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教學反思 >

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

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歡迎閲讀與收藏。

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

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1

在《正負數》這節課中我能整體把握教學內容,精心預設教學的各個環節,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思考空間,創設了多個貼近學生認知規律且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情境,為學生的進一步學習生成了豐富的教學資源。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做的:在第一個環節我是這樣做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要記錄數據,請同學們來記錄下面三組數據。要求記錄時做到準確、簡捷、快速”這樣開放性的活動,以實際生活的真實情境為研究素材,呈現出了四種不同的記錄結果,透視出學生的原認知狀態,在此基礎上展開對新問題的研究,既讓學生充分感受了研究負數產生的必要性,又能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策略。為實施有效的教學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教學中,我運用了多種活動方式。從天氣預報中聽一聽;在存摺上認一認;根據各地的氣温讀一讀;在實際生活中舉例説一説。讓學生體會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具有相反意義的量,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本節課我充分利用温度計這個教具“做足文章”,從温度計上讀出温度;嘗試寫出温度—5℃、—20℃;在温度計上撥出指定温度;把温度計橫放後抽象出數軸,這些都為學生認識正、負數提供了非常形象的依據,學生學習起來有具體的事例做依託,抽象的概念就容易理解。

整節課中我緊緊圍繞兩個相反意義的量讓學生接觸、認識、研究,最後才有了課的結尾學生感悟到的:“前進後退可以分別用正數和負數表示”。“增加減少可以用正負數”“意義相反的量就可以用正負數來表示”。這樣一些正確的認識和理解。

我認為我們老師研究問題時要比較深、透,視角開闊,不要侷限於教材設定的一個局部空間內,而是要廣集資源,充分研發,為我所用。

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2

上完了《最小公倍數》這節課,我的感受很多,收穫也很多。反思其中的幾點閃光之處,主要有以下幾點:

1、情境的創設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效率。

課前我就想,如果能讓學生通過自己學習來尋找最小公倍數,深刻了解什麼是最小公倍數,以及如何來計算,讓這一切都由學生自主完成,那他們的記憶就會更加深刻。考慮到這是一節純數學的課,課上全是抽象的數學化的知識,我就想能不能給學生提供一個情景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於是我創設了學生鋪磚這個情景。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用列舉的方法找到了最小公倍數。然後以一條數軸為契機,小松鼠一次能跳2格,小猴一次能跳3格為情境,通過畫一畫、説一説得出它們從同一點往前跳,跳到第幾格時會第一次相遇,第二次呢?以此來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認識。最後,在肯定大家學習積極性的同時,又創設了我想帶一部分表現好的同學出去參加一項活動,可以分成4人一組,也可以分成6人一組,都正好分完,你知道我最少帶了多少人嗎?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學的情緒高漲,思維時刻處於活動的狀態中。

2、以舊帶新,滲透轉化思想

課堂中當學生體驗到用找倍數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數比較煩瑣時,適時地引出用短除法來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因為在前面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也是用短除來求的,短除法的方法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讓學生在已有基礎上探究,將新知識轉化成舊知識學習。這節課重點也是讓學生理解:為什麼把這些乘起來就是最小公倍數了呢?在這一課的教學中可以更加深入的進行探討,但感覺學生掌握的深度還不夠,因此,在學習最小公倍數時,為什麼乘最後的商時,還需進一步加強學習。

3、給學生充分的空間,在自讀自悟中學習知識

教學時,我給了學生充足的空間思考問題,讓學生在自感自悟中學習知識。長時間下來,學生才能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有的放矢的思考,有序的思考。

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3

在教學五年級數學下冊《質數和合數》時,感到難度很大,特別是對於質數和合數的概念區分,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我注重教學目標的多元化,不僅僅於學生獲得一般的解決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數學自身的魅力,獲得數學的基本思想,瞭解數學的價值,體驗問題解決的過程。這節課學生的興趣很濃,發言很積極,效果也很好,回顧一下,成功與不足兼而有之,下面談談我的'感受。

