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讀後感 >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精】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精】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精】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

誰能想到工作穩定、家庭美滿的查爾斯·斯特里克蘭,忽然有一天會毫無任何徵兆地拋棄經營多年的生活而跑到巴黎?所有人都認為他是因為有了新歡才拋棄現下的生活,然而事實卻是隻為追尋自己的理想——畫畫而來到巴黎。進而開始了自己另一段幸福同時也伴隨着痛苦的生活。他一定是在某一個瞬間、某一個晚上發現一直堅持的、一直追求的並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而埋藏在心底的兒時的理想才應該是自己以後生活的全部。

我的朋友們,生活按部就班,平平淡淡,他們不再能帶給我驚喜,當我碰見他們,我知道,他們會説:老樣子;甚至,連他們的風流韻事,也平庸乏味。我們就像從終點返回到終點的電車,連乘客的數目扳指頭也能算出。生活被安排得如此井井有條,我不免有些驚慌。

平凡甚至平淡的生活不止存在於小説之中,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何嘗又不是如此。雖然現在的工作和生活條件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跑船歷來都是個辛苦差事。孤獨,寂寞總是會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伴隨着孤獨寂寞而產生的就是無聊。這種感覺是週期性出現的,到來的時候明明有大把的時間,可就是什麼都不想幹。

雖然船上工作有着許多缺點,但事在人為。你怎麼想,那你的'業餘生活就會怎麼過。打撲克牌、下象棋、唱歌等都是船上常見的娛樂活動。我不喜歡打牌,也不喜歡玩遊戲。唯一的愛好就是吹口琴,吹得不好,不過也沒什麼害羞的。與其説我喜歡吹口琴,不如説我更希望重拾當年因繁重學業而放棄興趣愛好,同時這也是一個打發時間、驅除孤獨寂寞的好方法。

房間是我的私人空間、移動海景房,而且不用還房貸、交水電費……買菜做飯等等交給大廚就行了。牀是我一個人的天下,雖然現在還有點小,但是我可以怎麼開心怎麼來!隨便滾來滾去、只是滾下牀摔得有點疼。打天下嘛,總是得付出點代價。從移動海景房可以看到或壯觀無比、或模糊綽約的日出日落,或水平如鏡、或巨浪滔天的各種海況以及雷霆萬鈞、瞬息萬變的天氣景象。在甲板上運氣好的話還能看到可愛、敏捷的小海豚甚至是身軀龐大的鯨魚。

凡事都有兩面性,如果你不能改變,那就不如想辦法去適應。當你走下舷梯,踏上回家的旅途時一定會發現原來每天過的平凡生活除了辛苦還有更多的是快樂和不捨。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2

這是一本探討夢想的書。講述的是一個證券經紀人思特里克蘭德為了實現自己年輕時候想要成為一個偉大的畫家的夢想,在四十多歲的時候辭掉了工作,拋棄了幸福美滿的家庭,放棄了優裕的物質生活,從倫敦出走巴黎,開啟了他的逐夢之旅。之後又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在這段時間,他過的窮困潦倒,從風光體面變得衣衫襤褸,過上了流浪漢的生活。他畫了很多的作品,但都沒有得到世人的認可,最終他病逝在了島上。在他逝世之後,他的畫作反而拍賣到了很高的價格,他的才華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雖然他的後半生過的十分的艱苦,但是他卻一點都不後悔當初的‘出走’。他對周圍的一切事物包括人都十分的沉默甚至是冷漠,但是他周圍的朋友們都很在他有困難時毫不猶豫的伸出援手,這或許是因為他身上的那股子勁感染了周圍的人了吧。雖然他生前貧困交加,碌碌無名,但是他一直都在為自己的夢想而努力,他一直都肯定自己的才華和能力,最終成為了一個鼎鼎大名的畫家。

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多則一百多年,少的也有幾十年,這日子説長不長,説短也沒那麼短。人生的價值到底體現在什麼地方呢?是用之不竭的財富,還是幸福美滿的家庭,還是為理想而奮鬥的活力四射的模樣。這個世界有那麼多的人,有很多人都在工作,但是有多少人所幹的事,所做的事都是自己有興趣的.呢?又有多少人為了生計奔波,在日復一日的勞累中丟失了曾經的夢想呢?筷子兄弟在《老男孩》裏這樣唱道:“當初的願望實現了嗎?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嗎?任歲月風乾理想,再也找不回真的我。”是啊,歲月帶走了那個‘真正的我們’,只留下了為生活奔波的‘木頭人’。

