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讀後感 >

(經典)《活着》讀後感

(經典)《活着》讀後感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活着》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經典)《活着》讀後感

《活着》讀後感 篇1

最初我們來到這個世界,

是因為不得不來;

最終我們離開這個世界,

是因為不得不走

餘華

那麼活着的意義呢?作者説:“人是為了活着的本身而活着,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其他任何事而活着”。我不太理解。

福貴出生時便是富貴人家的少爺,爹孃疼愛,衣食無憂,長大也娶到了自己喜歡的姑娘。書中年輕的福貴對自己説:“憑什麼讓我放着好端端日子不過,去想光宗耀祖這些累人的事”。想來,能一生都過好好的日子倒真是不錯。

可人生哪有那麼便宜的事啊。且不説沉迷賭博的福貴終日不思進取,即便是拼盡全力生活的人,也難得過一生的好日子。

福貴的後半生是由小小的希望和苦難堆砌起來的。

賭博輸光了家產,搬進茅草房的第一天爹就去世了;還好家珍回來,一家人算是團圓了,福貴又在去給娘買藥的路上被抓了壯丁;一去兩年,從死人堆裏爬回來後,娘死了,鳳霞啞了;後來有慶上學,還成了跑步冠軍,卻沒想到給區長老婆獻血,被抽血給抽死了,這個區長還是當年的'戰友春生;

鳳霞算是運氣不錯,遇見了真心待她的二喜,風風光光的出嫁,結婚不久便懷孕,眼看着日子一天天的好起來,卻不曾想在生孩子時死掉了;女婿二喜也是個老實人,對福貴依舊孝順,一邊打工一邊還要照顧苦根,後來在工地發生了意外;苦根確實是一個命苦的孩子,一出生娘就死了,也沒過過一天的好日子,以至於吃美味的豆子吃到撐死。

光是這一件件的禍事就足夠讓人絕望,更不必説這一件件禍事前還有那一點點讓人温暖的希望。

“如果就在此刻死去,那也可以”,我一直這樣想着。

可福貴每一次都選擇了活下去,到最後只剩下自己和一頭老牛,他仍選擇好好活着。春生想死時,他説:“你千萬別糊塗,死人都還想活過來,你一個大活人可不能去死”。

福貴是一個敬畏生命的人,儘管他一直在面對生命的逝去。

我看書的時候,總會覺得作者殘忍得不留一絲餘地。相比較起來,電影温柔多了,鏡頭最後停留在談笑的飯桌前,給人極大的心理安慰。雖然在以後的日子裏,還是會有苦難,還是會有生離死別,但我知道,他們都會努力的好好活着。

我敬佩那些拿着悲情劇本卻依舊努力生活的人;敬佩那些過着重複日子卻依舊注重細節的人;敬佩那些生活在陽光中認真大哭大笑的人;敬佩那些無私奉獻的人,比如我們的爸爸媽媽。

他們是會發光的人,當我靠近他們時,感受到的是光亮和温暖。

那,我是不是也可以試着發光呢?

作者説:“活着就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把“忍受”換成“享受”是不是會容易許多。

《活着》讀後感 篇2

餘華,一位蜚聲國際的小説家,一位寫實中國的作家。他的作品都是滿溢智慧的寶石,《活着》是一部中國杯具史。福貴的一生在我看來是悲慘的,大半輩子多災多難,經歷身邊親人逐一離世。但從福貴的角度,他並沒有認為自我的生活是痛苦的,這點從福貴在訴説自我的故事時能夠看出,平淡而又質樸的講述,猶如看破紅塵的老僧。當看完這部小説時,我想到“好死不如賴活着”,但又總覺得還不夠,福貴身上不只有這些,但是又有種説不出來的感覺。我敬佩福貴,佩服他的勇氣,活着的勇氣。

福貴是幸福的,有一向疼愛自我的父母,有一向陪伴自我的妻子,有一向孝順自我的兒女,平淡是福大抵就是這個意思吧。福貴在我們眼中又是悲慘的,身邊人相繼離自我而去,他默默忍受生活帶給他的苦難,不曾向苦難屈服,所以我佩服福貴,最底層的小人物卻有着經受暴風雨一樣心胸。難以想象當我應對福貴曾遭受的苦難我會怎樣做,我想我不可能做的.比福貴好,可能在此中死了不明白多少回了吧。

在讀福貴時,我罵福貴年少無知,怒其不爭,終家財散盡,老父親也離世,我恨不得打他幾個耳光。我繼續讀着,福貴的家還沒散,他最後改過自新,為他的小家工作。“不幸”還是找到了他,一向陪伴自我的妻子被老丈人強行接走,一向愛着他的母親也身染重病。福貴沒有哀怨,依然努力地生存着。日子漸漸變好了,老婆為他在孃家生了兒子,兒子出生後的半年,妻子家珍回來了。如福貴母親所説是你的誰也搶不走,家珍就是他的。在這充滿期望的日子裏,生活還是那樣無情,母親重病垂死,自我被抓當兵,戰爭摧殘着人的意志,我們的福貴幸運而又艱難的活下來了,我想大概是他一向忘不了他的家吧。