一、創新教學方式

教數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讓學生學會科學的探究方法。新課時出示“工作表”為學生提供了求知的路引,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生懷着極大的求知慾望對自己要解決的問題積極地進行觀察、猜測、驗證、合作交流,親歷問題的探究過程,在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實踐中實現知識的自我建構。

二、常反思

《國小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使學生初步形成評價和反思的意識。在“自學”、“交流”之後,加入“自我反思”一環節,讓學生有了更多的機會去反思,去體驗探索發現的過程,促進了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學生在反思的過程中瞭解到各自的見解,並在相互啟發、相互補充中對知識有了更豐富、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而也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學生自我評價、自我批評、自我調控的意識。

雖然質數與合數的新課教學應該説是比較順利的,學生能理解掌握它們的概念,可是在學生的作業中,問題卻特別多:

1、素數和合數分辨不清,51,91被許多學生當成素數;

2、寫50以內的素數,錯得太多,不是多寫就是少寫;

3、與奇數、偶數混合後的判斷題出錯多。為此要讓學生深刻理解素數、合數、奇數、偶數的各自概念,掌握各自判斷方法,也要讓學生背一背素數表,幫助學生快速辨別素數,還要告誡學生要細心,要有耐心和學好的信心。

應再額外教給學生判斷素數的簡便有效方法:依次用2、3、5、7、11等素數去除這個數,看有沒有餘數,如91除以7等於13,121除以11等於11。花些時間介紹哥德巴赫猜想也是值得的,它能提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4

教材分析

循環小數是五年級數學上冊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小數除法的意義、小數除法的計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一個新的知識點,這部分內容概念較多,有比較抽象,是教學的一個難點。《課標》指出:“數學知識只有通過學生的親身經歷參與,自主探索,才能轉化為學自己的知識”。所以本節課我主要通過讓學生觀察計算,想一想,在觀察、比較、討論中獲得循環小數的概念。然後放手讓學生合作探究“兩個小數相除,如果不能的到整數的商,會有哪些情況呢?”得到有限小數與無限小數的概念。

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基礎較差,對於小數計算掌握不是很熟練,因而在教學時可能在進行小數的計算時浪費的時間比較多,根據教學的重點,少一點計算,多一些對小數的觀察,從而理解循環小數、有限小數與無限小數的`概念。在教學中讓學生多觀察、勤思考,獲得新知。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求商,使學生感受到循環小數的特點,從而理解循環小數的概念,瞭解循環小數的簡便記法,理解有限小數,無限小數的意義,擴展數的範圍。

過程與方法目標: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敢於質疑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循環小數的意義,掌握循環小數的簡便記法。

教學難點:循環小數與無限小數的關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介紹生活中的循環現象,進而看看數學中有沒有這種現象呢?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看課件。

師:觀察豎式,你發現了什麼?(組織學生小組內交流)

預設:

1、餘數總是“25”。

2、繼續除下去,永遠也除不完。

3、商的小數部分總是重複出現“3”。

師:對你們的發現你有什麼問題嗎?

預設:

(1)、為什麼餘數總是重複出現25?

(2)、為什麼繼續除下去會永遠除不完?

(3)、為什麼商的小數部分總是重複出現3?

師:由於商的小數部分總也除不完,並且依次不斷、重複出現數字“3”,所以我們通常把它寫作“5.33…”。

師:你對這種寫法有什麼疑問嗎?

預設:省略號表示什麼意思?

2、探索規律

(1)、師:剛才我們通過計算、觀察、思考、交流得出商的小數部分依次不斷、重複出現“3”那是不是隻有這一道題的商具有這樣的循環現象呢?這種循環現象有沒有什麼規律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探討。

出示:28÷18 78.6÷11

3、讓學生髮表看法:

4、請同學們判斷下面哪些是循環小數?

(1)0.2929 (5)3.212121

(2)1.5353··· (6)3.333···

(3)3.141592··· (7)4.061061

(4)8.4666··· (8)0.475475···

師:對這道題你還有什麼疑問嗎?

