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教學反思 >

文言文的教學反思

文言文的教學反思

在日常過程學習中,大家對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相信還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文言文的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文言文的教學反思

文言文的教學反思1

在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我覺得學習文言文就是掌握古漢語字詞的解釋,然後再無其他,甚至到了大學,選擇中文系,學習古代漢語這門學科的時候,我仍舊認為掌握字詞解釋就萬事大吉了,記一次文言文教學的課後反思。

然而,在我準備完《狼》這一篇古文的教學設計之後,我意識到文言文的學習不應該僅限於字詞解釋。那麼,文言文的學習和學習語文是有所脱離的。那麼問題又回到我們為什麼要學習語文,我想語文的學習一方面是掌握最基本的“聽、説、讀、寫”,而另一方面就是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學習,從而從精神上架構世界觀和價值觀。所以在教學上就要兼顧人文性和工具性。由此,回到文言文教學,我為我之前的認知感到愧疚。身為中文人,卻抱着如此狹隘的想法。

在這次的文言文教學中,我發現單純地講授是不行的,學生只會覺得枯燥乏味,而且不懂思考,如此機械地吸收知識,效果自然是不好的,教學反思《記一次文言文教學的課後反思》。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我發現事實也的確如此。

因此,在梳理文章內容時,我由最開始的詳細地分析講解到一半交給他們。所以,我在一開始會讓他們在預習時就只在課本註解的幫助下自行翻譯,自行了解文章內容,在這一過程中,甚至在整個過程中,參考書是禁止的。所以所以在課堂上,我會讓學生來翻譯句子,大多數情況下,學生都可以翻譯出大概的意思,只有一些細節問題,那麼對於這些細節問題,我覺得不能那麼快就替他們解答,我更希望他們能對這些細節引起重視,能夠通過思考來收穫這個答案。經過這麼一個過程,學生們的學習效率也提高了,以我的觀察,我覺得他們學習的效果要比之前好很多。

在掌握基本內容及基本註釋之後,就要進入文本之上、精神文化層面的`內容。對於這個內容,看似簡單,但是要真正傳達,達到效果。所以在這裏容易被忽略,容易被略過。因此,許多人在文言文的教學上只重視字詞解釋,而忽略了文言文中文化的傳承。也因為這點,許多學生學習文言文覺得枯燥無味,甚至看到文言文就感到痛苦,這都是源自於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的時候,忽略了中華文化的傳遞。那麼,在我自己看來,我們應該在這方面進行挖掘,從這篇文本聯繫其他文本,從而傳達中華文化,讓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也許,我在這方面還不成熟,但是我覺得人都是從無到有,而吾將上下求索,終有一天,直掛雲帆濟滄海。

文言文的教學反思2

今天上午我們在步進博士的指導下,“夢飛翔”小組進行了研修班的第一次文言文集體備課研討,活動中全體成員各自談了自己對《黠鼠賦》的教學設想:學情估量、目標設置、策略選擇,按照王榮生教授的教導,“依據文本體式,確定教學內容;依據學生學情,確定教學目標”,定起點,定終點。設置台階,確定落點。一上午下來,組內討論熱烈,其樂融融。

反思我以前的語文課堂教學,第一課時疏通文意,第二課時分析文章,第三課時鞏固練習(外加一張試卷),長期處於“文”“言”分離狀態,卻“自我感覺良好”,這樣教下來,基礎夯實得牢,學生也能考得高分,哪裏還管它什麼“言文統一”,哪裏還管它什麼“文言味”。不管黑貓白貓,逮到老鼠就是好貓,還因此得到同行們的肯定,領導們的讚揚。

不勝慚愧。來到了華師大,才真正的感到自己的渺小。擔心自己回去不知道該怎樣上文言文課了。知識的吐故納新需要一個過程,而教學卻是一天也不能落下的。聆聽專家、學者,語文教育大師們的教導,喚醒了我沉睡了的思想意識。覺察到自己的不足這本身就是一種進步,行動總是在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之後才能做出的。

要轉變,得花多少時間,費多大的勁呀!長期的“行為定勢”是不會在短期內糾正過來的,但我有信心。在這裏,只想説:文言文教學,想説愛你真的不容易。

文言文的教學反思3

《司馬光》是國小階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文章篇幅短小,但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説學習有難度,因為這是他們與文言文的正式相遇。在做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的時候,第一個立足點便是立足三年級,關注學情。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認為學生第一次與文言文接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解決朗讀,通過教師的兩次範讀,示範正音以及詞句間的停頓,幫助學生熟悉古文的語感,讓學生感覺自己可以從容面對,感覺舒服,從而願意去親近古文。之後通過自由讀、指名讀、男女生賽讀等方式,經歷多次朗讀後,幾乎可以背誦,至此,完成課後的第一題要求。一方面,學生在獲得初步讀懂文言文的能力,培養他們的語言感受力,另一方面也通過文言文的學習,弘揚人文精神,激發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知興趣。所以在課堂上推薦了一篇簡短的小古文《孔融讓梨》,同樣也是學生熟悉的故事,讓學生學以致用,保護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在課後推薦了兩篇帶有故事色彩的小古文,一是司馬光的另外一則小故事,一是稍微長一點的學生熟悉的古文,讓學生自讀自賞,體驗閲讀的樂趣,激活繼續深入瞭解的願望。