但是,我也在思考一些問題。我在想他這樣做是否值得?他為了曾經的夢想,拋下了一切,傷害了家人和朋友。我想假設一個‘如果’,如果他從二十幾歲就堅定自己會成為一個偉大的畫家的想法,然後立即着手去追逐自己的夢想的話,那結局會不會好很多。

人啊,一定要幹自己喜歡的並且擅長的事,不要等到年華逝去,才去追求你那虛無縹緲的夢想。追求夢想,承擔責任,關愛家人都很重要,不能夠顧此失彼。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3

在這個暑假之中,我讀了英國作家威廉毛姆的代表作之一月亮和六便士。

該書的創作背景是20世紀初的英國,主角斯特里原本是一名證券經紀人,生活條件優越,還有着幸福美滿的家庭,可就在一夜之間,他下定主意,辭職去了巴黎,住在破舊的閣樓之上,最終為了畫畫而拋棄了自己所有的一切,不管他人如何勸説,他仍是一意孤行,儘管如此,他受到了許多各種各樣的非議,但這並沒有使他放棄畫畫,最終他雖然沒有獲得事業上的成功,但在我看來他得到了精神上的富足。

很多人或許都會想這樣的.人是不是精神方面有問題,不願意過錦衣玉食的生活反而獨自一人過着孤獨貧困的日子,這樣的人如何成功?但斯特里憑藉着強大的毅力使得他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就連他去世後的畫作也都以價值連城。

在斯特里生命的盡頭,他要求他的妻子燒掉自己的壁畫,在讀者看來他多年的心血毀於一旦或許感到十分可惜,但我認為他這一生已經十分滿足了,他已經體會到了創作畫的快樂,他注重的是創作的過程而不是其中的結果,就如著名翻譯家傅惟慈老先生所説遍地都是六便士,卻唯獨他看見了月亮。

在我們的現實世界中,不少人都在理想與現實之中不斷地進行選擇,正如書名一樣,月亮代表的是高潔的理想而六便士則是一筆微不足道的小錢,或許大多數人認為人生中崇高的理想怎麼能和六便士相提並論,但事實便是如此,想追求自己的理想就必須有所取捨,就比如現在正在學習的我們,如果只為享樂,未來也只能為六便士不斷地奔波,如果現在努力學習,未來便有更大的機遇去尋找屬於自己的月亮。

人生的旅途很長也很短,每個人都有着屬於自己的未來去追尋自己的目標,這本書便告訴了我們:重要的不是你在追求什麼?重要的是你要知道自己在追求什麼能獲得什麼?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4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這部小説非常有意思,首先敍述手法就很有趣,以身為作家的第一人稱”我“,來回憶與死後才名聲大噪的著名畫家在生前的一些交集。

小説的描述非常寫實,很多回憶特意形容得不那麼確定,更增添了一種真實感。這就好像是仿古的畫,有了模糊斑駁的痕跡,更容易被人信服。我甚至還上網查,是否真的有“斯特里克蘭”這個畫家,因為拿不準這是一部小説,還是真實的回憶文了。

另外,毛姆將書中主人公斯特里克蘭的人物性格刻畫得異常鮮明,你在他身上總能感受到強烈的對撞與衝突。就像書名“月亮與六便士”,代表的是理想與現實、藝術與生活、社會與自我、感性與理智或者其他充斥在我們人生中的糾結選題,許多人會隨着成長,找到矛盾關係中的平衡,甚至妥協。

但已步入中年、生活安定、家庭美滿的斯特里克蘭,卻突然離家出走,只為了實現畫畫的夢想。這就好像心中一直沉睡的野獸,不知道是什麼因素使它突然覺醒,然後整個人就再也不受控制了,被這股莫名的力量攫住,發了瘋地往前跑,顧不上理會搞砸的'事情、周圍詫異的眼神,也顧不上窘迫潦倒的自己。

所以在旁觀者的角度看,斯特里克蘭應該是非常討厭的,他拋妻棄子、忘恩負義、自私冷漠、粗魯無禮。這樣一個人設,完全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隨着故事的發展,越是沉浸,就越能理解,他的世界,只有創作。

那是一種與生俱來的使命,裹挾着巨大的勇氣與魄力。

月亮很美,但義無反顧去追逐的,能有幾個?