5、介紹簡便記法

如5.333…還可以寫作5.3,7.14545還可以寫作7.145,請學生把前面判斷題中的循環小數用簡便記法寫一寫。(請學生板演),同座互相檢查,大家交流訂正,在這個過程中,鼓勵學生質疑。

6、理解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的意義。

師:想一想,兩個數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數商,所得的商會有哪些情況?

學生在小組內計算、討論、彙報。

預設:兩個數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數商,所得商可能是有限小數,可能是無限小數。

師:你對回答有什麼疑問嗎?

預設:什麼叫有限小數?什麼叫無限小數?

適時引出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的概念。

師:我們現在學習的小數範圍比以前有擴大了,有增加了無限小數,循環小數就是一種無限小數。

三、鞏固應用,分層測試:

【基本練習】

1、寫一寫:你能根據下列循環小數的簡便寫法,寫出它們的一般寫法嗎?

2、對對碰:連線。

【綜合練習】

1、求一求下面循環小數的近似數(保留三位小數位數)。

1.29090…≈ 0.0183≈

0.4444 … ≈ 7.275 ≈

2、比較小數的大小

3、把下面三個數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

【拓展練習】

循環小數1.360360…小數部分第50位上是數字幾?

四、分層評價,反思提升:

五、課堂小結: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什麼知識,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疑惑?

六、佈置作業:P30第3、4、5、6題。

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5

本節課的探究交流主要體現在“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稱為方程”的這一概念獲取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我首先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天平“平衡現象→不平衡到平衡→不確定現象”三個直觀活動,抽象出相關的數學式子,再通過觀察這些數學式子的特徵,抽象出方程的概念,即由“式子→等式→方程”的抽象過程,然後通過必要的練習鞏固加深對方程概念的理解和應用。通過這一系列的觀察、思考、分類、歸納突破本課的重難點。在這幾個環節中有這樣幾個特點:

1、用天平創設情境直觀形象,有助學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等式是一個數學概念。如果離開現實背景出現都是已知數組成的等式,雖然可以通過計算體會相等,但枯躁乏味,學生不會感興趣。如果離開現實情境出現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學生很難體會等式的具體含義。天平是計量物體質量的工具,但它也可以通過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斷出兩個物體的質量是否相等,天平圖創設情境,利用鮮明的直觀形象寫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也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主題圖。

2、對方程的認識從表面趨向本質

(1)在分類比較中認識方程的主要特徵。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然後讓學生把寫出的式子進行分類。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在組內交流,討論思考發現式子的不同,分類概括。有人可能先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兩類,再把等式分成不含未知數和含有未知數兩種情況;有人可能先分成不含未知數和含有未知數兩類,再把含有未知數的式子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兩種情況。儘管分的過程不完全一致,但最後都分出了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經過探索和交流,認識方程的`特徵,歸納出方程的意義。

(2)要體會方程是一種數學模型。“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描述了方程的外部特徵,並不是本質特徵。方程用等式表示數量關係,它由已知數和未知數共同組成,表達的相等關係是現象、事件中最主要的數量關係。要讓學生體會方程的本質特徵。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觀察天平的相等關係(如左盤中是100克的杯子和x克水右盤中是250克砝碼,天平平衡,解釋方程的'具體含義),感受方程與日常生活的聯繫,體會方程用數學符號抽象地表達了等量關係,對方程的認識從表面趨向本質。

3、在“看”“説”和“寫”中體會式子

當方程的意義建立後,我讓學生觀察一組式子判斷它們是不是方程,通過判斷説明這些式子為什麼是“方程”,為什麼“不是方程”,體會方程與等式的關係,加深對方程意義的理解。再讓學生自己寫出一些方程,展示自己寫的方法。

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6

《倍數和因數》這一章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內容。由於這一單元概念較多,學生要掌握的知識較多,所以掌握起來較難。我上的這節複習課分以下四部分。

1、先從自然數入手,由自然數的概念讓學生總結自然數的個數是無限的,最小的自然數是0,沒有最大的自然數。又根據生活實際試着讓學生把自然數分成奇數和偶數。點名説出什麼數是奇數,什麼數是偶數,是根據什麼分的,這樣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

