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教學反思 >

將相和的教學反思

將相和的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將相和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將相和的教學反思

將相和的教學反思1

今天早晨只有一節語文課,《將相和》上完課第一課時。這一課時主要主要有兩個板塊:第一、速讀課文,鞏固舊方法,學習新方法;第二、細讀課文,理清故事脈絡。

一、速讀課文,鞏固舊方法,學習新方法

在這個環節開始,我們一起復習了昨天學到的提高閲讀速度的方法,並一起板書:集中注意力,不回讀。緊接着,我又明確了今天的學習要訓練的主要方法(板書):連詞成句地讀。並簡單説了説什麼是“連詞成句地讀”。然後,打開計時器,讓學生擁上這兩種方法,快去默讀課文,讀完後記下時間,並保持安靜不打擾其他同學。

孩子們讀得很認真,一個個的腦袋不停地左右擺動,教室裏很安靜,我感覺得到他們確實在努力按照老師的要求進行速度。

孩子們用時不一,三四分鐘左右的居多,有一兩分鐘的,也有個別用時即將達到了十分鐘。我先讓用時一兩分鐘的孩子站起來,出示一些問題檢測他們的速度質量。我問了兩個平時學習比較弱得孩子,他們基本上都能正確回答。可見,孩子們的速度也是有質量的。

在這個環節需要改進的地方是,導課用時太長,一些要求重複了多遍,課堂語言不精煉,導致後面得學習時間不足,有些緊張。在平時的課堂上要注意精煉自己的語言,有意識地避免重複、囉嗦、多餘的的語言,對學生的要求和指令要明確,具有可操作性。

二、細讀課文,理清故事脈絡

課文中有三個故事“完璧歸趙”“澠池會面”“負荊請罪”。那麼這三個故事之間有什麼關係,在這三個故事當中,在“將”(廉頗)和“相”(藺相如)的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他們由“不和”到“和”呢?請同學們帶着問題認真默讀課文,默讀結束小組四人合作完成作業單。

《將相和》課中作業單完成作業單後,請一兩小組派代表進行彙報。

由於時間不足,即將下課,小組的`彙報變成了直接展示他們完成的作業單,大家一起根據展示的作業單進行補充、梳理、總結。

在共同學習中我們明確:因為再“完璧歸趙”和“澠池會面”這兩個故事中,因為藺相如的能説會道,為趙王化解了微機,所以兩次升官,官職高於廉頗,身為將領的廉頗不服氣,導致他們不和。最後他們都顧及國家利益,廉頗“負荊請罪”,因此和好。

這個環節中需要改進的地方:

1.再小組合作開始前,應該明確告訴學生,完成表格時可以寫關鍵詞,提高效率。

2.三個故事全部完成,量有點兒大,應該將這三個問題分派給不同的大組,學有餘力的可以完成其他的。

3.彙報應以學生為主,老師更多的是補充,不能老師代替學生説,要讓學生在課堂中走真正的成長。

補充:因為本單元是訓練閲讀速度的教學策略單元,所以教參上説不建議預習。因此,這篇我要求學生不要預習。但在做練習的過程中我發現,一些中下的學生對課文內容很不熟悉,僅僅時課堂上的閲讀對他們來説是不夠的。對於這樣的學生,還得下功夫啊!

將相和的教學反思2

正值春暖花開的三月底,我校有幸邀請到省教研室張琳主任蒞臨我校指導語文教學工作,我講了五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將相和》,在課後的教研中張琳主任對本課進行了專業的點評,指出了這節課的一些優點和不足,使我受益匪淺。張主任給我的感覺即平易近人,又嚴肅認真,説話和風細雨,娓娓道來,説起教學問題總是一針見血,令人茅塞頓開。現結合我自己的一些體會,進行以下教學反思。

在這一課教學中,我着重完成兩個任務,首先一條就是了解“將”和“相”從“和”到“不和”的發展過程和內在的原因。在教學時讓學生抓住“藺相如靠的是否就是一張嘴”這樣一個問題,按照故事的發展,讓學生一步步體會到藺相如機智勇敢、顧全大局的品質。而最後之所以“將”“相”和是因為廉頗、藺相如都愛國的關係,所以最後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第二個就是理解三個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結果以及這三個故事之間的相互因果聯繫,這篇文章在結構上是很有特點的,課文按順序寫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這三個故事都很完整,可以相對獨立。但組合在一起,它們又有着密切聯繫的,與整篇也是密切相關的。所以從特點考慮,教給學生“抓聯繫”也是相當重要的。

我分別運用了瀏覽、輕聲讀、默讀、指名讀、結合背景再讀、齊讀、創設情境演一演等方式體會藺相如、廉頗的話,來感受人物形象。注意激發學生的內心感受,使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增強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使廉頗、藺相如的光輝形象深深地印入學生的心裏。

在評課時,張主任給了我三條建議:

一個建議:處理文本時,可以用剪裁的方式,加工整合教材,打破常規按順序去處理教材的方式,並舉了一個形象的例子説:處理好的教材就像進教室就穿着旗袍,而不是裹着一塊布。例如:處理文本時不要從頭到尾,可以根據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做一個人物長廊,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瞭解人物形象,學生就會更加專注,如果有新的發現學生肯定會更加欣喜若狂。

第二個建議:在處理《完璧歸趙》、《澠池相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時,可以採取不同的處理方式。例如:第一個故事用讀一讀,演一演的方式,後兩個故事就可以換一種方式,比如用口語交際的方式,穿越時空還原當時的場景,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讓廉頗和藺相如進行對話。張主任表示要提倡動態的學習,可發展的有深度的學習。

第三個建議是要開拓學生的視野,1+x拓展學習的'思考方向。張主任表示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抽象思維的能力,高年級學生在課堂上要有一股子闖勁兒,老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有一定的難度,讓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把問題拋給學生,老師講的少一些,學生學的時間多一些,設計的學習活動要環環相扣,老師要引導學生大膽思考、大膽探索,在實踐中總結經驗。例如:秦王的性格特點,讓學生自己去探討。把《史記》中描寫藺相如和廉頗的句子放到文本里一些,使學生的思維更加開闊。

將相和的教學反思3

自從多媒體走進我們的課堂,不僅給老師帶來了許多方便,更重要的是給山村的孩子帶來了一個全新而豐富的世界。通過多媒體,孩子們縱覽課文涉及的祖國河山,目睹了千百年來偉人的容顏,感受了“斜風細雨不須歸”的意境。總之,在這個生動形象、豐富多彩的世界裏,孩子們的眼界開闊了,瞭解的知識豐富了,對語文的興趣提高了。所以老師喜歡用,學生也樂意上。但《將相和》的課堂效果和課後反思,讓我認為:多媒體課上,同樣要給孩子多留下點想象空間。

《將相和》是一篇經典課文,課堂上不僅要讓學生了解相關的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要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學習人物知錯就改、顧全大局的氣度和精神境界。用多媒體上課再好不過,其中關於《完璧歸趙》、《澠池相會》和《負荊請罪》三個場面的flash動畫、課文朗讀,讓整節課精彩豐呈。針對第三則故事,在精彩鏡頭之後,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

(1)請兩位同學小試身手:表演“負荊請罪”,併發揮豐富的想象,想象當時人物的語言,想象他們可能會説些什麼。

(2)假如趙王看見這個場面,趙王可能會怎樣説?

(3)假如廉頗的手下人看到這個場面,他又會怎樣説?

(4)假如趙國的老百姓知道這件事,又可能怎樣説?

問題展示後,要求小組合作探討,五分鐘後各小組派代表表演彙報。五分鐘後,彙報成果令我興奮,更讓我驚訝:孩子們的想象力之豐富,真讓我這個做老師的自愧不如!

孩子們那些奇特絕妙而又合情合理的想象表演,讓我真切的認識到:多媒體課上,給學生留下想象的空間,對他們來説是多麼重要!

豐富的想象,是孩子們走向天堂的階梯;豐富的想象,是孩子們心靈飛翔的翅膀,無論教學條件多麼優越,教學手段多麼先進,定不能剝奪孩子們想象的空間。尤其多媒體課上,教師應多留點這樣的空間,這樣,既能激發學生超越知識之上的智慧和靈感,又讓學生體驗到了突破課文知識束縛的快樂和滿足,從而讓學生煥發出了一種生命的靈性與才情。而且這樣做,在無形之中又迴歸了新課標理念下素質教育的要求與目的,何樂而不為?

《將相和》一文是十冊語文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的重點是藉助重點句來理解課文。因此在課文的教學中我採用的以下幾點教學方法:

一、藉助過渡句,理清三個故事之間的基本關係。

1.學習單元提示,學生通讀課文找到文章過渡句,結合上面對“和”的理解,引出了哪三個故事?

和 不和 和

(完璧歸趙) (澠池之會) (負荊請罪)

發展 原因

(這一環節側重讀的訓練,以讀懂為基礎,向讀深、讀透發展。把學會讀書作為一個訓練訓點來抓:因為讀書能力是語文素養基本內容之一。)

2、細讀三個故事,自學討論,理清每個故事的前因後果,學生參與板書。

3、在找到三個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指導學生朗讀,領會每個故事之間的因果聯繫。

二、讓學生在開放作業中學會合作。

開放式作業要打破作業內容和形式的封閉性,要突破單純注重知識和智力的侷限,就不能拘泥於教材,而應根據教材拓展延伸,內容要豐富多彩,形式要靈活多樣,特別要重視小組的集體學習。

