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讀後感 >

瓦爾登湖讀後感【優秀】

瓦爾登湖讀後感【優秀】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瓦爾登湖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瓦爾登湖讀後感【優秀】

瓦爾登湖讀後感1

《瓦爾登湖》中沒有敍述什麼波瀾壯闊、曲折離奇的情節。羅梭用樸實而又富含哲理的語言向我們敍説他在瓦爾登湖的生活故事,書中有許多篇幅是關於動物和植物的觀察記錄。他在這裏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觀察鳥類、動物、花草和樹木的變化。

剛開始讀時,這些故事情節讓我感覺很枯燥繁複,看了幾頁我就萌發放棄的念頭。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説:“《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當我靜心下來的時候,我再次拿起這本書,去讀這神的思想!

梭羅先生的這種生活方式是隻身幽居在瓦爾登湖畔三年光陰,獨自一人伐木建造了小屋,並捕獵、耕耘、沉思、寫作,為自己營造了一個遠離城市喧囂的田園,他在書中這樣描述:“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他提倡儉樸生活,並不是讓我們要粗茶淡飯或是節衣縮食,而是想要讓我們多聽聽新的節奏,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價值,只是孤獨,恬靜,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他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的心裏呼聲。

他靜靜的卸載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他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淨水般澄澈。他讓我感到敬畏,他的生活是如此的簡單而又芳香撲鼻,雖然短暫而又意藴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而且是精妙絕倫,世上這樣的智者怕是隻有些許吧。

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

儘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儘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淘滌,按梭羅所説,到你的內心探險去吧!

如果你有時間,不妨也讀讀《瓦爾登湖》這本靜靜的書,走近那些偉大的心靈,聆聽智者睿智的語言,不僅讓你提高自我認識,多識大自然鳥獸草木之名,而且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感受,採集到生命的美果,從而獲得一種簡單、獨立、大度和充滿信任的生活,不斷走向更高的生命境界。

瓦爾登湖讀後感2

《瓦爾登湖》的作者是梭羅,這本書是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錢社會的討伐檄文,她讓我們在這個紛繁雜擾的社會更好地生活。梭羅本來想做個有所作為的人,然而在瓦爾登湖生活兩年後,他看破了這個世界很多東西,他感到人世的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個人的貪婪,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間多一處瓦爾登湖,人類就會多一條後路。如果要求一個人對生活無所求,這是苛刻的,但要求一個人對“所求”多一些節制,這是非常理性的……。

書中有描寫景物的句子更是讓人心曠神怡——湖泊是風景的最美麗和最富有表現力的特色。它是大地的眼睛,注視者朝這個眼睛觀看,就可衡量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度。在岸邊的`那些河生樹木,就是眼睛邊緣的細長睫毛,而四周長滿樹木的羣山和懸崖,就是懸掛在上方的眉毛。這些句子是如此的新穎,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兩年多過後,梭羅還是回到了自己本應該有的生活中去了,他説:他離開樹林,就像他前往樹林一樣理由充足。因為他還要過幾種別的生活,因而沒有更多的時間過那種生活。我們也要像梭羅一樣深入地生活,把生活的一切精髓都汲取出來,頑強地生活,剷除一切非生活的東西。讓我們去自由追求一種能夠使你沒有咖啡等這一類東西也行的生活方式,我們讓娛樂成為我們的工作,享受土地的樂趣,享受書本的樂趣。我們不要糾結於每天的成功,正如梭羅所説“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的日常生活的真正收穫,就像黎明或者傍晚的色調一樣難以捉摸,不可描述。它是一粒被抓住的小小的星辰,是我所緊握着的彩虹的一個部分”,相信聚少成多,終有一天我們會獲得成功。

讀完《瓦爾登湖》,確實讓現在社會那浮躁的心安靜了下來,因為她的句子是那麼的美妙,思想是那麼的強大。我們不要在煩囂的城市中失去了自己善良的本性,我們應該在自己的內心深處構建一個瓦爾登湖,讓自己的心靈在這湖裏像魚兒一樣自由地遊着,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讓自己能保持一份恬靜的心境。我們要擁有更好的想法,讓我們的前景明亮起來,我們不要總是生活在當前,我們要利用每一個落在我們身上的機遇,讓我們抵達成功的彼岸。

瓦爾登湖讀後感3

《瓦爾登湖》不太好讀的原因,我覺得李繼宏在翻譯這本書時,寫的序中的解釋很好。首先是梭羅大量的引用古代希臘,羅馬。印度和中國的典籍,缺少足夠的古典學知識的讀者很難領略,其次是書中出現了許多植物和動物,如果沒有一定的博物學基礎,那麼聯想出的畫面絕對是不夠完整的。最後就是作者很多的假設和推斷都是建立在超驗主義的基礎之上,如果沒有讀過其他相關作品,讀這個就很難從超驗主義的層面上去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意圖。

