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讀後感 >

【精】《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精】《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愛心與教育》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

我利用幾個星期細細讀了這本書,文中滋味沁人心脾,覺得真是一本難得的好書,我受益匪淺。

一、多閲讀,與書籍為友。

文中李鎮西談了很多教師讀書於己於他人的益處。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説過:“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朱永新教授説:一個人的閲讀史就是他的精神發育史。對此,我非常贊同,因此我確立了每月讀一本書的目標,續讀一本專業雜誌,業餘時間看一些少兒節目、動畫片,除此之外,我還應博覽羣書。

二、多思考,與思考為伴。

書中指出:善讀書,再加上善思考,他就能從教書匠的行列中走出來,成為一名有思想的真正的教師。教師應當是人類中最具思考力的人羣之一。教育的哀傷在於,教育傳播的主體——教師——嚴重缺失思考的習慣和獨立思索的精神。我覺得,教師不僅是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者,更應是人生的引領者,試想一位缺乏獨立自主和思想的老師,又怎能引領出富於思考的學生?

我認為,思考在這裏還應包含另一層意思,那就是反思。有專家指出:經驗+反思=成長。尤其如我這般年輕的教師,經驗不夠豐富。

當然思考的基礎是實踐,沒有實踐的'思考是空想、斷想、臆想,沒有思考的實踐則是盲動,所以要成為一名有思想的教師,必須要源於實踐、形成於思考。

三、勤練筆,與思考對話。

書中指出,寫作是思想的磨刀石,是教師是否具備思考力的外顯性標示。寫作的好處在於能強迫人靜下心來,把模糊變成清晰、破碎變得完整、零亂變得有條理,它促進人把觀點表達得更科學更經得起推敲;寫作是一趟深層的思考之旅。

此外,通過讀這本書,我知道了怎樣去面對我們的那些學生:

1、我們將心比心,把自己童年所期望的,放在學生身上;把自己童年所痛惡的,從學生身上拿走。我們對學生微笑,學生也就微笑着面對生活。由此學會微笑着面對生活的不幸。

2、我們要學會欣賞自己的學生,人的內心深處有一種渴望得到重視、被人讚揚的需求。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只要你仔細觀察,及是最駑笨的孩子,都有他傑出的、惹人喜愛的一面。教師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把那一面找出來,誇獎她,鼓勵他,欣賞他,在賞識中使他樹立起“我行,我可以”的信念。培根曾説過,欣賞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開的花朵,漠視者冰結心城,四海枯竭,叢山荒蕪。教師就是要努力成為一個“欣賞者”而不是“漠視者”。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2

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被李老師對學生的那份真情,那份真摯而無私的愛震撼了。

讓愛走進學生的心靈,讓愛永駐學生的心田,李老師換來了學生的健康與幸福的成長,桃李芬芳。記得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説:“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成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愛學生,才能無微不至地關心、注視他們成長中的每一個細節,才能感受他們的苦惱和困惑,並且為幫助學生而費盡心思。李老師以自己的行動踐行愛的教育。特別對待“後進生”,傾注了更多的愛。用心靈贏心靈,在“後進生”萬同身上得到充分的展現,萬同是一個上課擾亂課堂紀律,常與街頭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經常打架鬥毆,鄰近幾條街“家喻户曉”的人物,在李老師愛的感召下,後來萬同成為我們國家的“最可愛的人”。這當中李老師付出了多少愛心、耐心教育。老師對學生的那份愛是真摯的、是無私的,也只有這種愛,才是感染學生的情感魅力。正像李老師所説:“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應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李老師與學生一起過生日,為學生送上生日禮物——書籍、筆記本、賀卡;有高大的喬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參天的巨樹,也有纏繞的藤蘿,有鮮豔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陽光下展現自己的勃勃生機。通過書信交流,拉近了師生的`距離,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李老師的教育實踐告訴我們: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首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在平時的教育實踐中,我們何嘗不努力地愛着自己的學生,但有時很難做到自然而然,往往居高臨下,以至於學生不能接受。班上總有個別學生懶做作業,儘管軟硬兼施,既耐心地開導過他,也讓他罰做過作業,但過不了幾天,缺交作業問題依然存在。

反思再三,是我們缺少了李老師那顆童心,李老師説:“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我們用一種十分純粹的大人的視角去看待學生,沒有站在學生的立場為他們設身處地想問題,結果學生內心不接受,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達不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因此,在平時的教育工作中,我們要學會“變學生”,用“學生的眼睛”觀察世界,用“學生的情感”體驗生活,用“學生的愛好”培養興趣。真正自然而然地走進學生的世界,與他們進行心靈的交流,把自己融入到學生中去。用我們的童心、耐心、誠心,把愛傾注在學生的心靈,我們相信我們的教育之舟定能駛入成功的港灣。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3