讀完這本書,就像在內心平靜的湖面投下一顆石子,蕩起層層漣漪,讓你意識到自己曾經也是有追求的吧?或者意識到當下,噢原來有一天,我們還會這樣平淡無奇、了無生趣地度過一生。

這就是真實世界的殘酷,雞毛蒜皮終究打敗了你的天馬行空。

我們不時抬頭望一望月亮,低頭撿起六便士。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5

《月亮與六便士》的主人公是查爾斯·斯特里克蘭,故事講的是一個一心追求藝術的畫家,斯特里蘭德,他原本是名股票經紀人,有着美滿的家庭,在外人眼裏他是個成功者,但對他而言其實不然。於是離家出為了追求她心中的藝術、夢想,儘管他過的非常不好,最後病死在山林小屋中,但他也無怨無悔。

第一次看這個故事時,我感覺非常荒唐,無法理解主人公拋棄美好富足的生活,妻子與兒子,僅僅為了去實現兒時夢想去當一個畫家。但在我第二次翻閲的時候,我漸漸理解了斯特里蘭德的想法,正如書中的他所説“男人的靈魂在宇宙最遙遠的地方遨遊,女人卻想把他禁錮在家庭收支多賬薄裏”。如果説做自己最想做的事,做自己認為最有意義的事,生活在最喜愛的環境裏,寧靜淡泊、與世無爭,這難道是糟蹋自己嗎?與大多數的人不一樣的行為,就被定義為非正常人嗎?藝術沒有定義,應該尊重每個人的選擇,每個人的生活。滿地都是六便士的時代,只有他看見了月亮。那個理想、浪漫、純潔而無暇的月亮。

人活着的意義是什麼呢?是賺很多很多的錢嗎?我想應該不是!生活的意義大概是為了追逐心中的夢想,義無反顧,勇往直前吧!哪怕頭破血流,也只為了成就最真實的自己。

高曉鬆説:“誰都有苟且的時候,當我們低下頭去撿六便士的時候,也不要忘了抬頭去看看天上的月亮”。

我常常思考自己以後該追求怎樣的'生活方式,小時候喜歡月亮,現在喜歡六便士,常常在兩者中矛盾,但是現在月亮與六便士我都要,普通的生活與理想可以兼容,我努力工學習努力工作,依然阻擋不了我認識新的朋友新的事物,閒暇時光我仍然可以追求我的月亮。

對於理想和現實的博弈戰,永遠難做辯駁,因為你我三觀不同,價值觀互異。但無論你我選擇哪條路,既已選擇,那就頭也不回地、堅定地走下去。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中,我們容易被他人的光芒閃暈、被生活的日常擊昏,忘記了心中的理想,那個屬於自己的月亮,這是可悲的,我不希望在某天夜晚枕在枕頭上思考生活時,對現狀感到恍惚,對未來感到迷茫,而後環顧四周,心生悲涼,我要不忘我的月亮,我要在滿是六便士的路上矢志不渝的追尋那個屬於我的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6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銀行家司朱蘭人到中年,事業有成,為了追求內心隱祕的繪畫夢想,突然拋妻別子,棄家出走。可以説他瘋狂,執拗,冷血。但他深知:人的每一種身份都是一種自我綁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 在異國他鄉,他貧病交加,對夢想卻愈發堅定執着。他説: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 在經歷種種離奇遭遇後,他來到南太平洋的一座孤島,同當地一位姑娘結婚生子,成功創作出一系列驚世傑作。就在此時,他被絕症和雙目失明擊倒,臨死之前,他做出了讓所有人震驚的決定…… 人世漫長得轉瞬即逝, 有人見塵埃, 有人見星辰。司朱蘭就是那個終其一生在追逐星辰的人。

我們一看到書名,可能就會感到疑惑:為什麼是這個名字,它有什麼深刻的含義嗎?我看到這本書的'時候,覺得它充滿了神祕感。我對它的書名感到非常的疑惑,百思不得其解。然後我看了譯者傅惟慈寫的譯本序,他這樣理解:“六便士是英國價值最低的銀幣,代表現實與卑微;而月亮則象徵了崇高。兩者都是圓形、閃閃發光的,但本質卻完全不同,或許它們就分別象徵着現實和理想。”

毛姆説:“世界上只有少數人能夠最終達到自己的理想。我們的生活很單純、很簡樸。我們並不野心勃勃,如果説我們也有驕傲的話,那是因為在想到通過雙手獲得的勞動成果時的驕傲。我們對別人既不嫉妒,更不懷恨。唉,我親愛的先生,有人認為勞動的幸福是句空話,對我説來可不是這樣。”

