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教學計劃 >

關於四年級上冊教學工作計劃彙總七篇

關於四年級上冊教學工作計劃彙總七篇

時光飛逝,時間在慢慢推演,迎接我們的將是新的生活,新的挑戰,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寫計劃吧。計劃到底怎麼擬定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四年級上冊教學工作計劃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四年級上冊教學工作計劃彙總七篇

四年級上冊教學工作計劃 篇1

一、學生知識能力習慣態度分析

四年級的大部分學生對英語有着較濃厚的學習興趣,但也有少數學生由於遇到困難,學習興趣會隨之減弱。尤其從這學期開始,對學生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培養聽、説、讀、寫的技能。所以教師應該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的發展為宗旨,始終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放在首位,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教學目的任務

1、能按四會、三會的要求掌握所學單詞。

2、能按四會要求掌握所學句型。

3、能使用日常交際用語,活用四會句型,進行簡單的交流,做到大膽開口,發音正確。

4、能在圖片、手勢、情境等非語言提示的幫助下,聽懂清晰的話語和錄音。

5、初步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能做到書寫整潔、規範。

6、養成響亮清晰讀英語、説英語的習慣,認真模仿語音、語調,以培養語感。

7、能在完成某個任務(如塗色,小製作)的過程中學會相關的詞句,並且培養動手能力。

8、能演唱已學過的英語歌曲,誦讀已學過的歌謠。

三、教材重點難點

1、能按四會、三會的要求掌握所學單詞。

2、能按四會要求掌握所學句型。

3、能使用日常交際用語,活用四會句型,進行簡單的交流,做到大膽開口,發音正確。

4、能在圖片、手勢、情境等非語言提示的幫助下,聽懂清晰的話語和錄音。

5、初步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能做到書寫整潔、規範。

四、主要措施

1、以活動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樂中學、學中用,從而保證學生英語學習的可持續性發展。

2、通過聽、説、讀、寫、唱、遊、演、畫、做等形式,進行大量的語言操練和練習。

3、將直觀教具和電教手段,多媒體課件相結合,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打下良好的語音語調基礎。

4、設計全面、高效的課外作業,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做到整潔、規範、正確地書寫。

附:教學進度安排表

單元 課時 周

第一單元 6課時 2周

第二單元 6課時 2周

第三單元 3課時 2周

複習1 6課時 1周

第四單元 6課時 2周

第五單元 6課時 2周

第六單元 6課時 2周

複習2 3課時 1周

機動複習 6課時 2周

共計 48課時 16周

四年級上冊教學工作計劃 篇2

一、學情分析: 學生經歷了一年的科學學習,對科學課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比如,對周遍的事物有了一定的科學認識;初步掌握了科學學習的方法,尤其是觀察的方法;學生的求知慾和參與科學活動的願望明顯增強。因此,這一學年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至關重要的時期。本學期。本班學生中部分好動、思維活躍、積極性高,這也為科學課程的教學打下了較好的基礎。但是也有部分學生基礎薄,學習習慣有待於改進,家庭條件和環境不夠,給科學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有四個單元“天氣”、“溶解”、“聲音”、“我們的身體”。具體為:生命科學(生命體的結構與功能)《我們的身體》;物質科學(物體與材料的特性)《溶解》;物質科學(光、熱、電、磁)《聲音》;地球與空間(地球和天空的變化)《天氣》。教材設計了多個探究活動、專題研究,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學習體驗,加深對科學的理解,增進科學探究的能力。內容體系科學、合理。每個單元都有七個教學內容,一般每個教學內容為一個課時。根據教學建議,對典型的過程和方法展開充分的探究,不以1課時為限制。應該加強單元后的總結性教學,幫助學生梳理概念、澄清觀點。

三、教學目標:

(一)、科學探究

1.學會從生活中尋找研究的問題,懂得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解決不同的問題,並能對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比較和評價。

2.組織學生在課堂上和課外經歷一些有意義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

3.學習用比較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進行有系統的科學觀察訓練。

(二)、情感態度價值觀

1.鼓勵學生好奇、愛問、愛想象。

2.讓每一個學生在科學學習的過程中,都能體現自我的價值,嘗試成功的喜悦,建立學習的信心,激發學習科學的興趣。

3、學習傾聽別人的見解,尊重他人説話的權利;能運用各種方法記錄與表達自己的事實。

(三)、科學知識

1.瞭解有生命體的共同特徵、建立生物的.基本概念。

2.圍繞“溶解”的主題,運用對比思想研究觀察物質之間的相互混合、溶解的現象,進行溶解的觀察實驗,進一步擴展學生對溶解現象的認識。

3.認識天氣的最基本要素,引導學生用各種方法去開展對天氣現象的研究活動。

4.探究磁鐵的方向特性,磁鐵的兩極,不同磁鐵之間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的規律。

