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讀後感 >

唐詩的讀後感

唐詩的讀後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唐詩的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唐詩的讀後感

唐詩的讀後感1

看到書面上素氣的山水畫,我就被它吸引。

一樣的是唐詩,不一樣的,是曾冬給予我們的闡釋。

讀《早發白帝城》。因為難掩內心的欣喜。詩人在一大早就告別了在朝霞映襯下彩雲繚繞的白帝城,湍急的流水,如詩人急歸的心情,洶湧着,流淌着,向期待的目的地。兩岸的高山上傳來一聲聲猿啼,似要將詩人留下,但這是無用的,詩人乘的小舟,早已隨水而逝,漂過了千千萬萬重山。這是我眼中的詩。但曾冬眼中的畫面卻不止單單是這樣。他聽到“吱吱嘎嘎一陣脆響”,然後“城門張開了惺忪的眼”,他看到太陽“急急忙忙拿起陽光的錦線,在一朵白雲上,為高山之巔的白帝城繡了一條斑斕的絲巾”。

他説“所有的道路都只有一個歸宿”。是否可以簡單理解為“條條大路通羅馬”?或者是“山重水複疑無路”?人生就好似匯入海洋的江河溪流,不論以何種方式、何種形態,不論是激烈還是平緩,最終都將歸於”永恆的安寧“。正如他所説,詩人的仕途也不過經過一個個驛站,接納那一段段或憂傷或幸福的時光。往事浮現,深究其,深陷於其,不過為難自己。不如讓那前塵舊事隨這白練逝出自己的生命。

而那兩岸的猿聲也被曾冬看出了不一樣的意味。他説那聲音是”幸福的啼叫“,那也是隱隱約約的”自由的聲音“,想必詩人此時正在暢想未來的美好,渴望一展宏圖吧。

而山川的緩緩逝去,江水的迢迢,轉過身,目之所及是朦朧的,一切也似乎很遠了。

原來這首詩要表達的不只是喜悦暢快。

讀《絕句》。江水碧綠,襯得棲鳥羽毛彌足潔白,山色青葱與那嬌豔的花兒形成對比,刺得人眼前顯出一片片色斑,那紅那綠真是絕到極致,彷彿要燃燒。真是一派美景。但我就算去認真欣賞也無法領略到心裏,因為我的心裏,盛了滿滿的'故鄉。要等到歸鄉那天才會溢出,但卻不知,是哪一個春天或冬天。

曾冬説,日子就像一本一張一張翻動的書,每一頁,都有一聲漂泊的歎息。它輕輕地來到,帶着希望和憂傷。它沉默,隨季節一起荏苒。時間總是太匆匆,將青果點成紅了的櫻桃,將綠了的芭蕉換上枯黃的雜草。它總是不打招呼,就將美好的萬象帶給你,就將一切在瞬間席捲。它似乎無所不能,卻帶不給你歸家的日期。

這個春天與上年、與去年相比,是否更好看?

你只有把故鄉每一個熟稔的名字,過濾了一遍,又一遍。你翻過手中詩卷上的又一個春天。

曾冬先生將一首首古詩轉寫為一篇篇精緻優雅的散文,讓我們體會不一樣的古詩,欣賞不一樣的經典。

唐詩的讀後感2

戚繼光曾説過:養性莫若修身,至樂無如讀書。讀書的樂趣的確無法言喻,讀唐詩的快感更是相逢恨晚。

唐詩,是中國人的驕傲,它閃爍着永恆的光輝,照耀着千百年中華成長的道路,凝結着斬不斷的中華情。它,或高蹈於世,寄託遙深;或引導潮流,朝氣蓬勃。

夢迴唐朝,細細傾聽李白、杜甫等傑出詩人的千古絕唱,領略他們的胸襟睿智;極目遠眺王維、孟浩然等山水田園詩人的經典佳作,感受沁人心脾的詩情畫意;策馬回眸王昌齡、高適岑參等邊塞詩人的顛峯鉅作,情陷硝煙瀰漫的鄉愁戰恨……唐代詩人恆河沙數,多少次讓詩國的'天空雲蒸霞蔚,五彩斑斕;多少次讓讀者的情感跌宕起伏,波濤洶湧;多少次讓國魂的長河一石激起千層浪!

夢隨李白,仰頭驚看“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側耳忽聞“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顛”;笑傲王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俯首長歎“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他的放蕩不羈,他的蔑視權貴,他飄逸張揚的個性,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無不使我歎服、使我欽佩,無不使歷史銘記、使歷史綻放!

