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説課稿 >

【精華】説課稿範文錦集九篇

【精華】説課稿範文錦集九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説課稿9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華】説課稿範文錦集九篇

説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説明:

《所見》是西師大版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二冊第30課。它是一首充滿兒童生活氣息的五言絕句,寫夏天中午所見到的情景。詩的語言清新流暢,明白如話,通過動靜結合的描寫,把一個活潑機靈、天真可愛的牧童刻畫得栩栩如生,“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一句,寫牧童悠然自得地騎在黃牛背上,他唱着牧歌,嘹亮的歌聲在樹林中迴盪。“騎黃牛”表現了牧童悠閒自在的神態。勾畫出了一幅色彩鮮明的“牧童行歌圖”。“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一句,寫牧童行走間,忽然想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了唱歌,一聲不響地站在樹下,盯住鳴蟬。“意欲捕鳴蟬”不是寫詩人所見,而是詩人對牧童的機靈敏捷的動作、神態變化。這句詩抓住牧童剎那間心理髮展和動作變化這一細節,生動形象地勾畫出一幅“牧童捕蟬圖”。

2、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能力:認識“所、牧、捕、蟬、閉、立樾”等生字,會寫“童、閉、立、黃”等字,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和背誦全詩。

②過程和方法:通過觀察、合作、表演等方法讀懂詩句的意思。反覆誦讀的過程中感受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③情感、態度、價值觀:真切喜歡這首詩,願意主動誦讀,激發嚮往大自然,並有在大自然中發現更多祕密的願望。

3、教學重、難點:

重點:①識字、寫字教學;②會背誦課文。

難點:感受牧童活潑、好奇的特徵。

4、教學準備:音樂、圖片、課件等

二、學情分析:

古詩短小淺顯、琅琅上口,大多數學生在入學前已會背誦。這首詩國小生應該喜歡,因為它生活氣息濃郁,形象生動,語言充滿機趣,且這些夏天裏的故事、景緻也是很多兒童所能經歷,感受的,但由於它是古詩文,

意藴較為豐滿,學生不易讀懂。因此,教師應巧妙地利用各種可能的手段加以引導。另外,詩中出現的一些字,如“樾”、“意欲”等詞理解難度較大,教師可作引導解釋。

三、教法、學法

1、反覆誦讀法

經過千百年來大浪淘沙流傳下來的古代詩歌都積澱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它可以通過反覆誦讀來感知、理解和體味。通過誦讀來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與詩人同歡同喜,感受詩歌的意藴,使詩人的情感自然地輻射到誦讀者的情感之中,換言之,誦讀者的情感自覺地融入古詩的意境中。這種自覺替代的情感反過來會進一步作用於誦讀過程之中,誦讀者腦海裏呈現的畫面,事物也會強化對詩人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2、情境教學法

古詩的教學易使學生學得枯燥無味,也很難讓學生在情感上與詩人產生共鳴。教學時,我分別採用觀察圖片、聆聽音樂、動作表演、語言渲染等多種方法來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兒童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讓學生輕輕鬆鬆、快快樂樂地學古詩。

3、合作學習法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創造一種師生、生生平等的.和諧課堂氣氛,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中互相幫助,互相啟發,充分發揮學生間的互補作用,培養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四、設計理念

在學習內容上構建三個維度:即教材規定的內容;教師選擇的學習內容;學生自行選擇的學習內容。三個維度之間在課上以教材內容學習為主,另兩項內容作為延續。在學習方法上注重合作學習,留出充分的時間,留出充分的空間,通過學生多角度的相互作用走進對文本的理解,以及情感的體驗。

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繼續閲讀的慾望,也許是語文教學中教師最重要的任務,設置情境,促成互動,合理評價,在教師有效地參與下理解詩意,體會詩情,從而使學生產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教學關照學生的年齡特點

和學習基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使每一堂課都成為學生學習祖國語言這壯麗詩篇中的最生動的詩行。

五、教學過程預設

(一)、一讀感知:

1、揭示課題。(美麗的春天悄悄告別了我們,夏天來到了我們中間,涼爽的風吹來了,我們看見了一片小樹林,“哪幾個小朋友能把夏天的小樹林搬到教室來。)

2、多名學生經過自行討論,在黑板上畫“初夏的小樹林”圖。 ●引導學生創設詩歌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有效地促進學生對古詩的理解。

3、出示古詩。在這幅美麗的畫面上,有一首詩。藉助拼音,誰能讀會它?(應該幫助學生讀準字音並糾正字音,必要時教師範讀或領讀,並指導讀出節奏)。

4、組成合作小組,互幫互助,看看哪一組讀得最好?

5、檢查小組朗讀情況。

●這一環節通過合作,引領學生走進詩中描繪的情境中,為解詩意、體詩情設下伏筆;通過合作,藉助拼音、讀通、讀熟詩歌。

(二)、二讀感悟

1、自由讀詩,結合圖畫想想還應該畫上一些什麼。

2、學生之間交流,並要求説出為什麼要畫上這些。

●兒童的認知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讓學生為詩配畫,旨在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詩意,請學生當“小畫家”,容易激發學習興趣。學生在討論該畫些什麼的過程中,很自然地理解了詩意,做法新穎,不落俗套。

3、教師範讀,學生想像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4、課堂討論自學中的疑難處,教師相機點拔。

●在這個階段,通過學生之間有效地互動,教師的相應點技,以及不斷地豐富畫面,不正是理解詩意的過程嗎?這裏展示的過程,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討論、交流、判斷。學生在過程之間得到發展。

(三)、三讀想像

1、看着畫同帶着想象朗讀全詩。(指名讀、小組賽讀、齊讀)

2、想像一下,這牧童唱的會是什麼樣的歌。

3、用自己的表演把詩意表現出來。

4、有感情地朗讀過首詩(帶着自己獨特的感受讀)

●體會詩情,對一年級的兒童來説,有一定的難度,兒童的言語描繪也好,動作表演也好,無不是用他的生活經驗來詮釋、演繹動人的詩境,同時,興趣也在這裏湧動。

(四)、四讀成誦

1、根據畫面背誦這首詩(願意背的齊背隨着音樂)。

2、向好夥伴背誦這首詩(可加上動作)。

(五)、寫字指導

1、讓學生自己説出書寫要點

2、學生練習

六、打開“學習包”

這裏有三首詩,你一定能回家讀給爸爸媽媽聽。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唐〃杜甫——《絕句》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唐〃張志和——《漁歌子》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學理念

我將在本節的教學中持續保持“創設情境,重現知識的形成進程;增強互動,調動學生的探知熱忱”的教學理念,通過多給學生髮明參與課堂的機遇來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位置,將知識與技巧真正的內化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才能。

二、説教材

(一)膠體這節課在教材中的位置及作用

通過研討教材發明,膠體的知識與學生以前所學的知識有所不同,它研討的不是某種物資所特有的性質,而是物質的聚集狀態的變更表示出的特有性質,所以知識方面與第一、二冊教材接洽不大,是對國中教材中“溶液、濁液”知識的深刻與延長。對學生來説這是一個察看、研討物質的新視角,是較為生疏的範疇。本節課將通過摸索出膠體、分散系的概念、特徵、根本性質,為第2節課“膠體的性質及應用”打下基礎。

(二)教學目標

依據教學大綱的請求和編寫教材的意圖,聯合本節課的特色,及本着在學習進程中施展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使學生學會學習,獲得有效學習的新課程理念為動身點將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知識與技能

(1)讓學生懂得膠體及疏散系的概念,明白膠體與其它疏散系的區別;初步學會利用丁達爾效應來辨別膠體和溶液。

(2)通過演示培育學生的察看才能、動手才能,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

2、進程與方式

全部授課過程主要通過由已知知識對照剖析,引出未知知識;通過創設問題、探究性試驗來突破重點、難點,將知識解構,幫助學生了解。 3、感情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設問、探究過程,不但要培育學生合作、進取、求實的精良品德,逐步形成科學探究的方式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還要在探究的過程中培育學生的創新精力。錘鍊學生利用有關知識方式,剖析解決一些實際化學問題的技能。

