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説課稿 >

實用的國小科學説課稿模板5篇

實用的國小科學説課稿模板5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時常需要用到説課稿,説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科學説課稿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的國小科學説課稿模板5篇

國小科學説課稿 篇1

本課是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食物與消化》的第1課。

教材的設計意圖是通過引導學生參與一些活動,讓他們關注自己的飲食情況,學會給食物分類,瞭解一些常見食物所含的主要營養成分,從而懂得自己該吃什麼、該怎麼吃。學生要在一個個實踐活動過程中,瞭解人體生長髮育所需的營養成分存在於不同的食物中,明白沒有哪一種食物含有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為了健康成長,食物要多樣化,不偏食很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們的飲食習慣是否伴隨着知識的增長在向着科學和健康的方向靠近,健康意識有沒有得到增進。

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對自己平時吃了些什麼東西還是比較熟悉的,但對所吃的各種食物究竟能夠為人體的生長髮育提供哪些營養等認識還是比較模糊的,而這恰好會影響學生飲食態度與習慣的形成和保持。為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飲食觀念,我們設計了活潑、形象的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在看一看、聽一聽、説一説的過程中,比較輕鬆、清晰地掌握科學知識要點,為後面學習“怎樣搭配食物”作好準備,為建構自己正確的飲食習慣、健康的生活觀念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課由以下四大塊內容組成:

第一塊是引導學生回憶大家平時常吃的食物和最愛吃的食物有哪些,呈現豐富多彩、品種多樣的食物。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將自己吃過的食物有選擇地帶一些到課堂上來,使活動更直觀、生動。

第二塊是指導學生用分類的方法認識食物。食物的種類很豐富,給食物分類的標準也很多,這一過程中學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標準給食物分類。分類的食物可以是學生自己帶的,也可以由教師為學生提供一些食物圖片。

第三塊是通過閲讀資料瞭解食物中所含有的主要營養,幫助學生認識人類需要的主要營養及其來源和作用,知道沒有一種食物含有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這塊內容可以利用多媒體將知識呈現出來,這樣會更加直觀、生動、靈活一些。同時還要讓學生從自己所帶的食物中發現它們各含有哪些營養,學習按照營養的成分給自己所吃過的食物分類。這一次分類是對食物所含有營養的分析和鞏固。

第四塊指導學生統計全班同學最愛吃的三種食物。這樣的次序編排與教材內容安排上有一些變化,這樣做的目的是想讓學生在已經瞭解營養知識的基礎上開展統計活動,再分析班級裏學生的飲食情況是否科學、合理。這一實踐活動不僅可以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飲食習慣,還有利於培養學生計算、合作、操作等多方面的素質與能力。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的特點,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過程與方法

●按照自定標準給食物分類;

●用圖表統計全班同學最愛吃的三種食物。

知識與技能

●瞭解人類需要的主要營養及其來源;

●懂得營養要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關心飲食,樂於用學到的知識提高自己的飲食質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增進學生的健康意識。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1.談話:看了這些圖片你想幹什麼?

2、我們為什麼要吃東西呢?

3.小組討論、彙報,學生廣泛發言。

【評析】這樣導入,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情趣,又能引起學生對營養話題的關心,起到“聚焦”作用,同時又瞭解了學生的飲食情況,使教學更有針對性,併為統計全班同學愛吃的三種食物做好了準備。

二、用分類的方法認識食物

1.你能利用學具袋中的食物卡片,根據日常生活實際將它們分分類嗎?你能説出這樣分的理由嗎?

2.小組交流、彙報。

【評析】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日常生活經驗給食物分類,進一步拓寬了學生的思維渠道和思考的空間,對於學生能講出理由的分類,教師給予合理評價並鼓勵學生大膽想像,這樣的教學方法更符合兒童的認識規律和富有兒童情趣,使全體同學都投入合作交流的活動之中。

三、指導學生統計全班同學最愛吃的三種食物

1.談話:以小組為單位統計一下你最愛吃的三種食物。

2.活動:統計全班同學最愛吃的三種食物,並作出統計圖。

【評析】通過統計活動,使學生了解用圖表的方法,更能一目瞭然地看清統計結果,從而感受科學活動和探究的樂趣。

四、閲讀資料,認識人類需要的營養來源和作用

1.讓學生自學教材第44頁的資料,通過閲讀使學生知道糧食類含有豐富的澱粉,供給人熱量和力量;魚、肉、奶、豆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是人體生長髮育必需的食物;油脂類含有豐富的脂肪,供給人能量、保持體温;蔬菜、水果類的食物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生物纖維。

2.通過閲讀資料和對統計圖的分析,思考:只吃我們愛吃的食物,營養是否均衡?我們應該吃什麼?