5.研究聲音的產生和傳播,區別聲音的大小和高低,區分樂音和噪音

四、教學措施:

1、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控制變量實驗要加以指導)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6、引導學生從日常的學習、生活習慣着手,養成良好的觀察、思考、記錄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教學進度安排:

四年級上冊教學工作計劃 篇3

一、學情分析

本學期我執教四年級的三個班,共有學生(x)人。通過三年級一個學期的學習,大部分學生對英語有着較濃厚的學習興趣。但也有一部分學生在學習英語中遇到了困難,學習興趣隨之減弱,因此兩極分化比較嚴重,而且新插班的有部分學生還不曾學過英語。所以本學期應做好後進生的轉化工作。教師應該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的發展為宗旨,始終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放在首位,注意分層教學。

二、教學目標

1、能按四會、三會的要求掌握所學單詞。

2、能按四會要求掌握所學句型。

3、能使用日常交際用語,活用四會句型,進行簡單的交流,做到大膽開口,發音正確。

4、能在圖片、手勢、情境等非語言提示的幫助下,聽懂清晰的話語和錄音。

5、初步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能做到書寫整潔、規範。

6、養成響亮清晰讀英語、説英語的習慣,認真模仿語音、語調,以培養語感。

7、能在完成某個任務(如塗色,小製作)的過程中學會相關的詞句,並且培養動手能力。

8、能演唱已學過的'英語歌曲,誦讀已學過的歌謠。

三、教學方法和措施

1、以活動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樂中學、學中用,從而保證學生英語學習的可持續性發展。

2、通過聽、説、讀、寫、唱、遊、演、畫、做等形式,進行大量的語言操練和練習。

3、將直觀教具和電教手段,多媒體課件相結合,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打下良好的語音語調基礎。

4、設計全面、高效的課外作業,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做到整潔、規範、正確地書寫。

四、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

1.能聽説讀寫92個單詞或短語以及13組句子和9個單句。要求能在真實語境中正確運用並能讀懂簡短語

2.能聽説認讀16個單詞。

3. 能學會6個手工製作。

4.能聽懂會唱8首歌曲。

5.能聽懂會吟唱12首歌謠。

6.能完成6個自我評價活動。

7.能理解6個幽默小故事

8.能瞭解6項簡單的中西方文化知識。

Unit 1 My Classroom 6課時

Unit 2 My Schoolbag 6課時

Unit 3 My Friends 6課時

Recycle 1 3課時

Unit 4 My Home 6課時

Unit 5 What Would You Like ? 6課時

Unit 6 Meet My Family 6課時

Recycle 2 3課時文章

四年級上冊教學工作計劃 篇4

一、基本情況概述:

本學期我任教四年級的《勞動與技術》課。同學們對這門功課的興趣比其他學科要濃厚一些,在勞動課上同學們可以充分動手、動腦、動口,學有趣的知識。

二、指導思想:

以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實施創新教育工程為核心,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動手實踐能力為重點改革課堂教學,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三、教材分析本冊教材編入18篇課文,有水果,有日常生活用品等。

四、定位與反思

在勞動課的教學過程中,如何根據國小生的年齡、心理特點,組織好勞動課的實踐活動,是勞動課程計劃中的重要環節之一。簡單地“請你像我這樣做”的教學方法,將學生完全置於消極、被動的`狀態,使他們很少或者根本無法主動參與並認真思考,由此造成學生的操作動作機械模式化,製作出的成品雷同無生氣。整個勞動課教學,教師更多關注的是結果,忽視了學生能力的培養,不利於學生主體意識和創新意發展。

五、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教師要鑽研教材,全面理解教材,明確教學的目的,把握教學的重點,做到課前備教材、備操作、備教具,讓學生全面掌握每項勞動技能、技巧。

2.勞動課不僅要以勞動實踐為主,還要以培養學生的勞動概念,養成良好勞動習慣,如進行自己動手講好衞生的教育,勤儉節約的教育,講科學的經驗教育。

3.每項勞動都有一定的程序,教學中一定要緊密結合,做到規範化。

4.教學時,教師可採取邊講解邊操作的方式進行,也可去課堂講解課外實踐的方法進行,培養學生的生活自理的能力。

六、本學期努力的方向

1、培養學生的愛勞動的意識。

2、 組織實際操作活動,培養觀察、想象、推理、判斷、思維能力。同時幫助學生明確概念,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