反思這節課還存在着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首先,從教學的方面上,第一個環節——朗讀,本班學生從低年級就有進行經典誦讀,如《論語》、還有本學期的《道德經》,學生對於古文並不是一張白紙,若是可以讓學生先自由試讀,隨後再是老師的範讀、帶讀,給學生較為充分的自學自悟的空間會,學生學習獲得知識的效果會更好;其二,在於課文的講解上,比較零碎,講解過程中缺乏對學生朗讀的指導,做到以讀代講。若是換為一個問題“司馬光是個怎樣的孩子?”讓學生小組討論交流,進行彙報,抓住學生的課堂生成進行學習,學生的學習收穫會更大,對於課文的理解會深刻;其三,在板書設計方面缺少故事“結果”的'呈現,板書就是在教學過程中用簡潔的語言、符號等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知識,在本節課上缺少司馬光破甕的結果,簡單的故事情節呈現,再分析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有助於學生藉助註釋,用自己的話講一講故事,從而達到本節課的另一教學目標。

讓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有味、學有所獲,但如何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能力,如何培養質疑的能力,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尋找出預設與生成的關係,這方面還需要在以後的實踐中不斷努力。

文言文的教學反思4

中學文言文教學的着力點主要集中在“語言”上,這一點在課堂教學和檢測上表現得十分鮮明,於是在教學中,往往出現老師板着面孔教,學生板着面孔學的現象,學生談古色變,教學效果可知。我很想在揭開文言文教學“嚴肅的面紗”這方面做一些探究。於是在教學《小石潭記》一文中嘗試着進行了情景教學。

我決定教學本文時以情感人,重點體會文章的寫景抒情的方法。於是我以導遊的身份,以課後練習“發現小石潭——譚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氣氛”為線索,引導學生和我一同遊覽小石潭。課前我從網上下載了本文的課記,讓學生分組觀看。課堂上我激情滿懷,聯繫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談憂和樂的心態變化,引導學生從“動與靜”、“音形色”、“景與情”等角度解讀課文,津津樂道作者高超的寫景藝術。講的時候自我感覺非常良好,同學們也聽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

可是第二天早讀,卻發現同學們斷句不準,朗讀尚成問題,更不用説背誦了。對一些字詞理解有誤,雖然進行了補救,但教學效果很不理想,想了很長時間,明白了我的失誤在於:

第一,沒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他們畢竟只是八年級的學生,缺乏良好的自學習慣;第二,忽視了文言文教學誦讀這個基本環節,導致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訓練方面缺失,丟掉了最基本的“抓手”。

現代人總會對文言文形式的語言感到遙遠,而且陌生。這首先從心理上加大了現代人尤其是現代中國小生對文言字詞、句式和常用語法理解的難度。我們要學習文言文,就必須首先越過這個障礙。這個“越過”絕不是“跨過”,而是“穿過”。也就是説,我們必須通過認知和理解的方式來實現。這就要求我們要從培養語感入手,增強學生對文言語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義是前提,決不能忽略這個前提。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首先指導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義,讀懂文章內容,養成初步的文言語感。

由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學決不能忽視文言字、詞、句式和常用語法理解,必須重視培養語感,增強學生對文言語言的感受能力。只有學生真正讀懂了課文,才能學習《小石潭記》這樣富有情韻,語言優美的`作品時才能積極主動的去思考,去想象,才能在腦海裏呈現山水的本真性靈。才會透過語言文字看到活潑的綠色,感受到作者筆下那個空靈、靜謐,有幾分神祕的小石潭景色,從而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感情。

文言文的教學反思5

講授本篇課文時,我採用了“以學生自學為主、以提問比賽為輔”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收效很好,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由於目標明確,精力集中,同學們上課時“有意注意”的'時間明顯增長,無效勞動時間明顯減少。

二、學生全員參與,熱情高漲、學習慾望強烈、鑽研深入、理解透徹,效率很高。

三、普遍掌握得好,通過提問發現,即使平時學習很差的學生,也能掌握百分之九十以上。準確率也很高。

但,整個課堂教學也存在着明顯的不足。

一、問題探究部分,對“側面描寫”這一手法進行學習與訓練時,我提出了三個話題,對這三個話題均進行了訓練,但都不太深入,沒有充分展開。如果能把三個話題壓縮為一個話題,給學生五分鐘時間,讓他們寫一段話,從多個側面來説説“今年的冬天不太冷”,然後提讀,給大家一個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機會,效果一定比較好。

二、最後的拓展延伸部分,給學生的時間有點短,個別同學可能學得不是很透徹,如果能把前邊自學部分的時間壓縮兩分鐘,用到這裏就可以了。

文言文的教學反思6

現在的中學生大部分是不喜歡文言文的,這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學生們説:“語文我最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魯迅文。”文言文被列為“最怕”之首,學生對文言文的畏懼和文言文學習的無助可見一斑。應該如何改變這種不利的局面呢?筆者認為我們應解決兩個問題: 一是文言文教學的方向性問題,二是目標實施的方法問題。通俗的説,就是文言文“教什麼學什麼”和“怎樣教怎樣學”的問題。

問題一:文言文教學的方向性問題——教什麼?學什麼?

思考1:文言文到底教什麼?

即文言文教學是“為言”還是“為文”?

