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讀後感 >

《我們仨》讀後感範文

《我們仨》讀後感範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們仨》讀後感範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我們仨》讀後感範文

《我們仨》讀後感範文1

説實話,開始是以一種淡淡然讀楊先生的《我們仨》。這樣一本紀實文集,輕鬆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過的六十幾年歲月。從兩口之家的小甜蜜,到兩人去到牛津,在圖書的海洋裏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總也找不到什麼喧譁的聲音,找不出任何干擾項去打破這片寧靜,老人像是在輕輕的對自己言語,在親人墓前一起回憶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相繼過世的沉痛打擊下,楊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裏記錄着生活裏點滴記憶,也許這是她對逝去的人的最好緬懷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徑吧!

對於八十高齡的.鍾書夫婦而論,獨女錢媛的離去,讓老人的心從此成為了乾枯的老井。楊絳説:“生了獨女錢媛這麼多年,也就牽掛了這麼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牽掛了。”古人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髮人送黑髮人又該如何的哀傷?所幸的是,這個時候,還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總有一天,他們之間也必有一人要先行離去,風風雨雨相扶持着走過了這麼多年,而突然間要接受摯愛的永遠離去,從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沒有了一生中最牽掛自己的人、自己最牽掛的人,餘下的漫漫長夜,再多的風風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過。午夜從噩夢中驚醒,身邊已空無一人,那個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沒有回來。一個人守着孤單的身影,對着寂寞的枱燈歎息。

楊先生在文中不曾想把人生描繪得多麼壯麗,多麼繽紛,卻在不經意間告訴我們,她愛着她的丈夫,女兒,她有着普天之下女人所有的那份熱忱,那份牽掛。她的文字裏透出來的盡是黑白底色,年輕時候的含苞待放,大家閨秀,到老年時候的沉着堅毅。在這片田地裏,你何處去尋找市儈氣息?又有什麼比這無聲的坦然更有份量?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楊絳説:“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但是她還是願意“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因為她的心裏已經裝滿了“我們仨”的情和愛。

《我們仨》讀後感範文2

讀楊絳的《我們仨》,真的是一種享受,到今天為止,我讀了三遍,我是個平凡的人,我只想看他們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對於他們的生離死別我真的不忍心看,如果不是這本書我真的要忘了錢老和他女兒圓圓離開我們已很久了。錢仲書夫婦的低調和博學讓我衷情,而錢老的幽默和楊老的平和更是讓人生敬,一本書反反覆覆看了幾遍,可是我卻無法説出我的感受,他們面對困苦時的平靜,面對榮譽時的低調,為人處事只求無悔於心,錢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們一家人始終是樂觀的,無真是於平凡中顯出不平凡。對中國這個著名的'家庭的親情,面對他們的温暖與歡樂,滄桑與憂傷,面對書中簡單而樸白的文字,任何的評價都屬多餘,那種罕見的真情和達觀,在作者那裏是一種淡定自然,在讀者那裏卻常常禁不住潸然淚下。生活在回憶中的楊絳先生,可謂得了漢語的精髓,入了是讓人既心往之,又感慨萬千。

楊絳的文筆真的很優美寧靜,平凡家事國家大事從容而談,面對別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絲的恨,只是泰然處之。而前面兩節,三人走失在古驛道,採用虛實相間的手法,經夢起至夢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卻給了楊絳先生最好的回憶。從照片上看,楊絳不算漂亮;老年後,發現他們是如此得有夫妻相,般配,簡單地從楊絳中知道,他們家也曾處世交,於是結成親家,不管當時是否以愛情為基礎,這幾十年的風雨路程,他們相濡以沫,愛情是個什麼東西,終將被習慣於依靠代替,為他們的幸福所折服,不管經歷了多少的苦。

