感與成就感。在情節中輕鬆掌握了比較多少的方法。在反反覆覆的觀察和交流中,並不缺少的是為孩子創設情境,讓孩子們在自己的努力下一步步地接近成功,從而培養孩子們喜歡幫助他人和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習慣。

五、活動過程

(1)談話引入,激起幼兒學習興趣

1.小朋友們好,今天小熊送來一張請柬,邀請我們去它們家做客,你們願意嗎?

2.隨音樂帶幼兒進教室。

(2)參觀卧室,初步學會用重疊的方法比較多少

1.引導幼兒觀察小熊家的卧室設置,數一數每一種物品都有幾件?

2.請幼兒説一説如果每一隻小熊睡一張牀,那麼牀的數量多還是小熊的數量多,怎樣比較他們的多少。

3.教師示範用重疊的方法比較多少,並引導幼兒説出熊的數量比牀的數量多(或少)一個。

4.用同樣的方法引導幼兒比較小熊和拖鞋的數量,並説出小熊和拖鞋的數量關係。

5.教師小結:比較兩種物體數量的多少,我們可以採用重疊的方法,就可以説出他們之間的數量關係了。

(3)參觀餐廳,重點學習表達數量關係1.請幼兒觀察餐廳內的設置,並比較小熊和椅子數量的關係,並嘗試表達他們之間的關係。

2.請幼兒操作掛圖並表達小熊和帽子的數量關係。

3.請個別幼兒操作比較蘋果與小熊數量的關係,並引導幼兒説出蘋果與熊之間的數量關係。

(4)遊戲:選水果

1.教師交代操作要求:幼兒每人為小熊家選一種水果,並數一數水果的數量,老師説出水果的名稱,幼兒用重疊的方法比較水果與小熊的數量關係。

2.拓展延伸:比較男女朋友數量的多少。

説課稿 篇7

今天我説的課題是《水旱災害和印度農業》,這一課題選自人教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七年級下冊的第七章第三節《印度》,適用於七年級學生學習使用。

首先,對教材進行分析:

本節教材屬於世界地理分區部分。印度是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條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國家。本課題教材內容是在學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與人口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已有的氣候知識,來分析水旱災害頻繁與西南季風的關係;接着講述了印度農業生產的巨大變化,教材還安排了南亞季風圖與印度年降水量、農作物及礦產分佈圖以及三處學生課堂活動內容,進一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節用意在於使學生避免死記硬背,能夠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災害頻繁的原因、理解工農業生產佈局的原理等,從而提高學習能力。教材的這種安排,也從農業發展與人口壓力、農作物的分佈與自然條件的關係、工業生產佈局與原料產地的關係等方面體現了環境-資源-人口這一主線,正確地闡明人地關係。 據此,根據新課標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知識目標:認識地形、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係,理解有關人地關係、生產佈局的基本知識。

能力目標:達到能夠利用孟買氣温、降水統計圖説出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徵,理解南亞季風與水旱災害的關係。

情感目標:通過對治理印度水旱的討論,激發學生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情感,培養人地關係協調發展觀。

教學重點難點:根據課程標準及教學目標要求,確定印度水旱災害與西南季風的關係為教學重點。印度的農作物分佈與地形和降水量的關係既為教學重點亦為教學難點,因為學生綜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確定印度的農作物分佈與地形和降水量的關係為教學難點。

綜上所述,我把本課教學用一課時,關於印度的水旱災害首先通過媒體報道,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災害的無情,接着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小組討論分析南亞季風對降水的影響。關於印度農業部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通過課件演示,形象直觀的對比印度的年降水量與農業帶的分佈等,突破教學重難點。

在教學方法上,我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使教學演示與講解更為直觀,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主要通過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練習和資料,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讓學生自讀課文、分組討論,探究印度水旱災害頻繁的原因,理解工農業生產佈局的原理等,從而提高學習能力。

教學方法

1.分組討論法: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使學生積極思考,變學會為會學;

2.分析講解法:對地理原理和難點,教師運用多媒體及圖、表輔助,分析講解,予以突破;

3.比較教學法:通過與已知的地理知識的縱向、橫向比較,開拓學生的思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鞏固。

教學過程

首先是前提測評:複習印度人口特點及印度的地形特點?

接着請學生自讀課文“水旱災害頻繁”,説説印度氣候有何特點?板書。這一部分內容不多,目的是為了促使學生積極思考,使學生由學會到會學轉變。

下面師生共同總結:印度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由於受季風的影響,年降水量極不穩定,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水旱災害頻繁。

多媒體展示印度的水旱災害,利用圖片與新聞,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自然災害的無情,激發同情心。

水旱給印度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很大影響。為了抵禦水旱災害,印度人民是怎樣抵禦自然災害的?

師生總結:印度人民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例如,北部恆河、印度河流域規模龐大的灌溉系統,南部的防旱貯水池等。

但是面對嚴重的水旱災害,印度現有的水利工程依然顯得有些不足。是什麼因素導致印度水旱災害頻繁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讀課本37頁孟買年內各月氣温和降水量圖,分析一下受熱帶季風影響,印度的雨集中在幾月份?旱季又集中在幾月份?

那旱季與雨季的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和最少的月份相比要差多少?

請同學們前後桌一組,結合你的生活實際討論一下,雨季來臨時會是一番什麼樣的景象?到了旱季農田裏又會是一幅什麼樣的景象呢?

那是什麼原因造成如此頻繁的水旱災害呢?

請同學們讀南亞季風圖,比較分析1月、7月盛行風向有什麼不同?西南季風對印度的降水有何影響?完成P38頁的表,以説明印度的水旱災害與西南季風變化的關係。

多媒體輔助教學,師生共同總結:我國也是季風氣候,我國也同樣是一個水旱災害頻發的國家,請結合我國的國情,討論該如何治理印度的水旱災害?大修水利工程,引導從我國的南水北調工程借鑑經驗。

標籤: 説課稿 錦集 七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hk/fanwen/shuokegao/g49dr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