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教學反思 >

生命教學反思

生命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生命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生命教學反思

生命教學反思1

《生命 生命》是第八冊教材第五單元中的一篇課文,本單元課文都是圍繞着對生命的感悟組織教材的,本課更是身殘志堅的作者杏林子對生命獨特的感受。本文充滿哲理性,通過“飛蛾求生、瓜苗生長、靜聽心跳”三件小事,傳遞着作者對生命的思考,表達了作者的獨特生命體驗和感悟。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如何讓學生對“生命”這個如此宏大的話題有自主地、個性的感悟,是我這節課想要努力實現的目標。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試圖通過“由題入手,關注生命”“品讀詞句,感受生命”“拓展資料,情感昇華”三個層次,去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品詞析句,讀出自己的感受,以課堂為起點引發孩子們對生命的感悟。

一、由題入手,關注生命。

課一開始,我在黑板上板書了“生命”這個詞,然後問學生,“你們想過生命是什麼嗎?”“這篇課文的課題和以往課文的課題有什麼不同?”用這樣的問題初步引發學生對“生命”這個詞的理解。結尾處我又迴歸課題:“生命是什麼呢?這個一開始我們回答不了的問題,現在能回答出來了麼?生命是什麼?出示課件,説説自己對生命的感悟。”孩子們紛紛説出自己對生命獨特的感受,形成了一句句屬於自己的格言

二、品讀詞句,感受生命。

1、緊抓重點詞語,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詞語是組成句子的基本單位,在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時,如果能引導學生抓住句中重點詞語,那麼對句子的理解就更加輕而易舉了。例如在理解第一段中,我引導學生抓住“只要”、“稍用用力”來體會飛蛾生命的脆弱,抓住“極力”一詞來感受飛蛾的生命又很頑強,這樣一個既脆弱又頑強的`飛蛾在學生頭腦中徐徐而飛了。

2、展開想象,深入理解。

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節:“如果你是飛蛾,你會怎麼想呢?”孩子們把自己當成飛蛾,想到了飛蛾雖然生命脆弱,但也和我們的生命一樣寶貴。飛蛾也有強烈的求生慾望,也有自己的責任和事情。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加的深入,把對生命的感悟引入更深一個層次。

3、聯繫生活經歷,感悟生命真諦。

“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糟蹋是什麼意思?怎樣做是糟蹋生命?怎樣做又是好好地使用生命呢?我讓學生用身邊的例子來説明怎樣算白白地糟蹋,學生從身邊的小事舉例,講到了上網、不寫作業,犯罪是糟蹋自己的生命,在舉例討論後,學生能更好地感悟文中的含義,領悟到生命的價值不在於存活的時間長短,而在於是否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拼搏了,是否活得精彩,從而真切的感受到了生命的不屈與偉大。

三、拓展資料,情感昇華。

令我們的心為之一震的文章,我們必須具備與文本背後更廣闊的作者思想對話的意識。只有將文本架構與作者思想的座標中,接軌與作者的文化視野中去審視、去解讀、去對話,文本才會變得豐厚起來,才會真正形成內心深處最永恆的內容,我們對文本的解讀、品味也才能更準確、更具有魅力。所以我講完不能糟蹋自己的生命後,又來了一個180度的大轉彎,説“杏林子是最有理由放棄自己生命的人。”幾乎所有學生的表情很驚訝。我們完全可以推想到此時此刻學生內心的巨大震撼和撞擊:一個對生命的體認如此敏感、如此精細的人,一個連小蟲小草的生命意藴都能嚴肅地加以關切、加以思考、加以感同身受的人,一個對生命充滿了無限敬畏、無限珍愛的人,竟然會跟“最有理由放棄生命”連在一起,這怎麼可能呢?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是我不失時機地給學生出示了杏林子微笑着的照片,講述了她與病魔頑強的作鬥爭的一生,此時驚訝,更大的驚訝又一次寫到了每個學生的臉上。此時此刻,我們才有足夠的理由堅信,對於生命意藴的解讀,學生邁向了一個他們從未到達、從未領略過的視域,而這樣一個凝重卻不乏温暖的心靈視野,已經和杏林子的生命視野融為一體了。

四、不足之處。

課文講了三件事,在處理這三件事時,我側重不太明顯,在授課時應該把重點放在第一段,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語來談感受。而第二件事應該引導學生感受瓜苗的頑強,在三件事處理時各種側重,這樣才能避免千篇一律。

生命教學反思2

《生命 生命》是四年級下冊的一篇重點課文。本文作者通過對生活中的 普通的飛蛾、瓜子、心跳三件事的細緻刻畫,通過強烈的“生命 生命”的呼喚,以小見大,讓讀者從三個事例中去感悟生命的力量,讓讀者從字裏行間去探尋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上完以後本人有以下思考:

1.一“句”通篇。一“讀”到底,讀感悟。

教案中,我緊緊抓住“生命 生命”這一發自作者內心的肺腑之言設計教學,每一個自然段都緊扣這一句話設計教學步驟,每一個自然段都是對這一句話豐富內涵的提煉和昇華。

2.聯繫作者,巧設懸念,開放教學。

本文字裏行間無不湧動着作者杏林子的生命感悟,本文就是其生命的宣言。在教學中,我充分運用了作者資源,聯繫作者坎坷的生平,巧設懸念,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探究熱情!

