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讀後感 >

傅雷家書讀後感大全(15篇)

傅雷家書讀後感大全(15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傅雷家書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傅雷家書讀後感大全(15篇)

傅雷家書讀後感1

《傅雷家書》是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其夫人從1954年至1966年間寫給孩子傅聰、傅敏的家信摘編,是充滿着父母之愛的教子名篇。他們苦心教導,嘔心瀝血地培養兩個孩子(傅聰——著名鋼琴大師,傅敏——英語特級教師),教育他們先做人,後成家,是中國父母的典範。

傅雷一個有文化、有內涵的人,對中外的文學、音樂、繪畫涉獵廣泛,研究精深。一封封家書,短不過上百字,長則有上千字,沒有許多優美華麗的語言,也沒有長篇大論的道理,只有用自身經歷化為簡單而又樸素的建議和忠告,為兒子擺正人生的旗杆,無怨無悔。

無數的家書,寫不盡的憂愁,無盡的擔憂,操不完的心,在一支筆下,處處開花。不問自己的身體,信上也只是輕輕帶過,有時卻隻字不提,只時時刻刻關心着在異國他鄉的兒子的生活、音樂的進展。兒子彷彿是那座五指山,日日壓在他們的心頭。兒子的思想、活動、花費,所有零碎的小事,父母倆卻無不擔心,看似無盡的嘮叨,卻是忠言利於行,句句金玉良言,事事為其着想。

國家一詞説大不大,説小不小。許多人常把國家掛在嘴邊,打着國家的旗號,吞食國家的利益,幹着非人哉的事情。可是傅雷是實打實的愛國,把國家一詞植在了自己的.心裏,生長髮芽。不僅是自己愛國,還潛移默化、循循善誘地教導兩個孩子一起愛國,從點點滴滴做起,不亂花國家的錢,處處維護國家的利益,時時彰顯愛國之舉。中國是禮儀之邦,傅雷也深諳禮儀之道,從送畫而不是送錢這件小事,可見他設身處地為他人着想,把禮尚往來的禮儀風度發揚到國外,盡顯泱泱大國風範。

每個人都生有父母,大都體會過父母的慈愛與教誨。當我讀着這本家書的時候,感到的卻是另一番關愛,不同於老師的教導,不只是長者的叮囑,而是父母對兒女的細心呵護,無微不至,用心良苦。那一封封家書,就像一次次珍貴的談心,拉近了我們的距離。我就像一個乖孩子,閲讀着,感受着,聆聽着,用心銘記着。

傅雷家書讀後感2

讀了這本家書,我感受很深:

傅雷生於原上海南匯區,是我國著名翻譯家,文藝評論家。20世紀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譯巴爾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貢獻,被法國巴爾扎克研究會吸收為會員。

傅雷不愧是好父親,能以如此的心態和耐心來教育孩子。傅雷究竟是如何有這種力量呢這種偉大的父愛能夠説影響了傅聰的一生,為他們的孩子走向未來,走向成功做出了鋪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此,傅雷所寫的這些書信也就是十分重要的,給孩子上了一堂人生課,讓他知道如何在這個世界上生活。

這真是教育子女的一本好書,同時也就應是作子女的瞭解父母的一本好書。子女能夠透過這本書瞭解自己的父母,父母能夠透過這本書瞭解自己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寫的每字每句已經成為經典,人們心中的銘記。

傅雷作為父親,對子女的情感是十分豐富的,他對子女從不苛刻。而且他對傅聰的音樂事業十分的`重視。,這讓傅聰十分的感動,感受到父母的愛。

傅聰的母親在信中也扮演了重要的主角,她也給她的兒女寫了好幾封信。信中充滿了對子女的關心和憐愛。同樣,她對於傅聰的音樂事業也十分的在乎,使他明白了母親的愛對他有多重要。

這本《傅雷家書》真的讓我懂得了十分多的道理,也讓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裏都在想着什麼,這讓我能夠更好的和父母溝通。明白他們。

從這本書中我知道父母的心總是向着孩子,無論是嚴愛還是溺愛,他們只是方式不一樣。

我太感謝這本書了,真正的父母的必讀之書,也是孩子們的必讀之書!

