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教學反思 >

《白楊》教學反思

《白楊》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白楊》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白楊》教學反思

《白楊》教學反思1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寫一位在邊疆工作的父親回到內地接將要上學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們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的特點,藉以表達自己紮根新疆、建設新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裏需要,就在哪裏紮根、發芽、成長。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邊疆建設者的高尚品格。

在教學本課時,我主要採用以讀促悟的方法,首先,我讓學生認真讀爸爸説的有關白楊的一段話,“白楊樹從來都是這麼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兒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然後,讓學生仔細分析這段話,一共有幾句,分別説了白楊樹的什麼特點?學生經過朗讀,理解進行總結,最後再節流,説不到位的地方,老師引領加以點撥。這樣,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對白楊樹的認識也就更加深刻。

在課文的最後一段的學習中,對“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由於學生對高大的白楊樹身邊的幾棵小樹並不難理解,難理解的是這句話背後的含義,為了降低對爸爸借白楊抒發自己情感的理解難度,我巧妙地引導學生,邊疆需要像爸爸一樣的.邊疆建設者,這裏僅僅説的是小樹嗎?學生馬上領悟,這裏是指的爸爸身邊的孩子,還有很多像爸爸一樣,自己紮根邊疆,也讓孩子繼續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建設者。

不足之處,本文的教學,由於沒有把握好時間的分配,其實,還應該讓學生進行課堂小練筆,讓學生真正領悟“借物喻人”的寫法,能夠達到學以致用。

《白楊》教學反思2

一、優點

1、鏤空式教學設計

我把文章從內容上分成了描寫白楊和描寫父親兩部分引導學生閲讀。我們先是把所有描寫白楊的句子找出來通讀,因為白楊和人物在文章中是穿插描寫的,所以我稱之為鏤空,我的設計是把白楊和人物兩部分描寫像剪紙一樣剔除出來,把描寫白楊的和描寫父親的像兩幅剪紙一樣呈現在學童面前,先整體感知,概括特點。然後把這些特點變成問題,迴文閲讀是哪些語言帶給你這樣的體會?然後加批註品悟語言、交流。在交流白楊的特點的過程中,很自然的又把白楊的特點分成外形特點和內在品質兩部分。第二步,再把所有描寫父親的語句找出來通讀,學童很自然的分神態描寫、心理描寫、動作描寫來體會父親精神品質特點。第三步,在充分閲讀白楊與人物的品質後,再鏈接白楊與人物,體會文章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

2、注意文章內在的邏輯順序

我在分析一篇文章的時候,很注意一篇文章內在的邏輯順序。有時候,這種內在的邏輯順序不僅僅存在於自然段、意義段,雖沒有明顯地段落標識,但是,縷着這種我找到的文章內在的邏輯,大板塊處理,簡潔明快,能節省時間,提高效率。

3、用環境和白楊對比的方法體會白楊之美

學童對於白楊的外形特點不若對白楊的內在品質理解深,這一點我沒預設到。當我意識到這一點時,我立刻引導孩子們把渾黃一體的環境與高大挺秀的白楊對比着來讀一讀,這樣更能體現白楊之美。這一點的處理很有課堂機智。

二、不足

1.過渡語、評價語言預設不足。不足以與文章相匹配。沒有事先把腳本寫足。

2.今天我聽説讀寫了嗎?

從時間分配看,探究文章的思想內容佔了大部分時間。處理的節奏不好,內容分析佔的時間過多。沒有訓練點。有這樣一種尷尬:課堂上講的`一切都不會考;考的一切都沒來得及在課堂上講。內容的分析所佔的比重過大。擠佔了學習表達方法的時間,還擠佔了積累和運用的時間。我認為這樣的課堂比例分配是很不合理的。我必須每天問問自己:今天我聽説讀寫了嗎?

課後我又認真研讀了教材,發現“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此處可以設計一個口語交際訓練,讓學生拓展想象哪兒指的可以是哪裏?白楊還會遇到什麼?寫作訓練除了完成課後的練習,還可以結合本單元的習作給兄妹倆寫一封信,或者寫一篇讚美白楊的文字,或者採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寫一篇文章。

三、改進措施

今天讀到國際巨星裘德洛在一篇採訪中談自己塑造《哈姆雷特》這一角色的一句話,對我觸動很大。裘德洛説:哈姆雷特是一個擁有貴族血統的王子,對於普通人而言是高不可攀而不能理解的…似乎這一點成了幾個世紀以來莎士比亞劇作中的重要焦點。而我的角色試圖推翻這一認識。他是一個性格古怪而沒有頭腦的人,他塑造了新的丑角形象。時而絕望,時而殘酷,而對於某些人而言是致命的。他不惜殺死波洛涅斯。暗中害死羅生克蘭和蓋登思鄧。他思考命運,但是隻站在他自己立場上思考。而不是其他人...他是個極度自私的人。就像我們,21世紀的人們,對什麼都不感到後悔,只為自己感到惋惜。而劇院不是博物館,它不是為了珍藏,而是提供人們思考的場所。