汪國真有詩歌説:“有一個未來的目標,總能讓我們歡欣鼓舞,就像飛向火光的灰蛾,甘願做烈焰的俘虜……”繪畫對於主人公來説,就是那個能讓他心甘情願做俘虜的目標與理想。

本書的作者毛姆具有敏鋭的觀察力,善於剖析人的內心世界,讓讀者品味人物的性格與特點。他的筆鋒就像是一把手術刀,能夠挖掘出人物內心深處的思想活動。他秉持着一種冷靜、公正的態度,從不指責、抨擊人物的缺點,而是把思考的空間留給讀者,讓讀者自己去判斷、理解。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7

看完很是震撼,雖説早就知道是以高更為原型,也沒先去了解高更本人,從未知的角度,抱着好奇之心去了解小説主人公,在翻閲的過程中也找出與文章內容契合的高更作品細細體味,在作者描述下的他的精神世界和他的作品感受到斯特里克蘭(高更)的偉大!

其結局並不讓人意外,作者前期描述的對話和對斯特里克蘭內心世界的揣測預示了那座海島,星辰,大海……以及斯特里克蘭悲慼而偉大的死亡。

很有感觸,可以説是理想與現實的較量,我總結是靈魂與世俗的較量。作者描述的那種無形的力量,邪魅纏身,很神祕很有力量,是一種執念,最讓我感到印象深刻。

在讀的過程中,精彩之處常常看其他人的評論和感悟,就像與許多人交流。有的人分析透徹有深度,有的人結合自己的生活感同身受,有的人憤憤不平,有的人同情理解,有的人觀點與我達成一致,有的人的想法我不苟同……完完全全讀下來,收穫很多。

看的很慢,平時坐車時,晚上睡不着的時候,排隊等候的時候……積累下來發現自己竟然能夠用這些零散時間讀完一本書,讀完這麼多字。真的是,很好啊。

《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6

毛姆在小説中深入探討了生活和藝術兩者的矛盾和相互作用。小説所揭示的逃避現實的主題,與西方許多人的追求相吻合,成為20世紀的`流行小説。

“毛姆以高更為靈感所寫的小説《月亮和六便士》,毫無疑問杜撰超過事實。”“在接下來的十年裏,高更認為他最終能夠享受成功的果實,讓一家人團圓。”對比小説與現實可以發現,高更對繪畫的追求有其因果關係和過程發展,而思特里克蘭德的出走則非常突兀和過於激烈,再加上作者利用虛構的情節和敍事手段上的技巧,就塑造了一位不通人情世故和不食人間煙火的所謂純粹意義上的藝術家。比起高更的出走,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的出走完全不符合現實的邏輯,對於讀者來説更是不可理解。其實這裏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可以説明毛姆如此寫作的目的。即毛姆自我慾望的虛擬滿足。

六便士是當時英國貨幣的最小單位,有個朋友跟毛姆開玩笑説,人們在仰望月亮時常常忘了腳下的六便士,毛姆覺得這説法挺有意思,就起了這個書名,甚是開玩笑的語氣。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則是現實的代表。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8

終於讀完了這本書。

好像每年年底的時候才靜的下心讀書,這可真是有點糟糕呢。

讀之前其實聽過很多關於月亮與六便士的探討,大家都在説關於理想與現實的選擇。但其實我在讀的過程中,看到的更多的關於人性的探討。以前沒有讀過毛姆的書所以不是很瞭解他的寫作特點。但在這本書裏我看到的是矛盾。毛姆寫人真的很厲害,寥寥幾筆就活靈活現。斯朱蘭,德克,人性的矛盾在他們身上體現的非常充分。斯朱蘭極具繪畫天賦,極具個性,直率灑脱——作為旁觀者也許你會這麼認為。但你若是與之親近,而你只是我這般的俗人,你大概會覺得他自私冷漠不識趣,遊手好閒不務正業,拋家棄子,對德克的`好忘恩負義。德克也同樣如此,是的,作者筆下的他雖然繪畫才能一般但是眼光獨到,他很早或者説是最早發現斯朱蘭是天才,同時他又很惜才,對斯朱蘭照顧有加。可是德克的善良和同理心由於缺乏底線,讓人忍不住看不起。從不同的側面來看他們,他們的每一面好像都是人性的極端,當這些在同一個人身上體現出來,你會感到矛盾,但是很真實。天才與自私,善良與軟弱,多希望不是這樣的組合呀,可是偏偏人性就是複雜。而越是個性分明的人越體現出這種複雜。斯朱蘭筆下的其他人物,比如斯朱蘭夫人,布藍琪以及大溪地的那些女人們,毛姆幾筆就寫出了她們的特點,有很多書友覺得是毛姆對女性有偏見。對此我保留我的意見,畢竟我不曾瞭解過毛姆和他的時代背景,我更願意相信那是寫作需要,是為了突出斯朱蘭的人物特點。