最近,學校下發了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要求我們青年教師認真閲讀並寫好閲讀手記。一開始,我的閲讀只是為了完成學校的任務,談不上精讀,只是浮光掠影的瀏覽,但漸漸地,我被李老師對學生,學生對李老師這種深厚的師生情所感動。借用書中的一句話: “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無從談起。”

“愛心”是架通師生間情感的天橋。“愛”便是根本。教師只有全身心地愛學生,時時刻刻地眷戀着學生,學生才會有尊敬你,才會喜歡你,才會愛你。

李老師讓我想到了自己國中時的政治老師凌任其老師。當時,我們班各科成績都是全校倒數第一,唯獨政治全校第一,超過縣平均很多。一開始上政治課也有那麼幾個頑皮的搗亂,可老師總是笑眯眯地幾乎是寵愛的語氣和他們談話,就一小會,然後繼續上課。他當時已經臨近退休,兩鬢斑白,可就是這樣一個老人,即使在冬天上課也會汗涔涔。他是用心在交我們啊!漸漸地,課堂上的我們越來越專心了,我們怎麼忍心不去聽講呢?正是愛感動了我們,就像陶行知先生説的那樣:“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

現在的'我也是一名教師,我的理想就是愛貫始終,用愛抹去他們心中的煩惱與傷痛,用愛照亮他們前進的道路,用愛伴着他們成長,成材。情感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愛是情感的催化劑,我們關注每一個孩子,不僅要做好優等生的培養,更要關愛那些特殊的學生,把愛的陽光灑向他們,讓他們的心田充滿愛的陽光。前幾年我接了小時的班級,班中有個叫嚴婷的女孩,她的母親常常到學校接她,可她的母親是個聾啞人,每次來接她,她母親總是和她打手勢。同學們常常嘲笑她。為此,她很難受。可她又不能向全班同學發怒,於是就把怒氣發向了母親。有時我看到她和母親打手勢,雖然不清楚在説什麼,可是從她的表情我可以看出她對母親的態度不是很好。她的性格有些自卑內向。面對這種情況,我找她談話,告訴她老師的外婆也是聾啞人,拉近和她的心靈距離。告訴她母親有殘疾並不是什麼難為情的事,母親是給予她生命,將她養大,最愛她的人。作為她們的親人,我們應該加倍的愛她們。一次次的談話,一個個故事,使她漸漸地不再為母親的殘疾而自卑。另外,我趁她有病不在的時候專門開了個班會,讓班上同學瞭解她的情況,適當地引導,同學們説出了很感人的知心話,知道了應該如何關愛她、幫助她。大家有了思想的轉變,行動也改變了,總是找機會同她聊天,幫助她,甚至別的班同學嘲笑她時大家也會挺身而出。漸漸的,她的笑容多了,話也多了,學習成績也提高了。

我願做一片綠葉,一滴露珠,去陪襯,去滋潤,讓他們開得更嬌豔!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4

有幸讀到李鎮西老師寫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起初是出於要完成讀後感的任務才把這本書買了回去,捧讀這本書時,説實話,我不想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覺中,我就被書中描述的師生真實情感所投入,更為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所折服。就這樣,我陶醉着、感歎着進入了一種會意忘文的閲讀境界,帶着自己的心去讀,帶着自己的夢去讀,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省自身,反省自己與李鎮西老師之間的差距。教書幾近十年,隨着歲月的流逝已變得毫無稜角,常常以“平平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只到捧讀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識到,實際上所謂的單純是蒼白,是膚淺;所謂的平淡是平庸,是無為。

書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鎮西老師對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過該怎樣幫助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想過該如何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想過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也想過該如何讓學生喜歡我??但我從未想過,學生到底為什麼來上學?當我讀到教育就是要“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是我深深震撼了,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師的血液當中,成了李老師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僅僅在學生在校期間盡職盡責,即使在學生離開學校後仍牽掛着他們——所以他會為大學聯考落榜的學生寫信——“這個世界如同一個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喬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參天的巨樹,也有纏繞的藤蘿,有鮮豔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陽光下展現自己的勃勃生機。”讓自己的學生幸福地度過一生——這是一種多麼廣闊的胸懷,多麼博大的'愛啊!