另外我覺得讀這個之前也應該對於當時美國的文化,個人主義,還有梭羅的生活有一定的瞭解。如果沒有這些基礎,我相信只要我們能用我們最集中的精力,平復心情直至內心坦坦蕩蕩,以一種心無雜念,心如止水的沉靜去閲讀去思考,也能感受到作者質樸的語言,美麗的自然美景,以及融在文字之中的人生哲學。

梭羅的這種生活似乎跟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有幾分相似。但梭羅和陶淵明是完全不同的“梭羅到瓦爾登湖去,並非想去做永久‘返歸自然’的隱士,而僅是他崇尚‘人的完整性’的`表現之一”。

當代散文家趙豐在《想象梭羅》中精彩的道出了二人的區別,他這樣的寫道:“他真的想做隱士嗎?為何不到人煙罕至的更遙遠的森林去?我的答案是梭羅是一個思想家,而非陶淵明般的隱士。陶淵明構建了桃花源,是想自得其樂,而梭羅呢?他卻是通過獨居來解析人類的心靈。他的清靜和陶淵明的清靜有着本質的區別。”是的,這兩份悠然或恬靜是不一樣的。而梭羅更叫我着迷。迴歸自然,回到自然中去,做一個自然中的人,一個自然的人,去感悟自然的妙處,領略自然的真諦,這是他一生的追求。他窺到了自然的堂奧,好像在笑,笑我們芸芸眾生。

梭羅致力於把日常生活的每時每刻變成藝術性的,一種審美的生活,它依靠的是自己:自己耕作,自己收穫,感受四季的變化,為春天的到來而歡欣,他傾聽,他真正體驗着自己,把美學貫徹到他的生活,他的寫作中,他説:“片刻的美好經驗比一座月亮一般高的紀念碑還要值得記憶”。他是從審美體驗中獲得真理和倫理。

瓦爾登湖讀後感4

反反覆覆地讀着梭羅的《瓦爾登湖》,真的很感動。他的文字是樸素的,但他的思維是獨特的。我確信那是一個睿智的老人。我明白他在瓦爾登湖獨居時年紀並不大,即便死去時也稱不上“老人”,但他卻給我一種唯有老者方有的廣博、沉穩和智慧的感覺。他與孤獨為伴,但並不消沉。他那麼熱烈地愛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遊並描繪着自然。他進取地探索着人與自然的關係,堅定地維護着自然的古典生態。他相信:人類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我的純美天性。所以熱情地謳歌着心中的女神——瓦爾登湖,這又何嘗不是每一個人心中應保留的一塊聖地呢

關於梭羅,我是很矛盾的。我在認定他有着老者的平和睿智的同時,腦中又時時會浮現出這樣的一個身影:一個孤獨的孩子,獨自漫步湖邊或徜徉林中,沒有驚慌,也不顯無助;看着那蓬勃華麗的`生長着一切,內心充滿着喜悦,似乎他也參與了創造,他也能夠隨之生長起來。那份自在自得讓他儼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斷不肯凌駕於萬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遠的孩子。

是啊,他是自然的孩子,但這不是一個對世界的新奇嘰嘰喳喳叫囂個不停的孩子。我常常驚詫於他的那份好奇與平靜。他靜靜地打量着一切,不管是喧囂的城市,還是靜謐的山林。他靜靜地思考,思考着人類偉大的創造力,也思考他們唯我獨尊的行徑。他是人類的尊者。他以一顆安靜而純粹的心靈,以一顆高貴而智慧的頭顱俯看着茫茫眾生。他在工業革命初期便預見到了一兩百年後的今日的現狀。他關懷着人類,又蔑視着人類。他擔心一切完美的事物都會隨着人們功利目的下的發展而消逝,瓦爾登湖也將要成為記憶之湖。甚至記憶都會淡去,直至不復記憶。

以前,我一向以為我能夠如梭羅般的生活。我甚至也在嘗試着那樣做,只可惜我生活在一個説不上繁華卻也絕非寂寞的小城。我無法弄到一塊屬於我的地,當然更不可能有一方真正的山水,除了把高樓的陽台安置滿各種綠色植物。儘管我生活素淡,在簡單中體味着生命的純粹,但塵世中凡俗事物依然能夠令我焦頭爛額;我喜歡山野,卻不必須能夠真正歸隱身田園。

梭羅是把瓦爾登湖當作情人來愛的吧。因為愛之深切,所以不容許破壞;而生活在禮貌社會裏的我們,無非是想保存着一種清野的夢幻慰安自我罷了。所以梭羅便具有了獨一無二的氣質和迥異於常人的偉大。