大難不死的回來,一切重新步入正軌。在那充滿期望的田野上,家珍在田裏暈倒,苦難在這時候接踵而來。家珍的病無法治癒,兒子的意外死亡,女兒的難產,家珍無法承受這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也去了!這時候的福貴只剩下偏頭女婿和小外孫,他的頭髮全白了,臉上爬滿了皺紋。生活還不放過他,女婿在幹活時意外身亡,他最後和小外孫相依為命。讀到那裏,我幾次淚眼婆娑,感歎為什麼他要承受那麼多,為什麼老天一向不放過他,就算前二十年生活無度,但福貴所承受的也太重了。我以為老天會憐憫他,在他死後,外孫會為他收屍,我想錯了,大錯特錯!因為命運並非如我們所意料,外孫因他而死。福貴責備自我又老又蠢,害死了外孫。我看不下去了,我責怪老天太無情,也在回想福貴的一生,活着的意志,是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走的東西。還是忍不住看完書的結局,老牛福貴陪伴着福貴,老人和牛漸漸遠去。

讀完全書,回想幾天,“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應對苦難,應對痛苦,不管最後的結局如何,死亡或許能夠逃避,但活着的人已經是英雄。

《活着》讀後感 篇3

《活着》是一部講述從解放戰爭後期到七十年代末期是一位中國農民的苦難生活,書中的故事告訴我們如何去承受巨大的痛苦;其中也折射出眼淚的內涵和親情友情的可貴。作為讀者,我卻灑下了數不清的淚水,有感動,有憤恨,有同情,更多的是觸動我心靈的人生真諦。從此我知道了,活着如此一個簡單的字眼,卻承載着太多太多,更多的是滿滿的幸福感。

主人公福貴年輕時頑劣不羈,嗜賭成性,十年如一覺,他享受到了世間的温柔與富貴,棄家人的苦心勸説於不顧,終於將將家產全部敗光,隨之而來是父親去世,母親病重的噩耗。生活的殘酷與窘迫讓他徹底從虛無縹緲的夢境中驚醒過來,卻又被國民黨抓了當壯丁,經受過槍飛彈打的痛苦,在福貴心中,家鄉的月亮才是最圓最亮的。

有幸他於戰場上苟全了性命,正想回家好好生活,而破敗不堪的生活卻讓苦難繼續上演,親人們的相繼離世成為他心中永遠流血的傷口。

我無法想象他是怎樣用那雙佈滿老繭的雙手撥開一片黃土地,將親人連同自己的絕望埋葬在地下。暮年之時,與一頭老牛相守,在一抹燦爛的`夕陽中引吭高歌,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這正是對福貴一生的最佳詮釋,聽起來是多麼的淒涼與不堪。世間的温暖多情,冷漠與悽苦讓他留戀忘懷;動盪和苦難,平靜和快樂的一生正是我們每個人走過的一生,無需過多的解釋,只要好好的活着。

書中還有許多觸動心靈深處的情景,想起年僅12歲的鳳霞被父親送到富人家做傭人時,我忍不住淚流滿面,也許是因為同情鳳霞坎坷的命運,也許是感激我們現在擁有美好陽光的生活;因為我們從來沒有忍受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艱辛生活,更不知道為了生存而不顧一切拼搏的辛酸。

我們應該慶幸,活在了這個嶄新的時代,在新的時代裏,我們展現給他人更多的應是積極與不解的奮鬥。眼淚只會增加我們前行的重量,而豁達坦然的接受才是人生快樂的信條。

羅曼、羅蘭曾説過:人生應該有兩盞燈,一盞是勇氣的燈,另一盞是希望的燈我真心覺得福貴是苦難中的倖存者,他心懷這兩盞明燈,指引着他堅定的走下去。無論是有慶輸血時蒼白的面龐,還是鳳霞被迫送走時簌簌的淚水,一切的不幸都被放下,埋藏在心靈最深最靜的角落裏。

福貴經歷過的苦與痛猶如一杯苦不堪言的苦丁茶,入口時是掩蓋不了的苦澀瀰漫在嘴角;當回首滄桑年月時,會感覺到清香與甘甜,就像剎那間盛開的花朵,散發出香氣。就是這樣美妙,福貴用行動向我們闡釋了生活的真理:人生的道路,即使坎坷難行,你也只有一如既往的走下去,最終無悔而去。

餘華用一位農民淒涼的一生告訴我們人世間的可貴,生命的窘迫絲毫不會降低親情友情愛情的濃度,最重要的是擁有了快樂,多快樂一分鐘,生命就少了一分遺憾。

《活着》讀後感 篇4

“這本書表面上叫《活着》,可實際上大家最後都死了。”我一和朋友聊起《活着》這本書的時候,就會講這句話。

《活着》這本書給我的閲讀的體驗實在是太,太戲劇又太過沉默,還着一些無解的苦痛,這讓我久久不能釋懷。我跟着福貴看他從一個愛好的公子哥變成一貧如洗的窮光蛋,覺得實在是活該。可是看到後面,看着他身邊的家珍、有慶、鳳霞……一個個死去,看着他一次次受到生活無情地打擊,我卻開始在盼了,盼着能它有一個轉折,盼着福貴最後能有一個被安慰的結局。可越看後面越沒有希望,越看後面甚至想:“接下來福貴也應該要死了吧。”然而出乎意料地,福貴就這麼平靜的接受了一切,作為家裏最後一個人默默地活着。看到這個結局,我心裏的那些鬱結像是和他的聲一起,在空曠的傍晚和風一樣飄揚,感覺也沒有那麼沉重了。回過神來,是他的活着安慰了我。“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受,去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無聊和平庸。”中國的思想一直是這樣的,沉默,温婉,不動聲色。