言:文言字詞句、句式等基礎知識。

文:文章的內容、結構、主體和情感等。

文言文,顧名思義,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文本語言的特殊性決定了文言文教學有其自身的規律。“言”,與現代文的差異,是必須正視和解決的,故重點文言詞句的字面教學。而作為文章,“文”又是不能完全拋棄的。

那麼,如何取得二者的諧和?我們先來看教學要求——

1、“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這是《語文教學大綱》對文言文教學目標的規定。所以從傳統教學上,文本基礎知識的教學就應該也必須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任務。這對應了“知識與能力”目標維度的要求。

2、 新課標的規定:讀懂淺易的文言文。什麼是懂?學習什麼東西才能讀懂?是學生離開老師,能獨立讀懂一般的文言文。

千百年淘洗而流傳,定是詩文極品。表現在這些作品中的先哲們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正是學生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這是人文精華所在,需要學習吸收。我想,這應屬於人文性的範疇吧。

而獲取這些財富,首先就要讀懂。讀懂的基礎是什麼?基本的字詞句。掌握這些基本知識的目的是什麼?不僅是要讀透這個文本,更是要從浩瀚的文言大海中自由汲取。這也就是“學課內,為課外”“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這就是工具性的具體含義吧。

海格爾説:語言是存在的寓所。文言文以獨特的語言形式藴含了廣博的精神涵養,如果離開了文言語體,精神的一切也隨之消失。

可見,“為言”是基礎,“為文”是高度。只有“言文兼顧,突出基礎”才是中學文言教學的根本。當然,選修的文言教學將會側重於人文的更大一些。

思考2、文言文學什麼?

教與學是統一的。新《大綱》要求重點掌握的120個文言實詞和18個文言虛詞,掌握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和詞類活用、固定格式等。這些要常提常講常歸類常整理。是教學的基本要求。

文本章法內容、精神主題等是更高的要求。

就是,把詞語句式、背誦默寫放到首要位置,讓學生堂堂有所得;把思想內容、技法特點放到重要位置,讓學生課課有收穫。要讓學生逐步學會文言文的學習方法。

建議:

1、確立文言文整體教學意識

知識與能力(一位)

讀懂:梳理實詞、 虛詞,句式;誦讀名篇 。 ———《課標》

當下學生文言基礎知識的貧乏和大學聯考的命題趨勢,使我們不得不把這點放在第一位。

過程和方法(二位)

注意常用實虛詞分配;強調文言文的讀和背誦(涵泳、吟誦)。

反應獲取的過程和實施的方法本身就是一種學習能力,應該包容在“知識與能力”之中。

情感態度價值觀(三位)

文言的魅力(激趣)——歷史的意義(歷史與今天與未來)、文學的意義

2、將常見文言實詞和虛詞統籌安排到各模塊各文章中,零碎消化。

問題二:目標實施的方法問題。即怎樣教怎樣學的問題

思考3、怎樣教?

關鍵在於處理好預設和生成的關係。絕對預設的課堂是單邊低效的,沒有預設的課堂是虛無隨意的。

1、 目標預設

目標是行為的標尺,一不能“空”,大而籠統近於無;二不能“死”,由於個體積累的差異,教學目標需要有浮動的`空間。三要有彈性區間。

2、 問題預設

傳統預設:讓學生獲得什麼——教給什麼知識。(知識的角度,是目的預設。只重結果,不管過程方法)

理想預設:引導學生知道自己需要獲得什麼,怎樣獲得,獲得的怎樣。——導向什麼方向。(知識與能力的角度,是思維預設。重過程方法,重規範落實)

3、 方法預設

(1) 誦讀的運用

朗讀和背誦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更是培養語感的好方法。清代姚鼐等人提出“因聲求氣”之説,“聲”就是文句的音韻、節奏;“氣”就是作者所表達的精神、氣勢。可見,朗讀在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性。而我們的課堂恰恰少了讀書聲,丟掉了傳統的精粹做法。

讀的方式要多種多樣;範讀、領讀;齊讀,個別朗讀;默讀、自由讀……可讀全篇,可讀幾段、還可讀幾句、讀一句。多種形式的吟誦涵詠,同樣為課堂瀰漫一層濃濃的古味。對文言文就從陌生到走近,再到融入,從生澀到流暢,再到韻味十足。

總之,要反覆讀,一直到讀熟,熟到提出某一段或某一句,要能知道出自哪一篇,是什麼意思。

讀要講求目的和效果,讀的方式要恰當,讀的過程要指導。讀要為理解服務,要對深化理解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但是,我們的課堂是怎樣運用的呢?

我們整堂課除了範讀,就是齊讀,恰恰少了最能顯現獨特情感體驗的自由讀。少了能靜心揣摩,思考和閲讀同步的默讀。

(2)務虛預設

在設計中,除了必要的知能預設,讓學生補充自我的東西,體現了新課改“以人為本”的要求。但真正的教學中卻沒有落實。

4、環節預設

文言教學也是文本教學,也應有整體感知的環節。這是對文章的初讀感知,以後的學習是在這基本感知的基礎上進行的。這符合認知規律。所以,要重視這個環節。

文言文的教學反思7

本週二下午第二節課,我在高二二班完成了《伶官傳序》的課堂教學。作為本次全過程評優活動的“同課異構”,這堂課的教學設計和課件的確是費了一些心思的,自己感覺收穫不少。

首先,這次選了一篇文言文來上公開課,本身就是一個挑戰,因為文言文難以出彩,容易陷入到對文言知識的梳理,對文意的講解中,使課堂淪為一言堂。老師細細講,學生快快記。課堂會很傳統,甚至死板。所以,我想將教學重點放在寫作方法上,引導學生分析文章,領悟主旨。但是,若直接引到分析層面,又顯得像是空中樓閣。學生沒有對文意的理解,如何賞鑑寫作手法呢?思考了好幾天,也查閲了大量資料(包括十幾種教案和近十種課件資料),最後我決定採取“課前預習+學生自學+課堂檢測”的方式來處理。實踐證明,這種做法還是有效果的。既保證了課堂環節的嚴密,有使得時間分配更合理、教學重點更突出。