瓦爾登湖讀後感5

利用假期安靜的讀完《瓦爾登湖》後,有所有感觸。

“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真理是什麼?是我們一直追求的!只有心真的靜下來的時候,才能真正的領悟,細品《瓦爾登湖》除去那躁動的灰塵,披上那自然的清新。我想真理應該是熱愛自然,創造生活。

“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能心虛即我師。”這恰似這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梭羅就是在這裏進行了兩年兩個月又兩天的獨居生活。他記錄從春到冬的這一輪的風景,他的超驗主義實踐建立了一種與現代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對立的`簡樸方式,還原生活的原始狀態。他將自己放在一個杳無人煙的地方,他擁有的只有一個簡陋的小木屋,一張小小的牀,一張普通的書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紙,僅僅只有簡單的陳設,僅僅只是他執着的信念,僅僅憑藉着人對自然的慾望和熱愛,完成了這偉大的實踐,完成了這對自然的追求,完成了這本傑作,這不得不讓後人稱他為“自然隨筆的創始者”。在對世事的牴觸中,在對大自然的滿心歡喜時梭羅筆下的每個物體,都被賦於了生命的脈膊,就如《詩經》中的“靄靄停雲,濛濛時雨”一樣,即使雲雨也有了各自的喜怒哀樂,作者自然沉醉其中。

梭羅用自己的一生去詮釋什麼是淡泊。他的思想如一個個亮麗的水晶,感召着世人的心,讓人沉浸,心靈正被一點一點洗滌,靈魂正被一點一點安靜。淡泊是一種至高的境界,古往今來多少人去追求,但又有幾人能成功?梭羅就是一個偉大的實踐者。

梭羅親眼目睹,一個心靜知足的人,在那裏生活得宛若在皇宮裏一樣,生活得如此開心又如此心滿意足。 感謝《瓦爾登湖》給我帶來的精神支持。 《瓦爾登湖》藍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像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説:“《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閲讀,靜靜地讀,靜靜地思考。我想,從這個書上來説,《瓦爾登湖》是屬於大自然那純淨的心靈的。

迴歸自然的純潔,迴歸淡泊的境界休息就是盛宴,一切順其自然,最崇高的心靈,最能怡然自得。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間多一處瓦爾登湖,人類就會多一條後路。

瓦爾登湖讀後感6

當我讀完《瓦爾登湖》這篇文章時,我的心猶如大海般不能平靜。

這本書寫於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在當時的背景下,人們追逐利益,想盡一切的辦法來使自己,獲得更高的權利和更多的金錢。工業文明、喧囂社會擠壓着人類、侵蝕着人性。而在這個大背景下,畢業於哈佛的這位智着,他單身隻影,拿了一柄斧頭,進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他特立獨行,懷着一顆嚮往自然的心,寧靜地踏上了這段心靈的路基。而在這個被成為“神的一滴”的瓦爾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間裏,孤獨在思想中!

“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他靜靜的卸載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每次看他的書都是一種震撼,他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淨水般澄澈。他讓我感到敬畏,原來一個人的生活這裏是這樣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簡單而又芳香撲鼻,雖然短暫而又意藴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而且是精妙絕倫,世上這樣的智者怕是中有些許吧。

梭羅短暫的一生中,他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做生命的舵手,揚帆遠航。他認為: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所謂明天,即使時間終止也永不會來臨。使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於我們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才會破曉。來日方長,太陽只是顆啟明星。

他提倡儉樸生活,並不是讓我們要粗茶淡飯或是節衣縮食,而是想要讓我們多聽聽新的節奏,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價值,只是孤獨,恬靜,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

作者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的心裏呼聲。

去拜讀這本心靈的教科書吧!它會讓你不虛此行。

瓦爾登湖讀後感7

在這個人間四月天裏,我在瓦爾登湖畔,遇見梭羅。《瓦爾登湖》是本安靜書,安靜的能讓人窒息。在通往湖邊的小路上徜徉之時,我總是不自禁的想到陶淵明,那個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東晉隱士——不羈的性情,灑脱的胸懷,一篇洋洋灑灑的《歸去來兮辭》折服了多少古今性情中人。他們的淡泊隱逸,皈依山野,都是那麼如出一轍的自然,毫不做作。

他真實。他不要金錢,不要名譽,不要愛,他只要真實,真實到可以大大方方的承認自己孤獨,卻又樂於與孤獨為伴,享受其中;真實到可以從從容容的記下他的每一筆開銷和收成,絲毫不掩飾隱逸生活的拮据。他本身就像那沉靜的瓦爾登湖,溶溶的湖水,無意中卻坦然地映出了所有天機。