(三)、教學重點及難點

依據教學大綱及本節課在教材中的作用,我把重點設定為:膠體的定義和分散系的概念。 而膠體的實質及相干特性如“滲析”“丁達爾現象”則是學生學習上的難點。

我通過展現實物,創設問題和對照試驗將重點分散,緊扣“微粒半徑大小”來理解兩個重要概念;再通過探究性實驗、類比遷移的辦法將難點知識直觀化,形象化以有利於學生理解重點,突破難點。

三、説學情

為了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本着“以人為本”的方針,聯合任課班學生的特色,如:學生對化學科目充斥興致,一部分學生基礎知識較好,擅長把握課堂重點,肯學習。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毛 系的概念,明白膠體與其它疏散系的區別;初步學會利用丁達爾效應來辨別膠體和溶液。 (2)通過演示培育學生的察看才能、動手才能,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 2、進程與方式

全部授課過程主要通過由已知知識對照剖析,引出未知知識;通過創設問題、探究性試驗來突破重點、難點,將知識解構,贊助學生懂得。 3、感情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設問、探究過程,不但要培育學生合作、進取、求實的精良品德,逐步形成科學探究的方式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還要在探究的過程中培育學生的創新精力。錘鍊學生利用有關知識方式,剖析解決一些實際化學問題的技能。 (三)、教學重點及難點

依據教學大綱及本節課在教材中的作用,我把重點設定為:膠體的定義和分散系的概念。 而膠體的實質及相干特性如“滲析”“丁達爾現象”則是學生懂得上的難點。

我通過展現實物,創設問題和對照試驗將重點分散,緊扣“微粒半徑大小”來理解兩個重要概念;再通過探究性實驗、類比遷移的辦法將難點知識直觀化,形象化以有利於學生理解重點,突破難點。

四、説教法與學法

利用圖片、實物引課,聯合課件演示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微觀世界直觀化;藉助創設問題、探究實驗的情勢來增強與學生的互動,讓學生手腦齊動,知識、能力、感情三方面都得到良好的教導。所以,我設定的教法主要有:

1. 情境激學法2.探究實驗促學法 3.CAI輔助教學法 4.歸納、演繹法 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通過運用

1.實驗探究法2.歸納演繹法 兩種化學科重要的學習辦法來獲得新知,錘鍊能力。 五、説教學過程

結合以上我對膠體這節課的認識和針對學生狀況制訂的學習目標、辦法,我要在教學過程中有機的部署教學環節。

通過展現硫酸銅溶液,沙子與水震動後的懸濁液,色拉油與水震盪後的乳濁液,提出第一個問題:三種液體的區別是什麼?直觀的引誘學生温習國中化學中“溶液、濁液”的相干知識,贊助學生回想、歸納溶液、濁液的特色;再進一步提問:三種液體的雷同點,從“混雜物”角度切入本節課第一個重點概念—分散系,並展開學習;然後再通過問題:溶液與濁液的本質區別是什麼?從分散質粒子的大小范疇相區別,也為下面對膠體的學習埋下伏筆。

接下來,立即緊扣“分散質粒子的半徑範疇”提出問題:“有沒有微粒半徑介於1—100nm之間的分散系呢?”來展開分組實驗,讓學生來製備Fe(OH)3膠體和Fe(OH)3沉澱, AgI膠體和AgI沉澱,通過對照兩者的差異讓學生真實感受膠體的特點,非常自然的導出本節課的第二個重點問題:膠體的概念,並從本質上,即微粒半徑範疇回扣前提,讓學生對溶液、膠體、濁液的認識形成系統,歸納理解。

由於膠體知識與前面知識的相對獨立性,造成了膠體性質理解上的難點。在這裏,我又設置了一些問題,來總硬朗驗,分散難點,先讓學生依據實驗現象比較膠體與沉澱的區別,讓學生領會膠體的“較均一性、較穩固性”的特點;再對膠體、溶液進行光照實驗來比較,啟示學生用物理原理解釋丁達爾現象,讓學生理解這一檢驗膠體的簡易方法;接下來類比生涯中的“張網捕魚”問題,藉助“網眼與魚的大小關係”的宏觀問題引導學生剖析“分別各種不同半徑的微粒”問題,這樣,就將學生思維自然地率領到膠體這節課的第四個重點知識,即膠體的滲析實驗上。

在這個實驗中,要充足利用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錘鍊學生的探究能力,所以,我將實驗設置成老師給出實驗藥品、儀器(澱粉膠體,氯化鈉溶液,碘水,硝酸銀溶液,濾紙,半透膜),創設問題設置實驗目的(如何驗證溶液中的離子與膠體微粒的半徑差別?),通過學生分組研究,自行設計實驗計劃並親手實驗的研究性學習模式,讓學生體會到探究的樂趣,鍛鍊了用化學知識結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後,再通過設問:如何分別、提純膠體,從理論上對滲析原理給以高度總結,幫助學生明白重點。

在剩下的時光裏,與學生一起歸納膠體的相關知識,收拾板書,並通過板書來對本節課的重點、

要點加以強調、體現。側重在分散系、分散系類型,膠體概念,丁達爾現象,滲析原理上總結、進步,造就學生對知識的歸納、晉升能力。然後,總結膠體的分類,舉例闡明液溶膠、固溶膠和睦溶膠,再讓學生列舉身邊的膠體,接洽實際,讓知識走近學生的身邊。最後,回扣引課內容,UFO事件,實際上就是太陽光照耀到雲這種氣溶膠上形成的丁達耳現象,培養學生用科學的視角看世界,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諦的準確的世界觀。

同時,在本環節中再搭配恰當的課堂練習,課後作業,幫助學生將知識鞏固、夯實。 以上就是我對膠體這節課的理解與想法。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課程導入:

情景Ⅰ:展示CuSO4溶液、FeCl3飽和溶液、NaOH溶液,並現場製備Fe(OH)3懸濁液,觀察它們的顏色、狀態,比較兩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新課感知:

在創設教學情景中師生互動,從情景Ⅰ中引出分散系、分散質、分散劑三個概念及溶液與濁液的初步比較。 一、分散系

分散系:由一種物質(或幾種物質)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種物質裏所形成的混合物。 分散質: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質叫做分散質。 分散劑:另一種物質叫做分散劑。

433學生通過比較,發現它們的外觀特徵沒有明顯的區別,均為有色、透明的液體。

實驗演示:這時請一位學生用手電筒分別照射裝有CuSO4溶液、FeCl3飽和溶液、Fe(OH)3膠體的燒杯的側面,結果發現在裝有Fe(OH)3膠體的燒杯中形成一條光亮的“通路”,而CuSO4溶液、FeCl3飽和溶液卻沒有,這時老師及時總結,能形成光亮的“通路”的Fe(OH)3實為膠體。從而引出膠體的概念。

設問:溶液能透過濾紙,濁液不能,膠體是否能透過濾紙? 補充上述表格。

設問:溶液和膠體都能通過濾紙,那麼這兩者又如何分離?

師生共同觀看滲析實驗的動畫,並根據實驗結果,請學生及時小結完善上述表格。

情景Ⅲ:展示Fe(OH)3膠體、Fe(OH)3懸濁液、AgI膠體、AgI懸濁液

設問:Fe(OH)3膠體與Fe(OH)3懸濁液、AgI膠體與AgI懸濁液中分散質粒子的大小實際只相差一點,膠體分散質粒子的直徑小於100nm,懸濁液中分散質粒子的直徑大於100nm,如何來製取膠體,而不能使它們變成沉澱?