傅雷家書讀後感3

每個人都會體會到父母對我們的教誨和關愛,而讀這本書時卻有另一番風格。這一封封組成一本書的家書,讓我不免感到父母那份誰也比不了的愛。家書中大到事業人生藝術,小到吃飯穿衣花錢,無不關懷備至。這能從中看出他對兒女的關愛。而從家信的另一方面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對自己要求極嚴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讓兒子立下的三個原則:不説對不起祖國的話、不做對不起祖國的`事、不入他國籍。愛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動。

讀了《傅雷家書》後,我懂得了許多,我更瞭解父母了。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教育書,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與孩子的一本書,讓孩子更瞭解父母,讓父母更瞭解孩子。

“一個人對人民的服務不一定要站在大會上講演或是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業,隨時隨地地點點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訴人家,無形中就是替國家播種、施肥、墾殖。”這是傅雷在給兒子家屬中的一段話。在《傅雷家書》中,我看到了一位父親對孩子的諄諄教誨,字裏行間,流露出傅雷對傅聰強烈的父愛。這種愛使人震撼,使我對傅雷愛子教子的精神所深深打動。

這本書主要是傅雷在書信中告訴孩子如何做人,如何搞藝術,以及如何對待生活等問題。他教兒子要做一個謙虛謹慎的人,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在生活上,傅雷也對兒子積極的引導。家書中大到事業人生藝術,小到吃飯花錢,事無鉅細,無不關懷備至。而且他敢於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認錯誤,從自身的經歷中給出經驗和教訓,他無疑是兒子的良師益友。人自愛其子,是一種自然的規律。生命有限,而傅雷卻通過自己的兒女來延續自己的生命,讓兒女學會對社會、對祖國、對世界負起責任來。在傅雷的文字之中,他高度負責的精神可見一斑。傅聰在異國漂流的生活中,他從父親的書信裏得到了無盡的精神養料,好像父母仍在身邊,給他力量,突破衝重重的阻力,踏上一條完美的成長道路。

傅雷家書讀後感4

家書,是親人間互相傾訴的媒介,親人以感為紙,以情為筆,書寫下一行行的文字,而這些包含思念之情的字字句句,可撫平在外遊子那紛亂的心。——題記

傅雷,是我國的著名文學家,作為一個父親,他是嚴厲而又嚴格的,他的愛子之情在傅雷家書中無處不在。《傅雷家書》看似只是寫在紙上的一些家常話,可正是這些家常話,才讓傅雷家書有了偉大的意義,那些樸實無華的語言,其中藴含了真摯的情感,孜孜不倦的教誨,令人感同身受,生出欽佩之情。

令我記憶最深刻的幾句話,是這樣寫的:“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遠對不起你,我永遠補償不了這個罪過!這些念頭整整一天沒有離開過我的頭腦,只是不敢向媽媽説,人生做錯了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寧!”是的,巴爾扎克説的好:“有些罪過只能補償,不能洗刷!”

傅雷在多篇家書中表達了對兒子的深沉的感情和無微不至的關懷,也對嚴厲的教導給兒子留下的傷害感到愧對。

傅雷家書是一本極具教育意義的書,在平淡的語句中,傅雷一位嚴父的`形象躍然紙上,在施蟄存的紀念傅雷一文中,曾説過,他的家教如此之嚴,望子成龍的心情如此之熱烈,他要把他的兒子塑造成符合於他的理想的人物,這種家庭教育是相當危險的,沒有幾個人能成功,然而傅雷成功了。

由此可見,傅雷是一位成功的父親,也是品德端正高尚的人。

傅雷家書帶給了我很多啟示,傅雷那具有浩然之氣的剛直,他的孩子們藝術的涵養,學問的淵博,都讓人對這個家庭肅然起敬,只願家書中那種剛直的精神,永存這世間。

傅雷家書讀後感5

家書從古至今一直是古人寄託思念與慰問的一種方式,詩詞中也提到過‘家書抵萬金’。可既然假設對古人的重要性,而傅雷家書這本書也藴含了父親與兒子之間的愛,關心和教育。

這本書彙集了父子之間近13年的來往,我們從中可以看見傅聰對追求藝術的過程,也可以體會到傅雷的教育理念與對於兒子的諄諄教誨,而在這千言萬語,如山如海的言語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麼一句話‘辛酸的眼淚是培養你心靈的原漿。’這句話包含了傅雷對兒子的鼓勵與支持,雖説眼淚是辛酸的,但這卻是讓內心變得更加堅強,讓自己不斷走向成功的養料,令我深有感觸。