3.恰當拓展,創作詩歌,巧妙昇華。

在新課程中,教師的目光不能僅僅停留在“使用教材”這一程度上,而要敢於拓展教材、超越教材。這既是對文章中心點的提煉、再昇華,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了新穎、紮實、生動的語文訓練,近一步提高了學生的.語文修養!

4.疑惑和反思

儘管國小中力求處處體現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理念,但感覺有時“心有餘而力不足”,仍有“牽線”的痕跡。這都有待自己在今後的教學中再實踐、再反思、再改進。

生命教學反思3

《平分生命》這一課講的是一個感人的親情故事,講述了一個年僅10歲的男孩貝貝當得知與自己相依為命的妹妹急需輸血而他又付不起昂貴的醫藥費時,在認為輸血就會失去生命的情況下勇敢地獻出了自己的鮮血並要與妹妹平分生命的感人故事,讚揚了男孩的勇敢,表達了濃濃的兄妹親情。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感受親情的可貴與偉大。

在教學本課時,我引導學生找出描寫貝貝的動作、神情、語言的句子,從重點詞句中讓學生去感受人物複雜的內心活動,去體會貝貝的勇敢和對妹妹的無私的愛。這種愛要從字裏行間去品位,於是我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引讀、個別讀、齊讀、分角色讀,讓學生進入情境,從而讀出感情,讀出體驗。貝貝的這份愛是沉重的,我的心情也是沉重的,這堂課下來,我覺得遺憾很多,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生的主體性體現不夠。一堂課是否精彩,並不是看老師的教案設計得有多精彩,老師表演得有多精彩,而是看學生的表現是否精彩。而我因為怕時間不夠,在很多問題上,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思考和説話的時間,比如“貝貝開始開始有些猶豫”,他為什麼猶豫?他在猶豫什麼?“抽血前,他靜靜的不發出一點兒聲響。”他靜靜的可能在想什麼?“抽血後,他一動不動。”他又可能在想什麼?這些問題,我都只是蜻蜓點水,學生説了一兩個答案,便又進行下一個環節了。其實這裏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內心體驗,如果給足時間,相信他們的答案會是精彩的,感受也會更深,貝貝的形象也會更鮮明。在整個過程中,老師的話顯得太多。

二、老師的感情不夠投入。這篇文章的字裏行間都透着感動,儘管我也儘量通過我的過渡語言營造一種氛圍,但幾乎都是一個基調,該高亢的.地方沒有高亢,該低沉的地方沒有低沉,沒有通過我的情緒感染到學生,所以學生的情緒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達到感情的共鳴。比如結尾的時候,我指着板書總結的那一段話,本來是很感染人的,如果我的語調高亢一點,一定會達到課堂的高潮,學生的情感體驗就會更深刻。

三、朗讀指導不到位。儘管我採取了多種形式的讀,但有些地方學生總讀不出感覺,這時我卻置之不理了,又進入到下一個環節。其實學生讀不好,老師完全可以範讀,這樣,學生才能慢慢學會朗讀的技巧,才能提高朗讀的水平。

教學需要我們不斷地摸索、磨礪、修煉,才能得以提高。

生命教學反思4

《生命生命》是台灣女作家杏林子對生命的獨特感悟,是一篇對生命的頌歌。作者通過生活中普通的飛蛾、瓜苗、心跳三件事物的細緻刻畫,以小見大,引領讀者從三個事例中去感悟生命,從字裏行間去探尋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同時表達了作者強烈的生命意識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希望每個人都珍惜生命,堅強勇敢,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更加光彩。

這篇課文對四年級的學生有點難,不是難在把課文讀正確、通順上,而是理解重點句子。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較多,而學生的生活閲歷和積累又相對較少。如何讓學生從文中普通的事物中感悟生命的含義,體會杏林子對生命價值的'追求,對命運不幸的不屈。如何讓這兩個“生命”真正走進孩子的心田,這才是真正的難點。

為了突破這三個難點,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引導:

一、創設情境,用經驗催生感情。

“生命”對11歲的孩子來説是個沉重的話題,為了讓孩子們能真正體驗這個沉重的話題,在第一個事例中,我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聯繫已有的經驗,幫助孩子走進生命的內涵。

情境一:假如你是那隻被握在手中的飛蛾,你會怎麼想?