討論:學生分組討論,提出實驗設計的初步方案。在教師的提示下,不斷修正和完善實驗方案,並請學生操作實驗來驗證實驗方案的正確性。

三、膠體的製備

1、 水解法制備Fe(OH)3膠體:FeCl3 +3H2O === Fe(OH)3(膠體)+3HCl 2、 複分解反應製備AgI膠體:AgNO3 + KI == AgI(膠體)+KNO3

(教師強調書寫製備膠體化學方程式注意的事項,再補充其它製備膠體的方法。) 3、物理法:直接分散-----制澱粉膠體、制蛋白質膠體

研磨-----制豆漿

總結並投影:

氣溶膠:雲、煙、霧等 溶液

液溶膠(常見膠體):Fe(OH)3膠體、

按分散劑形態 AgI膠體、硅酸膠體等

分散質混合 固溶膠:有色玻璃、煙水晶等 膠體 分散系

組成

分散劑分子膠體:澱粉溶液、蛋白質溶液等

按分散質

集合粒子膠體:Fe(OH)3膠體、硅酸膠體等

濁液

課堂練習:

1、FeCl3溶液與Fe(OH)3膠體具有的共同性質是( )

A.分散質顆粒直徑都在1~100nm之間 B.能透過半透膜 C.加熱蒸乾,灼燒後都有Fe2O3生成 D.呈紅褐色 2、下列屬分散系,而且是膠體的是( ) A.在KI溶液中加入過量的AgNO3溶液,邊滴邊振盪 B.在KI溶液中加入少量的AgNO3稀溶液,邊滴邊振盪

C.將蔗糖放入水中並振盪 D.將花生油放入水中並振盪

3、下列物質分離的方法中,依據粒子大小不同進行分離的是( ) A.分餾 B.過濾 C.昇華 D.滲析

4、將澱粉溶液和澱粉酶的混合物放入玻璃紙袋中,紮好袋口,浸入流動的温水中,經相當長一段時間後,取袋內液體分別與碘水、新制Cu(OH)2懸濁液(加熱)、濃硝酸(微熱)作用,其現象依次是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説課稿 篇3

我今天的説課題目是《小麻雀》。根據新課程理念,對於本課我將以教什麼,怎麼教,為什麼這麼教為思路,從説教材,説教法和學法,説教學過程、説板書設計等幾方面來進行闡述。

一、説教材

1、分析教材

《小麻雀》是S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的第一單元第一課,這篇精讀課文是前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的一篇童話故事。課文講了一隻還不會飛的小麻雀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不聽媽媽的勸告,掉在窩下的一隻花貓旁邊,媽媽為了救他被花貓把尾巴上的羽毛咬掉的故事。通過學習文章我們可以有三個方面的認識,一方面告訴人們小孩子自作聰明,不聽勸告是要吃虧的。另一方面又告訴人們,孩子們只有在實踐中經受鍛鍊,生活本領才能更快的增長起來,最後,整篇文章向我們展現了母愛的偉大。

2、教學目標

五年級學生《小麻雀》是本冊本單元的開篇,由此可以看出它的特殊性。本單元以“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品味童話的語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為專題。結合新課標“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1).指導學生能正確,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的內容,從中瞭解普季克是一隻怎麼樣的小麻雀,以及媽媽保護小麻雀奮不顧身的愛。

(3).能認、讀並運用本節課生字詞。

方法和過程目標:採用朗讀法,討論法和合作探究法讓學生理解本

課思想內容

情感和價值觀目標:能夠理解課文,抓住重點語句。感受媽媽對小

麻雀的愛,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要虛心聽取別人

的建議和忠告,實踐是獲取有效經驗的渠道。

3、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的教學目標,制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正確理解小麻雀和麻雀媽媽是怎麼樣的一對母子。

教學難點:如何正確的認識小麻雀和麻雀媽媽,理解課文最後一段話所表達的意思。

二、説教法和學法

新課標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童話故事深受孩子們喜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節課我主要通過學生參與式的教學模式,採取角色朗讀法、討論法、探究法等教學方法,通過自主朗讀、合作交流、討論探究等方式展開,讓語文課堂的教學真正變成學生的課堂。

三、教學過程

結合課標要求,教材和學生特點,我是這樣設計教學過程的

(一)、談話導入

在一家屋檐下,住着一對麻雀母子,小麻雀叫普季克,特別喜歡聊天,大家想不想知道他們在聊些什麼呢?

今天就讓我們繼續學習第一課《小麻雀》認識這對麻雀母子。(板書課題)

(二)、以讀代講,體會人物特點

1、請大家默讀第1—13自然段,找一找,麻雀母子在聊些什麼呢?

學生彙報:小麻雀對外面很好奇,問了媽媽很多問題。可是又不相信媽媽的解釋

2、指名學生朗讀麻雀媽媽的話,引導學生從中體會:從媽媽的話中,你覺得麻雀媽媽是個怎樣的媽媽?——教導孩子非常有耐心苦口婆心

3、指名學生朗讀普季克的話。(同學們邊默默的跟讀,邊聽邊想,普季克是個什麼樣的孩子啊!)——天真,幼稚,充滿了好奇心,樣樣都愛按照自己的意思解釋。

4、分角色朗讀。(同桌)讀出媽媽對孩子的關愛,讀出小普季克的天真和幼稚。

葉聖陶先生説過:“入境始於親”,通過多種形式的閲讀,讓學生出演文章角色,體會角色的台詞及情感思想。讀書百變,其義自

見。這樣做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身課堂的主人公,讓學生變“被動學”為“主動學”

(三)、品讀重點段落,體會母愛偉大。

1、 請同學們默讀14—18自然段,抓住麻雀媽媽的動作感受母愛。

A、引導學生找出描寫麻雀媽媽的句子,指名學生讀句子。生思考:你從麻雀媽媽的動作中體會到了什麼?——引導學生總結麻雀媽媽勇敢奮不顧身愛小麻雀勝過了愛自己

B、師談話:在強大的敵人面前,麻雀媽媽挺身而出,用自己渺小的身體擋住了大花貓,保護自己的孩子。這種母愛是多麼的偉大啊!此時此刻,你想對老麻雀説些什麼呢?——

C、(過渡)還能從哪裏感受到這種母愛?

2、抓麻雀媽媽的神態、語言來體會母愛。

A、重點理解“歡天喜地”——麻雀媽媽一心想着孩子,對自己的傷一點也不放在心上。“怎麼樣怎麼樣”——體會麻雀媽媽對孩子關心很急切

B、指導學生讀出麻雀媽媽心情的急切和歡喜。

3、品讀句子,體會普季克的成長。

A、想一想,小普季克為什麼沒有受傷呢?

一是依靠媽媽的幫助 二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只有在實踐中自己努力,才能掌握真本領)

B、同學們,想一想,我們成長的經歷和普季克有什麼相似的地方嗎?

C、普季克説“總得一樣一樣學嘛!” 一樣一樣指的是什麼啊?——學飛學找食物學很多知識

D、小普季克學會了什麼?——學會飛了也學會了要聽大人的話(因為小孩子不聽勸告總是要吃虧的)

4、經歷了這件事,普季克為會飛而感到高興,為媽媽受傷感到內疚難過。如果你就是普季克,你想對媽媽説什麼話啊: ——媽媽對不起,我不該不聽你的話,害你受傷我好難過 ——媽媽,你瞧,我會飛了,我長大了。

——媽媽,以後你多教我一點本領吧!這樣我就能保護自己了。

5、通過小普季克的經歷,同學們也學會了點什麼呢?——總結感悟 (要聽勸告,要自己努力學習新本領)

葉聖陶先生説過“教是為了不教”。本環節以新課標為指導,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的實際閲讀情況,在不斷閲讀同時,採取了質疑問難,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開放而富有活力的學習氛圍,提供學生展示自學成果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四)總結評價,拓展延伸。

學生帶着疑問走出課堂是學生可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必需。因此再對課文做出綜合性總結和評價後,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知識延!