他自由。他的靈魂就像一陣風,在廣袤的原野上空翱翔,怎麼也抓不住。四時輪迴,晝夜交替,在他心裏,靜悄悄的成長已然了一種職業。

故此他那靜謐的時光深處,稜角分明。我不止一次的隨他那如風的`思想沉浸在大自然的包容力裏,總想抓住點什麼,卻只有一點星辰,一段彩虹。

他淡泊。他不飲酒,不吸煙,深邃性子裏永遠都帶着點可愛的叛逆。不參加任何選舉,不接受任何職業培訓,甚至拒絕向政府納税。他只是每天在享受着清晨全身細胞的深呼吸,他只喜歡去偷吃松鼠貯藏的乾糧,他只是習慣讓自己深深的迷失,然後再徹底的剖析自己。他的生活,是個多幕劇,永無結尾。

他簡單。他一直覺得過分追求細節是在耗費生活,所以他便成了一個獻身於思想和大自然的單身漢,沒有妻子,沒有孩子,沒有工作,沒有薪金,也從來不提及自己需要肩負什麼所謂的責任。他不忍讓大自然獨自欣欣向榮,他不願亦步亦趨地奢侈縱樂。從此,結廬在人境,再不念穹蒼。

從他告訴我善良是永遠不會失敗的投資;

他告訴我愛就是試圖去將夢想中的世界變為現實;

他告訴我如果不想走回去,就不要總回頭看;

他告訴我人猶如一隻浮標,任何風浪也無法使他沉沒;

他告訴我生命並沒有價值,除非你自己賦予他價值,沒有哪個地方有幸福,除非你為自己帶來幸福;

他告訴我要自信的在我所夢想的方向上前進,爭取去過我想要的生活,就可以獲得平常意想不到的成功;

他告訴我必須要活在當下,乘着每一個波浪前行,在每一刻找到我的永恆,除了這一生,我不再有別的生命。

瓦爾登湖讀後感8

1845年,拿了一柄斧頭的亨利大衞梭羅,孤獨地跑到瓦爾登湖畔,砍樹伐木,蓋起了小木屋。在自己親手建造的天地中,他默默地聆聽、感受、思索一切,以自然為師而又非遺世獨立,現實、向上的人生烈焰也時時在他心頭交織升騰。兩年的獨居時光給了他很多,付諸文字,便有了《瓦爾登湖》。

瑞士的阿米爾説一片自然風景是一個心靈的境界”,《瓦爾登湖》正是一個纖塵不染的心靈境界。它靜,太靜了。只有在紅日斜墜的黃昏以後,平靜躁動,心情神澈,開卷展讀,才能漸漸地進入這一奇妙王國,直至心神皆醉。

梭羅崇尚實踐和腳踏實地,於是他從基本的“經濟篇”開始,最終以“只有我們睜開眼睛醒過來的那一天,天才亮了”的日子結束,在他行雲流水的字裏行間,散發着大海的氣息與木葉的清芳,也透露出心底的灑脱與恬靜。梭羅散漫的文筆,不但能從貓頭鷹的號叫、康科德的鐘聲、田野與溪流中揭示出永恆的真理,而且也能將松鼠、山雀、鷓鴣的活動變成詩化的哲學。無論白晝“大地生長豆莢”之時,或是冬夜“臨湖畔聽冰裂”之際,梭羅總能帶領我們輕鬆地穿越“議論、偏見、傳統、幻想和表面現象的泥濘沼澤”,跳上我們稱為現實的堅實地面。一切景物描繪,優美細緻,清麗動人,像湖樣晶瑩,如鬆般蒼翠,擲地彷彿可叮咚作響。尤其是對湖四周景色的描繪更是令人傾倒,簡直是寫下來的幽夢了。

梭羅不是萬事不關心的閒雲野鶴。強烈反對奴隸制度、強調公民不服從權利的他,早已成為引導無數人穿越荊棘、登上理想彼岸的.行動與精神的導師。在《瓦爾登湖》中,跟着梭羅,能懂得生活中轉瞬即逝的美麗,感受到春天與黎明的朝氣蓬勃,也會不知不覺在他的熾熱信念中融化。

一生如此,“簡單而寵鬱,孤獨而芬芳”的梭羅,為世界文學史留下了這一本獨特的綠色經典,也為我們提供了一本難得的靜靜的書。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翻譯徐遲先生的譯筆優美傳神,與全書風格契合無間,奈何徐遲先生也於前年駕鶴西歸。品着這滿紙煙霞,想着梭羅、瓦爾登湖與徐遲,亦不乏“亦幻亦真難取捨”之感了。————存少輝