2、由偶數都是2的倍數,複習2的倍數的特徵,5的倍數的特徵,3的倍數的特徵。學生邊複習老師邊板書,由於大家共同協作,很快找出一個數的最小倍數是它本身,沒有最大的倍數。然後總結同時能被2、3整除的數就是6的倍數,引出倍數和因數的意義。讓學生隨便説一個算式,説明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學生列舉乘法或除法算式,準確表達倍數與因數的關係,加深了學生對倍數與因數相互依存關係的理解和認識。

3、隨便給出一個數找出它的所有因數,得出一個數最小的因數是1,最大的因數是它身。根據因數的個數把自然數分成質數、合數和1。複習什麼是質數,什麼是合數。最小的質數是幾,最小的合數是幾。20以內的質數。為什麼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這是根據什麼分類的呢?任意給出一個數判斷是質數還是合數,若是合數讓學生分解質因數。先説分解質因數的方法,然後點名學生板演,教師巡視。指出錯誤。

4、帶領學生一起做練習,讓學生邊做邊説思路。這節課比較好的地方是條理清晰、內容全面;練習的設計不僅緊緊圍繞教學重點,而且注意到了練習的層次性、趣味性。

不足之處是我缺乏個性化的語言評價激活學生的情感,以後需多努力。

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7

教材分析

《圓柱的表面積》包括圓柱的側面積和圓柱的表面積的意義及其計算方法。

例2是求圓柱的表面積。先説明圓柱的表面積的意義,在給出圓柱表面積的展開圖,讓學生了解圓柱表面積的組成部分,求表面積。例3是讓學生運用求圓柱表面積的方法求出做一個沒有蓋的圓柱形鐵皮水桶的用料,使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並讓學生了解進一法取近似值的.方法。

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動手能力不是很強,自主探究方法、方式較少。

教學目標

使學生理解圓柱體側面積和表面積的含義,掌握計算方法,並能正確的運用公式計算出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

教學重點和難點

理解和掌握求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生活情景,激勵自主探索

在導入新課時,老師用孩子們喜歡喝飲料的愛好創建生活情景:“同學們愛喝飲料嗎?”“愛喝。”“給你一個飲料罐,你想知道什麼?”學生提了很多問題,“有的問題以後在研究,今天我們來解決用料問題。假如你是一個小小設計師,要設計一個飲料罐,至少要多少平方米的鐵皮?”

(二)創設探究空間,主動發現新知

1、 認識圓柱的表面

師:我們先來做一個“飲料罐”(出示模型)薄紙殼當鐵皮,你們想怎麼做?

生:要卷一個圓筒,要剪兩個圓粘合在圓筒的兩邊就行了。

師:用什麼形狀的紙來做捲筒呢? (有的學生動手剪開模型)

生:我知道了,圓筒是用長方形紙捲成的

師:各小組試試看,這位同學説的對嗎?

(其他小組也剪開模型,有的得到了長方形,有的得到了平行四邊形,有的得到了正方形。)

師:還有別的可能嗎?如三角形、梯形。

生:不能。如果是的話,就不是這種圓柱形的飲料罐了。

(評析:學生能拆開紙盒看個究竟,説明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學生是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合作完成了對圓柱各部分組成的認識。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2、 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

師:我們先研究把圓筒剪開展平是一個長方形的情況。“求這個飲料罐要用鐵皮多少?”這一事件從數學角度看,是個怎樣得數學問題?

學生觀察、思考、議。

生A:它是圓柱體:兩端是同樣的兩個圓,當中是長方形鐵皮捲成的圓柱。

生B:求飲料罐鐵皮用料面積就是求:

圓面積X2+ 長方形面積

生C:必須知道圓的半徑、長方形的長和寬才能求面積。

生D:我看只要知道圓的半徑和高就可以求出用料面積。

師:我們讓這位同學談談他的想法。

生D:長方形的長與圓的周長相等,長方形的寬與高相等。

所以只要知道圓的半徑就可求出長方形的長,也可求出圓的面積。

師隨着板書:長方形 = 長 × 寬

↓ ↓ ↓

圓柱的側面積 = 底面周長 × 高

(三)自主總結規律 驗證領悟新知

讓學生就順利地導出了圓柱的側面積計算方法: S = 2 r h

師:如果圓住展開是平行四邊形,是否也適用呢?