最後一句話似乎使我找到了方向,藝術與課堂,演員和教師,我覺得我們的課堂教學和裘德洛對於哈姆雷特的理解有共通之處。更有趣的是:上一次課改的時候,説到對文本的多元解讀,人們常喜歡説: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裘德洛確實是用自己的多元理解塑造了一個全新的哈姆雷特。屬於裘德洛的哈姆雷特,裘德塑造的這個角色還獲得了託尼獎的提名。

裘德是一個有思想的演員,從12歲就開始登台表演。我在想,一個在舞台上在鎂光燈下,有28年從業經歷的演員把劇場、把劇場中的哈姆雷特看做提供人們思考的場所。作為教師的我,應該和裘德一樣,也把課堂看做一個為人們提供思考的場所。這種大教育觀,在我剛才讀到高主任轉載的雷夫老師的訪談裏也有影子,説到底,一節語文課或者一節數學課,並非是要學會一篇文章或者一個公理定義,而是教室裏人的成長和發展。

《白楊》教學反思3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課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現方法,體會課文借白楊的特點,歌頌了邊疆建設者服從祖國需要,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奉獻精神。

2、能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體會課文所要表達深刻含義,學習邊疆建設者無私奉獻的精神。

3、認識本課6個生字,摘錄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背誦爸爸介紹白楊的那段話。

【教學重點】

通過理解重點詞語和句子,體會邊疆建設者的無私奉獻精神。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最後一段:

爸爸看見幾棵小白楊迎着風沙成長起來,嘴角浮起微笑,實際上是為建設邊疆後繼有人而感到欣慰。

【課前準備】

白楊、戈壁灘的圖片。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談話,引入課文

1、今天,我們來學習當代作家袁鷹的文章《白楊》。

板書課題:

白楊2、看插圖,認識白楊樹。

二、自由讀文,整體感知

1、藉助字典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通讀課文:

⑴聯繫課文中語句,想想大戈壁是什麼樣子的。

⑵把爸爸向孩子們介紹白楊的話劃下來,想想這些話的意思。

3、檢查自學情況:

指名朗讀課文,糾正讀音,標點自然段。

注意:

讀準字音,記清字形,結合課文理解詞義。

字音易錯的:清晰。

字形易錯的:新疆。“疆”字不要丟“土”,與“僵”區別。

三、默讀課文,初步感知

1、默讀課文,説説大戈壁是什麼樣子的?

荒涼、寸草不生、貧瘠……

2、讀一讀你剛才所劃的爸爸向孩子們介紹白楊的話,想想其中的含義:

⑴理解:

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學生能根據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説説從字面上體會到白楊的生長環境十分的惡劣,感受到白楊十分的堅強就可以了。

⑵朗讀:

大戈壁這麼荒涼,環境這麼惡劣,白楊卻長得那麼高大挺秀,像衞士一樣守衞着鐵路。讀到這裏,你覺得白楊怎樣?應該用怎樣的語氣朗讀爸爸説的`話?

(讚美、驕傲的語氣。)

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爸爸的話。

四、再次朗讀,深入體會

找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有感情地讀一讀、背一背。

第二課時

一、談話引入新課

爸爸僅僅是在讚揚白楊嗎?他的話中似乎還有更深的含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研究吧。

二、品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讓學生輕輕閉上眼睛聽錄音,看看在腦海中浮現了什麼樣的畫面。

板書並理解:

高大挺秀2、為什麼會感受到白楊是高大挺秀的?

(戈壁的荒涼,寸草不生,而白楊在那裏是如此的挺拔,在滿眼沒有綠意的戈壁上,白楊越加高大挺秀了。)

3、爸爸看到白楊,有什麼感受?引讀第一段。

(體會“高大挺秀”的感情色彩。)

4、當哥哥和妹妹在議論白楊時,什麼問題使爸爸變得嚴肅起來(默讀4~13節)?

三、理解研讀,深悟課文

1、找到爸爸説的話,弄清有幾句,並想想這幾句概括了白楊的什麼特點,請一名學生朗讀並一同歸納,板書:

枝幹挺直

白楊哪兒需要……就在哪兒生長

堅強2、默讀:

把表現白楊生命力強的詞語勾劃出來,理解這三句話怎麼表現白楊生命力頑強的。

3、有感情地朗讀,注意體會重點詞語的感情。

4、體會句羣關係,重點讀第三句。

5、換人稱讀:

用爸爸的話來讚美白楊。把“它”換作“你”。

6、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把16和14節對比着默讀,爸爸要表達什麼呢?他和白楊之間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呢?

服從需要、紮根邊疆、無私奉獻。

7、默讀最後一段話,想想爸爸為什麼開始沉默,後來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實現嗎?為什麼?

(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楊一樣適應那裏的艱苦的生活,一定能像白楊一樣很頑強地生活下去。

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響教育下,一定能夠像白楊那樣紮根邊疆,建設邊疆。)

四、縱覽全文,體會中心

1、我們和爸爸一同感受了白楊的品質,那麼現在你體會到了什麼呢?