我們討厭激進地爭執,地衝突,我覺得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幸運的事情,都顯得不是那麼重要。活着本身,就值得讓我們去活着。

“活着”這兩個字眼對來説平凡得很,但是對於《活着》這本書中的主人公“富貴”而言,卻意義深刻。

富貴原本是個富家子弟,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無憂生活。他不把父母當回事,對妻子的辛苦勞累不屑一顧。最可惡的是他那吃、喝、嫖、賭的,揮霍光了老一輩留下的所有家產。他的父親也被他氣死了。可是這時已經來不及了。從此,他只能過着一貧如洗的生活,着為生計而奔波的勞累、苦楚。他怎麼也沒想到命運會一次又一次地捉弄他,讓他的心靈遭受一次次與親人離別的痛苦,最後只剩下了他一個孤家寡人苟活於世。

生活形成的巨大反差,使福貴努力地重新生活,這位歷經滄桑和的老人將消解於自己的耐和平靜之中,堅強地挺了過來。

生活本身就是一位好老師。是生活漸漸讓遊手好閒、薄情寡義的'富貴變成了一個、的家裏的頂樑柱。如果沒有經歷後面的變故,他可能一輩子也無法體會到活着是多麼美好和幸運。

在每個人生活的道上,每一段都是那麼刻骨銘心,每一次都讓汗淋漓,生容易,活不易。人生的道,就像波浪形曲線高高低低、起起伏伏。雖然走起來非常辛苦,但是它卻通向我們人生幸福的道。只有攀過那危峯兀立的高峯,越過那一條條一望無際的山谷,才能真正體會到活着的意義。

讓我們以積極樂觀、自強不息的態度面對生活,走好每一段生活的旅程!

《活着》讀後感 篇5

《活着》講述的卻是關於一個個關於死亡的事情。它在一個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展開敍述,但有意地淡化了社會政治背景,而更主要的是把它當作孕育苦難的生存環境,一個磨練人性的煉爐。如果沒有這條不可否認的環境線索,人物和事件就像照相館裏拍一寸照,換來換去都是一抹色單調的背襯。主人公福貴的一生就掙扎在這樣一個煉爐中,他經歷了從大富大貴到一貧如洗的物質生活的巨大變遷,經歷了多次運動給他帶來的震盪與困窘,目睹身邊的親人一個個離他而逝。

許多評論家認為,《活着》是餘華創作的一個分水嶺,是作者在自己進行先鋒性文本創新無門的時候,尋求出來的一條新路。然而作者自己似乎都還沒有準備好如何走下去,這從作品的前半部分流露出來的很大的`隨意性就可以體現。任何讀者都會覺得小説開頭更像是孩子信手的塗鴉——我比現在年輕十歲的時候,獲得了一個遊手好閒的職業,去鄉間收集民間歌謠。那一年的整個夏天,我如同一隻亂飛的麻雀,遊蕩在知了和陽光充斥的村舍田野……這位老人後來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樹下,在那個充滿陽光的下午,他向我講述了自己。這是一篇在隨意中完成的小説,與同時代的蘇童、莫言風格類似。

就像作者在小説前言中所説,人是為或者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同時,餘華也不是一個鐘情煽情的作家,因此他在創作中也用用一種近乎冰冷的筆調娓娓敍説一些其實並不正常的故事,為了敍述而敍述,毫無矯揉造作之態。而所有的情緒就是在這種娓娓敍説的過程中中悄悄侵入讀者的閲讀。這樣説來,《活着》以一種滲入人心的表現手法完成了一次對生命意義的哲學追問。

小説主人公福貴過往的一生是痛苦的,然而,他淡然地講述了他無法想象的經歷。福貴以死去親人的名字稱呼老牛,把對親人的思念和感情寄託到了老牛身上,而老牛似親人般給予了福貴繼續活着的希望。福貴與親人之間本能、樸素、温暖的親情不僅沒有消失,而且在苦難的折磨下不斷得到充實和昇華,併成為福貴坦然直麪人生變故的精神支柱。如果有一天老牛死去,福貴活着的希望依然不會破滅,他還要為自己而活着,而且會好好地活着。因此,在小説的末尾,福貴鄭重其事地對他自己的後事做出妥善安排:他在枕頭下放上十元錢,以便發現屍體的人能夠好好安葬他。善待自己也是慰藉親人的一種方式。

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這是小説的最後一句。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福的,生命僅僅只是一種存在,它和其他萬物一樣並無任何意義。對命運最有力的反抗,是對生命的召喚。不管是為了崇高轟轟烈烈地死,還是不為任何卑微堅韌地活着,都是一種生命的尊嚴。

《活着》讀後感 篇6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用這句詩詞描繪《活着》的主人公富有再恰當不過了。從前的大地主,門前門庭若市,不曾想巨大的宗族被富有一人就義。

週末看完了餘華的《活着》,作者以簡略一般的言語風格,用聽故事的方法讓主人公將自身閲歷娓娓道來。為了活着而活着。主人公富有用終身的故事書寫了不論人在哪個階段都要愛惜當下,活在當下。各個階段都要不斷的尋覓夸姣。

本書敍説了主人公富有的終身,年青時因仗着家庭狀況好,成天遊手好閒,尋歡作樂。還記得富有取了媳婦後常常去逛窯子,讓窯子裏的姑娘大模大樣的揹着自己回家,路過老丈人的店肆而毫不諱飾,羞的老丈人每次見到富有就躲起來。