其次,汲取了去年的教訓。去年的公開課,我的時間把握上出現了問題,導致課堂前鬆後緊,效果不佳。當時我認為是因為只帶一個班的課,沒機會先試一遍的原因。後來才想明白,無論哪個班的學生都不是給你用來試驗的,只能説我的教學設計不夠嚴密。所以,這次的教學設計我自己事先默練了幾遍,並將各環節時間標註上。實際上課過程中時間的把握也基本到位。

第三,一定要充分了解學生,相信學生。一開始,我對於在理科班上這樣一節文言文的公開課心裏是有點忐忑的。但由於預習要求的明確、自學方式的指導,學生在這節課上的表現我個人很滿意。我也感覺到,其實教學氛圍的'好壞,教學效果的好壞,都與教師備課中的細緻深入與否密切相關。真的是要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教師進教室前,一定要做好充分準備。否則不僅是對自己不負責任,更是對學生不負責任。

第四,這次的課件製作花了些心思。首先是畫面的選擇力求與本課內容切合,不花哨也不死板;再者是各環節都用一句詩文名句點綴,凸顯語文學科特點;第三是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整體設計思路清晰,結構較為嚴密。

同時,我自己也對這次課感到兩點不足:一是教師講解仍然顯得偏多,學生參與的程度仍顯不足,未能完全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課改理念;二是各環節的銜接語言存在不夠精細的地方,可能給人以較為隨意的感覺,同時各環節的時間分配上還可以再作調整,“練”的環節應給學生更多發揮的空間。

總之,教無定法,教無止境。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願意在教學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付出更多的思考。有心——用心——精心,才能把課上得自己都覺得順心。我相信,只要自己常懷對教學的滿腔熱忱,我的教學水平也會不斷得到提升。

文言文的教學反思8

《守株待兔》一則寓言故事。課文主要講的是一個種田人,偶然得到一隻撞死在樹樁上的野兔,從此丟掉鋤頭,坐在樹樁旁邊等着,結果再也沒有得到野兔,地也荒了。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不勞動不會有收穫,不能靠碰運氣過日子。文章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敍寫了一個饒有趣味的故事,從而闡明一個深刻的道理。

小故事大道理是寓言故事的特點。教學《守株待兔》這則寓言故事時,我以讀為本,牢牢抓住朗讀,扣住重點朗讀,讀好、讀懂,加強感受與體驗。讓學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圍中學習,自主地讀、説;在自讀自悟、主動探究中悟出小故事中的大道理,體會寓意,受到教育。

字詞教學仍然是低段教學中的重點,但本則故事簡短,所要認識的字詞不多。我主要採用了集中識字與隨文識字結合的方法。如在板書課題時,引導學生學習“守”字,“上面一個寶蓋頭,下面一個寸字。看着這個小房子,守着這方寸之地,就是“守”。由此來理解“守株待兔”這個成語的意思。並讓學生從文中找出描寫守株待兔這一成語的'句子,從而懂得“株”就是指“樹樁”的意思。再比如“竄”字的教學,我引導學生從小篆中瞭解“竄”字最初的意思:“老鼠飛快地鑽進地洞裏。”從而理解飛快地、慌亂地、急速而沒有目的地跑就是“竄”字的意思,形象易於理解。

在引導學生領會寓意時,也是讓學生從讀中來感悟守株待兔背後的真正寓意。將課堂的自主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充分的説,在説的同時,不忘記對寫話的訓練。教學時我是採用對比朗讀來幫助學生理解“從此他丟下鋤頭,整天坐在樹樁旁邊等着”中有“整天”和沒有“整天”的不同,在讀中體會種田人從白天到黑夜、從早上到晚上地等在那裏,並通過老師地引讀讓學生體會當別人辛勤勞動時,種田人卻無動於衷地等待着,白白地等着他的莊稼枯死。

早上,種田人樂滋滋地坐在樹樁旁邊等着,他心裏想:要是能撿到一隻野兔,那該多好啊。可是他什麼也沒有得到。

同時教學中我還努力地為學生架設生活與教材聯繫的橋樑,引導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感受,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

此時,你路過種田人的身旁,看到他那樣,你想對他説什麼?

我想對他説:這時的你,又想對自己説什麼呢?

從種田人的身上聯繫到自身,使學生明白不勞動不會有收穫,不能靠碰運氣過日子的道理。這樣老師就能在課堂上能遊刃有餘地教學,學生也不會總是在大門外徘徊,舉足不前;老師可以勝似閒庭信步,學生也能遇事迎刃而解了。

在提倡大量閲讀、海量閲讀的今天,一本教材遠遠不能滿足孩子們學習的需求,老師應該為孩子們選擇讀本,充實課堂,豐富知識。因此,我在最後把小古文《守株待兔》補充進課堂。想以此讓孩子們接觸到小古文,感受我們中國文化的精妙,喜歡上我們中國小古文。但由於自己在課堂上的取捨不當,總是什麼也捨不得,所以時間不夠。這也是我以後在備課時要加以用心的地方。

文言文的教學反思9

做好國中與高中的語文教學的銜接工作 ,應該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研究兩個“課標”,瞭解銜接工作的任務

初高中語文教師要認真研讀《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找出其中的差異,明確各自要求,熟悉各自特點。