情境二:伸出手,合上,現在你的手中就握住了那隻飛蛾,你有什麼感覺?

這個時候,學生就成了那隻危在旦夕的飛蛾,成了那個握住飛蛾,掌握飛蛾命運的人,同飛蛾一起思考,一起掙扎,一起極力鼓動雙翅。再加上老師的動情講述,瞭解了飛蛾平均只有7天的生命,從而產生心靈的震撼,飛蛾為了這7天的生命,為了能活着,如此奮力拼搏,求生的慾望是多麼強烈啊!

二、以體驗感悟為主要教學策略,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與作者一道感受生命的珍貴,領悟生命的真諦。

因為生命這個概念具有相當的抽象性,如果只是教師單純地講解,就會上成空洞、乏味的思品課,因此在教學中,我採用不同形式的讀,並步步推進。初讀,感知文章三個事例;尋讀,找到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悟讀,結合句子談理解、談感受;學習第二段時,引導學生從品味詞句和設身處地(飛蛾被抓住了,它會怎麼想)中領悟;學習第三段時,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從切身體察中領悟;學習第四段時,從補充作者的相關資料中促進學生領悟。採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學生對珍愛生命、讓生命活得有意義和有價值就有了深刻感受。

三、注重學法指導,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在教學中,我採用讓學生作“圈點批註法、小組討論交流、換詞、分析重點句子”等方式,對學生學習和語言的訓練有一定的指導作用。課堂上圍繞“在作者杏林子心中,生命是什麼,她對生命有着怎樣的思考?”這樣一個主問題引導學生展開閲讀,去深入思考,學生通過感悟語言,想象畫面、角色置換理解了一隻弱小的飛蛾、一粒小小的香瓜子對生命的熱愛。並通過誦讀生命的格言,探究思考生活中像杏林子一樣珍愛生命的人還有哪些?在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書寫生命的感言,將讀寫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感受生命的美麗,在學生有了深刻體驗和感悟的基礎上,有機地進行表達的訓練。多方面、多層次、實實在在的語言訓練,保證了課堂教學的高效益。也使學生更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意義。

四、教學設計環環相扣。

為了讓學生真正領悟到生命的真諦,不只是單單停留在對文本的理解上,我在教學的設計上從三個事例入手,引導學生在對課文的理解上,又設計了有關生命的格言;發現身邊像杏林子一樣珍愛生命的人;引導學生在音樂中書寫生命感言;將生命的真諦“生命有限,價值無限”送給身邊的人,你想對他(她)説些什麼?這些環節的設計將本課的內容一步步延伸,使文章的內容得到昇華。

生命教學反思5

在教學各環節中,自己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營造了一個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特別在感悟生命的形象美(春水,小樹)和哲理美時(在文中選擇一句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並説明理由),學生的語言表達,對文字的品析已經有了一定的深度,讓老師無比欣喜。另外,學生聯繫生活用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司馬遷,屈原,張海迪,霍金,凡高,雷鋒,叢飛等)和自己生活中的實例(如剛學過的課文,剛結束的運動會等)談對自己生命的啟迪時已經打開了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豐富的'情感閥門,不僅學生的熱情達到了高潮,同時也達到了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正確引導的作用。

但是本節課也還存在遺憾,在賞讀了作者形象生動,富含哲理的語言描寫後,讓學生也來表達生命時(生命像……),學生的仿寫比較膚淺沒能引導他們學習作者不僅形象而且具體的語言表達,另外對於精美散文,學生讀得還不夠充分。學無止境!在今後的教學中還要不斷學習,努力改進,讓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更上新台階。

生命教學反思6

3月16日,我執教預備科學第六章《水與生命》一課,根據教材需用我預先佈置了"水與生命"任務單,讓學生課前查閲相關資料,本課的重點內容為自然界的水循環,而這個知識點在地理課上,學生己接觸過一部分。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是從水的物態變化着手,講述的重點放在物態變化的部分。

由於教學的對象是預備班學生,平時接觸並收集到的資料有限。因此,在資料查找的過程中,需要對學生進行細緻的輔導:如推薦相關書籍,介紹上網查閲的方法等。通過實踐體會到:只要充分發動,熱情幫助,學生對資料的.收集和查閲的積極性是很大的,這是學生學會學習的第一步。

附:"水與生命"任務單

水的分類:

1,按存在狀態分類

2,按存在的空間分類

3,按是否含有鹽類物質分類

4,不同生物體內的含水量

5,人:同種生物不同部位含水量

6,人:同種生物不同發育階段含水量

種子發芽

學生活動

指導要點

提前一週,每組在兩個培養皿中(標記A,B)分別放紗布1塊,綠豆10粒。共四組。

教室裏南面放兩組,北面放兩組,每天往A中加水,對B不做任何操作。

幾天後觀察種子的發芽情況。A,B會有什麼不同

兩個培養皿中的綠豆應保持質量一致,大小相同;紗布大小,厚度相同。

每組有負責人,保證實驗順利進行。

此活動需要時間,所以安排課前準備,課堂中觀察結果。

活動:種子發芽實驗記錄(發芽/不發芽)

現象

培養皿A(每天加水)

培養皿B(不加水)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結論

生命教學反思7

剛剛編輯好的內容,由於學生來交流,慌忙之下按了返回,結果800字的反思就不見了,自動清零。真的是鬱悶,從頭再來吧!

今天早上七點回到房間,開始素讀課文,讀了四遍才理解嚴文井先生對生命的詮釋。開篇先説時間流逝,一去不返,智者都沒法,我們只能悲觀的看待。先是抑下去,為後文的揚蓄勢。接着宕開一筆,人們不應該感到悲觀,應該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的流動,永遠不朽。繼續議論生命的奇蹟,他分開是暫時的,合起來卻是永久。從個體與總體兩個角度看,最終它卻是永遠存在,它充滿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隨處宣示它的快樂和威勢。多美的句子,多富哲理的語句。後面讚美生命,讚美那毀滅不掉的生命!最後以“凋謝和不朽混為一體,這就是奇蹟”做結,深意與詩意相結合。

八點開始思考如何上這一課,這是一篇自讀課文,議論性的散文,也是哲理散文。對生命的理解,生命的感悟,小小的學生真的好難,為了上好這一課,我繼續深入文本,自己解讀,找教參,看專家解讀,全方位的理解文本,做到心中有數,教參中説“文章從很遠處落筆,最終落到現實中來。好的議論性散文並不空談哲理,總是與現實保持這一定的`聯繫。”那麼我就以此為契機,找學生的生命體驗,聯繫學生落到實處。10點備完課。

10、30上課,課堂中:

1、同學們今天我們談一個永恆的話題“生命”,你們對生命有何理解,用一個詞修飾出來?“短暫的生命”“有限的生命”“豐富的生命”……今天我們看看嚴文井先生對生命的詮釋。

2、板書標題,同學們讀一遍課文,看嚴文井是怎樣理解生命的?(看一遍之後)看得懂嗎?我來範讀一遍,同學們仔細的聽,認真的勾畫重點句。

3、學生依然很茫然,我繼續引導,結合旁批看每一自然段,作者是怎樣論述的?學生漸入文中,畫出重點句,提問學生開始怎麼寫的?時間流逝,我們真可憐!連智者都無能為力!我就延續説真的可憐,難道我們要悲觀下去嗎?生説,不應該悲觀,應該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動着永遠不朽。(哲理句子值得思索)教學推進艱難,學生對生命的感悟不深,句子理解有困難,我就舉例助學,抓住個體與總體的區別,重點第三四段。生命是一個不懂疲倦的旅客,總是隻暫時在哪一個個體內住一會,便又離開前去。那些個體消逝了,它卻永遠存在。(讓學生朗讀,不理解就讓朗誦,重點詞“總是”“又”“永遠”這樣學生就相對容易理解)富有哲理的“凋謝與不朽混為一體,這就是奇蹟”讓學生補寫一句“這就是永久的生命”幫助學習。

課堂終究要落地生根,學生理解了嚴文井先生的文章,我們自己對生命有怎樣的態度與體悟?延續開頭的問題,重點聯繫第一段“有限的歲月只能一度為你所有,它們既然離開,就永遠不會再返回!”拓展訓練,談生命。

(學生一)生命很短暫,一定要抓住現在,過精彩的生活,過有意義的生活,不虛度年華。

(學生二)生命可貴,珍愛生命,關愛自己,不做有危險的事,過精彩的生活,當然要努力學習。

教師提醒,我們可以結合自身的情況説,儘量聯繫實際,不説空話,大話套話。

(學生三)生命有限,珍惜今天,此刻,把能掌握的現在做好,上課不能睡覺,不能浪費時間,在最好的年紀裏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教學的得失:1、做的欣慰的是,聯繫實際,讓學生進入角色,建立聯繫。讓其思考,雖然淺顯但有一定的訓練。

2、不足處,沒有把議論性散文特點講出來,手法沒有講,欲揚先抑,對比等。課堂的時間把控不合理前鬆後緊,該拓展的虛度光陰的詩句沒有講到,把學生的主體性體現的不夠充分。自讀課文的教學沒有體現。

難上的一課,感覺差的太遠。漫步語文路,艱難向上走!