説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選自北師大版國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三課。本單元的主題是“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本課紀錄了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春秋時期和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戰國時期的社會局勢和重大事件。前接夏商西周的社會體制,後引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文化、思想。引導學生了解了春秋戰國的歷史階段和社會狀況,有利於學生對這一時期的歷史建立全局的觀念,更好地把握本單元知識。因此,學好本課知識有重要的意義。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對各種事物、現象有強烈的好奇心及探索的。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喜歡瞭解各種歷史事件、人物典故。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很高,尤其是當有所收穫並有機會當眾展示時,他們就會獲得極大的滿足和信心,進而對學習歷史產生更大的興趣。然而,對於十二三歲的孩子來説,他們對歷史概念、歷史事件之間聯繫的認識還是很模糊,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需要教師結合他們的認知特點給予恰當的引導、講解。

三、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要求是“能夠知道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史實。”鑑於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接受歷史人物、歷史故事快而對歷史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強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説出並記住春秋戰國的起止時間,舉出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名稱;②能從材料中歸納出齊桓公能夠稱霸的原因;③藉助書中材料講述“退避三舍”、“問鼎中原”、“卧薪嚐膽”、“朝秦暮楚”等歷史故事,提高語言表達能力;④識讀地圖,説出戰國七雄名稱及具體位置。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快速瀏覽找出春秋戰國的時間段和具體成員,反覆強調以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②閲讀文字及相關材料,提煉有效信息,進而歸納出齊桓公稱霸的原因,學習並提高從資料中獲取相關信息的方法與能力;③講述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歷史故事,加深對當時社會局勢及歷史人物的理解;④識讀“戰國形勢圖”,並與“春秋形勢圖”進行區分,找出戰國七雄的具體位置,編制口訣幫助記憶;⑤藉助地圖理解“合縱”、“連橫”策略及功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的瞭解與分析,逐步認識到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為爭奪霸權展開了激烈的角逐、競爭,對這一時期鬥爭的複雜性形成感性的認識,認識到這些競爭對歷史的進步具有的推動作用;通過講述歷史人物典故,學習齊桓公、管仲等歷史人物身上的閃光品質(如任人維賢、善於思考、勇於創新等優秀品質),初步瞭解用辯證的方法評價歷史人物,學會論從史出,逐步建立用歷史的眼光認識分析問題的思維方法。

4、確定重點、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學目標確定本節課的重點是:能夠知道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史實,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難點是對“合縱”、“連橫”策略的理解。

四、學法、教法

教師儘可能地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主動參與、獨立思考、創新探索的廣闊空間。在保持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統優勢的前提下,採用直觀法、比較法、演繹法(如講故事、演小品)、互議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積極打造課改新思維,真正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促使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合作。

五、教學過程

下面我説一説我的設計思路。本課整個教學流程教師要引導學生依次做到:進入情境—熟讀教材—思維跟進—個性展示—小組PK—點題總結

(一)進入情境(產生強烈的求知)

展示上節課所學的西周分封制示意圖,並提問:“假如你是西周分封制度下的諸侯,你會有什麼樣的想法?”這時,學生開始快速進入角色,加速思考,踴躍發言。鑑於七年級學生正處在心理叛逆期,部分學生提出了“造反”的主張(上節課已有疑問),所以進一步提問:“有的諸侯想“造反”,那麼他必須在哪些方面做出準備呢?”學生進一步從政治、經濟、軍事實力等方面進行思考並説出自己的想法。教師總結:“同學們的猜想是有一定道理的,西周分封制存在着極大弊端,隨着時間的推移,諸侯實力不斷增強,甚至超越周天子的實力,於是他們不再聽從周王號令,成為了地方的割據政權。而這些諸侯之間又存在着諸多矛盾,於是戰爭不斷,產生了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點題)”

這樣設計能夠聯繫上節西周實行分封制,照顧到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繫,也讓學生對春秋戰國戰亂局勢的根源有了初步的理解。還能解答學生在上節課中提出的疑問,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熟讀教材(為進一步參與課堂打下基礎)

1、我從題目入手,讓學生快速瀏覽正文,找出春秋、戰國的起止時間,春秋五霸指的是誰,戰國七雄指那些國家。(啟發誘導、自主參與)

學生快速翻書馬上能找到答案,並爭相彙報成果。這樣他們就能對本課內容大框有了直觀、準備的瞭解。因為起止時間、春秋五霸名稱和戰國七雄成員國是本課的基礎的、常識性的知識,所以同一問題我讓幾位同學反覆做出回答以便加深印象。接着,我帶領全體學生進行一分鐘記憶。學生馬上興致高漲,爭分奪秒地來背誦。這種方式既強調了重要的知識點,明確了主要學習內容,又照顧到學生的興趣。全班學生都能馬上進入歷史學習的節奏,煥發出強烈的求知慾和主動參與學習的熱情,也為以後各環節學習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2、閲讀新課,看看春秋戰國時期曾經發生過哪些大事。問題簡單而且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很容易完成。學生帶着問題去閲讀,目的性強,而且能激發他們自主嘗試着感知學習內容,藉助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無形中強化了他們的參與意識,培養了他們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進行語言處理的能力。

(三)思維跟進(在閲讀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和展示)

1、 “春秋五霸”

(1)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中第一位霸主,重點讓學生了解齊桓公爭霸成功的原因。教師指導學生閲讀文字和觀察書中和齊桓公相關的圖片、地圖,分組探尋齊桓公稱霸的原因。學生先在小組內討論,各抒己見,然後再彙報。教師在這個過程中給予適當、及時的`鼓勵、點撥。引導學生對彙報上來的較為零散的信息進行歸納總結。口頭歸納之後,我讓學生根據剛才的討論結果,獨立完成書中問題框的問題,用自己的話去解釋“齊桓公為什麼能夠首先稱霸”。該環節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如果積極思考、認真傾聽,很容易完成。我這樣設計的用意是讓學生逐漸養成集中注意力按老師的要求去想去看的好習慣,並能體會到通過自己主動學習、思考而解決問題的極大滿足感。

“尊王攘夷”這一概念較難理解。學生可以結合書下注釋,談談自己的認識。這也能提高學生看待歷史現象的角度和方法。

齊桓公稱霸中原的標誌性事件是葵丘盟會,教師點到即可,不需多做探究。

(2)春秋五霸中,還有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相對比較重要。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書中材料講講“退避三舍”的典故,讓他們對晉文公這個人物有個感性的認識,同時也為晉楚爭霸,瞭解楚莊王爭霸的艱鉅性和持久性埋下伏筆。秦穆公書中沒多言,他為秦國的逐步強大做出了極大貢獻,教師點到即可。

(3)此外,“春秋五霸”還有另一種説法,結合書下注釋讓學生了解即可,如有時間可在學習完新課之後,引導學生講講吳越爭霸、卧薪嚐膽等故事。

2、“戰國七雄”

同時出示“春秋形勢圖”與“戰國形勢圖”,讓學生明白時間的過渡,並引導他們去發現兩幅地圖的不同,這一做遊戲的學習方式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使他們有了印象深刻的發現,還讓他們在老師的講解之下明白了三家分晉、長城的修建等史實,過渡到關於戰國七雄的學習。

戰國七雄的成員國及其具體位置是重要知識點,我讓學生觀察“戰國形勢圖”,學生找出七國所在位置,然後根據方位學生自行編出快速記憶的口訣。學生編的可能是五花八門,但這並不要緊,重點是要讓他們有一個思考記憶並自主發現的過程,從而靠自己的力量突破這一重點。選出最佳口訣: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

“合縱”“連橫”是本課的難點,可以採取教師講解和學生討論相結合的方式來突破。結合“戰國形勢圖”各國位置,秦國位於西部,相對比較強大;其它六國位於東部,實力相對較弱。於是形成了縱向和橫向兩種關係,於是產生了“合縱”“連橫”兩種策略。然後讓學生閲讀書上文字,對“合縱”、“連橫”概念形成初步瞭解。再以討論形式探究秦國為什麼實行合縱政策,而其它六國實行連橫政策,談談他們的作用。最終點出秦國的連橫政策,遠交近攻,取得成效,最終滅掉了東方六國。