1、展開想象,補充課文的空白內容。

出於表達中心的需要,教材中有些地方的敍述比較簡略,有的形成空白,教師可以抓住這些簡略進行補充練習。教學《將相和》時,我讓學生補寫廉頗負荊請罪時的神態、言行以及藺相如的`態度。這些練習處在特定的情境中,內容又與課文緊密相連,故學生很樂於展開自己的想象,也易於學生接受。

2、課內外結合,開展辯論。

學習了《將相和》之後,我精心設計一道辯論題:究竟藺相如的職位應該不應該比廉頗的職位高?要求學生課後準備,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我欣喜地看到,學生都在積極地為辯論賽做準備,他們翻閲圖書雜誌,上網查找

資料,合作擬定發言提綱,分組討論交流,推薦參賽選手,樂此不疲。辯論賽進行得很激烈,通過辯論,同學們更加深刻認識到:將相和,國則安;將相不和,國則危。大敵當前,將相以國家利益為重,共同抗秦,實乃千古流傳的佳話。更有學生能聯繫班級實際、社會現實談齊心協力、互助合作的重要性。學生在這些活動中積極性很高,在準備與研討過程中學生鞏固了課本知識,學會了互相合作鍛鍊實踐能力,這種開放式作業通過合作完成,較好地消除了學生對作業的枯燥感、無奈感、讓更多的學生嚐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藉助課本劇形式,加深人物形象。

通過上面幾方面的學習,學生對兩個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認識,但是要想真正領悟品質還需要一個內化的過程。為此,我大膽地請同學自編、自演課本劇,把做的過程放給學生。學生可以從中選擇一個故事或一個角色進行表演,不必強求要達到什麼效果,學生理解的深淺也可以不一。因為作為表演的同學來説,實踐了一次,本身就多一次體驗;對於觀演的同學來説,又有了一次很真切,很實在的感悟。

《將相和》評課

在閲讀教學中,學生是閲讀實踐的主體,只有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用他們自己的思維與情感和文本作者進行充分的對話,學生才會有對語言文字的獨特理解,對文本情感的自我感悟,才能有真實的體驗,繼而才會有自然的情感的流露。這堂課,教師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再通過自悟自讀,給學生自主讀書的機會。教師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對學生的理解給予表揚,讓學生的心靈自由飛翔!同時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深化了情感,而且提高了朗讀水平。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正是強調讀的重要性.因此,給朗讀以時間上的保證,給朗讀以方法上的指導,允許孩子們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化的理解,使朗讀成為語文課堂的熱點,有效地提高朗讀質量。

評課人:章彬彬

任老師為了更好的讓學生理解課文,將這個故事改編為課本劇來演,由學生自由組合,積極參與。給人印象最深的是“秦宮獻璧”這段戲,小演員演得十分逼真,面對秦王絕口不提換城之事,飾藺相如的學生,手捧玉璧,理直氣壯斥責秦王,他的語言,動作將藺相如的隨機應變,勇敢機智,不畏橫暴充分表現出來了;而飾演秦王的學生,也生動的再現了秦王理屈詞窮,無可奈何的放回藺相如地尷尬醜態。

評課人:師長纓

任老師本節課發揮了學生的創造性針對教材實際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採用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拓展了語文學習的渠道。打破了教師問,學生答的常規教法,它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調動了學生參與語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

《將相和》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編的。

藺相如和廉頗在文中同是熠熠生輝的人物。藺相如因“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一升再升,官位居於廉頗之上,這是將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實質上緣於廉頗的錯誤認識: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言辭無禮,充滿不滿情緒。理解廉頗這段話,是一個重點也是難點。講讀時,我以“藺相如是不是隻靠一張嘴就能爬到廉頗頭上去的。”來誘發學生思維。經過學生的思考和議論,他們慢慢地認識到:藺相如能完璧歸趙維護趙國的利益;在澠池會上不畏橫暴,維護了趙王的尊嚴,他的確是一位智勇雙全的英雄,不管膽識還是能力都比廉頗強,官比廉頗大理所當然,同時也説明趙王善於用人的具體表現。這樣誘發思維的問點,問在將相不和的矛盾之處,問在課文的重點之中。它不僅提揭示文章主題,直奔課文的中心,還把學生引向課文的思路,訓練了學生捕捉事物矛盾的能力,實現了從現象到本質的物質認識。

將相和的教學反思4

《將相和》一課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五組的第一篇課文,本組課文由名著選段組成。它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通過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述,寫出了將相之間由不和到和的經過,讚揚了藺相如的勇敢機智、不畏強暴的鬥爭精神和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全大局、識大體的可貴品質和政治遠見,也讚揚了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

我前後用兩個課時進行了本篇課文的學習。第一課時重在閲讀,兼以掃除字詞障礙、介紹課文出處、作者生平、故事背景,梳理三個小故事,並瞭解三個小故事的因果關係,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學會讀、讀中學,我相信"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用閲讀的力量為第二課時的人物分析,語言分析打下了基礎。第二課時對人物進行逐步分析,通過三個小故事,逐步豐滿人物形象。