在這些玩膩了今後沾上了賭博的癮,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每次去賭博都讓他人詐騙而不自知,身上帶的錢輸光了後就欠債,總算,對賭的人在得知富有輸光了家裏的房子、一百畝土地後沒有本錢跟他對賭,便要求完成。願賭服輸,在父親得知富有輸掉家產後身體一蹶不振,很快就去世了。

書中有許多可圈可點的當地,但現在一向迴旋扭轉在我腦海中的是福貴的兒子有慶給鎮長的女兒獻血時被活活抽死的場景。我好像看到有慶嘴脣發烏,臉色鐵青地呢喃着頭暈,我如同接觸到他想要抽出那被醫師死死抓住的滿是骨頭的手。我好像就在那樣一個場景中,想要上去幫一把有慶,卻被什麼阻擋着,只能眼睜睜看着,心發憷。

畫面一轉,是白叟福貴和他的老牛福貴。我看到兩個福貴相同烏黑的.脊背在餘暉中發光,聽到白叟用污濁的嗓音在空闊的郊野間響起: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晚年做和尚。整本書以白叟的敍説為主,作者和我都是旁聽者,坐在下午的山頭上,聽白叟靜靜細數。正如作者所説,很少有人能這麼具體地敍説自己的終身,我想這大概是由於福貴這大半輩子都用在回想曩昔了,一個人守着7個人的人生,不斷在腦海中放映,不論大小。就像書中有這樣一個情節,白叟福貴"叱罵"老牛福貴道:"今天有慶,家珍耕了2畝田,苦根還小,也耕了1畝田,你呢,我知道你年歲大了,也就不説出來羞你了。"我不解,巧奪天工這兒就只需一人一牛,哪兒來的那麼多姓名?福貴滿意地解説説,:"假如它(牛)知道只需它在耕耘,就會偷閒的。"呵,多麼風趣而憂傷的畫面,其實福貴和他的牛相同,他們都假想着自己的親人還在,所以歷來不曾忘掉。

故事的最終,傍晚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出人意料了。我看到廣大的土地袒露着健壯的胸膛,那是呼喚的姿勢,就像減少呼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呼喚着黑夜降臨。我久久停留在故事中,眼前一瞬間是少年時盛氣凌人的少爺福貴,一瞬間是得了軟骨症不能幹活而哭泣的家珍,一瞬間又是餓的撐死的苦根。我好像是想要哭出來的,但卻又覺得連福貴自己都從未哭泣過,我又在這兒流着誰的眼淚呢?

本來,《活着》就是的走運,亦是的勇氣。

《活着》讀後感 篇7

“當這部沉重的小説結束時,活着的意志,是富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走的東西。”美國《時代》週刊這樣評價。

“寫作過程讓我們明白,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小説的作者餘華這樣講。

“活着,是幸運,更是勇氣。”我想。

讀《活着》的過程實在壓抑,偶爾出現的一點温情也總讓我想到——這注定是一個悲劇。因而這些温情讀起來更像是地震後的房屋,讓人倍感心酸苦澀。而餘華那些生冷的文字,更為福貴的苦難蒙上一層灰色。福貴這一生的起起落落,更顯出這些字眼的冷酷,就像這從不吝嗇苦難的老天爺。

起先是家財,父母,而後是妻兒子孫,他們相繼而去,終於只剩福貴赤條條一人。是意料之中的結局,卻又讓人唏噓。死去的每一個人都是福貴的一次人生變折,福貴親手將這些人埋進土裏,親眼見證了他們的死亡。

福貴是幸運的,老天爺帶走了他身邊一個又一個人,卻獨獨將他留了下來。可這又該是多大的痛苦。他們帶着苦難離開了,倒也走得乾淨,只留福貴活着,獨守這份悽苦。我初讀小説時曾疑惑,活着就是痛苦,福貴何必在悲慘一生的末尾苦苦煎熬?死了就沒有痛苦,一了百了,多好。我曾因為福貴對老牛的同情而將“折磨”一詞用在他身上。

而現在我終於在福貴唱的那句“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中明白了福貴的幸福。他這一生有苦難磨折,嚐盡苦的滋味,卻不乏甘甜。他有過衣食無憂的日子,有過最好的一雙妻兒。我想,福貴這一生是圓滿的。

我想起看過的動漫《多羅羅》。帶着動漫誇張色彩的主角百鬼丸,出生即成了父親與魔神建立契約的犧牲品,眼鼻口耳與四肢盡失的被遺棄的孩子,活着,本身就是一個奇蹟。這樣一個孩子,因為活着的意志,一步步奪回了自己的.手腳,奪回了活着的權利。

福貴擁有的,正是活着的意志,活着的勇氣。活着,是人一輩子最大的一件事,也是最小的一件事。

“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讀完最後一句話,我腦中的《活着》驀然褪去了黑白,露出了它本來的色彩,就像我用眼睛所看到的世界一樣真實。合上書本,我心底的石頭終於落了地。

對於福貴而言,這樣的結局又何嘗不是最好的結局?老牛為伴的生活,也多得一份逍遙自在。孑然一身,只為活着本身而活着。這或許並不是一個悲劇,我想。

有些驚訝,我在《活着》中讀到的,不是諷刺批判,也不是同情揭露,而是雨過天晴般的美好。我終於讀到了餘華創作時明白的“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活着,是幸運,更是勇氣。

《活着》讀後感 篇8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擁有生命是多麼的幸運,但對有些人來説,想要好好活着卻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餘華通過《活着》描繪了前半生過得風生水起,後半生跌入社會底層,過着艱苦困難生活的富貴。有些人説,這本書只能看一遍,不敢再反覆揣摩,因為深切地感受到富貴生活的悲慘和悲哀,害怕再次感受到活着的艱辛和艱苦。而我認為,餘華不僅僅給我們描繪了底層貧困人民的生活困境,還給我們帶了一個值得深思的話題:“人為什麼活着?”