夢隨杜甫,他長期生活在顛沛流離和飢寒交迫中,戰事連連繚亂了騷人的心,國事茫茫碾碎了騷人的心。在失陷的長安,他泫然疾書“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潸然長歎“積屍草木腥,流血川原丹”;黯然悲書“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

夢隨白居易,戰亂的平息並沒有帶來往昔的盛世年華。他毫不諱言,對黑暗的現實展開了猛烈的批判,寄託了自己的政治抱負和對民間疾苦的深切同情。“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鈎爪鋸牙食人肉”不正表達了他滿腔的憤怒嗎?“麒麟作脯龍為醢,何必泥中曳尾魚”不正表達了他對朝廷明爭暗鬥的不屑嗎?“食飽心自若,酒酣氣益振”不正表達了他對宦官奢靡生活的鞭撻嗎?……

夢隨王維……

夢隨李商隱……

一曲曲開朗奔放、剛健清新的音調,一句句情真意切、言簡意賅的韻律,使曾經的時代風貌和社會生活,無不歷歷在目,躍然紙上,使或輕鬆愉快,或憤懣無奈縈繞於胸。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唐詩選》讓唐詩重現勃勃生機,讓中華情的火炬繼續熊熊燃燒下去。

讀罷,受益匪淺,感慨良深,猶如夢迴唐朝。

唐詩的讀後感3

“詩人是人間最孤寂者”。唐詩似來,撩起了時代的面紗。

248頁紙張,47位詩人,夏昆筆下的種種都展現出真實生命的敞亮,一聲鐘聲,對他最好的迴應。提起張繼,無數人順嘴背出“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不可否認,留下的總共也就三十餘首,《楓橋夜泊》從中脱穎而出,素稱人間精品。這聲鍾,敲不醒裝睡的人,卻帶來一句千年的呼喚。

鍾,側耳傾聽,鳴中自有定數。閉上眼,夕陽遼遠,默默誦出這名句,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勾畫在眼前。他些許憂鬱着,連史書都沒有完整的身份介紹,不自雕飾,眼神沿轉着祖國大好河山,自然也是孤獨的。作為一名並不合格的“京漂兒”,在京城混了個一年半載的'詩人,無官職,無妻兒,不屑於巴結權貴,只一身超然狂傲。就這樣,他與寒山寺來了場美麗的邂逅,笑着飲着,揮一句感發人心靈深處的字字。這位“謎”一樣的男子,可能萬萬沒想到在一千二百年之後會有自己的姓名,流傳於世。因為一首《楓橋夜泊》,從此讓他和寒山寺,和楓橋,和蘇州,再也分不開了,就此張繼生命之中一朵孤獨並絢麗的花朵盛開了,盛開在大唐,盛開在當今。

不知何時,寺院的晨鐘暮鼓為鐘聲賦予了更新的含義,它不僅僅是時間的概念,是來不及傳遞的一種聲音,彷彿在告訴我們什麼。“張繼到底考中了沒?”在看《中國詩詞大會》時注意過,北大女博士陳更也拜倒在這道題上,讓人遺憾。據諸家記錄,僅知他是位進士,過程並無大大記載,讓人記住他,無恐也就一首詩,又讓人犯難似乎也是無大驚之舉。也好,也讓這位理工科女博士給我留下了深深印象,四次《中國詩詞大會》的參賽經歷,從容淡定,富有感情地誦出一句句唐詩宋詞,這無疑是她個人一場場表演賽罷了。“功夫不負有心人”,終得冠軍,對她最好的肯定。她是在對手眼中的“神”,但若是非要用一句話形容一下陳更,挺接地氣的,碰到會的題,王者風範,是我們每一個人,碰到不會的題,猜,猜對了,會慶幸,是我們每一個人;猜錯了,會懊惱,也是我們每一個人。是她讓我覺得,詩詞是凡人的東西,離我們很近很近。

張繼,一夜無眠,給了我們一個千年不倦的吟誦。他在大唐詩壇上只是一閃而過,但留下許多遐想空間。陳更,快,快到白白丟分,從來手握命運而從不等待判決,又是多少人的女神啊。