跟李老師相比,我的學生年紀更年輕、心靈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護、去關心、去琢磨、去引導他們。人之初,性本善,在這個社會給予孩子更多影響之前,我們必須把他們培養成品行端正、熱愛生活、富有理想、朝氣蓬勃的學生;必須把他們培養成積極進取、敢於創新、富有個性、獨立見解的學生;必須把他們培養成自信自強、永不屈服、愈挫愈奮、樂觀向上的學生;必須把他們培養成興趣廣泛、身懷特長、善於協調、精於應變的學生。

我喜歡隨意的生活,儘管我工作的也踏實認真。但讀完李老師的書後讓我明白“隨意或許是一種美麗,而執著卻是一片更燦爛的雲彩。”反思過去的“隨意”與“從容”,越來越覺得我的隨意是低層次的,我的從容包含着更多的惰性。讀了這本書,讓我的心靈受到一些激盪,讓我漸趨平庸的心不再麻木,讓愛心與童心在我的心中留存的更久吧!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5

“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疫情當前,不能用腳步去丈量世界的寬廣,欣賞自然的美好,那就通過別人的文字去體會世界的奧妙。這個假期我又重温了一遍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一書。“以心靈贏得心靈,以人格塑造人格”這是李鎮西教師的教育名言,也是其教育的宗旨和指導思想。《愛心與教育》這本書是作者愛心與智慧的昇華,也是一曲用愛心來譜寫的教育之歌!

愛心成就夢想,愛心傳遞希望,愛心喚醒力量,愛心鑄就輝煌。陶行知先生説:“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因為有愛,我們才有耐心;因為有愛,我們才會關心;因為有愛,我們才和同學心貼心。讓我們的愛心化甘露,去滋潤每一位學生的心田,讓我們的愛在每一個學生心間生根發芽,直至愛滿人間。

再讀這本書,尤其是初入班主任隊伍,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師首先必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礎上接受老師的教育,學生受到的教育會更深刻,效果也更好!當然還有,教師也應該努力和學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師在書中用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教育成功事例反覆證明的那樣:“師生間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塊基石。”而離開了老師的愛心,感情的建立便是無源之水。

我常聆聽許多老教師教誨説:愛和信任是一種神奇而偉大的力量,它能幫助教師教育出好的學生。經過這些年的教育見聞和經歷,我贊同這個觀點:一個教師只有用自己飽含深情的愛——對學生的愛,去感染學生,去影響學生,那就肯定會給學生帶來許多有益的.改變。把載有愛的眼光,哪怕是僅僅投向學生的一瞥送給學生,那麼他們幼小的心靈也會充滿陽光,這應是一個精彩的靈動的過程,就像一條涓涓流淌的小溪而絕不是一潭死水。我認為,建立在師生平等互敬互愛基礎上的對話,不僅是促進課堂和諧交流與互動的前提,更是促進學生不斷髮展、不斷完善的有效教學策略。課堂教學應當追求師生情感交流、思維溝通、生命對話的和諧互動境界。

李鎮西老師在《愛心與教育》中也説過“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愛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在讀過之後,我的體會更加深刻。是的,正是因為一顆愛心才使我快快樂樂守在學生身邊,也是我具備了一顆童心,隨時隨地在學生身邊體會幸福與快樂;而童心也使我更近距離的接近學生的心靈,在學生心靈中寫下美妙的詩行,互相傳遞愛心,傳遞幸福。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6

做老師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師職業,固然辛苦,但卻極富挑戰性。在和每一個學生每一天的相處中,要針對學生千差萬別的個性因材施教,面對一個個活生生有自己獨特想法的學生,工作要時時創新,但更應遵循教育的規律。在《愛心與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師教給學生的自我激勵方法是"每日九問",而在"手記三"中他在指導優生黃金濤學習時提出了"每日十問"的要求:

"一問今天在家早讀外語沒有?二問今天上課開小差沒有?三問今天學習上提出什麼問題沒有?四問今天的功課複習沒有?五問今天預習明天的功課沒有?六問今天做過閒事沒有?七問今天"過電影"沒有?八問今天計劃完成沒有?九問今天有未弄懂的難題沒有?十問今天有無浪費的時間?"他要求黃金濤把這十個問題製成表格,每天按實際情況填寫。

並鼓勵學生"一兩天做到這每日十問並不難,但關鍵是要堅持下去,唯有這樣,你才能真正步入學習的良性循環。"這十問不僅對中學生有用,對於每一個自學自勵的人都有啟發。我如果照搬來指導國小生恐怕會有困難,但可以借鑑改編然後指導家長督促孩子的學習。雖然李鎮西老師教的是中學,而我教國小,但我感受頗深的就是:教師首先必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礎上接受老師的教育,學生受到的教育會更深刻,效果也更好!還有,教師也應該努力和學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師在書中用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教育成功事例反覆證明的那樣:"師生間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塊基石。"而離開了老師的愛心,感情的建立便是無源之水。