錢老是名人,而在楊絳先生的眼中只是一個平凡的人,一個丈夫一個父親一個兒子的角色,有幸相攜至老也不枉此生了。 好的書每看一次會有不同的感受,讓我對生活有了新的認識,真的要感謝楊絳先生! 祝願楊絳清靜地度過晚年,更祝他們仨再相聚沒有生離也沒有死別。《我們仨》我還會再讀下去,陪伴我一生。

《我們仨》讀後感範文3

看了《我們仨》這本書,我感受到的除了對作者文采的敬佩,更多的,是對那種懷念柔和、平靜的那種舒適的遐想。

剛開始,我看不懂這本書表達的是什麼,準確來説,是對其中那個“夢”似懂非懂,在這本書中,我分不清哪些是夢裏,哪些是在現實生活中,它讓我感到一片茫然。之後才明白,這是一家人親情的訴説與回憶。從懵懂突然感到了温馨,是那麼突然與迅速。

懷念與回憶中,作者沒有用筆尖表達出那種悲傷,也沒有對一些令人自豪的往事表現出激動昂揚,只是用緩和的語氣,緩緩訴説着一家三口的生活,平凡、温暖。

這本書看上去很厚,可是句子很簡短,訴説很自然,而更多的,是他們一家三口完美的照片,有隨着時間的推逝,一家人模樣的變化,也有三個人工作,各不相擾,鍾書正在添補他的華氏大辭典三個人的認真與對工作的目標與追求,夫妻倆互相幫忙對方理髮的温馨場面,讓人感動萬分。這只是一些生活照,甚至還是沒有色彩的照片,可是聞到的,不僅僅是書香,還有甜蜜的味道和温馨的'感覺。

作者追求的沒有那種壯志凜然,也沒有那種激烈奮鬥,而她更多的,是細節中表現出的星星點點,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片段,在我們眼中,只是家庭中的理所當然,也可能只是生活料理中的小佐料,可是在作者筆下,這些似乎都成了生活料理中不可缺少的大材料。她的素材就像貝殼中的生命體,當沙子進入時,它會用割傷自我的代價來不斷地磨練這顆沙子,讓它成為一顆珍貴的鑽石,而自我卻漸漸淹沒在大海中。

楊絳女士在這本書中,她沒有去評價自我的生活與家庭,也沒有去講道理,只是像講故事一樣講着講着,似乎這個故事一向在演着,沒有盡頭……她之後在幕後為她的丈夫錢鍾書默默奉獻着,她就像那個貝殼,慢慢被淹沒。這也説明了她對這個家的那份真摯感情。

讀了《我們仨》,是對此刻生活的滿足,更是對那種平凡的味道的流連忘返……

《我們仨》讀後感範文4

楊絳先生是錢鍾書的妻子。錢鍾書曾給她一個評價:“最賢的妻,最才的女”。作者楊絳先生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我們仨》第一部分為楊絳先生老年時的一個夢境,以“鍾書大概是記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個長達萬里的夢”拉開全文序幕。第二部分,楊絳先生用夢境的形式完整地記錄了這一“萬里長夢”,講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後階段相依為命的深刻情感,回憶了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先後離去的過程。第三部分楊絳先生採用回憶錄的寫法,從生活裏的每一件小事下筆,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女兒與錢先生相繼逝世。

書中,楊絳先生曾提到,1996年10月,患病的錢瑗已經非常衰弱,她請求媽媽,把《我們仨》的題目讓給她寫,她要把和父母一起生活的點點滴滴寫下來。躺在病牀上,錢瑗在護士幫助下斷續寫了5篇,最後都不能進食了,還在寫。楊女士見重病的女兒寫得實在艱難,勸她停一停。這一停,錢瑗就再沒有能夠重新拿起筆。1998年,楊絳的'丈夫錢鍾書逝世。一生的伴侶、女兒相繼離去,楊絳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體味。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92歲高齡的楊絳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家庭63年的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我反覆看過很多次《我們仨》,其中有一次是照着朋友的提示,倒着讀。先讀第三部分,再看一二部分,看起來省了很多精力。但是卻少了一些跌宕起伏的情感。楊絳先生痛失愛女和伴侶,她把那些撕心裂肺的歲月寫成夢境,樸素地講述着內心的傷痛。就像一位坐在我身邊的老者,講述着曾經的故事,讓人十分動容感慨。