瓦爾登湖讀後感9

“你必須活在當下,乘着每一個波浪前行,在每一刻找到你的永恆。”——題記

在我意識到生命中只有一種東西屬於自己,其他都虛妄的時候,當我發現生活中有太多無足輕重的事情讓我感到厭倦的時候,我遇見了梭羅,遇見了他的瓦爾登湖。

打開這本書,只見瓦爾湖湖水不盡的漣漪在書的海洋裏盪漾,成排的松樹、楓樹倒影在湖中,大自然的清香從字裏行間淡淡地飄來,微醺着你的靈魂。

《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所以你的.心必須沉下來,要用一種樸素淡薄的心態去迎接它。

“我喜歡獨處,我從未遇到過比孤獨更好的伴侶了”,其實,孤獨並非就是將自己封鎖,與世隔絕,而是丟棄所有的浮躁、煩雜。因為孤獨靜處讓人得以安頓心靈,從而去思考人生,也許這就是梭羅選擇到瓦爾登湖旁隱居的原因。在梭羅看來,寧靜是靠近孤獨的最好方法,因為孤獨幫助你思考,引導你去認識自己。也只有寧靜孤獨下來,人才會思考自己。

現在,我們生活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有許多人過着奔波勞碌,憂心如焚的日子,內心感到空虛。其實我們生活不必如此。“讓我們該起牀時起牀,該休息時安心休息,保持安寧而沒有煩憂的心態——下定決心地過好一天”,別被如此湍急的漩渦吞沒,拋開各種細枝末節的事情,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梭羅説過:“我寧願獨坐在南瓜上,也不願擁擠地坐在天鵝絨的坐墊上。”這是崇尚自由的人理智的選擇,不願與別人爭奪,摒棄世俗。擁有一顆簡單而滿足的心,即使擁有的不是最好,但卻對握在手中的而感到滿足,如果一個人嚮往簡樸的生活,哪裏都是“瓦爾登湖”,這樣我們也會活得更加幸福和滿足,我們的人生也更加精彩。

“短暫人生因思想豐盈而完美。”在喧鬧的都市裏,保持一份心靈的純淨,我們就會在自己的人生裏獲得這樣恬然的生活姿態,讓心裏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淘濟,濾淨自己思想雜質,使生命變得更為深邃、純淨和美好。

評:梭羅有一顆孤獨而芬芳的靈魂,他選擇隱居,未必是讓我們每個人都選擇孤獨的生活方式,而是靜下心來,找到屬於自己的“瓦爾登湖”。梭羅也啟發了我們,生活有很多模式,不必格式化地一窩蜂地追逐大家都在追逐的東西,而忽略了一些能帶來真正喜悦的事情。那麼張同學,在這種樸素淡薄的心態之下,你所向往的十五六歲的生活究竟是怎樣的呢?能否在文中添上幾筆?

瓦爾登湖讀後感10

結束了一學期忙綠的工作,迎來了假期。好想感受伴着油墨的香味和雋永的文字入睡的寧靜,也許正是這種想往,使我想讀一本安靜的書,美國作家梭羅的《瓦爾登湖》就是這樣一本書。

這本書是屬於寂寞者的書,晚上一個人靜靜的看是最有感觸。作者用最細膩的文字,記錄了瓦爾登湖給他帶來的無窮盡的靈感,那些自然和諧的畫面讓人嚮往。一個人被自然包圍着,每天呼吸着新鮮的空氣,站在湖邊看着美麗的湖面,在別人看來這一切無非每天都是一樣的,但在作者敏感的世界裏,每天都是變幻莫測的,一陣風,一片樹葉都是與眾不同的,我始終相信所有的自然都是藝術,只是你不知道。這一切只能歸咎於人類的無知,然而梭羅是清醒的,他放棄這個世界的所有,而選擇到瓦爾登湖畔過隱居的生活。這是需要無比巨大的勇氣,但也由此可見他對於自然的熱愛是勝過一切的,他是自然的崇拜者和虔誠的信奉者。

在作者的`筆下自然的一切都是被賦予了生命,所以的生命都是值得被敬佩和尊敬的。所有的生命都能在自然中和諧的生活。在他的筆下那樣的世界是遙遠的,但也是真實的。只是我的的心被這個世界矇蔽的太久而不相信,這世界曾經有那麼一塊地方竟如此存在過。紛紛擾擾的人世間,我們就這樣昏昏沉沉的過着,既可悲又可憐。然而我們又能怎樣呢,這世界上像梭羅那樣自由的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人也只是少數的,然而大多數的我們,只是庸人,我們沒有梭羅那樣的勇氣。但我們決不能失去那顆追求自然的心,與生俱來的對自然的熱愛,永遠的保存着,不要丟失掉。