3.小組討論、交流、彙報。

【評析】通過討論、分析,使學生凌亂、模糊的認識更加清晰化,使學生了解按營養成分為食物分類的科學方法,明確沒有一種食物含有人體所需要的全部營養,從而形成“建立合理飲食結構”的意識。通過學習,學生可以更加關心和注意自己的飲食,為正確搭配食物、設計自己科學合理的`飲食做好鋪墊、打了基礎,把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把課堂探究引入到生活實踐。

教學片斷賞析

1.利用食物卡片給食物分類的教學環節

師:你能利用食物卡片給食物分分類嗎?比一比看誰的方法多,想一想為什麼要這樣分?

(學生小組活動,教師巡視並及時給予學生鼓勵)

師:請同學彙報一下,你們有幾種分法,為什麼這樣分?

生:我把蘋果、梨分為一組,因為它們都是水果。

生:我把魚單獨分為一組,因為它是水裏的動物,把雞蛋也單獨分成一組,因為它是雞下的,雞在岸上活動。

生:我把巧克力、麪包、魚分為一組,那些都是我喜歡吃的,把其他的分為一組,那些是我不喜歡吃的。

生:我把蘋果和西瓜分在一起,因為它們都很圓。

師:噢,你是按形狀把它們分組的,不錯。

生:我把菜和西瓜分在一起,它們都是綠色的。

師:噢,你是把它們按顏色分了組。想法挺好的,同學們如果把思路打開,把眼界放寬,我們會想到更多的分法。

【説明】學生按自己的標準分,教師不加以限制,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大的發揮空間,可以挖掘出學生更多的潛能,教師及時鼓勵可使學生更加自信。

生:我把米飯、饅頭和花捲分為一組,它們都是糧食。

生:我把魚、豆腐、各種菜分為一組,它們都是菜;把蘋果、草莓、梨、香蕉分在一起,它們都是水果。

生:我把魚、蝦、蟹分為一組,它們都生活在水中;把蘋果、柿子、梨分為一組,它們都長在樹上。

生:我把檸檬、芒果分為一組,它們都是黃4534535aaa色的;把草莓、櫻桃分為一組,它們都是紅色的。

生:雞蛋、鴨蛋可以分為一組,它們是圓的;芸豆、扁豆可以分為一組,它們是細長的。

師:通過今天的討論交流,老師覺得你們真的很了不起,有的同學一下子想出很多種分法。老師相信,只要你們做什麼事都善於動腦的話,你們一定會越來越聰明,越來越讓人佩服!

【片斷評析】利用貼近孩子生活的事物和現象,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很快進入情境,更能使他們在愉快的氣氛中進行合作與學習,當他們的學習自覺性升高時,教師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自信,使他們的潛能得到進一步發揮。教師鼓勵學生“只要你們做什麼事都善於動腦的話,你們一定會越來越聰明,越來越讓人佩服”,目的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期望學生永遠都不要言敗,只要付出,終歸會有收穫。

2.閲讀資料、建立合理飲食的教學環節

師:自學教材中不同種類的食物含有的主要營養成分的資料,然後,以小組為單位説一説澱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分別有什麼作用。

(學生自學、討論)

師:誰能説説通過學習和討論,你們都知道些什麼?

生:通過閲讀和討論,我們知道米飯、饅頭、玉米、土豆、地瓜等食物含有豐富的澱粉,它可以供給我們熱量和力量,支持我們的活動。

生:魚、肉、蛋、奶、豆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是我們生長髮育必需的食物。

生:各種油類食物含有豐富的脂肪,它能供給我們能量和保持體温。

生:蔬菜、水果類的食物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食物纖維,是我們保持健康所不可缺少的食物。

師:通過彙報,我知道同學們對食物中所含有的營養成分有了一定的瞭解,想想看,如果只吃我們愛吃的食物,這種做法科學嗎?為什麼?我們應該怎麼吃?

(學生小組討論、彙報)

生:通過討論,我們知道,人在生長的過程中,需要好多的營養,而這些營養又分別含在不同的食物中,比如,我們組有的同學喜歡吃肉、有的喜歡吃魚、有的喜歡吃雞腿,但大多數同學都不喜歡吃蔬菜,這樣營養就不夠全面,如果經常這樣就會損害我們的健康。

生:通過學習我們知道,每種食物分別含有不同的營養,而這些營養對我們的成長都是十分有好處的,如果只吃我們愛吃的食物,就會使我們缺乏一些生長所必需的東西,這樣,我們的身體健康就沒有保障。