人民網曾經評論,讀過《我們仨》的人,當忘不了裏面漫長得揪心的夢,“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她內心綻出的血泡像一隻又一隻“飽含着熱淚的眼睛”。

《我們仨》讀後感範文5

説起來有點慚愧,初次瞭解楊絳先生的時候,是先生逝世的那天開始。我在跟風的情況下買下了這本書,從大四看到現在,才寫下這篇文章。拿到這本書時,我瞬間被這本書的封面吸引,土黃的色的封面,簡單的書名加作者的名字就是封面的全部,濃厚的古典簡約的氣息是本人最喜歡的封面風格。

初讀《我們仨》,是在學校的時候,那時候挺多空閒的時間。先生敍述的語言看似平淡卻又直擊我的心靈,字裏行間體現了她與丈夫與女兒之間的感情深厚。一開始看的時候,覺得先生筆下的女兒應該是一個天真爛漫的小女孩,而楊絳先生自己應該還是一個對生活和家庭充滿希望和愛的年輕妻子才對。殊不知當我往下看的時候,原來那時先生年事已高,女兒錢瑗教授也已經是一個接近退休的大學教授了。在這裏我發現原來,在父母的眼中,自己的孩子永遠是一個孩子,永遠都覺得是那麼天真可愛,喜歡向父母撒嬌。其實《我們仨》期初是楊絳先生的女兒錢瑗教授寫的一些隨筆日記,目的就是在自己病中寫下家庭的回憶,結果只寫下了五篇就離開人世了。

在書本中,我們還可以瞭解先生與丈夫到牛津後的那些小事情,結識的朋友,包括家人的一生是怎麼開始的,書本都詳細介紹了一遍。書中的'內容着實打動了我的心,一家人的歡聲笑語似乎還浮現在眼前,每一句話都在告訴讀者:我們家庭很幸福很平凡。但是這個家卻在一瞬間消失了,先生的餘生是多麼寂寞。無法想象在丈夫女兒相繼離開的日子裏,先生是如何堅強的在這個世界上,帶着思念生活着的。

如今,先生已經仙逝一年多,應該在天堂上找到女兒和丈夫,一家人重新在一起了吧~感謝你們一家人給我們帶來了這麼多優秀的文學作品。也希望世間所有家庭都能幸福美滿的生活着。

《我們仨》讀後感範文6

淡淡然讀完楊先生的《我們仨》,終了也是淡淡然,再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相繼過世的沉痛打擊下,楊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裏記錄着生活裏點滴記憶,也許這是她對逝去的人的最好緬懷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徑吧!

“心上又綻了幾個血泡”這麼一個百歲老人一生又該綻起多少血泡,看着血泡一個個變大,最後噴薄而出,留下的可能才是痛苦之後的温情。讓我記起《湯姆叔叔的小屋》裏的一段話“當一種強大的`壓力把一個人壓得忍無可忍時,他就會立刻調動他全部體力和意志進行垂死掙扎,企圖掀翻這個重壓,由於這個道理,痛苦達到最高潮之後,退潮時往往會給人帶來喜悦和勇氣”。這生離死別帶給楊先生的除了深秋的悲涼,還有什麼? 《我們仨》這樣一本紀實文集,輕鬆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過的六十幾年歲月。從兩口之家的小甜蜜,到兩人去到牛津,在圖書的海洋裏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總也找不到什麼喧譁的聲音,找不出任何干擾項去打破這片寧靜,老人像是在輕輕的對自己言語,在親人墓前一起回憶那逝去的日子。她不曾想把人生描繪的多麼壯麗,多麼繽紛,卻在不經意間告訴我們,她愛着她的丈夫,女兒,她有着普天之下女人所有的那份熱忱,那份牽掛。 然她的不同,除了書本,除了學生,除了家庭,其他的紛紛擾擾均與她絕緣,他的文字裏透出來的盡是黑白底色,年輕時候的含苞待放,大家閨秀,到老年時候的沉着堅毅。在這片田地裏,你何處去尋找市儈氣息?又有什麼比這無聲的坦然更有重量。