一聲鍾,聽得見一千二百多年前的歷史故事,模糊中清楚曉得真正有人在愛唐詩宋詞。這不正是唐詩中的孤獨之花,這世界的靈魂飛揚。

唐詩的讀後感4

唐詩被稱為“一代之文學”,一向公認為中國古代文學的顛峯之作。

唐時有許多著名的詩人,如:李白,他的詩想象豐富,氣勢雄偉,大量運用誇張手法,音韻和諧而且多變;詩歌各體俱佳,尤以七言絕句,七言歌行最為善長:杜甫是我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與李白齊名,友誼深厚,並稱“李杜”。他的詩多為反映貧苦人民的呼聲和當時社會的評擊……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騷更短,渾欲不勝簪”一首《春望》寫出了當時因為戰徵,而導致人民背景離鄉,親人分離;也表達出了杜甫當時極其沉重而憤激的心情,心焦的白髮越騷越短,越稀少。面對現在的太平天下,自己也可以豐衣足食,我們應該要滿足,要好好珍惜這份幸福,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更加努力來創作更美好的未來,讓戰徵永遠消失在我們的生活中,讓世界永遠和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首《望嶽》是杜甫在26歲時寫的,他寫得情景交融,意境很高,層次井然有序。“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寫出了杜甫的雄心壯志,我們也應該同杜甫一樣從小就要有雄心壯志,有遠大的抱負,我們也會在無形中有了前進的動力,才會有努力的方向。我們也應該有和杜甫那樣失敗而不氣餒的心。正所謂“失敗乃成功之母”,只有在失敗中總結原因,才會在今後的過程中不犯同樣的錯誤,才會離目標更近一步。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與你同銷萬古愁。”李白的這首《將進酒》寫出了他在離開長安後內心想法的`改變,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仕途失意的悲憤消極,但又樂觀自信。我們在生活和學習上難免會遇到不如意的事。在那時,我們不應該因為這些事而意志消沉,對其他事非常煩心,而是應該振作精神,樂觀面對,做其他的事也要充滿自信。正如李白在《將進酒》中寫到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們既然來到了這個世界上,那麼就一定會有我們發展的地方,只要我們肯努力,有自信,我相信我們一定會有成功的一天的。

唐詩的讀後感5

微風吹拂着泛黃的書頁。書頁的翻動,勾起我的回憶,每一頁每一個故事。兒時,父親給予我一本書,名曰《唐詩三百首》。這本書陪我度過幾許春秋,由少年到青年。我非常喜歡這本書,這本書能讓我對古代生活產生嚮往,對詩人無比高尚品德的產生敬佩之情。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月冷,人冷,心更冷。李白對家鄉的那種相思,化作一首詩,乘着月光,陪在遊子身旁。我喜歡李白,喜歡他放蕩不羈,喜歡他詩風飄逸,也喜歡他對黑暗社會的抨擊。誰能讀懂李白,誰將會擁有純真的情感。被世人稱作“詩仙”的李白,喜歡獨自飲酒。看不慣世間官場的黑暗,受不了世人的貪婪,獨自登高台。月下的湖面,波光粼粼,心中那份悲傷,或許只有對湖水訴説。沒佳人的陪伴,只有一壺清酒,故曰美酒勝佳人,兩三碗不醉,兩三壺不歸。日初,猶似大長安。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憂思國家的杜甫,目睹着國破家亡的慘狀,無比憂傷,使頭髮變得花白。年老心未老的杜甫,一心想報國,希望國強民安。我喜歡他是一位憂國憂民的詩人,喜歡他長期生活在顛沛流離和飢寒交迫中,體味着國破的痛苦,心卻未曾屈服。也喜歡他詩風凝重渾厚、沉鬱頓挫。當國都長安失陷時,一首《春望》誕生了。沒家人的'陪伴,只有敵兵的追殺。自己逃過敵兵的追擊,心卻還在奔跑。因為他希望能與家人友人相聚。為了逃避現實,只好過上隱居的生活,或許這樣做,能使內心好受些。於是便漸漸離開人們的視線。

中唐以後,戰亂平息並沒帶來往昔的盛成年華。詩人白居易,也慢慢步入人們的視線。白居易在對黑暗現實的批判中表達了對民間疾苦的深切同情。我喜歡他,喜歡他的作品,喜歡他對百姓的那份同情。“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他的詩不在意用華麗的詩詞去點綴,而是用更真摯的語言去描寫百姓的生活。他的品格一直在我心中獨居上位。

品一口小茶,看着書,身影被陽光越拉越長。我還沉浸在山水之間,沉浸在悲傷與喜悦之中,沉浸在悠悠的琴聲中。坎坷的詩詞,教會我如何去表達自己內心的希望。我品着茶,躺在搖椅上,搖晃,搖晃,搖晃……

唐詩的讀後感6

英國的培根曾説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宋代的蘇軾也曾雲:“腹有詩書氣自華。”兩位在文學領域具有重大成就的人都認為,讀詩,能夠提升人的智慧與情操。放眼我國五千年的歷史,唐朝的詩歌發展最為昌盛,為後人留下了無數經典之作。

年少時,寄居在外公家,外公是詩迷,珍藏的詩書舉不勝舉。於是,我便輕易讀到了《唐詩三百首》。我初識的古詩是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醉過方知酒濃”,一讀之下竟欲罷不能,從此,我便沉浸於詩的世界。

最初讀詩,讀的是朗朗上口的語句;再讀詩,便讀出了詩中字詞的斟酌;而後,在外公的指引下,我讀出了詩中或悲或喜的`故事。我最愛在清風微拂的傍晚,於柳樹下,讀一首唐詩,或讀李白的豪情,在現實中飲酒放歌;或讀杜甫的雄渾,讓自我多一份憂國憂民;或讀白居易的清揚暢麗,在內心添一份清雅;再或是,讀讀孟浩然的恬靜,品品李商隱的委婉……每當此時,總是心潮澎湃,彷彿自我也是滿腹經綸的儒生,稍不留神就能吐出千古絕句。