四年級上冊教學工作計劃 篇5

一、教學內容

《科學》四年級上學期教材共由五個單元組成:

有生命的物體、溶解、天氣、磁鐵、聲音,分別涉及新課程標準的生命科學和物質科學的部分。教材設計了多個探究活動、專題研究,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學習體驗,加深對科學的理解,增進科學探究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

(一)、科學探究

1.學會從生活中尋找研究的問題,懂得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解決不同的問題,並能對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比較和評價。

2.組織學生在課堂上和課外經歷一些有意義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

3.學習用比較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進行有系統的科學觀察訓練。

(二)、情感態度價值觀

1.鼓勵學生好奇、愛問、愛想象。

2.讓每一個學生在科學學習的過程中,都能體現自我的價值,嘗試成功的喜悦,建立學習的信心,激發學習科學的興趣。

3、學習傾聽別人的見解,尊重他人説話的權利;能運用各種方法記錄與表達自己的事實。

(三)、科學知識

1.瞭解有生命體的共同特徵、建立生物的基本概念。

2.圍繞“溶解”的主題,運用對比思想研究觀察物質之間的相互混合、溶解的現象,進行溶解的觀察實驗,進一步擴展學生對溶解現象的認識。

3.認識天氣的最基本要素,引導學生用各種方法去開展對天氣現象的研究活動。

4.探究磁鐵的方向特性,磁鐵的兩極,不同磁鐵之間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的規律。

5.研究聲音的產生和傳播,區別聲音的大小和高低,區分樂音和噪音

三、教學實施要項

1.要求教師儘可能提供時間、空間,創造學生學習的情境,使學生積累和掌握某一科學事物的有關知識和觀察經驗,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辦法來增進對研究對象的瞭解,進行科學探究活動。

2.重視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加強學生對事實收集和表達的指導與訓練,要求學生更為準確和細緻地觀察物體,要求學生使用科學的測量方法,要求學生選擇適當的詞彙、數據和圖表來描述物體有關的現象。

3.在觀察和收集信息的基礎上,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以形成新的認識,並運用對比的方法進行抽象概括,從而形成有關生物與非生物的概念。

四、教學評價

(一) 第一單元《有生命的物體》

1、小組形式開展對一種動物較全面的觀察;

2、能系統地描述觀察到的結果,並在班級進行交流;

3、能在觀察的過程中,有目的地尋找資料,解釋觀察中難以解決的問題,並進行整理;

4、能在討論中,提出新的、有意義的問題,根據事實陳述自己的見解,並樂於傾聽別人的意見;

5、能完成植物根莖的實驗,並做出自己的解釋;

6、能對動植物的共同特點有正確的認識,能初步形成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瞭解生物的基本特徵。

(二) 第二單元《溶解》

1、在課堂的學習過程中,善於提出新的、有意義的問題,樂於以不同形式參與一系列的觀察研究活動和對問題解決中,獲得各種觀察研究活動經歷;

2、學生能在小組或班級裏交流自己的觀察研究發現,並能大膽想象,做出自己的解釋;

3、學生能按要求進行過濾和加熱蒸發的實驗操作;

4、學生能在課外自覺地進行觀察更多的其他物質之間的溶解和不溶解活動。

(三) 第三單元《天氣》

1、以小組或個人形式參加對雲和雨的觀察、記錄活動;

2、主動積極地討論用不同的方法測量降水的多少;

3、用簡單的方法進行降水多少的測量;

4、以簡單的方法對風進行觀測、記錄;

5、比較好地堅持測定、記錄一週的氣温情況,並進行簡單的`分析;

6、瞭解各種各樣的天氣給我們帶來的不同感受,並簡單描述四種以上天氣的名稱和特點。

7、在經歷各種活動的過程中,能較好地參與討論與交流,與同學分享。

(四) 第四單元《磁鐵》

1、積極參與研究磁鐵性質的實驗活動,能提出有價值的研究問題;

2、能根據研究的目的設計實驗,操作實驗;

3、能與同學協作共同完成實驗和製作任務;

4、能準確使用科學概念;

5、能解決實驗和操作中出現的問題;

6、能進行小磁鐵、磁力小車、指南針等實踐活動。

(五) 第五單元《聲音》

1、應用以前學過的概念和技能參與對聲音的產生、傳播、控制的探究活動;