施蟄存先生曾經説過‘他的家教如此之嚴格,望子成龍的心情如此之熱烈。他要把他的兒子塑造成符合他的理想的人物。這種家庭教育是非常危險的,沒有幾個人能成功,然而傅雷成功了。’這些都是因為他的.為人以及教育。傅雷先生人物,無論從事什麼職業,做人是第一位的。因此在書中第一強調的,是一個年輕人如何做人的問題。正是如此,不論做任何事情,做人就是首要的,最重要的頭等大事。如果一個人他連最基本的禮儀廉恥,尊重,道德都沒有的話,你們我想這樣的人還不具備成功的能力。先生提出的;待人要謙虛,做人要謹慎,禮儀要得體;遇困境不氣餒,獲大獎不驕傲;要有民族和國家榮辱感,要有藝術,人格的尊嚴,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等觀點,這對於我們的成長是非常好的教育。我們現在的缺少的或者説是正在流失的寶貴品質,正是先生口中這些,不可或缺的美好品質。現在的素質化教育也正是提倡這種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不單單隻在看中成績這一小方面了。

傅雷家書讀後感6

“人生本是沒窮盡沒終點的馬拉松賽跑,你的路程還長得很呢:這不過是一個光輝的開場。”

當翻開這本書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的心中升起了一絲不滿,傅雷寫這封家書時,傅聰已在國際樂壇的競賽中列第三名,儘管心中無比的自豪與驕傲,卻仍故作鎮定地對兒子説這還遠遠不夠。

可是當我讀完這封信後,一股強烈的,特別的感受湧現出來。

古人們常説“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居安思危”。而曾經的我竟一直沒有理解它們的真正含義。過去每當我取得優異的成績時,父母高興過後總是不忘添上一句:“下次繼續努力”。從前的我總會認為父母永不知足,卻不知這正是“居安思危”的表現。

如同家書中傅雷告誡兒子一樣:“我提這些話,不是要為我過去的做法辯護,而是要趁你成功的時候提高警惕,決不讓自滿和驕傲抬頭。”

古人云:“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暫時的輝煌如同耀眼的明星,有時為你照亮前方的道路,給予你勇氣和信心,但有時,它的光芒太過耀眼,使你看不清周圍的世界。

縱觀我國曆代王朝,也無一不用事實證明了“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重要性。

唐太宗説過:治國就像治病一樣,病雖好了,也應該好好護理,若馬上自我放縱,一旦復發就沒有辦法解救了。正是唐太宗的'居安思危,迎來了我國的鼎盛時期。

而反觀清朝統治者,他們認為天朝地大物博,無所不有,便固步自封,閉關鎖國,整日逍遙享樂,因而迎來了橫屍遍野,國家走向滅亡的結局。

現在想來,正是父母平時一次又一次的“不滿”,才把偶爾忘形的我一次次地拉了回來。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真是極好的勸告啊!那麼,立刻行動起來吧!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把行動交給現在,把結果交給時間!

傅雷家書讀後感7

合上這本《傅雷家書》,我感觸萬千。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傅雷和傅聰之間濃厚的父子情誼。

傅雷和傅聰,在別的書籍,或傳記裏,或許會被冠上“我國著名文學翻譯家、文學評論家”“我國著名鋼琴演奏家”等等光鮮耀目的稱號,但是在這本書,《傅雷家書》裏,他們只是一對尋常的父子。父子之間亦師亦友,親密無間。縱使一在中國,一在波蘭,相隔萬里,也如“心有靈犀一點通”般,心思透過書信,淋漓盡致的互相傳達。父子情深,可見一斑。

特別是傅雷對傅聰那深切的、無微不至的父愛,讓我感觸頗深。他不僅教傅聰如何去生活,如何理財,還教他如何正確處理情感,如何處理戀愛問題,甚至細微到教他擦眼鏡;對於傅聰,傅雷從不吝嗇自己的情感,暢快流露:“孩子,我精神上永遠和你在一起!”“親愛的孩子,聽我的話吧!”,完全放下了做父親的架子,體現了濃濃的父愛。

我不由得想到了我的父親。大多數時候,我對我的父親都比較冷淡,覺得他很多時候都不明白我的心思。在讀了《傅雷家書》後,我突然理解了我父親的心意,突然理解了他的良苦用心,突然明白了父親所有的行為都是愛我的表現啊!

