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言语馆 >

励志 >励志书籍 >

成功学书籍之《成功家教启示录》

成功学书籍之《成功家教启示录》

《成功家教启示录》这本书从正反两个方面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做个好父母,书中既有一个女孩在瘫痪母亲的精心培育下,成为优秀大学生的故事,也有一位普通母亲把小时和过零分的儿子造就成留美博干的传奇故事。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功学书籍之《成功家教启示录》,欢迎阅读!

成功学书籍之《成功家教启示录》

《成功家教启示录》作者简介:

朱新均,男,汉族,1938年4月生。江西上饶人。1955-1960年,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系铸造专业学习。 毕业后留校工作。1983年调教育部,历任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处长、处长、副司长、司长,教育报社党委书记,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兼社长,1995年起任国家教委党组成员,国家语委党组书记、副主任。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

《成功家教启示录》内容简介:

今天,我们该怎样做父母?面对变化迅速、竞争激烈的社会,许多家长心存困惑,为子女的教育与成长操碎了心。

《成功家教启示录》从正面以真实生动的故事告诉家长:优秀的孩子不是天生的,他们的成功都是家长精心培育的结果。

该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事例选择典型。书中有一个女孩在瘫痪母亲的精心培育下,成为优秀大学生的感人故事,有一位普通母亲把小时得过零分的儿子造就成留美博士的传奇故事……这些不同的故事,与每个孩子的前途命运、家庭成员的喜怒哀乐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将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寄寓其中,给人有益的启示。

第二,专家评析事例。为引导阅读和加深理解,每个事例中都有家庭教育专家对该事例的具体评析,因事而异地阐明成与败、得与失的道理,并有机地传播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人才学等方面的知识,深入浅出地揭示了家教成功的内在原因,帮助家长领悟教子成才的奥秘。

第三,学者理论探讨。针对当今社会中出现的家教热点和难点,该书编者特邀朱小蔓教授、周晓虹教授、胡玉顺副教授等国内知名学者、教育专家,就孩子成长的自然特性、家庭中的亲子互动和动手教育与智力开发等课题撰写了专题论文,从理论上对家庭教育的内在规律进行了系统、深入和多视角的探讨,这些理论上的真知灼见对家长们在教子的宏观把握和微观操作上都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第四,文字漫画相配。书中收入多幅配文的家庭教育漫画,使全书形式新颖,富有情趣。

《成功家教启示录》书摘:

1.阁楼虽小胸襟宽 叼女出门看世界——瘫痪母亲陈徽黎育女的故事

成功类型:品学兼优的大学生,上海知名的优秀青年。

家庭背景:家境贫寒,母亲是残疾人。

家教特点:残疾母亲以坚强毅力为女儿创造健康成长的天地,培养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

陈徽黎自幼因患小儿麻痹症而双腿残疾,几十年一直靠双手和轮椅艰难地生活。1995年,她又因单位效益不好而下岗,全家人挤住在一个12平方米的阁楼上,生活的拮据可想而知,别的家庭能提供给孩子的玩具、滋补品、旅游机会等,她都无法提供给女儿徐骎(qīn)。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小徐不仅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名牌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还成为全上海知名的优秀青年。她曾在上海学生风云榜中排名第三,她的成绩曾受到上海市委书记黄菊的赞扬。中央电视台在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的专题片《兴国之翼》中也将她作为新时期的杰出青年代表之一。

徐骎所取得的这一切不仅引起了同龄人的羡慕,也引起了家长们的关注:身为残疾人的贫困母亲用什么妙方良策使女儿成才的呢?