我向來垂青富含思想的詩歌,因為它們陪我走過了許多坎坷。人生難免有失意的時候,當我考試不利時,那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鼓勵我突破“行路難”的困境;當我與朋友道別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就成為心中的慰藉。詩,融入了我的生活,無論失意得意,無論悲愁歡喜,詩,一向是我不離不棄的知己,是我的精神支柱。

然而,現代社會迅速發展,許多中華文化被代替甚至被遺棄,對外來事物的狂熱追求使越來越多的現代人忘記了中國的古文化,忘記了唐詩,他們寧願生活在虛擬的世界,追逐一些索然無味的事物。曾有一則新聞報導:近六成的人認為中國人崇洋媚外。應對這個結果,我不禁震驚,難道中國文化的內涵不及外國文化嗎?並非如此,相反,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那些人之所以崇尚外國文化是因為他們沒有了解中國文化的精粹。試問,如果每個中國人能夠多讀一首唐詩,多一份對詩歌的。熱愛,又如何會出現如今的局面。

如今的唐詩不再只是詩,它更是一種精神,一種嚮往,是中華文化的縮影。細讀唐詩,它能給予你智慧;品讀唐詩則能夠使其勉勵你,鞭策你,使你前行。在紛繁的今日,不妨覓一個清靜之所,心如止水地捧一本唐詩,來領略其中的感悟。

唐詩的讀後感7

小時候聽到這麼一句話,“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唐詩代表了中國詩歌的最高成就,既是中國幾千年文化千錘百煉的不朽碩果,更是愉悦我們精神世界的不可或缺的文化源泉。唐詩對於現代人來説是再熟悉不過的,上至鬢鬢老者,下到黃髮孩提,基本都能達到耳熟能詳的境界。《唐詩三百首》有很多版本,但其內容都是包羅萬象,盡涵人生百態,世間冷暖,品味一首首唐詩,我們彷佛進入了一個浩瀚無邊的天地,不斷領略着人生的真諦,我們本一貧如洗的精神世界不斷接受着衝擊,在洗禮中得到充實。

讀《唐詩三百首》裏的每一首詩,彷佛都是在閲讀一個個生動活潑的故事,從充滿詩情畫意的字裏行間裏我能感覺到撲面而來的朋友情、母子情、思鄉情、愛國情以及鬱郁不得志的無奈亦或是豪情壯志的抒懷。下面摘錄一些人們朗朗上口的語句回味一番。

——朋友情。每每讀到李白的《贈汪倫》,我的內心都會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那種天真自然,全無矯飾的朋友情誼所觸及,朋友間的離別雖苦,但有了你依依不捨的送別,有了你“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勸慰,我一定會懷揣着這份深情厚意,昂首前行,雖有絲絲不捨,但內心不在茫然。正是書中的教導,使我明白: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朋友之情是多麼難能可貴,而自己觸手可及朋友是多麼值得珍惜。

——母子情。“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每每讀到孟郊的《遊子吟》時,我會自然而然地想起自己的母親,都會為偉大的母愛所觸及心靈,在媽媽給你打點的`行裝裏,在媽媽給你的電話中,充滿着媽媽多少揪心的淚、多少美好的祝福。回想一下,我們從呱呱墜地到蹣跚學步,從茁壯成長到成家立業,哪一刻哪一時都離不開母親的哺育、照料和叮囑。當我們生病時,她日日夜夜,精心守候,求醫問藥,憂心如焚;當我們犯錯時,她苦口婆心,諄諄教誨,不厭其煩,深怕我們受到一丁點委屈。隨着我們不食不語,母親也懶言少飯。而我們的每一點小小的進步都會令母親眉舒目展、喜形於色。再想一想,就算不懂事的我們頂撞過她、傷害過她,而母親對我們的愛始終不變。正是書中的教導,使我銘記:要做一個孝順的兒子,一個懂事的兒子回報母親和所有親人的大愛。

——思鄉情。中華民族是一個故土難離的民族,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中的“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

唐詩的讀後感8

俗話説得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唐詩不僅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正因為如此,我借用國慶假期這個機會,細細品讀了《唐詩三百首》。書中主要介紹了唐代的各大詩人以及他們的代表作品:有被稱為詩仙李白的《將進酒》、被稱為詩聖杜甫的《春望》、被稱為詩佛王維的《山居秋暝》……等等。每品讀一首詩就彷彿將走入一個文字構建的朦朧美麗的世界,或悲或喜或動或靜都讓我留戀往返。我就挑選印象最為深刻的幾首詩談談自己的感想。

