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説課稿 >

【精品】説課稿範文集合8篇

【精品】説課稿範文集合8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説課稿8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品】説課稿範文集合8篇

説課稿 篇1

《哪種材料硬》是教科版《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的第二課。本課是在認識了生活中周圍的物體由不同種類材料組成的基礎上,開始具體探究材料的物理特性——硬度,並且學習通過刻劃法來比較材料的硬度。這是本單元探究物體物理特性的開端,所以比較物體的硬度這個實驗探究過程是非常重要的。

硬度是材料表現出來的基本物理特性之一,學生對它有一定的認識,學生在生活中能通過自己的一些方法來比較物體的軟硬,但是他們的這些認識和方法和科學的標準有一定差距,因此我在設計本課的時候設計了一個交流互動的環節。我使用摸一摸的遊戲,在猜測中使全班同學都參與這個討論的過程,從而來認識更科學的刻劃法。這也更充分地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的精神。

根據我對教材的把握和對學生的分析,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

教學目標

1、硬度較大的材料能在硬度較小的材料表面留下劃痕。

2、認識金屬堅硬、有光澤、能導電、易傳熱、有延展性的特徵,將特徵與用途相聯繫。

過程與方法

1、用刻劃的方法比較木頭、紙、金屬、塑料四種材料的'硬度大小,並對材料進行比較、排序和描述。

2、通過簡單的實驗和觀察,瞭解金屬的不同物理特性,並能用語言描述材料的特性。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同物體的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檢驗的。

2、認識到用刻劃的實驗方式檢驗硬度大小更準確、可靠。

3、增強材料循環利用、節約資源的環境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

利用刻劃的方法,判斷四種材料的硬度大小。

教學難點

設計實驗,分析實驗結果,判斷材料的硬度大小。

 教學準備

1.為小組準備:

木條、卡紙、鐵釘、塑料尺(各兩份);

實驗記錄單(每組表一表二各一張) ;

木片、鐵片、塑料片、燒杯、熱水。

2.教師準備:

棉花、橡皮、塑料袋、小黑板、金屬炊具、金屬暖手寶、砂紙、鐵絲、空飲料罐、電路裝置(電池)。

 教學過程

 一、遊戲導入。

1、出示一個塑料袋(裝棉花和鐵塊),讓學生摸一摸,猜猜裏面是什麼?為什麼?我們用了什麼方法猜出來的?

2、出示四種材料,分別是:(師出示材料,生齊答)木條、卡紙、鐵釘、塑料尺,思考哪種材料最硬?

3、板書課題:哪種材料硬。

 二、比較硬度。

1、小組討論猜測哪種材料硬?用什麼方法來比較?

2、組織彙報、交流。

3、揭示科學的實驗方法:刻劃。

4、説明實驗步驟及注意事項。

5、演示實驗第一組:木條分別去刻其他四種物品 ,並填寫好記錄表。

6、發放實驗記錄單和實驗器材,學生開始實驗,並填寫實驗報告,教師巡視指導。

7、學生上台彙報,展示記錄單。

8、小結。

三、認識金屬。

1、鐵是一種常見的金屬,除了鐵,你還知道哪些金屬?(板書:金屬)

2、列舉生活中金屬製品。

3、小組討論、交流,發現金屬的特徵。並填寫在氣泡圖中。(發放記錄單)

5、小組彙報交流。(教師相機板書)

(1)比較堅硬;

(2)有金屬光澤;

(3)延展性:

(4)易傳熱

(5)能導電

6、證明鐵的這些特性,並説説在實際中的運用。

(1)用砂紙摩擦帶鏽的鐵釘,會發現有它有金屬光澤。比如不鏽鋼的廚房用具,很漂亮;用來裝飾的首飾等。

(2)用錘砸扁鐵絲,放在展台上觀察前後形狀變化。金屬這種易變形的特性叫延展性。利用金屬的延展性可以製成不同形狀的物體,比如我們的文具盒、燈罩、有些手機外殼黑板包邊等。

(3)做鐵絲、竹籤泡熱水實驗,請學生感受它們温度的變化。生活中哪些物品運用了易傳熱這一特性?比如炊具、烤火用的電爐絲、有些家中裝置的散熱片。

(4)用展示台演示燈泡變亮實驗過程。當然我們生活中離不開電、要導電就離不開金屬。

四、情感教育。

1、出示鋁製飲料罐,讓學生説説它所運用的金屬的特性。

2、瞭解飲料罐的來歷,滲透環保教育。

(1)老師介紹鋁製飲料罐的由來。

(2)學生彙報啟示。

 五、總結

咱們班同學不但聰明、勤於動腦,而且節能、環保的意識還很強,老師十分欣慰。其實我們身邊還有很多值得我們變廢為寶的材料,希望大家做個有心人,這樣,既美化生活,同時也為節能、環保出一份力。

 六、佈置作業。

1、自己為節能、環保出一份力,變廢為寶;宣傳、號召周圍的人們為節能、環保出力。

2、尋找生活中的金屬製品並説出它運用了金屬的哪些特性?