徐骎自己对这个问题作了回答。她在上海大学生电视演讲大赛中演讲,题目就叫《母亲的爱》。她深有感触地说,母亲在物质上给她的实在很少很少,母亲是靠爱来使孩子健康成长的。

陈徽黎家生活条件很差,本人又有残疾,但她并不因此放弃做母亲的职责,并没有忽视对孩子的培养。

女儿很小的时候,她们住在连阳光也难得能照到的小小阁楼上,局促的环境限制了孩子的活动和视野。陈徽黎尽管双腿残疾,无力去改变这样的困苦环境,但她要用自己的力量尽可能地为女儿创造一个健康生长的天地。为了让女儿像其他孩子一样能晒到太阳,能在开阔空间练腿、练眼,她每天都用嘴巴叼着女儿的衣服,双手在楼梯上一级级艰难地爬行,拖带着女儿下阁楼、走出去,到弄堂、到花园、甚至到街头去沐和风、晒太阳,去看绿树红花,去听车声人语,让孩子走出狭窄的“鸽子笼”,去感受外面的大世界。(多么可敬可叹的举动!陈徽黎这个双腿残疾的母亲,为了让女儿像其他孩子一样享受大自然给予生命的快乐,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而我们许多家长条件比她好得多,却往往只顾自己跳舞、打麻将,将孩子圈在四壁之中。尽管有丰富的食品,尽管有昂贵的玩具,但孩子和大千世界接触的机会被剥夺了,而此时正是孩子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之时,他们的这种求知欲此刻受到抑制,以后再花多少钱、请多少名师,也很难弥补回来。)

这样艰难而隆重的“出游”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每一天。(可贵就在这每一天!)尽管她是残疾人,尽管还要上班,但她每天把它当作必须要做的大事,从不轻易放弃。有时下班回来已经累得一步也不想动,但她还是坚持叼着宝宝下楼,眼看着女儿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或手舞足蹈或咿咿呀呀,陈徽黎浑身的疲劳全都消失了。(孩子的智力开发并不是从他们能听懂讲话时开始。从孩子出生时起,他的各种器官包括大脑就开始迅速发育,这时候需要给他各种抚爱和刺激,需要让他去听、去看、去摸、去爬,以促进他感官和大脑的发育,激发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外界刺激越丰富,孩子的大脑和感官发育越健全。这种早期启智教育的效果可供孩子终身受益。)

逢到下雨下雪,母女俩不能出门,陈徽黎就给女儿唱儿歌、讲故事,让她听音乐,还不厌其烦地和她“对话”,不管她听懂听不懂。小小的12平方米阁楼,充满了情趣,空间虽窄小却没有给孩子一点沉重的压抑感,孩子的心灵在广阔的知识和美的天地中遨游。

女儿渐大,能蹒跚学步了,陈徽黎便把她引向更广阔的世界。她靠双手摇着轮椅带女儿去公园,去江边,去郊外,幼小的徐骎跟着妈妈走遍了上海的公园。许多同龄孩子都没她去得多。小徐骎跟妈妈玩得挺开心,她一点都感觉不出她是个残疾人的女儿,倒是挺自豪出门都有车坐,那是妈妈的轮椅。后来,小徐骎慢慢长大了,当她看到妈妈那双因摇轮椅而变得粗糙的手时,她一下子懂得了许多同龄孩子还不很懂的东西,那就是妈妈的爱。

陈徽黎知道,贫寒的家境毕竟是个现实,如果父母不能很好引导,会给孩子带来自卑和封闭的心理,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于是,她经常带孩子走出家门,参加各种活动,和同龄的孩子一道玩,培养她的人际交往和心理适应能力。小徐第一次参加大型社会活动——上海电视台娃娃健美赛时,第一次看到那么大的场面,那么亮的灯光,那么多的观众和评委,她表现得有些怯场,陈徽黎看在眼里。事后,她并不在意孩子是否得奖,而是就这次比赛“怯场”反映出来的心理素质方面问题对小徐骎加以引导。她创造各种机会给孩子锻炼。在走亲访友时带着她,让她和大人孩子都交往,并鼓励她表演学过的歌舞,社会上各类少儿文体活动,她都鼓励小徐骎参加。经过这些有意识的锻炼,小徐骎在各种场合都能与人融洽相处,举止落落大方。她成了上海电台少儿合唱团团员,还是《小伙伴报》的小记者,她能表演、能采访,不但再也不怯场了,而且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各种考试或意外情况,都能沉着镇静、从容自如,表现了良好的心理素质。许多人以为徐骎的性格天生就是沉着大方,却不知道这种性格的形成有着陈徽黎的心血。(优良的性格是成功的保证。但性格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改变。青少年时期是性格的可塑期,陈徽黎的教育适当其时,值得家长们借鉴。)