為了使學生對戰國形勢有個深入的理解,可以引用學生較為熟悉的成語“朝秦暮楚”來解釋,東部各國為各自利益,立場不夠堅定,不能團結起來共同抗秦,最終被秦國逐個分化,又一一消滅。課後材料閲讀中給了《史記》中秦國應對東方六國聯合抗秦的策略及功效的文字記載,要求學生結合課文想一想,六國合縱抗秦的策略為什麼沒有成功。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書中的資料幫助學生的理解。學生通過教師的講授,同學之間的討論,完成該問自然水到渠成。這樣無形中就提高了學生分析、歸納、整理材料的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

(四)個性展示(為學有餘力者提供平台)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為學生創造自我表現的空間,活躍他們的思維,激發他們參與的熱情和創造的。課前我已經安排學生分組收集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及相關成語,引導他們用生動的形式將其展現出來。在完成了課堂新授之後,學生可以拿出來彙報,可以採用講故事、演話劇、手抄報等多種形式表現出來。學生在活動中,培養起了學習歷史的興趣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及團隊協作的精神。

(五)小組PK(在良好的競爭機制下共同提高)

本課知識雖多,但不難掌握,所以學生檢測主要側重於知識部分。學生先採取各組互相問答的形式強化已經認知的部分。教師再有選擇性的就學生認識模糊或容易混淆的地方出題,供學生搶答。

隨着杜郎口中學教學模式的盛行和鳳城中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入,我越來越認識到教學評價的重要性。於是,我在課堂上也結合學生的特點進行了小組的劃分,在每節課上提供給他們加分的機會,學生很珍惜這樣的機會,在做練習的環節也更為認真,各班級內部形成了良好的競爭機制。

(六)點題總結(時時關注本課重點)

經過多年曆史教學,我發現本套北師大版歷史教材的亮點之一就在於每單元及每課都有一個非常合適恰當的題目,本課由題目導入,指導學生閲讀,並由學生進行點題總結,時時提醒學生關注本課重點,且首尾呼應,連貫完整。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兩個問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春秋戰國時期的印象與瞭解。

1、通過本課學習,同學們瞭解到了很多歷史人物,你最喜歡的是誰?説説原因。(學生喜歡某個歷史人物的原因大多在於人物身上的閃光品質,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用辯證的方法評價歷史人物。)

2、有人説,春秋戰國時代把人們帶進了戰亂,對社會起了破壞的作用,延緩了歷史的發展。有人説,春秋戰國時代“在戰鬥中成長”,推動了歷史的發展。你的觀點如何呢?(培養學生在論證問題時做到有理有據,論從史出,逐步建立用歷史的眼光認識分析問題的思維方法。)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綱要》科學領域的"內容與要求"明確揭示了科學領域的指示應該具有"情境化、過程化、生活化、經驗化"的特點,尤其是對於認知活動這種抽象佔主體的活動而言,更需要以一種幼兒熟悉的、真實的生活方式呈現。從孩子的生活實際出發選取有益的教材內容,讓孩子感到"知識並不遙遠,知識就在身邊",變"告訴"為"感悟與體驗",以積極、活躍的狀態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的自然現象產生興趣""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生活,利用身邊的事物、現象作為科學探究的對象"。因此,從生活入手是選材的一個重要原則。本次活動選取的教材——秋天的花。秋天,是菊花和桂花的世界。瞧,那一叢叢、一簇簇的花兒,在微風中點頭微笑。秋天的菊花真漂亮啊!你看,五彩繽紛的菊花婀娜多姿,香味芬芳。紅的似火、黃的賽金、白的如雪、紫的像霞......這些菊花有的彷彿少女的捲髮,有的猶如卷丹一樣包在一起,有的是一個花骨朵,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已經昂首怒放。一陣風吹過,菊花羣中泛起了紅濤金浪。秋天裏一簇簇米黃色的桂花,好象一隻只小小的螢火蟲在樹枝上休息,又好象一顆顆小星星正躲在綠葉叢中,向我們俏皮地眨着眼睛,濃郁的花香引來了一羣金黃色的小蜜蜂,它們飛來飛去採着香甜的花蜜,整個校園都沉浸在桂花的香海之中,令人心曠神怡!

花兒們在秋天裏競相開放,把我們的校園裝點得如此美麗,這不能不引起我們孩子的注意,但中班的孩子由於生活經驗的缺乏,具體形象思維佔主導因素,實踐中我們發現孩子們對花感興趣,但並不瞭解,與其讓他們浮於表面,不如讓我們挖掘其深邃的教育內涵。於是,結合正在開展的《美麗的秋天》這個大主題,以及處於該年齡段的他們對周圍的事物產生了較濃厚的求知慾和好奇心,此次活動的組織在滿足他們探究慾望的同時,將生活中常見到的花以及花在生活中的運用、用途等等都形象地展現幼兒面前。因為這樣的教材是真正來源於孩子生活的,它可以使孩子感到原來學習材料和生活是這麼貼近,從而以"我要學"的心態進入學習狀態,注意和思維也將更為主動。

2、説活動目標的制定與突破。

本次活動制定的目標重點是:通過看看、聽聽、玩玩了解菊花、桂花的一般特徵及用途,欣賞菊花和桂花的美。

本次活動的難點是:分區域創造性地表現菊花、桂花,使幼兒進一步萌發愛花、護花的意識。

為突破活動的重難點,主要採用以下策略:

其一,注重一個"趣"字——讓孩子與活動的興趣和願望。秋天的花對孩子來説十分常見,生活中處處可見。但細心的'人不難發現,由於知識經驗的缺乏,孩子對這一內容感興趣的時間不會太長,他們只是流於形式地觀賞、瀏覽。對於這樣的教材如何吸引處於形象思維的孩子是關鍵所在。本次活動,創設活動環境,以帶領幼兒到花仙子的花園裏去玩,並以用數碼相機為幼兒拍攝的觀賞桂花的照片引題,讓幼兒在大屏幕中看到自己的身影,從而調動孩子內心深處的活動願望。

其二:強調一個"思"字——讓孩子在整體感知中發現菊花、桂花的祕密。秋天的菊花和桂花所含的知識是比較多的,如他們的一般特徵、用途等等。在活動中,如果就是一味的説教,讓幼兒在我的述説中思想天馬行空的遨遊,顯然不好。於是,在讓幼兒觀察實物菊花和桂花,進行分散引導回答之後,我又利用幻燈片系統性的對幼兒的整體感知進行簡單的小結,同時啟發幼兒與之積極互動,逐個解決活動中的問題,層層突破活動中的重點。

其三:把握一個"用"字——讓孩子在實踐中運用。知識的獲得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要學會運用,活動中以分區活動的形式,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區角進行活動,將所學的知識轉化為生活的素材,深化菊花、桂花在生活中的運用。採用的這些方法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孩子們感興趣,有自主活動的願望。

3、説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是為讓幼兒通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展的,因此活動準備必須與幼兒的能力、興趣、需要相適應,根據本次活動的需要,我做了如下準備

(1)課前帶幼兒認識桂花、菊花,並用數碼相機為桂花拍照。

(2)場地佈置(花仙子的花園)

(3)製作不同色彩、不同造型、不同用途的菊花、桂花的幻燈片欣賞

(4)各區角材料的投放:

巧手區——製作菊花:可樂瓶、礦泉水瓶、一次性紙杯、碗、剪刀、縐紙等材料;

動手區——湯圓粉、桂花;

品嚐區——菊花、桂花、開水、杯子等;

二、説教學流程

(一)情景導入、整體感知,觀察環境,感知桂花、菊花的美。

1、創設環境情境,調動幼兒對活動的興趣。將幼兒帶入已佈置好的場地:"今天,我們去花仙子的花園裏去玩,好嗎?"

