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説課稿 >

做一片美的葉子説課稿

做一片美的葉子説課稿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優秀的説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做一片美的葉子説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做一片美的葉子説課稿

做一片美的葉子説課稿1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的一篇閲讀課文——《做一片美的葉子》。這是一篇散文詩,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描寫了大樹和葉子的外形之美和內在之美,再由物及人,由“大樹”和“葉子”想到了人,想到了人的生活,啟迪人們要學習葉子那種立足本職、無私奉獻的精神。文章的語言清新自然,深情地描繪了一幅幅美麗動人的畫面,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

根據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通過朗讀,欣賞葉子的外形之美,感悟葉子的內在之美,學習做立足本職,無私奉獻的人。

整篇課文語言清新、美麗,藴含了深刻的哲理。如何引導學生從清新、自然、優美的語言中領悟深刻的哲理呢?這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針對本課教材的特點,我選擇的教學方法是:

(1)潛心涵泳,誦讀體會

讓學生反覆地説中讀、讀中想,逐漸提升讀的層次,在優美的詩的語言中去感悟,在感悟中去積累。因為,語文教學應以“讀”為本。

(2)拓展資源,移情體驗

充分挖掘相關有效的教學資源,讓學生憑藉直觀的形象,在交流、對話中體驗深刻的道理。讓學生學會表達情感,從而構建富有詩情畫意、能給學生的語言和精神輸送營養的語文課堂。

為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我選擇了“一讀二抓三悟情”的學法指導,讓學生讀重點內容;抓重點詞句、抓小練筆;悟思想事情,從而實實在在地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本課的教學我打算分二個課時中來完成。第一課時,通過生字生詞關,通讀全文讓學生對文章有一個整體印象。第二課時精讀課文,感悟葉子的那種立足本職、無私奉獻的精神。

下面我具體説説第二課時的教學設想,第二課時分五個步驟進行:

一、創設情境,喚醒期待,欣賞葉子和大樹的外在之美。

於漪老師説:“課的第一錘一定要敲在學生的心坎上。”為了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閲讀期待,教學伊始,我運用多媒體展示一株鬱鬱葱葱、充滿無限生機的大樹,讓學生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描述自己看到的景象,學生的言語積累在一定的情境得到激發,語言表達能力自然得到提升。在學生完全沉醉於這展現生命活力的美感之中時,我通過聲情並茂的導語引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同學們描述的大樹和葉子真美,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做一片美的葉子》,看一看金波爺爺是怎樣描繪這生機盎然的大樹和葉子的。”

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為了有效彰顯學生的閲讀個性,我讓學生認真研讀課文,想一想:你覺得作者寫得怎麼樣?哪裏寫得好?為什麼説這裏寫得好?

在學生朗讀和交流的過程中,我注意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關鍵詞句體會樹色彩美、形態美、動態美和生命美。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形態各異”,我課前製作課件選取各種各樣的葉子組成了一個葉子大拼盤,讓學生在直觀的教學氛圍中領會詞語的內涵,領悟葉子的外在的豐富多彩之美。

二、品讀感悟,放飛想象,感悟葉子的內在之美。

新課程應該十分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滲透學習的方法、策略,因而在引導學生品味葉子的內在之美時,我首先告訴學生“讀書就像品茶,要讓學生細細地品,才有味道。”促使學生在靜心沉潛時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

“綠葉為大樹而生。春天的時候,葉子嫩綠;夏天的時候,葉子肥美;秋葉變黃;冬日飄零——迴歸大樹地下的根。”是展現葉子內在美的關鍵語句,我首先讓學生在自己品讀的基礎上説説對這句話的理解,然後在教師聲情並茂的範讀中讓學生展開想象:透過這幾行文字,你好像看到了什麼?學生交流的過程其實也是文本再現的過程,這樣通過語言文字想象“畫面”,通過想象中的“畫面”感悟語言,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感,調動學生的形象思維,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感悟能力,綠葉的奉獻精神自然而然地留在了學生的心目中,也初步領悟文本藴含的哲理,從而突破了學習目標的重點,也為突破難點作好了鋪墊。