生命教學反思8

《生命生命》這篇課文文章簡短,語言樸素,然而意藴深刻,顯得有些厚重的生命話題本是四年級學生難以理解的。因此,理解本課含義深刻的句子,應是本文教學的重難點,同時,這也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這一難點,在這一節課中,在龔曉雲老師的班級上,我們看到的卻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學生與作者之間思維火花碰撞後閃耀的晶瑩美麗的火花。這是第一點。比如説,“那樣強烈那樣鮮明的僅僅是生命的力量嗎?還有什麼那樣強烈,那樣鮮明?”學生的回答是精彩的:“是它活下去的決心!”“還有它繁殖下一代的願望!”“我們聽到了看到了一隻怎樣的飛蛾?”學生説,“那是一隻熱愛生命的飛蛾,是一隻為生命而掙扎奮鬥的飛蛾。”如果不是對文本的深入理解,如果不是課堂上師生之間的有效對話,學生的思維又怎能如此活躍呢?當然,本文最重要的句子是在第三個事例上,龔老師的'螺旋還未旋到,相信有了這一節課如此紮實的鋪墊,學生對杏林子説的對自己負責的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的話,都完全能夠説出自己的理解,很好地完成下一課時的教學。

而這一難點的輕鬆解決,得益於龔老師巧妙的教學設計。這是我要講的第二點。那是一種螺旋式上升的教學設計,既環環相扣,又層層遞進,而這相扣與遞進之間,過渡卻又是那麼自然。龔老師在本節課中設計了三個環節,一是話説生命,即初步學習課文,概括課文三個事例,二是讀懂作者的思考,三是回到前面兩個事例,以多種方式感悟理解飛蛾與瓜苗是如何對自己的生命負責。第一個事例主要以師生對話、讀書的方式去理解感悟,研讀第二個事例時,龔老師改變了教學策略,採用以讀代講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立即感悟瓜苗的頑強生命力,這又是一個精彩之處。第三點,龔老師的教學語言精練優美而富有激情。聽龔老師的課,如同看一出精彩的戲,很能讓人入戲,除了因為她巧妙的教學設計之外,還因為她的語言。

無論是過渡語、評價語、還是引導語,都是個性、激情而藝術的。另外,龔老師關注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與提高,對教材的解讀非常獨特到位,真正走進了杏林子的生命之中。龔老師的課有很多優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同時,我們也通過這節課的展示,發現語文課堂教學上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比如,語文課堂上,學生永遠是主人,是主體,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引導,但這又談何容易?在第二個事例的朗讀指導上,學生的朗讀還不能完全達到教師的要求,學生的感悟也不夠到位,於是就出現了類似於教師牽着學生鼻子走的現象。

生命教學反思9

《生命生命》這篇充滿哲理的散文,通過“飛蛾求生、瓜苗生長、靜聽心跳”三件小事,傳遞着作者對生命的思考,表達了作者的獨特生命體驗和感悟。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如何讓學生對“生命”這個話題有自主地、個性的感悟,是我這節課想要努力實現的目標。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試圖通過自主閲讀、批註閲讀體會、彙報交流幾個層次去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品詞析句,讀出自己的感受,引發學生對生命的感悟。

上課前,我對自己的設計還是很有信心,感覺設計上有不少亮點。如:課的開始和結束都是圍繞課題,而且是通過富有詩意的語言來進行概括,使本課結構完整。又如:課外資料的拓展讓學生在強烈地對比中體會杏林子的堅強,感受內心的.“震撼”。還有課中設計的兩個讀寫結合點學生稍加思考就能完成,學習起來不是很吃力。

但上完課,我感到很沮喪。我感到現實的課堂與理想相去甚遠。課堂上我努力的按照教案的節奏一步步實施下去,以至於忽略了學生的閲讀節奏。常常還沒讓學生讀懂讀透,我就急着實施下一個環節。由於開始對詞句的品讀不夠深入和到位,就急着引讀,指讀、齊讀所以學生始終沒能進入我努力營造的情感氛圍,直接導致了課的後半部分,學生始終沒有走進文中的情感世界。

這節課讓我再次感受到老師的教學設計要真正為學生的學服務,為學生的發展服務。以後上課時一定要我去適應學生的節奏,這點是我一定要改正的。

生命教學反思10

本文是美國教育家,盲聾啞作家海倫凱勒的作品。這篇課文,既表現了一位富有愛心的老師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藝術,同時也展示了一個盲聾啞女孩的精神追求。學習這篇課文,我們在向莎莉文老師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時,也為這位聾啞女孩好學敏思、堅忍不拔、熱愛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動。同時文章文筆優美,充滿詩情畫意。

