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説課稿 >

精選説課稿模板合集8篇

精選説課稿模板合集8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通常需要用到説課稿來輔助教學,認真擬定説課稿,我們該怎麼去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説課稿9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選説課稿模板合集8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課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國小教科書數學第四冊第六單元時、分、秒,第一節:時分的認識。

二、教材分析:

時間單位不像長度和重量那樣容易用具體的物體表現出來,比較抽象,單位間的進率也比較複雜。學生在一年級的時候,已經認識了整鐘點。地此基礎上,教給學生進一步認識鐘面和掌握看鐘表的方法,認識時間單位小時、分、秒,知道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是60,初步建立時間觀念。

三、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雙語教學的特點,我制定出本課的教學目的是:

1、認識時間單位時、分,知道1時=60分,初步建立時、分的時間觀念。

2、能正確用英語和漢語説出鐘面上指示的時刻,學會英語句型:What time is it?It is___。

3、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好習慣,激勵學生學好英語。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建立時間觀念、認識時和分兩個時間單位,知道1時=60分。難點:準確用雙語説出鐘面上所指示的時刻。

五、教學方法和手段:

為了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體現新課標的精神以及雙語教學的特點,這節課,我打算採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情景導入法、小組合作法、講解示範法、動手操作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

六、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情景導入

中國的猴王孫悟空Monky king,從來沒有坐過飛機,他聽説飛機比他飛得還快,他有些不服氣。這不,他被邀請到美國的迪士尼樂園去玩,因為他不認識時間,只知道飛機是9時多起飛。可當他來到機場機場時,飛機已經起飛了。Monky king後悔自己沒有好好認識時間。同學們,你們願意和孫悟空一起來認識時間嗎?

我用同學們喜歡的動畫人物孫悟空陪同學們一起學習,極大地調動了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

第二個環節:認識鐘面、會撥指定的時刻,並會用英語説出鐘面上的時間。

我們的生活、學習和勞動都有一定的時間,鐘面可以告訴我們時間。我出示三幅圖畫,請同學們説出圖上這個同學的作息時間。學生對自己的起牀、上學、睡覺時間比較熟悉,有了一定的時間觀念,但有的同學不一定會看鐘表,説出幾時幾分。因此,教學時,我從認識鐘面開始,讓學生觀察鐘面上有多少個大格,一個大格里有多少小格。(出示大屏幕) 鐘上有____個大格,每個大格里有____個小格。

鐘面上一共有____個小格。

請同學們藉助手中的模型鐘錶看一看,數一數,合作完成這個題目。通過動手操作得出1小時=60分。

孫悟空耽誤了飛機,我們來看一看飛機是幾點起飛的?出示9時5分,用英語怎麼説?It’s nine 0 five、我再隨意撥幾個時刻,問同學們:What time is it?讓同學們練習説一説,使學生不僅能用漢語説出鐘面上的.時間,而且還能用英語準確表達。

第三個環節:建立1小時和1分鐘的時間觀念。

為了豐富學生對時間觀念的感性認識,我通過學生所熟悉的一節課時間,課間休息時間,再加上多少分就是1小時的計算,使1小時的持續時間與學生日常活動的時間體驗建立起聯繫;讓學生數自己的脈搏的次數感受1分鐘的時間有多長。這樣,把數學學習和學生的生活實踐聯繫起來,讓書本知識和學生0距離,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接着教學例1和例2,學習時間的兩種寫法。教學時,我先指導學生學習1時的寫法,在:前寫1表示“時”,在:後寫00表示“分”。其它幾個時刻都由同學們獨立完成,互相之間檢查訂正,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對於發言好的同學,課上給與恰當的鼓勵和表揚,very good , you really great, you are really intelligent。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愉悦的氣氛中完成“做一做”的學習任務。

第四個環節:擴展練習。

1、Monky king終於坐上了飛往美國的飛機。我們看看飛機是什麼時候起飛的?出示鐘面,請同學們讀出這個時刻。當monky king來到美國,不知道是什麼時間了,他想問別人時間,可不會説英語,同學們,誰能教他用英語問時間?請出幾名同學説:what time is it?應該怎樣回答呢?出示鐘面。It’s six、這樣設計。既練習認讀鐘面上的時刻,又鞏固了英語句型。

2、肢體遊戲。遊戲是學生最喜歡的一種活動,利用遊戲鞏固這節課所學的知識,既生動又有趣。我請同學扮演鐘錶,兩隻胳膊分別代表時針和分針,老師説一個時刻,同學們應用手臂表示出來,這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3、請同學們在自己的鐘面是撥出一個自己喜歡的時刻同,説出這個時刻你正在幹什麼。這個練習的設計,既使學生鍛鍊撥鐘的方法,準確認識時間,又把生活實際和學習聯繫起來,同時發展了學生的語言。

4、出示一個難忘的時刻,請同學們讀出這個鐘面上的時刻。説明這個時刻是20xx年7月13日的10時08分,是北京申奧成功的時刻。這個時刻用英語怎麼説?what time is it?it’s ten eight、我安排這樣一個練習,把思想教育巧妙地滲透在教學中,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受到了愛祖國的教育,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第五個環節:總結全課。

我向同學們提出: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學生通過回顧,總結出本節課的所學內容。這種提法,符合新大綱的要求,讓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善於總結自己的收穫。通過本節課,同學們和monky king一起認識了鐘面上的時間,會讀會認鐘上的時刻,不僅能用漢語説出,還能用英語表達。教育學生不僅要遵守時間愛惜時間,還要學好英語。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事物是普遍聯繫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辯證法的最基本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邏輯起點,聯繫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本節課也是聯繫教材第一、三、四課的關節點,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表現在:

第一,從馬哲理論體系來看,聯繫的觀點貫穿了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全過程,揭示了矛盾內部錯綜複雜的對立統一關係。把握這一點,是開啟唯物辯證法的鑰匙。

第二,從教材結構安排看,本框內容既是從唯物論向辯證法轉變的思維節點,也是辯證法各部分的樞紐,在全書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第三,從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密切關係來看,能否搞好這一問題的教學,關係到全書教學的效果。在下冊人生觀部分,許多內容都是以這些基本觀點為指導去展開分析的。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本課時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 理解和掌握聯繫的含義;

(2)理解事物的聯繫具有普遍性;

(3)理解事物的聯繫具有客觀性、條件性

2、能力目標:

(1)把握知識之間內在聯繫的能力。不僅懂得辯證法的基本範疇,更重要的是理清它們之間的內在的有機聯繫。

(2)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學會從認識事物內部聯繫到認識事物外部聯繫中學會全面的分析方法,提高辯證思維能力,從而提高認識社會和人生的能力。