生:只吃我們愛吃的食物,就會形成偏食的習慣。我們知道,沒有一種食物含有人體需要的全部營養,為了健康我們必須養成食物多樣化、不偏食的好習慣。

【片斷評析】通過學習、討論、交流,使學生從根本上認識了偏食的危害,以促使學生養成良好飲食習慣,明確不偏食可保證身體正常發育的重要性。

教學手記

蘇霍姆林斯基説:“只有尊重別人的人才有權受人尊重。”對待學生,我們要學會多點理解,少點挑剔;多點讚賞,少點指責;多點肯定,少點否定;多看優點,少看缺點。要知道低估學生的潛能比高估學生的潛能更可怕;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好表現是孩子的需要;愛動是孩子的特點;犯錯是孩子的權利。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子,尤其在課堂交往中,通過教師和學生密切往來,從中體驗到平等、尊重、民主、理解、合作、信任和寬容。教學使我體會到:課堂上不能缺少討論、爭論、交流和合作,能讓學生爭論和交流,就會出現心靈的摩擦和智慧的衝撞,正是有了這種摩擦和衝撞才會產生靈感,才會使問題越辯越明,學生的思維也會越來越活躍,同時通過合作交流可以進一步擴大學生獲得知識的渠道,開發課程資源,師生之間有了彼此信任、彼此尊重的情感,課堂氣氛才會越來越和諧,師生積極性才會越來越高。

綠葉如雲的自然界尋不到兩片完全相同的葉片。人海茫茫,教海無邊,找不到兩個完全相似的學生,更難找到能適合任何學生的一種教學方法。因而隨着時代的飛速發展,知識的不斷更新,教師就要不斷學習,重塑自己,博覽羣書,積累資料,吸收營養,發現規律,勤于思考,日積月累,實現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從崇敬到親近,從模仿到效法,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師生關係才會更加融洽。

國小科學説課稿 篇2

“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是新課改的亮點,也是我校這幾年在武主任領導下進行的一個課題實驗。實施“自主、合作、探究”這一模式,目的是培養學生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科學態度和勇於質疑、善於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習慣。在操作過程中,首先要有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師要放下架子,讓學生把老師當作知心朋友,當作學習夥伴,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對於學生提出的個別離奇古怪的問題,教師的態度應是不指責,不迴避,並適當地給予肯定和引導。其次是在學習的過程和體驗中,關鍵是能否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選擇、判斷和運用。最後就是鼓勵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積極參與意識。特別是採取小組合作的形式,更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這種模式能改變傳統教學壓抑學生興趣和熱情的狀況,能讓學生在平等的環境下“自主、合作、探究”,討論總結,獲得成功。

究竟怎樣的教學模式,才能適合新課改的要求,才能有利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實踐的“自主、合作、探究”這一教學模式,正是符合新課改精神和素質教育要求。情境設置、動手實踐、主動探索、合作學習,這一教學方法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認同和採用。但是,情境如何創設,才能發揮其導向作用呢?

再如,小組合作學習。何時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是最恰當時機?對於動手實踐,特別是新課改的年級,我們不能被表面上的熱熱鬧鬧所沉醉,而應更關注學生究竟在做什麼?活動產生的效果又是什麼?而對於主動探索,我們建議採取以問題為中心,以發現為目標的開放性學習方法,但是如果把每一個問題都當作探究來處理,不僅時間條件不允許,也可以説把探究神祕化、複雜化了。針對以上問題,結合我們的教學實踐,談一談我在執教《燈泡亮了》這節課所做的一點嘗試:

我先採用"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寬"的模式展開。好的問題情景是引導學生進入科學探究的火把,我們要善於用產生於真實背景中的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啟動學生的思維。在教學過程中,先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迷人的夜景作為教學活動的切入點,使他們能迅速進入思維發展的“最近區”,掌握學習的主動權。達到自評與綜合評價的目的。科學課程目標的重點在於培養學生的態度和能力,所以評價時,不應過於看重學生所獲得的知識的多少及作品的優劣,而應特別關注學生參與的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關注學習的過程和方法,關注交流與合作,關注動手實踐以及所獲得的經驗與教訓,同時要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學生髮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勵廣大學生積極進取、勇於創新的氛圍。評價可採用多種形式,如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的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小組的評價與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等。

基於這一評價理念,本節課評價方式靈活多樣,各種評價方式有機結合。例如:在“創設矛盾情境,激發學生觀察小燈泡.”環節採取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在“佈局自由心境,激發學生連接小燈泡”,“建構對比環境,激發學生討論小燈泡”,這兩個環節採取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的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總之,我們認為“自主、合作、探究”這一模式的教學,是通過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達到取長補短,共同提高,是一種平等的同伴互助,共利互惠的學習關係,是學生求知快捷而科學的通道。