父愛總是令人感動的,即使是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它也如此的迷人,透露出來自血脈裏的親切;同時它也總是嚴厲且沉默的`,好似冷如冰,不比母愛來的熾熱。在大多數人眼中,父親就像一塊有温度的石頭,永遠保護着你,呵護着你,卻又沉默寡言。

如果真的像人們所説的那樣,“父愛如山”的話,我願做那寒峯的攀爬者!

傅雷家書讀後感8

家書,一筆一畫寄託着對家人的牽掛。在古代,“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一封家書“復恐匆匆説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在近代,傅雷一家如何表達思念?

傅雷給兒子的家書中飽含着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期望,滿含着對藝術、人生的思考、對立身處世的叮囑。小到對音樂的見解,大到國家大事,字裏行間,滿含着愛。

回望宋代,陸游年邁時“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一萬三千里。寫得家書滿紙空。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自歎徒勞,卻又“寄語紅橋橋下水”,不甘浮於心間,借水懷人。

回望明代,袁凱百無聊賴時收到家書,卻“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只有家人的期盼。

回望近代,傅雷在一封封家書中告誡兒子,當兒子取得成就時又絲毫不吝嗇他的讚揚——“東方升起了一顆星,這麼光明,這麼純淨,這麼深邃;替中國創造了一個輝煌的世界紀錄!”信中,傅雷對兒子也極為嚴格,將錯誤嚴肅地提出來,嚴厲地要求兒子一一改正,但是,這無不表達着父親對兒子的.無限期盼和愛,即使相隔千里,兒子的身邊總有一個諄諄教誨的父親,教他立身處世。信中同時暗含着苦,令人唏噓——父母不能陪伴兒子的苦、傅雷夫婦不能見到孫子的苦、傅聰未能盡孝的苦……種種情感交織在一起,匯成一封封書信,將自己的思念寄給遠方的親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卻不能洗刷內心的思緒。即使異地相隔,也不能阻斷親人那熟悉的字跡,那倍感親切的家書。

驀然回首,家書已離我們日漸遠去,網絡架起了溝通的橋樑,即使相隔萬里,彷彿近在咫尺。科技發達的今天,書信已經漸漸趕不上時代的腳步,驛站的消失,見證了一個國家的崛起。書信象徵過去,科技代表未來,但無論是書信還是科技,都滿含着一代代人的家國情懷。

傅雷的家書,只是近代的一個縮影,它隨着歷史而失去在通訊上的地位,但在它身上的親情永不消逝,家書,一直是家人情感的表達與寄託。

傅雷家書讀後感9

如果別人問起我對《傅雷家書》的看法,我總是會打趣説,如果我爸爸是傅雷,我一定會發瘋的!因為他實在是太囉嗦了!

的確,翻開每一封信,我們都能看到傅雷對傅聰長篇大論的説教。可是仔細一想,這不正是一個父親對兒子竭盡畢生所學之力、之能的愛嗎?

整個暑假,我和我的爸爸發生了不少衝突,我覺得他開始變得不可理喻、無法溝通。但如果仔細想一想其中的緣由,恐怕沒有一個人會站在我這一邊吧。爸爸總是希望我的學習能更上一層樓,所以幾乎每天都跟我説要好好學習,不要荒廢時間,我卻總是嫌他煩,爭端由此開始。

但轉念一想,如果他不是我爸爸,跟我沒有血濃於水的親情,他還會管我是否優秀嗎?