感受還有很多,李鎮西老師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也有很多,雖然他的方法可能針對中學老師更實用,但我這個國小老師也受益匪淺,我不學他的實例,而學他的'精神。我想,即使是一個成功的國小老師的事例,我也不能完全套用,因為面對的學生是不可複製的,教育方法也不可能百試不爽。關鍵是要把握素質教育的實質,着眼於人的培養,,不斷探索,不斷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風格,對得起學生那一聲聲"老師"的呼喚!我也向往當學生離開我的時候,會這樣説:"我幸運,因為我遇到了好老師!"我會像李鎮西老師那樣,為這個願望而不懈努力。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7

再一次讀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被李老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情,對學生的愛心深深地震撼了。

“讓愛滋潤童心”是我讀完全書的第一感受。李老師的書中有這樣一段話:“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真誠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誠的人道主義者。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但這種情感,不是裝模作樣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師對學生居高臨下的“感情恩賜”,甚至不是為了達到某種教育目的而採取的“感情投資”,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誠的感情。

反思自己,整天忙碌於教學與班務管理,平時與每個孩子單獨交流的時間似乎並不多。從剛工作時的滿腔熱情,到現在的職業倦怠,曾經對學生的那份牽掛,現在竟有些淡然。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深深地觸動了我,牽動了我內心深處那根細細的弦,也讓我更深刻的意識到教育的本質——愛與智慧的事業。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教育孩子,這是一種特殊力量的奉獻,教師要用美好的愛,用對人的尊敬和美好,深信的精神來塑造人。”愛心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沒有愛心便沒有成功的教育。

李鎮西老師認為,教育僅有愛心是不夠的,感情不能取代教育,愛學生就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要走到學生中間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瞭解他們的個性特徵,瞭解他們的精神世界,不瞭解學生的'教育是失敗的教育。

書中講述了很多李老師親歷的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最打動我的是學生萬同的故事。長達五十頁的轉化一個學生的教育手記,是我迄今為止見到過的最詳實最感人的後進生轉化手記。在閲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在想,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那樣的學生,有多少耐心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與李老師相比,我真的羞愧難當!其實每一個學校都有形形色色的“萬同”,也有很多老師為這樣的“萬同”付出了自己的耐心、愛心。但是又有幾人能如李鎮西老師那樣不棄不捨,耐心細緻地對待萬同的呢?很多人最後選擇了抱怨、選擇了放棄、選擇了任其自然。李鎮西老師之所以能成為名師,我想就是源於他對教育的執着,對學生智慧的愛。

李鎮西老師的教育之所以取得成功,全憑他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從我們當老師的第一天起,就知道要對學生充滿愛心,讓學生在我們愛的澆灌下茁壯成長。但為什麼學生總不能按照我們的意願發展?我想是我們還沒有領悟到愛的真諦。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8

寒假裏,學校發了一本李鎮西老師的力作《愛心與教育》,他的著作《愛心與教育》很早就聽説過,假期中有幸拜讀此著作,讓我明白了“愛是教育的主題,愛是教育的源泉。”

我以前只知道教育需要“愛”,卻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表達這份愛。一直以來,我認為“嚴”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句俗話説得好:“嚴是愛,鬆是害。”所以,在我的課堂中,我決不允許學生有絲毫的錯誤。看了李鎮西老師的“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才喚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滅的童心。我才真正認識到那是因為我缺少一份童心。一直以來,我希望他們變成我想象中的學生,個個成為懂事、聽話、尊敬老師、孝敬父母、愛學習不貪玩的完美類型。孩子們需要的是什麼?我瞭解嗎?不,我並不知道。而李老師呢?他能夠在教育學生時“向學生學習”,他能夠大聲疾呼並真誠的實踐着“請尊重學生的選舉權”,他努力追求着“成為學生最知心的朋友”“回答學生最關心的問題”,他勇於在學生面前承認自己的錯誤,李老師説得好:“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教育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充滿着對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應該體現出民主與平等的現代意識。讀着李老師的文字,感悟着他的心靈,回憶着自己的教學行為,我陷入了沉思:“親其師,信其道”,古人尚卻明白的道理,可我……實在汗顏。學生成了學習的機器,學習的樂趣又從何説起,學生的個性該如何發展?學生是有差異的,有的文靜、有的好動、有的乖巧、有的調皮……好玩是他們的天性,只有在玩中學、樂中學,才能真正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我們為什麼不讓孩子學海無涯“樂”作舟呢?為什麼一直讓他們徜徉在“苦海”之中呢?我們有什麼理由剝奪他們的天性呢?