教後反思:

通過本堂課的學習,我感覺到孩子對科學探究活動有着強烈的興趣,身為一名科學教師我們應該在平時留心學習和積累各種科學知識,這樣才能在課堂上游刃有餘的指導和引導學生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在指導和評價孩子的時候,老師説的話一定要尊重科學的嚴謹性,對於某些沒有定論的問題,不要做肯定性的回答,而應該是對孩子進行一個探究方向的引導。課堂中,教師要善於抓住孩子的興奮點,適時的引導,讓孩子在科學探究活動過程中合作、互助、自主的進行探究活動。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的學習、探索、實踐。

從課堂情景來看,學生主動完成了教學任務,體現了新課標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模式,更難能可貴的是孩子抓住課堂上“幫別人做線路”這一情景,生成了“幫別人做事不如教給別人做事方法”這樣一個道理。在老師提供的教學材料面前,孩子主動學習的機會與風采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組成“電路”的同時,孩子的合作能力與合作願望進一步得到了張揚,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學習興趣。課堂的結束並不是這類問題的結束,只是給這類問題開了一個好頭,留給了學生進一步學習的空間與機會。

孩子的動手能力、思維面、深度及制定方案的能力都有待進一步提高。從這裏也可以看出咱們孩子的動手能力與動口能力的失調,在這一方面對孩子的鍛鍊一直是少得可憐。課堂上老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功力還有待於進一步提高。我認為在課堂上以疏導學生為主,這樣可能在體現學生自主學習上會做的更好。

國小科學説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這是教科版國小科學五年級下冊《…》單元的第1課時。

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與學法、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四個方面對這一課作一個簡略的分析。

一、首先對教材的分析

《 …》單元… ,引領學生探究…,本單元知識的編排由淺入深逐步展開,先研究…,再……,

本課是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教材共2頁,分為3個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研究…,這一活動是要求學生根據材料來自行設計實驗、檢驗推測。教科書設置了幾個連續遞進的問題,引導學生在…實驗後,進行思考與討論,並進行科學的推測。第三部分…本課的教學為後續學習…打好基礎。

課程標準提出:要加強探究式學習和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結合對教材研究,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通過對…實驗操作活動,學生初步認識……,明白……

(2)在對…的觀察、操作、比較等活動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親歷…會…,掌握…

(3)在探究活動中,能積極提問、思考、闡述依據;樂於合作交流,養成細緻的觀察習慣和態度,培養…意識。

本課的主要科學詞彙有:數據測量、對比實驗、…

基於以上的分析,我將本課的重點確定為:通過…等活動,理解…,

由於…,我將難點定為: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並注意…

二、對學情的分析

五年級學生通過2年多的科學課學習,求知慾和參與科學活動的願望明顯增強。他們已具有了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思維已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但仍然需要直觀形象作支撐。他們已經初步掌握了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技能,學會了自己收集資料和進行課堂記錄的習慣,大部分學生已會進行仔細的、持續的觀察,學生在實驗前已具備了提出假設,然後設計實驗計劃,最後進行實驗驗證的探究能力。但學生常常急於動手,過多地沉溺於動手的快樂中,而缺少理性思維,教學中教師要留足時間給學生思考,要強調實驗前的推測、解釋要有充分的依據,並認識到重複實驗的意義。

五年級學生對於…是有一定認識的,生活中…,他們能夠…;但缺乏系統的知識建構,還不能準確地説清楚…,大多數同學沒有深入地研究、思考過…因此,以…活動為載體,引領學生在…中理解本課知識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實驗的方法,學生已接觸過,有一定的瞭解。但學生的思維還缺乏嚴謹性,知識遷移的水平也有較大的差距,因此學生設計對比實驗,尤其對於實驗的細節還是有一定困難,進一步掌握控制變量實驗的技能等都需要老師的指導。他們還將學習用圖畫、文字等方式記錄觀察現象,用表格處理數據。

三、説教法與學法

科學課堂好比引導學生過河,教學中必須運用好恰當的教學策略,為學生提供"過河"的下腳石,但又不能越過這個度,教師只着重從內容、方法上作啟發式點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根據《新課程標準》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本課我從生活中已有的感性認識出發,適當創設一些教學情景,主要採用"引導-探究"的教學方法,同時綜合運用討論法、實驗觀察法,並結合多媒體來組織課堂教學。

與教法相適應,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落實科學教學的開放性,本課主要採用自主探究法,讓學生分組實驗,小組合作交流,思維互補,在課堂上"授以魚",更"授之以漁".本課我會特別關注學生參與活動的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教給學生觀察、推測、探究、驗證的科學學習方法。重點培養學生善於動手、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科學學習習慣。

