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讀後感 >

阿q正傳讀後感

阿q正傳讀後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阿q正傳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阿q正傳讀後感

阿q正傳讀後感1

今年寒假,我讀完了《吶喊》這本書,全書15篇小説中記憶最深刻得一篇小説是《阿Q正傳》。

《阿Q正傳》主要講了阿Q由於自身的缺點與生活並不寬裕,經常被別人欺負。他吃了虧後並不難過,自言自語來安慰自己“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經自己一安慰,阿Q就像贏家一樣高興地走了,繼續過他那快樂的生活去了……生活中,人總有力所不能及的時候,總有無奈的時候,關鍵是有沒有樂觀地面對無奈和及時安慰自己,這就是阿Q一精一神所提倡的。不要為無法改變的無奈而難受持久,否則會誤了今後成功的喜悦。相信大家小時候都聽過《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吃葡萄》這個故事,大家都笑話狐狸吃不到葡萄説葡萄酸,但有多少人能哈哈一笑後反思狐狸這種樂觀的'心態?如果它不是這樣安慰自己,非要吃到葡萄不可,相信第二天人們會在葡萄園外會看到一隻力竭而亡的狐狸的。就説我吧,別看我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土裏長的、水裏遊得能吃都吃,卻因為過敏體質而對羊肉敬而遠之。每當與別人一起去吃火鍋時,看別人把羊肉串吃的吧嗒吧嗒響時,我眼巴巴看着別人手中的羊肉串,心裏很羨慕,口水都要滴到碗裏了,那無奈感覺就像強大的獅子被蚊子叮死了一樣。看完這本書後,如果再遇到這樣的情況,我也會用阿Q一精一神安慰自己“羊肉串有什麼好吃的?還吃上火,白送我也不要”讓我們不妨學學阿Q,以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無奈,相信你會受益匪淺

阿q正傳讀後感2

今天終於讀了魯迅先生的阿Q,聽到人們談論的阿Q精神的時候總算不至於懵懵懂懂稀裏糊塗了。第一遍看了,看着看着就好像忘了。於是又看了第二遍。想到的對於阿Q 的形容詞,開始有蠢、笨、無知、愚昧。後來居然慢慢的'有疑問,有點想不通是環境造就了阿Q還是阿Q讓自己成為了阿Q。更多的是兩者都有,相互作用。當阿Q説自己是蟲豸時,阿Q安慰自己是第一個説自己是蟲豸的人,不知道這是不是一種逃避,其實自己是不想的吧,誰又説得清呢。調戲小尼姑時,阿Q聽到大家的笑聲於是調戲得更歡,後面想女人想成了魔怔,對一個老媽媽下手,被逐出趙太爺家。後“衣錦還鄉”,大家開始時不敢相信,嚐到甜頭爭相詢問,去趙家後傳出阿Q可能做了什麼的消息,大家也算得上作鳥獸狀散。最後阿Q因為四處巴結革命黨不成但是被當作革命黨斬首,一句都沒有唱出來,紛紛抱怨白跟了一趟,啥也沒聽着。不知道是阿Q一個人的悲哀,還是大家的悲哀。當外面也是一片黑暗的時候,你路過小黑屋,裏面有做夢夢見光明的人,是把他叫醒去尋找光明,還是任他睡下,又或者你也去小黑屋睡一陣子,不過要想到萬一醒不過來的結果。

阿q正傳讀後感3

《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部經典之作。這篇小説十分的短,但從幾個方面寫出了當時我們國人的靈魂,阿Q他有些卑怯,善於投機取巧,自高自大,狡猾。

阿Q是一個落後的僱農。作為一個落後的流浪的僱農。他的個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個性、心理活動和精神面貌不僅與趙太爺迥然不同,就是與王胡、小D等也顯然有別。正想魯迅先生所説的,阿Q有着“農民式的質樸,但也沾染了遊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搖船便搖船”。這不僅正面説明了阿Q作為一個流浪僱農的.貧困生活,而且從側面表現了阿Q從本質上説來那種勤勞、老實、淳樸的農民性格。當然,阿Q也有一些流氣,但這除了社會的影響以外,應該説主要是受了壓迫的結果。這些地方都很簡單,也很明顯,一般人也都承認的。一個難於解決的問題是:阿Q是一個農民,但阿Q精神卻是一個消極的可恥的現象,應該如何理解呢?這確實是一個矛盾。要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要從當時的現實社會和阿Q本身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上去找答案。 這就是我對《阿Q正傳》的一些理解,希望大家能批評!