2、"你們覺得花仙子的花園怎麼樣?花園裏都有些什麼花?"以提問設疑的形式引出認識的對象——桂花。

(二)師幼互動、大膽探索——觀察、認識、感知桂花、菊花的一般特徵及用途。

1、早上晨間活動時事先帶孩子們去觀察幼兒園的桂花樹,並用數碼相機進行實地拍攝,在課堂上再次播放數碼相機拍攝的實地內容,引導幼兒觀察:桂花是長在什麼上面的?花的形狀、顏色是怎麼樣的?桂花樹是怎麼樣的?葉子又是怎麼樣的?來引導幼兒説説桂花的一般特徵。

2、以幻燈片的形式對幼兒的述説進行小結(桂花是長在桂花樹上的,花很小,有的是黃色的,有的是白色的,許多花長在一起,是一簇一簇的,有濃郁的香氣。桂花樹有高大的,也有矮小的,葉子是深綠色的,形狀像小船一樣),以加深幼兒的印象。這樣一來及時捕捉住孩子們的興趣,二來又較及時地對孩子們的經驗進行總結、提升。

3、瞭解桂花的用途。

——誰知道桂花有什麼用途?

——桂花除了讓我們欣賞以外,它還有很多的用途呢?不信,你們瞧——

——引導幼兒觀看幻燈片,教師小結:桂花可以做成桂花糕、桂花月餅、桂花還能浸酒,做成桂花酒;薰茶,做成桂花茶;提取出香精做成桂花香水、桂花香皂等;還能做藥治風火牙痛等等。

4、觀察、瞭解菊花的一般特徵。

秋天裏的花除了桂花以外,還有什麼花?(菊花)

——請幼兒從後面的花仙子花園裏找出菊花。

——引導幼兒講述菊花的一般特徵。

(1)菊花有些什麼顏色?花朵有什麼特點?花瓣是怎麼樣的?

(2)教師小結:菊花是秋天裏開放的花,菊花是一朵鮮豔、美麗的花,花朵有大有小,花瓣有寬有窄,有直有彎,顏色有黃色的、白色的、紫色的、還有紅色的等等;菊花的葉子是綠色的,邊上像鋸齒。菊花很美麗,常種在花園裏,或栽在花盆裏。

(3)為什麼人們要種那麼多的菊花呢?

——讓幼兒欣賞幻燈片,瞭解菊花的用途。

小結:人們種的菊花,讓菊花把我們生活的環境裝扮得更美麗,菊花的香味能治頭疼,菊花還可以做清涼飲料,用來泡茶喝,我們大家都要愛護它!

(作為以科學活動為主的綜合活動,注重本領域知識的滲透與整合,活動中認識、瞭解菊花和桂花的基本特徵和用途是其中最主要的一個知識點,另外讓他們在這些過程中利用幻燈片欣賞菊花、桂花的美,又提高了他們的審美能力。)

(三)自主操作、實踐運用——創造桂花、菊花的藝術品——分區域進行活動。

以區角活動的形式,準備幼兒生活中常見的菊花、桂花等的食品,利用自己的六大感官讓幼兒分區進行回憶、想象、操作,思維的多樣性使孩子們更為積極、主動、有效的活動。

——提出創造的要求:

桂花和菊花不僅漂亮,又有那麼大的本領,那你們想不想和它們來玩遊戲呢?——幼兒分區域進行活動。

區域一:巧手區——製作菊花:可樂瓶、礦泉水瓶、一次性紙杯、碗;剪刀、縐紙、雙面膠等材料製作菊花;

區域二:動手區——桂花湯圓:提供湯圓粉、桂花;

區域三:品嚐區——品嚐菊花、桂花茶:提供菊花、桂花、開水、杯子等材料;

2、幼兒創作,並交流自己的創作過程。

(同時,該活動還滲透和整合了其他領域的價值:語言領域——用好聽的話描述自己的創作;藝術領域——創造性地分區進行形象化的菊花、桂花的藝術品操作,給人以美的體驗)

(四)情感激發。

——你覺得花的好處多嗎?我們應該怎樣對待花呢?(環保教育)

目標的制定充分考慮情感、知識、技能的整合,並且將激發情感和知識技能的掌握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整個活動洋溢着孩子們喜歡菊花、桂花的美好情感,孩子們的積極性被較好地調動,並通過區角活動和後來的情感激發,提倡幼兒要愛護花草,使情感教育得到了昇華,獲得了可持續的價值。

(五)拓展思維、延伸遷移。

設計表格,讓家長回家引導幼兒再去尋找秋天裏其他的花,以備接下來正在開展的主題活動所需。本環節的設立宗旨是引領孩子關注周圍生活,關注周圍的事物,發現生活中看似平常的事物原來藴藏着豐富的知識,引導幼兒建立在生活中感悟與體會的意識。

説課稿 篇6

阿榮旗亞東第一國小 苗新永

我説課的內容是國小美術教材第一冊第11課《畫汽車》一課,下面,我着重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教法學法、教程過程、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談談我對本課的教學設計。

説教材、大綱:

根據《美術課程標準》所確立的階段目標,確定《畫汽車》一課屬於“造型·表現”學習領域,即通過看看、畫畫等方法表現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事物。

兒童對外形各異,功能多樣,色彩豐富的汽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節課就是為了使學生通過對生活中的汽車的回憶、觀察、大膽地表現,從而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發展獨特的個性。

説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我把教學目標簡單的概括為三個方面:學會表現,學會學習、發展個性。

1、知識目標:瞭解汽車的有關知識(種類、外形特點、用途等)。

2、技能目標:能用線條和色彩設計一輛汽車。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乘車安全意識 。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能用線條和色彩設計一輛汽車。

2、教學難點:啟發聯想和想象的過程,逐步豐富想象後的造型特徵。

説教法學法:

在教學中,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體現課程設計注重人文關懷,側重學生的體驗過程,針對國小一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我遵循“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思想,通過情景創設,引導學生主動探究,體驗學習的過程,培養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意識;通過評價激勵,引導師生間積極互動,體會創作的快樂,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創造力。

教學過程:

為了使學生都能在視、聽、説、做、思等行為環節中經歷美術的過程、體驗審美的快樂,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設計的教學流程如下: (—)情景導入

小朋友們,我們都坐過汽車,想不想畫一畫汽車?今天我們將是一位汽車設計師,要親自為人們設計各種各樣的汽車。並讓他們説説自己見過的汽車,為後面的學習做好鋪墊,引導學生通過回憶汽車,瞭解汽車的特點,引出本課課題—《畫汽車》。

(二)探究活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課程標準特別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他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意識,使重、難點在教師的引導啟發、學生的自主探究中得到了解決,教師只是組織者、引導者,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由於每個學生的成

長經歷、知識層面、生活環境的不同,觀察力與認識層面自然不同,因此,根據先前出示的一組圖片,通過“對比、尋找共同點,不同點”等問題引導學生觀察汽車圖片,瞭解的汽車各類、組成部分,讓學生了解汽車的外形特徵。也通過語言表述,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教學活動中,以此調動學生勇於現、釋放個性的積極性,讓學生真切體會到學習的成功與快樂。

(三)大膽創作

為了給學生一個自由發揮、創造的空間,鼓勵學生設計汽車,在創作過程中,我強調學生注意外形、圖案、色彩三方面結合繪畫,讓學生在優美的旋律中展開思路、大膽創造,體驗造型活動所帶來的樂趣。

(四)展示欣賞評價

我接着設計了“展示欣賞——評價”的`環節,這樣就做到了方法由學生想,思路由學生講,從而真正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在學生創作基本完成時,我讓學生採用自評為主,互評與教師簡評為輔的方法進行評價,從而學生參與到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信心,體驗成功的喜悦。

(五)課堂小結擴展延伸

科學精練的結束語能起到“課雖盡,但趣無窮”的效果,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都成了很棒的“汽車造型設計師”。不過,要當一名優秀的“汽車設計師”,可不那麼容易喲,你還需要了解很多的有關汽車的知識。如:汽車為什麼能在公路上行駛?汽車裏面主要

有哪些機器?汽車是誰發明的?等等。同學們,可以在課後查資料或和家長研究一下,再將你所知道的答案告訴老師。板書設計:

根據教學活動的安排,板書設計分三部分:課題《畫汽車》、基本特徵示意圖和展示區。

總之本節課通過設問、合作探討、動手探究,引導學生進行再創造,強調把學生當成發現者、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自行探究,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互動、參與意識,實現了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真正實現了知識與能力的同步提高,只要教師轉變觀念,大膽的放手把課堂還給學生,滿足他們好奇、好動、好説的特點,教學效果一定會事半功倍。