從比較中,我們看到高中語文教學是國中語文教學的繼續和深入,但在教學目標、內容上與國中存在明顯差異,也可看出其中有些差異環節明顯存在“斷層”和脱節 。

二、熟悉兩種教材,明確銜接工作的重點

種種跡象表明,相當多的學生在升入高中後感到不適應。國中和高中語文教材存在着銜接不自然的情況,不少學生甚至出現了無法跟班學習的情況,原因之一就是,高中語文教材所涉及的基礎內容,國中階段竟沒有學或學的不紮實。比如,文言文教學,國中階段“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高中階段則“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瞭解並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閲讀實踐中舉一反三”。這裏所説的“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在國中階段就基本沒有系統學習,更不要説“在閲讀實踐中舉一反三”了。 所以,只有對初高中教材進行深入的分析,才能明確初高中兩個階段的教材在培養目標上分佈點和差異性,從而國中教學才能做到“顧後”,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實現知識的遷移,才能做到學習自然銜接。

三、加強知識技能上的銜接。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1、 培養良好的文面意識

書寫規範,不寫錯字,不規範的字,強化基本功。

寫字對增強學生語文素養至關重要,也是提高會考、大學聯考成績的重要手段。字寫不好,在會考和大學聯考中就會失分,這是非智力因素失分,就會給學生的高中語文學習留下遺患,從而直接影響學生的發展。

2、強化現代漢語語法知識

在國中語文教材中一般將語法和修辭等知識列入附錄。雖然教學要求是要教學,但由於近幾年我們地區會考語文不涉及語法知識,致使國中語文教學淡化語法,高中語文則強調語法知識,特別是學習文言文時,語法知識的殘缺成了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大障礙。

對會考不再涉及相關的語法知識 ,比如詞語分類、短語結構、複句類型等語法知識,應該予以強化。

3、掌握文言詞法與文言句法

對文言文中的通假現象、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識,國中階段要讓學生予以瞭解,為高中階段熟練運用打下基礎。

4、擴大閲讀量。多讀書,多思考,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興趣

為了銜接初高中語文閲讀,在學生國中階段要保證他們有足夠的讀書時間。鼓勵學生熟讀、背誦那些百讀不厭,文質兼美、膾炙人口的典範詩文,這樣在初高中語文閲讀的.銜接上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5、培養品讀能力。

國中階段的語文閲讀教學,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品讀能力,即初步的文學欣賞能力,包括對文章的各種表達手法與寫作技巧的辨識、理解、分析、欣賞。如線索,如表現手法中的正面側面、對比烘托,詳寫略寫,伏筆照應,懸念釋念等的賞析,又如體味文章內涵、賞析語言、欣賞文章美點等等。有了這些能力,學生才能較快地適應高中語文閲讀教學。

文言文的教學反思10

高三教學反思文言文知識點在高中語文知識結構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從分值來看,它在150分的總分值中佔了19分,所以它是高三語文複習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文言文試題的訓練似乎很費時且見效慢或效果不明顯,而且多數都不喜歡學習文言文,覺得枯燥無趣。那麼該如何做有效的複習和訓練呢?作為一個初上高三的青年老師來説,沒有任何教學經驗,只有通過學習他人的教學思路、方法和自己的思考、探索,來慢慢摸索、實踐、反思、積累。主要就自己在高三一年中對文言文這個專題複習時所遇到的問題及採取的探索式的方法來談談個人的感想。

一、系統梳理、歸納總結結合大學聯考複習資料,按小專題的形式對考點逐個複習。我安排的小專題順序是這樣的:(1)18個虛詞(2)詞類活用(3)文言句式(4)翻譯的方法準則這個環節我用了近一個月的時間,主要時間花在18個虛詞上,每節課講1——2個虛詞,課後再加以配套的習題,對虛詞的複習自認為很紮實。但是,從整體的時間佈局來看,我覺得這個環節的時間可以再縮減一點,以便為之後的文言文綜合實題訓練留出更多的時間。這個環節有助於學生對文言文的考點有一個清楚的框架,知道大學聯考考什麼,有哪些知識點,該複習什麼,即有了個目標和方向,這樣就可以有的放矢,後面的複習就有了針對性和側重點。

二、緊貼、迴歸文本學生對知識點有了一個系統的宏觀上的掌握後再回歸教材,把理論性的知識點揉進實實在在的文本里。第一輪複習一定要慢,要踏踏實實地把教材裏的文言知識點過一遍。其實大學聯考對文言文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的考察,教材裏都能找到相應的知識點。大綱要求考察120個實詞、18個虛詞,從數量來看並不多,關鍵在於如何靈活有效地記住,我認為還是得通過課文,通過實實在在的語境、句子,有機整體的去記憶,而非獨立、機械地記憶。但是,由於時間關係不可能再把文章從頭到尾翻譯一遍,且也沒有這個必要。我按教材編寫的順序,從第一冊複習起,我以一個單元的內容為“點”,以每一冊的內容為“線”,以實題演練為“軸”,建立起立體的複習座標,講練結合,整散相濟。具體操作如下:用大約20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先自主複習1—2篇文言文(視文章長短而定),要求學生藉助工具書和以前的筆記把文章內容回憶起來,再思考本文有哪些重要的或是你認為比較難記的實詞,勾畫出來並記在筆記本上。找出本文出現了哪些虛詞,特別注意那些在文中所處的句子不同,意思也不同的'虛詞。找出本文出現了哪些特殊文言句式,勾畫出來。總之,思考四個問題:第一、本文講了一個什麼內容?

第二、本文有哪些重要的實詞極其含義?

第三、本文有哪些虛詞及其含義和用法?