你能想象這樣的畫面嗎?我喜歡我的人生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座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這只是一個簡單畫面,然而我們是否曾那樣清醒的思考過,那樣仔細的看着日升日落,這世界太陽每天那樣習以為常的升起落下,我們又何曾看過日出和晚霞,我們抬頭凝望天空又是什麼時候的事呢?難道我真的很繁忙嗎?忙的連抬起頭的時間都沒有嗎?何曾我們想過,人生的目的是什麼呢?給自己時間和機會去思考和發現。世界很美很美,不要讓繁忙成為藉口,試着去體會。

然而我想梭羅的隱居也並不是一種刻意的追求孤寂平靜,這孤寂是從心發出的,孤寂的心催生了他深刻的思考,讓我們也能那樣學會孤寂學會思考更要學會發現這個世界的美好。

瓦爾登湖讀後感11

梭羅的《瓦爾登湖》是美國文學的驕傲,一百多年前,這個哈佛大學的畢業生遠離塵囂,來到康科德鎮的瓦爾登湖畔自力更生,在那裏自己動手蓋房子,自己動手種糧食和菜,寂寞地生活與思考,然後寫下這部偉大的作品。

1845年,梭羅扛着斧頭走進瓦爾登湖邊的森林裏,砍下高聳入雲的白松,建造了一個小木屋,又在附近挖了一個地窖,他花了四個月的時間,打造了這間湖畔小屋。梭羅以這樣的方式暫別文明世界,在瓦爾登湖畔體驗了兩年零兩個月的隱士生活。

“瓦爾登湖的風景是卑微的,雖然很美,卻並不宏偉。”

無論四時晨昏,春夏秋冬,瓦爾登湖都是如此美好。“湖上明淨的空氣自然很稀薄,而且給烏雲映的很黯淡了,湖水卻充滿了光明和倒影,成為一個下界的天空,更加值得珍視。”

隱居在瓦爾登湖畔的梭羅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在山水間凝神默思。“我喝溪水,喝水時我看到,它那沙底是多麼淺啊。它的汩汩流水逝去了,可是永恆留了下來。我願飲得更深,在天空打魚,天空的底層有着石子似的星星。”這些充滿哲學氣息的句子雋永清新。

他來到瓦爾登湖畔,聚精會神地種豆,有時候在小木屋前發呆,在湖畔靜坐,在森林裏慢慢行走,或者與林中偶爾遇見的樵夫聊聊天。

湖畔的植物異常茂盛地生長,當他坐在窗前時,看到鷹在林中空地盤旋,野鴿子在疾飛。一隻魚鷹在水面上捉出一個酒窩,便叼走了一尾魚。

秋季,他到河岸草地採摘葡萄,滿載而歸,慢慢地,北風開始把湖水吹涼,冬天來到,月色之下可以聽到狐狸爬過積雪,野兔子經常跑來跑去。

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是要有多麼安詳,才會將一棵棵雜草頑強地生長寫的出神入化,將深雪中的松鼠拖玉米的過程觀察的如此細緻生動。大概沒有誰,比他更能領會大自然給予人的精神方面的饋贈了。

在第三年的九月,梭羅離開了瓦爾登湖。季節並沒有因他的來到與離開而有片刻停留,而羣峯間的皓月依然照臨澄淨的.湖面。

大自然的沉默勝於一切語言,梭羅用兩年多的瓦爾登湖畔隱居生活,只為證明一個真理——只有簡單而安寧的生活才可以為人們帶來生命內在的覺醒。要珍愛這世間的一切,要尊重任何的生命,當然也包括我們身邊的一片樹葉或是一棵草。

讀罷,現實世界的焦慮不安在慢慢消融,平靜的內心泛起微微欣喜的漣漪,對於生活的希望、熱愛與滿足如同平靜的湖面泛起的波紋,盪漾開去......

瓦爾登湖讀後感12

1845年,28歲的亨利·戴維·梭羅借了一柄斧頭來到瓦爾登湖,在湖邊建築木屋,開荒種地,沉思寫作,與附近村民、湖濱山水、動物鳥魚一起生活了兩年零兩個月,過着自給自足的遠離工業文明的原始農耕生活。他用美元建造一個家,用美元來維持一週的生活,用6個星期的時間攢夠足夠一年的生活費用,其餘的時間則用來閲讀和思考。兩年後,他回到城裏,把自己兩年來記錄下來的見聞整理好,寫下了這本《瓦爾登湖》。