2、利用比較的方法分辨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分辨聲音的變化;

3、用不同的方法探究物體發聲的方法和原因;

4、能設計一個對比實驗,驗證聲音在液體中可以傳播;

5、能通過控制聲音的研究,提出自己在控制噪聲方面的想法。

五、課時與進度安排:

序號 課題 周次 演示實驗 學生實驗與準備材料 課外作業

1 動物怎樣生活 一至四 課件 觀察一種動物 飼養或觀察一種小動物作好記錄

2 形形色色的動物 課件 討論歸納

3 植物怎樣生存 課件、根莖輸送作用 觀察植物的根並分類

4 植物的根和莖 課件、根莖輸送作用

5 形形色色的植物 植物的蒸騰作用

6、7 整理與測驗

8 食鹽在水裏溶解了 五至八 溶解實驗 瞭解有關溶解的知識與實驗

9 怎樣加快溶解 溶解的對比實驗

10 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鹽 溶液定量實驗

11 分離鹽與水的方法 酒精燈使用;蒸發儀器的使用 酒精燈使用;蒸發與結晶實驗

12 觀察更多的溶解現象 液體、氣體溶解實驗

13、14、 整理與測驗

15 雲和雨 九至十一 課件 雲的觀察與記錄;測量雨水 天氣與氣温記錄

16 風的觀測 風向與風力 體會風向與風力;製作小風車

17 氣温的變化 氣温測量 測量並記錄氣温

18 我們關心天氣 天氣與預報的解讀 記錄天氣、氣温、風向、風力降水

19、20 整理與測驗 氣温折線圖的繪製 繪製氣温折線圖

21 磁鐵的磁性 十二至十四 磁性實驗

22 磁鐵的兩極 兩極性質;磁懸浮實驗

23 做一個小磁鐵 製作小磁針

24 指南針 自制指南針

25、26 整理與測驗

27 聽聽聲音 十五至十七 課件 聽音與辨音 瞭解有關聲音與噪音的知識

28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發聲實驗

29 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固體、氣體、液體傳聲實驗

30 控制物體發出的聲音 製作發聲罐與降低音響實驗

31 製作我們的小樂器 自制小樂器並演奏

32、33 整理與測驗

34-40 期末整理與評估 十八至二十

四年級上冊教學工作計劃 篇6

一、任教班級概況:

班級:四(1)學生人數:48人。

學情分析:進入四年級以後,學生對科學課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求知慾和參與科學活動的願望明顯增強。因此,這一學年度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至關重要的時期。教學中要因勢利導,積極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尊重客觀事實、注重證據、大膽質疑,逐漸養成良好的科學品質和思維方式,真正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學習質

二、教學目標與內容概要:

本冊教科書有四個單元:“天氣”、“溶解”、“聲音”、“我們的身體”,覆蓋了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和地球與宇宙科學三大領域,具體為:地球與空間(地球和天空的變化)《天氣》;物質科學(物體與材料的特性)《溶解》;物質科學(光、熱、電、磁)《聲音》;生命科學(生命體的結構與功能)《我們的身體》。

本冊教科書中的每個教學單元都有七個課題,這七個課題即是學習的內容,也反映了科學概念和過程與方法雙向發展、螺旋上升的過程。一般每個教學內容為一個課時,但在具體教學中可對典型的過程和方法展開充分探究,不以1課時為限制。

“天氣”單元的重點是讓學生學習並堅持較長時間的天氣觀察和記錄,“天氣日曆”則是觀察記錄的載體。教科書中基本上是圍繞如何觀察天氣現象、如何記錄展開的;對記錄的統計和分析能使學生了解科學的處理數據方法,並建立對天氣新的認識。

“溶解”單元是從觀察溶解現象入手,建立溶解的一般概念。這個概念可以看作是前概念水平,並沒有涉及分子的運動與分佈等問題。“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問題實際上已經向着溶解度這一概念發展了,但是在這裏主要還是想滲透溶解是物質的.基本屬性。物質溶解的多與少和很多因素有關,如壓力、攪拌、温度等,溶解與析出往往是可逆的。在“溶解的快與慢”問題中,温度對溶解的影響是最重要的。而方糖的溶解從本質上與攪拌加快溶解是一致的,只不過它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説明增加物質與水的接觸面(所謂咬碎)可以加快溶解。

“聲音”單元的各組實驗意在形成一系列發展性的概念。從物體的振動產生了聲音開始,到用音量和音高來描述聲音,直至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傳播以及耳的功能等。教科書中的各種實驗,特別是一些探究性的實驗,都是在支撐聲音概念的建立,並在此過程中使學生獲得對科學的理解。