為了促進學生有更為豐富的觀察手段,積極探究,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我將在課前作如下充分的準備:首先我會精心製作好多媒體課件,…小組探究準備:實驗記錄表,…

為簡約課堂教學,以平常心上好常態課,()落實科學作業進課堂,我會靈活運用省教研室與省教材中心合編的作業本。裏面的活動記錄作為課堂探究記錄表使用,並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適當調整;裏面的課堂練習作為教師和學生了解自己達到教學要求程度的練習題。

四、説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本課在啟發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的指導下,讓學生經歷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探究過程。本課我主要通過四個環節來展開:

1、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2、提出問題、探究新知;

3、設計實驗、深入探究;

4、拓展延伸、深化認識。這四個環節的時間比預設為3、10、17、5分鐘。具體闡述如下:

第一個環節是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著名教育家於漪説得好:"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

教學開始,我出示…,並提問:

當學生還在回味…帶來的視覺上的衝擊時,我抓住這個機會讓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和經驗作出自己的猜測。

然後,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使他們真正參與到科學探究中,訓練孩子們的思維能力,瞭解學生的前概念水平。

在此引出今天的新課,並板書課題。

第二個環節是提出問題、探究新知…

這一環節,我一步步引導學生思考

1、觀察……

2、小組合作記錄討論……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在學生在……過程中,發現問題,並作出自己的推測。為下面的探究活動作鋪墊,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究真相的慾望)

第三個環節是設計實驗、深入探究…

這是本課教學的中心環節,也是突破重難點的重要環節。關鍵就在與設計好實驗,控制住變量,在學生掌握大量事實資料後,通過交流比較分析,抽象歸納形成新概念。

(1)小組彙報並確定實驗方案(要求學生説出方案設計的理由)

(2)師指導:

(3)學生分組實驗,教師進行巡視和指導,親身介入並認真觀察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隨時掌握他們在活動中所取得的進展、面臨的困難和出現的問題。對活動的狀況及時作出判斷,並決定應當採取的指導策略。

實驗結束後,彙報實驗現象,我在課件上展示實驗結果,然後引導學生交流:先讓學生説説他們自己的發現和總結出來的結論。在他們原有的結論上加以指導和糾正。

這樣對不同實驗方法的思考與比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4) 師生小結:

1、小組再實驗觀察、記錄現象。

2、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討論。

3、歸納整理,對教學效果及時進行反饋,瞭解學生的探究情況。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在讓學生在動手之前先動腦,動手之後也動腦,給他們充分的思考空間和探索空間,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概括能力。鞏固學生知識;提高探究能力,體會反覆實驗的重要意義。)

課到此時,進入第四個環節:拓展延伸、深化認識

"學以致用",學習知識的目的就是希望學生在掌握知識後把它轉化為技能,去解決新的問題。多媒體展示幾個常見而沒有認真觀察過的現象,學生解釋。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在:進一步促使學生對大千世界的熱愛和精細觀察,活躍課堂氣氛,培養激發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鼓勵學生積極主動的進行課外探究活動,使學生養成課外堅持探究的好習慣)

最後2分鐘讓學生完成課堂練習,教師巡迴面批,對教學進行評價。

為集中學生注意力,突出教學重點,本課我設計了動態的圖文式板書,直觀的圖畫,簡潔的文字,結合課件展示,使學生一目瞭然地看清知識結構,形成完整的認知體系,加深對新概念的構建和理解。

總的來説,我這節課,突出了以下幾點:

1、體現科學要以探究為核心,在課堂上,我充分讓學生……;

2、注重材料的結構性。在某種程度上説,科學課堂的有效性,往往被材料所控制,在我的教學中,這些教學材料在適當的時候分階段地呈現或分發給學生,教師注意做好材料在實驗前的保密工作。在學生實驗完成後,準備反饋交流前及時提醒學生整理回收材料,完善科學記錄單,使學生養成一心一意地傾聽的習慣。

3、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還注重評價機制的運用,本課我在教師觀察、與學生談話、指導學生實驗及報告單填寫等過程中,瞭解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展狀況,並運用激勵性語言給予適當的鼓勵,倡導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

國小科學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本課中學生通過觀察自然界巖石的特點,推想大自然中巖石的風化原因。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展開自主的探究活動,知道巖石風化的主要原因。並通過實驗對不容易觀察到的巖石變化現象進行推想,重點培養學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

二、説學情

雖然前面學生已經認識了巖石以及巖石的用途,但對巖石風化的原因卻知之甚少。這就需要學生在課內外去搜集、去探究、去觀察、去驗證。

三、説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實際,遵循課標精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體驗科學探究中證據、邏輯推理的重要性,能用簡單的器材進行風化作用的模擬實驗。