在整體感知階段,讓學生從整體進入,抓住主要內容。研讀部分,教師要求學生“我喜歡---------這句話,寫出了------體現了----------的性格。”形式來研讀課文,這樣做,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課文內容中得出結論,而不是先告訴結論再去找課文內容。以小組討論,真正體現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以學生為主體。並從課文內容中悟出了教師對“我”無微不至的愛和“我”對老師無比敬愛和感激之情,讓學生真切地感受了人文的教育。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師生共同參與。

引導學生體會“愛”的這一部分完成了本課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目標。整個教學過程都把學生放在突出的地位,使學生的`自主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個性得到了張揚,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

此外,沙老師的教學語言始終充滿激情,舉手投足及眼神飽含情感,對孩子充滿愛心,都是我今後教學工作中要努力學習和實踐的榜樣。

生命教學反思11

在教學《平分生命》這篇課文的時候, 感觸很深。在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文本,品讀文本,感悟親情的偉大,感悟小男孩的勇敢以及醫生被小男孩的勇敢所震撼的教學過程中做得比較成功。

在教學3-5自然段,引導學生自讀、合作探究,小男孩在抽血前、抽血時、抽血後的不同表現以及有這些表現的原因。孩子們得非常得深刻,例如:“抽血前小男孩的先猶豫了一瞬間,最後又點點頭”,為什麼猶豫了一會兒,最後又點點頭呢?我在教學時,強調讀書要有自己的感悟,馬上有同學補充還要聯繫上下文,於是同學們就聯繫前文知道男孩和 妹妹相依為命,男孩是妹妹的唯一親人,聯繫後文知道男孩以為抽血就會失去生命。自己領悟出了三條原因:

1、害怕失去生命後,妹妹沒有人照顧,所以猶豫。

2、如果不抽血,妹妹就會失去生命。為了妹妹的生命,小男孩願意犧牲自己。

3、又有些擔心自己死了 妹妹沒有人照顧,所以最後點了點頭。同學們還想象了 當時點頭的表情是十分的嚴肅、莊重的。在一步步引導下孩子們領悟得特別地 深刻。特別是在文中6、7自然段,當小孩得知抽血不會失去生命地 時候那一串動作地 表現,每個孩子都有了自己地感悟,周子文説:“我 從‘跳’、‘高興得又蹦又跳’,知道了小男孩在知道抽血不會失去生命的時候特別的'高興。”引語略。楊明智説:“我從‘轉’字,知道了小男孩很天真。”學生還從最後一句話中讀出了願意和妹妹平分生命,點了課題,從而再次體現了男孩的 天真、對妹妹濃濃的愛意。學生又感情的分角色朗讀了 6、7自然段後,我問孩子們:你們學習了這篇課文後,最令你感動的是什麼?學生紛紛發言,我小結道:生命是麼的寶貴,每個人都只有一次生命,每個人都 害怕死亡,然而是原因促使了文中的哥哥願意 為妹妹獻出生命和 平分生命呢 ?學生們説得特別的 感人,於我又告訴孩子們,在生活中其實還有許多類似這樣感人的 親情故事,學生從例子,談到了要對人的回報,以及自己在生活中也要向男孩一樣勇敢、願意為親人付出。於是我就趁機深情的小結了本課:“親情的 力量使文中的 哥哥願意為 妹妹獻出生命和 平分生命,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都享受着親情的 温暖 與幸福,媽媽的 細心呵護、爸爸的耐心鼓勵,爺爺奶奶的真心疼愛等等,那是親情呀,我們在 享受親情的同時更要懂得回報親情。”也許 是這番言語勾起了孩子們的許多的回憶,許多孩子都沉浸在感動之中許多孩子都紅着眼睛靜靜的聽着。

在教學後,讓我也對教學和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作為教育者,在教學的時候一定要自己深入文本,還要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這樣在教學的 時候才能引起師生的共鳴。在本課中這一點還非常成功的。對於生命,每個人僅有的 一次生命,要好好的珍惜。對於生命中的 每個人,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我的學生、我 的家長、我 的同事、我 的親人。生命短促,不必要計較那麼多,教書要對得起孩子,做人要對得起良心。生命中不斷有人來了又去,對於單個的人,渺小的個體,我們把握不了全局,但是我們可以做到生活在世上的每一天,開心一些,有作為一些,如此而已,也不枉費來世上走一遭。

生命教學反思12

語文學習極具個性化,“閲讀是個性化的行為”,對閲讀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化的,同一篇文章,學生的理解往往各式各樣。閲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文本給讀者留下了不確定的空白,等待讀者用想象去填空,進行再創造。今天在教學完了《生命生命》這一課後,讓我深切體會到這一點。