3、覺悟目標:

以生動有趣的圖片、故事、古詩等手段激發學生學習激情,樹立唯物辯證法的世界觀,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社會的密切聯繫,有效地改造世界。學會用聯繫的.觀點認識和處理自己學習和生活中的矛盾,理解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特別是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

(三)、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事物是普遍聯繫的,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繫的有機整體。

2、難點:聯繫的客觀性與條件性。不是任何兩個事物之間都存在着聯繫。

3、思想教育重點: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社會的關係。通過這一內容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觀、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價值觀。

二、説教法

由於事物的普遍聯繫在實際生活中隨處都會遇到,學生比較熟悉。而且,教材講述採用事例歸納法,通俗易懂。為了使學生認識更深刻、更全面。根據教材特點,以及學生認知心理和認知規律,我主要採用目標教學方法,貫穿"讀--議--講"的基本程式,多種教法綜合運用,來完成各項教育、教學任務。具體方法有,例證法、講授法、討論分析法等等啟迪學生思維。

説課稿 篇3

一、活動思路:

電是小朋友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也是小朋友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小朋友對電腦、電視、電冰箱、電燈……等非常熟悉,日常生活中也常常提到,我們在活動區中投放了電線和小燈泡等材料,當小朋友自己通過連接能使小燈泡亮起來時顯得特別高興,有些小朋友能在遊戲的時候會向我提出:“為什麼小燈泡能亮起來?”這樣的問題,於是我設計了一個科學實驗活動,通過兩個實驗來完成知道金屬類的材料能導電,塑料、紙、毛線等材料不導電,以及安全用電常識等目標。

二、課堂實錄:

第一個實驗是:什麼東西能導電?我請請小朋友來玩“會發光的小燈泡”這個遊戲,不過這次的材料和活動區使用的材料有點不同:不光有銅絲、鐵絲,還有塑料線、毛線、紙繩,請小朋友自己試驗一下,哪種材料能使小燈泡亮起來,並把你的試驗結果計下來。小朋友聽到我的這個要求,小朋友馬上行動起來,每個小朋友拿了一張記錄紙做起實驗來,那認真勁還真象一個小科學家,有的小朋友還問我:“老師,為什麼還有毛線呢?”實驗後小朋友得出結論:金屬類的材料能導電,所以小燈泡就能亮起來,塑料、毛線、紙等東西不能導電。我們平時見到的電線都是用金屬類的材料來做的。接下來是第二個實驗:那根電線能導電?請小朋友拿一根電線,看看它們能不能使小燈泡發光?這時小朋友選擇的電線可不是一樣的了,有兩邊露出銅線的、有一邊露出銅線的、有兩邊都沒有銅線的,經過小朋友自己的操作,有的小朋友能使小燈泡亮起來,有的小朋友選擇的電線就不能使小燈泡亮起來,於是我就針對這一現象請小朋友進行討論:為什麼有的電線也不能使小燈泡發光呢?並得出結論:電線的外面包了一層塑料的外衣,塑料是不導電的,有的電線把兩邊的塑料去掉了露出了裏面的鐵絲,所以就能導電,小燈泡才能發光,有的電線兩邊的塑料沒有去掉,塑料是不導電的,所以小燈泡就不會發光了。緊接着我又進行提問引出討論:為什麼要用塑料把鐵絲包住呢?電既然是很危險的,為什麼人們還要去使用它?經過了一些實際操作和討論,小朋友們對於電的特性已經有了一些瞭解,然後我拿出為小朋友準備的一些材料請小朋友來當“小小工程師”,用電線、電池做一個小手電筒,孩子們可高興了,三五成羣的組成一組,一邊製作一邊爭論,因為別的小朋友沒有采納小紐紐的建議,小紐紐還着急的直跺腳呢。當曾輝那組的小朋友先製作出小手電筒時,他們高興的拍起了手慶祝自己的成功。

三、課後自評:

本活動有三個目標:

1、知道金屬類的材料能導電,塑料、紙、毛線等材料不導電。

2、瞭解電的用途,以及安全用電常識。

3、對科學小製作感興趣。

為了使小朋友能更加直觀的瞭解電的特性,我為小朋友準備了各種不同的實驗材料。實驗一的目的是讓小朋友知道電線是由什麼材料作成的,所以我為幼兒準備了各種不同的材料,有能導電的,還有不能導電的,目的就是請幼兒通過自己動手操作試一試什麼材料能使小燈泡亮起來,從而能夠感受到金屬類的材料能導電,不是金屬類的材料不能導電的道理。所使用的記錄紙將每種線的實物貼在了表格中,小朋友一目瞭然,在實驗的時候也便於記錄,小朋友只要畫出和就可以了,降低了難度。實驗二的目的是讓幼兒進一步驗證金屬類的材料能導電,我為幼兒準備了三種不同的電線,一種是剝掉塑料皮的,一種是沒有剝掉塑料外皮的,另外一種是隻有一邊剝掉塑料皮的。這個實驗是通過小朋友自己操作發現問題,經過自己動腦筋解決問題才得出的結論,進一步驗證了金屬類的`材料能導電,塑料的材料不能導電的道理,而且知道了電線只有在剝掉外皮的情況下才是導電的。為了使小朋友對電的特性有一個全面的瞭解,我設計了討論:“為什麼要用塑料把銅絲鐵絲包住?”和“電既然很危險,為什麼人們還要去用它?”通過小朋友的發言,使小朋友明確電是很危險的,用塑料把銅絲、鐵絲包起來,電就不會漏出來就不會對人們產生危險,但即使這樣小朋友平時也不要隨便去摸電線、電源插座。電對人們的用處是很大的,只要合理的利用它是不會有危險的。經過了以上幾個步驟以後,小朋友對於電的一些特性已經有所瞭解,在活動最後,我設計了一個小製作的活動為小朋友準備了電線、電燈泡、小開關、膠帶、電路圖等材料,請小朋友自己來製作一個小手電筒,從而提高小朋友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幼兒在本次活動中,興趣很濃且情緒高漲,積極的進行實驗操作,討論的時候也能積極發言,所以教師在知道教育目標、內容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幼兒興趣點,在準備教育活動的時候也要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合幼兒的操作活動、操作材料,既要緊貼教育內容,又不能難度太大,否則幼兒就會失去興趣。這就是教師在組織教學上的一點點藝術。

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我的説課內容是9加幾,這個內容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它是學生掌握了11~20各數的認識及10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進一步學習其他進位加法的基礎。根據《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學習經驗,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為:

1、認知目標:

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初步理解湊十法和9加幾進位加法的思維過程並能正確計算。

2、能力目標

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

3、情感目標:

通過合作交流和動手操作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學習意識。

教學重點:滲透轉化思想,應用湊十法正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教學難點: 湊十法的思考過程。

二、説教法學法:

為了完成上述教學目標,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將以多媒體為主要教學手段,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等實踐活動中完成教學,併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創設富有情趣的活動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與動機。

一年級的學生由於年齡小,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容易疲勞,因此,我以學生熟悉的運動會為切入點,將數學知識融於他們感興趣的活動之中,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2、計算教學體現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採用自己認為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

教學中,我不打算強調各種計算方法的優或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學生用哪種方法簡便,而是讓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因為學生的認知水平有一個漸進的過程。

3、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我儘量給學生提供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開放性的討論中架起從已知到未知的`橋樑,去獲取新的知識,讓學生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探索方法的過程中,發現新舊知識的聯繫,發現不同於常規的思維方法和途徑。

三、總體設計

本節課我安排了五個教學環節: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在這個環節中,我首先以學生熟悉的運動會為切入點,用生動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興趣。小朋友們,四月份是我校的體育節,我們學校不僅舉辦了盛大的開幕儀式,還舉行了全校運動會。看,比賽開始了,運動場上多熱鬧哇(出示課件一主題圖)!跑道上正在進行二年級的60米跑決賽,運動場的中央還進行着跳繩、踢毽和跳遠等比賽項目。在操場四周的看台上,同學們正在為參加比賽的運動員加油。為了給運動員解渴,他們還準備了一些飲料,已經喝了一些,比賽快結束時,小明問:還有多少盒?(課件二)這樣,直接引出問題,並引導學生觀察為運動員準備的盒裝飲料,激起學生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的意識。

第二個環節: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這一環節是獲取新知的過程,教學中我將以學生自主探索為主,這個環節我將分三個步驟來完成。

第一步驟是討論交流,得出方法。

在這一部分內容裏,我注重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組織學生討論還有多少盒的問題,讓學生通過互相交流説出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讓學生議一議每種方法。在學生評議的基礎上,給予學生讚揚和鼓勵。根據學生的發言,屏幕上逐一顯示各種解決方法。在交流過程當中,學生探討出的方法有很多種,思維比較凌亂。可能出現的情況有:(課件三)

(1)依次一個一個的數1、2、3、4、12、13;

(2)先數箱子裏的9盒,然後再接着數10、11、12、13

(3)9和4合起來是13

(4)先拿一盒放進箱子裏,補足十,再想10+3=13

教師引導學生將第四種方法的思維過程用下圖表示出來,想:9加1得10, 10加3得13。

9 + 4 = 13 (課件四)

1 3

10

通過直觀的分析比較,讓學生找到自己喜歡的方法。

副標題#e#

第二個步驟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為了更好的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我設計了一個比賽環節:利用主題圖讓小組成員互相提出加法計算的問題,看誰提得多,並給予獎勵。運用孩子們提出的問題,巧妙自然地將9加幾的問題搬到黑板上,例如:

踢毽組和跳繩組一共有多少人?

9 + 3

踢毽組和跳遠組一共有多少人?

9 + 7

在整個過程中,學生自主尋找要解決的問題,並探求解決問題的途徑,教師只起引導作用。

第三個步驟是歸納算法,鞏固記憶

兒童的思維離不開動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在引導學生歸結湊十法算理時,我先讓學生動手操作,用擺小棒的方法計算9+3,左邊擺9根,右邊擺3根;再讓學生回憶幾加幾湊成十,讓學生自己想辦法移動小棒,根據學生的思路,填寫思維圖。學生可能出現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從3根裏拿出1根和9根湊成10根,10再加2等於12(課件五)

9 + 3 = 12

1 2

10

第二種是從9根裏面拿出7根和3根湊成10根,10再加2等於12

9 + 3 = 12

2 7

10

通過學生動手操作擺圓片,計算9+7,學生也可能出現兩種思路 (課件六)

9 + 7 = 16 或 9 + 3 = 12

1 6 2 7

10 10

這裏我沒有強調看大數,分小數,而是讓學生自由地選擇分小數或分大數,只要能湊成十都是可以的。

(3)鞏固新知,尋找規律

一年級學生注意力不持久,在突破重難點之後,我運用多媒體教學,展示一個砌房子的遊戲,將9加幾的算式有規律的排列,先讓學生髮現每個算式的第一個加數都是9,從而引出課題9加幾,再讓學生計算結果。既調節了學生的注意力,又鞏固了9加幾的知識。讓學生計算出9加幾的算式後,再觀察得數特點,發現規律,找尋又快又對的計算竅門。(課件七)

9+1=10

9+2=11

9+3=12

9+4=13

9+5=14

9+6=15

9+7=16

9+8=17

9+9=18

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可以發現和的個位上的數都比第二個加數少1,那我繼續追問,這個1到哪去了?學生很自然的想到1和9湊成10了,從而對湊十法進一步加深了印象。

(4)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是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靈活應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我安排了兩個練習。第一個練習是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色彩鮮豔的菠蘿、蘋果圖,培養學生看圖列加法算式的能力,(課件八)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使學生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第二個練習是根據圖意填寫算式。這道題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先讓學生弄清楚畫中的內容,再讓同桌互相討論提出問題。可以自己選擇計算出蜜蜂的只數或鮮花的朵數。在計算鮮花的朵數時,學生可能會按從左到右的順序把算式填成6+9=15,要給予肯定;在計算蜜蜂的只數時,學生也有可能按蜜蜂的顏色分類把算式填成10+5=15,在肯定學生計算正確的同時,也要表揚他能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並用前面學過的知識解決新的問題。

(5)全課小結,完善新知

我先讓學生説説這節課裏學會了什麼?解答這些題你最喜歡用哪種方法?在進行評價時,我會採用目標多元化、方法多樣化的評價方式來表揚和鼓勵學生,讓學生看到自己的方法得到老師的認可,學習的興趣會更高,真正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 以上是我對9加幾這部分內容的分析和教學設想。

説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大家下午好:

春天來了,嫩綠的小草發出了新芽,五彩的花兒迎着陽光開放,碧綠的柳條在春風中翩翩起舞,歡樂的小鳥在雲中歌 唱,綿綿的春雨似晶瑩的銀絲輕輕地飄若人間,又像純潔地甘露滋潤着世間萬物。下面我就《春雨濛濛的下》一課與大家共同探討新的教學理念和策略,敬請指教。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春雨濛濛的下》選自九年義務教育蘇教版第十冊第六課,本課重在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髮展為中心的新教育觀,重視合作與共處意識的培 養,訓練學生的合唱能力。《春雨濛濛的下》是一首電影插曲,曲調既抒情又形象,其中運用了具有動感的多種切分節奏和弱起節奏,使旋律更加舒情優美,兩聲部 三度音程的運用加強了春雨和聲的效果,很好地體現了春雨的美。歌詞十分簡潔,卻又十分雋美,使人由衷地讚美春雨,對春天充滿着希望。寓意深刻,教育學生熱 愛春天,珍惜春天的大好時光。