第一課時時,在導入時,我選擇以名著為媒介,介紹《史記》。向學生交代《將相和》的時代背景:兩千多年前,我國曆史上有一個時期叫做戰國時期。當時,比較強大的國家有七個,分別是——秦、楚、齊、趙、燕、魏、韓,也稱戰國七雄。七個國家都想一統天下,因此戰火連年。然而當時最強大的國家是秦國,也稱虎狼之國,位於趙國的西面。而趙國的東面則是富強的齊國。趙國處於兩個大國之間,行事處處小心。更何況,當時的秦王是一個兇狠殘暴、陰險狡詐、不守信用又貪得無厭的人。趙王也就更加小心翼翼了。通過"戰國形勢圖",讓學生了解戰國時期各個國家的情況,激發學生對當時歷史的`好奇,從而產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因為學生年齡段,對於歷史有着濃厚的興趣,我成功地把他們帶進課堂,帶進戰國時期發生在秦國和趙國之間的故事。

通過請同學讀課文,疏通生字詞;齊讀課文,説明"將"是誰?"相"是誰?通過自讀課文,學生給每個小故事加上標題,主要是訓練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並進行板書。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內容我都給予了肯定,關鍵是要求學生講出概括的理由。再讓學生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繫時,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只要他們能説出其中的因果關係即可,目的是要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其後,我在學生的基礎上總結概括,在多媒體PPT上進行呈現。最後,留下課後問題"你認為藺相如、廉頗是個怎樣的人?"

將相和的教學反思5

《將相和》一文是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從故事中我們可知,兩個人物既有個性,又有共性。個性品質:藺相如的機智勇敢、臨危不懼、顧全大局等,廉頗的知錯就改等;共性品質:他們都以國家利益為重,愛國。個性的品質學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質學生把握還是有一定難度。為此,教學中我讓學生充分去讀、悟、演,寫領悟人物的個性品質和共性品質。這一過程充分體現語文學習的趣味性、主體參與性和創造性原則。

藺相如和廉頗在文中同是熠熠生輝的人物。藺相如因“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一升再升,官位居於廉頗之上,這是將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實質上緣於廉頗的錯誤認識“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言辭無禮,充滿不滿情緒。理解廉頗這段話,是一個重點也是難點。在這課的教學中,用這句話統領教學,全課教學的思路清晰:“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説:‘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台!’”。先讓學生理解這句話,之後練讀這句話,注意讓學生讀出不服氣的語氣來。學生體會到了廉頗的想法後,問學生:廉頗説藺相如就靠一張嘴,當上了上卿,你們覺得他説的對麼?那麼我們就來看看藺相如的這張嘴説出了哪些話,請同學們在文中畫出藺相如的語言來。於是學生們動手在文中找出藺相如的語言,自由彙報,體會、理解人物的品質,最後迴歸到廉頗也認識到自己錯了,從而負荊請罪。這麼設計,脱離了繁瑣的分析,給了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讓學生做了學習的主人。

講讀時,我以廉頗的身份來引導學生思維。引導學生討論:藺相如究竟是不是“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讓學生從文中找到説服我的理由,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採取勾畫、讀中感悟、交流彙報等形式來説明藺相如的才智過人、做事果斷、不畏強暴、為維護國家尊嚴不顧個人安危等品質。接着,我説:“現在廉將軍可生氣極了,你們既然明白藺相如不是僅靠一張嘴,你們幫忙勸勸廉將軍好嗎?”學生一聽,來勁了,大家七嘴八舌地説起來,他們從“完璧歸趙、澠池會見”兩個故事中找根據,既加深了對藺相如這一人物的認識,又複述了故事,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為了推出兩個人共性的品質,我步步緊逼“如果沒有我在邊界上做好抵禦秦兵的準備,秦王能放你們回國嗎?”帶動全班同學通過辯論明白:只有二人齊心協力才能取得勝利!接着,我以廉頗的口氣説道:“我明白了,我是有勇無謀,而藺相如才是一位智勇雙全的英雄啊!我起先還以為他怕我呢!現在看來,他不是怕我,他是有他自己的想法啊!他考慮到什麼了?”學生通過讀藺相如的.話,體會到了藺相如是位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高尚品質,而通過廉頗最後的行為也體會到了他和藺相如一樣,都能夠以國家利益為重,而且勇於認錯,是個知錯就改的人!

