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工作總結 >

課後反思總結

課後反思總結

總結是對某一特定時間段內的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有效鍛鍊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不如立即行動起來寫一份總結吧。那麼總結有什麼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課後反思總結,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課後反思總結

課後反思總結1

《月亮的味道》是一本由波蘭作家麥克·格雷涅茨創作的聞名圖畫書。這是一本特別簡潔的圖畫書,單看一幅幅精緻的圖畫就能猜出(故事)也許。故事本身淺顯易懂,敍述了月亮和一羣小動物之間的故事。同時,這又是一本佈滿童趣和才智的圖畫書。

《月亮的味道》這個語言活動,特別富好玩味性,故事輕快幽默,富有想象力。《綱要》中指出:語言力量的進展就是要創設一個讓幼兒想説、敢説、喜愛説、有機會説,並能得到樂觀應答的環境。鼓舞幼兒大膽,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嘗試説明、描述簡潔的事物或過程,關心幼兒進展語言表達力量和思維力量。讓幼兒大膽的在集風光前表現自己的想法,用語言描述月亮的味道是我們這個活動的目標。

月亮掛的`高高的,小動物們怎樣才能嚐到月亮的味道呢?他們會怎麼做呢?在集體活動前,我通過問題“你們知道月亮的味道嗎?”讓幼兒進行了一次爭論,孩子們的發言都很樂觀,大家都爭着發表自己想法,大家的想法看法都不相同。有的小伴侶説月亮的味道是甜的,有的小伴侶説是鹹的,有的説是酸的。我以講故事內容,讓幼兒理解故事感受故事的好玩和奇異為突破口,邊依據幼兒的回答敏捷的調整動物圖像的疊加挨次與月亮圖像的變化,體會小動物們一起共享月亮味道的愉悦,最終依據幼兒自己對故事的理解和想象,用語言描述月亮的味道。通過本次活動,我也發覺了自己對教材把握不夠,對孩子的已有閲歷也瞭解不夠。信任在以後的活動中,我會更好的從多方面考慮問題,讓我們的孩子得到更好的進展。

課後反思總結2

活動形式:聽評課

主講人:武xx 評課人:孫xx

主題:重點導學、凝點導練、精講點撥成就有效課堂

時間:20xx-10-22

今天上午有幸聽了武老師的講課,講了一節六年級數學上冊關於“比的意義”的課程,從聽課中可以總結出一下幾點:

一、 課堂引入從生活實例讓學生認識兩個量之間的倍數關係,認識到同種量和不同種量之間的關係比較,讓學生明白了比的前提條件和注意對應關係的重點內容,不過後面兩個是計算速度和單價的式子,與開始年齡的關係不一致,可以從兩個量的倍數上讓學生説一説。

二、 給出倍數關係後,教師提出三個問題讓學自主探究,小組交流討論,學習比的形式、比各部分名稱以及比值和怎樣求比值,根據學生的反饋教師加以總結和補充,強調易錯點和漏洞,這種自學方式很容易讓學生掌握概念學習,掌握新概念,強調的細微之處比較全面,關於比的符合,書寫,比值和商,計算的方法等都體現在課堂上。

三、 練習題中,設計了不同的`練習題型,讓學生根據題補充新知識,在題中學習知識,涉及到了本節課的重難點內容,將比和除法以及分數進行對比分析,練習題層層遞進,逐步增加難度,而且在練習中也重點強調簡單計算方法,培養學生多思考的習慣,形成良好的學習方式。

四、 引導和精講上面,武老師做到了細緻入微,在學生做題中遇到模糊不清的內容教師及時作出引導,加強學生對知識點引導,對於易錯點,反覆強調,每道題都做到了讓學生意識到應該注意的內容,加強學生的注意力,課堂效果達到了很好的的效果。

對本節課意見和建議:

1、課堂開始引入有點累贅,東西太多,可以去掉一些與本節課無關的內容,為後面的練習留下較多的時間。

2、在求比值的時候讓學生説一説有哪些結果,不僅可以用分數表示還可以用小數表示,結果應該注意什麼讓學自己觀察發現,應該化成最簡,每個知識內容都是學生自己提出發現。

課後反思總結3

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我深刻地體會到了要多向指導老師以及其他有(閲歷)的老師們學習的重要性,然而平常老師們的空餘時間不多,要總是拿着問題去找他們明顯不是一個合適的方法,所以,常去挺老師們的課便成為了一個優選的方案,既可以讓自己學習到先進的教學閲歷和教學手段,同時又不會影響到老師正常的`教學活動和日常生活。