⑴爸爸不只是介紹白楊,讚美白楊,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願,就是像白楊那樣,服從需要,紮根邊疆,建設邊疆,作無私的奉獻。

⑵爸爸的心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他們一樣為邊疆出力,一樣建設邊疆。

⑶爸爸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白楊一樣頑強,不怕困難。

⑷……

2、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重點句子。

五、拓展練習

1、摘錄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讀閲讀鏈接《帳篷》。

3、用上“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寫幾句話,誇誇像課文中的爸爸一樣的祖國建設者或保衞者。

《白楊》教學反思4

《白楊》一課在表達方式上的最大特點就是“借物喻人,託物言志。”作者通過文中父親對白楊樹的介紹表明自己紮根邊疆的志向,並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夠成為邊疆建設者的心願。在作者的描述裏沒有直接歌頌那些無私的建設...

《白楊》一課在表達方式上的最大特點就是“借物喻人,託物言志。”作者通過文中父親對白楊樹的介紹表明自己紮根邊疆的志向,並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夠成為邊疆建設者的心願。在作者的描述裏沒有直接歌頌那些無私的建設者,而是將戈壁高大挺秀的白楊與紮根邊疆的建設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本課教學的重難點就在通過白楊樹的外在特點感悟其內在的品質,體會作者的借物喻人,託物言志的寫法。

為了使學生深入理解句子含義,課前我佈置學生查找資料,對白楊的生長環境有所瞭解。課上,我從課文中孩子們的童真對話引入,歸納出白楊的形體特點。再通過父親表情的變化引發學生質疑、討論、彙報,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與文本對話,和作者交流,與同伴商討……總結出白楊的生長特點。並使學生懂得,父親的話是託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寫白楊,讚美白楊在任何環境中都能成長,能頂住任何自然災害,實際上是在喻人,是通過對白楊樹的讚美來歌頌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建設者,歌頌他們無論在怎樣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像白楊那樣堅強不屈、盡職盡責。最後,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讀,自由讀,齊讀,表演讀,充分體驗感悟。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通過朗讀學生知道爸爸、媽媽在新疆工作,而當時的`社會情形與工作環境如何學生比較陌生,畢竟那個時代距離學生較遠,這樣就造成學生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對邊疆建設者無怨無悔、奉獻一切的精神的體會會遇到障礙。為此,我在課前蒐集有關白楊樹、西部建設的相關資料,與學生一起交流、學習,在頭腦中形成認識。再加上對如今西部的介紹,學生達到對建設者精神的理解和認同。

對於課文最後一句話(父親的嘴角露出一絲微笑……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的理解,我沒有直接提問學生這句話的含義,而是巧妙地聯繫上文“父親又陷入了沉思”一句,讓學生思考:此時此刻父親看到了什麼,他會想些什麼?學生在思索的同時,也喚起了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為理解文章最後一句話的深刻含義打下基礎。這樣,通過聯繫上下文,不僅使學生掌握本課託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寫法,也使學生掌握了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內容的方法。

《白楊》教學反思5

《白楊》這篇精讀課文寫一位新疆工作的父親,帶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的特點,藉以表達自己紮根新疆、建設新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裏需要,就在哪裏紮根、發芽、成長,語文白楊教學反思。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支邊者的高尚品格。這樣,借物喻人就成為本課教學之重點所在。因此,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這一寫法是本課教學目標之一。另外本課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即爸爸的話及最後一節的含義,並能結合課文內容和聯繫生活實際發表自己的見解,這也是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遵循新課程改革教學理念,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精神,使學生養成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習慣,具體教學方法如下:

一、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

單元模塊教學提出在教學活動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展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自我發展”,注重能力的形成,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為了體現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教育思想,讓學生的個性和能力得到了比較充分的發揮。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做到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如圈畫、思考、討論、彙報……加上足夠的時間保證,民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自由、廣闊的空間能得到比較充分的發展。例如在“圍繞主題、自主預習”這一環節:學生通過預習,加深體驗和感悟,為學習做好知識和情感的準備同時,還能帶着問題走向老師和同學,學習目標的指向性更明確,也使課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深刻,使課堂教學變得充實、豐滿。

預習內容是這樣設計的:

1、自學生字新詞,查字典、結合上下文或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它們在文中的意思。

2、結合預習提示讀課文,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記號,可在空白處簡要寫出自己的體會,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提出自己的疑問。

3、蒐集跟課文內容相關的背景資料(文本、圖片、音像)以及跟課文主題、體裁相同,思想內容相近或同作者的文章。又例如學生自主閲讀課文後反饋及感悟新疆的惡劣環境和白楊的特點這一環節,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讓大家把自己的見解説一説,互相交流,互相啟發。如理解“車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天和地的界限並不那麼清晰,都是渾黃一體”一句,體會大戈壁的特點,學生經過自主閲讀,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我認為句中的‘茫茫’,意思是不清晰,看不清楚,在本課的意思是大戈壁一眼望不到邊,很寬敞。”“我認為‘渾黃一體’在課文中指不管天和地都是黃色的。”“我認為‘沒有水,也沒有人煙’意思是説大戈壁很荒蕪。“我想‘不那麼清晰’在課文是指天地界限並不那麼清晰。”“‘高大挺秀’這裏是説白楊樹的身影很壯美。”“我知道了戈壁灘渾黃一體,十分荒涼,可白楊樹卻在這兒長得高大壯美,生命力很強……”這樣讓學生自讀、自悟、自議、自得,以學生為主體的訓練方式,充分表現了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書,完全符合閲讀是讀者對文本的一種再創造這一閲讀原理,也是教給了學生一種正確的閲讀方法,教學反思《語文白楊教學反思》。