2、教學目標:依據新課標要求和設計理念,再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本課設計如下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指導學生以優美抒情的歌聲,抒發熱愛生活的真摯感情。

(2)能力目標:進一步提高二聲部歌唱的技巧,注意做到音準和諧、音量均衡及音色統一。

(3)情感與態度:通過本課的學習,啟發他們熱愛春天,珍惜春天的大好時光。

3、教學安排:結合教材內容,教學目標及學生難以掌握二聲部合唱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劃分為二課時。第一課時:三度音程聽辨訓練,熟悉旋律,律動。

(1)遊戲導入通過音樂遊戲,進行三度音程聽辨訓練,讓學生感受兩聲部的和諧美妙。

(2)合唱訓練通過師生互動,學唱合唱部分的歌譜,並用豎笛合奏,感受兩聲部的和諧美。

(3)學唱歌譜採用劃拍視唱法自主學習歌譜。

(4)演唱律動通過邊唱邊拍手踏腳的聲勢練習,訓練學生身體動作的協調配合,感受邊唱邊動所產生的律動感。第二課時:感受歌曲,學唱歌曲,表現歌曲。下面重點説一説本課的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1)引導學生感受歌曲的內在美,能用優美舒展的歌聲表達歌曲情感。

(2) 提高學生兩聲部合唱能力,做到音準和諧、音量均衡及音色統一。 教學重點:以優美抒情的歌聲,抒發熱愛春天、熱愛生活的真摯感情。

教學難點:(1)提高二聲部歌唱的技能,做到音準和諧和音量均衡及音色統一。

(2)注意掌握歌曲的切分節奏和弱起節奏。

4、教學準備:教師:多媒體課件、鋼琴、實物投影儀學生:有關春景的詩詞、春天的植物(柳枝、花草等)、繪畫工具

二、説教法、學法

1、説教法本課包含了音樂、美術、詩歌、文學、思品、自然等多學科的相關知識。在教法上,我綜合運用了創設情境、興趣引入法、視覺圖象法、談話法、 體驗法、合作學習法、音樂表演法等教法誘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同時充分利用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和豐富多彩、形象直觀的多媒體課件,將音響效果與視覺形象 結合起來,並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老師主二者相互結合。

2、説學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能主動積極地學習,選擇方法是很重要的。本節課,我以“美”為突破口,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引導學生用“欣賞、 感受、探究、討論、表演、合作”等多種方式學習,讓學生去感知歌曲、演唱歌曲、表現歌曲,使他們在愛學、樂意學的基礎上獲取知識、形成技能。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課堂導入

1、蘇霍姆林基説過:“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針對這一特點我創設“春天”這一情景提供了具體生動可聯想的 音樂環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對音樂的好奇心和探究願望。因此我首先在教室裏進行了場景佈置,將關於春天的各種自然景觀編製成多媒體課 件,在教室四周佈置幾棵柳枝,牆壁貼春雨、小草、小鳥、小花等圖片,並配有《渴望春天》的音樂,讓學生一走進教室就被山明水秀的大自然昂揚旺盛的生機所吸 引,營造和諧學習氛圍,把他們帶入悠閒自得,心曠神怡的審美情境之中。

2、導入上課開始,教師聲情並茂地説:“同學們,春天到了,萬物復甦了,大地披上了 綠色的外衣,朵朵鮮花競相開放,這一切都離不開雨水的滋潤。”通過教師親切的話語,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配合多媒體動畫,自然過渡到讓學生欣賞春雨,學生 被綿綿的春雨所吸引,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學生情不自禁地朗誦起有關春雨的小詩。“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等 詩句,學生完全沉浸在春雨的意境中,這時讓學生説春雨的感覺,便不知不覺引入了新課,學生的`學習慾望得到激發,形成一種積極參與的精神狀態,從而為新課打 下良好的基礎。

(二)聆聽歌曲,體驗感受

1、欣賞歌曲教學要具有鮮明的形象性,從直觀入手,使學生如臨其境,可見可聞,產生真切感,我利用學生好奇,愛探索,易感 染的心理特點,容易被新鮮事物所吸引,將歌曲的內容通過多媒體用動畫的形式呈現於學生眼前,畫音結合,使學生很快進入歌曲地審美情景中,喚起他們學唱新歌 的慾望。

2、模唱歌曲當學生初步感知歌曲後,引導學生用LU輕聲哼唱,使學生再次獲得審美體驗,感受到旋律美,受到美的薰陶。

(三)學唱歌曲,情緒表達

1、介紹作者,朗讀歌詞這首歌曲是我國著名的詞作家喬雨老先生為我們少年朋友創作的一首優美的歌曲。教師先充滿感情地範讀一遍,和學生共同分析歌 詞,如“綠了河邊的楊柳,紅了村前的杏花”等不僅句式對稱整齊,而且色彩豐富,使學生入情入境地體會歌詞的色彩美、韻律美、對稱美、意境美的特點,這樣師 生融合更能激發學生朗讀的情感。

2、填詞歌唱

6 | 5 6 5 3 | 1 . 2 | 3 5 3 | 6 2 . |2 - |啊! 春 雨 濛濛地 下

讓學生跟老師一起劃拍演唱,唱準時值。

3.歌曲處理如何使學生歌曲唱得更富魅力,通過學生分組討論,邊總結邊實踐體驗,指導學生二聲部要唱得清晰、和諧,要用較輕的音量,富有彈性的聲音 歌唱,如“綠了河邊的楊柳,紅了村前的杏花”加入漸強漸弱的力度記號來演唱,結束句表現出春雨越來越弱、聲音越來越小,從而完成教學目的。

4.情感昇華為了更進一步使學生對歌曲有深刻的理解,準確表達歌曲情感,教師向學生介紹歌曲選自一部非常感人的電影《綠色錢包》裏的插曲,並對《綠 色錢包》這部影片作簡要介紹,瞭解歌曲的寓意,使學生懂得歌曲以濛濛地春雨象徵祖國的關懷,以河邊的楊柳、村前的杏花象徵青少年,鼓勵青少年健康成長,達 到寓思想教育於音樂教育之中。