因此,我在本月的20號,也就是本週一再次去聽了一節我的指導老師的課程,而這次課正好碰上老師的進度講到2單元的小課文部分,在英語的課堂中,(文章)應當是屬於詞彙運用的最高級的形式,由於在文章中,詞彙、詞組、語法的運用都有了一個語境,在相應的語境中理解才是最高境界,也是最好的方式。

很榮幸聽到指導老師的一節閲讀課,於是就老師上課的模式,我做出瞭如下總結:

首先,在開頭上課前的兩分鐘裏,先由一個同學在旁邊的黑板上寫下一個新詞(不是書後的單詞)以及相應的發音和簡潔的用法,同學講解給大家,之後老師做額外的補充或糾錯。

其次個環節是由兩位同學上講台為大家帶來一小段dialogue,並在對話結束後,向同學們提出兩個小問題,一般同學都可以答對,老師再賜予肯定的鼓舞,這個環節主要是讓同學們把學過的學問點表達出來,一方面鞏固學問點的運用,另一方面熬煉同學們的語言表達力量。

老師教得好,同學們下課也把握得好,課堂上滿滿的都是“和諧”的學習氛圍,雖然我只是個旁聽的實習老師,但是在後面聽課的時候,儼然已經被這種氛圍吸引,被帶入,真的是讓我好生豔羨。我也盼望將來有一天能像我的指導老師一樣讓我的課堂氛圍變得這麼好!

課後反思總結4

在本學期的教學中,深刻的感受到,在新課程的改革中,教學中教師首先必須轉變思想觀念,提高認識,深刻理解新課程標準的內涵,樹立新的課程觀。在第一學期的教學中,我認識到以下幾個問題:

一、剛學英語的時候,學生對英語這門課程充滿好奇,喜歡學習、模仿。但是,我發現自從國小讀了兩年後,好奇心逐漸減弱。隨着學習難度的增加,學生產生了消極情感,沒有興趣,甚至厭學。

二、教師面對一些整體學生進行教學的態度誤區。教師對學生學習英語的要求過於嚴格,不能注意到學生的差異性,沒有發現他們接受語言的快慢程度,最終導致有的學生吃得飽,有的學生吃不飽。吃不飽的那部分學生就會產生以下情緒:上課或講練習的時候,會馬虎,注意力不集中。

三、教師在有些知識點講過後,有的甚至操練了多遍,反反覆覆強調了,學生仍沒有掌握。有些教師就責怪學生,並因此加強反覆訓練。於是在教師的責怪聲中,在枯燥的聯繫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消失了。

從以上幾個問題中,我體會到:學生學習語言的能力是因人而異的。有差別是正常的,要教好每一個學生,但不能要求每一個學生都一樣、一個模式,不能要求學生都按一個模式去發展,而是開發學生不同的潛能,發展學生學英語的各方面能力。而且教師可根據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去因材施教。

我認為關鍵是從激發學生的興趣入手。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讓學生做到聽、説、讀、寫並舉,眼、耳、口、鼻、腦並用,是激發學生學好英語的關鍵。學生的學習類型是有差異的。而沒有學習興趣的.差異更大;學生的喜愛也不一樣,有的喜歡聽説法,有的喜歡閲讀法。因此,英語教師必須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激發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能讓他們喜歡英語。

聽是學習英語的第一步。在長期的實踐教學中,教師們發現學生語音、語調不正確,主要是由於聽的不夠、模仿不當造成的。教師應訓練學生多聽英、美人士的發音,正確地模仿。目前各個學校都已設置了語音室,配置了錄音機、錄像機等現代化教學工具,為教師教、學生學創造了一定的條件與語言場景。但是,上學期,這些設備使用較少,聽力操練的不夠多,因此,造成期末考試中,聽力這一大題失分較多。讀是學習英語的第二步。讓學生聽了之後要開口讀出來是很困難的,學生往往膽子小或怕難為情,不敢在課堂上大聲的讀出來。因此,要以鼓勵為主,鼓勵學生膽子大一點,大聲讀出來,這也是提高英語的辦法之一。

總之,對學生進行語言教學任重道遠。我們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以豐富多彩的“形”式來點綴、深化英語知識的“神”採,把孩子們帶到一個原汁原味的英語境界中,不斷激發其學習興趣,讓課堂充滿活力、充滿情趣,讓學生們學起來有滋有味,輕鬆自如。進步。

課後反思總結5

通過教學,完成了預定教學目標,自己在教學過程有三點收穫:

一、通過對同學兩個力量的考察,同學應當會養成仔細傾聽習慣,也可以培育同學的閲讀力量,在聽讀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傳統的(教學方法)是一味地老師講,同學聽。待老師把課文講完了,有的同學還不會讀課文,甚至不知道課文畢竟寫些什麼。這是什麼緣由呢?尋根究竟就是同學課文聽少了,讀少了。古人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就是説,多聽、多讀就能自然而然地理解課文。在教學中,留意讓同學進行聽讀訓練,同學在多種形式的'聽和讀的過程中,收到了很好的聽讀效果,深刻感悟文章的內容。

二、在教學中,憑藉教材,引導語言實踐活動。要抓住中低班級同學(想象力)豐富的特點,利用一切機會,以課文空間為“實踐活動樂園”,讓同學綻開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飛翔。課文中,經常運用“空白”的藝術,把一些內容留給讀者,這就為孩子大大開拓了創新的空間,同學也願意插上想象的翅膀,進行製造、想象。這不僅給教學增加了“樂學”的氣氛,更重要的是進展了同學的語言思維。

三、通過合作溝通,培育孩子們的團隊精神,也可以起到好幫差的作用。讓成果好的同學輔導成果差的同學怎麼閲讀、自學。當然,在教學中還有許多不足之處,今後肯定多多學習

課後反思總結6

植樹問題是國小數學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內容。一共有三個例題,分4課時。例1是直線兩端栽樹問題,例2是直線兩端不栽樹問題,例3是封閉圖形栽樹問題。例1教學結束後出現了已知間隔長度和樹的棵數,求路段長的問題,同時還出現了隊列問題。例2教學結束後,出現了時鐘間隔問題、隊列問題,上樓問題等。在實際教學中,教學效果並不是很好,學生掌握起來很困難。因為對於植樹問題的理解,學生已有很大的難度,再應用植樹問題的`規律去解決如隊列問題、時鐘間隔問題、上樓問題等學生會感覺更難。

建議如下:

1、把例1和例2合為一節課來處理,一個是兩端都栽樹,一個是兩端都不栽樹,知識的聯繫性很強,沒有太多的干擾條件,放在一塊處理會更有利於學生掌握及區分,更好的理解植樹問題。

2、兩個例題教學結束後,可以上一節練習課,處理兩個例題的反用,即:學習“已知間隔長度和樹的棵數求路段長”的問題,進一步鞏固植樹問題,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植樹問題的規律,為一步的應用這個規律解決實際問題做準備。

3、教學植樹問題的變形題,如隊列問題、時鐘間隔問題、上樓問題、分割木材問題等。

課後反思總結7

20xx年9月2日,重新回站在了分別了八年多的講台上,試着去找找久違了的課堂教學感覺。説實話,我的心裏沒有一點底,真不知道還能不能和學生順利的度過40分鐘。但是為了完成每學期5節示範課的任務,還是硬着頭皮走上了濱河國小的講台。單位的領導、濱河國小的領導、老師來了不少。對我來説壓力的確不小。

我教學的內容是國小二年級的唱歌《小動物回家》。這首歌曲是一首學生以前沒有接觸過的新歌。歌曲雖然只有四句歌詞,但是歌曲比較難唱。現將本節課做如下思考。

一、 解決難點

本節課的難點主要有:第一、歌曲的節奏比較複雜,有附點音符節奏、切分節奏、休止符。在節奏處理方面,我主要通過遊戲的形式來解決。將節奏訓練貫穿於整節課之中。一開始即以師生問好、説自己喜歡的小動物的名字等進行切分節奏的訓練,然後再加上拍手的動作(訓練恆拍),讓這個難點在課前做一些鋪墊。接下來的讀課題、用這種節奏説出聽到的歌詞內容等等,都起到了較好的鋪墊作用。在處理休止符的時候,通過談話,和對比,讓學生明白,休止符的作用是“小花貓為了不打擾別人,閉上小嘴”這種易於理解的較為生動形象的談話,再加上老師用有休止符和沒有休止符兩種效果演唱,讓學生真正唱準者一句的做法,效果是不錯的。在處理第三句“回家”這個切分節奏時,我要求學生聽老師範唱,並思考:小動物們是怎麼回家的?按節奏説出這個小動物是怎麼回家的,然後大家一起讀這一句。第三句中的“回家”和其它幾句中的“回家”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如果都唱成一樣的行嗎?聽聽哪種好,為什麼?叫一位學生演唱這一句。然後解決這一切分節奏,並且讓學生給你知道這個節奏更能表現小烏龜着急的樣子。

第二、旋律也比較難,比如|242|、|144|、|266|這些音都是一些不容易唱準的。在處理這個問題的主要方法除了讓學生聽、老師示範、分句教唱意外,我將歌曲的歌詞寫在旋律線上,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看着旋律線演唱,直觀的感受音的高低和長短。