首先是王維的《鹿柴》。開篇“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兩句,原意是想突出山中的寂靜,但是詩人反其道而行之,不直接寫“靜”反而大膽採用“響”字。用空無一人的寂靜山谷中傳來的隱約人聲來反襯深山的靜謐,突出詩人寂寞的心情。我們在寫作時也可以運用這種反襯的寫作手法,借景托出人物的心理描寫,而為自己的文章增添一份趣味與內涵。

接下來是李白的《山中問答》。雖然只有短短四句,但是從這短小精悍的詩句中我讀出了屬於詩仙的處世之道。擁有萬金的李白不貪戀繁華城區的奢華生活,而是選擇隱居山林,在碧山叢林深處積極學習,汲取精神食糧。古人道:腹有詩書氣自華。李白作為久負盛名的大詩人也在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並沒有因為自己的成就而沾沾自喜,止步不前。我們也應學習李白孜孜不倦的精神、堅持學習和戒驕戒躁的好習慣。

最後是詩佛王維的《少年行》。“相逢意氣為君飲,繫馬高樓垂柳邊。”這兩句寫出咸陽城的遊俠在路途中相遇,一見如故,便相邀在路旁酒樓酣飲暢聊的場景。詩句中洋溢着熱情與豪邁的氣息讓我這一千年後的小讀者也燃氣澎湃之情。雖然古時候這種場景也不太會發生在我們身邊,但是處於新世紀的'我們也應該多敞開心扉,廣交朋友,讓自己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起來。

唐代詩歌就像一座百花盛開的大花園,羣芳競豔,奼紫嫣紅。唐人在不到三百年創作的詩篇,流傳至今的尚有五萬餘首。雖不能説篇篇都是精華,但是可供我們學習與借鑑的地方卻有很多很多。作為青少年的我們,更是應該多學習我國傳統國學精髓,傳承我國經典,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

唐詩的讀後感9

孔老夫子言:“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吟詩作對,一般都是文人墨客的表達交流的寄託所在。《唐詩三百首》,名頭之高婦孺皆知,靈動拗口的唐詩,悠悠一千多年的傳唱,已沒有隨着時光的流逝,變得艱澀。泰半久遠,我借光陰為引線,在若隱若現的記憶中尋覓那唐代性格各異、出色出眾的才人們,花香漠漠落花盈盈。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廬山秀出南鬥傍,屏風九疊雲錦張。

——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他獨自漫遊山中,心裏非常清靜,放下繁雜的思慮,讓奔騰的念頭停歇下來,任它隨清流遠去。意識得到控制,整個天地入眼清明。很多人會覺得,這是的他,應是受了現實很深的衝擊,帶着強烈的失落心意歸隱山中。產生這種見解實則是基於先入之見形成的無意識的強加,認定一個人的歸隱總包含着對現實的不滿和遺憾。

我認為,終其一生,李白都是個積極入世的`人不會輕易失望失落,他有自在悠然的內心,磅礴的才華和見識。野心催逼他,於是促使他施展其才,就像不能阻止大鵬去展翅遨遊九天外,同樣不能勉強李白只能看到腳下的一塊地方。

他是個精彩的人,善於發現身邊的美好,無論是樓前的流水,懷中的美酒,還是窗前的明月光,入他眼來都別有意趣,他有世人無法企及的才華,哪怕最平常景物,經由他描摹,亦會動人心絃。

裏邊醫生都無法進入政治的漩渦中,有太多人為他抱怨不公,可這樣的結局對一個天性浪漫的偉大詩人而言,委實是最好的結局。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李商隱《無題》

他生在晚唐,錯過了最繁華榮勝的時期,又身處牛李黨爭的政治漩渦鍾,終身潦倒,鬱郁不得志。當時唐朝式微,正逐步走向沒落,可是除了詠史詩外,李商隱詩綺麗之處,絲毫不露末世悲涼之意,倒是頗有開元遺風。能不讓自身遭遇霸佔思想的人是可敬的。唐詩浩如煙海,李白杜甫雙馬橫絕,其餘眾人峯巒疊嶂,各有擁躉。情勢則是李商隱當之無愧獨佔鰲頭。進而放眼晚唐詩人,仍似李商隱的成就為翹首。

李商隱以愛情詩稱著於世,我想這與他的情感經歷是分不開的。不然,如何能隔了千年,依舊扣人心絃?他曾經有一段影響了他一生的初戀。他與宋華陽的戀情最後以悲劇收場,是李商隱的心結所在,也是他的愛情。

唐詩的讀後感10

在中國歷史上,總有這麼一些文字經久不衰,經歷千年時空,依舊發出它那萬丈光芒,它就是《唐詩三百首》。可以這麼説,《唐詩三百首》是中國輝煌燦爛文明的見證,更是伴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記得小時候,校園裏總會迴盪着各種朗朗讀書聲,讀書內容一般都是各種古詩,從“牀前明月光”到“江南好,風景舊曾諳”;從“春江水暖鴨先知”到”疑是銀河落九天”……可以説,唐詩三百首,在每個孩子的童年裏都佔據了重要一席。而很多人對於詩意的最初步感知,對於很多人生哲理的感知,也是從唐詩中來的。比如我,就是這樣。唐詩,告訴了我許多。