阿q正傳讀後感4

今天,我看了魯迅先生寫的《阿Q正傳》,他筆下所描述的阿Q是舊社會所產的墮一落的中國人民的典型。

《阿Q正傳》主要寫了一個叫阿Q的流浪農民,他身受剝削和壓迫,處在社會的最底層。阿Q沒有家,只能住在土穀祠裏,每天只能給人家做短工。

我 有時候很可憐阿Q,因為他總是受人欺凌,而有時又很討厭他,因為他很不爭氣。對阿Q滿足於現狀,魯迅先生在文中的字裏行間都體現了他對阿Q的哀其不幸,怒 其不爭。阿Q每次被人打了之後,就幻想是“老子被兒子打了”,鬥不過假洋鬼子時他就把氣全都撒在了小尼姑身上,或挑釁比他更弱小的小D;這就是阿Q的“精 神勝利法”,即人們所説的“阿Q精神”。

説到“精神勝利法”,其實我也不該去嘲笑阿Q,因為我也有過這樣的經歷。例如有一次在學校,我跟 一個六年級的`學生因為打籃球爭地盤而吵了幾句,就開始打了起來,打得不可開交,你一拳,我一腳,可兇了!突然,那個人使勁推了我一把,我的腳沒站穩,重重 地倒在了地上,大哭了起來。隨後,那個人便溜之大吉了。我一邊擦眼淚一邊心裏想:“哼!太可惡了!不就是年級比我高,力氣比我大嗎,還比我矮大半截呢!説 不定年齡還比我小,弟弟打哥哥,不成體統!”現在想來,也覺得自己很可笑!

這篇《阿Q正傳》就是魯迅先生為解剖中國人的國民精神而做出的努力,反映了當時舊社會環境下一些中國人的病態。可悲的是,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這個病根依然未除。

阿q正傳讀後感5

《阿Q正傳》被公認為魯迅最優秀的作品,甚至有人用“只要是在中國有些文化的人,沒有不知道《阿Q正傳》的”來形容《阿Q正傳》的影響力的。而我本人也十分贊同這一觀點,在我上高三的時候,我的語文老師一年一共講了一篇文章,其他時間都用在總複習上了,而他所講的那篇課文,就是《阿Q正傳》,《阿Q正傳》的重要性可見一般。

《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的未莊為歷史舞台,以主人公阿Q的活動為線索,以批判阿Q的病態心理精神勝利法為重點來組織材料。在藝術創造的過程中,作者不但從中國的現實社會出發,以農民的實際生活為基礎,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着眼於辛亥革命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設計未莊這樣一個閉塞落後的江南農村,作為阿Q生活的典型環境。阿Q這個形象,既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説,《阿Q正傳》是辛亥革命時期農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舊中國勞動人民的奴隸生活的深刻寫照,也是中國近代民族被壓迫歷史的縮影。

小説集中塑造了一個充滿精神勝利的阿Q形象,這一形象不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時期落後農民的共同特徵,而且概括了當時整個中國人的某些人性弱點,揭示了國民的劣根性。無論從藝術概括的深度和廣度來説,阿Q這一形象都是高居於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切形象之上的。另一方面,其塑造形象的方法也是相當高明的,其精當的環境描繪,精彩的對話描寫,深刻逼真的心理表現,冷峻峭拔、含蓄精練又飽含諷刺的語言都讓人讚歎。可以説,《阿Q正傳》已經成為後人難以逾越的一座高峯,它的很多方面都是今人學習的一個典範。

魯迅對國民精神弱點批判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對奴性人格的批判,作品主人公阿Q是一個雙重性格的奴性人物。“見了狼,自己就成為羊;見了羊,自己又變成狼”,這是阿Q性格中最為突出的一面。在“假洋鬼子”、趙太爺這些“狼”面前,阿Q表現出空前的軟弱,乖乖地做“羊”了,任其欺辱。在王胡面前,阿Q雖然不甚服氣,並試圖獲得勝利,然而,在王胡真的動了氣同他打起來的時候,他又軟下來了,“君子動口不動手”,這是弱者的哲學,也是由狼變羊過程中的心理安慰。阿Q式的人物,就是這樣一種兩面人:“他們是羊,同時也是兇獸。”