2、喜歡大膽想象,能對巖石的最終變化結果進行合理的推想,願意合作與交流。

3、知道巖石風化的'主要原因,瞭解著名石雕物品的防風化措施。

四、説教學策略與方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法的體現必須在啟發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的指導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望。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力圖體現以學生自主探究活動組織教學,通過營造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動起手來,參與到實驗中去,並且能夠積極地去設計實驗方案,課下可讓學生到圖書室、上網查閲資料,蒐集瞭解石刻、石雕物品的防風化措施,使課題加以延伸和拓展。

五、説活動準備

帶蓋塑料瓶、碎石塊、酒精燈、鑷子、火柴、花崗巖(小塊)、水、防護鏡、石膏、綠豆等。

六、説教學過程

本課在教學過程中我為學生設計了五個教學環節:

(一)、情境導入

我首先出示一塊巖石讓學生觀察,並提問:它上萬年前就是這樣嗎?那上萬年以後還會是這樣嗎?讓學生自由回答。(再集中呈現巖石圖片) 欣賞後再提出問題來研究。

(二)、作出假設

是啊,巖石怎麼會變成這樣呢?是誰的作用使巖石發生了變化呢?我讓學生先進行小組討論,然後把猜想的巖石變化原因畫或者寫在記錄表中。再全班進行交流。根據學生的假設,適時板書:冷熱、水流、生物、風、火山、地震……

(三)、自主探究

在自主探究環節中,我為學生設計了三個有趣的活動。

活動一:水流對巖石的作用

在這個活動中,我引導學生自己設計水流對巖石作用的模擬實驗,然後進行小組討論和交流,教師適時進行點撥和提醒。比如在學生實驗過程中可相機提問:你觀察到巖石有什麼變化?實驗現象能説明什麼?瓶中的巖石有沒有變得像這塊鵝卵石一樣光滑圓整呢?為什麼呢?這些問題的提出,主要是讓學生明白自然界中的巖石變化是一個需要很長時間的過程。

活動二:冷熱對巖石的作用

本活動也是讓學生自己設計模擬實驗,把巖石放到酒精燈上燒,表示熱,燒完後放到涼水裏,表示冷。冷熱變化代表的是白天和夜晚的冷熱差別。在實驗過程中可相機提醒學生正確使用酒精燈、注意安全、給巖石加熱的同學帶好防護鏡等。學生回報交流發現的問題後教師小結。(冷熱差別使巖石體積收縮和膨脹,內部結構就會受到破壞,產生裂縫,甚至脱落下碎石屑。)

活動三:生物對巖石的作用

在這個活動中我為學生設計了在石膏中種綠豆的實驗(課件出示圖示)——向杯子裏倒入石膏糊,灑上幾粒綠豆,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將結成塊的石膏放入盛水的盤子。同學們認為幾天以後會有變化嗎?(發芽的綠豆能從堅硬的石膏中鑽出來嗎?)學生猜想後接着問:你們想不想自己動手做這個實驗?學生討論後小組領取材料,開始在石膏裏種種子,教師巡視指導。

本環節主要是讓學生知道生物對巖石的作用,親自體驗觀察、驗證的樂趣。

(四)鞏固小結

巖石在自然界當中,會受到氣温變化、植物生長、水流沖刷、風吹日曬等因素的影響,會發生破碎,這種現象就叫做風化。

(五)運用拓展

1、自由活動

出示圖片:山下的這些碎石,不斷地風化,最終會變成什麼?本活動設計目的是讓學生通過猜想、模擬實驗,推想巖石變化的最終結果,讓學生推想出地球上土壤的形成原來是由巖石風化造成的。培養學生的類比推理能力。

2、課題延伸

課下讓學生通過上網、到圖書室查閲資料,瞭解著名石刻、石雕物品的防風化措施。通過這一課後拓展活動使學生對巖石風化有更全面的認識,讓學生在豐富視野的同時,關注與巖石風化有關的研究,把課堂探究活動拓展至課後,關心科學、社會生活之間的關係。

國小科學説課稿 篇5

一、説教學資料:

《磁鐵的磁性》是科教版《科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磁鐵》的第一課時,本課指導同學認識磁鐵最基本的性質————磁性。教學資料分為三局部。

第一局部:我明白的磁鐵。

這局部是該單元的引入,主要交流我們認識的磁鐵的形狀以和磁鐵的名稱。還有交流我們曾在什麼地方看到過磁鐵,介紹磁鐵在生髮生活中的應用。四年級同學差不多都玩過磁鐵,對磁鐵、磁現象有必須的經驗和認識。他們有表述自身的經歷和體驗的願望。教學時要充沛利用同學認知基礎和學習基礎。經過交流讓他們體會到磁鐵與我們的生活十分貼近,從而激發起他們進一步研究的興趣。

第二局部: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

這局部首先是讓同學經過實驗感知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然後討論能被磁鐵吸住的物體和不能被磁鐵吸住的物體各是什麼資料做的。由此再進一步認識能被磁鐵吸引的物體是鐵做成的,初步建立起“磁性”的概念。

第三局部:磁鐵各局部的磁性強弱都一樣嗎?