 【板書設計】

第2課 哪種材料硬

刻劃

鐵釘、塑料、木頭、卡紙

金屬:比較堅硬、有金屬光澤、有延展性、易傳熱、能導電

説課稿 篇2

教材分析: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原名《義勇軍進行曲》 採用 g 調,2/4 拍。這是人教版七年級第 1 冊第一課的學習內容 ,它的前奏是 135 主調和絃音組成的號角式旋律。 第二部分由四個樂句組成,每句互相聯繫,激人奮進。歌曲中“起來、起來、起 來”以及結尾部分的“前進、前進、前進、進”都是激勵人們奮勇向前的。總之, 這是一首奮發向上,慷慨激昂的進行曲。它是中國國歌。不論是在我們每個中國 人的心中還是在本冊教科書中都佔有重要地位。通過對它的學習,為學生們以後 欣賞和學唱進行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教學目標:七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聆聽和感受音樂的能力。結合教材,並考慮到學生 們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的認知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通過學習能體會到《國歌》是國家的象徵,是神聖而莊 嚴的。每個中國人都應唱好國歌。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看影片和創設情景等方式讓學生能體會《國歌》所表 達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演唱國歌。

3.知識與技能目標:知道國歌的原名及詞曲作者生平。瞭解《國歌》產生的時代 背景。認識三連音、重音記號、漸強記號。準確掌握國歌的旋律、歌詞、節拍、 力度等。 教學重點、重點:

教學重點:瞭解歌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欣賞並能富有感情地演唱《國歌》 教學難點: 教學難點:三連音、重音記號、漸強記號的正確唱法;休止符及附點音符的.演唱。

教法學法:音樂新課標分為:音樂教育應該是師生共同體驗、發展、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 美的過程。 音樂課的全部教學活動都應該是以學生為主體, 由教師主導的。 因此, 我按照新課標的要求採用激發興趣、引導、感受、體驗學習等方法。堅持以學生 自悟探究、自主練習、自信表演等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觀看、聆聽、演唱等一系 列活動中促進學生音樂感知、情感體驗、審美情趣的培養。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 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為此我設計的 4 個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

1、設問引入、激發興趣

A、 同學們, 咱們學校每週都要舉行升旗儀式, 那在升國旗時你們聽到了什麼 音樂呢?

B、 你們還在那些場合聽到過《國歌》? 通過這兩個問題我不但激發了學生學習國歌的興趣引入本課《國歌》的學習, 而且還讓學生對演唱《國歌》的環境有所瞭解,從而讓學生知道《國歌》是神 聖莊嚴的。

2、感受歌曲、瞭解歌曲

在這一環節我將播放視頻材料《風雲兒女》 片段, 並以《國歌》作為背景音樂。 在學生觀看的同時,我還將簡單介紹《國歌》原名和作者生平,以及有關《國 歌》創作中的一些鮮為人知的感人故事。 這樣做是為了讓學生了解《國歌》 ,熟悉《國歌》 。讓學生體會到《國歌》是在 敵人的炮火中產生的,它的意義十分重大。讓學生未唱先動情。啟發孩子們想 真正唱好《國歌》的迫切心理,為接下來的學唱《國歌》奠定基礎。

3、感受音樂,學唱歌曲

新課標提出音樂是聽覺的藝術, 音樂教學首先應解決的問題是使學生會聽, 所以我的學唱歌曲環節也是從聆聽開始的。

A、初聽全曲,整體感知 我將引導學生從歌詞和旋律兩個方面感受歌曲的風格,揭示其進行曲的特點。

B、配樂朗誦歌詞、體會感知 我將帶領學生合着《國歌》的背景音樂有節奏的朗誦歌詞,並組織簡短討論, 讓學生理解歌詞內容,領悟《國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琴聲引導,學唱歌曲 因為學生對《國歌》的旋律、歌詞已經比較熟悉,所以我讓學生跟琴分句唱詞, 運用聽唱法來完成歌曲的學唱。(在這個環節我將解決我的教學難點: 如:我會用“切蛋糕”的小遊戲解釋三連音。用“火車來了”和“打錘子”的 形象比喻啟發學生漸強記號和重音記號的演唱方法。我還將讓學生自主討論探 索和模仿掌握附點音符和休止符。 在學生們掌握這些難點後,我要求他們小聲跟琴演唱整曲,並及時糾正學生演 唱中的小錯誤。最後在我的啟發下,學生們將跟着範唱大聲有感情的演唱《國 歌》這樣,我又帶領着學生一起來到了我的第 4 個教學環節)。

4、 創設情境、創編表演

播放北京奧運會升國旗,奏國歌的場景和廣州亞運會上中國體育健兒在獲得冠 軍後升國旗,奏國歌的視頻。讓學生跟着體育健兒一起演唱國歌。讓學生體會 此情此境作為一箇中國人的興奮和驕傲。 通過師生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進行創編活動表演《國歌》 。如:為《國歌》伴 奏,用簡單舞蹈動作表演《國歌》等。在這個環節無論學生表演的好與壞,只 要符《國歌》的情感表達,都會得到我的肯定和點評。因為這是學生創造力表 現。 歸納小結:我將把學生的目光引向世界

同學們,我們這節課通過學習會演唱咱們中國的《國歌》了。但是世界上有很 多國家他們也有自己的國歌。我想請你們下課後去找一找,聽一聽,比一比, 看看其他國家的國歌與我們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有什麼不同。有時間時, 再來 和老師一起分享,好嗎?