小的時候不懂內涵,只覺得平平仄仄的聲韻念起來好聽,父母慢慢教,自己就跟着讀、跟着背。唐詩之美已經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腦海之中,並不只因為其朗朗上口的讀音,更因為小時候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已經將這些淺顯的話語轉化成了一幅幅動人的場景,古人的一言一行,景物的美不勝收,令小時候的我向往不已。

一路奔跑着成為少年,讀過的書漸漸多了,見過的人、景物也慢慢多了,這時再拿起桌上那本泛黃的.《唐詩三百首》,漸漸有了不一樣的體驗,也對這世間萬物有了更為獨特、更為深刻的感受。長煙落日,黃河遠去,羌笛聲聲嗚咽,訴説着塞外沒有春意的悽苦;明月照鬆,空山新雨,江南流水四季自是一番奼紫嫣紅;樓前雨露,長安城裏,五陵年少胯下的白馬發出歡樂的嘶鳴……它們是那樣的孤獨,被歷史淹沒;但它們又是那樣的光芒萬丈,等待着,等待我們的發現。不曾想過,年少懵懂的自己,竟然也能與高山共俯仰、與白雲同翻卷、與滄海齊陰晴。唐詩讓我認知了自己,更讓我領悟到了萬物有靈,天地之美。

唐詩更是告訴我許許多多的為人處世的道理。“梅花香自苦寒來”這首詩就是告訴我們人生需要奮鬥,只有熬得住苦寒,才能迎來滿園花香。“勸君莫惜金縷衣”告訴我們要珍惜光陰,認真讀書、努力奮鬥,美好的生活終究會在奮鬥中實現。“紙上得來終覺淺”告訴我們唯有實踐才能出真知……總之,唐詩宋詞裏的人生百味不能一一道來,不妨趁有閒暇,遨遊書海,穿越時空,與文人騷客們促膝長談,與浩瀚歷史親切會晤!

唐詩的讀後感11

今年,我校開展了“好書伴我行”的讀書活動,同學們都讀了很多有用的書,正是這些書把我們山區的孩子的野性“收”了回來,把我們帶進浩瀚的天地,領略了人世的真諦,讓一貧如洗的我們得到一筆精神的財富。

我就是這時與書結下了不解之緣的,我在短短的一個月左右就熟讀了《唐詩三百首》,為此教師還準備讓我去參加全縣國小生“讀詩、背詩、吟詩”比賽呢這本書中的資料可謂包羅萬象,大千世界,人世百態,盡在其中。我想把它比作一個花園,今日我摘取其中一些描述情感方面的詩句來説説吧!

——母子情。“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每每讀到孟郊的'《遊子吟》時,詩中詩人將一位慈母的形象展此刻我們面前。就會自然而然地想起自我的母親:早晨很早起牀為我做飯,每一天變着花樣的菜讓我帶到學校,説我讀書累,要讓我跟上營養;上學的時候書包裏總是帶一壺熱水,媽媽讓我在課間喝;看着我大口吃飯,媽媽總是滿臉的笑容……,正是書中的教導,使我銘記:我要好好學習,做一個懂事的兒子回報媽媽的愛。

——朋友情。“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讓我明白了人生得一朋友不容易,即將畢業的我們也許以後不在一個學校讀書。所以我們要在這國小階段僅剩的一點點的時光中該團結一致,友好相處,快歡樂樂地度過這僅剩的時光,讓這段時光成為我們一生中完美的回憶吧!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讓我明白朋友雖然分別了,可是再遙遠的距離也阻不斷朋友之間的感情。

——思鄉情。無論是李白《金陵酒肆留別》中的的“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還是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都讓我明白了故鄉是我們炎黃子孫的生源地,遊子無論生在何地,都不能遺忘這份親情。台灣雖然沒有歸母親的懷抱,但同胞們那份眷念之情,是永遠也抹不掉的,這份情永遠都會印烙在每個人的心靈上。無論怎樣洗刷都不會消跡,就如蓮藕一樣,藕雖然斷了,可是絲未斷......

《唐詩三百首》中同類型出色的詩作還有很多,這本書不僅僅把我引進了一個色彩繽紛的詩的世界,還開拓了我的視野,豐富了我的知識。同學們,讓我們一齊走進唐詩吧!