學生動手操作,動筆驗證,得出了同樣適用的結論。

(四)解決生活問題 深化所學新知

師:大家談得很好,現在小組合作,計算出“飲料罐”的鐵皮面積。

生彙報。

師:通過計算,你有哪些收穫?

生E:我知道了,圓柱的則面積等於地面周長乘以高,圓柱的表面積等於則面積加上底面積和的兩倍。

生F:在得數保留時,我覺得應該用進一法取值,因為用料問題應比實際多一些,因為有損耗,所以要用進一法。

板書設計

長方形 = 長 × 寬

↓ ↓ ↓

圓柱的側面積 = 底面周長 × 高

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8

《長方體的認識》是五年級下冊第28—29頁的內容。它是在學生掌握了平面圖形以及時對長方體有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即將學習長方體表面積和體積計算的基礎,又是學生認識立體圖形的開始,對今後進一步學習立體圖形和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都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上週三,我在同組教師及史老師的幫助下,上了這節課,接受了區督導組的檢查。雖然校長反饋的時候説領導們的評價比較高,可我覺得雖然有優點,也有很多不足之處。

首先還是説好的吧!

一、我把握了這節課的重難點

這節課對長方體的認識主要從三個方面展開:面、稜、頂點。在課堂上我首先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了面、稜、頂點的概念,用手去摸這些部位,親身去感受。接着是從數量上來認識,數數看有幾個面?有幾條稜?有幾個頂點?進而更深入地認識面、和稜還有哪些特徵。其中,稜的認識是學生接觸較少的,課堂上對稜的教學作為重點。

二、課堂教學的`準備工作做的是比較好的

老師準備了實物、框架、掛圖、平面圖、多媒體課件等。學生也人手一個長方體紙盒。其中還包括特殊的長方體,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

三、從教學方法上來看,我尊重了學生的差異

新知的學習不是老師演的獨角戲。首先就表現在,在老師講之前問學生,“有沒有同學,對長方體比較熟悉,可以先來向其他同學來介紹一下這位新朋友的?”這樣,才有了這節課上,學生向學生介紹的長方體的“面”和“頂點”,關於“稜”同學們知道名稱,但究竟是哪個部分沒有弄清楚,這時我就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了。其次,我在放手讓學生去探究長方體的“面”和“稜”還有哪些特徵的時候,允許可以獨立完成的同學就獨立完成,獨立完成有困難的同學可以找同桌議論,還完成不了的,帶着問題來參加集體討論。

四、注重了學習方法的指導

由於長方體的面和稜都比較多,特別是稜,學生在數的時候,很容易充分,也很容易漏掉,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提出了“誰能有順序地指出長方體有哪些面?”“誰能有順序地指出長方體有哪些稜?”有順序地數長方體的稜時,我還有意地指出按照稜的方向不同來數的方法,也為接下來得到相對的稜長度相等,埋下了伏筆。

同時,由於準備時間很短,沒有試上等原因,這節課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當我上完這節課後,我就有還想上一遍的慾望,如果還上一次,我會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改進:

首先,課堂上要更緊湊些,不能前鬆後緊。嚴格控制時間,增加課堂練習量。在課堂上要有同學完成書上練習的1、3題。

第二、在自主探究這個環節,要多給學生一些獲取知識的方法,比如:量一量、比一比、推理等。不用學生填書上的問答,直接給出兩個探究的問題“長方體的每個面是什麼形狀的?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長方體的哪些稜的長度是相等的?”節省時間。