二、注重學生合作交流,探究文本

學生認識了白楊的形象,理解了白楊的特點,但要體會出白楊的象徵意義(爸爸的心願),即本課的教學目的就有點困難,這也是本課的難點。由於時代的間隔,當今的學生對文中“爸爸的心願”是很難設身處地心領神會的。針對這一難點,應引導學生抓聯繫,合作探究文體,讓學生從段與段的內在聯繫中,挖掘出隱含在語言文字中的真正喻義──爸爸的心願,也就是白楊的象徵意義。進而引導學生從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而不知道父母是邊疆的建設者;他們“只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國小,將來再念中學”,而不知道父母帶他們來新疆安家落户、紮根邊疆的心願,讓他們在這裏念國小、中學、大學,將來成為第二代、第三代……的建設邊疆的接班人;他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的地方”,而不知道邊疆還十分荒涼貧瘠,需要付出幾代人艱辛的勞動,才能建設成為現代化的城市和鄉村……這樣,由表層到深層,既使學生理解了語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義,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義,更挖掘了語言包含的底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鳴,使語言教學與思想教育融為一體。

在這一教學環節中,主要以學生讀、悟、問、議的.合作學習方式達到教學目的。學生先自讀自悟,再提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引導學生帶着前面提煉出的問題,直奔課文重點,最後小組合作交流心得。教師參與學生討論,瞭解學生交流情況,及時引導。在學生展開研讀時,仍要注意保證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研讀課文,思考分析,邊讀邊劃邊注。教師巡迴指導,參與學生的自學研討活動,並注意吸收反饋信息。這一小環節從表面上看往往是靜的,看似一段空白,實則是充滿了學生整個思維過程的一段寶貴時空。學生只有有了自讀自悟後的獨特感受,才能更好的參與合作小組的討論,傾聽和評價他人的發言,接納別人的合理見解。

在小組作交流,相互合作探究文本時,教師有針對性地參與小組討論。最後組織全班交流,讓學生按自己的選擇,交流感受最深的部分。在交流過程中,落實訓練點,如: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那是因為他看見火車前進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教師適時組織討論補充、評議深化、相機誘導。這樣的教學設計,給學生提供切實可操作的探究方法和過程提示,讓他們圍繞自己的最深感受來進行深入研讀,使學生能夠自由且充分地與文本對話,而後再展開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對話,師生在互動的閲讀實踐中,日積月累,豐厚語文素養。

三、側重聽説讀聽寫訓練,落實寫作方法的指導

語文課要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首先須突出“讀”的訓練。根據課文內容精心安排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默讀、齊讀、有感情朗讀等多種形式,特別是重點段落的反覆朗讀,會大大增加學生感受語言的機會,促進理解,促使感情共鳴,使語言文字中藴含着的思想感情,通過口誦,達到深化理解的目的。其次,在讀的過程中還要進行思維訓練。本文理解中心思想的過程,實質上也是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的思維過程,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層層深入,思維也漸漸深入,對問題的認識就會逐漸深化。尤其是通過本課所設計的根據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的訓練,可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強化對思想內涵的理解深度。再次説、寫並舉,理解白楊的特點,通過抓關鍵詞句完成,即找出“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這兩個句式歸納出白楊的特點,並相機用這兩個句式練説;等到理解了白楊的象徵意義這段文字後,再帶着對邊疆建設者的崇敬與愛戴,讓學生用這兩組句式去寫話,以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進而可放手讓學生暢談“你父母對你的希望是什麼?你如何去實現它?”從而潛移默化,啟迪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另外,在進行聽説讀寫的訓練時,還不忘指導文章的寫作方法,如在文章結尾寫爸爸摟着孩子,望着窗外沉思,看到白楊樹,他又微笑了。這是又一次由樹聯想到人,託物寄意,借物喻人。我們在作文時,也可以學習運用這種方法。例如寫《植樹》,我們就可由小樹聯想到人(包括自己),聯想到一代人的成材;寫《蠟燭》時可以聯想到辛勤工作的老師或默默無私奉獻的勞動者。讓學生學會在寫借物喻人的作文時,首先要像《白楊》一樣,寫出物的特點,再由物的特點聯想到人的性格品質。要注意物與人之間的相似之處,比喻要恰當、得體。正所謂我們要把學習的過程還給學生,還得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與其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魚,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也為本單元后面課文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這也是單元模塊主題教學課題實驗的思想。

《白楊》教學反思

還深深的記得着裝國小宋海燕老師關於文本細讀的觀點,那就是以不同的身份來讀文本,以讀者的身份來讀文本,以作者的身份來讀文本,以教者的身份來讀文本,最後就是以學者的身份來讀文本。我覺得這個觀點非常適用於我們教研的課題------文本細讀。在《白楊》教學過程中,我大膽對這一觀點進行了嘗試,雖然説還有很多不足,但是,通過這樣的嘗試,我也有很多收穫。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構思巧妙,文字雋永,感情豐富,是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這篇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支邊者的高尚品格。因此,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細讀文本,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教學中,我抓住文本中重要的環節進行細讀。