教材介紹兩種方法:一種是將磁鐵水平懸掛起來,觀察磁鐵的各個局部分別能吸引多少個回形針;另一種是在磁鐵上放一顆小鋼珠,觀察小鋼珠往哪局部滾,以檢驗磁鐵哪局部磁性強。相信同學經過小組合作能設計出一些實驗方法來認識、理解“磁鐵兩端磁性最強”。在探究了磁鐵各局部磁性強弱後,教材經過文字告訴同學“磁性最強的地方叫磁鐵的磁極,磁鐵有兩個磁極。”這時,同學們可能會不時提出新的問題。例如:“每種磁鐵都有兩個磁極嗎?”等等,藉助這些問題,就會延伸出同學課內或課外的探究活動。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結合四年級同學的實際,遵循課標精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基礎目標:

1。經過探索,讓同學明白磁鐵的磁性。

2。指導同學探索,建立“磁性”的概念和認識磁鐵各局部磁性的強弱。

發展目標:

1。能根據現象進行猜測、推測,並能經過實驗驗證發現規律,親歷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逐步培養同學的科學素養。

2。能不時地提出一些問題,自身設計研究方案去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帶有磁性烏龜的魚鈎和幾條帶鐵環的塑料做成的魚。

觀察演示準備:條形磁鐵、蹄形磁鐵、環形磁鐵等形狀不一樣的磁鐵。

分組實驗準備:磁鐵、瓷湯匙、鐵鑰匙、回形針、大頭針、鐵釘、牙籤、橡皮、塑料尺、鐵尺、紙片、棉花等。

三、説教學戰略、方法和過程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法的體現必需在啟發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的指導下,充沛調動同學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望。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力圖體現以活動組織教學,經過營造趣味的問題情境,讓同學經歷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建立假設、設計實驗驗證、得出結論並解決問題的過程去認識磁鐵的磁性。對於本課的教學,我主要佈置6個環節。下頭,我具體説一下這6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課堂伊始,我會引導同學談一談他們的生活經驗。“同學們,你們釣過魚嗎?誰能説説你是怎樣釣魚的。”然後請同學談一談。之後我會説:“今日,教師也想來釣魚,只可是教師的魚杆上綁的不是魚鈎,而是一隻小烏龜,可教師還真能把魚給釣起來。”這時教師演示,讓同學仔細觀察並猜猜為什麼,估計同學能説出是因為磁鐵的原因。然後板書:磁鐵

這一環節的設計經過師生就日常生活中“釣魚”這個話題的交流和教師的扮演,激發同學的探究興趣,充沛調動同學思維,為新課做好鋪墊。

(二)、交流我們明白的磁鐵。

首先教師提問:“在日常生活中,你們明白哪些物品上有磁鐵嗎?”

同學可能説:磁性黑板、冰箱門、鉛筆盒。

“你們看到的磁鐵是什麼形狀的呢?誰來説?”

估計同學會説:有圓形、長方形、正方形、環形。

這時教師分別出示條形磁鐵、蹄形磁鐵、環形磁鐵。

並請同學拿出與教師手中形狀相同的磁鐵,讓同學根據磁鐵的形狀給它們取名稱。並結合板書:條形磁鐵、蹄形磁鐵、環形磁鐵

本環節的設計注重讓同學聯繫生活實際,交流自身所見過的磁鐵,讓同學根據磁鐵的形狀為磁鐵起名稱,大大地激發了同學的學習熱情,調動了同學學習的進取性,充沛體現了同學的主體地位。

(三)、同學猜想並驗證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

首先教師設疑:桌上有很多物體,你們猜一猜,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同學各抒己見。這時教師提示同學能夠經過實驗來研究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同學能夠在桌面上和實驗資料區選取不一樣物體,進行分組實驗,觀察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把能吸引的物體在記錄單上用“√“表示出來。

瓷湯匙瓷湯匙瓷湯匙大頭針鐵釘牙籤橡皮塑料尺

鐵尺紙片棉花

在那裏對實驗資料區和記錄單進行説明(我在實驗室設置了實驗資料區,放置如:鐵夾、玻璃杯等許多物體,供同學實驗,記錄單第三行的空白局部讓同學填寫從實驗資料區選取實驗資料的物體名稱。

同學分組實驗並彙報結果後,教師因勢利導:我們觀察到磁鐵能吸引回形針、大頭針、鐵釘、這些物體,它們都是什麼資料做成的?