人們都説父愛如山,因為父親不如母親細膩、會表達。父親只會用實際行動顯示他的愛。我的爸爸是,傅聰的'爸爸也是。縱觀這幾十封信,雖然並沒有多少字是直接表達父親對兒子的愛的,但傅雷的每個提醒、每個關照都是一份愛,一份偉大的父愛。傅雷對傅聰的愛是那樣沉默、堅毅。他把這份愛融到了對兒子的循循善誘和殷切期望之中。

我們總是沒有真正體會過父母的心情,他們為了我們付出了太多,但我們卻不明白。大多數的父母不會表達,不會像傅雷那樣給兒子有見地的意見。但父母為我們竭盡全力是不容否認的。而傅聰了解,他不僅是傅雷的兒子,受到傅雷的教育,也是傅雷的知音,與他共同探討學術上的問題。

雖然我們很少能與父母做到想傅雷父子那樣的知音,但我們應該做到像傅聰那樣瞭解傅雷的苦心。我們是否忽視了這些呢?我們真正的體會過父母的心情嗎?

當我真正沉下心想到這些時,不免為之動容。在人世間,也只有父母的愛是一定的、真正無私而偉大的。然而我們見過太多歌頌母愛的贊文,聽過太多讚美母愛的歌曲,也讀了太多太多偉大而又平凡的母親。而《傅雷家書》以這幾十封信中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悉心教導體現了這位父親、也是天下的父親對兒女竭盡全力的愛。

傅雷家書讀後感10

著名文學家塞萬提斯曾説過:“父親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老師。”沒錯,父親就像深沉而含蓄卻又寬廣的海,就像穩重厚實而威嚴的山,又好像舒緩平靜而綿長的河,他的愛如母愛一樣無私,不求回報,默默無聞又寓於無形之中,就像傅雷對傅聰的愛正是他的生命支點一樣。

父之美德,兒之遺產,父之嚴厲,子女良教。許多父親同傅雷一樣嚴厲。

戚繼光的父親戚景通,在發現兒子有排兵佈陣的天賦後,十分高興,決定培養兒子。他從來不放鬆要求,每天教兒子讀名人故事,讀兵法,以免戚繼光受到不同方面的不良影響。在戚景通的影響教育下,戚繼光養成了不慕虛榮,奮發向上的品質,後來創建了“戚家軍”,南征北戰,終於消滅了屢屢侵犯的倭寇。

戚景通作為一個驍勇善戰的將軍,給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對兒子的嚴厲,這跟傅雷教子無二,但結果是令人振奮的。

夢魂不憚長安遠,幾度乘風問起居。也有許多父親與傅雷愛的不同,對孩子十分放鬆。

達·芬奇的父親彼得羅對孩子的愛好十分關心。他培養孩子的信條是“給孩子最大的'自由,讓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達·芬奇上學後,對繪畫十分感興趣,甚至曠課畫畫,父親知道後,不僅沒有生氣,反而誇獎兒子畫的很好,後來他把兒子帶到維羅奇奧那裏學畫畫。在維羅奇奧的指導下,達·芬奇刻苦學習,掌握了許多繪畫技巧,終於成為了一代大畫家。

在教育孩子上,我想,每一個父親都有自己的方法,哪怕有的會被孩子記恨,他們也會堅持自己的選擇,直到看見自己的孩子登上成功的巔峯。

父愛,雖不如母愛那般温柔,但深沉而厚重,如果説,母愛是一泓清泉,那父愛則深沉如磐石,默默地給予孩子們以硬核。

《傅雷家書》給我的觸動遠不止這些,然而,我的拙筆卻只能寫出它最淺薄的一層。在此,我要感謝《傅雷家書》,讓我看見了一個偉大的父親,看見了那如山的背影,看見了我們生命的支點。

傅雷家書讀後感11

“我常問到你經濟情景,怕你開支浩大,演出太多,有傷身體與精神的健康;主要是因為我深知一個藝術家在西方世界中堅持獨立多麼不容易,而惟有經濟有切實保障才能維持人格的獨立。並且父母對兒女的物質生活總是異常關心。再過一二十年,等你的孩子長大以後,你就會體驗到這種心境。”

羨慕傅聰有一個好父親。

翻譯家傅雷在兒子傅聰留學海外的過程中,先後寫了近百封家書給他,教導他立身行事、愛國成才,把中華民族的優秀道德融入了對兒子的諄諄教誨中。由這些信件彙集而成了《傅雷家書》是一本教導中國孩子如何做人的書。

靜靜翻開《傅雷家書》,如深沉父愛一樣,有許多足以令我感動的細節。譬如,身為父親的傅雷為了彌補愛子因遠離故土而產生的諸多對祖國傳統文化的日漸陌生的因素,不顧重重的困難,堅持給孩子郵寄有關的書籍,從《詩經》、《楚辭》到宋詞、明曲,還有自我的譯作。在信箋中他闡述着民族的文化哲學思想,不止一次給兒子糾正用錯了的`字詞,為的是讓兒子明白:作為一名炎黃子孫,他是足以驕傲的,因為祖國有着無盡的文化財富,一代又一代在所有中國人的血脈裏傳承着!