第四、找出本文的特殊文言句式,並判斷它是何種句式。在學生做好這些自主複習工作之後,老師再進行有針對性的重點的分析講解。這樣做的好處是充分發揮學生自主能動性,讓學生靜下來走進教材裏面去,發現問題,共同解決問題。這樣比老師滿堂灌似的講解效果要好得多。然後再配以緊密結合教材的練習加以鞏固。按照這個方法複習完全六冊。

三、試題演練、注意要點走進教材後,再從教材裏走出來,若進去時是頭腦空空,那麼出來時腦袋裏應該要裝有東西了。這個環節就是讓學生“學以致用”,通過試題演練,來運用消化所學知識。最好是在課堂上進行定時訓練。老師自己打印一篇文言文,為什麼是自己在電腦上輸入試題而非選擇現成的試題呢?因為我要在文言文上“做文章”。即把重要的實詞、虛詞打上點,並當作習題寫在後面,告知學生這些是本文需要識記的重要知識點。

文言文的教學反思11

文言文經歷幾千年的淘洗,依然綻放着迷人的光芒,於漪老師形象地稱之為“滲進了民族睿智的”“中華文明的地質層”。然而,從教學現狀來看,當今的文言文教學卻不盡如人意,古文課上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教師在講台上費勁口舌大講特講時,台下學生一臉茫然,不知所云,甚至昏昏欲睡。文言文教學的這種高投入、低產出已是教者所共識。

對此特級教師錢夢龍亦指出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死角”,即使在語文教學改革很紅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學這塊“世襲領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荒涼景象。

較長時期以來,文言文教學側重於“言”,古漢語知識的傳授是教學的主要目標。在這種目標下,課堂教學自然就成了對實詞意義、虛詞用法、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古漢語知識的講堂。如此一來,“字字落實,句句過關”成了金科玉律,“滿堂灌”成了不二選擇,見“言”重“言”而忽視“文”,漠視“文”的課堂比比皆是。雖然對字、詞、句的準確理解是文言文教學的基礎,也是文言文教學中極為重要的目標,但僅此一個目標就大錯特錯了。因為文言文教學應在上述的基礎上還得全面理解課文的內容,正確評價作品,即在掌握字面意義的基礎上,理解思想內容,學習表現形式,使學生從中受到教育薰陶,學到語言表達技巧,提高讀寫能力。因此,在教學文言文時我主要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預習法

文言學習要重視學生的預習,實詞、虛詞、活用、通假、特殊句式這些都可以讓學生提前根據參考資料歸類,實現“知其然”。老師在上課時,根據學生理解難點,有重點地解決問題,使學生“知其所以然”。課前務必檢查學生預習情況,學生答不上或答不全面的就在難點所在。

(二)誦讀法

俞平伯曾指出:“古人作文章時,感情充沛,情感勃發,故形之於作品。”當時由情思而聲音、而文字,今天的讀者要了解當時的作品,也只有遵循原來的軌道,逆溯上去。作者當時之感寄託在聲音,今天憑藉吟哦背誦,同聲相應來使感情再現。所以,文言的理解,應以誦讀為基礎。

誦讀不同於簡單的.背誦,誦要求學生在誦讀時必須先體會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經驗,務求於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沒有感情的誦讀肯定是不成功的。

怎麼有感情地誦讀呢?我常建議學生用角色代入法。把自己化身為文中角色或把自己想象為作者,還原寫作情境,揣測當時的人物心理,讀出括哀、 樂、 喜、 怒、敬等多種情感,從而體會人物的性格與思想。

(三)串講法

串講是教師按照文章的順序,逐字逐句將學生不易理解的詞語加以講解, 並貫串上下文,疏通文意的一種教學方法。“串” 指的是連接、貫穿的意思,串講的本質是把文章的上下連起來,將思想內容和語言文字連成一體,而不是孤立地講。 教師一方面通過對語言的分析, 讓學生領悟文章思想內容的精妙之處,另一方面抓住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推敲作者錘鍊語言的功力, 上下相連, 一氣呵成,從而促進學生的理解。

當然,對於單調的“串講”,學生是最為膩煩的,所以,一般來説,學生能理解的語詞就不講、少講,學生被難倒的地方可以多講,常考試的重點實詞、虛詞可以多用例句、例題來邊練邊講。

(四)課後檢測法

課後要通過檢測,來了解是這堂課是否有效。檢測形式、內容多樣,根據該堂課的教學重點來確定。比如,這堂課的要點是對特殊句式的理解與翻譯,那麼除了列出本課的所有特殊句式供學生檢測,還可以延伸拓展一些課外、考題上的同類型句式,讓學生學得牢靠、練得順手。

(五)拓展閲讀法

用課外閲讀來加強學生做文言文學習的信心,經常讓他們做一些簡單的文言文課外閲讀。所選的篇目涉及的知識點大多是課文裏學過的,學生一看,咦,我也可以自己看文言文,而且還能準確判定裏面的知識點,信心就漸漸加強了。

以上幾點教師如果能長抓不懈,學生能持之以恆,文言文的教學難關會有所突破。當然,教無定法,在教學這座大觀園裏,教學者只要細心觀察,用心搜索,相信每一個教師都會找到激發學生學習的最美的那一朵花,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文言文的魅力,切實培養、提高學生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文言文的教學反思12

《五柳先生傳》是九年級語文下冊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教學的重點是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面貌,體會文章的寫作方法。下面,我僅從五個方面來進行回顧和反思。

一 分析學情,激發興趣

針對大多數學生不大喜歡學習文言文的現象,我首先做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學生感興趣的故事入手,自然地過渡到陶淵明,再讓學生結合以往所學説説“心中的陶淵明”。這樣既複習了舊知識,又能與新知識形成一定的比照效果,自然地導入到課文的學習。