書中關於斯朱蘭作品的描寫我有點get不到,我實在是藝術素養太低,見識太少,想象力又匱乏。希望自己以後多多增長見識多多接受藝術作品的薰陶,也許那個時候再來讀這段會有不一樣的感悟。書中大溪地的描寫確確實實的讓我羨慕了,彷彿桃花源一般,與我一直所幻想的地方几乎沒有差別。大溪地於斯朱蘭是歸宿,不知我的歸宿在哪裏。更不知是否能夠找到,是否有足夠的個性去尋找。

可斯朱蘭的後半生活的太純粹了。我只是個平凡的普通人。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9

書名:月亮與六便士

作者:[英]威廉·薩默塞特·毛姆

譯者:徐淳剛麥克安德魯上校煞有介事描述的那種浪蕩浮華,連個影子也沒有。斯特里克蘭把椅子上胡亂堆放的衣服扔到地上,讓我坐下。

趾高氣昂 夢想活在上層社會的可憐女人

“有人建議讓她當演員,我當然不同意。有名的劇作家我都認識,只要我張口,明天就有角色給她演。但我不想讓她和那些人打交道。”

欲情故縱 總得想點手段才能得到聽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而對於斯特里克蘭近年的生活,我故意不聞不問。我沒有表現出對他多有興趣,最終,我得逞了。他開始談論自己。但是,他的口才太差,這些年的經歷他講得含糊不清,所以許多地方我只能憑自己的想象來填補。對

沉迷於自己的精神世界 牛奶麪包??????又算是什麼呢

他完完全全過着一種精神生活,真是令人欽佩。

追求理想的人是這麼一副行屍走肉的狀態嘛?!

他走出來,帶上了門。在我的想象中,我看見斯特里克蘭把他的帽子往桌上一扔,坐下來,點燃了一根煙。同樣墜入情網,男人和女人的區別是:女人可以一天到晚談戀愛,而男人只有幾分鐘。

無知者無畏嘛!有限的生命對於我們來説是一種不可放棄與浪費的奢侈品。因為無知,所以探尋,因為探索,所以才慢慢的明白我們真正追尋的'生命的意義所在。人生的探索路上是孤獨的,這種孤獨誰又會喜歡?但是沒有這種孤獨與付出,又何來的幸福與快樂可言。這也許就是人活着的智慧,痛並快樂着!不然枯燥的生活又有什麼意義呢?

世界冰冷而殘酷。沒有人知道我們從哪裏來,到哪裏去。我們必須深懷謙卑。我們必須看到寧靜之美。我們必須隱忍地生活,這樣命運之神才不會注目我們。讓我們去尋求淳樸、善良者的愛吧。他們的無知比我們的知識更可貴。讓我們保持沉默,滿足於我們小小的角落,像他們一樣平靜温順吧。這才是生活的智慧。

當你的所作所為超出一般人的認可範圍之外,他們就是覺得你腦子有病,沒有個性

亞伯拉罕沒個性。”“上帝的磨盤轉得很慢,但磨得很細。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0

“月亮與六便士”,聽起來就像一幅驚豔絕倫的畫: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卻偏偏抬頭看見了月亮。那一瞬間血液的凝固又沸騰,一瞬間彷彿獻上了靈魂,肉體凡胎浮生百態都成了枷鎖。那該是怎樣刻骨銘心的驚豔與永恆,經歷了巫山滄海,滿目所及自此非雲非水。