小徐骎这个小时候被瘫痪的母亲用嘴叼着爬下阁楼,走向外面世界的小女孩,如今已经有了一双坚实的翅膀,她的前景无限开阔,但她永远忘不了她的母亲。她在演讲《母亲的爱》中说:“是我那残疾母亲的爱才使我长成一个健康的女孩。”

评点:这是一个动人的真实故事。身有残疾的母亲为什么能培养出一个健康向上、德才兼备的女儿

首先是因为陈徽黎这位母亲心理上并无残疾,也就是身残志不残,她的自强不息给女儿上了很好的第一课。

家长的人格最能影响教育孩子,最能打动孩子的心灵。著名作家老舍说过:“我最好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她并不识字,但她给我以生命的教育。”陈徽黎给女儿的就是这种“生命的教育”,她把那种不向命运低头的性格传给了女儿,为女儿的成才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其次,陈徽黎是家教的有心人。她用温暖、理解、民主的培养方式,开启女儿的心智,提高孩子的道德修养。为了让孩子得到充分的阳光、空气和各种感官刺激,她用嘴叼着孩子爬下阁楼,让孩子接触外面的世界,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和常人孩子一样的发育条件。为了克服孩子“怯场”,她带孩子参加那么多的活动。她懂得,要孩子成才,首先要让她身心健康,知识的灌输尚在其次。正因为她用了许多“诗外的功夫”,小徐骎才从小打下深厚的基础,为后来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2.强按牛头不喝水 激发兴趣始成才——少年书法家胡鄂的家教历程

成功类型:少年书法家,作品多次获奖,20余幅作品被全国各博物馆收藏。

家庭背景:军人家庭。父亲从事部队宣传工作。

家教特点:改高压训练为激发兴趣,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鼓励。

1999年5月5日,对于胡鄂来说,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盼望已久的心愿终于实现了。他的12幅书法作品终于在他心中的圣殿——中国美术馆展出了。他是这次从全国范围内筛选出的当代优秀书画家十人之一,亦是这次参加联展的10位优秀书画家中年龄最小的一位。认识和熟悉胡鄂的人都说他是“天才”、是“神童”。他只有14岁,已荣获“中华美首届少儿书法大赛”金奖、“先锋杯全国青少年书画大赛”一等奖等45项大奖;成功地举办过两次个人书法展览;他的书法作品有20余幅被全国各博物馆收藏,多幅流往日本、韩国和巴西;他的传略已收入《跨世纪青少年书画家名典》、《国际书法艺术家辞典》等18部大型辞书中。

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书画报》等50余家新闻单位分别以“少年书法家”“书法‘神童’胡鄂”等为题报道过他的艺术成长经历

其实,胡鄂并不是“天才”,也更非“神童”,别看他只有14岁,可练习书法的历史已有十个春秋。

胡鄂的父亲在兰州军区空军部队从事宣传工作,爱好广泛,平时父母练书法时,小胡鄂总在一边瞪着一双好奇的眼睛不停地围着父亲转。胡鄂三岁半的时候,一次,父亲在家里给部队写会标,忙乎了一个多小时,写完后去一趟厕所,趁着这当儿,小胡鄂用胖乎乎的小手抓起足有一两重的大毛笔就在会标上“照葫芦画瓢”,将父亲刚写好的会标涂得一塌糊涂。父亲见儿子挺爱好写字,心中顿生一念。当天下午,父亲就去文具店买回了一打本子。从此,小胡鄂就开始了练字生涯。

胡鄂没上学时,练字的时间还挺宽裕,上学以后,生性好动的他可让父亲费老牛鼻子劲了。每天练字,都要父母轮流监视,像看“犯人”一样看守,当儿子精力不集中时,父亲就用尺子敲他一下,气得小胡鄂经常鼓腮瞪眼,父亲佯装没看见。 (孩子的兴趣就像三月里的天,说变就变。如何让孩子对爱好的东西兴趣不减,激发他们的热情,使之不断努力有所成就,是许多父母遇到的难题。如果孩子的爱好让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变成“看守”和“犯人”的关系,那么对于双方来讲都是痛苦的事情。)