説課稿 篇3

我稱海子是中國當代詩壇最美的一束煙花,雖然短暫但卻炙熱燦爛他是為詩而生也是為詩而死的,他到世上走這一遭,彷彿就是為了成就那些詩篇,然後再以讓生命戛然而止的方式,使這個慢慢拋棄了詩歌放逐了理想的世界,不敢忘記曾經還有這樣一位詩人,用自己全部的血肉、靈魂和生命來寫詩所以在我們進入海子的世界之前,請每一個人都試着呼喚出自己心靈中最真摯的部分,哪怕只是片刻,也好讓我們能夠跟詩人的心貼得更近一些

那麼如何來欣賞一首詩呢?語言是詩的載體只有通過對語言內涵的把握,對語言中所呈現出的意象的分析,對哪怕是隻言片語的透視,才可以從字的縫隙中讀出詩的味道來所以這一課主要從意象分析入手,在關鍵處略加詩人的創作背景和詩人個性特徵的介紹,幫助學生理解詩篇的內涵,從而使學生能夠在不偏離詩作基本意圖的基礎上形成自己對於詩歌的理解和鑑賞

這裏不可迴避的一個問題是,海子最終選擇了山海關上的一條鐵軌作為自己與塵世徹底隔絕的方式,那麼關於海子的死也有多種説法,西川説是由於氣功,駱一和説是用腦過度之後的腦痙攣,也有一些傳記説是由於失戀與貧窮給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不管是哪一種,總之海子是以極端的方式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這也是理解這首詩的一個重要背景但是自殺畢竟是一種非正常死亡,如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這個問題呢?首先,生命是最值得人們珍惜的,《孝經》説“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但是海子選擇了自殺,他的痛苦可能已經超越了常人,所以也許只有死亡才能讓他接近自由和理想他的選擇我們給予尊重,但是不必苟同因為我們讀他的詩就可以感受到,即使是選擇了死亡的海子,也還能在他的詩中感受人間的美好所以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得珍惜生命珍愛生活呢?所以我們今天讀海子的詩重要的是感受到他詩中的美,他詩中的意,我們用心去領悟他留給我們的啟示,這也是送給這位在天堂裏俯望我們的詩人最好的禮物

在學習這首詩的過程中,第一注重朗讀,課堂上要讓學生大膽嘗試朗讀讀詩與解詩是相輔相成的第二注重學生個體對於詩的理解,激發學生自主思考的熱情第三教師要做好引入詩境、材料補充、把握導向、提高升華的作用第四運用多媒體教學,創造品詩的氛圍可採用高曉鬆為紀念詩人所作的三首歌曲貫穿課堂,即《月色》《回聲》《白衣飄飄的年代》

這節課的主要教學目的在於,第一,個性品鑑,體驗詩情第二,珍惜生命、熱愛生活第三,讀詩、寫詩、愛詩

課堂教學要點:

引入:以“提到幸福你會想到什麼?”為話題,讓同學充分發揮想象回答(這個作用有二,第一因為這篇詩作跟幸福有關第二,詩與想象密切相關,故這個話題可以調動學生的想象思維,讓學生進入與詩對話的情景)簡短髮言之後,教師略作總結,引入正題

《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這首詩,也寫到了“幸福”,那麼詩人所認為的幸福又是什麼呢?(“餵馬”“劈柴”“關心糧食和蔬菜” “周遊世界” “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

結合學生的發言,把這些意象進一步分析,從而透視海子的生活理想

餵馬、劈柴,是一種世外桃源,田園生活的象徵跟晉代詩人陶淵明的《飲酒》中所説“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樣的田園生活理想有異曲同工之處

關心糧食和蔬菜,海子所關心的是最簡單最樸素的人類生存的必需品,同時它們也是最貼近大地和泥土的作物可以説這兩個意象是海子詩歌中有關麥地或大地意象的延伸(《訊問》《麥地》等都有這樣的意象),那麼關心糧食和蔬菜,不僅是關心平凡生活,同樣表達了海子要回歸泥土迴歸大地迴歸鄉村的心願

海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些心願呢?海子從小生長在安徽農村,雖然生活很苦,但是比起在北京的城市生活,他更喜歡農村的純樸簡單反而是城市那些充滿物質和慾望的生活讓他感到了與這個世界的隔膜,和心靈的孤獨所以他首先為自己勾畫出了一幅世外桃源的生活畫面,迴歸生他養他也滋潤他的大地母親

接下來就是周遊世界,餵馬和劈柴跟周遊世界彷彿是不太沾邊的但是要注意海子是一個詩人,所謂神遊,也許不是親身到某個地方,但是詩歌的世界是沒有邊際的他可以乘着詩的翅膀,到希臘到古巴比倫到印度,到任何他所向往的地方可以説周遊世界,是一種對於自由的渴望,也是詩人追求自由境界的象徵

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又可以做怎樣的理解?面朝大海,那麼背向什麼呢?可以解釋為遠離喧囂(塵世),大海是遼闊的,是自由的,也是生命的起源地,面向大海,意味着敞開胸懷,擁抱自然,迴歸生命的本真,而春暖花開無疑是多彩的、温暖的,花可以盛開在心中,綻放於靈魂

綜觀上述,海子所向往的幸福可以概括為:田園、樸素、自由、温暖

在第二段中,詩人還提到了幸福,那就是“和每一個親人通信,告訴他們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我將告訴每一個人”這裏體現了詩人的一種博愛,不僅要自己幸福而且要所有的人都幸福所以這首詩中,除了詩人所認為的幸福之外,還有一種幸福,那就是詩人認為説到的別人的幸福別人的幸福又是怎樣的呢?