在此,講完“負荊請罪”這個結果時,我還給學生們佈置了寫的訓練:廉頗脱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兩人可能説些什麼,課文沒有寫,請學生想一想他們各會説些什麼並寫出來。通過學生拓寬思維,並交流自己的感受,使得學生的思路大開,既更深的理解了課文,還鍛鍊了學生的思維。

真正做到了“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為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

將相和的教學反思6

學生精讀課文時,我結合課後的“思考.練習”,讓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先分小組討論交流,再由代表參加全班的交流討論。學生的積極性高,學習興趣濃,對於提出的問題,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梳理,主要是理出那些圍繞課文重點、難點的問題,供學生討論;對於那些跟課文關係不大的問題,啟發學生在課外研究。

這篇課文不但以鮮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更以主要人物藺相如的高尚品質給人啟示和教育;廉頗這位老將軍脱下戰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在閲讀中動心動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結合“思考.練習”讓學生説説喜歡課文中哪個人物,為什麼喜歡他,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把自己的見解説具體,説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訓練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培養他們的愛國思想和美好品質。

回顧這篇課文的教學,老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課堂,把課堂這個主陣地交給學生。但細想過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讀訓練上有些忽略;二是對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師包辦代替的話有些多,應放手讓學生討論交流。

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把新的教學理念貫穿課堂,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自學自悟,在教師的指導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發展。

將相和的教學反思7

廉頗脱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

廉頗見藺相如出門迎接,雙手握拳。單腳跪下説:“藺上卿,請你原諒我的過錯,我只想到我自己的利益,卻忘了趙國的安危。”藺相如見此情景,便説:“廉將軍,快快請起”藺相如正想上前扶起廉頗,他便説:“不,如果你不原諒我,我就不起了!或者你用荊條打我。自從我聽了你的那一番話‘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我們趙國的`力量秦國就會趁機攻打我們。’這讓我明白了只要文官武將和好,才治理好國家再想想之前真不該這樣對你啊!”藺相如扶起廉頗説:“用荊條打你就免了,不過酒還是要罰的。”“這麼説你原諒我了?”“那你説呢,走咱們邊喝酒邊商量國家大事。”“預期把時間浪費在這裏,不如把時間放在國家上。不能讓別的國家趁機攻過來。”説着他倆走了進去。在旁觀看的老百姓們異口同聲説:“文有藺相如,武有廉頗只要文官武將和好,這樣我們百姓才能過上安定的生活。”

從此以後,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衞趙國。

將相和的教學反思8

作為新教師,有幸參加泉河頭國小和西實驗國小的第一屆校際聯誼。在校長、主任和各位師傅、老師的幫助下,經過一週的聽課、教研、改稿磨課,過程很艱難,但收益頗多,在課程標準的運用與理解,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參的使用、課本的鑽研、教學環節的設計、教師語言的表述、課堂的把控等各方面都有不小的收穫。但儘管如此,對於這一課的課堂展現仍然有很多問題,下面就《將相和》這一課,做以下反思:

一、教學目標

《將相和》是五年級下冊第五組中的課文,我在教學中實施的教學目標是:第一課時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正確讀寫“召集、商議、允諾、隆重、約定、膽怯、推辭、拒絕、能耐、諸位、和氏璧、無價之寶、理直氣壯、完璧歸趙、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負荊請罪、同心協力”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1)瞭解課文內容,能用自己的話概括每個故事的主要內容;

(2)並能為每個故事加上四字小標題;

(3)領悟3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

(第2個故事是第1個故事的發展,前面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3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重、難點)

4、讓學生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動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發學生閲讀名著的興趣。

第二課時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朗誦指導(重點)

2、感受人物形象,體會廉頗的勇於認錯、知錯就改,以國家利益為重,具有愛國思想;(重點、難點)

3、體會藺相如的機智勇敢、思慮周詳和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可貴品質和政治遠見。(重點、難點)

4、讓學生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動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發學生閲讀名著的興趣。

我是結合,理解主要內容,感受人物形象,體驗閲讀名著的樂趣的本組單元目標,和《語文課標》第三學段的教學目標而制定的。在教學過程中抓住語言刻畫人物的詞句、表達方法、表達效果引導學生對人物形象的`體會、感受,潛移默化地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薰陶感染。

二、重組教學內容。

《將相和》是根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改編。也是人教版教材的傳統課文,大家耳熟能詳,膾炙人口。課文由三個小故事組成,篇幅較長。第一課時,我設計學生的學習任務是自學生字詞和概括主要內容,為每個小故事加上四字詞語小標題,難點是理解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繫,重點是感悟廉頗所説的話,抓住重點詞語“爬”分析詞語詞性,感受感情色彩,體會人物內心。同時,對廉頗話語的感悟,經過孩子們的辯證分析,體會對人物、事件的評價要從多個角度闡述而不是從單方面定義。同時也為第二課時,體會藺相如的人物形象做了鋪墊。

第二課時,通過一個問題“你從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藺相如並不僅僅靠一張嘴,他是有能耐的?”來通過分析句子,體會人物形象以及特點。展開討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三、巧排教學結構