了不起的,是她在浪濤滾滾塵世間,瘦弱身軀下投出的堅毅,視野的寬廣,對知識的渴求,對任務的負責,對丈夫的肯定,對女兒的寬容,只在其內心擁有一顆淡然的心,不計名利,不求富貴,書香四溢,如入芷蘭之室!女人當有對生活如此之真誠,又何如收穫不了安然的晚年?

《我們仨》讀後感範文7

初讀楊絳先生的作品是《我們仨》。這部作品集合人生的辛酸苦辣,卻飽和着靜默淡然。

第一次翻閲《我們仨》時,是在冬天的一個午後,此後每一天都會在這個時候讀上幾頁,在清冷的燈下,或閒適中品談,或緊繃中放鬆,歡心的時光總是由許多個這樣的片段組成的。人生如一場在花海中穿梭的`旅行,這本書在03年時出版,已是楊絳先生的旅途末年。

《我們仨》的第一部分作為作品的序言,以“我做了一個長達萬里的夢”拉開帷幕。第二部分寫“夢”,楊絳先生以虛實結合的手法描寫了“我們仨”最後幾年的時光。文中最常提起的是驛道和古柳,這是她每天都要走一遍的道路,古柳似乎總是枯敗的,垂落的,不見任何朝氣。她日復一日地重複着這條道路,有時候會迷失路途,有過彷徨和慌張,卻從不見放棄和失落。我讀完這部分時,一抬頭已是淚眼婆娑,眼鏡上泛開了數片淚花。楊絳先生在晚年先後失去女兒和丈夫,這份痛苦在章末化成了一片枯葉,降落在了她三里河的家,卻也不是家,是客棧了。第三部分着重描寫了楊絳一家的生活瑣事。一個普通平凡的學者家庭,大家相守相助,相聚相離。

許是經歷了長達一個世紀的飄飄落落,楊絳的文字充滿了古典的韻味,十分恬淡,卻富有張力。那些規範在框架中的方塊字,彷彿組成一場場電影,擁有柔和的燈光和輕緩的配樂。錢鍾書曾為楊絳作詩追憶初次見面:“頡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靧洗兒時面,曾取紅花與雪無?”飽含深情,相濡以沫。生活中的小事在楊絳的筆下開了花,三個人像是一家人又像是好哥們,這樣的家庭大概是所有人都要懷念的。

做一個綿長的夢,追憶一個萬里人生。

《我們仨》讀後感範文8

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容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説明什麼,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説。但當我看到後面的內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後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閲讀的興趣。 楊絳的寫作風格和我以往見到的許多作家的風格不同,前一段時間我看餘秋雨的比較多,他的文章總是在表象中尋找內涵,尋找風景之後的,尋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還有許多作家羣起效之,結果卻都丟了自己的風格,又學不到他的“大”,所以餘秋雨得以聞名。而楊絳不一樣,她注重細節,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鍊。她不直接抒發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敍述,將那些她家裏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緻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這本書的內容我也比較喜歡,字裏行間滿滿的全是要溢出來的親情。我很珍惜親情,很愛我的爸爸媽媽,很喜歡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這本書的內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別喜歡。

楊絳的書我還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風格是我比較喜歡的風格。我從她的書中也學到了很多。的確,珍珠每個人都有,但是項鍊卻是珍貴的。因為許多人都對自己的珍珠視而不見,任它們散落,卻不會將他們串起來。所以我正在學,學會了串珍珠,就擁有了項鍊。

《我們仨》讀後感範文9

有愛的人是幸福的,可以感受愛並給予愛。我們享受過很多幸福,但究竟如何製造幸福?