(“一個燦爛的前程” “有情人終成眷屬” “在塵世獲得幸福”)

海子説“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陌生人指的可能就是你我,因為我們確實嚮往着這些塵世的幸福但詩人卻“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為何他只願這樣,“只願”一詞如何理解呢?只願説明了詩人對於自己所向往的幸福得執著,他認為那些塵世的幸福只是屬於“陌生人”的,也就是除他以外的他人的這裏也不免流露出一點無奈與悲傷,似乎塵世的幸福離他太遠,是這個詩界的遊子所不能及的

讀到這裏,我們原本熱情而温暖的情緒中,似乎帶上了一點憂傷,那麼這首詩中還有沒有表現這種憂傷情緒的語句呢?詩人有他自己所向往的幸福,然而從詩中我們可以看出,詩人為他的幸福加上了一些限制,那就是“從明天起”和“幸福的閃電”

“從明天起”,明天意味着永遠不是現在時,永遠都是一個未及的時間,是指向未來的幸福之可以從明天起,意思就是説海子在今天不幸福,而幸福只是一種期許同樣,如何理解“幸福的閃電”,閃電是迅速的、光亮的、而且是在夜空中才會有的這説明幸福之於海子來説是燦爛的但也是短暫的,閃電劃破夜空告訴海子的是什麼?恐怕就是這樣的一首詩,是他對幸福的理解這兩個意象同樣是把詩歌中的柔和的色調稍稍加上了一點灰色,在温暖的'情緒中也滲入了一些悲傷因為我們總是希望時時擁有幸福,幸福再長我們也不嫌棄可是海子的幸福是短暫的,甚至只有從明天開始,而且詩人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這首詩是海子自殺前兩個月的時候寫的,如果結合着海子之後自殺的這個背景,我們再來看最後的這一句“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否可以有一些新的發現大海是一種虛無縹緲的象徵,而海中之花也是海市蜃樓般的景象所以這句詩暗示了詩人要選擇虛無作為自己的歸宿,而把自己的祝福留給了陌生的你我,留給了每一條河每一座山

這裏還有一句很重要的詩句“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温暖的名字”,這也是詩人覺得幸福的事情的這些名字可能是幾個字也可能是一行詩,這裏我們不妨把這些温暖的名字看作是詩人的一行行詩句,有這些温暖的詩句存在就意味着詩人生命的永存,存於自然存於永恆之中

海子將詩作為自己的存在方式,所以海子雖然離這個塵世而去,但是他的詩依然活着並温暖着我們的心靈他用自己的詩實現着與每一個親人通信的幸福,我們讀海子的詩,也就是和他的一次神交,他啟發着我們去發現身邊的幸福,不光有開篇是學生們提到的,而且也有愛大地的、愛自然的、愛每一個人的幸福學完海子的詩還可以在加上一個幸福,那就是愛詩歌的幸福縱然有些幸福很短暫,但是也不要放棄,哪怕是曇花一現也有它值得欣賞的美

有人説,今天是一個不再需要詩的時代,因為這個時代生產出的是網絡小説、流行歌曲卻不再創造偉大的詩歌但是我要説,其實詩歌是在每一個人的心中,她就是你心靈最真實的聲音,所以每一個人都需要詩所以無論是讀詩寫詩,重要的是我們在傾聽心靈,感受精神正如海德格爾所説“讓我們詩意地生活”吧,當然在詩中還可以加入音樂,有詩和音樂我們的心靈就不再孤單(配音樂)

説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畫水果》與下一節課《嬌豔的花》都屬於中國畫教學,通過這兩節課的學習,可以學習和了解中國畫的一些基礎知識和技法,初步感受和體會中國畫特有的魅力。

2、本節課在整體知識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畫水果》是一節集欣賞性、合作性、互動性等特點於一體的美術課,在三年級學生學習了《彩墨遊戲》這節課,淡淡的接觸了一下中國畫,而這節課要學生加深對國畫的認識和一些基本技法的掌握為以後的國畫學習打下基礎, 所以本節課在整體知識結構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橋樑作用。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對作品的欣賞,分析,以及教師的演示和師生互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感受,體驗中國畫用筆,用色和用墨的基本方法和藝術特色。難點:如何用濃淡乾濕的畫法和油畫棒與國畫顏料相結合的畫法來表現事物以及畫面的構圖。

二、學情分析:

我所教授的四年級學生好問好動好奇心強,具有一定的.繪畫基礎,也曾接觸過國畫,但概念還是很模糊更別説對基本技法的掌握。一般的兒童國畫教學都以臨摹為主,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往往興味索然,作品也有明顯的程式化傾向。對此,我將靈活地理解表現方法的傳授,以無法生有法,循序漸進地啟發引導學生自然輕鬆地掌握領悟國畫的表現技法,並使之有創造的成就感,產生我要畫而非我不願意看到的要我畫的現象。

三、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情況的把握,確定本課教學目標:初步瞭解國畫的藝術形式,感受,體驗國畫用筆,用墨,用色的基本方法和藝術特色。嘗試採用國畫的基本畫法和油畫棒與國畫顏料相結合的畫法來表現一組水果靜物。

四、教學法分析:

1、以做彩墨遊戲來激發學生興趣

2、以欣賞範畫來認識國畫

3、以教師做示範講解來了解國畫基本技法

4、分組對一組水果寫生並要求創設環境背景,激發創造潛能

五、教學過程設計

1、組織教學:以小魔術來吸引學生注意力<用課前準備的一張用油了宣紙貼在黑板上,請一個同學用顏料來刷一便,立刻呈現出《畫水果》這一課題,這樣可以把學生自然輕鬆地引入課堂並出示了課題,也為一會創作埋下伏筆>。

2、引入新課:多媒體展示出不同表現方法的水果繪畫作品,提出問題:它們的相同點及不同點?教師根據學生回答結合範畫歸納中國畫的基本概念。<通過欣賞使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有大概認識,引發他們的探究慾望>

3、新授課:

A、學生嘗試用筆在紙上隨意滴灑,畫線。小結髮現墨色有乾濕濃淡等萬般變化;生宣紙有遇水滲化的特點(這樣自主體驗式的嘗試可以引導學生更深入地進行國畫學習)