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9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以及認識了分數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基礎上教學的。教材從解決實際問題入手,引出異分母分數相加和的算式,聯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自主探索計算方法,初步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方法。再通過“試一試”引導學生嘗試計算異分母減法和整數1減真分數,同時學習計算結果的化簡和驗算。最後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總結異分母分數加、減的基本方法和計算的注意點。“練一練”和練習十四第1~4題,主要鞏固異分母分數加、減的計算方法,並用以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在備課時,我認真研讀了教材,(文本的研讀是不止境的,老師只有不停地研討反思才能做到持續發展)。同是也回憶舊版本時,自已對於這課題的教學,還通過網絡、雜誌尋找到了一些案例。總覺得有諸多相似的地方,但更多是不贊同和疑惑。如有人強調了算法的多樣性,鼓勵學生應用畫圖,或者把異分母分數轉化成小數計算出結果,再把小數轉化成分數(這點上我最不苟同,本節課的算理就是要把異分母分數轉化成同分母分數加減進行計算,化成小數不是重點,並且這種方法有侷限性。這裏提倡多樣性,是不是作秀,是不是為了突出以學生為本,還是讓課堂的探索熱鬧一點。我個人認為,的確要以學生為本,我們課的教學設計就要高效,短短的40分鐘的課堂教學,把時間和精力用在刀刃上)。還有人設計出先提供一些圖,讓學生用分數表示出塗色部分。再讓學生這些同分母分數與異分母分數中,選擇兩個分數進行計算,目的一是為了複習,二是為了結合圖形,使學生充分理解分數單位相同的才能相加減(我認為老師的主觀願望是好的,但總覺得數學味太重了,學術味太重了,本身計算教學對於學生來説比較枯燥,再設計成這樣有點把學生看成了成人)。經過不斷反思和考量。我認為這節課,有了分數通分的基礎以及同分母分數的知識作為支撐,學生的計算不難掌握的,算理讓學生主動探索也不怎麼難的,而最難的是這節課數學的本質,即只有分數單位相同才能相加減,由於分數單位是很多的或者也是變化的,學生對於這點上的理解是有點難度的,還有要讓學生自覺養成好習慣,如計算後所得的結果要約分,要自覺驗算。基於這些考量,我大膽進行教學設計,從行課的過程、課堂以及課後的學生表現和作業情況來看,我覺得還是很成功的。下面幾點是我自認為處理比較成功的地方,今日予以闡述,為了經合在計算教學中得到啟迪。

一、處理好了內容與情境。

新課標指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在現實情境中展開計算教學,有助於讓學生體驗到計算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容易使數學計算與知識應用融為一體。這一點上要十分讚賞現在的教材的對於這課時的編寫。我只是利用剛不久的學生經歷的社會實踐活動,先用課件出示農場的情景圖,然後出示P80例1的改編題。後面在練習時,就充分利用書本的練習十四的第3題與第4題,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鞏固異分母分數的計算與體驗數學價值。

二、處理好處法與算理的關係。

掌握算法和探究算理是計算教學的兩大任務,算法是解決問題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賴以成立的數學原理。因此我摒棄了一味追求算法多樣化的片面教學理念。我是先引導學生理解“1/2種黃瓜”和“1/4種番茄”,從而一複習了分數的意義,強化了單位“1”的'辨別。二是能有效引領學生下面探究時,就往正確高效的思路上來。接着我讓每個學生用紙折一折,塗一塗,看一看,想一想,小組內議一議。使學生通過圖形結合,認識了只有單位相同才能相加,異分母分數的加法計算只有通分,轉化成同分母分數才進行計算。

三、處理好了算法多樣化與最優化的關係。

當前,由於一些教師對《數學課程標準》中鼓勵算法多樣化的理解有偏差,結果在教學過程中跨越了算法多樣化與優化的“臨界點”,片面

追求了算法的多樣化和學生學習的羣眾化,而忽略了算法的優化和學生學習的個性。

這點上我當然預設好了學生把異分母分數轉化成小數進行計算,但在實際教學中,因為有了我讓學生説一説對於“1/2”“1/4”的理解,所以學生都從分數的意義上考慮了,也就是本課的算理能順利呈現和學生高效探索。