第三,為了解決和學生有距離感的問題。我設計了許多遊戲。其中在遊戲時有意走近學生,在學生的中間,與學生組在一起拍手,都是一些有效的手段。

二、突出重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學唱《小動物回家》,並通過探究、模仿、合作等手段為歌曲設計不同的力度、速度、情感,使學生加深對音樂表現手段的體驗。歌曲第一句要表現小鹿回家蹦蹦跳跳的樣子,所以要用有彈性的聲音演唱,第二句為了表現小鴨子搖搖擺擺的樣子,所以唱的要連貫一些,第三句,小烏龜慢騰騰的,所以唱的慢一些,最後一句,只有用弱的力度,輕輕的唱,再加上休止符,才能很好的表現小花貓回家靜悄悄的樣子。所以我通過老師示範、學生模仿、探究、對比等多種方法,同時讓學生知道小動物回家時的心情是高興的,讓學生基本掌握了歌曲的情緒。這裏重點説説對比的方法的運用。比如每一句第一小節,幾種動物的名稱在節奏上的區別,要學生注意聽老師演唱,進行比較,説説其中的不同。讓學生唱“小花貓回家靜悄悄”,然後老師在用兩種方法演唱,一種是有休止符的,用比較弱的力度演唱,一種是沒有休止符的,用較強的力度演唱,讓學生説説兩種唱法那種好?為什麼?

在處理四二拍強弱規律的時候,我沒有直接説出強弱規律,而是讓學生先聽老師範唱,老師拍手,並且將強弱體現出來,讓學生像老師一樣拍着手。然後問“老師剛才是怎們拍手的?聲音有什麼特點?為什麼?”(先拍手掌,再點手心。表現四二拍的強弱規律)。在學生的探究中,自然引出“這就是四二拍的強弱規律”。然後板書拍號。我認為這個問題處理的比較巧妙。

在讓學生記憶歌詞方面,我設計了這樣的方法,出示帶圓圈的缺省歌詞。讓學生把圓圈裏的歌詞填上去。這樣的辦法也是比較有效的。還比如:只張嘴,跟着錄音對口型演唱、輕聲跟琴演唱,像悄悄話一樣的聲音等方法的運用也是可行的。

為了更好的變現歌曲的情感,設計了用不同的力度速度演唱歌曲。我用瞭如下的方法:

讓學生當一回作曲家,幫作曲家。具體做法是:第一句,老師用兩種方法(一種是正常旋律,另一種加跳音)演唱,讓學生思考哪種好?為什麼?並且讓學生試着唱一下,點評後,其他學生照着他的樣子唱一下。第二句,還用第一句的方法演唱可以嗎?所以給它加上連音,表現小鴨子的搖搖擺擺的樣子。第三句,讓學生來當一回作曲家,怎麼演唱?為什麼?引導學生用慢速演唱,並將切分音的`唱準,來表現小烏龜慢騰騰的樣子,同時表現出它着急的心情。第四句,設計“怎麼唱才能表現’靜悄悄’ ?”這樣問題,問學生大聲唱行嗎?那應該怎麼唱?總結出應該力度弱一些演唱的結論。最後將整首歌曲按照小小作曲家剛才設計的歌曲,演唱一遍,可以加上喜歡的能表現這些小動物的動作。

三、 存在的問題

1.提前沒有熟悉學生,導致上課時不瞭解學生的水平和能力。特別是想通過好中差分層次提問了解學生的意圖沒有達到。

2.上課以前修改了一下,結果許多播放不了。需要來回尋找切換,影響了教學進度,導致後面的環節有些亂,創編歌詞的環節被迫取消。

3.通過探究、模仿、合作等手段為歌曲設計不同的力度、速度、情感演唱,使學生加深對音樂表現手段的體驗。因為時間安排不合理,學生活動的太少。

4.旋律線設計的有一定價值,可惜的是沒有讓學生一邊畫一變演唱。

5.有些問題過於難,問題不夠清楚。可以採用一些老師的建議,多提一些選擇性的問題,降低難度。

6.拍手拍的有點多,有時候會影響聽得效果,增加一些難度。可以適當的減少拍手的次數和時間,用更多的時間完成其他任務。

課後反思總結8

這節課上完後,自我感覺不夠理想,有些設計不夠好,更有一些細節未加重視,還有就是教師的基本功太弱。但在設計上還是有一定優勢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在課始,我開門見山的引出本節課要研究的主題“雞兔同籠”問題;然後以一個數據比較小的雞兔同籠問題,來引導學生,經歷列表法,探討假設法和方程法等多種解題策略和方法,並加以多媒體課件的展示,幫助學生比較直觀形象的理解解題方法,從而更好的突出本節課的重點。