三、説寫訓練,由物及人,領會葉子的奉獻之美。

作者在本首詩歌的創作中由物及人,指出“我們每個人都像葉子,為生活的大樹地輸送着營養,讓它茁壯、葱翠”最後呼籲為了我們美好的生活,“做一片美的葉子吧!”這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為了有效地突破教學難點,幫助學生理解葉子的奉獻之美,我鋪設了這樣的問題:“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是一片葉子,那麼我們生活在哪兒,誰是我們生活的大樹呢?”學生不難説出祖國、學校、家庭、班級都是我們生活的大樹。語文課堂應該注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接下來,我出示句式: “ 是一棵大樹,我是一片 的葉子,我要 , 讓 。”這樣從議到説,由説到寫的教學環節,不僅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領悟了文中藴含的哲理,還培養了學生想象思維和語言表達的能力,更難能可貴的是本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目標在不知不覺中達成了,真正實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達到了教育無痕的境界。

四、指導朗讀,以讀傳情,浸潤在葉子的品格之中

無聲的朗讀一種浸潤,有聲的朗讀是一種交流。為了讓學生能夠從整體上感受課文語言表達的精美,凸顯文本的教育價值,課臨近結束,我通過分小組練習,比賽讀等形式促使學生以讀傳情,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傳達自己對文本的理解,體現現了閲讀教學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教學理念。

五、佈置作業,拓展延伸,豐富文本的教育價值

課堂應該成為學生語文學習的驛站,而不是學生語文學習的終點,本課教學結束我要求學生在課後留心周圍有哪些具有葉子品質的人,使得課文的學習更加立體化了。

我設計了這樣的板書設計:

做一片美的葉子

形態美

內在美

無私奉獻

這樣的板書展現了課文的主線,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以上是我對《做一片美的葉子》的教學設想,有不當之處,恭請各位評為、各位專家批評指正。

謝謝!

做一片美的葉子説課稿2

本節課的設計其來有二:一是結合我校的《加強課外閲讀,提高學生自讀自悟能力》,第二,本課位於第一單元,學生已經學過,所以我把這節課的教學定位在上一節“大閲讀課”上,而這正是符合課標要求,加強學生課外閲讀量,讓學生在課內得法,課外受益。

説説教材:

《做一片美的葉子》是我國著名兒童作家金波爺爺的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詩,文章語言優美,但藴涵的道理對於三年級孩子來講是有一定難度的。當我第一次讀這篇文章時,一下子被文章的意韻深深吸引,越讀越喜歡,儘管知道這篇文章有好多名教師執教過,自己的`教學構思很難超越他們,但因喜歡還是選擇這篇課文作為自己閲讀課的文本。

説説目標:

1.在讀中品詞品句,感受葉和樹的和諧美。

2.在讀後片段仿寫,體驗讀和寫的和諧美。

説説過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因此,課堂上除了讓學生美讀課文,還欣賞了金波的另外一篇相類似的美文,通過朗讀體會到文章的美,努力實踐以學生的“美文朗讀”替換教師的“繁講宂析”,用師生間充滿靈性的朗讀、對話營造詩情新課堂,讓學生樂學願學。針對教材,針對目標,這堂課的教學我們從三個版塊推進:

版塊一:賞讀舊文,悟情悟理

我一直認為,語文課堂教學是離不開詩意的學習氛圍的,因此,開課伊始,我説:“同學們,這就是我們可親可敬的金波爺爺,他最喜歡小朋友了,這一輩子為我們寫了很多優美的詩歌,編寫了好多好多好聽的童話故事,其實,同學們也讀過金波爺爺的文章,就是我們學過的《做一片美的葉子》。”當金波畫面出現,當學生身置此景,話語便如涓涓流水,潺潺而出,心門似春之柴扉,輕輕洞開。