愛!就是唯一的方式。

楊絳曾經寫過一本書《我們仨》。他記述了楊絳一生的伴侶和唯一的女兒,相繼離去,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體味。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美好的事物總會逝去,美麗但不能長久。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現在我們三個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温一遍,和他們再聚聚。”

《我們仨》字裏行間,透露出滿滿的都是親情。親情是什麼?親情就是愛!

記得有一年夏天,我出門買冰淇淋,這條剛改造好的大路,還沒來得及栽上行道樹,根本無避蔭處。太陽毒辣辣地照下來,地面的熱浪又反上來,馬路上像烤箱似的,令人汗流浹背。

我看到前面走着一個女人和一個5歲光景的孩子。那女人的皮膚黑黝黝的,滿頭是汗,那個孩子穿着褲衩背心。母子倆沒有打遮陽傘,那孩子正在吸一根“棒棒冰”,有滋有味的。我突然發現一個祕密:那孩子一直走在母親的陰影裏。因為不論他怎麼走,母親都會迅速地調整位置,讓孩子躲進她的影子裏。到了一個路口,正遇紅燈。那女人招呼孩子停住,孩子便露到了太陽底下,那女人趕緊調整位置,孩子終於又被“籠罩”在了陰影裏。

有位司機也看出了緣由,他對着那對母子微微一笑。我也被這一幕感動了。那天的太陽很毒,但那對走在太陽底下的母子,讓我覺得無限美好。

愛,就是怎麼簡單,從現在開始,讓我們一起互相給予愛吧!

《我們仨》讀後感範文10

聽説過錢鍾書與楊絳幸福的學者家庭是不少人夢寐的理想生活。前些天,偶然在家中書櫃裏看到楊絳寫的《我們仨》,便隨意的翻閲起來。

書是楊先生在女兒、先生相繼去世後寫的,並不厚實的一本書,平平淡淡的字句,卻承載着為人妻、為人母的深切情思。

其實我並不喜歡這種味道的書,看了總覺得一股驅之不散的陰哩,淡淡的幽怨,悽悽的離情。人生最大的悲哀和無奈莫過於死別生離,一句“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愁斷人腸!

書從一個萬里長夢講起,看似無邊無際,其實都是現實生活在夢境離的真切反應。尤其是錢老一句:那是屬於老人的夢。不禁令我心寒,一個同樣的情景的.夢莫非亦將橫亙在我的暮年!

兩老相濡以沫、相首相助、相聚相失的生活令人心生嚮往。飄洋過海求學的艱辛,戰爭中輾轉相聚的艱難,以及某運動中的困難也在兩人間的生活瑣細中化作了輕描淡寫。也許人生亦不過如此,無論彼時如何輝煌或困窘,到時候也不過塵歸塵、土歸土。管你是王侯將相身後仍是一抷黃土罷了!於是佩服楊先生的生活觀:不與世求,不與人爭,安安靜靜過日子。

女兒圓圓是父母的乖寶貝。既聰慧又孝順且貼心,我想養女莫過如此。有了女兒做三,家就完整了,不僅僅是恩愛夫妻,更增加了父慈女孝,其樂融融。過往從小到大的家庭歡欣細事躍於紙端,成為楊先生反覆回味的幸福時光。

感人至深處是附錄裏圓圓和父母的通信,那時候正是三人最艱難的時光,三人三地,聚少離多,圓圓和父親都大概知道時日無多,彼此的牽掛不捨可謂字字催淚,就不再細説樂。

匆匆閲畢,無異看了一場人生離合。幾許無奈,若干希冀,唯祝願楊先生身體安好。

《我們仨》讀後感範文11

每天晚上睡覺前看上幾頁楊絳先生的《我們仨》,真的是一種享受,我是從第三部分開始看的-《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前兩部分我還沒看,我是個平凡的人,我只想看他們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對於他們的生離死別我真的不忍心看,如果不是這本書,我還真的忘了錢老和圓圓離開我們已久了。