二、由於“雞兔同籠”問題在國小五年級時出現過,也有小部分學生可能在數奧書上見過,會做。大部分學生不是很會做,因此在備課時我充分考慮到這個情況,所以在教學本課的重難點用假設法解答“雞兔同籠”問題的第一部分假設全是雞時以老師引導進學生行分析,加以課件演示,幫助學生理解這種方法。然後學習假設全是兔時,以學生根據剛才的學習和理解自己獨立完成並説明對每步理解,再加以課件演示。通過這兩步的學習,大部分學生應該基本能利用假設法來解答“雞兔同籠”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學方程法,主要教給學生找等量關係式,列方程從而讓大部分學生能用方程法解決"雞兔同籠"問題。估計教學時間有些問題。根據教學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三、在這節課上我沒有講古人用的“抬腳法”的方法。這主要是依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時間上的.考慮,本來這節課講的方法就很多,特別是假設法學生理解就有困難,再將“抬腳法”講了,可能學生消化不了,以其都沒弄清楚,還不如分成兩節課來講,別外就是時間問題,如果把“抬腳法”講了,可能學生練習的時間就少了,沒辦法有效的進行課堂鞏固。因此,這節課我沒有講古人用的“抬腳法”。

四、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難點都應該是在用假設法來解決“雞兔同籠”問題上,在這部分的設計上,我看了很多資料和課例。都説得較為簡單,並有不同的説法。在假設全部都是雞這裏,用26-16=10條腿,這裏應該説是“多10條腿”還是“少10條腿”呢,教材上只是簡單的説“這樣就多出了10只腳”,通過我和我們年級組其他教師的討論,並看了很多教案和課例,我覺得以假設後的腿與實際比學生較容易理解,當説到這個問題時可以直接説“比實際少了10條腿,為什麼少呢?是把兔當成雞算了,”這裏是把兔假設成了雞,肯定應該是少算10條腿。如果説成“多10條腿,為什麼多呢?”就不好給學生解釋了。這樣也便於同前面的把一隻兔當成一隻雞算就少2條腿聯繫起來。

本節課欠缺的地方:

一、在列表觀察腿數變化時,在全是兔或全是雞時,腿與實際相比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學生似乎不能很好的説出。反思了下,也是我設計時的一個弊端,沒有給學生一個階梯,跳躍太大,導致後面學生對為什麼除以2一知半解。蔡老師給了我一個建議,可以在列表的基礎上畫圖。全部畫成雞,腿16條,一隻雞變為一隻兔,腿增加2條,接着再變。讓學生通過形象的展示更加清楚腿數變化的真正原因。

二、還有一點比較重要的是計算完驗算的過程在上課時被我忘掉了,雖然在課上我也引導他們觀察,假設全是雞先算出的是什麼,全是兔是先算出是什麼,但學生還是會馬虎的,會計算錯誤,或雞兔數量弄錯因此很多學生會把雞兔的數量弄錯,驗算很關鍵。

三、上課時,為體現方法多樣,想着簡單讓學生了解下方程思想,實踐之後發現完全可以把這塊去掉,一者學生沒有提出,二者在教授假設法時時間不夠充裕。

課後反思總結9

四年級下冊《植樹問題》這個教學內容課改前作為“奧數”題讓學有餘力的學生訓練,現行教科書把它編入教材,有“封閉”的植樹問題,有不“封閉”的植樹問題,本節課7個參賽老師選擇的都是不“封閉”的植樹問題,教材處理、教學過程各有千秋,異彩紛呈。多數老師在教學中採用化歸的思想方法解決植樹問題,將不“封閉”的植樹問題分成三種類型,而每類題目所採用的方法都是在基本類型(兩端都栽)的基礎上變化的。兩端都栽,棵數=間隔數+1;一端不栽,棵數=間隔數;兩端都不栽,棵數=間隔數-1。這樣的教學表面上看學生建立了數學模型,解決問題時只要應用模型就可以了,其實不然。從課堂教學效果上看,當學生練習“一根木頭長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鋸下一段需要8分鐘,鋸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鐘?”(P119)這道題時,鋸下來的小段木料有長度像“間隔”,鋸的`地方倒是像“樹”,這時候學生應用模型時也就不知道要應用三種模型中的哪一種,教學難點、關鍵處把握不準的問題就凸顯出來了。