二 突出朗讀訓練。

抓住“讀”這一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一環,力求體現“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句俗語的內涵,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以讀促學。讓學生誦讀、美讀、跳讀、研讀,含英咀華,讀出美,讀出發現。

三、分析文章,免入俗套

在對文章語言的品析上,為了避免落入俗套或者雜亂無章,我採取了限制格式但不限制內容的品析方法,讓學生既放得開(可任取文中的語句)又收得攏(收攏到對人物形象的認識上)。讓學生分成幾組自由辯論,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巧妙地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

四、尊重學生,創設氛圍

創造了民主寬鬆的課堂氛圍,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並及時的給予賞識。如此以來,使整堂課具有“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的勃勃生機,讓我更驚喜的`是,幾個平時沉默寡言的學生,他們一改“金口難開”、“冷眼旁觀”的做法,積極的發言。

五、走出預設,拓展思維

在回答問題時,本以為學生會落入我的“圈套”,按照我的標準答案來回答,卻沒有想到課堂卻走出了我的預設。他們各抒己見,情緒高漲、思維敏捷、思路開闊,讓原來只是一個看似很普遍的問題,牽動學生的心靈,使他們活躍異常。的確,創設學生感興趣,答案具有不確定性,能引起爭議的話題,不僅能讓學生有發揮的餘地,而且能使學生結合自己獨特的感受來發表意見,並從中獲得成功的愉悦感。

要改變語文課堂這種沉悶的氛圍,問題設計顯得尤為重要。問題設計得好,不但能較好地展現課堂中教與學、疏與密、緩與疾、動與靜、輕與重的關係,讓課堂波瀾迭起,抑揚有致,而且總能為學生搭設思維的跳板,讓他們向更高、更遠的層面飛躍。比如,“你喜歡五柳先生嗎?請説出理由”此問題的設計是在學生全面瞭解五柳先生的基礎上進行的拓展訓練,讓學生結合現實對五柳先生的為人進行評析發表看法,讓學生能辨證地看事物,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落實“教書育人”中的“育人”這一環節。

六、授人以漁,注重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魚,可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漁,則終生受用。”從這個意義上講,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塞給學生知識更重要。在這堂課上,不求句句串講、字字落實,而是貫之以文言文學習方法的指導,尤其是教給學生知人論世讀書的方法,在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的前提下,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全方位地參與學習,充分調動了學習積極性,力爭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實現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充分解放學生的大腦、雙手、嘴巴、眼睛,讓學生在質疑問難中探究發現,在讀讀背背中積累語言,在各抒己見中昇華認識。比如,“試分析五柳先生和陶淵明的關係”這一拓展性練習的設計,意在溝通課內外的聯繫,溝通本課與學生以前讀過的陶淵明詩作的聯繫。此題沒有統一答案,重在引導學生課外查找有關資料,談自己的看法。可以讓學生互相交流,互相啟發。有利於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有關陶淵明資料的能力。談自己的看法,同時又是一種口語表達的練習。

七、當然,課堂存在的瑕疵很多:課堂不夠活躍等。

文言文的教學反思13

在上學期,自己有機會承擔了2次語文公開課,分別是與香港語文教師交流中所承擔的公開課《答謝中書書》及20xx.11.23在學校教學公開周所承擔的《記承天寺夜遊》。在這兩次的公開課的課文選擇上,自己有意識地選擇了文言文,想通過兩次的公開課,對自己的文言文教學和學生的文言文學習作一個促進。在兩次公開課完成後,自己再到廣州觀摩了由省教研廳組織的文言文教學比賽展示,收穫良多。

兩堂公開課下來,同行對自己的鼓勵很大,我們的呂滌元科長説,在教學上,我已經“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上課流暢,課堂效果好。香港同行覺得對學生點撥到位。外校聽課老師説:聽我的課“舒服,沒有一句多餘的話,很好。”……同行們對我的極高的評價,正是自己在教學上一直所追求的,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心裏確實高興。

總結自己的這兩節文言文的教學,有幾點值得繼續發揚堅持的:

1、課堂上堅持貫徹語文“聽、説、讀、寫”的基本技能的落實。

在自己的語文教學中,無論是現代文還是文言文的教學,都一直堅持貫徹語文“聽、説、讀、寫”的基本能力的培養。個人覺得,培養學生的 “聽、説、讀、寫”的能力永遠不會過時,而且也應該是我們讓學生學習九年語文所應該收穫的成果,是學生應該具備的語文素養。

在文言文教學中,把“聽”“落實到誦讀、分析中。“聽”示範朗讀模仿,“聽”同學發言再談自己看法,讓學生在學會傾聽中有所獲。進而在模仿中“讀”,學會一些朗讀的方法(停頓、重音、語氣、語調),在課文分析中通過“聽”老師的點撥,與同學的交流,整理自己的思路,組織文字,把自己的看法“説”出來,甚至“寫”出來。

在《答謝中書書》《記承天寺夜遊》兩篇文章都有寫景的內容,但讓學生把握寫景內容側重點是不一樣的。《答謝中書書》是一篇寫景的美文,重點讓學生能夠學會一些寫景的方法,寫出能使人“身臨其境”的“仙都”。那麼,在教學設計中,安排學生學習文中從視覺的轉換的角度,從時間轉變的角度聽覺與視覺相結合的寫景方法,描寫校園一處最讓你心動的景色。同學們即堂完成的片段作文寫作,發掘了許多“默默無聞”校園美景,並寫出很多詞句優美的語句,同學們的觀察力和舉一反三的學習能力讓人驚訝。《記承天寺夜遊》側重讓學生領會文中寫景的語句所創設的意境,因此,在課堂上安排學生通過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月色,體會寫景語句的妙處,讓學生體會“人景相融”的境界。