這不禁讓我想起我的父親。父親是個嚴肅而又幽默的人,小時候,記憶中的他總是喜歡輕輕撫着我的小腦袋,給我講歷史故事、唐詩宋詞。而此刻,隨着我的開銷越來越大,父親也外出賺錢,許久才回來一次。而他卻沒有像傅雷一樣,不知疲倦地給我寫信。可是我明白,父親仍是很愛我的。

天下父親,或許不會像母親一樣,天天守候在我們身旁。他們的愛,一向很安靜。

傅雷家書讀後感12

《傅雷家書》這本書主要講了我國著名翻譯家傅雷以及他的夫人寫給他們孩子傅聰的家信。這一本書是一部映射傅雷思想的著作,字裏行間體現了傅雷作為父親對兒子的苦心孤詣,無處不體現了濃濃的父愛。這也是一本優秀的青年思想讀物,是教育孩子的經典名作。這些信是1954年傅雷遠赴波蘭留學時寫的,終結到1966年傅雷夫婦自盡結束。傅雷整整十二年寫了上百封信給兒子,教育孩子先做人,後成家。傅雷是中國父母的榜樣!

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偉大的父親,不管這個父親是一個知識淵博還是一個無權無勢的父親,他們都是一樣的,一樣的偉大。他們都教育着我們怎樣做人,怎樣做事,父親永遠都是我們人生的導師。

在讀《傅雷家書》時,書裏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洋溢着濃濃的親情。他們雖然不在同一個城市,雖然隔着萬里之遠,但是父親卻通過寫信的方式來了解兒子,寫下了一封封感人的`信。信中傅雷有對兒子學業上的指導,還有對兒子人生的指引,這每一句話都藴藏着真理。

記得離別之時傅雷自責地對兒子説:“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遠對不起你,我永遠補贖不了這種罪過!這些念頭整整一天沒離開過我的頭腦,之前不敢向你媽媽説,人生做錯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寧!真的,巴爾扎克説得好: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俗話説得好,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傅雷老師用的是嚴父底下出才子。在平時父親打我們罵我們的時候,心裏總會有怨氣,即使嘴上説着答應了,可心裏還是不快活的。我們應該抱着理解的態度,要體諒父母的心急如焚,因為他們這麼做都是為了我們好。

家書是真情流露,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過多的修飾,它卻是無價的!

傅雷家書讀後感13

本學期令我收穫最深的一本書就是《傅雷家書》。

這本書凝聚了傅雷對祖國,對兒子深厚的愛。信中強調的是一個年輕人如何做人,如何對待生活。傅雷用自己的經歷現身説法,教導兒子待人要謙虛,禮儀要得體;退困境不氣餒,獲大獎不驕傲;要有國家和民族的榮辱感,有藝術,人格的尊嚴,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傅雷家書》,充斥着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期望,關愛及嚴格要求,洋溢着濃濃的父子情深。它讓我感覺像戲曲那樣給人以脱俗的氛圍和無旁的回味。

傅雷把教育子女當成了對社會,對祖國的'一項光榮的義務和責任。不是每個家長都能把教育提升到這種境界,但對子女的關心愛護,卻是永恆的,不變的。

我的父親文化程度不高,常年打拼積累了豐富的人生閲歷。父親把教育我當成首要任務,他在我身上耗費的精力和心血有目共睹。但父親對我的成績並不是很注重,反倒更注重我問人處事的原則和做人的道理。父親常常給我講起以前的故事,雖然我不是很能理解父親苦苦婆心的教誨,但是我知道父親只是想讓我做一個真真正正的人、一個大寫的人。