教學《植樹問題》一課時的教學難點我個人以為要放在讓學生區分什麼是“樹”、什麼是“間隔”;教學關鍵是如何使學生區分求的是“樹”還是“間隔”。因此教學時教師要用大量的事例讓學生認清“樹”與“間隔”的關係,即:“樹”比“間隔數”多1。接着利用線段圖幫助學生對“樹”以及“間隔”之間進行轉化,分析題目中哪一個可以看成“樹”, 哪一個可以看成“間隔”,最後形成統一的數學模型:棵數=間隔數+1。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上例“鋸木”題,只要認定鋸下來的一小段木料是“間隔”,要鋸的地方是“樹”(兩端不栽),要鋸5-1=4次,共32分鐘,即:棵數=間隔數-1,。若把“鋸木”題改編成“一根木頭長10米,鋸4次,能鋸成多少段?”這時鋸下來的一小段木料是“樹”,鋸的次數是“間隔”,求鋸成的段數,就是求“樹”的棵數,4+1=5棵,即:棵數=間隔數+1。這樣,將“樹”和“間隔”進行巧妙的轉化,就能幫助學生解決類似的“植樹”問題,如“敲鐘”題、“經過時間”題、“擺花”題等等,這樣處理教學內容,能起到舉一反三、事半功倍之效。

課後反思總結10

前幾天最終結束了説明文閲讀的教學。看了近三年的會考試卷後發覺,每年的閲讀題都會在説明文閲讀和(談論文)閲讀中選擇其中一種來考試,分值在8—10分,難度比記敍要低得多,但驚奇的是,同學好像更怕做説明文閲讀閲讀。

授課時我先介紹説明文的文體學問,再讓同學自己依據平常的答題閲歷總結了一些答題技巧,然後我再進行了一些補充,告知了他們一些答題套路,答題術語等等,教學設計都是由學問到技能,由淺入深,最終再選擇一些説明文閲讀題來讓同學做,教學設計及訓練程序,看似不存在什麼問題,可是同學難以領悟,緣由在哪呢?我總結了一下,得出了以下結論:

首先是同學對説明文的'閲讀量不大,還不能精確地把握説明文的特點,對説明對象的特點不能精確地把握。

其次是同學對説明文沒有閲讀愛好,由於它不像(記敍文)那樣有動人的故事情節,這樣一來,同學連認真看一遍文章的愛好都沒有,又怎麼能答好題呢。

另外,我在評講過程中,不能抓住關鍵環節。如某種考點的(提示語),甚至題後的分數的示意作用,加上同學在答題技巧上積累不多,得到的答案就不夠精確了。

還有就是説明文的練習量不夠,以為簡潔就可以少訓練,在同學記憶中沒有形成“定勢”,經常會與“談論文”相混淆。

基於以上狀況,以後説明文閲讀訓練可作如下調整:

(一)多讀一些典型的説明文,加強同學對説明文的感性熟悉。

(二)讓同學積累一些答題技巧。這些技巧學問可在訓練前聽寫,以加深印象。

(三)訓練形式要多樣化,以增加趣味性。

課後反思總結11

《太陽》是人教版第六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説明文),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內容,初步瞭解太陽的特點以及太陽和人類的親密關係,激發同學學習自然科學的愛好;瞭解用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等(方法)來説明事物的寫法。我在教學本課時依據同學的學情以及教材的編排目的,把教學重點放在(學習方法)的教授上,在此基礎上激發同學對太陽、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反思這堂課,我在教學時,能做到教學條理清晰、把握課堂教學的重點、盡力突破教學難點。我比較留意讓同學深化文本,來感受是如何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來表現太陽的特點的。同時我也留意指導朗讀,讓同學在朗讀中體會、感悟。

瞭解太陽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而體會課文是怎樣運用舉例子和列數字等方法來説明太陽的特點則是本課的難點。在講授説明方法時,我從最簡潔的“列數字”入手,讓同學找出描寫太陽離地球詳細有多遠的(句子),從裏面找出數字“1.5億公里,3500年和二十幾年”來體會太陽與地球的距離遙遠。但是單純的數字並不能讓同學明白太陽的“遠”。我在此基礎上又引導同學找出他們熟識的事例如:日夜不停地走要走3500年,坐飛機要飛二十幾年。此時同學恍然大悟“原來1.5億公里是那麼的遙遠。”我又趁機指導同學讀讀出“遠”來,同學很快領悟到重讀數字就能體現出太陽與地球的距離遙遠。

把握了太陽“遠”這一特點後,“大”和“熱”這兩個特點的學習就相對簡潔了。但是“做比較”的説明方法同學還是不太理解,我感覺一節課滲透了這麼多的説明方法的學習對初次接觸説明文的三班級孩子來説難度大了。做比較的方法可以由老師給同學講一講,或者捎帶提一下,讓同學有個初步的印象,以後再接觸到這類説明方法時做具體指導,效果會更好的。