2、培養學生養成文言文預習的習慣。

為了讓課堂的學習質量提高,掃除文字解釋的障礙,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讓學生在結合註釋、自讀提示的基礎上,自主疏通文意,閲讀並標記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句。對於不理解的字、詞、句,藉助工具書進行自我解答,並做記錄,同時還可以通過小組討論來解答各自在閲讀過程中的問題。老師在學生自主學習進行翻譯的基礎上,解決學生的翻譯難題,既提高了課堂效率,又教會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3、文言文教學“文”與“言”相結合。

文言文中的 “文”是指字詞句中所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藴等人文因素,包括文章、文學、文化。“言”是指字詞句本身的`意義和作用,具體包括詞語的積累、古代漢語的語法、文言文的誦讀方法、解讀方法、文言的語感等。文言文教學“文”與“言”相結合。國中文言文的教學應讓學生學會文言文翻譯的一些方法,讓學生離開課堂也能欣賞到更多的承載着傳統文化的精華與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結晶的文本,在沒有語言障礙的基礎上,還原凝練語言背後深層次的東西,從而獲得精神上的陶冶與心理上的愉悦。

為了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特別要思考在課堂上還存在的遺憾,需反思不足:

1、關注學生不同個體的意見表達。

2、加強課堂教學的敏鋭性,捕捉教學契機。

3、加強課堂教學的靈活性,及時做好課堂教學任務的調整。

教無止境,課堂教學是“遺憾的藝術”, “路漫漫其修遠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

文言文的教學反思14

課堂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它需要從各個方面進行精心準備。

在以往的教學當中,我總認為文言文深奧難懂,學生自己幾乎不能自主學習,所以我對於文言文的教學大多采用串講的方式。一句一句,手把手的把字詞翻譯交給學生,希望通過這樣使學生課文中存在的疑惑,從來不敢有所怠慢。但我發現,無論怎樣盡力,學生的效果都很難提高。

為了能有效提高學習效果,我從多方面去精心構思,最後決定屏棄串講的模式,貫徹新課標,採用新的教學方法,就是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讓他們自主學習,充當學習的主人。一節課下來,我感覺效果還算不錯,得到不少聽課老師的認同和讚賞,學生自我感覺也相當好。

本層次的教學採用總結法和課外延伸法,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通過推薦文言文成語故事以及搜索文言文的網址引導學生學會積累,提高語文綜合素養,這樣首尾呼應,成語貫穿始末,體現了“大語文”觀。

本課還以讀為主線,初步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培養學習文言文的習慣也是相當重要的,這將為以後國中文言文的學習打下基礎。因此我讓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讀通、讀懂、熟讀成誦,感悟學習方法,同時也讓學生在批批劃劃中養成學習習慣。

文言文的教學反思15

一、教學目標實現狀況

本課的目標有三個:

1、知道斷句的重要性。

2、掌握課外文言文斷句的基本方法,能給簡易的課外文言文斷句。

3、感受漢語的趣味,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

從課堂效果來看,基本上實現了以上目標。在導入環節,學生的積極性很高,爭着為“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斷句,不同的斷句方法,表達的意思截然不同,學習的興趣得到了激發,感受到了漢語的趣味,也認識到了斷句、標點的重要性。

在第二個環節,我通過歸納、練習的辦法,引導學生總結出斷句的方法:

1、通文意。

2、分難易。

3、看標誌。

4、明修辭。

指出了斷句常見的問題,並且總結了一首斷句歌謠。 在此基礎上,學生進行了兩項練習,練習量比較大,從練習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基本能夠正確斷句。

二、需要改進提高方面

1、沒有照顧到每一位學生。練習題對於成績較差的學生難度較大,兩段文字難易的梯度不太明顯,都有點難度,導致班級有三四位學生不太會做題目。長此以往,他們的自信肯定會受到打擊,能力沒得到鍛鍊。課堂上學生單獨發言的機會不多,有些難度較小的題目,可以讓後進生來答,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快樂,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不讓課堂成為優秀生表演的場所。以後每一堂課,一定要關注每一位學生,每一位成績較差的.同學至少要回答一次問題,必須時刻關注他們的學習狀況。如果他們都會了,那麼課堂的效果就好了。

2、對“通文意”強調不夠。在3班上課時,有兩位學不約而同的這樣斷句:“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令人啼笑皆非。究其原因,學生並不理解這段話的意思,只是生搬硬套標誌:“而”(錶轉折)在“而”前一般要斷句。可見理解是斷句的基礎,是關鍵。標誌只是起一個幫助作用,關鍵是要理解。在課堂上,雖然強調了理解是關鍵,也講了理解的方法,但是強調得不夠。可以給學生歸納出來理解的方法:1、熟讀四五遍。2、結合註釋。3、結合上下文。4、結合平時的積累。關鍵還是平時的積累,平時背的多,自然理解得快。但做題時一定要做到前面的三點,這樣有助於理解文段的內容。

3、練習時間不夠充裕。前面歸納方法的環節花的時間比較多,導致後面練習的時間只有十分鐘左右,如果前面能夠緊湊些,練習時間多五分鐘,學生可以多看幾遍文段,講解答案時能展開來講講,效果會更好。畢竟這種能力,不是靠老師講清的,是靠學生練出來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hk/fanwen/jiaoxuefansi/mdg07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