B、讓學生從上下左右等方向觀察,對自己偶然畫成的圖形進行大膽想象並根據想象進行添畫。(遊戲是孩子的天性。讓他們帶着遊戲的心情,以自娛表現的方式探尋,發現宣紙滲化的規律,在偶成的圖形中展開想象與創造。這種遊戲雖然簡單,卻能克服傳統國畫臨摹教學帶給學生的畏懼感,充分滿足國小生天生對線,形的表達慾望,激發他們學習國畫的興趣,為釋放潛在的美術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C、初次嘗試後,請學生欣賞書上大師作品和其他學生作品,提出問題,看看中國畫表現水果應該如何表現。教師邊講解邊演示,向學生介紹如何用筆蘸水、調色、構圖,解決畫面濃淡乾濕的問題。

D、着重示範葡萄的畫法。

提出問題:這種表現方法還可以試用表現哪些水果(在教師的示範引導和學生間的相互學習過程中,進一步總結經驗,鼓勵他們大膽嘗試。)

E、教學拓展:我們還可以給這張畫添上背景嗎?是否還記得剛才老師的小魔術,可以用這種“油水分離法”來處理我們的背景。(教師示範,通過利用油畫棒的特點拓展他們的思維,激起他們更濃厚的興趣。)

六、學生作業

1、學生分組,每組擺放水果靜物。

2、播放優美音樂。

3、以小組為單位,創作完成作品,教師巡視輔導。

七、課堂評價

每組推薦一至兩件作品,選出學生代表,把他介紹給大家,對於表現大膽,畫面效果突出的作品,請作者詳細的介紹和講解。(通過展示、介紹、互相學生拓展知識,享受成功的喜悦。)

説課稿 篇5

一、 講講我對教材的理解:

《有幾瓶牛奶》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一冊第七單元(加減二)的第三課時。本課教學是讓學生學習了20以內的進位加法,初步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是今後學生 學習100以內數的加減法的基礎。教材提供的主題圖是笑笑有兩盒牛奶,一盒九瓶,一盒五瓶情景。主題圖中已經出示了數學問題:“一共有多少瓶?”我認為本課的主題圖給出的數學問題太直接,學生沒有思維的空間。而且情境很單一,缺乏趣味性,不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因此在教學時我把本課的情境進行了創造性的改進,把整個課堂設計在一個貼近學生生活,喜聞樂見的“遊園”這一情境中,讓此情境貫穿課堂,來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並且在情境中我把數學問題改為“一共有多少瓶”這一條件進行更改,讓學生自己去觀察情境圖,從圖中找出有用的數學信息,再根據相應的信息提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二、學生分析:

1、 學生在上學前,大部分已經受過較好的學前教育,對於20以內的加減法能很熟練的計算出得數,因此這節“9+5”的課,多於大部分學生來説是“舊”知識,並不能引起多大的興趣。

2、 學生雖然很熟練的計算出20以內加減法的得數,但是具體是怎樣得出來的,也就是計算方法卻説不清楚或根本不知道,這是本課應該解決的問題。

三、學生學習方式與評價方式。

1、 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在民主,和諧的小組中探究新知,生生互動,師生互動。

2、 鼓勵性評價,讓學生展開探究的雙翅,在數學天地裏翱翔;變幻評價方式,有師評價,也有課件中的語言評價。

四、談談我確立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以學生的全域發展”作為標準,依據以上的`教材分析和我對目標制定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徵,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我是這樣確立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學會9加幾的進位加法,鼓勵算法的多樣化,初步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獨立性。

情感目標: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能力目標:1、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以及善於交流,敢於提出自己的想法的學習態度。

2、讓學生初步體會數學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繫,具有初步的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 學會9加幾進位加法的運算方法。

教學難點: 探討“9加幾”的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

五、説説本課的教法和學法:

(一)、關於教法:

本節課屬於計算教學。傳統的計算教學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單一)及技能訓練,比較枯燥。依據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本節課在教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遊園”,使學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學習數學知識。充分運用多媒體的教學資源,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為學生展現一幅幅帶有活動情節的畫面,引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學生原有知識和經驗,以此為基礎展開想象和思考,自覺地構建知識,學會計算方法。

2、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3、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由 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計算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學中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他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提倡算法多樣化,使每個學生找 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這裏要説明的一點是:多種方法中肯定有比較簡便的方法,但是並不是每個同學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師只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比 較,同時給他們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間,千萬不要強加給學生,應讓他們在逐步的體驗中自然而然的接受,從而選取更優的方法。

(二)、關於學法:

依據新的課程標準,必須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

1、在具體情景中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和初步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的成功、學習的快樂。

2、在動手操作、獨立思考、進行個性化學習的基礎上,開展小組合作交流活動,通過比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學習方法。

3、通過靈活、有趣的練習,鞏固計算方法,提高計算技能。

4、聯繫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數學的應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六、聊聊我的教學設計與分析: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同 學們你們喜歡遊園嘛?今天老師帶大家去遊園好嘛?”“售票員阿姨看到我們來,特別歡迎,當她看到我們每個小朋友都這麼聰明可愛就想考考你們,你們願意接受 挑戰嘛?”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和參與動機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這裏設計了一個小朋友都喜歡的遊園情境,將學生喜歡的活動引入課堂,將老師的語言轉換 成售票員阿姨的語言,讓學生感到十分的有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討論算法。

“快 來看,我們來到了誰的家?”創設猴園情境,“你能根據這2個盤子裏桃子的個數提出問題嘛?”同學們在前面所學的數學知識的基礎上,可以提出不同的問題,在 對他們的表揚中導入到本節課要解決的問題,“大家提了這麼多問題,你們可真聰明,今天我們就用數學的知識來解決一共有多少個桃子這個問題?”生列式後,進 入本課的重點環節,算法的研究。(會算的孩子請他們仔細思考怎麼算出來的)