《畫汽車》説課稿

人教版國小美術二年級上冊

阿榮旗亞東第一國小

苗新永

20xx.11

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祝福》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單元中的一篇課文,作者魯迅,體裁為小説。在整個高中課本中,共有四個小説單元,本單元則是學生高中階段接觸的第一個小説單元。大學聯考新課標卷把小説作為了選考內容,本單元小説的鑑賞教學尤為重要。

2、教學目標

教科書上明確寫出了本單元的教學要點:學習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因此,我確定我的教學目標是:

知識目標:掌握小説的基本要素,瞭解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能力目標:培養獨立閲讀小説的能力,學會個性化閲讀。

情感目標:認識封建思想、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

3、教學重點和難點

依據教材的特點,教學目標及學生的實際(基本上同於教學目標確立的依據);我確立本文的教學重點為:分析祥林嫂這一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把握魯迅小説主題的深刻性,把握個性化閲讀“多元有界”的原則。

二、説教法

1、通過讓學生複述課文,提煉小説情節,培養語言概括能力。

2、通過教師示範閲讀分析,讓學生掌握小説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3、通過學生獨立閲讀、自主閲讀,提高學生的小説鑑賞能力。

三、説學法

在鑑賞本篇小説時,我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做到舉一反三,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説教學過程

激情導入

“如果有一天我老無所依,請把我留在春天裏,如果有一天我悄然離去,請把我埋在那春天裏。”流浪歌手旭日陽剛一曲《春天裏》讓我們在春天漫山遍野的綠色中感受到了巨大的荒涼,這對農民工兄弟用悲壯的吶喊撕裂了人生短暫的麻木。誰説春天只是一個山花爛漫的季節,誰説春天只是一個思緒逍遙的季節,其實,最深的絕望和春草一樣不可遏制,其實,遲暮氾濫,正是殉着春光化去的時刻。是的,就是在那個絕望的季節裏,她死了丈夫,被迫改嫁,她又死了兒子,徹底絕望,她寂然離開這個世界。她是不幸的,她的生命裏沒有春天,她就是魯迅小説《祝福》的主人公——祥林嫂。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祝福》,一起走進祥林嫂的悲慘世界。板書:祝福。

(一)、檢查預習,指名學生複述祥林嫂的故事,提示學生從祥林嫂的角度陳述。按照小説情節的基本模式歸納概括小説的情節。

序幕:祝福的景象和魯斯老爺

開端:初來魯鎮

結局:既然死去

發展:被迫改嫁

高潮:再來魯鎮

尾聲: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二)、示範閲讀:分析人物形象。

教師介紹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教師示範分析祥林的肖像描寫。

魯迅曾説過:要想極儉省的刻畫一個人,最好是畫出他的眼睛。本文多處描寫到了祥林嫂的眼睛,找出來並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教師明確:

1初到魯鎮——順着眼善良安分

由“順”字,我們可以看出祥林嫂安分守己的個性。她在死了丈夫,成功逃脱了嚴厲的婆婆,來到魯鎮做工時,對眼前的一切非常珍惜,很乖順的聽從主人的一切安排,雖然內心痛苦,卻對生活抱有希望。

2再到魯鎮——順着眼眼角帶着淚痕內心痛苦

這是經歷過苦難的眼睛,淚水已經以淚水的方式鐫刻在祥林嫂的臉上,她死了丈夫,又死了兒子,這個弱小又不幸的女人,只能用淚水來傾訴心中的悲苦。

3講阿毛的故事——直着眼

一個直字,道出了她整日陷入對阿毛的深深思念和痛苦之中,精神有些麻木。4魯鎮人們嘲笑祥林嫂額上的傷疤——瞪着眼

一個“瞪”字,表明她微薄的憤怒。經歷了那麼多的人生苦難後,祥林嫂不但沒有得到人們的同情,反而引來人們無情的嘲諷,她只能用憤怒來表示自己無言的反抗。

5與柳媽對話——兩眼上圍了大黑圈。

當柳媽告訴祥林嫂她死後會被兩個男人分搶時,她一夜未睡,苦惱了一夜,傷心了一夜,她陷入對死亡的恐懼之中。

6捐門檻——眼睛分外有神。

她用近一年的時間,傾其所有,捐了門檻後,重新燃起對生活的希望。

7再次祝福,四嬸不讓祝福——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

四嬸的一聲斷喝“放着吧,祥林嫂”徹底粉碎了祥林嫂的願望,她的精神徹底崩潰。

8行乞時——眼睛間或一輪

祥林嫂在無數次的嚴重打擊和折磨下,陷入極度悲哀,精神完全麻木,對生活失去希望。

9問我靈魂的有無——突然發光

這“發光”是經歷長期痛苦思索後,萌發的對靈魂的一絲希望。

找出這些眼睛描寫之後,為了讓學生切身體會到這些眼神背後的情感,讓學生表演這些不同的眼神,以加深對祥林嫂這一形象的理解。

最後教師總結:透過祥林嫂眼神的變化,我們看到了一個勤勞善良的勞動婦女就這樣被不幸的生活一點點吞噬了。也許生活的挫折沒有徹底擊垮這個女人,但當她內心的痛苦被那些愚昧的人們一次次拿出來兜售時,她被一步步逼向生命的絕境。

(三)、學生獨立閲讀階段

學生找出小説中有關祥林嫂的語言和動作描寫的部分,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語言描寫:

與四嬸講阿毛——痛苦自責

與大家講阿毛——麻木空虛

與柳媽對話——精神重壓陷入恐懼

與我對話靈魂——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行動描寫:

祥林嫂反對自己再嫁時,逃、嚎、罵、撞

怕死後被兩個男人分身,捐門檻

懷疑有無靈魂,提問

從這一系列的對話和簡單的動作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喪夫失子讓祥林嫂陷入深深地自責與痛苦,而封建禮教的束縛讓她的精神受到重壓以致於陷入恐懼。

年輕的祥林嫂曾經憤怒過,甚至用自己的生命抗爭過,但她微弱的力量又怎能抵抗一個偌大的社會呢?是的,祥林嫂的悲劇不是她個人的悲劇,不是她性格的悲劇,而是社會的悲劇。即使她沒有尋死的意願,即使她還有生存下去的勇氣,她還是會被當時的那個社會中所淹沒。

(其他人物形象也可用這種方法分析,讓學生熟練掌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四)、探究閲讀

1、作者安排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時間都發生在春天或臨近春天,比如:立春之時丈夫死去,孟春之時被迫改嫁,暮春之際喪失愛子,迎春之時一命歸天,一般,春天是美好的季節,給人無限生機和希望,但給祥林嫂的卻是打擊和絕望,簡析作者時間安排的巧妙。

2、小説為何以祝福為題,而不以祥林嫂為題?

這兩道題目屬於小説藝術技巧的'考查,教師需要規範學生思路,提示:主要從情節線索、內容結構、人物形象、主題思想幾個方面入手。

3、小説開頭,祥林嫂在陰暗的風雪天問我靈魂的有無,你認為祥林嫂的願望是什麼?

這道題是開放性的問題,學生要立足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4、祥林嫂死了,那麼誰是殺害祥林嫂的兇手?

這道題針對小説主題設計的,屬於學生對小説的個性化解讀,答案會很多。有人可能會説是魯四老爺,有人可能會説直接的兇手是四嬸,有人也許會説是柳媽,説道柳媽就有意思了,柳媽是個善女人,不殺生的,她的身份是個幫傭,她怎麼會是兇手?實際上,這個問題延伸一下,在殺死祥林嫂的兇手中包不包括祥林嫂她自己?這樣可能學生討論的更激烈了,到底祥林嫂有沒有參與這場殺戮,老師可引導學生從小説情節的角度進行分析,即祥林嫂為什麼去做工,為什麼改嫁,為什麼捐門檻,為什麼行乞?最後剔除表層的兇手,包括魯四老爺、四嬸、柳媽、魯鎮上冷漠的人們,甚至是祥林嫂自己,我們往深處挖掘,讓學生理解,殺死祥林嫂的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祥林嫂既是封建制度的自覺維護者,也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完成本課的教學難點。

5、祥林嫂死於那一天?