這是一堂理性生活、審美生活和道德生活三者和諧統一的課。這節課我的教學思路是:“情境創設——初讀感悟──品讀想象──背讀積累”。 上課伊始,先播放花卉開放,小草生長,蠶蛹化蝶的視頻,讓學生感受生命的美好,在師生自然的交流談話中,話鋒一轉,轉而介紹本文作者杏林子悲慘卻有價值的一生,創設了良好的情境,為學生理解課文做了很好的鋪墊。一堂課的開課,猶如小提琴演奏,第一個音符就定下了樂曲的音調,上課也如此,第一錘應敲在學生的心靈上,使學生情不自禁地進入課文情境。接着通過問題的設置(本文圍繞“ ”這個問題,用“ ”、“ ”三個事例引出作者的感悟: 。),使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再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的輔助作用和引導學生對課文言語的自悟品讀,擴展積累,深入思考,想象揣摩,環環相扣,逐層深入,以主問題的.設計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體驗感受文章的內容新、語言精、思想深的特點,加以對學生進行朗讀、選讀、品讀、背讀的閲讀訓練,學生的自主空間更大、更廣,從而體會生命的意義和對美文的欣賞。通過以上四步的教學,讓學生逐漸達到培養閲讀方法、養成閲讀習慣的目的。指導學生在閲讀中抓重點詞語,句子及作者時代背景感悟課文的人文內涵,用“邊讀邊説”的方式交流,既是讀中感悟的研究結果的呈現,又是自然的思維與説話的訓練,幫助學生找到可以操作的有針對性的學習策略。當然,本堂課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表現為:

1、教師因侷限於備課時的框架,為了讓某些問題的探討更深入些,設置的練習較多,以致課堂密度較大,從而導致拖課。

2、教師的語言還不夠簡練,評價還應再多樣些。

雖然教無定法,但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儘量避免以上問題,準備從這幾方面入手:

1、備課時除了備教材,還應備學生,並且儘可能設想課堂上會出現的狀況。

2、考慮學生的實際,設置的問題既能凸顯文本的特點,又切實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

生命教學反思13

《生命生命》是一篇短小精湛、富含哲理的散文,面對什麼是生命?如何對待生命?這個宏大的主題,四年級的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這篇課文通過捕捉飛蛾、磚縫中生長的瓜苗和傾聽心跳三個事例,讓我們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在課上,我並沒有以一個旁觀者的態度從客觀上去解説什麼是生命;也沒有以一個演講者的身份慷慨激昂地給學生講説着人生的哲理,而是按照語文課標提出的“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不温不燥地引領學生在和文本的對話中,通過讀去理解,入情入境地使學生懂得了關愛生命、珍惜生命。

在本課教學中我做到了這點:反覆品讀重點句段,理解感悟文章情感。反覆品讀文中最後一自然段,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內容,在讀中感悟情感,在讀中體會思想,在讀中受到教育。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以讀為本,注重自我感悟,是這節課的很大特點。

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以讀為本,安排了大量的、多種形式的讀的訓練,引導學生有層次有梯度地讀書,讀中感悟生命的意義。如,一入課,要求學生帶着問題瀏覽課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精讀階段首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默讀思考,在交流個人自學體會時,引導學生品讀,注重自我感悟。在感悟的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讀。在讀中感,在感中悟,悟後再讀,領悟語言文字表情達意之精妙,並積累語言。

例如:在“飛蛾求生”這個段落中,當學生提出:為什麼飛蛾求生的慾望使作者震驚?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掙扎”、“極力鼓動雙翅”等重點詞,在讀中品,在品中悟,悟到了作者對弱小的.生命這種頑強生命力的敬意。

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在今後的教學中努力避免:

一是教學機智方面,要反應更迅速更敏捷一些。比如,教學香瓜子頑強的生命力片段,在感受作者心情時,有同學答道“不可思議”,我卻沒有抓住課堂的這一亮點的契機,沒有關注學生的回答,而是急於要達到自己預設的目標,錯失了挖掘學生這一閃光點的機會,如果能夠及時給予學生引導,相信這既是學生的亮點,也會是課堂的亮點。

二是教學節奏方面,要調控得更好一些。哪裏要動起來,哪裏要靜下去,哪裏要詳細展開,哪裏要簡略帶過,哪裏要個人動筆,哪裏要集體交流……都需要在精巧設計基礎上,用良好的課感來調控。在這方面,需要我去好好學習,尤其教師的個人情感應該更豐富,這樣不僅能讓自己更投入,更能感染學生!這節課學生反應還不錯,平時不舉手的學生今天都非常積極,但是由於時間沒有掌控好,字詞講解花的時間較長,導致後面作者感受自己心跳的片段講得非常倉促。

第二次在這樣“緊”的情況下上課,感覺是一次極好的鍛鍊,我自己感覺收穫很大,如果下次有機會再上《生命生命》,有信心能上得比這次好!再次謝謝夥伴們的鼓勵和幫助!