唐詩的讀後感12

英國的培根曾説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宋代的蘇軾也曾雲:“腹有詩書氣自華。”兩位在文學領域具有重大成就的人都認為,讀詩,可以提升人的智慧與情操。放眼我國五千年的歷史,唐朝的詩歌發展最為昌盛,為後人留下了無數經典之作。

年少時,寄居在外公家,外公是詩迷,珍藏的詩書舉不勝舉。於是,我便輕易讀到了《唐詩三百首》。我初識的古詩是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醉過方知酒濃”,一讀之下竟欲罷不能,從此,我便沉浸於詩的世界。

最初讀詩,讀的是朗朗上口的語句;再讀詩,便讀出了詩中字詞的斟酌;而後,在外公的指引下,我讀出了詩中或悲或喜的故事。我最愛在清風微拂的傍晚,於柳樹下,讀一首唐詩,或讀李白的豪情,在現實中飲酒放歌;或讀杜甫的雄渾,讓自己多一份憂國憂民;或讀白居易的清揚暢麗,在內心添一份清雅;再或是,讀讀孟浩然的恬靜,品品李商隱的委婉……每當此時,總是心潮澎湃,彷彿自己也是滿腹經綸的儒生,稍不留神就能吐出千古絕句。

我向來垂青富含思想的詩歌,因為它們陪我走過了許多坎坷。人生難免有失意的時候,當我考試不利時,那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鼓勵我突破“行路難”的困境;當我與朋友道別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就成為心中的'慰藉。詩,融入了我的生活,無論失意得意,無論悲愁歡喜,詩,一直是我不離不棄的知己,是我的精神支柱。

然而,現代社會迅速發展,許多中華文化被取代甚至被遺棄,對外來事物的狂熱追求使越來越多的現代人忘記了中國的古文化,忘記了唐詩,他們寧願生活在虛擬的世界,追逐一些索然無味的事物。曾有一則新聞報導:近六成的人認為中國人崇洋媚外。面對這個結果,我不禁震驚,難道中國文化的不及外國文化嗎?並非如此,相反,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那些人之所以崇尚外國文化是因為他們沒有了解中國文化的精粹。試問,如果每個中國人能夠多讀一首唐詩,多一份對詩歌的熱愛,又如何會出現如今的局面。

如今的唐詩不再只是詩,它更是一種精神,一種嚮往,是中華文化的縮影。細讀唐詩,它能給予你智慧;品讀唐詩則可以使其勉勵你,鞭策你,使你前行。在紛繁的今日,不妨覓一個清靜之所,心如止水地捧一本唐詩,來領略其中的感悟。

唐詩的讀後感13

夢如翅膀,風若迴音。攤開那一本《唐詩三百首》,欣賞屬於它的風光。

我喜歡讀詩。夜深人靜時,萬籟俱寂,彷彿天地間只有我與書。我的思緒在悲喜中跳躍,在唐詩宋詞之間穿行,如身臨其境般陶醉。

我喜歡元稹的詩,深情的詩:"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讓多少人為之感動而沉迷;我喜歡蘇軾的詞,細膩的詞:"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道盡了多少人生悲歡,豁達了多少異鄉人的情思;我喜歡李白的詩,豪邁的詩,一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激勵了多少仁人志士,鼓舞了多少躊躇不決的年輕的生命……

猶記得那個盛夏的夜晚,我一個人在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那詩似乎有一種魔力指引我走向那個夜晚,繁華中帶有驚喜。

多少熱鬧的人羣!煙火在空中綻開,寶馬香車,逐日而來,燈籠隨風飛舞,玉壺光轉,風簫聲動。她在哪兒?過往的女子抹着濃粧走過,在繁華的.街市裏,轉身回眸,是她!在燈火闌珊中巧笑倩兮,紅脣貝齒,冷眉若霜,美得不識人間煙火!就讓時間定格在這一秒吧。

讀到此,我被詩人的心情所影響,竟不覺淚水滴落,心情被拉動着,解開了纏繞的結,彷彿心與詩詞被拉得更近了。

讀杜甫的詩,彷彿從中看到了他那坎坷卻傳奇的一生。年輕的時間意氣風發寫出了《望嶽》一詩,隱藏不住他無限的豪邁;可世事弄人,他拳拳的愛國之心無從展現,無時無處不在孤獨寂寞中:"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裏,仍在為國家國人擔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他的字裏行間總是充斥着憂憤,但後人卻仍被他那愛國之情和博大胸襟感動着,他的魅力經過千年熠熠生輝。他是詩中聖哲,筆底波瀾。

合上書,撫摸着那略顯陳舊的封面,微風吹,陽光暖暖地灑在它那書頁之上,透過一格一格的窗户。

唐詩宋詞的風光令我留戀。讀到他們,我便心如止水,進入了下一個天地,待到塵埃落定,心靈之花悄然綻放於心上。

"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一個詩前瞻性的世界。"我願意靜下心來,隻身到詩詞的世界裏遨遊。

