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讀後感 >

一年級教師讀書心得

一年級教師讀書心得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啟發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一年級教師讀書心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年級教師讀書心得

一年級教師讀書心得1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心平氣和的一年級》,感覺心也跟着平和了許多。這兩句話覺得值得我記錄下來,告誡自己,也提醒家長:

“健康第一,品行第二,學習第三“。

“你愛這個孩子,不是因為他好他聰明,而僅僅是因為他是你唯一的小小的孩子。“

世界上學習好能力強的孩子何止千萬,可是他們和你有什麼相關?請記住,喊你爸爸媽媽的,只有這一個!所以,請用你合適的方式,全心全意地愛他。“

“部分孩子確實存在思維甦醒比別人沉睡長久的情況——和別的`孩子比起來,他們是更需要呵護的嬌弱的花朵。“

“心平氣和地對待學生,對待孩子。讓我們慢慢來吧。我們原本準備用一生的時間來愛孩子的——不是嗎?方式過極的時候,只能讓孩子懼怕學習。還可能鑄成一生難以追悔的大錯。“

讀了這篇文章,發現自己真該平和心態。

一直覺得自己的心態還是比較平和的,只是現階段各方的壓力,讓自己有些錯失了分寸。也有可能是自己剛從另一個大學校出來一下子適應不過來,有些急躁。現在讀着上面的話,真該好好反省。其實我們班的孩子真的挺好,頑皮也只是個性的展示,有意注意差一些,是這個年齡段的特點,我怎可一下子想強求改變呢?

我在這裏有很多學習的機會,抓住機遇,繼續奮戰!

一年級教師讀書心得2

寒假期間,我閲讀了薛瑞萍老師寫的《心平氣和的一年級》一書。這個學期我帶的就是一年級,再加上是第一學期,我時常被小傢伙們吵得是心煩意亂,經常要大聲喊過“一、二、三,坐端正”後,小傢伙們才能規規矩矩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薛瑞萍老師究竟有什麼方法,能夠心平氣和地帶好一年級的學生呢,帶着這樣的疑問,我認真閲讀了這本書,也形成了以下三點心得體會。

1、常閲有益書籍,常習為師之學。

在閲讀該書的始終,我發現,學習閲讀一直是本書強調的重點,就是要做一個優秀的教師或者班主任,必須要養成學習的好習慣,經常以讀書的方式進行“充電”。無論是學習閲讀課外書籍,還是有關孩子教育的業務書籍,都要學會思考,學會學以致用,努力做到“三個聯繫”:一是將書中看到的有關孩子教育的理論和觀點聯繫到工作實際,拓展自己的理論教學經驗;二是將書中講述孩子的心理特徵和疏導方式聯繫到本班學生的特點,熟悉瞭解更多的學生特性,掌握更多的疏導學生不正確行為的方式方法;三是聯繫到班裏的教學氛圍,總結形成一定的措施,有的放矢,以鼓勵肯定的態度增強班級好的教學氛圍和習慣,以引導和糾正的態度轉變和消除不利於班級教學的行為和現象。通過“三個聯繫”,不斷的將書中所講述的“亮點”適用於班級教學,通過不斷地實踐,豐富自身作為教師應該具備的能力或者知識,不斷提高教學的實際經驗。

2、主動溝通,用心評價,帶着感情做好教學任務。

本書將與家長、孩子的交流溝通也作為一個重點,用大量篇章列舉了很多精彩的案例。通過閲讀理解,我認為,只要用心去做,尊重孩子,孩子是最容易交流的,而且是最願意與班主任和教師交流的,他們對我們的信任和尊重在他們的世界裏顯得尤為重要。我在與家長溝通時常聽到,當孩子們在完成一些課外任務(包括做家務)時,要是家長有不同意見,他們會理直氣壯的大聲告訴爸爸媽媽:“這是我們老師説的,必須……!”多麼可愛而真誠的孩子們!這也足以證明了班主任和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可是,我也曾經想過,如果與家長溝通不夠,對孩子的理解強調不夠,可能會出現一些偏離老師本意、家長難於理解的孩子行為,從而造成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障礙,使孩子形成不被尊重的的潛意識,最終形成孩子的不正常行為。所以,逐漸認識到,通過家長會、家長信、家長電話等方式與家長建立一個長期不間斷的溝通渠道,共同攜手抓好孩子的教育,同時通過學生評語和個人談話等進行肯定和鼓勵,增強孩子的主動溝通能力,使孩子們為了不斷地得到老師和家長的肯定,通過很多有益於學習和健康成長的行為,提高學習的積極性,確定自己的奮鬥目標。

3、勤於總結,善於反思,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本書中還有一件事情給了我很大的觸動,就是“教學札記”。有的只有四五十個字,有的只描述了一件很小的事情,起初覺得不以為然,“這有什麼可以值得寫的`嘛?”可是隨着繼續的閲讀,我發現這不僅是一個良好的教學習慣,也是一個人良好的做人風格。日積月累,循序漸進,字裏行間裏不僅僅是一些教學的現象和小事情,而是一些可以指導教學的信息和線索,更是積累學生特點和變化的信息庫,字裏行間還透露出教師與孩子們的深厚情感和“諸多交往”,有趣而且有意義。我相信,“教學札記”不僅記載着一些教學的經驗和案例,同時也記載着這個教師的教學經驗成長的歷程。