第一處是在講解白楊樹生活的環境時,讓學生先找出相應的段落,然後讓學生細讀該文本,在細讀的過程中,抓住文本中的“茫茫”、“渾黃一體”、重點詞來理解大戈壁的環境的惡劣,從而激發學生們對白楊樹的敬佩之情;抓住“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這一句話來體現白楊樹在這麼惡劣的環境中生存,它的生命力是多麼頑強;另外從 “高大挺秀”一詞中,讓學生真切的體會到白楊樹的適應力及頑強的生命力是多麼然人敬佩。談完自己的理解之後,讓學生們帶着自己的理解來讀文本,讓孩子們的感情來源於文本,在歸結於文本。這樣,就在讀的過程中,讓學生們學會理解文本,再將自己的理解通過讀來展現。

第二處文本細讀的設置是在講解爸爸的話時,這一段是本文的重點,也是難點,短短的三句話不但向我們介紹了白楊樹的特點,同時也借白楊表白爸爸的心。

《白楊》教學反思6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抓住重點語句,聯繫上下文,體會白楊樹的特點以及爸爸的心願,領悟借物喻人的寫作特點。

3.進一步加深對西部的瞭解,感受邊疆建設者無私奉獻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抓住重點語句,體會白楊樹的特點以及爸爸的心願並領悟借物喻人的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進一步加深對西部的瞭解,感受新疆建設者紮根邊疆的無私奉獻精神。

教學準備

白楊樹圖片,歌曲《小白楊》片段,戈壁荒涼、建設者工作以及今日新疆景象圖片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課前先請同學們欣賞戈壁灘上高大挺秀的白楊樹的圖片以及歌曲《小白楊》。之後教師激情導入:“同學們,隨着這動人的歌聲,我們繼續與課文中的父子三人乘着通往新疆的列車,去那裏親自感受一下戈壁灘上高大挺秀的白楊樹!”

二、複習字詞,回顧課文

1.出示上節課學過的生字新詞卡片,通過齊讀、指名讀、開火車、男女對讀等形式檢查學生生字詞的掌握情況。教師及時糾正錯誤讀音。

2.師:“看來同學們對生字詞的掌握不錯,老師希望今後你們也能繼續的保持下去!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那誰能給大家説一説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情?

三、朗讀課文,深入探究

(一) 瞭解白楊特點

1.師:“同學們那這位邊疆建設者是怎樣向孩子麼介紹白楊的呢?同學們打開書現在快速的瀏覽課文,找出爸爸讚美白楊樹的話是哪幾句?並用筆把它畫出來,看誰畫的又快又準!”

2.之後引導默讀這三句話,並想一想這三句話都分別概括了白楊樹的什麼特點?引導同學回答過後,教師板書:高大挺秀、適應性強、生命力強的特點。

(二) 理解表白內心

1.師:剛剛我們分析了爸爸讚美白楊樹的話,感受到了白楊樹高大挺直、適

應性強、生命力強的特點。字裏行間都流露出了對白楊的讚美之情,那麼爸爸只是在介紹白楊嗎?你能不能找出文中的句子來回答老師這個問題?

2.提問學生“表白”的意思。引導學生説出:“解釋”、“説明”的意思。

3.提問:“爸爸表白自己的心思孩子們理解嗎?那孩子們只知道什麼呢?”請一名同學朗讀14自然段,並請其他同學思考孩子們只知道什麼? 理解“只知道”是什麼意思?引導學生説出“只知道”就是“就知道”、“僅僅知道”的意思。

4.提問:“既然孩子們只知道這些那孩子們不知道什麼呢?”同學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同時教師提出小組學習的要求:討論時每個小組請一位同學讀三個只知道,每讀完一個就停下來討論一下孩子們不知道的是什麼?

5.請同學們結合上節課收集到的新疆以及建設者的有關資料,來理解孩子們所不知道的事情。同桌合作學習。根據學生回答來引導學生理解體會建設者在新疆那樣貧窮的情況下,服從祖國需要來到新疆,紮根建設,體會建設者的遠大志向。

6.教師引導同學結合爸爸介紹白楊樹的話來想一想爸爸到底在通過介紹白楊表白自己怎樣的心呢?通過學生回答來引導同學理解領悟爸爸以及邊疆建設者也想像白楊一樣祖國哪裏需要他們,他們就到哪裏去,像白楊一樣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進一步領會建設者無私奉獻的精神。

7.教師範讀爸爸介紹白楊樹的三句話,並指導同學有感情的朗讀。

(三) 體會爸爸心願

1.請學生輕聲讀最後一自然段並想一想最後一小節中爸爸為什麼會陷入沉思,最後嘴角為什麼有會浮現出一絲微笑?

(四) 體會表達方法

請學生一起再來看課文的題目,並提問:“課文雖然是白楊,但是作者實際上是在借白楊讚美誰?讚美什麼?”並請學生回想一下這篇課文的寫作手法與之前學過的哪篇課文相類似?