作為教師,在面對學生時要保持一顆童心,以自己的童心喚起學生的童心,以自己的'愛心喚起學生的愛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走進學生的心靈,才能夠表達我們對他們的愛。也只有這樣我們才有資格談我們的教育。我們要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教育氛圍,放下自己的架子,用愛心營造積極健康、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讓愛心成為照耀學生心靈的陽光,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我想借用李老師的一段話與大家共勉之:教師工作對於我們來説,不僅是職業,不僅是事業,還是我們生命的收穫——收穫成功的幸福,收穫發現的喜悦,收穫生命的價值,收穫生活的快樂!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9

翻開李鎮西老師《愛心與教育》,撲面而來的是滿滿的幸福感。一名教師,只有深愛他的職業和學生,教育才會有火花和靈感,才能有智慧,才會不辭勞苦一篇篇記錄和總結反思,才會從內而外散發出滿滿的幸福感。從“憂生”到“優生”,從執教的學生到已畢業的學生,李鎮西老師始於愛心,卻不止於教育。

在教育裏,愛不是萬能的,但沒有愛是萬萬不能的,愛流淌在李老師的字裏行間。他整整一個月給一個學生每天煮一個雞蛋;揹着學生去醫院在醫院裏陪護;給學生送生日禮物……愛有是相互的,李老師發自肺腑的愛不求回報,但孩子們卻經常“祕密行動”給他驚喜,在李老師住院的時候,大家集體來看他;在李老師不在家的情況下,還愛屋及烏給他剛生過孩子的愛人送雞蛋;全班同學給祕密給他準備生日禮物……李鎮西老師向我們詮釋了作為一名教師如果愛,請深愛!

李老師還是有教育智慧的。讓我們頗為頭疼的“後進生”,在李老師那裏卻迎刃而解。他認為“後進生”教育指導思想應該是科學、民主與個性,要用心靈贏得心靈,把教育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不以分數論英雄;應該把更多的關注投向他們,分析“後進生”家庭、學校及個人等方面的原因後進而去尋找辦法。

培養優等生李老師的方法也頗值得學習,李老師眼裏品學兼優的學生才是優生,對優生不能只注重分數,更要關注他們的思想和人格;優生培養有六大方法:樹立志向、認識自己、保持童心、超越自我、訓練“受挫”心理、培養創造能力……李老師的教育智慧對於我們普通老師來説具有極強的借鑑性和可操作性。

李老師對學生的影響又是深遠的。學生畢業後給他的信中説:“李老師,您放心,不管以後怎樣,我永遠會做一個正直的人,至少不能有愧於自己的.良心”;還有學生在他的影響下也成為了教師;還有一些人因為報紙等媒體認識了李老師,向他寫信求助,李老師悉心回信開導談心……“父母愛之則為之計深遠”,李老師為他接觸到的每個孩子負責,為之計深遠,在學生心裏,無論走到哪裏,李老師也早已是他們內心牽掛的家人。

讀完李老師的著作後,為他源源不斷的愛的能量、歷久彌新的教育火花,深深折服。李老師給孩子們上的不僅僅是學校一堂堂的課,更是點燃了孩子們人生路上永不滅的指明燈……

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始於愛心,卻不止於教育。向李老師學習!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0

《愛心與教育》終於讀完了,良久無言。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

《愛心與教育》應該怎麼讀?我以為,應該帶着自己的心去讀,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觀自己與鎮西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

《愛心與教育》最能打動人的故事是什麼?是每天煮給汪斌的雞蛋,還是特別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寧瑋帶給我們的感慨,還是對伍建的那份愛傳遞給我們的感動?都是,但是最能打動我的,毫無疑問,是萬同的故事。

在萬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轉化一個差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教師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哪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出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教師。

我們的教育,缺少的是一份真!

我們的德育自成體系,然而卻像一個影子,消耗着時間,金錢,教育資源,卻並不真實,或者壓根就不存在,只是一個黑色幽默。我們的德育不是教育人的,而只是負責對萬千現實進行議論,解釋,樹立無數無人瞅一眼的石像。

讀李鎮西老師的文章,讓人震撼也讓人憂慮!教育,不僅僅要從善開始,更要從真開始!