學習太陽與人類關係親密內容時,我採納同學分組自學的形式、給同學足夠的'時間來研讀文本。這部分的學習我旨在培育同學的概括力量,並未進行拓展。準備在後續的學習或課外的作業時,讓同學聯繫生活,瞭解太陽與人類還有哪些聯繫、人類將如何合理利用太陽等等,豐富同學的生活體驗。

思之則活,思活則深,思深則透,思透則新,思新則進。從備課到講課,我深深的體會到要講好一節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課堂的最終立腳點應當是“實”,課堂應當是真實的、變化的、生成的。課堂更應當是有實效的。

課後反思總結12

教材分析:《長城贊》是一幅長對對聯,敍述了長城悠久的歷史,描繪了綿亙萬里,雄偉壯麗的風光,讚美了“黎民百工”的聰明才智和堅強毅力,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認識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蹟,增強同學的民族自豪感,培養他們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2.學習作者從不同的觀察點抓住事物特點、由遠及近、由整體到局部、按一定順序觀察事物的方法,並在觀察中展開聯想,培養同學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仔細體會文章字裏行間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背

教學重點、難點: 1.指導同學掌握觀察事物的具體方法和如何在觀察的基礎上展開聯想。

2.引導同學聯繫上下文,體會“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等重點句子的意思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2課時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啟發談話,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都知道我國有世界聞名的萬里長城,有哪些同學去過長城?誰能把自身親眼見到的長城給大家描繪出來?並説説你在遊長城時有什麼感受。

好,萬里長城的雄偉堅固給我們每一個到過長城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們深深地感到作為一箇中國人的自豪。那麼,今天讓我們通過《長城》這篇課文的學習,再次遊覽一下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吧!

(二)檢查預習。

(三)出示放大的長城彩圖或放映幻燈片,播放配樂朗讀,讓同學邊看邊聽,激發同學對課文學習的興趣。

交流研討:對聯是從哪幾個方面讚美長城的?同學介紹自身蒐集到的資料與大家共享。

指名讀課文 1、放映長城的圖片,播放歌曲《長城頌》讓同學形象感知長城的氣勢雄偉。

2、精讀品味,語言賞析

鼓勵同學充沛自讀,理解大意,瞭解對聯的對仗工整,音韻和諧,體味對中華長城和中華民族的讚美,洋溢着濃厚的民族豪情,注重有感情地朗讀和同學自主性學習的激發。

(體會作者是如何將觀察畫面時發生的.視覺形象與語言文字相結合,準確描述事物特點的 )

(四)作業。 1.複習詞語。 2.讀課文。

第二課時(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從中瞭解了長城的氣勢雄偉、高大堅固。現在,我們繼續學習課文進一步瞭解作者是怎樣在觀察中展開聯想,表達自身的感受的。

(二)指名朗讀課文,邊讀邊想,作者是怎樣描述長城的?

1.這一段共有幾句話? 2.默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聯繫上下文説説加粗字的意思。

3.齊讀,再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討論:為什麼説長城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

(提示:因為:①長城是那樣氣勢雄偉;②長城是那樣高大堅固;③長城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偉大的智慧力量。所以長城在世界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五)齊讀課文(六)指導背誦。

(背誦方法提示:兩個自然段共四句話,按句子背誦,第1句話背熟後,再背第2句,依次背第3句、第4句,然後再串連背誦,邊讀邊考慮邊記憶。)

(七)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背誦課文第3、4自然段。

板書設計形態 像條長龍

長城 構造 高大堅固 氣魄雄偉、偉大奇蹟

聯想 血汗、智慧凝成

課後反思總結13

從一開始知道我是負責九年級政治的時候,我曾經很焦慮不安。畢竟在大學時期,我們所進行的訓練幾乎都是針對七年級八年級的學生,以知識點的講授為主的九年級課堂幾乎沒有接觸過。指導老師也知道我們經驗不足,並沒有完全放開手讓我們負責一個班的教學,只是會偶爾讓我們上幾節內容較為簡單的課。即便如此,我第一次正式上課的時候,仍然十分緊張。

從得知我第一次正式上課的時間和內容的那天開始,我就一直在備課,為這節課做了充足的準備,但這些充足的準備仍然無法減緩我的緊張感。在上課鈴打響之後,緊張不安的我終於站上了講台。我生性本來就比較內向,且有點膽小,在面對一個班三十多名學生的時候,我無法抑制自己的緊張,連聲音都是顫抖的.,教態也很僵硬,極不自然。幸運的是,儘管很緊張,但是由於已經在腦中演練多次,所有流程早已爛熟於心,上課的節奏並沒有被打亂。幾分鐘過後,心情逐漸平靜下來,教態也變得越來越自然,自信心也漸漸提高了。