我沒有串講三個故事,我設計了“前後呼應”的教學環節,對課題中的“和”作了巧妙地處理。我先讓學生找出不和的體現“廉頗不服,是因為他認為:自己"功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了許多大功,而藺相如就靠一張嘴,反而職位比廉頗高.。這是將相產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將相之間的矛盾才有瞭解決矛盾的探究過程,引領學生弄清三個故事的聯繫,幫助學生理解將相為什麼“不和”,然後在通過人物語言形象的對比理解,幫助學生理解將相為什麼“和”。通過有感情的朗誦和人物形象分析,再加上表達能力的訓練,以(一條語言文字訓練線,一條感受人物形象情感線)使學生的認識得以提升,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達到了和諧的統一。這探究的過程學生討論得開始熱烈起來。

在學習故事中,我設計有效的採用了自主、探究的教學方式。學生自讀課文,勾畫課文怎樣運用語言刻畫人物形象的句段,讓學生潛下心來靜靜地默讀課文,走進文本,去對人物進行情感的感受並作批註。而在讀文本,體會人物形象和性格時,學生則思維活躍,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以學生為主體,我沒有完全按照我預設的評析順序,而是隨着學生的理解層層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學生思維得到迸發、碰撞,較好的體現了課堂教學的活躍性。

四、設計讀寫結合

在“負荊請罪”這一環節,讓孩子們體會廉將軍知錯就改、勇於改錯的大將軍形象,對於這一感人場景進行拓展,讓孩子們在三個情境(廉頗負荊請罪一直被後人傳為美談,如果當時圍觀的百姓看到了這一幕,他們會説些什麼?這件事傳到秦王或者趙王的耳朵裏,他們可能會説些什麼?廉頗的手下或者藺相如的手下看到大將軍負荊請罪,又有何感想?)中展開想象,鍛鍊表達能力,並指導學生們,再將自己的所想進行加工潤色整理在成長的足跡本上,與校本的寫作特色訓練相結合。

我力求希望體現新課程標準的改革方向,體現語言文字的感悟和運用,希望上一節紮實、真實、有思維的語文課,但由於本人的教學機智不夠,課堂環節不夠緊密,容易被孩子們的答題牽引着偏離課題,教師語言不夠精煉,提出的問題不夠明確,教學效果與我預想的有點距離,我根據學生的學情調節了教學的環節與節奏。未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條件達到有效性的學習效果,特別是沒能讓孩子有更充分的時間去朗讀或演讀藺相如的語言,體會其大智大勇的特質,感到非常遺憾。

將相和的教學反思9

《將相和》一文是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

成功之處

一、重點突出

我重點講解藺相如這個人物,通過第一個故事體會他的機智勇敢、臨危不懼、顧全大局等個性品質。為此,教學中我以讀、説、悟、演為主要途徑,讓學生充分地領悟藺相如的特點與品質。同時考慮增加課堂的趣味性,使主體更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二、注重文化,自然導入

在導入部分,我通過對“和”字的講解,增強學生對祖國思想文化的認同感。以“不和”作為切入點,讓學生找出廉頗説的話輔以《史記》中描寫二人的片段,通過讀體會廉頗的“不忿”、“不服氣”。以“嘴”為探究對象走進第一個故事研讀藺相如面見秦王説的三句話。抓住“理直氣壯”、“大大方方”和語言對話來體會藺相如的機智、勇敢、有理不失禮、顧全大局的品質。期間在講“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一句時,在理解藺相如説此話的用意後,用語言將學生帶入當時情境,揣摩秦王的'心理,以師生表演的形式深刻感受秦王的憤怒、無奈、不甘等情緒,通過對比的方式讓生深刻感受藺相如的機智勇敢。結尾總結學法,讓學生通過神態、動作、語言感受人物的品質和形象,也為學習後兩個故事奠定了學習基礎。

不足之處

1.教學過程中有“綁架學生”之嫌,整堂課學生完全按照我的思路去想,去感受,我未對其獨特的見解有所引導。就如同擺在我們面前有很多路,皆能通向終點。卻偏偏要求他們跟着我走最為平坦、開闊的那條路。

2.設計存在缺陷,不敢大膽創新;最後,情境教學模式運用不夠成熟,使其過於表面化,未能貫穿始終,即使在情境模塊也未完美呈現。如在讓學生表演秦王聽完藺相如説完的第三句話後的樣子,未讓學生準備就直接表演,缺乏內化吸收的過程,難免會走馬觀花。

將相和的教學反思10

《將相和》這篇課文以秦趙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通過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述。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經過;讚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不畏強權的鬥爭精神和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政治遠見,也讚揚了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讚頌了他們的愛國思想。

教學本課時,我首先從整體入手。在學生通讀全文,整體初步感知、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將、相原來是和眭的,後來失和了,最後又和睦了這條主線,為正確理解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之間的內在聯繫打下了初步基礎。其次,引導學生認識部分與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繫,這三個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結果。最後,又從部分昇華到整體,這三個故事之間的相互因果聯繫。