很多人活着是為了錢以及名利,我想,這大錯特錯,即使錢和名利都是為了讓我們擁有更好的生活,但活着的'意義遠沒那麼簡單。富貴的生活是貧窮的,但即便是這樣,他還是堅持活下去了。為了父母、孩子、朋友而活着?不,富貴一路走來,親人、好友一個個的離去,生活一次次地將他擊倒,可富貴都獨自挺過來了,雖然沒有親朋好友的陪伴,但他還是努力地堅強地活着。看完這本書我才明白,活着的意義不是為了任何人、任何事,只是為了活着本身。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們經歷了幾次輪迴,才換來了這趟旅程,而這段人生旅程一旦失去就徹底失去了,並不會因為某個人而再來一次。人生很短,轉眼就從牙牙學語的幼兒成了風華正茂的青年,再一轉眼便滿目華髮……曾經那些阻擋我們止步不前的困難,回過頭來看也不過是人生路上的小小絆腳石罷了。

我們來也是一個人來的,走也是一個人走的。人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就像富貴,即使身邊的親朋好友一個個的離世,而他孤獨寂寞,與老黃牛相依為命,還是努力地活着,並沒有選擇輕生,上天賦予的生命怎能輕易中止?可是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因為一些小小的困難就丟棄生命,想要離開人世間,實在令人歎惋。和富貴相比,我們是幸福的,生在一個和平的年代,沒有富貴的貧窮,沒有富貴的孤獨,我們有好友相伴,有父母的疼愛,有豐衣足食的生活……那還有什麼堅持不下去的呢?或許你正遭遇挫折,不要放棄,因為暴雨終將過去,美好的彩虹會在未來等你,如果現在放棄了自己的生命,你將失去看到美好的機會!

“沒什麼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沒什麼比活着更艱難的事”,生活自然不可能事事順意,有許多的困苦等着我們去跨越。但就算這樣,我們也要好好地活着。富貴經歷了生離死別,在旁人看來他是倖存的,但他深知只有真真切切地活着,才能感受人生的種種體驗,品嚐命運給予的酸甜苦辣,只有活着一切才有了意義。

生活本該如此,我們要像富貴一樣堅強。活着吧,好好活着,堅強地活着,快樂地活着,平淡地活着,不為別人,為自己!

《活着》讀後感 篇9

那天晚上,我突然心血來潮,打開了封塵了幾年的鋼琴蓋,翻開了佈滿灰塵的鋼琴譜,撫摸着黑白琴鍵,彈着幾首十分簡單的小曲,感受到了一種時間的重量。這種感覺似曾相識,在那天早上,媽媽買回了餘華的《活着》。因為老師説這是一本很值得一看的小説,我很高興,迫不及待的想一睹為快。故事比較短,我比較快地就讀完了,而後,感覺很惆悵。

薄薄一本小説,卻因為承載的死亡、苦痛,顯得那麼沉重。從中,我們見證了主人公福貴七個親人離去的殘酷過程:是父親、母親的憂鬱而死,是兒子有慶的抽血致死,是女兒鳳霞的出血而死,是妻子家珍的.積勞而死,待我們所有人都以為幸福將至,苦難遠去時,從天而降的二喜的意外死亡和隨後苦根的活活撐死,幾乎讓讀者情不自禁地目瞪口呆!小説中,個人的生命就像一根根蘆葦,衝散,在了時間的長河中,漸漸湮沒。死亡,真是簡單不過的事,就像一把把鋒利的尖刀,將生命攔腰截斷。而親眼目睹這一切的福貴,內心該有多麼痛苦呀!

但再看看暮年的他,卻常常面帶着微笑,一遍又一遍的回憶着過去,保持着一份平靜如水的心態。上天對他固然殘忍,但他,卻仍舊在田間快樂慵散地吆喝着自己親人的名字,讓和自己同名的老牛不覺得孤單!真是讓人油然而生一種敬佩之情!是什麼支持着他?我想,

是他要活下去的信念吧。正是離別太多,使他明白生的可貴,正是生的可貴,使他明白活着的意義。他一人,孤單卻又快樂,與老牛諧樂,在這天園鄉景中相互襯映,形成一幅別緻的畫。他為自己的生活添樂,看透了人生,從無知少年到一家之主,再到一塊沉黑卻又敦厚的樹樁。他的生正逐漸升華。

他,在我看來:從平凡抵達到了偉大。他,太普通,既非一個飽讀詩書、吟風弄月的人,也非一個天生異秉、特立獨行的奇人。他,只是因為經歷的多,是那些經歷呀,磨鍊了他的人格,是那些經歷呀,鍛造了他的高尚,只因額頭被打上了歲月的烙印,使他明白了世間的真理,依舊快樂的生活着。如同作家餘華愛聽的那首美國民歌中歷盡苦難,卻依舊選擇淡然樂觀的老黑奴。