李鎮西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而這份愛總覺得與其他人愛有所不同。我看到過不同的老師表達過對學生的愛。有保姆式的愛,有恨鐵不成鋼式的'愛,有施恩式的愛,無論哪種,總是在潛意識裏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對象,這當年也沒錯,但我們能夠非常明顯地感覺到這種居高臨下的態度,感覺到為人師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優越感。

而李鎮西老師卻不止一次地説過,學生的心靈往往要比教師純潔得多,學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師,這是整部書中我最以為然的結論!所以李鎮西老師的愛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礎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愛,發自內心的愛,不含任何雜質的愛,而更重要的是,這份愛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互動!“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

而李鎮西老師時時都在收穫!當看到學生精心準備的生日禮物時,那一刻,難道不是為人師者最大的幸福嗎?什麼叫享受教育?這就叫享受教育!而當一個教師能夠真正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獲益,提升自己的時候,他收穫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鎮西老師就是這樣的幸福者!!所以在整本書中,鎮西師並沒有流露出一種功成名就的感覺,沒有流露出對學生施過恩德的那種隱隱的得意,而是不斷地感謝,感謝學生,感謝編輯,感謝同事,感謝同學,感謝一切幫助過他的人,正是這一份做人的態度,才提升了李鎮西老師的生命,並且深深地感染了我們!

所有讀過這本書的同行,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李鎮西老師出發,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1

最近又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讀了書中的手記二:與頑童打交道——“後進學生”的轉化這部分內容。自己被李鎮西老師那顆熱愛學生的心所感染,特別是對後進學生那種不離不棄,持之以恆,充滿信心的工作精神所感動。

後進生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難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後進生的轉化,一直是令人頭疼的事。李老師講“後進生教育要民主,用心靈贏得心靈,當我們自然而然地走進‘後進學生’的心靈,而他們也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是,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而李老師在工作中也是這麼做的。

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那樣對待萬同這樣一個學生和生活頑童學生,難!萬同,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可憐的孩子,物質和情感上的缺失,讓萬同便成了一個人間人怕的壞孩子,可萬同又是幸運的,因為他遇到了李老師,這個像父親一樣的班主任,在別人已經放棄他的時候,卻給他信心和鼓勵。不僅如此,李老師還發揮了集體的力量,讓同伴的愛喚醒了他沉睡的心靈。正因為有這樣一位好老師,有這樣一羣集體,才讓萬同的人生軌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長大後的萬同是一位光榮的有志氣的解放軍。我想,如果沒有李老師的堅持和執着,萬同的人生可想而知。

一路閲讀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我在問自己:如果萬同是我的學生,我會怎麼做?我相信我也是一個有愛心的老師,我也會如李鎮西老師一樣耐心細緻地對待他,談心,講道理,但我會容忍他太多的反覆嗎?我想不會,我會傷心,會憤恨,會覺得萬同是不可教育的學生,我自己已經盡了力,而“教育不是萬能的`”……當我面對班級裏讓人頭疼的後進生,我也曾試着去愛這些孩子,可是往往都是徒勞無功。在感歎之餘只能責怪孩子為什麼這麼難管,不懂事。現在想來,以前所謂的對他們的“愛”,放在李老師那裏,他微不足道了。也我該試着向李老師學習,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他們,讓自己的心靈走進他們。只有贏得了他們的認可,教育才有可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從手記二中我還學到了不少轉化後進生的辦法:如寫《家校聯繫本》、填《報喜單》、集體評價、安排當班幹部等方法是老生常談,但是李教授也賦予了不同的內容,使得自己又有了新的認識;更有一些自己感到很新穎的措施,如寫“每日九問”、學生作文表揚、遊玩等等,這些對自己的工作都有一定的啟發。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2

我們離名師有多遠?

看過李鎮西所著的《愛心與教育》,也在教育論壇上感受過竇桂梅、薛瑞萍的成長曆程,我被名師們在平凡瑣碎的工作中,體現出來的超越於常人的胸襟所感動,同時也感受到了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具備的愛心,一顆博愛的心,一顆寬容的心。然而,這次讀書我最深的感觸不是作品的內容,也不是名師們在文章中體現出來的教育睿智,而是他們那一種敬業精神。

我在反思:我們跟名師的距離在哪兒?我們離名師有多遠?