反思這節課,雖然剛開始幾分鐘因為緊張的心情而思路混亂了一瞬間,但是,整節課下來並沒有出現致命的大錯誤,總算是順利地上完了第一節課。在這節課上,我覺得知識點的解析不算是很透徹,但知識點之間的過渡與銜接還是比較自然的。在教法上,考慮到是九年級的學生,並沒有使用什麼創新的點子或方法,所以算是一節比較傳統的課堂,中規中矩,按部就班。然而,這也是一個較大的缺點。如果一直使用這種傳統的教法,就會失去身為年輕老師的活力與勇於創新的精神,因此,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改變和創新自己的教法。

儘管我的理想職業從來都不是教師,我也不太喜歡教師這個職業,但是,既然現在的我是一名老師,我就有責任做好教師應該做的每一件事。我必須要對學生負責,認真備課,上課後也要及時總結反思,讓我越來越進步,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

課後反思總結14

我上PEP四年級Unit1 Part B Let’s Learn這一節課下來我自己感覺教學過程很順利,師生間配合也還默契。

下面是我對這節課的反思:

首先,我上課的流程快,不拖拉,時間安排得當,操練的方式豐富,遊戲設計新穎,學生們都積極踴躍樂於加入其中。

其次,在組織教學上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問題了,可以適時的.給予學生評價,激發他們的興趣,課堂紀律也能較好的把握。

然後,我將要教授的句型變換成歌謠的形式加上動作,使句子更容易被學生接受。

最後,上課中每個環節時間運用得當,每個環節清晰可見。

當然這節課也反映出了我存在的問題:

第一、單詞呈現形式較單一,只是一種形式就是圖片展示,其實可以加入動作語言用不同的形式呈現單詞。

第二、先進行基本的句子練習,多練習之後在進行鞏固,練習可以採用不同的形式,小組間,男女生之間,同桌之間,讓學生都參與進來。

第三、多聽錄音,讓學生多接觸真實語言。在授課過程中儘量少用中文,做到按需,需要是在説,儘量用學生學過的英語解釋他們剛接觸的新知識。

第四、評價可以結合課程內容,例如這節課講授的是樓層,那評價方式就可用小組比賽爬樓梯的方式,既新穎有結合內容。

課後反思總結15

今天上午我進行了小班藝術活動——《我是一個大蘋果》園級展示課的活動。由於天氣寒冷,孩子們開始對冷水洗手產生畏懼,有的孩子只是沖沖水就了事了。為了能讓孩子們在形象和遊戲的情境中瞭解正確洗手的重要性和方法,因此我設計了這個藝術活動——《我是一個大蘋果》。通過此活動,讓幼兒明白吃東西前要洗手,要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

活動一開始,我以“大蘋果”的身份出現,讓幼兒猜猜“我”是誰呀?“我”是一個什麼樣的大蘋果呢?教師藉助蘋果這一幼兒生活中最熟悉、最喜歡的東西,來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而《我是一個大蘋果》這個歌詞形象生動,旋律簡單上口,表演性很強的音樂活動。從今天的活動中來看,小朋友都非常感興趣,每個孩子都能積極參與表演。活動中,孩子們通過學一學、講一講、唱一唱“大蘋果”的歌,知道了髒手碰過的東西很不衞生,吃了容易生病,所以吃東西前要先洗手,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

從現場的狀態來看,我能抓住小班幼兒的年齡特徵,用誇張、激情的語言來撩撥幼兒的情感,激發幼兒對藝術活動的`興趣。在每個環節中,我都提出明確的要求。活動中,我能關注到每一個孩子,對他們的回答和表現及時給予迴應和鼓勵。同時,我善於引導幼兒對已有經驗的回憶、表現和分享,嘗試根據自己的經驗仿編歌曲,鼓勵幼兒把現有的經驗進行遷移,讓每一個幼兒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表現的快樂。應該説,今天的活動充分體現了幼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但是,本次活動也有些不盡人意的地方,如教師的話太多,活動還不夠緊湊等等。

本次教學活動,也作為我們小班行為跟進式的研討課。在第一次的教學活動後,我們小班組的全體老師都幫我出謀劃策,特別是七尾魚、魚兒、那些花兒她們給我提出了許多好的建議,讓我深受感動。所以在第二次的教學活動中,孩子們的思維更活躍了,興趣更濃了。整個教學活動也比較流暢。

總之,通過這次教學活動,使我有了更深的感悟。要上好每一堂課,幼兒的課前經驗準備是非常重要的,在今後的教學中,自己要不斷的努力,不斷學習,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hk/fanwen/gongzuozongjie/nr580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