同學回答後教師引導同學進行研究:由此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師生一齊研討總結出磁鐵能吸引鐵一類資料做的物體並板書磁性的概念。

在這一環節的活動中,先讓同學大膽猜想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估計同學能就磁鐵能否吸引棉花或小紙片等這些問題發生認知的矛盾,也就有了探究、驗證的需求。這時,教師讓同學進行驗證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時同學的小組合作學習在這個環節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科學、有效的。小組活動中,同學們在小組長的佈置下,有的到實驗資料區去選取實驗所需的資料,有的負責記錄,有不一樣的看法互相交流,然後小組長把全組的意見整理、彙報,得出了“磁鐵能吸引鐵一類資料做的物體”這一結論。最終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整的構成了“磁性”的概念,這貼合同學的認知規律,又充沛的體現新課程的精神。

(四)、研究磁鐵各局部磁性的強弱。

教師繼續引導:像剛才教師扮演的釣魚就是應用了磁鐵的磁性。那麼磁鐵各個局部的磁性是不是一樣呢?我們一齊來研究這個問題。先説一説你們想怎樣設計實驗來研究這個問題。

同學獨立研究,然後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並交流。

估計同學的方案有:將磁鐵水平懸掛起來,觀察磁鐵的各個局部分別能吸引多少個回形針。或者在磁鐵上放一顆小鋼珠,觀察小鋼珠往哪局部滾,以檢驗磁鐵哪局部磁性強等等。

教師認真傾聽同學的各種方案,對於合理、易操作、有創意的方案給予肯定,並讓他們依照同學提出的方案有選擇性的去進行實驗、驗證。然後小組彙報實驗結果,最終得出結論並板書:磁鐵的兩端磁性最強,磁鐵磁性最強的地方是磁鐵的磁極,磁鐵有兩個磁極。

(五)、玩弄磁鐵。

首先由教師引導同學繼續探索。“同學們,假如我們繼續玩弄磁鐵,也許還會有更多的發現、更多的問題能夠研究。比方我們把兩塊條形磁鐵吸在一齊,這塊磁鐵是不是就有四個磁極,請同學們自身玩弄磁鐵,假如有什麼發現和什麼問題就把它記在記錄單上並進行研究。”

同學可獨立或小組合作玩弄磁鐵,研究發現的問題,最終把他們的研究效果在全班進行交流。

“研究磁鐵各局部磁性的強弱”和“玩弄磁鐵”這兩個環節的設計意為同學發明一個活潑、嚴謹的氛圍,讓同學去思索、探究,培養同學的創新精神。“在研究磁鐵各局部磁性的強弱”時,先讓同學獨立研究,然後在小組裏交流。除了以上估計的兩個實驗方案,可能還有的同學想到把磁鐵放在離回形針2、3釐米的距離,觀察回形針有什麼反應……在玩弄磁鐵的過程中,可能有的同學發現了環形磁鐵的.磁極,有的同學發現了兩條條形磁鐵同極相排斥的現象,還有的同學發現兩條條形磁鐵連起來變成一條條形磁鐵時,它得磁極不是4個而是2個,……同學的這些發現是經過自身的實驗來證明的,應當説,在這個活動中,同學思維的開放性和獨立性得到充沛的體現。

(六)、總結延伸。

課堂結束時我會小結“經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並讓同學研究問題“一塊磁鐵斷了,它還有兩個磁極嗎?”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讓同學對知識進行系統整理。並把探究活動延伸至課外。

四、説教學評價

科學課程目標的重點在於培養同學的態度和本事,所以評價時,不應過於看重同學所獲得的知識的多少和作品的優劣,而應異常關注同學參與的態度、解決問題的本事和發明性,關注學習的過程和方法,關注交流與合作,關注動手實踐以和所獲得的經驗與教訓,同時要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同學發揮自身的個性特長,施展自身的才幹,努力構成激勵廣大同學進取進取、勇於創新的氛圍。評價可採用多種形式,如書面資料的評價與對同學的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同學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小組的評價與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等。基於這一評價理念,本節課評價方式靈活多樣,各種評價方式有機結合。例如:在“創設情境,激發興趣。”“交流我們明白的磁鐵”這兩個環節採取教師評價與同學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在“同學猜想並驗證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研究磁鐵各局部磁性的強弱”這兩個環節採取書面資料的評價與對同學的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讓同學在評價中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他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hk/fanwen/shuokegao/7jr9g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