接下來這一環節的教學,讓學生圍繞最能打動自己的句子最能引起自己共鳴的句子反覆品讀,用自己小小的心靈去感受文字背後深邃的意境。在這裏攫取一小片段與大家分享:

當學生找出這句話時,我通過課件展示葉在不同季節的不同形態,比如“肥美”、“嫩綠”、“飄零”,然後把文本的這段話變為豎行,成為了詩的格式。色彩鮮明的畫面、與書本不同的句型,都喚起了學生學習的慾望,喚起孩子們內心對美的嚮往和追求。

版塊二:品讀新文,陶情冶性

當學生閲讀的慾望完全被調動起,我及時推薦 金波老人在《做一片美的葉子》系列散文詩中的另一篇文章《綠葉》,讓孩子們運用剛才學習的方式合作學習。此時,當學生“零距離”觸摸、品味作品時,已不再是一個毫無主見、毫無思想的人,閲讀轉化一種個性化的學習活動。在這個環節的末尾,當學生充分品讀後,課件出示這樣一個畫面:在樹葉的片片繁茂中,我説:“是的,我們每個人都是一片美的葉子,班集體、學校、家鄉、祖國就是一棵美的大樹,就讓我們努力去做一片美的葉子吧。”在優美的音樂聲中,師生共同朗讀《綠葉》。

版塊三:動手實踐,拓展延伸

品讀完兩篇文章,要求學生能按照課文第一部分仿寫一段話,此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在仿寫中感受文字的美,體會文章的內涵。

説説自己的幾點感受:

今天我所向大家闡述的,是自己和學校同事在這半個月來研究這節課,在研究信息技術如何有效地與學科整合的痛並快樂着的蟬蜕過程。

正如開始所説,文章語言優美,但藴涵的道理對於三年級孩子來講是有一定難度的。那麼,如何讓剛上三年級的學生從文字中去品味文章內涵,如何上好這節課,我拿着書無從下手,也翻閲了大量資料,不怕告訴大家,第一次試教時只上了十分鐘就上不下去了,含着淚請求校長要結束試教。接下來的幾天,我一直都處在一種煩躁、焦慮、無助、茫然、困惑的狀態中,甚至有過逃避的念頭。在領導、同事姐妹般的擁抱、鼓勵下,在大家的共同學習中,我慢慢悟出其深刻的內涵:

1、“整合”中的“整”,有“調整”、“重整”、“整治”、“整改”等豐富內涵。

2、“整合”的目的和意義不僅是為了發揮信息技術的工具功能,而是賦予了新的教育意義

3、通過“整合”促進教學模式的變革,“整合”,是為了更好地實現信息技術教育的目標——即培養學生獲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基於這樣的認識,反思之前的教學設計,整個教學環節還是教師在牽引學生,學生在教師預設的情景中被動學習,而不是主動探究。當初的設計意圖,只是想通過運用信息技術營造詩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感受文章的意韻,感悟文章的內涵,而忽略了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忽視了該如何將現代信息技術整合與優化課堂教學相結合。

於是,有了現在呈現給大家的這節課。説真的,且不問我這節課的獎項如何,我想説,在參與研究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實踐中,我收穫了。真的,這,就足夠了。

做一片美的葉子説課稿3

各位尊敬的專家、評委們:

本節課的設計其來有二:一是結合我校的《加強課外閲讀,提高學生自讀自悟能力》,第二,本課位於第一單元,學生已經學過,所以我把這節課的教學定位在上一節“大閲讀課”上,而這正是符合課標要求,加強學生課外閲讀量,讓學生在課內得法,課外受益。

説説教材:

《做一片美的葉子》是我國著名兒童作家金波爺爺的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詩,文章語言優美,但藴涵的道理對於三年級孩子來講是有一定難度的。當我第一次讀這篇文章時,一下子被文章的意韻深深吸引,越讀越喜歡,儘管知道這篇文章有好多名教師執教過,自己的教學構思很難超越他們,但因喜歡還是選擇這篇課文作為自己閲讀課的文本。