本環節的教學,我安排了5個小環節:1、獨立思考9加5的算法。2、小組交流9加5的算法,擺小棒,教師巡迴指導。3、全班交流,小組彙報,教師整理板書,鼓勵學生有不同的算法。4、請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算法在小組説説。5、課件演示算法,加深印象。

為 什麼要安排5個小環節呢?我認為探究性學習必須要有獨立思考的時間。由於學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對9加5的理解也就不同,只有讓學生經過獨立思 考,去整理自己的思路才能在後一環節小組交流中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再則,由於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語言組織能力差,只有讓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好好的想一 想應該怎樣表達自己的想法,才能在後一環節小組交流中有東西好交流。

《數學課程標準》提 出了:“提倡算法多樣化”和“鼓勵算法多樣化”的要求。不同的算法展示了學生不同的認知方式。教學中,學生探討算法,擺小棒環節的設計,目的是使學生經歷 一個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與再創造的過程。這種探究式思考的價值遠遠大於遵循某種方法的思考價值。教學中,學生的計算方法各異,不急於評價某種方法的優劣, 而是讓學生介紹清楚各種方法的特點,引導學生“取其精華”,使算法多樣化的過程成為一個探索與創新的過程。因此,既要肯定他們逐個數的方法,又要儘量讓他 們也學會湊十法,在集體反饋時,我這樣問:“這種方法你覺得對嘛? 這種方法你喜歡嘛?你能試着説一説嘛?”等問題,多創造一些機會讓他們和其它同學交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想法,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問題,在教學中,小組交流環節,使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

提 倡算法多樣化,並非要求學生一定要掌握多種計算方法。“算法多樣化”應是學生在探索算法的過程中自然形成的。新課標中所提及的算法多樣化和優化,是指集體 的多樣化,個體的優化。也就是説要求全體學生儘可能地多想出幾種不同的算法,而不是要讓每個學生都能想到或掌握這些算法。優化是學生個體的行為,教師不能 把全班同學所有的算法都優化成一個算法,這有違新課標的精神。因此,在全班交流環節,教師有意識的把學生彙報的算法板書出來,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容易 理解的方法,在小組裏再説説,達到個性的優化。最後我再用課件演示一遍算法,加深印象,理清思路。

(三)、鞏固算法 ,應用新知。

如何對學生已有的知識進行強化和鞏固呢?如果單純讓學生算9+3=□、7+9=□等算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就會受到影響。再次用故事來激發學生,對熊貓和孔雀的請求,小朋友們都很樂意幫助,讓學生在愉悦的氛圍中體會和運用多種算法。

(四)深化知識。

遊 戲是低年級兒童最喜歡的課堂學習形式。讓學生在遊戲中、玩樂中輕輕鬆鬆學知識,這不正是我們的追求。於是此環節我設計了遊戲。我説,同學們你們知道嗎、你 們的聰明表現已經在動物園傳開了,許多小動物都來歡迎你們,想和你交朋友,你們願意嘛?你喜歡誰,就用9和誰身上的數字相加,求出得數,算得對小動物就會 出來和你們交朋友的。學生爭先恐後地來玩這種遊戲,在遊戲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練習了9+幾的進位加法,並在算題的過程中練習了自己最熟練的有關進位加法的 計算方法,達到了練習和強化的目的。

(五)乘車回家,總結知識。

1、我設計了一個乘車遊戲,“同學們我們要回家了,能載我們回去的車,有12路,13路__--16路,請同學們計算出自己卡片上的題,來決定自己坐哪路車”,此環節不僅鞏固了新知,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了德育教育,其中會有幾個卡片上的題的得數在這幾路中沒有,滲透孩子們遇到此情況不要慌,要耐心等待自己要乘的車,或是給爸爸媽媽打電話。在集體活動中遇此情況應該馬上向老師彙報。

2、我們即將告別這些可愛的小動物時,你能不能告訴它們,在今天的遊園活動中你有哪些收穫呢、學生在知識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做了總結。

以上是我對本課教學的一點認識,請各位同仁、專家批評指正

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上冊的分數除法單元中的例1和例2。例1是分數除法的意義認識,例2是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在這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整數除法的意義和分數乘法的意義及計算,而本課的學習將為統一分數除法計算法則打下基礎。

例1先是對整數除法意義的回顧,再由100克=1/10千克,從而引出分數乘除法算式,通過類比使學生認識到分數除法的意義與整數除法的意義相同,都是‘已知兩個因數的積和其中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例2是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教學,意在通過讓學生進行摺紙實驗、驗證, 引導學生將‘圖’和‘式’進行對照分析,從而發現算法,感悟算理,同時也初步感受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

根據剛才對教材的理解,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通過實例,使學生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與整數除法的意義是相同的。

2、動手操作,通過直觀認識使學生理解分數除以整數,引導學生正確地總結出計算法則,能運用法則正確地進行計算。

3、經歷觀察、猜測、實驗、驗證和歸納的過程,感受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並從中發展抽象思維能力。

本課的重點是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和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本課的難點是分數除法一般算法的理解。這是因為要將除以一個數轉化為乘以它的倒數,在運算形式上由除法轉化為乘法,變化較大,而學生往往由於思維的定勢,一時不容易接受。所以本課的關鍵是如何引導學生在實驗和驗證中自主體驗和感悟。

二、説教法、學法。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本課的教學必須貫徹以學生為主體,堅持啟發與發現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大膽猜想,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的思維活動得到有效的提升,動手實踐,在體驗中、在交流中發現規律。