阿Q,其實就是一個魯迅概念中的一個封建落後、思想愚昧的鄉村農民的典型形象,是魯迅把自己所要表達的中國農民的種種弊陋都集中到阿Q一個人身上,讓阿Q成為中國當時封建農民的典型代表。而魯迅對於鄉村生活的瞭解是相當有限的,更談不上是熟悉。而他對於阿Q這種“鄉村小户人家”,所採取的“與其説是建立在詳觀細察基礎上的具體描繪與刻畫,還不如説是藉助於有限的瞭解而充分發揮藝術創作所見許的推理與想象”。總的説來,魯迅在鄉下的時間不超過一年,當然稱不上是鄉下人,他所塑造的阿Q形象其實也就是個城裏人眼中的農民的典型。

阿Q在現實等級制度下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所以他在強、弱兩者間找尋一種平衡,以自己的主觀意識創造一種精神上的平衡。這,就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凡事都講究個度,精神勝利法也不例外。運用地得當,就叫“滿足”,而一旦濫用成性,則變成了劣根。

“精神勝利法”所帶給阿Q的,在阿Q自身看來,是值得炫耀的資本,是別人都沒有而惟獨自己有的值得大家都來學習的地方。但在其他有良知的中國人看來,則是一種巨大的恥辱,而魯迅想要通過阿Q的“精神勝利法”揭示的,其實就是整個中國國民性的弱點,中國人之所以會成為東亞病夫,就是由於這個軟肋在作怪。中國人向來以為自己地大物博,是天國,其他國家都是自己的附屬國,並且當英國大炮已經炸開中國的大門上,中國皇帝還不知道英國在哪,面積有多少,與中國是否接壤。當一次英國軍官邀請清朝大將福康安去參觀英國大炮,福大將軍卻拋出這樣一句話:“這玩意兒,想來沒什麼稀罕,看亦可,不看亦可。”當時中國人的自大心理恐怕已超出了想象。這與阿Q的“精神勝利法”卻有異曲同工之妙。阿Q也常常對自己不如人家的地方不顧一屑,照樣我行我素,自以為自己就是皇帝,只是皇帝生錯了地方,在我看來,煞是好笑。

精神勝利法無疑有它積極的一面,幾乎所有人都會通過遺忘或自我膨脹來減少焦躁感與自卑感,正如卡耐基所説“快樂的訣竅就是:如果你不快樂,那麼就微笑,假裝自己很快樂。”然而,當這種精神勝利法被濫用且不被轉化成物質勝利時,這無疑是消極的。阿Q的精神勝利法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一種根深蒂固的奴性,遭受壓迫而不敢反抗,甚至不敢正視自己的奴性,受到的壓迫必然以一種自我消遣的方式加以排解,長期依賴這種方式達到心理滿足則會引發物質追求上的惰性,這是阿Q最大的悲哀,也是當時中國最大的悲哀。

阿q正傳讀後感6

讀過的書不多,《吶喊》卻是其中最能帶給我能量的書,雖然只是一部短篇小説,但卻揭露了當時人性的醜陋,喚醒人們的良知,十分生動。

《阿Q正傳》寫的是一個叫阿Q的人,他是一個自欺欺人的人,雖然從表面上看,他十分樂觀,但他是一個沒有身份,沒有地位的人,許多人都會瞧不起他,把他看得很卑微。多年後阿Q有了自己的工作,賺了許多的錢,人們卻又對他滿着敬畏,這是種不良的社會風氣,對窮人唯打是罵。對有權有勢的.富人卻阿諛秦承。魯迅小時也是在這種環境下成長,家境富裕時被人尊敬,家境貧窮時,又被人唾棄。

封建社會就是這樣。阿Q是一個沒有身份,但卻是一個野心極大的人,他希望能成為大人物,被人們尊重、關注,所以,他也會為此大費周折,甚至不擇手段。那些大官員也是為了爬得更高,而亂殺無辜。這樣,就影響着社會風氣變得以大欺小,人人不平等。

《阿Q正傳》告訴我們:我們要用平等的眼光看世界,共享同一片藍天,共處同一個世界。生活中,會有許許多多的不平等,但我們不該抱怨,應該懷着愛與感激,像對待自己一樣對待別人,去發現別人的優點,而不是去嘲笑、侮辱。