“我們的身體”單元旨在認識自己的身體,倡導健康的生活。當學生開始關注身體的結構、身體各種器官的功能和工作時,他們對健康便會有新的理解和認識。

三、具體教學措施:

1、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每個教學單元都有概念的指向和一些支撐概念建立的過程性活動,只有充分了解學生在概念形成過程中的思維變化,才能做出正確的教學判斷,並避免客觀事實與學生的想象混淆,甚至用想象代替事實,以保證觀察和實驗中獲得證據的有效性,沒有人為的“偽證”。

2、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教科書中有多處涉及了這類實驗,如“溶解的快與慢”“比較聲音強弱、高低的變化”“探索尺的音高變化”“觀察上肢的運動”“測量心跳和呼吸”“體驗心臟的工作”,等等。在四年級引入控制變量的實驗,可以使學生更好地認識科學的本質,瞭解控制變量的實驗的重要,並正確地看待誤差問題。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教科書中已經給出了各單元相應的記錄表,並提示學生用文字、數據、簡筆畫、氣泡圖、網狀圖和柱形圖等進行記錄。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客觀地記錄觀察到的現象,在“天氣”單元教學中還要指導學生堅持較長時間的觀察和記錄,每週都要進行督促和檢查。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教科書中需要學生進行描述的內容很多,有些甚至是實驗過程的描述,如“描述洗髮液在水中的溶解過程”“描述物體是怎樣產生聲音的”,等等。這種描述能夠幫助學生提高科學思維能力,教學中應耐心引導。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比如“天氣”單元中,需要學生對所記錄一個月的天氣現象進行分類的統計和分析,還要利用柱形圖等做出關於這一季節天氣變化的一般規律。

四、教學設計進度表

四年級上冊教學工作計劃 篇7

一、學情分析

四年級共有53個學生,大部分學生能較好地表現平面形象、立體造型,並能大膽地發揮想象,作品內容豐富,富有生活情趣;有較高的創新意識和較好的心理品質。但還有一部分學生空間感較弱,線條的運用能力較差,有待進一步地提高。

二、教學目的、要求

(一)總目標

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製作過程,學習美術欣賞和評述的方法,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瞭解基本美術語言和表達方式和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環境與生活。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各學習領域目標

1、造型表現學習領域

初步認識形、色與肌理等美術語言,學習使用各種工具,體驗不同媒體的效果,通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表現所見所聞,激發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願望。

2、設計應用學習領域

學習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等組合原理,瞭解一些簡易的創作意圖和手工製作的方法,進行簡單的設計和裝飾,感受設計製作與其它美術活動的區別。

3、欣賞評述學習領域

觀賞自然和各種美術作品的形、色與質感,能用口頭或書南語言對欣賞對象進行描述,説出其特色,表達自己的感受。

4、綜合探索學習領域

造型遊戲的方式,結合語文、音樂等課程內容,進行美術創作表演和展示,並發表自己的創作意圖。

三、教材分析

(一)教學重點

1、學習色彩的明度漸變和純度漸變等色彩知識,體驗色彩的表現力,並能有目的地加以運用。

2、能用日記畫的形式表現生活中的有趣情境、有意義的事和自己喜歡的人物,表達自己的情感。用各種瓶子及其它塑造材料,大膽想象並設計製作簡單的立體或半立體造型。

(二)教學難點

1、利用多種媒體,如蛋殼、廢包裝、稻草等材料製作作品。

2、欣賞情節性比較強的中外作品,認識該美術作品的藝術特點。

3、用油畫棒、彩色鉛筆、水彩表現周圍的事物,表達自己的興趣與願望。

4、運用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等組合原理,通過植物籽粒,纖維線材、織物等材料的平面拼貼進行造型設計。

四、教學措施

1、應將學習內容與生活經驗緊密聯繫起來,強調知識和技能在幫助學生美術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

2、多種形式,組織學生認識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差異性,人類社會的豐富性,並在一種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的特徵、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獻。同時,培養學生對祖國優秀文化的熱愛,對世界多元文化教育的寬容和尊重。

3、採用多種辦法,使學生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特性得以發展,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並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有將創新意識轉化為具體成果的能力。通過綜合學習和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探究與發現,找到不同知識之間的關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4、教師的評價要體現多維性和多級性,適應不同個性和能力的學生的美術學習狀況。堂堂課有評價,評價有結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hk/fanwen/jiaoxuejihua/rm9jr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