學習方法上強調以探究學習法和動手操作法為主。認知結構理論告訴我們,學習是學生積極主動的內化過程。只有通過主動參與獲得的知識,才是有意義的。因此,在重難點的學習上,通過摺紙實驗與驗證,數形結合,從而實現真正的理解。

三、説教學過程。

開課,就對前一單元所學的分數乘法的計算和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進行復習,目的在於為教學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打下基礎,因為分數除以整數就等於這個分數的幾分之一,根據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就用分數乘幾分之一就可以得到結果,而對於分數除法的意義,就直接利用例1的素材導出整數除法的意義再遷移到分數除法的'意義。

(一) 問題創境,對比遷移,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

在教學例1時,我沒有直接把教材中的三個問題端出來,而是讓學生通過教師給出的信息來提出數學問題,學生編出乘法問題並列式解答後,問學生:你能根據這個乘法問題編出兩個除法問題嗎?然後再一一列式解答,再通過對這三個算式的觀察比較,得到整數除法的意義。這樣安排教材,我的理解是:如果直接將素材一一呈現出來,感覺很單調泛味生硬,不能留住學生的注意力和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對思維活動就是一種壓抑,反過來我這樣安排,感覺是把靜態的教材動態的出現在學生面前,利用素材自問自答,對學生來説是一次有價值有效的思維活動,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應該是有一個提升的,同時問題也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然後指出問題中是以克為單位,如果以千克為單位,100克應該怎麼改寫?改寫後,算式應該怎麼列?後面兩題中的單位也改寫了,又怎麼列式計算?用一系列的問題,遷引出分數乘除法的算式,再通過對分數乘除法算式的仔細觀察,觀察時引導學生對照整數乘除法的算式,找到之間的共同點,從而得到分數除法的的意義與整數除法的意義相同,我這樣教學的想法是:第一因為問題更有挑戰性而能更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第二鍛鍊提高學生的觀察比較事物的能力;第三通過比較自然得出分數除法的的意義與整數除法的意義相同,讓學生有種水到渠成的感覺,體味到在數學中知識是存在相互聯繫的。

在完成做一做中,學生快速回答了2/3×4/7=8/21 8/21÷4/7=( ) 8/21÷2/3=( )的結果後,問:你怎麼這麼快就得到結果了呢?這個問題能更好讓學生利用除法的意義來解決問題,從而加深對除法意義的理解。

(二)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第一步:教學4/5÷2

1。創設問題情境:拿出一張長方形的紙,把這張紙的4/5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

○1嘗試列式;

○2組織摺紙實驗;

2。學生彙報,引導理解方法A和B。

○1師:4/5裏面有()個()/(),÷2表示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有()個()/();

○2師:在折出的長方形裏,塗一塗,再來解釋兩種方法。

○3師:還有不同的分法嗎?

第二步:教學4/5÷3

讓學生明白為什麼不選方法A?從中説明方法C與A相比有什麼優點?

第三步:拓展,實驗與驗證

1.師:其它這樣的分數除法的計算是不是也和剛才兩題一樣呢?

2.反饋交流。

觀察: 算式(形式上看)什麼變了,什麼沒變?

歸納:分數除以整數就等於分數乘整數的倒數。除轉化成乘,整數轉化成幾分之一。

(三)練習鞏固、拓展提高。

1. 形式訓練。

7/15÷4=7/15×( )

5/16÷6=5/16 1/8

3/10÷5=( ) ( )

2.計算訓練。(要求寫出過程)

2/3÷4 5/6÷5 3/8÷6 4/9÷7

3.應用:

將2/3米長的絲帶剪成同樣長的5段,每段有多長?

(四)課堂總結。

總之,本節課始終以‘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為指導思想,不斷引導學生進行類比、比較、探究、實驗和驗證,從特殊到一般,由除法到乘法,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構建認識,發展思維,形成有效課堂。

説課稿 篇7

一、活動背景

本次活動設計的靈感來源於一次班上的幼兒在活動室裏運用一些小型物品(如瓶蓋、小剪刀、幾何體、夾子等)在隨意擺弄臉譜造型,有的用瓶蓋做眼睛,小剪刀把鼻子,半圓形做嘴巴……幼兒們想象豐富,創造熱情高漲,體會着創作的快樂。 為了進一步滿足他們的興趣和需要,我將這種活動遷移引申到美術教育之中,於是我便設計了《替換想象畫》這一活動方案,旨在於為幼兒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引導幼兒展開想象的空間,表達自己的想法,在嘗試和交流中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語言表達能力和大膽的果敢精神。

二、活動目標

1、藉助相似造型,大膽表現與創造人物臉上的幾個部位。

2、在活動中發展大膽想象,勇於創造及表現的能力,體驗創作的樂趣。

三、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引導幼兒細緻觀察人物的面部特徵、表情變化,積累對人物刻畫的基本經驗。

2、材料準備

(1)數量充足的操作材料。

(2)多媒體課件、背景音樂磁帶。

(3)水果、字母、數字、蔬菜、食品、動物、圖形等背景圖。

四、活動過程:

1、初步欣賞與感知

(1)師:小朋友今天我給你們帶來了一篇優美的散文,我們一起來欣賞吧!

播放動畫課件:《給老師畫像》

(動畫顯示老師教畫畫和“我給老師畫像”的過程。圖片、朗誦、背景音樂同步播放。)

(2)引導幼兒説出老師畫像裏臉上的.幾個部位分別是什麼?(出示老師畫像)

(3)讓幼兒認識“替換想象法”。

2、隱性示範與思考

(1)展示逐步變化的多媒體畫面,一支小魔筆從基本點出發,慢慢變成了一個圓形,暫停後,請小朋友猜猜,這支小魔筆究竟想畫什麼?(讓幼兒充分發揮,大膽表述)

(2)小魔筆畫出一張娃娃臉,讓孩子説出臉上還缺少什麼?