在教學中,主要以學生學習為主,我積極組織引導,讓學生通過讀書,質疑,討論,交流,表演等方式,體會課文思想內容。使用民主愉悦的教學原則,尊重學生,多使用鼓勵性的語言,使學生在愉快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成功。學生的學習,主要採用了自學與合作探究的方法,使每個學生都有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在小組學習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學會與人合作。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閲讀,提倡獨立思考,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鼓勵學生髮表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將相和的教學反思11

《將相和》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繫,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又是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教學的時候,我的思路是,先引導學生比較充分地閲讀全文,從整體上弄清“將相和”這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然後再精讀各個小故事,深入研究每個小故事涉及的有關問題;最後再引導學生聯繫全文評價故事的主要人物。

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並對人物作出評價之後,我讓學生給三個小故事加個小標題,主要是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

學生精讀課文時,我讓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先分小組討論交流,再由代表參加全班的交流討論,學生的積極性高,學習興趣很濃。對於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梳理,對於那些跟課文關係不大的問題,啟發學生課外去研究。這樣真正達到了課堂效果。

本課不但以鮮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更以主要人物藺相如的高尚品質給人啟示和教育;廉頗這位老將脱下戰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在閲讀中動心動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結合“思考·練習”讓學生説説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麼喜歡他,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把自己的見解説具體,説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訓練他們口頭表達能力,培養他們的愛國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質。

回顧這一課的教學,老師教的輕鬆,學生學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課堂,把課堂這個主“陣地”交給了學生。

但細想過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讀訓練上缺乏頻率,當時有些忽略;對於人物形象的分析,應充分放手讓學生討論交流。

在今後的教學中仍需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把新的教學理念貫穿課堂,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自學自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發展。

將相和的教學反思12

今天教學《將相和》第一課時。檢查預習時,讓學生開火車讀生字。

第一個孩子小湯,平時成績不錯,讀生字、找部首、組詞一點都難不到他,“趙,zhao,半包圍結構,走之底,趙國。”他正確流利地回答,可發言的聲音卻因膽怯而變得很小。“小湯,你回答的很正確,就是聲音太小了。記住,你回答問題是在跟全班同學交流,聲音太小,其他同學就聽不清了。”“老師,我害怕説錯了。”“怕什麼,課堂上説錯了,會有人給你糾正。反而印象還深刻。想好了嗎?要不要再來一次?”他拿着書,很快小聲準備了一下,就面對大家,大聲説了出來,鏗鏘有力,顯然比剛才更自信了。

有了這個“火車頭”做示範,後面的孩子讀生字時一個比一個自信。一直到小俊,他是一個語文基礎非常薄弱的孩子,在語文課上從不會主動發言。開火車讀生字輪到他時,他十分緊張,很結巴。我試着鼓勵他,説:“小俊,自信點。想象你站起來回答問題時,就是掌控全場的王者。”説到這,孩子們都笑出了聲,包括小俊,“相信自己,再來一次!”聽了我的話,小俊好像輕鬆了很多,做了個深呼吸,一口氣讀完。聲音剛落,同學們就用整齊的掌聲對他表示鼓勵。

一堂課下來,讀詞語,解課題,理清文章結構層次,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學生們回答問題時都能自信且聲音洪亮地回答。除了發言時的自信,更讓我驚喜的發現,同學們都能主動思考,舉手回答問題的人數一下子多了起來。也許這種自信悄悄從嗓子跑進他們的`腦子裏了吧。

我暗喜,週一早上的第一節課很成功,給這一週開了個好頭!

將相和的教學反思13

《將相和》是根據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一篇歷史故事課文。文章篇幅雖長但巧妙地運用過渡句來承上啟下,使得整篇文章脈絡清晰,指向明確。文中着力描繪了人物的言行,人物個性鮮明。讓學生感受到故事的曲折生動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課文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敍述全文。三個故事之間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緊密相關。突出表現了藺相如臨危不懼、足智多謀、顧全大局,廉頗知錯就改以及他們兩人為了國家利益團結協作的品質,從而告誡人們“以和為貴”的道理。

教學本課時,我的成功之處在於:

一、以課題為抓手,巧妙設置問題,引入新課。我設計的題目是:課題中的“將”是誰?“相”又是誰?“和”是什麼意思?説明了什麼?下面請大家帶着這幾個問題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朗讀課文並找一找答案吧。這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被調動了起來,快速地投入到了新課的學習之中。

二、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因此我的第二環節就是讓學生邊讀邊想理清課文的思路。在文本中出現了“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藺相如在澠池會上又立了功”“於是,他脱下戰袍,背上縛着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等句子。所以我要學生在用心讀課文的基礎上小組合作,給每一部分歸納一個小標題。在學生完成這一環節之後,我又提出問題:“你讀懂了什麼?課文主要講了什麼?”我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初讀課文時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理清課文寫作思路,為接下來的研讀賞析,體驗情感作好鋪墊。