於是思特里克蘭德拋棄了工作和穩定的生活,拋棄了家庭妻兒,寧願忍受別人的誤會與詆譭,忍受流離飢苦的生活,毅然決然投入了繪畫的懷抱。不,不是忍受,忍受者證明在其中獲得痛苦,但思特里克蘭德毫不在意,他的目光甚至從未在這些困苦上停留過一秒。他滿心只有繪畫,他説他必須畫畫,“就如一個人掉進水裏,那麼他游泳的好壞都無關緊要,他要麼掙扎,要麼被淹死”。他的決然到了一種驚世駭俗的地步。他説愛情是一種病,他只在某些時候才需要一個女人;他説孩子即便餓死了也同他沒有干係;他無所謂所有人的厭惡與鄙視;他不能忍受任何桎梏,清除所有阻礙,即便遍體鱗傷鮮血淋漓。

思特里克蘭德逐月而去。我同許多人講思特里克蘭德,而這些人中大多數批判他的不負責任隨心所欲,剩下的大多誠懇的表示了他的勇氣令人欽佩。

當我們用現實的眼光思考思特里克蘭德,其感受不會比讀完百年孤獨好上半分:譬如月亮離地球足足36.3萬千米,還得是在近地點的時候。

如果説“月亮”是毛姆用的一個比喻,那麼本體可以翻譯成理想,但它卻是高於理想的理想:你渴望在後花園的游泳池邊喝着86年的拉菲,同美人談論着康德;或者在世界各地舉辦音樂會,被人們稱為“現代的莫扎特”,都不重要,這些可能不是地上的六便士,卻充其量只算得上是樓頂的英鎊。月亮是生命的意義所在,是巫山滄海,是畢生所求,是刻在骨頭中的`。而泱泱四海八荒,上下近萬年,有多少人連生命中的月亮是什麼都不知道,遑論那剎那的驚豔與永恆。即便有幸得見,有多少人卻低下了頭,為了生活和家庭,因為恐懼與不安,寧願假裝沒有見過。那麼那麼多的人此生便沉溺於緩緩的溪流,無緣懸崖瀑布。

那麼,你可會棄了六便士,甚至英鎊黃金,一心逐月而去?只是在此之前,我只希望,能夠得見月的清輝灑滿青石的街道,像一幅美麗的畫兒。

睡前想:你可會棄了六便士,甚至英鎊黃金,一心逐月而去?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1

“我們每個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獨的。每個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鐵塔裏,只能靠一些符號同別人傳達自己的思想;而這些符號並沒有共同的價值,因此它們的意義是模糊的、不確定的。我們非常可憐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財富傳送給別人,但是他們卻沒有接受這些財富的能力。因此我們只能孤獨地行走,儘管身體互相依傍卻並不在一起,即不瞭解別人也不能為別人所瞭解。”

第一次看到《月亮與六便士》這個書名的時候,其實並沒有怎麼在意,如果不經意間路過書店,也不會去買這本書,就連電子書都沒有瀏覽一下。即使在很多書友討論這本書的時候,事後也沒有太多的關注。直到那次在《一本好書》的話劇演繹中看到了這個故事。短短的話劇演繹就像在我眼前打開了這本書,一頁一頁的'翻過,慢慢的感受整個故事的發生。

作者毛姆用第一人稱的敍述手法,借“我”之口,敍述整個故事。故事描述了一個英國證券交易所的經紀人,本已有牢靠的職業和地位、美滿的家庭,但卻迷戀上繪畫,像“被魔鬼附了體”,突然棄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繪畫的理想。通過這樣一個一心追求藝術、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藝術的產生與本質、個性與天才的關係、藝術家與社會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問題。

“月亮與六便士”--“理想和生活”,到底哪個更重要?其實是説不清楚的。有些人為了理想放棄一切,就像書中的經紀人,很多時候會讓人難以理解,就連毛姆都覺得不可思議,為此去勸解、去阻止。只有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夠如此徹底的放棄一切,為理想像發了瘋的似的埋着頭向前衝。也許就闖出了一片天地,尋找到心靈的歸屬;也可能撞的頭破血流,迷失在尋找的途中。

在現實生活中,安逸的生活可能是很多人會做的選擇;小人物有小人物的無奈,真的要放棄一切尋求夢想的時候,需要強大的毅力作為後盾。很早的時候網絡上就流行一句話“來一場想走就走的旅行!”很瀟灑,可真要這樣做的時候,往往有很多人卻做不到;一場簡單的説走就走的旅行都這麼難,更何況放棄一切去尋求夢想。這本書用一個故事引發了人們對擺脱世俗束縛逃離世俗社會尋找心靈家園這一話題的思考。簡單的故事卻給了人龐大的思考空間。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2

誰不曾有過夢想,夢想就如空氣,沒有它,生活也會嚼之如蠟,失去光彩。但可曾想過,如果你處於河流的中心,彼岸便是理想,但回頭現實卻在向你招手,此時,面對理想,你敢不顧一切嗎?