父親並不是什麼偉大的人物,但是父親豐富的人生閲歷是我這個年齡沒有經歷過的。所以我知道,現在應該好好聽取父親的教誨並且深深的記住,身體力行的去實現。

他雖然不是像傅雷一樣偉大的人物,但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個值得我一生去敬仰、佩服、學習的人。

父親,在我心中,您永遠是偉大而成功的。在您的言傳身教下,我會有更大的勇氣和力量,去戰勝各種各樣的魔障,踏上我的成長道路。

傅雷家書讀後感14

《傅雷家書》收錄了從1954年到1966年傅雷寫給兒子的家書。這其中,有教兒子做人的、有學習方面的、有生活方面的。這些不僅僅是一篇篇家書,更飽含了一位父親對兒子嘔心瀝血的教導以及深深的期望。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那句“先為人,次為藝術家,再為音樂家,終為鋼琴家。”它不禁讓我想起我父親“做事之前先學做人”這句話。

我的父親文化程度雖不高,但他有着豐富的人生閲歷。在我的學習生涯中,父親把教我做人當成首要任務。他常常給我講為人處世的原則和做人的道理,其次再要求我學習。

記得那一次,我身為班長卻在課堂上口出狂言,讓老師下不來台。於是老師請來了我父親。父親把我帶回了家,並沒有罵我,而是和我説:“喜歡説話是好事,可這個話啊,要説到點子上,説話之前在腦子裏過一遍,再決定要不要説。再説,你身為班長,那是老師對你的信任,是你的責任……”

就是這麼一番語重心長的話,讓我進行了一次深刻的反思:相比較母親直來直去地批評,我更能接受父親的這種教育方式。

我的父親雖不像傅雷是個大人物,但他對我的`循循善誘的教育方式令我受益匪淺。在我心目中,他不亞於任何一位父親,他值得我一生去敬佩、學習!

母愛如水,父愛如山。不管是傅雷這樣一個大人物,又或是我的父親這樣一個小人物,乃至全天下所有的父親,他們對子女的愛都無私而又偉大。父親是最廣闊的海洋,教會我寬容;父親是最偉岸的高山,鼓勵我堅強;父親是最温暖的霞光,帶給我希望。

我愛我的父親!

傅雷家書讀後感15

《傅雷家書》是國中必讀書目之一,在我的印象中,必讀書目一直都是枯燥且乏味的。但今日一觀,確實讓我大開眼界,我受到了深深的影響。父子之間的關係到底應該是怎樣的一個存在呢?我同意傅雷對待兒子那樣的平等交流的家庭教育方式,孩子再小也是家庭的一份子。

《傅雷家書》是一篇,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傅雷曾在信中這樣説道:“長篇累牘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sip(説長道短)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

傅雷沒有把他的兒子只是當成兒子,而是把自己的兒子當成一個可以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朋友。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家中我和父親的'父子關係:我父親現在極少打罵我,除非我做了一些極其嚴重,甚至可能影響到我未來的錯誤。而我也幸不辱命,這種情況可以説是幾乎沒有出現。當我犯一些小錯是時,他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就是:“你也不小了,讓我打、罵,你也不好意思對不對?”他總是這樣,不會讓我失了面子,卻總能在一些時候拉我一把,讓我在人生道路上不至於偏了大方向。家中的一些決定,他總是會主動説與我聽,而不是向一些家庭那樣:“大人説話,小孩子插什麼嘴”,我們時常意思討論,他也會聽取我的意見,即使大多時候都沒什麼好的意見。

這又讓我想起了現在很多中國家庭。忽視了同孩子的關係,從沒有真正享受過為人父母的快樂。他們迫切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結果最後都成了揠苗助長。甚至有的家庭還盲目的遵循“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舊時代觀念,可他們沒有學到這句話的精髓所在,只學到了一個“打”字。於是孩子在棍棒底下嚐到了屈辱和恐懼。孩子的時代本是花一般的時代,結果這朵花還沒開始綻放就已凋零。而這種摧殘孩子的陋習卻還可能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傅雷是一個成功的父親,是摸索到“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句話真正含義的人,他的嚴厲讓孩子變得優秀,而不是懦弱,他是一名嚴父,卻又是孩子的知心朋友,這種教育方式怎能不讓人大開眼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hk/fanwen/duhougan/2n150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