四、成果展示,歌唱春天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新課程的一大特點,在順利完成歌曲教學任務後,我將本課內容提煉與昇華,讓學生討論用怎樣 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然後分小組進行唱歌曲(演唱形式)、分角色拿道具表演(課前準備)、創作詩詞、畫一張畫等活動,進行合作創編,這個創意使學 生從感知美、體現美,上升到創造美、表現美,給每個學生都有參與體驗的願望和機會,激發了學生興趣,從而活躍了課堂氣氛。接下來在老師的指導下,由每組推 選的代表到講台前面進行成果展示,給學生搭起一個展示自我的平台。讓學生表現、歌唱春天,學生邊欣賞春天的美景邊觀看優美的舞蹈,並有感情地演唱,採用第 一段領唱,其他同學合唱歌曲,第二段配樂朗誦(師伴奏),第三段齊唱、合唱。這一環節把歌唱、舞蹈、表演、詩朗誦等相互融合,讓學生在自由創編與即興表演 中感受音樂的美,體會創作的快樂,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通過合作,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在羣體中的協調能力得到發展。最後,教師通過與學生交談對本 課進行小結,讓學生懂得“一年之計在於春”,應該珍惜這美好的春光。最後學生在歌曲《春雨濛濛地下》的音樂聲中走出教室。本課我以美麗的春景為主線,層層 深入,循序漸進,使學生在本節課的學習中感受音樂的“美”。在新課程標準的引領下,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理念,力求為學生創設愉悦、輕 鬆、自主、開放的學習空間和音樂環境。

以上是我對本課教材內容的分析、設計及安排,有不當之處懇請各位評委、老師給予指正,謝謝!

説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節課選自新課標人教版教材高中化學必修一第一章《從實驗學化學》第二節《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的第一課時。物質的量是化學中常用的物理量,由它可導出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等物理量,這些物理量不但貫穿於整個高中化學階段,而且被廣泛應用於工農業生產和科學研究中。因此,物質的量概念的教學歷來被認為是重點和難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分析

化學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應用的一門基礎自然科學,其特徵是研究分子和創造分子。本課時新課標的內容要求:認識化學計量的基本單位——摩爾,能運用於相關的簡單計算,體會定量研究的方法對研究和學習化學的重要作用。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以及學生實際情況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了解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

(2)使學生掌握物質的量與微粒數之間的關係。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物質的量概念的建構,學會自主學習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相互交流與討論中,培養與人合作的品質。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

難點:“幫助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是課程改革的基本概念,因此,

構建“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概念的同時,如何幫助學生理解和應用定為教學的難點。

二、學情學法分析

本節課學習合作伙伴是高一學生,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對高中自主學習方法的應用、抽象思維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的欠缺。在本節課的.概念學習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夠享受到學習的快樂,建構自己對知識的正確理解。

三、教法分析

古希臘生物家普羅塔弋曾説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因此,在教學中,結合教材特點及學生實際,準備採用以下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教師的指導下,力求讓學生自主構建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四、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引入這節課時,我採用動畫——曹衝稱象的故事引入。“曹衝稱象”的主要思想是什麼呢?將巨大的不可直接稱重的大象“分解”成一塊塊可以稱重的石頭。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就是,我們可以採用“分解”的方法,將大的分解成小的,整體分解成部分。日常生活中,我們買米、買面,如何購買?家裏蓋房子,建築高樓大廈,如何買石子、沙子呢?學生很自然地會回答論斤買米,論袋買面,石子、沙子等用噸計。為什麼不買一粒米、一顆石子呢?學生很自然會説米粒質量太小,不易稱量,只有大量的米粒,才方便稱量。這些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們可以採用“集合”的方法,將小的不可直接稱量的米粒集合成大量的可以稱量的一袋米;即將小的集合成大的,將部分集合成整體。這樣,由學生日常生活經驗出發,設計教學情景,為學生建構微觀粒子的集合作鋪墊,使學生感受到化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二)概念的導出

利用教材中的圖片,向學生展示滴水中所含有的水分子數。顯然,我們不可能一個一個地去數,那怎麼辦呢?學生很容易就會聯想起採用“集合”的觀點,把大量的微觀粒子看成一個整體,一個集合,數起來就會方便。老師趁機追問“選擇數微觀粒子集合的標準是什麼?也就是説,選擇多少個微觀粒子作為一個集合合適呢?”學生此時的學習興趣已被調動上來,他們很想知道這一個集合到底是多大。

學生在走進教室之前,並不是白紙一張,而是帶着原來的知識經驗來學習的。因此,這時老師提供了一個學生非常熟悉的化學方程式 C+O2=CO2,這個方程式表示的意義學生非常清楚。

C + O2 = CO2

從微觀粒子角度 一個碳原子 一個氧分子 一個二氧化碳分子

從宏觀質量角度 12克碳 32克氧氣 44克二氧化碳

同一個化學方程式表示的意義相同,因此,微觀粒子和宏觀質量之間存在着聯繫。到底有什麼聯繫呢?老師提供一組數據,一個碳原子的質量為 mc=1.993×10-23克,一個氧分子的質量m O2=5.316×10-23克。通過計算12克碳、32克氧氣中含有的微粒數發現,二者含有的微粒數相同,該數值大約為6.02×1023。是不是其他物質也含有相同的微粒數呢?

根據這組數據,同學們可以得出結論,一定質量的物質,所含有的微粒數是一個常數,其值約為6.02×1023。接着引入阿伏加德羅常數。繼續設問,你如果去“數”微觀粒子,你會選擇多大的集合標準,理由是什麼?

通過課本及“資料卡片”欄目的閲讀,回憶複習有關長度、時間等概念,對物質的量進行類比學習,進一步瞭解物質的量的概念。特別強調國際上是以12克12C所含的碳原子數目作為標準的。

(三)鞏固應用

學生已對物質的量有了基本的瞭解,接着返回大家熟悉的方程式

C + O2 = CO2

從微觀粒子角度 一個碳原子 一個氧分子 一個二氧化碳分子 擴大6.02×10倍 6.02×10個碳原子 6.02×10個氧分子 6.02×10個二氧化碳分子 23 23 23 23

從物質的量角度 1mol碳原子 1mol氧分子 1mol二氧化碳分子 從宏觀質量角度 12克碳 32克氧氣 44克二氧化碳

通過這個比較,把引入物質的量的意義很清晰地表達出來。接着,我趁熱打鐵設計了一組猜猜看它是真還是假的正誤判斷題,意在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的基礎上,總結物質的量的含義及應用要點,熟悉物質的量與微粒數之間的轉化關係,達到概念昇華的目的,使學生的認知結構更加豐富。

猜猜看,它是真還是假?

1、物質的量既表示一定物質的質量,又表示一定微粒的數量。

2、1mol的蘋果的説法是真的嗎?