魯迅先生寫《吶喊》,他吶喊的不是就人們心中的善良嗎?他想要改變人們的內心,他想要拯救人民。世界對我們來説有時是不公平的,但不要灰心沮喪,我們只有試着改變自己平等地對待他人,才能讓自己的心靈純潔善良。

讓我們懷着一顆善良有愛的心,善待他人,發現他人的美。

阿q正傳讀後感7

我讀起魯迅的文章來,還有些困難,理解並不十分透徹。可讀了《阿Q正傳》,我頗有感觸。

阿Q的一生是悲慘的。他永遠是被人欺負的對象,可是讓人忍俊不禁的是他總是“勝利”。阿Q是給別人做短工的,地位不高,而且總是惹到那些閒人,自然就少不了一頓打。那些人揪住他的衣領,在牆上磕上幾個響頭,不到十秒,阿Q自己反倒這樣想:“現在的世道,還有兒子打老子的……”然後便樂呵呵地走了。這就是阿Q所謂的“精神勝利法”。他窮得娶不上老婆,卻自吹“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這無疑是狂妄自大、自欺欺人。阿Q的得意之態、愚蠢愚昧在“精神勝利法”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然而阿Q更可笑,也更可悲的是他竟然和王胡比醜,比不過了還生氣,這充分説明了阿Q的生活無聊到了極點。從被人欺負後的反抗到怒目而視到自輕自賤,阿Q已經麻木了,這無不使人感到可悲與可憐。

在那個病態的中國,魯迅正是為了通過描寫阿Q,喚醒民眾們,使那些像阿Q那樣受壓迫的勞動人民改變命運,也正是為了拯救那時病態的中國。

阿q正傳讀後感8

《阿Q正傳》是辛亥革命時期農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舊中國勞動人民的奴隸生活的深刻寫照,也是中國近代民族被壓迫歷史的縮影。

阿Q,上無片瓦下無寸土,孤苦伶仃的寄住在土穀祠裏,只靠給人家打短工來維持生計。在他身上最顯著的特點是'精神勝利法”在那個時代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不僅是阿Q這樣的下層農民所特有的,也反映出某些國民性。

當時的統治者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依然自稱天朝,沉醉在東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國文明為全球所仰望,這不也和阿Q的精神勝利法如出一轍嗎?再放眼今朝社會在不斷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可是仍然有許多的阿Q不學無術且遊手好閒,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進,慢慢的墮落成為社會負擔,這些人既可悲又可憐。

在塑造阿Q這個典型的形象時,魯迅先生非常講情節的詳略,還特別工於諷刺手法和幽默語言。他的意圖可以這麼説:着眼於啟蒙,寫出舊中國的人生,主要是廣大受剝削壓迫的勞動人民的苦難悲憤而又愚昧落後的人生,希望改良這悲慘的人生,喚醒那沉睡的民眾。

阿q正傳讀後感9

看了魯迅先生所寫的《阿Q正傳》,我發現他筆下所描寫的阿Q是舊社會的—產生的墮落的中國人典型。魯迅先生用諷刺意味的手法寫出了人性的善良與醜惡。在這篇小説中,我印象最深的應該就是阿Q那“精神勝利法”,這是一個要不得的方法。“精神勝利法”是阿Q在遭受種種挫折後所發明出來的東西,其高明之處在於遇到困難就逃避,不想去真正地解決問題,不找問題根源所在,只能轉身就跑。

如果我們讀書用“精神勝利法”,就會在同學當中無法立足。而小説中的`阿Q為了減輕外來的壓力,他只能用自欺欺人的辦法來逃避現實,以自負來安慰自己,於是愈陷愈深,也使自己永遠活在自己所編織的美妙的虛幻世界裏。自己明明處於劣勢,但因為外在的種種挫折,無奈中,於是只用精神勝利法來取得心靈上的慰籍,但這畢竟是一種自我麻醉的辦法罷了,它並不會使自己更強。

阿Q的社會地位非常低下,沒有屬於自己的土地,他只能賣勞力生活,經常做短工,別人讓他幹什麼他就幹什麼,還要接受有錢人的欺辱,以及村裏人的戲弄,這個現象讓我十分氣憤,如今社會也有類似現象發生。