老人對生命的坦然,也感染了我。想到都市中的男男女女,心中慾望無窮無盡;他們富有着,卻像少年的福貴一樣,精神空虛,對生活依舊是抱怨,依舊是不能平息;現在的孩子們,那些整日泡在蜜罐裏,整日不知天高地厚,要這要那的小皇帝小公主。

總在疑惑着:在長長的一生中,為什麼歡樂總是乍現就凋落,走的最急的總是最美的時光?老人與田裏的牛,會用沉默,給你最好的答案。

《活着》讀後感 篇10

無盡的淚水襲來,心沉沉的……

《活着》是一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社會的動盪不安下的真實寫照。文中,“敗家子”福貴整天遊手好閒、吃喝嫖賭,家裏的財產都全部輸光,氣死父親之後,浪子回頭,我們看到的是:在混亂的時代湍流下,福貴被抓充兵沒能見到母親的最後一面,大女兒鳳霞因無錢醫治而成聾啞,當生活稍許安定時,卻接連遭遇兒子有慶只因熱心獻血被抽血過度致死,鳳霞生孩大量出血致死,妻子得了不治之症而亡,女婿被磚活活砸死,就連小孫子竟被豆子撐死,作者將苦難描寫得如此淋漓盡致、無孔不入,似乎要撲滅所有的希望而不給人多留一絲希望,不管讀者們需要多少理智和堅韌的信念去平復心情。然而,也正是這種極端的苦難,賦予平凡的福貴不一樣的形象,震撼着我們的心靈,激發我們去深思、去打量世界,去探索內心。

如果不是內容帶給我們強烈的震撼,我們可能不會那樣去思索生與死這個平常不掛在嘴邊的命題。福貴在命運無情的抨擊下,眼看着家人一個個可憐的離去,直到孤生一人,與老牛為伴,共度餘生。他依然活着,平平淡淡,沒有抱怨,沒有慾望,沒有結束自己的生命。作者曾説過“福貴是我見到的這個世界上對生命最尊重的一個人,他擁有了比別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這種“不爭”也不完全屈從的生存方式,或許是一種命運碾壓之後的生活智慧,是經歷生活洗禮之後的成熟。直麪人生之痛命運之難,活着,需要莫大的勇氣和韌性,而此時,活着,更是一種尊重生命的.選擇。眾多平凡的人或許無法選擇和改變他所處的時代,但是可以選擇尊重生命,拓展生活的厚度。

如果不是命運的救恕,我們可能會經不起宿命般的反覆折磨而離去。即使福貴輸光家產只能在田地裏作出微不足道的勞動,年邁體弱的家珍堅持在旁陪伴和鼓勵,福貴被抓充兵突然消失後,母親始終堅信兒子沒有再像之前一樣吃喝嫖賭;雖然被冷眼相對過,妻子卻始終不離不棄,默默用愛和堅強支撐着、用温情守護着福貴一家人;子女懂事孝順,特別是女兒,即使在硬撐着幹活累倒時只是笑笑看着父親;即使擁有過命之交的春生跟有慶之死有間接關係,福貴還是在他落難之時去安慰他……苦難的人生,因為有了這樣温情的親情、愛情、親情,而讓人有了活着的勇氣,有了前行的動力,有了值得珍藏、回憶的寶藏。我想,這也許就是在經歷那些非人的生離死別,經受苦難的狂轟爛炸與肆意摧殘之後,福貴仍然選擇活着,並且是帶着善意、平靜到有點超然地活着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人性的光輝,在無邊的黑暗中燭照生活,在悽風苦雨中温暖人心。

滿懷一種悲痛讀完整本,突然想到:

我是誰?我為誰而活?

《活着》讀後感 篇11

小説採用第一人稱的敍述方式,即以貫穿所有故事情節的主人公——福貴的口氣來展開故事情節。

福貴,從一個少爺吃喝嫖賭到終於敗壞家業,淪落到為餬口而下地,在跨越抗日戰爭、內戰、饑荒、文革……的年代裏,他死裏逃生,而家庭卻被命運肢解。他摯愛的親人一個一個地逝去——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聾啞女兒鳳霞難產而終、女婿被鋼板所夾意外慘死,只留下一個小小的孫子苦根,竟也在那個飢餓的年代裏,活活噎死。他佈滿老繭的粗糙的黝黑的手掩埋了所有的親人與淚水,只孑然一身與老牛孤苦相依。

福貴,他是一個面對諸多不幸的窮人。

他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

生活對於他,太重了,彷彿是看見一綹極纖細的髮絲被逼迫着承受千萬斤的重量,然而它卻沒有斷。這種生命的韌性似乎講述着人生絕望的不存在。活着,執著地活着——已成為一個唯一能描述福貴的形容,也是對福貴的最好的肯定與頌讚。至於幸福或不幸福,我們無法斷言,也許在旁人的眼裏,福貴的.一生是苦苦煎熬的一生,但在他自己,也許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誠如福貴自己所説:“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説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着一個死去,我還活着。”

活着,不是用來煎熬,而是用來經歷的。相比福貴,以及《活着》中的所有人,我們是幸運的,滄海桑田,多少的人和事都成過往,而我們,還好好地活着,這樣的存在,足以令我們心懷感恩。問題是我們都走得太匆匆,都在忙着追求更新、更快、更好,忽略了生命最基本的渴求:一個更寧靜、更温柔、更甜美、更祥和的世界,那就是——簡單。簡單,不是重蹈貧困與簡陋,而是迴歸豐富多彩、輕鬆愉快的精神田園。