3、1mol氧中一定含有6.02×1023 個O2 分子。

4、1mol氧氣中含有6.02×1023 個氧原子。

5、0.5molNH3中含有1.5mol氫原子。

6、1.204×1023H2中含有氫原子的物質的量為0.4mol。

通過以上練習,學生在應用物質的量時,可能遇到的誤區,例如:摩爾可不可以用來表示宏觀物體,1摩爾氧表示氧原子還是氧分子等得以糾正,更加深化了對物質的量的及摩爾的理解。

(四)拓展提高

此時,讓學生獨立完成下圖,並交流探討所填圖的含義。經過交流探討,學生對物質的量又有了更深的認識。物質的量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定量認識物質組成的方式。例如,看到CO2這一化學式,就可以認識到:1molCO2含有1molC和2molO。

同時,物質的量也為我們提供了定量認識化學反應的視角。例如C+O2=CO2 ,我們可以認識到1molC和1mol O2 反應生成1mol CO2 ,從而進一步深化了物質的量的應用。

(五)複習小結

這時,我提出學習概念時常用的“3W”

Why(為什麼要引入物質的量)?

What(物質的量是什麼)?

How(物質的量如何應用)?

通過學生的交流討論,師生共同完成了對物質的量這個概念的小結。整個過程,學生自己用腦子去想,用耳朵去聽,用嘴巴去説,他們交流彼此的看法,相互解答困惑,在合作中討論完成了對物質的量的建構。

(六)埋下伏筆

為進一步鞏固學生的知識技能目標,併為下節課摩爾質量做鋪墊,我又精心設計了以下課後思考題:

智力快車,誰能最快到達

1、1.204×1023 個H2分子的物質的量是 mol?質量是 克? 微粒數( )氫原子 氧原子( )微粒數 6.02×10個水分子 23 1molH2O 物質的量( )H )O

2、1mol O2 的質量是 克?

3、49克硫酸的物質的量是 mol,含有 mol H,S原子的數目是 。

五、教學反思:

這節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精心創設教學情景,以生活中的現象為喻,以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為基礎,引導學生將抽象概念和生活經驗有機結合,在發現中理解概念,在應用中鞏固概念,學生最終實現了對知識的自我建構。

説課稿 篇7

説教材:

《麋鹿》是蘇教版語文第十冊的一篇課文,該文以簡潔的語言和豐富的內容,層次清晰地介紹了珍稀動物麋鹿的外形特徵和生活習性,以委婉的含蓄的筆觸敍述了它們歷經磨難終於回到祖國的坎坷命運,樸素的説明中注入濃濃的情趣,也滲透了強烈的愛國情感。

對動物的愛好,對萬物的好奇,正是當今孩子的天性。按照課時計劃,兩堂新授課下來,我發現學生通過網絡學習,興趣盎然,熱情高漲,學生在濃濃的情趣中瞭解了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在鮮明駭人的史實中激起了學生對麋鹿坎坷經歷的深深惋惜和強烈憤慨。莫忘國恥,振興中華,一種民族精神也油然而生。可以説整個過程收到了預期效果。

然而在課後,我發現,在留言薄上學生留下了許多問題,細細斟酌,每個問題都充滿了學生濃濃的情趣,透露出對動物的鐘情與眷戀,包孕着對新知的渴求。(打開留言薄)

A麋鹿在3000年前在長江中下游就有,為何在漢朝銷聲匿跡,在1885年又在北京發現。時隔這麼多年,還有奇蹟的出現。而我們大家都喜歡的恐龍為何卻沒有奇蹟般的出現呢?它滅絕的真正原因是什麼?(研究恐龍的滅絕)

B姜子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封神榜寫了個怎樣的故事?(研究姜子牙,《封神演義》)

面對着這些問題,我很是欣喜,這不是學生自己對世界的開拓嗎,這不是偉大的探索精神的體現嗎?這不是學生在自我開發教材嗎?雖然我們的課堂教學目標已經完成,但我卻意識到了這才是我們課堂教學的成功,這才是我們教學工作的真正開始,也是學生髮展的真正起點。

可能有老師會提出,這些和課文內容風馬牛不相及,是不是脱離了我們的語文教學。但是值得提醒的是:我們新課程不是提出嗎?語文教學應拓展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語文課堂應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不是有專家提出來了嗎?要跳出語文教語文。

課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為大課堂,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絕不能僅僅束縛於課堂和教材之中,在“大語文觀” 的指引下,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有效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種種活動與興趣,這不是我們此時所要做的嗎?因此,我就思考,何不將這些來源於學生的問題作為我們進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拓展語文閲讀研究的主題呢?我想,這對培養學生眾多能力是有裨益而無害的。

為此,我從學生的需求出發,決定展開課文的深入拓展研究。也就是想再利用一堂課圍繞學生的問題展開研究。

教學目標

要説這堂課我所追求的目標是什麼?四個字:學有所得。就是説,讓學生在我們教師創設的網絡環境中展開研究而有所得,無論是知識、能力、情感等各方面,只要他們提高了,發展了,我就認為我的預設目標就達到了。當然不同的學生有着不同的價值取向,差異是難免的,但我認為只要他們在各自的基點上有發展就説明我追求的目標就已經達成。學生在研究中只要學生產生一種成就感,這就是有所得,學生的.信息素養髮展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提高了這就是所得。

教與學的策略:

基於以上目標的制定,我在組織學生進行研究性過程中,讓學生始終處於主體地位,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決定研究的方式、研究成果的表達與展示形式,我將由教壇的表演者退居為後台的導演者,承擔着準備、設計、參與等的支援者,通過為學生創設和營造一個民主的、和諧的、寬泛的、有彈性的、餘暇的充滿人文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各自的興趣愛好中,選定自己喜歡的研究主題,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中,在這知識的海洋裏遨遊,通過各種方式進行一系列的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在研究中發展,在研究中進步,我想,學生必有所得。

網絡環境設計:

研究性學習為師生的發展開闊了無限的空間。教師除了要開發好課程外,更要開發好供學生學習的資源與環境。我始終這麼認為專題網頁是一種資源,但更是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重要工具,是學生探索研究的平台。創設良好的具有人文色彩的網絡環境對於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促進學生有個性的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大家會發現,該網站是以研究麋鹿為對象的,但是我看到留言薄上的幾個問題,我則根據學生需要對此又作了調整與完善,補充了相關資源,其實,我認為,這過程本身也是一個發展過程,是一個動態生成過程。我覺得我們教師就是要為學生的發展服務,我們提供的專題站更是要為學生髮展服務。不妨我們再來看一下該網站。我們設計了以下幾大板塊:

(一)“學習(目標)任務區”——學生自主學習的燈塔

在主頁上,我設計了學習任務欄,將學生的提出幾個問題歸納後放到該區,作為本課堂的研究主題,為學生指明航標。

(二)“網絡資源區”——學生探索知識的導航

資源區儘可能集各種麋鹿的相關圖文聲像資源信息與一體,提供基本能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某一相關主題的資源,供學生主動研究。大家都會認為網絡的資源信息應該是海量的,我們提供給學生的信息越多越好。這段時間,我一直在思索這個問題,我們的專題站該怎麼建設?“減肥”這個詞語大家在多媒體課件製作時恐怕早就聽説過,我也曾想,我們能不能在專題站設計時也考慮這個問題,除了我們將有針對性的信息呈現外,我們能不能首頁上設計了一個高效的檢索功能,只要在此輸入關鍵字,學生便能在眾多信息前能方便快捷地檢索信息,從而提高學習的效度。下面撇開麋鹿信息,就支持兩個研究主題研究的信息資源談略談一二。

點擊恐龍館,學生便能找到許多關於恐龍的圖文聲像信息,在各種信息的刺激下,我們每個人都會處於一種高度的興奮狀態之中,產生強烈的探索興趣和勾起研究慾望。

點擊封神榜,我們會看到姜子牙神奇的坐騎,看到許多關於姜子牙的神奇故事,看到眾多關於封神榜的故事。曲折動人的傳奇故事,個性鮮明的傳奇人物,無不讓學生動情,強烈的求知慾望更驅使他們啟動向這部神奇鉅著研究的步伐。

另外,考慮到學生可能還會生成新的問題,網絡資源區還超鏈了許多搜索網站,供學生按深入研究的方向繼續學習,來拓展研究性學習的廣度與深度。因此,大家會發現,該網站綜合性強,對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提供了足夠的支持率。

(三)“主題討論區”——學生髮表見解的窗口

“主題討論區”是專為學生主題學習而開闢的論壇等,並提供NetMeeting等網絡工具,為學生創設會話、交流的平台和協同發展的空間。學生可以在討論區提出學習中不能解決的問題,回覆看到的事實,發表自己的見解。當然我們也可以讓學生走出座位,尋找夥伴,共同展開研究與商討。

(四)“成果展示區”——學生展示才華的園地

讓學生將自己的電子創作,PPT文稿,繪畫作品,研究報告等研究成果在展示區中展示,極大地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來成就學生。

網絡環境下研究性學習設計

“學習支持網”與語文教學結合,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習的開放性、問題性、過程性、實踐性、合作性原則,學生能夠完成確定研究主題、實施研究、成果評價等研究型學習的基本過程,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轉變。本課的研究性學習由以下幾個主要環節組成:

1.生成問題,確定研究主題——進入問題情境階段

當學生完成《麋鹿》兩課時學習後,我發現學生在留言薄上提出了一些頗有研究價值的創造性的問題。為此,我就通過網絡,師生共同討論,挑選出兩個學生最關心的問題(研究恐龍的滅絕;研究姜子牙和《封神演義》),向學生推薦研究,也就是確定了本堂課的研究性主題。

2、網上學習,自主研究——實踐體驗階段

這個自主,我是定位在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性地圍繞一個主題作為研究性學習的中心內容,“同學們,請大家選擇一個最感興趣的問題展開研究,這些問題可以是這上面的,也可以不是這上面的,但只要是自己想解決的都可以去研究。”同時,教師幫助學生制定研究計劃。(研究什麼,怎麼研究,和誰一起研究,研究的步驟,研究結果怎樣反映)也可提供研究記錄表。

問題的扼殺,實際是對學生髮展的扼殺。這樣設計,既尊重了學生個性,又使學生各取所需,一切在濃濃的興趣中完成,去發展,去追求各自所得。

如在研究二時,有學生對姜子牙的坐騎很是喜歡,學生完全可以通過網絡很快找到“四不像”坐騎的圖片以及關於它介紹的文字信息(演示),“喲賽”“好神奇喲”一種神奇感在此頓生;“姜子牙是個怎樣的人?”強烈的好奇心驅使學生在許多曲折的故事中展開研究,剖析人物鮮明個性,學生定會感悟出這是個機智、有謀的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封神演義》是一部世人皆喜的鉅著,扣人心絃的視頻,曲折感人的故事,將刺激學生的多種感知元,濃郁的興趣以及對知識的渴求,將促使學生去研究該作品的傳奇以及該文學的深遠的藝術價值,這樣由姜子牙的坐騎、姜子牙的為人引入到《封神演義》的研究,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地喚起學生對我國古典文學的熱愛,對古老文化的熱愛。這不是我們編者的良苦用心嗎?

當然,也有可能,學生在該研究中,會形成新的問題,我覺得這卻是我們所要追求的,因為大家都會知道,只有這樣,才會讓學生在問題中發展,在矛盾中增長,從而形成研究不止,發展不止的好勢頭。

在研究的方式上我想讓學生或個人、或小組協作,也可以突破時空隧道,與校外專家、研究者建立有效、快速的聯繫,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在網絡環境下得以實現。

3.彙報交流,深化提高——表達和交流階段

學生將各類信息加工形成記錄研究過程的小型報告、小論文,以及指導學生製作各種PPT作品、電子作文,將研究結果以各種形式展示出來,形式可以是小組合作彙報,展開答辯會等,通過交流研討,分享成果,進行思維碰撞,使認識和情感得到提升。

如在研究一時,我們可以讓學生通過PPT的展示,研究小論文、電子作文來展示成果,諸類“恐龍的滅絕的原因”“恐龍的生存環境”問題將都奶奶感解決,通過與麋鹿比較,學生得出一個共性:一個良好的環境是動物生存的重要條件。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更涉及到了好多關於遠古時期的知識。。

當然在研究時,不能排除學生對其他問題的研究,如“貝福特是怎樣飼養這些動物的?他為什麼會把這些動物養得這麼好?”,對於這些新生成的問題,我們將給予肯定,並給予大力鼓勵,讓不同的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有不同的收穫。因為,這是我們所要追求的目標。

值得一提的是在小組學習中,個體成員要互相配合,互相幫助,互相促進,共享信息與資源,共同承擔學習責任,榮辱與共,呈現出白花竟豔的勢頭。這樣為學生個性發展提供廣闊而豐富的空間。

4.評價總結,再次展開深入研究,持續發展。

學生在在研究過程中定會產生許多新問題“我國有哪些文學鉅著?研究價值怎樣?” “我想去參觀恐龍園”等諸多問題我們可以和學生一起展開持續研究,讓我們的研究再次深入拓展。從而培養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能力。做到研究不止,追求學生髮展的可持續。