生命教學反思14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實驗教材第八冊第五組的第三篇課文,是台灣女作家杏林子對生命的獨特感悟,是一篇對生命的頌歌。我教學生學習的課文《生命生命》,有文章簡潔樸實的語言和含蓄深邃的思想,從教學過程看,我的設計主要體現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

首先,貫穿語文教學“讀”的功能:作為一篇具有較強哲理性的文章,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學中,我採用不同形式的讀,並步步推進。

其次,能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理念在本節課上得到了較好的體現。無論是自讀自悟,交流感受,教師只是作為一個導演,主要學習任務由學生獨立完成。

最後、注重學法指導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在教學中,我採用讓學生作“圈點批註法”,對學生學習和語言的訓練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儘管本節課有值得高興之處,但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

我感覺有些地方的啟發不到位,導致學生“知而無言”,未能最大限度的激活學生的思維。而且,有些侷限於備課時的框架,為完成教學任務而硬把學生往即定的步驟上拉,使得某些問題探討得不夠深入。教學輔助手段準備不到位,未能給學生以視覺或感官上的刺激,

雖然教無定法,但在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歸納出幾點作為今後教學的參考:備課時除了備教材,更重要的是備學生,儘可能設想課堂上會出現的狀況,隨即應對,自然不顯牽強。考慮學生的實際,設置一些問題,讓他們可以“跳起來摘桃子”,從而活躍課堂氣氛,激發思維。

任何一節課不可能完美無瑕,我們要牢記教師的厚重沉澱,知識的廣博,充分的預設,先進的教育理念才是衍生精彩的基礎。

生命教學反思15

《平分生命》記敍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年僅10歲的哥哥為重病的妹妹勇敢地現出了自己的鮮血,並要與妹妹平分自己剩下的生命。讚揚了小男孩的勇敢,表達了濃濃的兄妹親情。學習這篇課文的要求是體會兄妹間的濃濃親情,感受男孩為妹妹無私奉獻的勇氣和情懷。引導學生找出描寫男孩的神態、動作、語言的語句,初步體會這些語句在表達文章中心意思時的作用。教完《平分生命》這一課後,核對目標,覺得各目標都有涉及,但並沒完全落實,給我留下了很多思考。

一、鼓勵質疑

三年級國小生問題意識很強,教師要充分為學生創設提問題的情境,使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這對於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解決問題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或許比解決問題還重要。

我在教學時,首先從題目入手,先板書“平分”,讓學生説一説:什麼叫平分?世界上都有什麼可以平分?再板書“生命”,讓學生根據題目質疑,篩選出有價值的問題:為什麼平分生命?從而引出課文內容。

此外,學生還喜歡錶達自己的意見,彰顯個性,教師要有意識地給予學生關注與關懷,給學生充分地鼓勵和引導。教學中有一生問:“醫生的手心為什麼滲出了汗?”學生看法有所不同:“醫生怕手術做不好,危機妹妹的生命,非常緊張。”“醫生被小男孩的勇氣所感動。”學生的語言那麼純真、可愛,也體現了學生對文本的獨特的感受。

二、交流對話

話是語文課堂的生命。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應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課堂上我儘量創設情境,追求師生平等的對話,在交流中師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在學習即將結束時,我就創設了一情境:如果這個小男孩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最想對他説的一句話是什麼?通過彼此交流體會小男孩的勇敢以及對妹妹無私的愛。但在最後如果能啟發學生聯繫生活講自己或他人的親情故事就更好了。這樣不僅能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同時能更好的'體會親情的可貴與偉大。

三、指導朗讀

一篇課文學生是否理解了,從讀中就可以看出來。這篇課文應該引導學生抓住小男孩的動作、語言、神態來朗讀,體會男孩的勇敢以及對妹妹無私的愛。在教學中我有意加強朗讀指導,在理解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通過評讀、分角色讀、齊讀等不同的朗讀形式,讓學生讀出輸血前後的變化,讀出男孩的勇敢,讀出自己的感受。可在引導學生朗讀過程中,做的還是不太好,可能理解的不透徹,沒有奠定情感基調,讀的不盡如人意。今後在重塑人物形象,再現人物情感方面還需努力。

其實這一課我準備了好久,因為我覺得它很感人,可以激發孩子們的情感。但“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在具體教學中我還是留有很多的遺憾。我現在做的只有吸取經驗,讓今後的課能上的儘量少有遺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hk/fanwen/jiaoxuefansi/9x0r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