我最衷情錢仲書夫婦的低調和博學,而錢老的幽默和楊老的平和更是讓人生敬,一本書反反覆覆看了幾遍,可是我卻無法説出我的感受,他們面對困苦時的平靜,面對榮譽時的低調,為人處事只求無悔於心,錢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們一家人始終是樂觀的,無論困苦與榮耀,始終寵辱不驚,真是於平凡中顯出不平凡。

我們仨讀後感5篇我們仨讀後感5篇

對中國這個著名的家庭的親情故事,面對他們的温暖與歡樂,滄桑與憂傷,面對書中簡單而樸白的文字,任何的評價都屬多餘,那種罕見的真情和達觀,在作者那裏是一種淡定自然,在讀者那裏卻常常禁不住潸然淚下。生活在回憶中的'楊絳先生,可謂得了漢語的精髓,世入了人生的化境,讀這樣的書,真是讓人既心往之,又感慨萬千。

一個不平凡的人,寫了一本平凡的書,卻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響,這就是楊絳和她的《我們仨》。20xx年度文學十大好書評選結果已揭曉:《我們仨》居首位。

看楊絳先生的書是一種享受。今天看完了全書,楊絳先生的文筆真的很優美寧靜,平凡家事國家大事娓娓道來,面對別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絲的恨,只是泰然處之。而前面兩節,三人走失在古驛道,採用虛實相間的手法,經夢起至夢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卻給了楊絳先生最好的回憶。錢老是名人,而楊絳先生的眼中只是一個平凡的人,一個丈夫一個父親一個兒子的角色,有幸相攜至老也不枉此生了。

好的書每看一次會有不同的感受,人過了30歲,對生活有了不同的認識。

《我們仨》讀後感範文12

如果不是小米媽媽的推薦,成媽很難想到去讀楊絳的這本《我們仨》,甚至連楊絳是何許人也都不知道。成媽僅用了不到一週的時間讀完此書,很是為他們一家三口相扶相守所感動,也為生命即將走到盡頭卻仍工作的態度落淚,為互愛的一家人失散而悲傷。

楊絳是錢鍾書老先生的愛人,錢鍾書是《圍城》的作者,他們唯一的愛女名錢瑗。此書是楊絳老先生於九十多歲後懷念已逝去的另二位家人作做。書中描述了她們顛沛流離的一生,但卻患難與共,相互理解與支持,同時堅守自己的信仰,沒有抱怨,積極的生活態度。雖然沒有華麗的辭藻描寫一家三人的品質,但字裏行間及一生事蹟卻透露着一種“春蠶到死絲方盡”的高尚品格。

很是為文末所描寫的一句話感動: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着煩惱和憂慮。

其實每個人的一生都如此,會歷經大起大落,會歷經生老病死,端看我們用何種態度生活着。用積極的一面看待人生,人生是快樂和幸福的;用消極的一面看待人生,則人生充滿不幸。其實現代社會,我們人人是幸福的,沒有飢餓,沒有戰亂,是和平發展繁榮昌盛的好時機,幾百年才一遇。我們處在這樣的`好時代,有什麼不知足的,又怎麼能不用一顆感恩的心去生活。

我心亦然。回想着自己曾經許下的願,為社會貢獻一些心力,去落後地區資助些生活困難的孩子。但總是為生活中各種雜事纏繞和困擾,將那些心願拋諸腦後了。等成成大點要去實施了,帶着他去去落後地區,體驗當地的生活,讓他明白他是幸福快樂的。

看完了《我們仨》,我也學到了很重要的一條,不要抱怨。其實人生中總會遇到合理或者不合理的事情,會被誤解,會被陷害,但沒必要抱怨的。今後我也要摒棄抱怨,用平常心看待得與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hk/fanwen/duhougan/z5wm9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