“我並不比湖中高聲大笑的潛水鳥更孤獨,我並不比瓦爾登湖更寂寞。我倒要問問這孤獨的湖有誰做伴?然而在它的蔚藍的水波上,卻有着不是藍色的魔鬼,而是藍色的天使呢。太陽是寂寞的,除非烏雲滿天,有時候就好像有兩個太陽,但那一個是假的。上帝是孤獨的,——可是魔鬼就絕不孤獨;我並不比一朵毛蕊花或牧場上的一朵蒲公英寂寞,我不比一張豆葉,一枝酢醬草,或一隻馬蠅,或一隻大黃蜂更孤獨。我不比密爾溪,或一隻風信雞,或北極星,或南風更寂寞,我不比四月的雨或正月的溶雪,或新屋中的第一隻蜘蛛更孤獨。”每每讀到這樣的句子,我浮躁的心靈彷彿是被一泓清涼的湖水洗滌乾淨了一般,變得平和與安寧。正如譯者徐遲先生所評價的`:“《瓦爾登湖》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心肺,動我衷腸。到了夜深人靜,萬籟無聲之時,此書好不晦澀,清澈見底,吟誦之下,不禁為之神往了。”可以説這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是一本屬於心靈的書,需要靜靜地閲讀,細細地品茗。作者梭羅用恬淡的文字,向我們描繪了一種“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讓我們體會了一回難忘的,純粹的自然之旅。身處現代社會中的我們往往喜愛大自然,嚮往大自然,想要遠離世俗的紛擾,遠離人性的複雜,放下苦悶和焦慮,迴歸自然。卻偏偏無法真正的將自己從高樓大廈、燈紅酒綠、物慾漩渦中抽離出來。難得有假期可以出行幾天,也不過是為了逃避城市的喧囂,找一塊休閒之地,暫時放下心靈的重荷,再去迎接新的重荷。或許,我們現在需要的,正是像盧梭那樣豁達的人生態度。多一分恬淡與灑脱,平靜一下自己的心,寧靜淡泊地生活一下,看看周遭的事物,想想人生的追求,也許便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瓦爾登湖讀後感13

讀了梭羅寫的《瓦爾登湖》,其中有這樣一段:"奴隸主拿出奴隸為她創造的十分之一的盈利給奴隸。也有一些人以做好事為名,僱傭窮人去他的廚房幹活。但是她們為何不自己去廚房幹活呢?這才是真正的做好事,你四處吹噓説,自己拿出收入的十分之一用作慈善事業,也許你該拿出十分之九才對,否則社會只能收回十分之一的財富。究竟財富所有者的慷慨,還是主持正義者的疏漏。" 雖然索羅的某些思想有一定的深度。但是關於他這方面的觀點,我是不贊同的。

首先他説的奴隸為奴隸主創造的十分之一的價值。咱研究一下,這個十分的價值是奴隸創造的嗎?我努力能創造十分的價值,他怎麼還能去做奴隸呢。

所以説這個十分的價值裏邊只有奴隸的十分之一,才是公平的。

我在中學的時候,學到經濟常識有一個概念叫剩餘價值。"剩餘價值就是資本家剝奪和榨取工人的利益"。那個時候我就非常質疑,這一個觀點。

如果一個人能帶領100個年收入萬的人。最終獲得年收入0萬的利潤。而這個領導者獲得00萬的利潤。那麼我覺得,這個領導者就是一個好人,這個剩餘價值是他應得的,是公平的。因為他的智商和能力和00萬的價值是相等的。只有這樣才是公平的。

行善並不意味着。領導者也要進廚房。他進廚房就是對她智商和能力的浪費。如果都去廚房的話,誰來發工資和養活他們。

所以,他這個都進廚房的觀點,我認為是很可笑的。

如果每個人都在廚房。或者是隻掙夠自己吃喝。並不能給社會帶來利益。也不能帶領其他人生活的.富足。社會的發展,靠誰?

我希望社會多一些能給他人帶來利益,能讓他人過上富足生活的人。而不是隻能自給自足,甚至靠國家補貼,還去恥笑那些為社會和他人帶來利益的人。

很多人的思維就是這樣,要窮大家一起窮是沒有問題的。如果有能力的人帶着大家都富起來。但是這個有能力的人賺的多的話,就會成為一個壞人。就會被這些人去唾罵。

我實在是搞不清他們是怎麼想的?

這種思維模式,大概也是導致貧窮的根源吧!

瓦爾登湖讀後感14

瓦爾登湖,梭羅的湖。——題記

《瓦爾登湖》寫於美國的十九世紀。那時美國繼政治獨立之後,精神、文化從歐洲大陸的母體脱離而真正實現獨立,可那也是個光怪陸離的時代。

大部分人過着沉默絕望的生活——所謂聽天由命即是根深蒂固的絕望。但其他清醒的人都懂得——沒有什麼能阻止太陽升起。與此同時,瓦爾登湖也迎來了一位急流勇退的朋友,他就是——梭羅。

他純粹而自由。兩年又兩月的獨處生活,難道不會感到寂寞嗎?梭羅不會,因為他早已和自己成了摯友。用文字描繪自然美的趣味,用心熱愛自然,他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卸載城市的喧囂,安裝原始的快樂——天作棋盤星為子,地作琵琶路為弦。獨處使他有了更多的時間來修煉自己,以真正的精神讀生活的智慧。