看完這本書,我體會最深的是:不論何時何地,我們應不要逃避現實,而是要敢於面對困難,—難。其實,這也是魯迅先生所想告訴我們的。

阿q正傳讀後感10

其實阿q沒有死,不用等十八年後一條好漢,隔天就冒出一個來。天下的好漢多得是,是死不完的。

其實阿q很久以前就有了,只是人們知其不道,而偏讓魯迅一不小心就道了出來。人們才頓悟,哦,原來我們中間有一羣這麼弱智的人啊?咦?我怎麼沒有發現呢。

其實阿q就是我們自己,當局者迷,騎牛找牛。

你敢説你沒有跟鄰居邋遢的.同伴撒尿斗遠?你敢説你沒有掀了女同學的裙還跟同伴吹噓幾天?你敢説你沒有遇見仇家大胖子的時候乖乖地由他魚肉?總之,你也是很阿q的,當局者迷,騎牛找牛,罷了。

很多人看了《阿》之後都無動於衷,還偷偷的笑隔壁的弱智,咦,真像他。

我告訴你,其實隔壁的弱智同樣在笑你弱智。

其實這也是魯迅的陰謀,你看文章的同時你也正扮演着男主角一號。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哦!原來我們都是阿q!都是一羣盲目自大,奴性十足,爭強好勝,忍辱屈從的阿q。而且看完了《阿》之後與自己對比完之後還大安旨意,説,哈哈!好彩!不是我。

我們擁有中華傳統美德,謙讓,誠信,勤勞,淳樸,互助,友愛,團結,我們不是阿q。

哈哈!

其實這是錯的,這些恰恰都是我們民族最應該追求的品性。

我們應該挺起來,挺起來吧,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我們已經軟了很久了,那些追求離我們已經越來越遠了。就好像足球,只有追到球你才能射出去,像我們這麼軟是追不到球的,更不能射出去!

阿q正傳讀後感11

《阿Q正傳》讀完了,《阿Q正傳》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正傳》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一無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儘管他“真能做”,但社會的'沉重壓迫和剝削,使他時時處於生命危機,受盡欺凌。他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渾渾噩噩,苟且偷生。被別人打時,他自我安慰説:“是兒子打老子。”他的“精神勝利法”可謂天下第一,阿Q是悲哀的。他並不懶惰,他是靠自我的勞動獲得食物的;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家,享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的。此刻,我們已經遠離阿Q那個時代了,但他那種“精神勝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一個膽小的人受到別人的欺辱,嘴上雖然不敢説,但心中必須是憤憤不平,在背後説那人的壞話,將那人罵得體無完膚了。阿Q的“造反有理”似乎也流傳至今。一個孩子看到父親吸煙,而自我卻受到了父親的管制不準吸煙,便覺得這個社會太不公平了!

可笑卻又頑固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存在於所有人心中……

阿q正傳讀後感12

通過讀了這本書,我不禁思考如今的社會情況。在魯迅筆下《阿Q正傳》中的看得人們、閒人們、大宗同樣有病。病差不多有四種:自私心、虛榮心、看客心和勢利眼。在書中,阿Q以為革命是為自己謀利益的有效手段,等於造反,等於搶錢。反觀如今,又有多少人忙忙碌碌,無非是尋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這便是自私心的表現。謀求個人利益不要緊,還要證明自己比別人強,於是,耳邊會經常聽見,我認識某個人非常厲害,就像阿Q所説那樣我們先前可比你們闊多了!接着你比我吹撞出火花,於是白眼相向甚至大打出手的場面也經常湧現出來。就像阿Q對小D和王胡,這便是虛榮心膨脹的病狀。真動起手來,像阿Q那樣求饒的並不多,算是比他倔多了。

但在公共場合起鬨的人、愛看戲的人恐怕是不少,這便是看客心。而勢利眼則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器官,看看現在社會中的典型現象,我們便對阿Q和趙大爺間的關係一目瞭然。諸多的阿Q病存在於周圍人羣中,有些風氣又如何不同於阿Q了,於是這就有了開頭的例子。

例如遺傳病也好,亞文化也罷,至少我們目前不能否認他們的存在。我們遠離了那個時代,但阿Q的病離我們似乎並不遠。

我想,似乎應該到了下猛藥的時候了吧!