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理想等同於幻想,因為有現實因素的束縛,理想也變得蒼白無力,也總會有人在你耳邊説,醒醒吧!別再做夢了。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力作《月亮與六便士》問世後,小説所揭示的逃避現實的主題,成為20世紀的流行小説。小説情節取材於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高更的生平,這也更加增強小説的'神祕色彩。

我喜歡“月亮與六便士”這個書名。墨黑般的夜空上,只有月亮能散發皎潔的光芒,月亮代表着高高在上的理想。而微不足道的六便士便是那現實。我們或許可以仰望月亮,感歎它的魅力而忽視腳下的六便士,但我們卻不能放棄六便士的生活而選擇整日仰望月亮生活。

此時我突然想起前段時間微博上有一張“高級白領放棄舒適的生活選擇在街上賣煎餅果子”的圖片新聞,雖然最後記者還原了事實真相,證實主人翁只是鬧着玩,隨手發的微博,但是此微博卻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都羨慕其有如此的勇氣,也表現出對現實的不滿與厭煩。

或許“自由自在地賣煎餅果子”是每個忙碌白領的夢想,説來卻好笑,這夢想如此小,然而面對現實的壓力,我們卻連實現這一個小小夢想的勇氣都沒有,因為我們還有房貸沒還,生活還得繼續,高工資不能放棄。

小説中,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原是位證券經紀人,人屆中年後突然響應內心的呼喚,捨棄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與土著人一起生活,獲得靈感,創作出許多藝術傑作。那股為了理想而不顧一切的勇氣讓人豔羨。我也常常思考,為何理想總與現實對立?為何現實總是會束縛理想的翅膀?我們不能改變現實,那麼就改變自己吧,找一個現實的理想,或者説找一個現實的目標,免得可望而不可即時生髮的無線失落感。

理想與現實就如愛情與麪包,或許只有睿智的人才能處理好兩者的關係。只是,我還是很羨慕,那種為了理想而不顧一切的勇氣,那樣的勇氣是我沒有的,卻始終找尋的。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3

《月亮和六便士》是毛姆的一部非常著名的小説。它有很高的聲譽,就算沒有讀過的人,也會大概知道它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偽文青們都很喜歡的一本書。

看完後,我被裏面那幅美妙的畫面所震撼了。在我讀它之前,我認為這本小説的主人公是一個可愛的年輕人,他為自己的理想奮鬥了一生,卻依舊很窮。我認為,至少是一個善良和純潔的人。然而,看了這本書之後,才發現主人公是一個脾氣暴躁和粗魯的大叔。而這位大叔是以著名畫家高更為原型的。

大叔早年的生活其實是一個典型的“成功人士”,六便士的生活似乎有點低估了他的社會地位。然而,也許正是這種對比讓這個角色與眾不同。第一個對比是大叔的年齡,他不是一個剛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而是一個有着令人羨慕的居家男人。對於這樣一個人來説,放棄一切去追求遙不可及的“月亮”似乎有點不可思議。第二個對比是大叔的社會地位。如果他一無所有,我可以想象這是一個被逼到路盡頭的人是怎樣的涅槃。但是成功和快樂的人可以從頭開始,而不用擔心“成本”,這是需要多大的勇氣?

我沒有研究高更的真實歷史,小説中對真實世界的描述有時牽強附會,卻還是讓我感到真實。也許,真相併不是這部小説的初衷。雖然這個天才有非凡的天賦,但就我個人而言,我不喜歡他。儘管表面上不負責任,對家庭帶來了傷害。而我最討厭的是他對朋友的態度。

我忘了唯一崇拜他的朋友的名字,我們就叫他小胖吧。小胖也是畫家,看了他的畫後,很珍惜。男主雖然脾氣暴躁還沒有禮貌和修養,小胖還是對他很好。

不幸的是,男主不但忘恩負義,還出軌了小胖的老婆。其實這一點邏輯我一直覺得小説沒有解釋清楚,因為一開始小胖的妻子是很討厭男人的,對小胖卻很有愛心。後來莫名的被一個男人吸引了。

或許,一千個人讀同一本書都有不同的感受吧!這就是我在看這本書的一些感受。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4