(3)小魔筆施魔法(動畫顯示小魔筆晃動身體:我變,我變,我變變變)

(4)引導幼兒用屏幕上動畫顯示的圖片來替換娃娃臉上的其他部分,及講述為什麼這樣替換?

(5)引導幼兒進行主題創作。

3、討論與操作

(1)觀看背景圖,自由交流討論。

(2)讓幼兒在優美的音樂聲中自由創作。

4、展示與體驗

讓幼兒一起相互欣賞與展示,讓幼兒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並感受到其中的樂趣,從而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增強對美術活動的興趣。

説課稿 篇8

一、教材説明分析

1.教材的內容,地位和作用

本篇課文為國中語文第五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本節課講授內容,是第二課時的內容,着重分析“閏土”這一人物形象及其所表現的主題思想。該課書首先要求學生進一步掌握小説的相關知識及對小説的簡單鑑賞分析,學會併力求掌握從人物分析推知小説主題的鑑賞原則。再通過後面幾課的學習,構建小説鑑賞的基本框架,具備小説的基本鑑賞能力,為今後的學習、鑑賞,乃至創作小説打下堅實的基礎。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掌握小説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能力目標:掌握從外貌、動作、語言、神態等描寫來分析人物性格特徵,並由此推知主題的鑑賞方法

情感目標:理解人物形象的複雜感情

3.教學重難點

重點:人物形象特徵及其形成原因

難點:從分析人物提升主題

二、教法、學法説明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在向學生教授知識時,自然要考慮到學生在學習本課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學習心理特徵,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難點及教學方法。我的教學對象是九年級六班的學生,這是本學期重新組合的班級,除了十個優生,大部分同學基礎不好,學習的激情不高,尤其是對小説的鑑賞能力有限。《故鄉》的教學是本單元小説鑑賞的起始課,對後面的教學有着領起、示範作用。且《故鄉》一課容量較大。我擬訂四個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對基礎知識和內容的整體把握,第二課時對重點人物分析及主題的把握,第三課時把握其他人物對錶現主題的作用,第四課時寫作手法、語言特點的體會。因此,我要求學生在上課之前必須認真預習課文,十分熟悉課文內容,認真組織排演情景劇,在學習的過程中注意觀察,積極思考,注意吸收,聯想。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努力讓學生觀察思考,模擬片段來把握人物形象,運用啟發式教學法,直觀教學法,多媒體演示。

三、教學過程

在本節課教學中,將圍繞“閏土”的形象展開分析,按“温習舊知識-------講解知識點--------探究知識點----------聯想運用”的思路進行教學,過程如下

(一)温故知新,導入新課

(多媒體顯示)

1.複習小説的三要素及本文寫作背景和情節結構

2.魯迅先生的故鄉是怎樣的故鄉?(朗讀2、12段)

由問題故鄉最大的變化是什麼?(人)點明本節課學習目標和重點,進入新課

小説是通過塑造人物來反映生活

(二)、合作探究——人物分析

1.誰是主人公(以辯論形式分析主人公是誰,“我”或“閏土”)

教師歸納:小説的主人公不取決於他在小説中佔的篇幅多少,而是看人物對錶現中心的作用。

舉例 《七根火柴》

2.分析閏土

(1) 讓劃出文中描寫閏土的語句,完成表格(多媒體顯示)學生初步把握人物形象,並掌握刻畫人物的各種方法

(2) 為讓學生更深刻的把握人物特徵,更直觀的感受人物的`變化,讓學生表演情景劇“少年閏土與‘我’”和“中年閏土與‘我’”。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分析:閏土最大的變化是什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 從而把握的主題-------在鮮明的對比中,揭示了閏土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經濟上的剝削,政治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摧殘,也揭示了閏土們悲慘命運的深刻的社會原因是多子、饑荒、税、兵、匪、官、紳。是舊中國貧苦農民的典型。

3、簡析楊二嫂

因時間的關係讓學生以楊二嫂自我介紹的表演形式來了解人物形象的特點。通過學生討論分析“為什麼要寫楊二嫂?”引導學生更深一步的對主題把握。

楊二嫂是當時社會既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兩個意義: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來襯托閏土的純樸善良;二是用她的變化來説明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從另一側面反映了農村經濟的破敗,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弊病。

(三)、拓展延伸

1.綜合前兩課的內容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或父母的故鄉的變化及感受。 以此聯繫既可提高學生對作品主題的挖掘能力(由小變化看社會大問題),又可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2.回憶你所知道的關於故鄉的詩句。以此積累文學知識,加深文學素養。

 教學反思

這是魯迅先生一篇經典的短篇小説。由於課文內容離現今時代較遠,有些句子比較深奧,人物較多,學生在主題的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考慮到以上因素,我在設計本篇教案時採用啟發式教學法, 在教學的實踐中,讓學生自主排演課文片段,深入把握、瞭解人物形象及人物身上所表現的主題思想,使真正地參與到學習當中來,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我在教學中扮演引導者的角色。整個教學過程中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尊重學生的人格以及能力,自主學習為主,教師適當點撥。對一些細節問題的理解學生沒有深刻體驗,教師歸納的稍多這點我認為是準備工作不夠充分,對學生方面考慮欠缺,這些都暴露了自己的教學弱點。

標籤: 範文 説課稿 精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hk/fanwen/shuokegao/ednqj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