沒想張揚,也不為取悦,只想拈一朵花,温一盞茶,守着一點小清喜,安靜地做一個真實的自己,要做的事實在太多,我的精力又實在有限,祈求上蒼,允許我以中年人的節奏感知年輕人的幸福與快樂,靜靜融化,慢慢擴散。

我要好好的欣賞生命、享受生命!人到知天命之年,得到過也失落過,此時的我不會給自己的內心以重負,我將理智的面對生活中的跌宕起伏,讓心態慢下來,坐看花開花謝,潮起潮落。帶份感恩與滿足,從容欣賞人生路上的風景,或許我在欣賞風景的同時,也幸運地裝點了別人的夢。

我要好好的學習為人之道,學會寬容,人人都有難處,大家都不容易;學會放棄,拽得越緊,痛苦的是自己;堅守善良,善良的女人是最美的天使。我要用心讓生活更精緻多姿,讓家庭更温情滿溢,讓友情更日久天長。懂得付出,學會經營,從而使自己雍容豐盈、成熟端莊。

我要好好的學點知識,開闊眼界,豐富閲歷。讀點經典,陶冶情操,使內心空明;看點英語,張望世界,使思想奔騰;學點舞蹈,緩解壓力,使身心愉悦……

《活着》讀後感 篇12

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看完了餘華的《活着》。我字字不漏,把書裏的每一個感情都儘可能的看清楚。而我,始終不夠深沉,只能通過眼淚來宣泄我的共鳴,以及對命運的感慨。

看到最後,我深深佩服於福貴對待生命的態度。沒有看過過程,就不會懂他經歷了什麼。

在書的中間部分,我為每一個淳樸、善良生命不應該地離去傷心抽噎。有慶熱情地獻血,卻被無情地抽死;苦命的鳳霞,剛在為她終得嫁一真心之人欣慰、舒心之時,卻又不情願地看着她為新生兒的'降臨而逝去;最善良的家珍,永遠都懷着那最柔軟的心,為家人無私地付出,最後,實是被累得死去;中途成為徐家女婿的二喜,一個偏頭男人,同是苦命的人,同樣也逃不出命運的安排;還有最讓人憐愛的苦根,他的死,最是讓人痛心的難以接受……

每一個人都是那麼鮮活地存在過,他們就想簡單地活着,他們其實早參透了人生最基本而又最深刻的哲理。他們勤勞能幹,為了活下去堅強地支撐着。即使貧窮,即使病痛,他們也從未有過放棄生命的念頭。

看過《活着》,就等於經歷了好幾場人生的急劇悲痛。每一場,都是常人難以忍受的。親身跨越痛苦,無疑是艱難的。但是,跨越了,也就解脱了。而最虐人的,其實是那一直駐足在旁的作為旁觀者的痛苦。是的,我説的就是福生。我甚至無法想象他最後怎麼還能和他那命名為“福生”的老牛談起有慶、二喜、家珍、鳳霞以及苦根。他的“玩笑”,在我看來,無疑是一次又一次地揭開那足以讓人血流不止的瘡疤。可是,他確實這麼做了,並且笑聲實為爽朗。以往的苦痛與現在簡單的豁朗對比,再看看每一個真實卻又已去的人,或許,這就是《活着》的寓意所在吧。

回到我的現實,分明覺得我確實離他們好遠,可是,那些人物着實給予了我前所未有的共鳴。當我看到鳳霞被送走時,看到福生揹着有慶的屍體在夜裏泣不成聲時,看到二喜死前發出所有氣力呼喊自己兒子名字時,看到苦根因為平時難得吃豆子而撐死時……其實還有許多我説不完的情景讓我哭到沙啞。彷彿我就在書中,我就是福生,我就目睹着這一切悲劇的發生。福生哭過的地方,我哭了;他沒有流淚的地方,我也哽咽了。我沒有他那麼堅強,但是,我是那麼真切的體會到他的悲傷。

這本書的主題,不是要我們體味人間悲苦,而是從作者的字裏行間看到“活着”。無論如何,活着便就成就了一切。活着,着實需要勇氣和毅力,需要懂得順其自然,繼續下去。人生,不是一場童話,它現實地讓我們經歷種種的喜怒哀樂,甚至於只有悲憤和哀怒。但是,只要活着。活着,我們就應如期地睜開眼去迎接朝陽;活着,我們就應順應地呼吸空氣中的每一方氧氣。只要活着,就不要放棄自己。

《活着》讀後感 篇13

餘華説,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為了除活着以外的一切事物而活着。

《活着》作為一部影響幾代人的文學作品,的確發人深省,耐人尋味。在新中國成立前後的特殊階段,時代特徵突出,時代氣息濃厚,活着是一分痛苦也是一分快樂。書中主人公福貴的人生便是整個社會的縮影,他的身上折射了整個底層民眾的興衰禍福。

人為何而活着。古羅馬政治家西塞羅認為,人是為了思考而活着;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則認為,人因自愛而活着;中國武俠小説家古龍則堅持,人為承擔責任而活着……而福貴卻説:“人是為了活着而活着。”