四、欣賞畫面,感受精神

向同學分別展示戈壁荒涼、建設者工作以及今天新疆相對比較繁榮的景象的圖片,並欣賞課後詩歌《帳篷》,並請同學説一説自己想要對這些衞士説的話。

五、歸納總結,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自由的説説本節課的收穫

課後作業

《我是小記者》:“其實像白楊樹一樣默默奉獻的人有很多,課後呢我們就充當小記者的角色,去發現,去採訪自己身邊的英雄!完成一份採訪稿,我們下節課進行交流。”

教學反思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課文,文章通過一位邊疆建設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茫茫戈壁灘上的白楊樹這件事,讚揚了邊疆建設者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尋味。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邊疆建設者的高尚品格。因此,借物喻人就成為本課教學之重點所在。

語文課程標準為語文教學指出了一條很好的教學思路。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精神,使學生養成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習慣。而在這方面我做的還比較到位。

首先,我用歌曲圖片導入,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也調動了學生進一步學習新知的熱情;其次,在新知講授過程中我充分重視學生的閲讀實踐,讓學生在讀中去感悟和體會,抓住爸爸讚美白楊樹的話體會白楊樹的'特點。同時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體會爸爸要表達的內心,抓住三個“只知道”體會“不知道”並解答不知道,再結合爸爸讚美白楊樹的話體會爸爸要表白的心。從中引導學生體會建設者的遠大志向和奉獻精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再次,讓學生以提問的方式,針對最後一小節體會爸爸為什麼會陷入沉思以及為什麼會露出微笑?引導學生體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而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接着,聯繫舊知,結合《落花生》體會借物喻人的表現手法;接着,圖文結合,通過讓學生欣賞新疆荒涼、建設者工作以及今日新疆相對繁榮的圖片,同時欣賞詩歌帳篷進一步昇華學生的情感,學生説説對建設者想要説的話,不僅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進行教育,進而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最後,佈置一個《我是小記者》的作業,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能力。總而言之,整節課我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重視學生的閲讀實踐,學生在讀中感悟新知。

本節課也有些不足的地方,語文教師應充分發揮好引導作用,但是由於經驗不足,有些知識引導的還不夠到位。遵循自己的教學設計,不善於捕捉課堂上學生的一些生成性問題。雖然重視閲讀,但強調還不到位,指導朗讀應貫穿於整節課。

總之,本節課我緊緊以新課標為教學依據,以學生個性發展為目標,以教材作為培養和訓練學生能力的線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但也一定存在着一些不足,希望老師能夠批評指正,並且之後希望能做的更好。

《白楊》教學反思7

《白楊》是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文章含蓄凝鍊,寓意深刻,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楊來讚美在新疆紮根落户的建設者,熱情歌頌他們不但把自己奉獻給新疆,還為邊疆培育下一代建設者的精神。教學重點是要讓學生了解白楊的特點,體會“爸爸”心,進而學習文章“借物喻人”的寫法。

學生在學習《白楊》這篇課文之前,已經學習過一些寫景狀物文章和寫人記事性文章,能過通過抓住景物描寫領悟景物特點,通過抓住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的描寫理解人物思想感情。但是,對於本文“借物喻人”的.寫法,學生在教材所提供的文本中還是第一次見到,所以還沒有相應的概念和學習方法。此外,這篇課文歌頌建設者那種熱愛邊疆、紮根邊疆的志向和不畏艱難困苦的精神。對於當今生活無憂無慮的學生來説,距離較遠,學生對“爸爸媽媽”為什麼自願紮根新疆,建設新疆可能會留有疑問,也就很難對“建設者”產生讚美和敬佩之情。要做到語文教學的“彼時彼地彼人”,所以我帶領學生把當時的背景做了補充。

縱觀本教學設計並結合實際操作,細細反思,發現在實際操作的預設上還有些需要彌補。首先,我在本教學設計中力求做到,切實的關注學生,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知識掌握、能力培養、關注學生的未來發展。但實際的細節設計中,我卻沒有反應出具體的引導和操作方法。我想針對此問題,我還應在立足於關注學生的前提下,更多的預設出一些形成性評價的語言,其實評價本身也是一種教學活動。在這種活動中,學生的知識、技能將獲得長進,甚至會產生飛躍。利用形成性評價語言,師生就文本學習進行和諧而平等的對話,教師順學而導,就可以讓學生自己探索領悟,獲得新的學習經驗,最終達到更高的教學目標。此外,在讓學生自主結合資料理解15自然段,進而處理“爸爸的心”這一部分時,我的考慮還不夠細緻。《白楊》這一課的寫作時代離學生很遙遠,其背景資料也很多很複雜,而就文本自身而言又帶有很深的時代烙印,它是作家對當時社會乃至國家的一種摯誠關注。對於這樣的一篇文本,學生在收集整理資料就很難,要準確地運用其幫助深入理解對文本就更難,那麼,教師在預設中就應事先根據學生情況,預測到學生收集運用資料解讀文本的程度,在此基礎上由教師預設一些問題或給予一些資料的補充,讓他們的探索之船在教師不着痕跡的保駕護航中,駛向勝利的彼岸。所以,在今後的教學設計中我還需要時時地提醒自己,以為每一個學生搭建與文本對話的橋樑為己任,精心預設,上下求索,努力締造生動和諧、平等對話的優質課堂。