我真心希望大家遠離這種病。

阿q正傳讀後感13

看了魯迅先生所寫的《阿Q正傳》,我發現他筆下所描寫的阿Q是舊社會的腐敗所產生的墮落的中國人典型,阿Q正傳讀後感感。魯迅先生用諷刺意味的手法寫出了人性的善良與醜惡。在這篇小説中,我印象最深的應該就是阿Q那“精神勝利法”,這是一個要不得的方法。

“精神勝利法”是阿Q在遭受種種挫折後所發明出來的東西,其高明之處在於遇到困難就逃避,不想去真正地解決問題,不找問題根源所在,只能轉身就跑,讀後感《阿Q正傳讀後感感》。如果我們讀書用“精神勝利法”,就會在同學當中無法立足。而小説中的阿Q為了減輕外來的壓力,他只能用自欺欺人的辦法來逃避現實,以自負來安慰自己,於是愈陷愈深,也使自己永遠活在自己所編織的美妙的虛幻世界裏。

自己明明處於劣勢,但因為外在的`種種挫折,無奈中,於是只用精神勝利法來取得心靈上的慰籍,但這畢竟是一種自我麻醉的辦法罷了,它並不會使自己更強。阿Q的社會地位非常低下,沒有屬於自己的土地,他只能賣勞力生活,經常做短工,別人讓他幹什麼他就幹什麼,還要接受有錢人的欺辱,以及村裏人的戲弄,這個現象讓我十分氣憤,如今社會也有類似現象發生。

看完這本書,我體會最深的是:不論何時何地,我們應不要逃避現實,而是要敢於面對困難,打倒困難。其實,這也是魯迅先生所想要告訴我們的。

阿q正傳讀後感14

今年寒假,我讀完了《吶喊》這本書,全書15篇小説中記憶最深刻得一篇小説是《阿Q正傳》。

《阿Q正傳》主要講了阿Q由於自身的缺點與生活並不寬裕,經常被別人欺負。他吃了虧後並不難過,自言自語來安慰自己“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經自己一安慰,阿Q就像贏家一樣高興地走了,繼續過他那快樂的生活去了……

生活,人總有力所不能及的時候,總有無奈的時候,關鍵是有沒有樂觀地面對無奈和及時安慰自己,這就是阿Q精神所提倡的。不要為無法改變的'無奈而難受持久,否則會誤了今後成功的喜悦。相信大家小時候都聽過《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吃葡萄》這個故事,大家都笑話狐狸吃不到葡萄説葡萄酸,但有多少人能哈哈一笑後反思狐狸這種樂觀的心態?如果它不是這樣安慰自己,非要吃到葡萄不可,相信第二天人們會在葡萄園外會看到一隻力竭而亡的狐狸的。就説我吧,別看我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土裏長的、水裏遊得能吃都吃,卻因為過敏體質而對羊肉敬而遠之。每當與別人一起去吃火鍋時,看別人把羊肉串吃的吧嗒吧嗒響時,我眼巴巴看着別人手中的羊肉串,心裏很羨慕,口水都要滴到碗裏了,那無奈感覺就像強大的獅子被蚊子叮死了一樣。看完這本書後,如果再遇到這樣的情況,我也會用阿Q精神安慰自己“羊肉串有什麼好吃的?還吃上火,白送我也不要” 讓我們不妨學學阿Q,以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無奈,相信你會受益匪淺。

阿q正傳讀後感15

《阿Q正傳》讀完了,《阿Q正傳》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正傳》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一無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儘管他“真能做”,但社會的沉重壓迫和剝削,使他時時處於生命危機,受盡欺凌。他用“精神勝利法”

我安慰,自欺欺人,渾渾噩噩,苟且偷生。被別人打時,他自我安慰説:“是兒子打老子。”他的“精神勝利法”可謂天下第一。

阿Q是悲哀的。他並不懶惰,他是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的;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家,享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的。

現在,我們已經遠離阿Q那個時代了,但他那種“精神勝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一個膽小的人受到別人的'欺辱,嘴上雖然不敢説,但心中一定是憤憤不平,在背後説那人的壞話,將那人罵得體無完膚了。

一位機關幹部受到上級領導的批評,心中一定想:“總有一天,你“下”了,我“上”了,你就會栽到我手裏……”

阿Q的“造反有理”似乎也流傳至今。

一個孩子看到父親吸煙,而自己卻受到了父親的管制不準吸煙,便覺得這個社會太不公平了!

可笑卻又頑固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存在於所有人心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hk/fanwen/duhougan/r9qjq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