這是個開放性的問題,雖然課文中有明確的説明,祥林嫂是死於祝福之夜,但我們往深裏挖掘:阿毛的死對祥林嫂意味着什麼?四嬸那一聲大呵“放着吧,祥林嫂”意味着什麼?甚至祥林嫂被四嬸趕出魯家又意味着什麼?

五、小結:

也許我們不知道祥林嫂最終是死於何種原因,是死在哪一天的,也許在祥林嫂閉上眼的最後一刻應該是沒有忘記微笑的,祥林嫂在生活中受盡苦難,歷盡嘲諷,在封建禮教冷血的獰笑中艱難的走着,這時死亡對她來説,也許不再是恐懼,在現實的痛楚裏,死亡對她來説更像是一種解脱,祥林嫂死了,我想這也許是上天對她最好的安排。

六、作業

祥林嫂被封建制度活活的殘殺了,請關注現實,我們現在的生活中還有封建殘餘嗎?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個問題?請列舉現象,並做簡要評析,寫一篇300字的短文。

説課稿 篇8

尊敬的各位專家,我説課的題目是《大自然的語言》,今天我將從教學理念,教材文本,學情、校情,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對本節課做簡單的解説。

第一, 説教學理念。

本節課上我將繼續“淺淺的教語文”,“淺淺的教語文”其實是肖培東老師的觀點,我比較贊同,一直在努力實踐,希望語文課就是語文課。相對於淺淺的教,就是學生主動的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成長的主體。所以課堂上我關注每一個孩子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科學引導激發興趣。力爭激發每一個生命中的'學習主動性,努力創設開放而又活力的語文課堂。

第二, 説教材文本。

《大自然的語言》是科學家竺可楨先生寫的一篇闡述事理的科學小品文,也就是事理性説明文。本單元無論是草木榮枯,還是大雁來去都是引導孩子們探索大自然的奧祕,激發他們對科學領域產生無限的趣味。

本文主要作者通過準確而生動的語言説明了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本節課作為第二課時,在初讀感知和理清本文説明順序的基礎上,我將引導學生了解本文的説明方法和語言特點。

第三, 説學情和校情。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準確的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語文素養是科學指導教學的基礎。八年級第二學期,孩子經過了七年級和八年級上冊的學習,對説明文的閲讀已經有了初步的經驗,能夠把握説明對象,簡單説出説明對象的特徵。但是他們對事理性説明文的閲讀還存在閲讀量少的問題,尤其是本文剛剛認識的物候學新概念,有一定難度。並且對於本文説明方法和語言特點更是相當困難。再加上我面對的學生80%屬於進城務工人員子女,他們沒有好一點的學習環境,相對語文素養比較薄弱,基於此,我指定以下教學目標。

第四, 説教學目標。

有的才能放矢,在瞭解學情的基礎上,根據課程標準,我從三個維度制定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目標:在第一課時學習的基礎上,閲讀課文,掌握本文的説明方法及作用。

2、 過程和方法目標:繼續多角度的閲讀課文,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合作探究本文説明文的語言的準確性和生動性特點。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瞭解本文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並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探索精神。

第五, 説教學重點。

本節課是《大自然的語言》教學第二課時,所以在第一節課學習的基礎上,重點設置為掌握説明方法及其作用,並能説出本文語言特點。

第六, 説教學方法。

科學的方法可以事半而公倍,在這一節課上,我將用回顧展示法,設疑激趣法,合作探究法,引導孩子們瞭解説明方法及作用,並能指出本文的語言特點。

第七, 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為第二課時,所以設計教學過程如下:

1、 情境導入(用時5—8分鐘)

本節課用回顧展示法導入課文,回顧上節課我們所學過的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並舉例説明,讓孩子們從進入課堂就收到關注,得到肯定,讓積極踴躍發言不再是難事。

2、 分組合作,再讀課文。

按照以往各層次互相搭配的分組模式,分組再讀課文,並在組內分工,有的人記錄,有的人圈點勾畫,有的人作為發言人,有的人評點,合作探究,最終展示自己學習小組關於本文説明方法及其作用的介紹。最後老師板書歸納,並指正。(用時15分鐘左右)

3、 分組合作,三讀課文。

小組內閲讀分析本文的語言特點,並請發言人舉例一一説明,小組之間互相點評,老師最後點評並歸納板書。

4、小結

今天,我們從竺可楨老前輩的身上看到了他們對科學嚴謹務實的科學態度,作為新時代的主人,我們也應該努力學習,不斷探索科學的未知領域,為社會展示我們的價值所在。

板書設計:

大自然的語言 説明方法

語言特點

説課稿 篇9

説教材

《月光啟蒙》是蘇教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作者孫友田回憶兒時母親在夏夜的月光的沐浴下給自己唱歌謠,猜謎語,講故事的情景,抒發了作者對母親啟蒙教育的感激、懷念之情,也充分激發了自己感恩母親的情懷。

課文的字裏行間洋溢着濃郁的親情,有利於引導學生感激、感恩的情感。

本文的童謠優美動聽,通過學習,學生能認識我國民間文學的豐富博大,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我校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對自己的鄉土鄉情文化有一定的瞭解。因此課文內容對他們也有一定的吸引力。

説教學目標:

1、 學會九個生字,綠線內的七個生字只識不寫。

2、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全篇課文。

3、 能有感情地朗讀令你感動的語句。

4、 初讀課文,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説教法、學法:

質疑法: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我讓學生依題質疑。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家長、老師、書籍會給我們啟蒙,月光怎麼會給我們啟蒙呢?讓“月光”給學生設下“懸念”。

創設情境:本課的教學教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情境,用圖畫展現情境、用音樂來渲染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習語文。

對話法: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可以通過自主、合作、探究來感悟母親胸懷的無畏、博大然後展開課堂對話。

自讀自悟:“閲讀使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應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閲讀實踐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

教學程序

一、導入課文、質疑課題

1、播放歌曲《燭光裏的媽媽》,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歌頌母親的課文

2揭示課題,引導學生質疑課題。

音樂導入迅速把學生的情感調動起來,為全文的學習定下基調。質疑課題這一環節可以培養學生邊讀邊思的習慣,引發閲讀期待。

二、初讀課文,走進文本

1、自由朗讀課文,把課文讀通讀順,教師檢查生字詞的自學情況,再檢查課文的朗讀情況。

2、默讀課文,讓學生説説哪些地方寫出了童年夏夜的美妙。

(課文從月夜的景色、歌謠、謎語、故事的美妙學出了童年夏夜的`美妙,層次清晰,學生不難把握,這個問題的交流有利於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3、引導學生吟誦生動幽默的歌謠,激發學生產生對民間文化的興趣。讓學生挑自己最喜歡的一首在班中為同學們吟誦。讓激情在吟誦中飛揚,讓童趣在教室裏迴盪。

4、品讀令你感動的句子。在情感朗讀中,讓學生用心靈去擁抱語言,不僅能體驗語言的節奏感,音韻美,還能感受文章的情思意境,體驗生活。

5、課堂總結:今天,我們走近了一個會唱歌謠的母親,是母親用她那甜甜的嗓音為我吟唱一首首優美動聽的歌謠,陪伴我度過了一個美妙難忘的童年,是母親用那一雙勤勞的手為我打開了民間文學的寶庫,用智慧和才華啟迪我的想象,使我滿懷詩情地飛向文學的王國。

作業設計

作業設計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

必做題如抄寫詞語等是為了讓學生掌握本課時的教學重點,鞏固所學的基礎知識。

選做題如查閲書籍或登錄網站查閲各地民歌民謠,供學有餘力的學生去做,拓展課外閲讀的空間,併為語文學習的“人文性”做好鋪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hk/fanwen/shuokegao/1md8j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