《白楊》教學反思8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典型課文。這篇課文寫的是一位新疆工作的父親,帶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的特點,藉以表達自己紮根新疆、建設新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裏需要,就在哪裏紮根、發芽、成長。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支邊者的高尚品格。

由於時代的間隔,當今的學生對文中“爸爸的'心願”是很難設身處地心領神會的。針對這一難點,應引導學生抓聯繫,合作探究文體,讓學生從段與段的內在聯繫中,挖掘出隱含在語言文字中的真正喻義──爸爸的心願,也就是白楊的象徵意義。在這一教學環節中,主要以學生讀、悟、問、議的合作學習方式達到教學目的。學生先自讀自悟,再提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引導學生帶着前面提煉出的問題,直奔課文重點,最後小組合作交流心得。老師做適當的點撥。

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我重視了學生的讀,安排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默讀、齊讀、有感情朗讀等多種形式,特別是重點段落的反覆朗讀,會大大增加學生感受語言的機會,促進理解,促使感情共鳴,使語言文字中藴含着的思想感情,通過口誦,達到深化理解的目的。

還有不足的是,課前如果讓學生先查閲一下有關邊疆、有關邊疆建設者的資料,讓同學瞭解了當時的艱苦生活和勞動環境,感受到了建設者們開發西部的豪情壯志。在學習課文時,學習感悟作者借白楊特點喻邊疆建設者難度就能降低一些,感悟也會更深一些。

《白楊》教學反思9

我在教學《白楊》這課時,首先確立的重難點: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中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爸爸説的話),感受新疆建設紮根邊疆、無私奉獻的精神。為了使學生深入理解句子含義,我採取多種教學手段,做到在教學語言上花力氣,在體會感情上下工夫,首先讓學生畫出自己認為含義深刻、耐人尋味的語句,並反覆研讀,然後小組和全班交流。課前我不僅讓學生查找資料,對白楊的.生長環境(大戈壁)有所瞭解,還自己查閲資料、圖片,製作成課件,為無法查閲資料的同學服務。課堂上,我讓學生默讀課文,談談自己對白楊的瞭解。學生很快找到了白楊外在的特點:直、生命力強,我順勢引出“爸爸”的話,並且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其與文本對話,和作者交流,與教師商討,向同伴彙報,學生慢慢地從中感悟到了白楊樹“無私奉獻、盡職盡責、堅強執着……”的內在精神,體會數得形象與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為一的。在這基礎上,提問“爸爸的這番話只是向孩子介紹白楊樹嗎”,學生就能十分肯定地説“不是的”。學習“他們只知道…幾天汽車”時,我又採用引讀的方式,引導學生明白兄妹倆 “不知道”什麼。對於課文最後一句話的理解,我沒有機械地照書後要求讓學生説句子含義,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親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時此刻父親在沉思什麼?他的嘴角為什麼又浮起一絲微笑?從而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理解“……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通過解詞析句,不僅使學生掌握本課託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寫法,也使學生掌握了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內容和思想的方法。

課堂中,如果能全面調動學生‘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學生的求知慾就會高漲,學得很投入。那教學豈不成了一件非常愉快的事?

《白楊》教學反思10

今天上午我在班裏給孩子們講了《白楊》一課。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課文,文章通過一位邊疆建設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茫茫戈壁灘上的白楊樹這件事,讚揚了邊疆建設者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尋味。課文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邊疆建設者的高尚品格。因此,借物喻人就成為本課教學之重點所在。而如何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這一寫法是本課教學目標之一。另外本課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並説出自己的見解。即是文中爸爸的話及最後一節的含義,要求學生能結合課文內容和聯繫生活實際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是本課的難點,也是本單元的教學目標。

課前讓學生查找資料,對白楊的生長環境(大戈壁)有所瞭解。通過學習課文了解白楊的特點,歸納出白楊的特點(高大挺秀、適應性強、生命力頑強。)。再通過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讓學生討論解決兩個問題:

⑴寫白楊樹的生活環境有何作用?

⑵寫白楊樹的特點有何特色?

我讓學生研讀課文,與同桌交流,全班彙報等等,使學生懂得,前者寫白楊樹的生活環境是起烘托作用,而寫白楊樹並非直接描寫景物,而是通過人物説的話,間接地寫出白楊的特點。

緊接着我就拋出新問題:白楊樹生活的環境是那麼的惡劣,卻依然高大挺秀,不軟弱,不動搖,有着頑強的.生命力。爸爸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只是單純説樹嗎?他還想説明什麼?通過讀課文,學生明白了父親的話是託物言志。

作者表面上是在寫物,實際上是在喻人,是通過對白楊樹的讚美來歌頌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建設者,歌頌他們無論在什麼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像白楊那樣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為了加深這個認識,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讀,充分體驗感悟,學生髮表個人獨特的感受。對於課文最後一句話的理解,我沒有機械地照書後要求讓學生説句子含義,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親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時此刻父親看到了什麼,他想些什麼?從而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理解“……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通過解詞析句,不僅使學生掌握本課託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寫法,也使學生掌握了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內容和思想的方法。

《白楊》教學反思11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正確讀寫“戈壁、清晰、渾黃一體、高大挺秀、大傘、撫摸、介紹、邊疆、陷入”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爸爸介紹白楊樹的那段話。