至今為止,我看過了竇桂梅老師的《梳理課堂》《做一名有尊嚴的教師》、魏書生的《教學工作漫談》還有《做聰明的教師》等等,這些有名師們所編寫出來的專著,不是漫無邊際的理論,而更多的`是他們日常工作中所積累的案例以及反思。我頓悟:我們跟名師並非那麼遙遠,只不過是名師手中比我們多了一本書、一支筆而已。

是的,同樣平凡的工作,但是他們追求的是工作的的最高境界,因此他們不懈學習,善於積累反思。在教育論壇上,竇桂梅老師早些年的一些原始的教學反思仍然閃爍着光明;薛瑞萍老師《心平氣和的一年級》的雛形仍在論壇;張祖慶更是至今仍在論壇上耕耘……

如此看來,我們與名師的距離真的就是一本書、一支筆的距離了。我們日常找藉口説工作太緊張了,壓力太大了,而懶於思考,懶於動筆反思,懶於積累。讓我們來看看李鎮西老師每天所做的工作吧。李鎮西老師在每週21節課的工作量下,依然每天堅持完成好他的“五個一工程”——上好一堂語文課,找一位學生談心或書面交流,思考一個教育問題或社會問題,讀不少於一萬字的書,寫一篇教育日記。如果,我們也能像他一樣做好這“五個一”何懼我們成不了名師?回想我在新世紀學校的這兩年,我深刻感受到這兩年是我工作以來感覺到壓力最大的兩年,但也由於這份壓力,我才懂得了真正用心去工作,用心真正地愛每一個學生,用心備課、用心上課,再慢慢地學着寫工作日記,寫反思。

在學習中仰望名師,讓自己一點一點的蹣跚學步,把距離慢慢縮短;在反思中發現自己的失誤,一點一點地改正,同時一點一點地進步。我想,正因為如此,我深深地感覺到這兩年時間裏,我學到了之前十年裏所沒有學到的東西;也正如此,我的教學水平漸漸有了起色。雖然距離名師路途遙遠,但正如李鎮西在《做最好的老師》的序言中所説:雖然也許你永遠成不了“家”,但通過努力,你卻完全可以成為最好的你。我相信,只要我能朝著名師的方向堅持不懈地努力,儘管我成不了名師,但明天的我一定會比今天的我更精彩。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3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蘇霍姆林斯基

近日拜讀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對我的感觸頗深,讓我對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刻。

很多時候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我總是忙着備課、上課、批作業、考試等教學任務,還要應付各種學校的任務和檢查,而忽略了和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忽略了對學生誠實、善良、正直這些優秀品質的培養。而李老師則不同,他給汪斌煮雞蛋,給學生送生日祝福,和寧瑋八年如一日地通信並一直鼓勵她。對於後進生萬同,他用關愛和平等一直激勵着這個孩子一步步的健康成長。

我們班有個學習困難户小王。平時上課講授的知識,不論怎麼樣也聽不懂。上課不專心聽講,不完成作業更是“家常便飯”。隔三差五的還要整出一些小麻煩。有一次,坐在他前面的同學小馬的文具都不見了,急得哇哇大哭。

我説“這是誰幹的?”“是小王扔出去的',我都看見了。”一位同學斬釘截鐵地説。

“明天把你的家長請來吧。”

“我爸爸今天值班,

“那就叫你媽媽來!”我毫不示弱。

“我爸爸和媽媽離婚了。”他的聲音壓得很低很低。聽到這,就好像有一股電流擊穿了我的身體,我真恨自己,學生家裏發生這麼大的事,我居然都不知道。

“那你為什麼扔同學的鉛筆盒?”

“我向他借鉛筆,他不借給我,根本沒人喜歡我!”説着,他終於忍不住哭了起來。直到這一刻,我才明白了癥結所在,失落、不自信、沒有安全感,這些都是父母離異帶給他的負面影響。而我因為不明真相給他施加壓力更讓他幼小的心靈雪上加霜。

“誰説的?老師就很喜歡你呀!”聽了這話,他停止抽泣,透過眼角偷偷地看着我。

“是呀!”我放大了聲音,“你看,有的時候放學了,別人都揹着書包出去排隊,你卻默默的把那些沒有抄起來的椅子搬到桌子上,當時老師並沒有表揚你,但是老師是不是説過最喜歡默默付出的男子漢?”

聽到這,他的頭完全抬了起來,眼裏也有了光芒。可也只是片刻的喜悦,頭馬上又低了下去。我看出了他的心思,於是説:“今天的事,老師不會告訴你爸爸,小馬的鉛筆盒老師也會幫他修好,但是你一定要去和他真誠的道歉。”聽完,他高興地點點頭。

蘇霍姆林斯基曾感歎:“從我手裏經過的學生成千上萬,奇怪的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並不是無可挑剔的模範生,而是別具特點、與眾不同的孩子。”作為教師,千萬不能因為他(她)是後進生而放棄對他(她)的培養與轉化,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要關懷學生的精神成長。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4

本學期我讀的一本書是《愛心與教育》。本書以手記的形式,敍述了李鎮西老師教書育人的感人故事。書中所描述的李老師和學生間的一個個故事都體現了他為人師表的盡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對子女的愛。他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真正的愛。一般的老師是難以做到的,他對學生的愛,不但是愛優秀生,而且更愛差生。讀完《愛心與教育》,我對於優秀生的培養有了新的認識。