三、學習本文的一個重點是體會人物的品質。這是我要設計的第三個環節。要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邊讀邊思考:廉頗和藺相如分別是怎樣的一個人?他們具有什麼樣的品質?在學生朗讀課文的過程中老師進行巡視。我發現有的學生採用的`是抓住其中的一個小故事來體會人物的特點。如:王鵬同學通過“完璧歸趙”這個小故事體會到了藺相如足智多謀和不畏強權的特點。李欣同學通過“負荊請罪”這個故事體會到了廉頗的知錯就改的特點。趙宇同學通過“澠池相會”這個小故事感悟到了“和為貴”的道理——她説,秦王之所以這麼聽話是因為廉頗和藺相如非常的團結。

我覺得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在於:如果能夠讓學生從這三個小故事中各自選一個自己喜歡的故事,在小組內演一演會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接受思想教育。

因此如果我再教學這一課的時候,我會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小組內根據課文的內容設計一個課本劇來演一演。通過表演,讓孩子們走進歷史人物的內心深處,體會他們的思想情感,觸摸他們的崇高品質。

將相和的教學反思14

《將相和》這篇課文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繫,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學時,我的思路是:先引導學生比較充分地閲讀課文,從整體上弄清《將相和》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三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然後精讀各個小故事,深入研究每個小故事涉及的有關問題,最後引導學生評價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學生精讀課文合課後的“思考.練習”,讓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先分小組討論交流,再由代表參加全班的交流討論。學生的積極性高,學習興趣濃,對於提出的問題,教要善於引導學生梳理,主要是理出那些圍繞課文重點、難點的問題,供學生討論;對於那些跟課文關係不大的問題,啟發學生在課外研究。

這篇課文不但以鮮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更以主要人物藺相如的高尚品質給人啟示和教育;廉頗這位老將軍脱下戰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在閲讀中動心動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結合“思考.練習”讓學生説説喜歡課文中哪個人物,為什麼喜歡他,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把自己的見解説具體,説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訓練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培養他們的愛國思想和美好品質。

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把新的教學理念貫穿課堂,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自學自悟,在教師的指導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發展。

將相和的教學反思15

第五單元的課文《將相和》、《草船借箭》、《景陽岡》、《猴王出世》都是從我國的古典名著中節選或根據名著改編的。學習《將相和》時,學生興趣特別濃厚,不僅被不同性格特徵的人物所吸引,還被有趣的故事情節所吸引,想説的話非常多。我尊重了學生,結果這篇課文上了三個課時。課後,我的眼前還不斷浮現出學生那滿是渴望的雙眼,突然,心中萌發出了一個想法:平時,家長總説不知道讓孩子閲讀什麼書、如何閲讀,我何不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開啟中國名著之旅呢?想到這,我心中一陣歡喜,着手策劃。

一、教給學生閲讀的方法。

我經常發現,一本讀物到手後,有些學生幾天就看完了,但所得有限;有些學生幾個月才看完,所得也不多。關鍵是學生沒有良好的閲讀方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求學生“學會和運用多種閲讀方法”,具體包括“精讀(含朗讀)、略讀(含默讀)、瀏覽”三類。完整的閲讀方法就是這三大法。精讀是略讀和快讀的基礎,但不應片面追求理解,因為理解深度是沒有限度的。略讀、快讀是精讀的補充,在閲讀廣度和速度上是重大發展。

在課外閲讀中,學生應綜合運用這三種方法。另外,國小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要想完全讀懂古典名著,那簡直是“難於上青天”!在特定的場合下,不求甚解(“不求甚解”原出自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意指讀書方法要靈活,不拘泥於咬文嚼字,而重在領會要旨、求其真諦),正是國小生讀古典名著的一種聰明的做法。

二、調動學生閲讀古典名著的興趣。

愛因斯坦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有了閲讀的興趣,就會從內心深處對閲讀產生主動的需要。除優化閲讀環境外,我打算主要結合課堂閲讀,調動學生課外閲讀興趣,一般從三方面入手:

(1)安排學生課前自主閲讀材料。聯繫課堂教學,針對教材實際,讓學生在課前主動開展課外閲讀,這樣一方面拓展學生的閲讀面,另一方面可以蒐集與教材有關的資料。

(2)在課堂上共享選取後的閲讀材料。俗話説:“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在課堂上共享閲讀材料,可以突破學生知識面狹窄的侷限。

(3)課後推薦與課文相關的'閲讀材料。

三、為學生提供閲讀後交流的平台。

學生從閲讀中得到的信息,從書面語中所獲得的理性意義,是否正確?是否有價值?每個學生由於知識水平、生活習慣和看待事物角度的不同,對作品的理解也就不同,這就需要交流。我決定每個星期至少為學生提供半個小時以上的交流時間,交流的方式多種多樣,讓學生將別人正確的、有價值的拿來,調整、修正、補充自己的認識,使自己的閲讀所得更趨於真善美的境界。

希望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在中國名著之旅中能有所收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hk/fanwen/jiaoxuefansi/g6lrv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