3.抓住重點語句,聯繫上下文,體會白楊的特點和爸爸的心願。

4.體會借物喻人的寫作特點。

教學重點:

通過白楊樹的外在特點感悟其內在品質。

教學難點:

1 體會文章的寫法,感悟白楊樹的某些特點與人的某些品質之間的相通相似之處。

2 體會父親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情懷。

教學準備:

1課前要求同學們蒐集有關邊疆建設者的資料:如屯墾 戍邊的生產建設兵團戰士、支邊人員以及參加新疆建設的其他人員等等。

2 教師為同學們準備一些相關的影視資料、圖片。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 複習引入,直奔情境

1、複習有關詞語:戈壁 清晰 渾黃一體 高大挺秀 大傘 撫摸、介紹、邊疆 、陷入

2、指名背誦爸爸介紹白楊樹的那一段話。

二 剖析實質 表達心聲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麼他要表達的是一種怎樣的心呢?

學習第10 至12 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聲。

1指名讀讀這一自然段,説説 表白是什麼意思,解釋説明;也, 説明爸爸説樹即説人。

生思考:為什麼説爸爸也是在表達自己的心呢?你是怎麼理解的?和 同學們討論一下。

抓住表白一詞進行理解。

爸爸看見戈壁灘上高大的白楊樹,觸景生情,以白楊自勉,是託物言志,勉勵自己要向白楊樹一樣紮根邊疆,建設邊疆,不軟弱,也不動搖。

2白楊樹是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綠色戰士,那麼,爸爸的生活環境又會怎樣呢?

(1)生討論彙報 抓住爸爸和白楊特點的相似之處。

(2)教師出示課前準備的有關建設兵團或支邊人員的有關影視資料。

(學生感受同時產生聯想,感受爸爸和白楊樹一樣,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中,建設邊疆,無私的奉獻着自己一切的場景。)

(抓住事物間的相通之處,體會借物喻人的寫法)

3 西部需要開發,祖國需要建設,那麼需要的就是向爸爸這樣的邊疆的建設者,正是他們才使我們的家園變得更加美好。不知道此時的你,面對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説説些什麼呢?把你的心理話説給你的同學聽好嗎?

三 再現希望 體會寫法

1 學習本文的最後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那是因為他看見火車前進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的身邊,幾棵小樹正在迎風成長起來”這句話的含義嗎?

預設:

(1)高大的白楊指爸爸自己,身邊的幾棵小樹即指他的孩子們。

(2)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紮根邊疆,成為邊疆的建設者。

(3) 這是爸爸的願望,更能體現爸爸的高尚情操。

2 帶着對父親的敬意讀一讀這段話好嗎?

3 體會寫法

白楊樹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質特點,他們不怕環境的惡劣,默默的為大地和人類奉獻着自己的一切,作者藉助白楊的這個特點,明寫白楊,暗寫自己和與自己一樣的邊疆戍衞者。這種寫作手法就是託物言志,借物喻人。

(明確什麼是託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現手法)

四感情朗讀 收束全文

帶着對白楊樹的讚歎,對邊疆戍衞者的敬意,對西部未來的憧憬,讓我們再一次回到課文之中,去感受這種真真切切的奉獻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讀課文。邊讀邊再一次感受這篇文章的寫作手法好嗎?

(以讀啟思,讀中體驗,讀中表達情感)

《白楊 》教學反思

大家都知道,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注重培養學生的 “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課標還明確提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

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 基於以上的認識,我在教《白楊》一課時,設計了“質疑——解疑——精讀”三個主要環節,就是力求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課文中“父親”的話是文章的重點內容,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為了使學生深入理解句子含義,我採取多種教學手段,做到在教學語言上花力氣,在體會感情上下工夫,在課堂氣氛上用心計。課前讓學生查找資料,對白楊的生長環境(大戈壁)有所瞭解。利用課文中孩子們的童真對話引入,歸納出白楊的形體特點(高大挺秀)。再通過父親表情的變化引發學生質疑、討論、彙報,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與文本對話,和作者交流,與教師商討,向同伴彙報……總結出白楊的生長特點(生命力強),並使學生懂得,父親的話是託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寫物,實際上是在喻人,是通過對白楊樹的讚美來歌頌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建設者,歌頌他們無論在什麼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像白楊那樣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為了加深這個認識,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讀,充分體驗感悟,讓學生髮表個人獨特的感受。對於課文最後一句話的理解,我沒有機械地照書後要求讓學生説句子含義,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親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時此刻父親看到了什麼,他想些什麼?從而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理解“……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通過解詞析句,不僅使學生掌握本課託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寫法,也使學生掌握了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內容和思想的方法。

整課的教學是從學生實際出發,緊跟學生展開教學。就把學生的“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全程調動起來,學生在整節課的求知慾很高,學得很投入。另外,讓學生質疑時,老師要正確處理學生提出的問題也是成功的關鍵,這使我明白到,對於學生的問題,我們並不都需要全部展開研究,要找出最值得研究的問題,有些問題可能就迎刃而解了,比較淺顯的問題我們可以隨遇解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hk/fanwen/jiaoxuefansi/d9vv4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