“我彷彿有自己的太陽、月亮和星星,以及一個只屬於自己的小小世界。”

他勇敢而豪邁。當人們竭力鑄造着自己金錢的桎梏時,梭羅卻在竭力丟棄物質。他反叛大膽地提出,一個人能夠放下的東西越多,他就越是富有。這不是要讓我們粗茶淡飯、縮衣節食,而是試圖用自己短暫的一生告誡我們——簡化物質的慾望,重視精神的空乏,減少對同類温暖的追求,騰出時間和精神來深入生命。

這是他別具一格的“節儉”之道,“我寧可總是保持清醒,而沉醉的方式是無窮的。”

這些如水晶一般通透的思想,梭羅還記錄了許多。終點即起點,四季輪迴正是生命的甦醒沉睡......

我們依然生活在一個浮躁不安的時代。物質高速發展,慾望空前繁雜。多少人成了生活的奴隸,一生是由失望壘成的城堡,甚至是由絕望築成的'城牆。與其這樣,為何不摒棄這些無價值的浮躁,還靈魂一份澄澈。儘管無法像梭羅一般選擇隱居,也給自己更多時間迴歸自然吧,它是令人寧靜、安心的。

我不得不將梭羅比作一棵樹,我們可以從樹的全部意義上來理解這句話——它不斷迸發的枝條,它的蓬勃向上,它努力扎進土壤深處的根鬚和承受陽光雨露的綠葉,尤其是它的獨立性。他可以仿若一棵樹般獨立自由,生長壯大,最終枝繁葉茂,純粹強大。一心一意去做一件事吧,我們應該成為我們自己,成為自己的梭羅。

合上封面,夜已深沉。我彷彿自那遙遠的湖中引來了一泓清泉,它悄然匯入我的胸膛,我的心中也有了一個小小的“神賜之滴”,它時刻讓我的心靈得到淘滌,讓心靈單純。

正如何懷宏先生在代序中所言,“世界上有多少個窗口,就有多少種生活。”我閲讀得還很淺薄,我還在塑造我的生活。

瓦爾登湖讀後感15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梭羅的代表作,這部著作也讓瓦爾登湖成為世界著名景點。打開書本,迎面而來的是一股簡單而又真實的舒適和寧靜,讓人暫時脱離市井迴歸自然,於無聲處徜徉於山水竹木之間。

這部作品記錄的是作者梭羅一個人在瓦爾登湖生活兩年中的所做所想。1845年春天,風華正茂的梭羅放棄了城市浮華的一切,獨自一人走進瓦爾登湖畔的森林深處,建造一座木屋,幾乎不藉助任何現代禮貌的幫忙,完全依靠自力更生和原始交換生活了2年9個月。書中大部分資料是作者生活中的瑣事,他是怎樣在瓦爾登湖畔用木頭建造小屋的,怎樣靠一點點微薄的收入來維持着簡單的生活,怎樣和來訪的過客交流並傾聽窮人們的心聲,怎樣測量湖底深度繪製地圖,怎樣去觀察螞蟻大戰、魚兒游泳。此外還有瓦爾登湖美麗的自然風光和小鎮的生活。字裏行間流露的是作者心中對瓦爾登湖的愛,對自然萬物的.愛,更是超越了浮躁的安靜。

書中總會時不時出現一兩句耐人尋味的話語,應當是作者深思熟慮良久才想明白的話。這樣的話雖然不多,卻總能在內心深處引起震撼和共鳴。一場柔雨,青草更青。我們的展望也這樣,當更好的思想注入其中,它便光明起來。、我們天性中最優美的品格,像果實上的霜粉一樣,是隻能輕手輕腳,才得以保存的、一個人如果能堅定自信地朝着他夢想的方向前進,努力追求他所向往的生活,最終他是能夠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的。、無論你的生活有多麼低劣平庸,都要應對它好好地過,不要躲避它咒罵它。這些飽含深意的話語總能引發內心深處的思考,帶給我們平靜和力量。他們有着一種啟迪的作用,告訴我們要珍愛這世間的一切,要熱愛生活,要尊重任何生命,包括我們身邊的一片樹葉或是一棵草。

此刻的生活中很多人可能已經不再有耐心去讀這些偉大的作品,在這樣一個快節湊的繁華世界,讀書好像已經沒有了意義。然而,有時停下匆忙的腳步去讀一些書,總是一種幸福,一種享受,一種收穫。

瓦爾登湖是我們每個人心中所向,是我們心中一份脱俗的寧靜,願我們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我的瓦爾登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hk/fanwen/duhougan/n6r81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