合卷閉目,養神休息。回顧自己十年多來的教學經歷,可圈可點的實在不多,值得欣慰的是,自己仍然摯愛自己的這份事業,教學經驗也日漸豐富,不再是初站講堂上的小老師,遇到一些問題也能穩妥圓滿的解決。回顧此書所講,真是感慨良多,教師行業不僅需要的是敬業、耐心等基本素質,還要做個“有心人”,時刻保持學習的意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勤積累、善總結、多反思,主動與家長溝通交流,主動與學生做朋友。我也更加堅定了我的夢想:與孩子們一起成長,與我的教師事業一同快樂生活。

一年級教師讀書心得3

教師,作為一種職業,承擔着傳播人類思想文化的重任,在人類社會發展中起着橋樑和紐帶作用。

最近學習了《做研究型教師》這本書後感受很大,受益匪淺,成為我教學生涯中的一個新的起點,鞭策我進步的動力。

作為一名教師,我總覺得做研究是理論家的事情,在思想上沒有足夠的認識。在為期一學期的學習中,我學到了很多知識,受益匪淺,使我更加了解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和意義,什麼是研究型教師,如何做一名研究型教師,還有如何寫教育博客,等等。我逐漸認識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教師要成為一名研究者,成為一名研究型教師,只有研究型教師才能勝任教育的改革和創新。

當今時代,新知識層出不窮,知識更新週期不斷縮短,每個人都要加強學習、終身學習。新課程的實施,更對教師的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施新課程尤其需要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確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教學觀和人才觀;注意學習有關研究的一般方法的理論書籍,從而能夠適應組織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需要。教師從根本上確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做一個終身學習者,是教師專業化、自主成長和提升自己人生質量的重要前提。

要成為一名研究型教師,就要不斷地進行教育教學的反思,只要堅持就一定能夠成功。教師要做一個善於研究的人,善於反思的人。經常反思自己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研究自己感到困惑的.問題。養成對自己的教學與教育活動進行評價與反思的習慣,這是教師進行教育科研的基點。可以通過教學日記與教育筆記較好地記錄下教育反思的成果。

教師教育研究的定位:行動研究。教師應立足於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積累大量的教學反思筆記,彙總一系列教育教學案例,並且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對教育教學實踐的感悟、領悟,在實踐中始終思考如何使自己的教育教學變得更貼近學生髮展的實際需求,更接近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教師的行動研究把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作為研究對象,能夠持續不斷地對教育和教學行為進行及時的反思,從而彙總自己的教育智慧,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就。教師研究的問題產生於實際的工作情境之中,並且研究的過程也是從實際情境出發,根據實際情境的需要,隨時檢討,不斷進行修正;行動研究同時也是教師對自身實踐所進行的有意識的、系統的、持續不斷的探究反思,它在突出教師實踐的“研究“特徵的同時,也突出了教師作為研究者的角色。整個研究過程中自始自終都貫穿着對教師自我反思的要求。這種自我反思,對於教師個人而言,是一種學習過程,對於教育實踐而言,是找到針對即時情境問題的解決方案的有效途徑。教師始終是行動研究的主要研究者,研究的對象是日常遇到和亟待解決的實踐問題,研究得目的在於透過科學方法的應用,以解決課堂內的問題因此研究的過程中必然主動容納和利用各種有利於解決實際問題、提高行動質量的經驗、知識、方法、技術和理論,特別重視實際工作者對實踐問題的認識、感受和經驗。行動研究實質上也是研究過程和行動過程的統一體。

教師研究問題的確定:從實際中來。中國小教師的研究主要圍繞自己的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展開,其問題的來源從教育教學的疑難重尋找問題;從具體的教育教學場景中捕捉問題;從閲讀交流中發現問題;從學校或學科發展中確定問題。

教師研究的基本程序:從計劃到反思。教師的教育研究活動的實施經歷計劃、行動、觀察、反思幾個步驟。首先對活動進行有意識的設計、設想或打算,教師有意識地將行為納入研究的框架,持續不斷地貫穿於教育教學活動的始終;其次教師在行動研究時不斷反思與積累中,難免形成對問題的新的認識,也難免會有新的因素介入研究,從而影響原有計劃的達成,教師行動研究時隨着教育情境的變化和教師認識的加深,行動也在不斷調整的。第三教師注重收集行動研究過程相關的資料,以備後續的反思、改進之用;最後教師對計劃、行動和觀察進行分析和思考,全面系統描述整個研究過程,進行理智判斷和評價,從而為下一階段的行動提供科學合理的研究方向。

總之,通過學習,我意識到只有研究型的教師才能勝任教育的改革和創新。當然要成為一名合格的研究型教師,對我來説任重而道遠。我將把參加這次培訓活動當做一次提升自己教育教學研究水平的契機,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養,在成為研究型教師的道路上不斷探索,不斷前進。

一年級教師讀書心得4

老師們!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共談了一百條建議,讀着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一看着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時我也經常這樣地抱怨。

一晝夜只有24小時,每天在單位工作的時間只有8小時,而且這8小時是排得滿滿的:備課、上課、批改學生的作業、輔導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還要時常接待家長、處理學生之間發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級的.環境佈置,完成大隊部的工作等等,已經是有點應接不暇,更何況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搞科研;晚上回到家還要忙着家中瑣碎的事情。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裏來呢?帶着這個問題與煩惱我仔細閲讀了這一章節。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對啊!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祕。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應當在自己所教學的語文這門學科中,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成為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讀《給教師的建議》,我想對自己及老師們説一句:讀書,能使你的知識變得更豐富,若干年以後,“教科書在你眼裏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hk/fanwen/duhougan/z5wmq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