四、處理好了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的關係。

充分利用教材練習十四的第3和第4題,讓學生利用今天所學知識予以解決。所以計算教學過程中就應當幫助學生掌握列式的思考方法,而不是單純地教計算方法。

以上我是從宏觀上面處理好計算教學。有時細節還能決定成敗,還有幾點細微處,我認為也是比較成功的。第一,重組了教材的例1。教材例1通過情境讓學生探索異分母分數加法,而試一試,卻獨立的出了兩道分數減法題。讓學生探索異分母分數減法,以及1減真分數,驗算。最後説一説“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要注意什麼?”,從而小結出本課新知的計算方法。雖然條理很清楚,但總給人與例1突然隔裂的感覺,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得不令人擔憂。因此我先出示了例1的前面的條件,分析完題目,才讓學生,提出數學問題,這樣學生自然而然,有興趣,並且把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都涵蓋。(問題1,種黃瓜和番茄的面積一共佔這塊地的幾分之幾?問題2,種黃瓜的面積比番茄的少佔這塊地的幾分之幾?問題3,還剩這塊地的幾分之幾種其它植物?)這樣的好處,創設了這情境,教學內容有機融合;學生興趣激發了;數據相對更簡單,把複雜問題簡結化了。第二注重了知識的比較與遷移。如當學生列出算式“1/2+1/4”時,我讓學生思考為什麼要這樣列?從而讓學生理解異分母加法與以前整數,小數,同分母分數加法,思考方法是一樣的。還有探索異分母分數的加法是我由“扶”到“放”,讓學生主動遷移異分母分數加法的方法到異分母分數減法上去。在練習十四的第1題時,我認學生在獨立完成後,説一説左右每題怎麼想的,從加深理解同分母分數與異分母分數加減數算理。從而加深理解只有單位相同才能相加減。

第三,探索算理,我讓學生展示不同的折法,並結合圖讓學生理解算理。第四,對於的練習題的設計上,我加入改錯題,從正反中加深理解。第五,本課的練習題是比較豐富的,因此我考慮到國小生有多做會產生疲勞感。因此,練習時,形式多樣,如男女生賽一賽。上黑板上板演。

第六,及時,鼓勵與多元評價。

當然,現在回想,也有些改進的地方。

一、由於擔心不能完成教學任務,沒有全班再一次結合圖來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法的算理,只是指名學生上投影儀來演示,再交流算理。擔心個別學生不去聽講學生的意見。

二、練習題要更加有趣味性。這也許有難度,主要我的所教班級,基礎不好,因此只能完成基本題目了。

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10

商的近似值是在小數乘除法之後教學的,學生已經有了小數除法的基礎,且已經掌握了求積的近似值的方法。本節課旨在學生認識循環小數,並且會根據要求取循環小數的近似值。

上課伊始,出示例7中的圖表,並根據要求列出算式40÷60。當我剛想提出要求時,發現有的學生已經做了起來。我並沒有阻止,而是繼續讓學生在計算中發現問題。算了一會後,發現有的學生抓耳撓腮,有的學生小聲的嘀咕,還有的乾脆停下了筆看同位的。知道學生遇到了困難,我故意問:“怎麼都不算了,有結果了嗎?”“沒有,除不完。”“怎麼可能呢?為什麼除不完?”“老師,真的除不完,你看,總是餘40,根本就除不完。”看來到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時候了。“想知道為什麼嗎?打開書,看看你能從書上找到答案嗎?”話音剛落,利索的孩子早已經打開了課本讀了起來。一分鐘過後,學生們都發現了問題,知道了這是循環小數。但對於循環小數的知識,書上只是提到了定義,並沒有做過多的解釋。而學生想知道的並沒有停留在表面,瞧,有的孩子有疑問了:“老師,循環小數書上沒有説怎麼寫,該怎樣寫橫式呢?豎式要除到什麼時候?”提的.好,看來好奇心已經很濃了。於是我讓學生打開課本,讀一讀101頁的“你知道嗎”,從中獲取他想得到的答案。

在學生得到想要的答案後,我順勢引導求循環小數的近似值的方法。如:保留兩位小數要除到第幾位,保留三位小數要除到第幾位等。有了前幾節課的基礎,再加上濃厚的興趣,學生很快探索出解決的方法,並用30分鐘的時間,高效率的完成了本課的任務。且在練習中也很少發現錯誤,讓我高興的同時也深深的意識到興趣對於學生來説多麼重要。