唐詩的讀後感14

《在唐詩裏孤獨漫步》一書的作者評價李白,沒有大書他的豪放,也沒有詳寫他的浪漫。作者在題目中點出兩個字——寂寞。

詩仙自然是寂寞的,他豪放,他恃才而傲。他學習縱橫之術,他的思想活在春秋戰國時期那個動盪不安卻充滿機會的年代,所以他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學習劍術,嚮往“十步殺一人”的俠客生活。

詩仙自然是寂寞的,他浪漫,他天真,他不適合在朝中與弄臣相處。他滿心歡喜地認為,只要見到聖上便萬事大吉,怎料唐玄宗贈予他的那支筆不是用來治國理政的,而只用來寫些新詞謳歌昇平之世。之後安史之亂爆發,他受李璘之請入幕,又樂觀地認為局勢會因己而定。

除了寥寥幾個同他一樣的詩人外,誰又會理解他?

於是詩仙便如此寂寞着、痛苦着,獨自一人在月夜飲酒。一開始他似乎還挺會自己找樂子的,邀來明月與影子湊足了三人。而當我讀到“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時,腦海中便有一個人渾身帶着酒氣東倒西歪。讀後感·他真的想通了“行樂須及春”的道理嗎?為什麼眼前的詩仙大笑過後又趴在酒桌上笑得如此勉強而悽然呢?

如果他真的是一位神仙,那麼他不會寂寞,哪怕是在人間。所以我在他身上看到了人性,不然他得以從朝廷這個“大染缸”出來被賜金放還之時,為什麼沒有喜出望外,沒有因為自由而興奮呢?我們管這個叫什麼?政壇失意。

而詩仙最大的夢想,與所有讀書人都一樣:“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他要做官,做大官,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像丞相那樣的`大官。他還要與皇帝談政治,談天下大事,他願意做帝王之師。

而當他全力反抗和蔑視那些壓迫百姓的權貴們時,他比起俯瞰芸芸眾生的神,更像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同時,他的一生飽經坎坷:離開長安後又去參軍,進過監獄,還被流放,但他從未放棄過。還記得“千里江陵一日還”嗎?這樣一首意氣風發的詩,是他六十幾歲時被流放後巧遇大赦時寫的;他的《臨終歌》裏則自以為“中天摧兮力不濟”,也“餘風激兮萬世”。他一輩子都認為自己是一個朝理想飛行的大鵬鳥。

不過我們依舊不願讓李白因肝硬化去世,我們願意相信那個傳説:他又一次在月夜醉了,跳入水中痴痴地抱着月亮,做神仙去了。

唐詩的讀後感15

今年,我校開展了“好書伴我行”的讀書活動,同學們都讀了很多有用的書,正是這些書把我們山區的孩子的野性“收”了回來,把我們帶進浩瀚的天地,領略了人世的真諦,讓一貧如洗的我們得到一筆精神的財富。

我就是這時與書結下了不解之緣的,我在短短的一個月左右就熟讀了《唐詩三百首》,為此老師還準備讓我去參加全縣國小生“讀詩、背詩、吟詩”比賽呢?這本書中的內容可謂包羅萬象,大千世界,人世百態,盡在其中。我想把它比作一個花園,今天我摘取其中一些描寫情感方面的詩句來説説吧!

——母子情。“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每每讀到孟郊的《遊子吟》時,詩中詩人將一位慈母的形象展現在我們面前。就會自然而然地想起自己的`母親:早晨很早起牀為我做飯,每天變着花樣的菜讓我帶到學校,説我讀書累,要讓我跟上營養;上學的時候書包裏總是帶一壺熱水,媽媽讓我在課間喝;看着我大口吃飯,媽媽總是滿臉的笑容……,正是書中的教導,使我銘記:我要好好學習,做一個懂事的兒子回報媽媽的愛。

——朋友情。“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讓我明白了人生得一朋友不容易,即將畢業的我們也許以後不在一個學校讀書。所以我們要在這國小階段僅剩的一點點的時光中該團結一致,友好相處,快快樂樂地度過這僅剩的時光,讓這段時光成為我們一生中美好的回憶吧!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讓我明白朋友雖然分別了,但是再遙遠的距離也阻不斷朋友之間的感情。

——思鄉情。無論是李白《金陵酒肆留別》中的的“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還是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都讓我明白了故鄉是我們炎黃子孫的生源地,遊子無論生在何地,都不能遺忘這份親情。台灣雖然沒有歸母親的懷抱,但同胞們那份眷念之情,是永遠也抹不掉的,這份情永遠都會印烙在每個人的心靈上。無論怎麼洗刷都不會消跡,就如蓮藕一樣,藕雖然斷了,但是絲未斷......

《唐詩三百首》中同類型出色的詩作還有很多,這本書不僅把我引進了一個色彩繽紛的詩的世界,還開拓了我的視野,豐富了我的知識。同學們,讓我們一起走進唐詩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hk/fanwen/duhougan/6e2w9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