看過《月亮和六便士》後,我一直篤信作者毛姆不僅是一位偉大的作家,而且也是一位很偉大的心裏學家。儘管在此之前,同時在此之後,我並沒有看過有關毛姆的簡介,我的這份篤信我是很堅定的。這本書對人的心裏的細節描寫及為何會產生這種心裏的分析,讓我十分震撼,以至於我到現在心中翻起的那份波浪還沒有得到平靜,甚至是連語言這個我最為熟悉的東西我都不知道如何説了。儘管這本書給我帶來這麼強大的震撼,以至於我都不能好好的説話,但是我還是覺得應該寫一下自己的感受。

看完整本書後,我最大的感觸是“我”認為查爾斯。思裏特克蘭德尋找到的不是自己,而是一個新的靈魂。對這句話,感觸頗深。一直以來,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在告訴我要做自己,要做真正的自己。於是我以為只要我做到了自己,顯示出自己獨特的個性與才華,我便可以一鳴驚人,成為萬眾矚目、名留史冊的人物。可是當我看見這句話的時候,我突然明白事情似乎並不是自己想象的.那麼簡單。“我”親身經歷與感受到了斯特里克蘭德的事蹟與存在,“我”看着他拋棄妻子,看着他又如何傷害對自己最真的朋友,這樣一個未被社會傳統價值觀的人為何能夠取得這麼偉大的成就?心中很震撼!

通過作者不斷的記述並且引起潛意識的問題,我突然意識到一個偉人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偉人,他在成長中必須要做一些違背社會道德的事情,他們拋棄以前的生活基礎,被人們認為是個不折不扣的瘋子及社會道德敗壞的人。但是他們在做這些時候,早就已經忘卻了社會道德對他們的審判,他們心中有的只是一個新的靈魂。但是這個新的靈魂在他們剛拋棄以前生活基礎的時候,還沒有成行,還不足以讓這個新的靈魂發揮到讓世界為之震撼的地步。於是他們需要繼續磨練,需要在社會裏面輾轉,尋找一處真正適合他們新靈魂居住的地方。這樣他們才能創作出不朽的價值。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5

《月亮與六便士》中有這麼一句話:“追逐夢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運,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頭看到了月亮。”

他,是斯特里克蘭。在四十七歲時,他放棄了原本作為證券經紀人的安定生活,毅然選擇了繪畫。他的生活也從平靜變得捉襟見肘、風餐露宿。在他死後,他才被世人知曉。

四十多歲的那天,斯特里克蘭以畫畫的原由與妻子分離。到了巴黎後,他一度窮困潦倒。但他認識了善良的斯特羅伊夫,他也是位畫家。斯特羅伊夫有一雙會發現美的眼睛,他尊重、珍惜斯特里克蘭。儘管斯特里克蘭嘲笑他畫技愚鈍,對他的善良關心毫無感激之情,斯特羅仍不計前嫌地關心照料他。當斯特里克蘭病重時,善良的斯特羅將他接到家中照顧,甚至讓自己的妻子委身照顧他,拿出家中積蓄給他買藥。結果,斯特羅的'妻子竟然和斯特里克蘭在一起了,並要和斯特羅一起走。可憐的斯特羅不在乎這段荒唐的事,依舊愛他的妻子,甚至提出要把他的房子給他們住。悲慘的故事總會以悲劇結尾,他妻子死於自殺,斯特羅也失去了精神支柱。

斯特羅的善良使他造就了懦弱的性格。他守不住自己的愛人,而對於不在乎自己的人卑躬屈膝。誰説善一定會有善報,我不禁對他的遭遇扼腕歎息。不過,斯特羅的出現為這本充滿揭露人性的書,多了一絲善良與純潔。

斯特里克蘭詮釋了一個亙古不變的道理:夢想什麼時候都不晚。

有些人為了夢想而放棄安寧的生活,也許會被認為是愚蠢的選擇。在某種條件下,做自己想做的事,過一種讓自己最開心的生活,自己始終處於寧靜淡中,難道就是生活成了亂麻嗎?

成為一名收入一萬英鎊的外科醫生,與一個漂亮的太太相依而命,這就是成功了嗎?

也許,成功取決於對生活賦予的意義,取決於對社會應盡的義務,取決於對自己的要求。成功並不只是單純的物質方面的成功,還需要更多的是精神方面的情感的昇華。我們不應為了世俗錢財權利富貴而低頭,去撿地上滿街的六便士,也應該學會脱俗,在精神上造就自己,望望頭上那最為皎潔的月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hk/fanwen/duhougan/wx349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