反思前幾節課的教學,似乎除了灌輸乘除法的法則外就是大量的練習,但效果並不是多好,補充習題中的錯誤層出不窮。想來,計算課本來就是枯燥乏味的,大量的練習只能徒增學生的厭倦感,如果只是純粹的計算,怎麼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呢!所以,在今後的計算課中,首先要激起學生探索的慾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享受成功感的同時,主動的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11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以摺紙塗色活動為主線,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動手操作的時間和觀察交流,思考的空間,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從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問題。探索並掌握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並能夠正確計算,還要能運用分數乘分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我還重視將操作過程、文字語言、圖形語言和符號語言的結合,相輔相成,鼓勵學生討論如何摺紙表示3/41/4及其結果,這樣不僅解釋了符號語言的意義,也直觀形象地展示了3/41/4的計算方法,使學生在摺紙過程中,充分體會到分數乘分數的意義,感受計算分數乘分數時為什麼是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道理。滿足了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在分數乘法(二)中我結合教材和課程標準的需求,首先向孩子們提出並應用了數形結合的方法。例如在引入中:把一張長方形的紙對摺一次,用斜線塗出它的 1/2,然後對其再對摺第二次,用紅色塗出斜線部分的1/2,請你説一説紅色部分佔整張紙的幾分之幾。從學生的反饋來看,能夠直觀得從圖中看出網格部分所佔幾分之幾,但是學生很難列出乘法算式。(14的比較多)。説明學生不能夠充分理解兩次做為單位1的量。兩次摺紙中有兩個單位1,比如第一次的1份佔整個圖形的1/2,此時的單位1是1,但是網格部分卻佔斜線部分的.1/2,此時的單位1是1/2,也就是説網格部分對於整個長方形來説是1/4,這其間隱含着兩個不同的單位1。在此説明,學生對於分數的意義掌握還不牢固。又例如在驗證分數乘法法則的過程中,讓學生通過摺紙的方式來理解。

其次,本課我力圖讓學生親自經歷學習過程。即讓學生在動手操作探究算法舉例驗證交流評價法則統整等一系列活動中經歷分數乘分數計算法則的形成過程。這裏關注了讓學生自己去做、去悟、去經歷、去體驗,去創造,同時也關注了學生解題策略的自主選擇,關注了合作意識的培養。在教學的整體設計上是由特殊(分子位1分數相乘)去引發學生的猜想,再來舉例驗證、然後歸納概括,力圖讓學生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不完全歸納思想。首先讓學生通過活動概括得出分數乘分數只要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計算方法,再由學生自己用摺紙、化小數、分數的意義等方法來驗證這種計算方法。但是對於摺紙的驗證方法,有個別學生還是很難理解,允許他們用小數的方法來驗證,但這種方法只適用與能夠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因此在出現不能轉化為有限小數的分數相乘時,這些學生就只能聽同學發言,沒有自己的思考過程了。所以,如何面對學生的差異,促使學生人人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還是課堂教學中值得探索的一個問題。

把握好教材是基礎,處理好生成與預設是關鍵,這是我上完了這節課後最大的收穫。

不足之處:

1、由於我對新課程教材的理解不夠深刻,在學生塗一塗理解分數乘法算理時,出現了三種不同的圖示方法,而我只認同自己頭腦中預設的那種,這樣顯然是不夠的,數學學習的方法是多樣性的,學習結果的呈現也是多樣性的,開放性的。

2、教學中,過分依賴於課前的預設,丟失課堂中及時生成的教學資源,錯過了挖掘課堂中學生的內因動態的生成,沒有創造條件促使內因向提高數學素養的方向轉化。

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多學習教育理論知識,強化學科知識,深刻領會教材,用好教材,處理好教材,把握好生成與預設的關係,提高自己的課堂應變能力,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這樣才會使學生學會數學、熱愛數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hk/fanwen/jiaoxuefansi/qm46j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