福貴早年玩物喪志,家道中落,妻子背離,父親慘死。年少的福貴因貪圖享樂而活着,一步一步走向生活的陷阱,不得自拔,最終落得苟活之地。而立時的福貴,家境清貧卻自得,生活艱苦而自樂,在一切漸入佳境之時,迫入壯丁,背井離鄉,烽火連月,苟且偷安。這時的福貴為了重回故鄉而活着,在拂塵間摸爬滾打,在硝煙裏破繭重生。中年時的福貴,白髮人送黑髮人,喪子的悲哀貫徹了整個家庭。這時的福貴必須為了支撐家庭而活着,作為唯一的男人,是家的希望。老年的福貴,終於有一點安穩的幸福,卻造化弄人,喪女,喪婿,喪妻,再喪孫,活着便是與一頭黃牛相依相隨。活着了無牽掛,活着僅僅是為了活着而活着。

無論山河如何變遷,時代以何種速度繼續更替,生存對於人的價值卻始終如一。我們生來就為活着,為了活着而打拼,為了活着而承受生活各方面的有形與無形的壓力。在夜深人靜,愁思萬千的時候,我們何嘗沒有盤問自己,活着的意義在哪裏,生存的價值在哪裏。

形形色色的人生小則為了家庭,為了金錢,為了事業,大則為了社會,為了國家,為了和平。每個人活着都有一個目標,都有一股推動自己進步的力量。但在某種程度上看來,與其説是目標支持着生存,不如説是為了活着而不斷地找尋目標。生活是一個又一個的小目標串聯起來的有機整體,這些目標的一個又一個地現實,則是人生的終極大目標。而這些目標的實現歸根結底是為了活着。

我們太常見因為人生中的一個小目標一兩次失敗而灰心喪氣的人,他們失意,他們墮落,他們失去自信,有的甚至失去活着的`勇氣。但凡是這樣輕生或者只是有輕生念頭的人,他們都還沒有完全看透目標與活着的本質聯繫。而這樣的人太多太多。他們嘴上追求活着的意義,追求生存的價值,願以死來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這樣的行為的確令人肅然起敬。而這樣的人生,卻沒能體會到生活的真諦。以死的方式來實現價值並不是一個好的途徑。請記住,以生命的形式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為了活着而活着才是生命的本質。我們是為了活着而努力生存,死亡只是生命道路上不得已而為之的小插曲。

為了活着而活着的人生,簡單明瞭,泰然自若。只有我們把生活的思想簡單化,把生存的意識強烈化,才能真正地體會到活着的意義——以笑的方式代替哭,在死亡的伴隨下努力活着。

《活着》讀後感 篇14

我讀過的所有作品中,如果要選出一部在我閲讀過程中帶給我的震撼,並且在讀完之後給我深刻的思索,讓我久久不能忘懷的作品,那無疑是餘華先生的小説《活着》。

《活着》主要講述了中國舊社會一個地主少爺富貴悲慘的人生遭遇。富貴嗜賭如命,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他的父親被他活活氣死,母親則在窮困中患了重病,富貴前去求藥,卻在途中被抓去當壯丁。經過幾番波折回到家了,卻發現母親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養大兩個兒女,此後更加悲慘的命運一次又一次降臨到富貴身上,他的妻子、兒女和孫子相繼死去,最後只剩富貴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孤獨的活在這個世界上。

在閲讀這部小説的過程中,我幾度落淚,並不是因為作者的寫作手法有多麼煽情,事實上,這部小説從頭到尾都一直用一種平實得近乎冷漠的筆調進行冷靜的敍述。然而正是這種樸實、平淡的語言,卻能帶給人們一種極大地感染力和震撼性。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話是家珍病重,自知時日無多時對富貴説的話:“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見你們”。不想死,不是為了榮華富貴,也不是為了功名利祿,只是不想離開自己的親人,只是怕死後再也見不到他們。這樸實的話語所表達的,不正是最真實的最感人的情感嗎?

《活着》這部小説所講述的,是一個荒誕卻又真實的故事。説它荒誕,是因為這部小説內容是在一段精簡化了的歷史階段裏將社會的各種問題誇張化地集中到一個家庭中來表現;説它真實,是因為它所反映的是真實存在的社會問題。這部小説的許多內容還充滿黑色幽默的意味,如富貴的兒子給縣長老婆獻血卻被抽血過量而死等內容,然而這種諷刺卻是絕望的、無奈的、令人心酸的。

至於這部小説的'主題與內涵,一直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話題,許多人都認為這部小説太過於消極,過於沉重,對讀者可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會有這樣的評論也是難免的,因為的確,這部小説從頭至尾都浸沒在一種悲劇的氣氛中,主人公富貴的一生是痛苦的,悲慘的,他的親人一個個的離他而去,他生命中那些難得的温情一次次的被死亡撕扯地粉碎。

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慘,但他從未放棄,一直堅持活下去,無論或者是多麼辛苦。因此我認為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是這樣一個道理:活着雖然充滿了苦難,但路還得走下去。餘華在書中寫道:“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責任,是活着的意義,也許生命有些事你無法預料,無法改變,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負責,去擔當。因此不論活着多麼痛苦,你都要活下去,為了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活着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責任。

我認為我們年輕人也都該去認真讀一讀這部作品,讓它來教會這些“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年輕人生命的厚重與沉痛,讓它來給我們深刻的反思,去思索活着的價值,去擔當生命的責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hk/fanwen/duhougan/egj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