説説目標:

1.在讀中品詞品句,感受葉和樹的和諧美。

2.在讀後片段仿寫,體驗讀和寫的和諧美。

説説過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因此,課堂上除了讓學生美讀課文,還欣賞了金波的另外一篇相類似的美文,通過朗讀體會到文章的美,努力實踐以學生的“美文朗讀”替換教師的“繁講宂析”,用師生間充滿靈性的朗讀、對話營造詩情新課堂,讓學生樂學願學。針對教材,針對目標,這堂課的教學我們從三個版塊推進:

版塊一:賞讀舊文,悟情悟理

我一直認為,語文課堂教學是離不開詩意的學習氛圍的,因此,開課伊始,我説:“同學們,金波爺爺最喜歡小朋友了,這一輩子為我們寫了很多優美的詩歌,編寫了好多好多好聽的童話故事,其實,同學們也讀過金波爺爺的文章,就是我們學過的《做一片美的葉子》就讓我們再次來讚美這片美的葉子吧。”當金波畫面出現,當學生身置此景,話語便如涓涓流水,潺潺而出,心門似春之柴扉,輕輕洞開。

接下來這一環節的教學,讓學生圍繞最能打動自己的句子最能引起自己共鳴的句子反覆品讀,用自己小小的心靈去感受文字背後深邃的意境。在這裏攫取一小片段與大家分享:

當學生找出這句話時,我通過課件展示葉在不同季節的不同形態,比如“肥美”、“嫩綠”、“飄零”,然後把文本的這段話變為豎行,成為了詩的格式。色彩鮮明的畫面、與書本不同的句型,都喚起了學生學習的慾望,喚起孩子們內心對美的嚮往和追求。

版塊二:品讀新文,陶情冶性

當學生閲讀的慾望完全被調動起,我及時推薦金波老人在《做一片美的葉子》系列散文詩中的另一篇文章《綠葉》,讓孩子們運用剛才學習的方式合作學習。此時,當學生“零距離”觸摸、品味作品時,已不再是一個毫無主見、毫無思想的人,閲讀轉化一種個性化的學習活動。在這個環節的末尾,當學生充分品讀後,在樹葉的片片繁茂中,我説:“是的,我們每個人都是一片美的葉子,班集體、學校、家鄉、祖國就是一棵美的大樹,就讓我們努力去做一片美的葉子吧。”

版塊三:動手實踐,拓展延伸

品讀完兩篇文章,要求學生能按照課文第一部分仿寫一段話,此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在仿寫中感受文字的美,體會文章的內涵。

説説自己的幾點感受:

今天我所向大家闡述的,是自己和學校同事在這半個月來研究這節課,在研究信息技術如何有效地與學科整合的痛並快樂着的蟬蜕過程。

正如開始所説,文章語言優美,但藴涵的道理對於三年級孩子來講是有一定難度的。那麼,如何讓剛上三年級的學生從文字中去品味文章內涵,在大家的共同學習中,我慢慢悟出其深刻的內涵:1、“整合”中的“整”,有“調整”、“重整”、“整治”、“整改”等豐富內涵。2、“整合”的目的和意義不僅是為了發揮信息技術的工具功能,而是賦予了新的教育意義。3、通過“整合”促進教學模式的變革,“整合”,是為了更好地實現信息技術教育的目標——培養學生的獲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基於這樣的認識,反思之前的教學設計,整個教學環節還是教師在牽引學生,學生在教師預設的情景中被動學習,而不是主動探究。當初的設計意圖,就是想通過運用信息技術營造詩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感受文章的意韻,感悟文章的內涵,而忽略了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該如何將現代信息技術整合與優化課堂教學相結合。

於是,有了現在呈現給大家的這節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hk/fanwen/shuokegao/801l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