設計特色:

通過思考,我覺得我的設計體現了以下特色:

1、我們很多教師可能在開頭時會覺得本課研究主題散而亂,聰明的老師,相信此時也已經意識到我這堂課“形雖散但神卻很聚”的特點了吧!我們不妨把這幾個問題拎起來,不都是麋鹿課文的拓展深化嗎?感悟麋鹿之神奇,動物保護之急切,生態平衡之重要。再説研究二,不是遵循着“麋鹿神奇——姜子牙神奇——封神演義神奇——我們中國人智慧神奇”我想這也是我們語文拓展閲讀的起點與歸宿吧。

2、遵循了新課程標準,體現了較新的教育理念,堅持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思想,拓展了語文教學的領域,嘗試探索了在網絡環境下研究性學習的語文綜合實踐課的思路,學語文不是僅語文,跳出語文學語文,真正體現出大語文的教學觀的教學思想。

3、創設了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有足夠研究性學習支持的專題站。在網站建設上首先考慮了減肥的思想,架設了可供學生自主發展,自由展技的舞台,構建了一個平等會話,協作交流的平台。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積極為學生享受成功喜悦而服務。

4、研究的主題來源於學生,貼近學生生活,迎合學生個性,遵循了問題從學生中來,又到學生中去的思想。

説課稿 篇8

一 教材簡析

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教版語文課本第四冊的第22課《猴子種果樹》。這是一篇寓意深刻、發人深省的童話故事。寫一隻猴子因為沒有耐心不斷改種果樹,最終一事無成。整篇課文圍繞猴子種果樹展開情節,先寫猴子怎樣種果樹,再寫猴子種果樹的結果,教育學生做事要有耐心,有主見,不能急於求成。課文情節曲折,語言生動,極富兒童情趣,適合兒童誦讀、表演,從中理解深刻的道理。

二 設計理念

緊扣教學之源——文本,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學情,設定合適的教學目標。走進文本,立足基礎工具,使語文教學有時效;走出文本,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弘揚人文精神,達到實現語文教學“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三 教學目標

1、列在首位的是以文悟情的情感價值目標。讓孩子在反覆誦讀表演中懂得做事有耐心、有主見,不能急於求成。

2、其次是技能目標:通過教學培養學生賞詞讀句、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能力,邊讀邊想,體悟處事的方法;並培養學生探究學習、互動學習的能力。

3、識字教學是低年級的重點,課文中要求掌握9個一類字,4個二類字,1個多音字。這個智能目標是必不可少的。

四 教法學法

根據課文三層意思內容相近和敍述形式相似的`特點,先扶後放,以放為主,教師適當點撥,滲透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五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先識字後學文,分3課時完成。以下是我第二課時學文的教學設計。這個過程,我安排了四大板塊。

(一)複習導入,激發興趣

課始,我先出示頑皮可愛的小猴子的圖片,談話激趣:我把故事的主人公小猴請到我們的教室,你來跟它打個招呼吧!接着我問:你知道這隻猴子種了哪些樹?結果怎樣?這時學生的思維已經打開,也已進入課文情境,於是,我因勢利導:猴子怎麼會什麼樹也沒種成呢?讀了課文你就知道了。

低年級的孩子都很喜歡小動物,於是我以小猴子的圖片導入,符合孩子心理特點,能很好地喚起學生的興趣,接着提出問題既是對上節課的複習,又讓他們產生讀書探究的慾望,促進主體的發展。

(二)自主合作,立足工具

教師應注重傳授知識和培養技能。課文圍繞猴子種果樹展開,結構相同,語言明白如話,通俗易懂,沒有多少深奧難解的句子,因此,我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在教法上採用由扶到放,從中讓學生掌握一些學習方法,體現語文教學的“工具性”。

1、指導學好第1—3節,讓學生體會到猴子種果樹過程中沒有耐心和急切的心情,為下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我首先抓住“天天澆水、施肥”一詞,讓學生對猴子初步評價,可以説明小猴很勤勞,也可以説明小猴很心急等等,評價可多元化。並相機指導朗讀:“怎樣才能把猴子的心“急”讀出來呢?”“請你把小猴勤勞的樣子讀出來”等。

第二、三自然段,以扶為主。這兩小節是寫猴子聽了烏鴉的話,拔掉了梨樹,改種杏樹,結構與第四、五節、第六、七節相似,只要指導他們會學了這兩節,就為自主學好下文打好基礎。所以我接着創設情境:就這樣,在小猴子的期待中,梨樹苗慢慢成活了。這天,猴子又來給梨樹澆水、施肥,突然,耳邊傳來了説話聲,是誰來了?圖片的相機演示激發出學生學習的興趣,聯繫上下文理解了“梨五杏四”後指導學生朗讀烏鴉對猴子説的話“猴哥,猴哥,你怎麼種梨樹呢?……梨樹五年才能結果,你有這個耐心嗎?”要讀出烏鴉的擔心。需要重點指導的是朗讀猴子的想法“對,五年太長,我可等不及。”通過朗讀時拉長聲調,加快語速,體現出猴子的心急,沒有耐心。

2、第四、五和第六、七八節的結構和二、三節相似,我分兩層讓學生逐步自學課文,以放為主。第四、五兩節我安排學生同桌合作學習,讀一讀,回答老師的問題。在交流過程中,我重點進行朗讀指導:同桌感悟,分角色朗讀,與其他的同桌賽一賽來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第六、七、八三節放手個人自學:輕聲讀文,完成填空。男女生分角色,師生共同表演對話。

這一系列過程由扶到放,滲透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感悟寓意,情感共鳴

第九自然段是最後一段,我出示無精打采的小猴圖片,創設情境設疑:小猴子什麼也沒種成,難過得眼淚都快掉下來了,誰來安慰安慰它,告訴它這是為什麼呀?引導學生在交流、相互的啟發中大膽説出自己的理解與體會,感悟寓意,受到人文關照。接着我安排學生故事表演,梳理課文內容的同時,又增強了學習興趣,對寓意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四)深化情感,弘揚人文

這一環節,我在學生表演後情感共鳴時提出:“你想對小猴説些什麼?你會給它什麼建議?”孩子們可能會有些不同的想法,在尊重學生個性化理解的前提下,啟發、引導、討論,對猴子的評價可以多元化。接着創設這樣的情境:又是一年的春季到了,大家想像一下,這隻猴子聽了小朋友們的話後,會怎麼做呢?

意在通過續編故事,讓學生展開合理想象,既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又充分發揮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走出課本,開發了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了學生的持續發展,讓學生在學習、運用語言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養,實現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標籤: 説課稿 模板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hk/fanwen/shuokegao/1mw8j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