“優生”,當然應該是指品學兼優的學生,但在現在不少教師、家長的眼中,所謂“優生”更多的是指學習成績拔尖的學生(也被稱為“尖子生”)。培養“優生”的意義顯然是不言而喻的。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一些教師不但只注重“優生”的學習分數,而且“一好遮百醜”,把他們其他方面的優點也有意無意地誇大了;相反,他們所獨有的.思想偏差、人格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卻被教育者忽視了。他們認為對“優生”的感情幾乎是不需要培養的,因為教師對“優生”的愛幾乎是天生的。但我們對“優生”的認識卻未必正確而且全面。當我們第一次從新生報名冊上認識“優生”時,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他們並不是自己教育的成果,而是學生家長和國小老師共同教育的成果。説明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這意味着我們對他們同樣需要從零開始的教育。而且,這種“從零開始的教育”的主要依據是這些“優生”的兩重性:一方面,他們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學習成績以及各種能力對一般學生相對(注意:只是相對)要好一些;另一方面,他們除了仍然存在着一般學生在這個年齡容易出現的毛病外,也存在着他們作為老師的“好學生”、家長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

1、由於智力狀況比較好,課內學習較為輕鬆,因而容易自滿,不求上進。

2、“優生”長期處於學生尖子的位置,比較自傲自負,容易產生虛榮心。

3、從小就處在受表揚、獲榮譽、被羨慕的順境之中,因而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遠不及一般普通學生。

李老師在培養優生時,首先就“優生”的特點進行分析,然後指出了“優生”的培養方法,引導“優生”樹立志向,幫助“優生”認識自己,指出:激勵“優生”超越自我,儘可能多地讓他們在各個方面實踐,以發現自己以前沒有意識到的潛質,鼓勵他們在日常一點一滴的小事中戰勝自我,甚至教育者可以有意識設置一些難題去“折磨”他們,讓他們在一次次自己與自己“過不去”的過程中體驗到“人生的樂趣與輝煌正是戰勝自我到超越自我”。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5

週末兩天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該書描述的是李老師與中學生們的成長故事,但是書中的一個個感人故事依然深深的打動着我,。作為一個年輕的班主任,讀了《愛心與教育》後,那真實的文字不斷衝撞我的靈魂。尤其是對後進生漫長而艱難的轉化,李老師那份對學生的博愛之心,關切之情給了我極大的震撼。後進生萬同,他用關愛和平等一直激勵着這個孩子一步步的健康成長,三年的國中生活記錄着他們彼此的寬容和信賴,我讀懂了師愛是發自內心的真誠。閲讀中,不斷地問自己:如果萬同是我的學生,我會怎麼做?我相信我也是一個有愛心的老師,我也會如李老師一樣耐心細緻地找他談心,給他講道理,但我會容忍他太多的反覆嗎?我想不會,我會難過,會憤恨,會覺得萬同是不可教育的學生,我自己已經盡了力,我會用“教育不是萬能的”來安慰自己。在七年的班主任工作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班主任,必須熱愛後進生(愛優等生可以説是所有教師先天具備的),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不斷探索研究新的後進生轉化方法,卓有成效地完成教書育人的任務。對待後進生,應該牢記陶先生的諄諄告誡:“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的`罵聲中有愛因斯坦!”我總有這樣的平凡信念:不管班裏的學生多麼後進,不管教育後進生多麼困難,既入我班,我即負責,每一個孩子我都不拋棄,也不允許他們自我放棄。

我只期望能夠盡我的努力,去引導我的每一個學生在道德上都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我一直為夢想成為一名優秀的班主任而努力工作。回想着班主任生涯的點點滴滴和充實的生活,我無怨無悔!蘇霍姆林斯基曾感歎:“從我手裏經過的學生成千上萬,奇怪的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並不是無可挑剔的模範生,而是別具特點、與眾不同的孩子。”作為教師,千萬不能因為他(她)是後進生而放棄對他(她)的培養與轉化,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要關懷學生的精神成長。在面對後進生時光有愛還不夠,還需要有智慧的愛,用智慧去喚醒他們心靈深處的良知,激發他們“想做好人的願望”。遇問題時要多想“怎麼辦”,而不是“為什麼”,與後進生們一起編織“不拋棄,不放棄”的故事。我坦言:我在學李鎮西,但不做李鎮西,因為我和學生在編屬於我們的故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hk/fanwen/duhougan/8l7ml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