这种“按着牛头喝水”式的高压训练,压着小胡鄂练了三四年,但他的书法并没有多少长进,父母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教训,发现主要是没有培养出儿子的兴趣,没有发挥出他的主观能动性。

以后,父母改变了对胡鄂“高压”式的教育,不再逼着他练字,他们给他讲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练字墨染池水、笔力入木三分的故事;给他讲颜真卿、柳公权给后人留下不朽的《祭侄稿》、《神策军碑》的故事,并让他自己阅读报刊上一些少年成才的事迹报道,他们还在家里开设了一个“红旗专栏”,将他写得好的一些字挂在专栏里,每往专栏挂一幅作品就奖励5毛钱。同时,一家三口还开展写字比赛,每人写同样一个字,然后评出名次。( 讲故事、物质奖励、开展比赛,父母的这些灵活手段都在引导着胡鄂对书法的喜爱。现实生活中,我们有着更多培养孩子兴趣的方法,只要父母肯多花点时间和精力在这上面,都会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和孩子一样,会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家庭幸福。)当然,“第一名”多数是胡鄂的。

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奖励,使胡鄂练字的兴趣上来了,他再也不用父母“站岗放哨”地陪着他练了。一有空,他自己就要练上几笔。有时上街看到一些牌匾上写得好的字,他就要在手上临摹两下,然后用笔记在本子上,回家反复临写、揣摩,直到心领神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胡鄂通过不懈的努力。 第一幅书法作品终于在《甘肃日报》上发表了。从此,他一发而不可收,先后在军内外报刊发表了楷、行、草、隶等160余幅字体不同、风格各异的作品。

见到胡鄂有了进步,父母专门腾出一间房子作为他的练字书房,新购置了文房四宝。胡鄂领会了父母的苦心,他自己制定了一个个练字计划。有了一定功底后,胡鄂开始参加全国性的书法大赛,第一次参赛就获得了“中华美首届少儿书法大赛”的金奖。继而又在“首届大地杯文学艺术作品大赛”获二等奖,在“亚洲青少年书画篆刻大赛”中获得最佳作品奖……

评点:

心理学表明,兴趣是我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动力。兴趣能对我们所从事的活动起支持、推动和促进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能体会到,只要孩子感兴趣的事,他就一定会自觉自愿地去学习钻研,并能创造性地把它做好。兴趣所具有的积极、肯定的情绪特征,能激发孩子内心潜在的热情,丰富他们的生活,使他们对世界、对明天抱有无限美好的希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许多孩子借助个人爱好在不同领域中取得了不俗成绩,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建立起很强的自信心,为他们以后的成长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所以,发现并保护、培养孩子的兴趣很重要。胡鄂父母深谙此理。从看到儿子乱涂乱画,为他买来本子,到反省孩子写字为什么老没有进步,再到及时改变方法,尝试各种激励手段,终于把胡鄂引向了成功道路。胡鄂的故事值得我们家长细细体味、揣摩。

《成功家教启示录》读后感

自本人读了《家教成功启示录》这本书之后,感触非常深刻,受到很大震撼。我深深懂得了,作为家长,把孩子教育成材,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孩子就像一件产品,家长就像该产品的生产者,将来孩子成为一件次品、合格品、优等品,要靠父母的打造。怎样打造好这个产品,父母自身非常重要。如果父母是个麻将不离手,脏话不离口的人,试想一下,在这样家庭成长的孩子,将来能够成材吗?如果父母是个爱学习、懂礼仪、讲道德的人,试想一下,在这样家庭环境成长的孩子,怎能不成材。

不管什么样的家庭,渴望儿女成材,天下父母同心,尤其在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日见分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所以我们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要转变家教观念,改进教育方法,自身尤其重要。就象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父母是孩子人生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每句话、每个举动、每个眼神、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要想把儿女教育成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象《瘫痪母亲陈徽黎育女》的故事一样。我想:所有读了这篇文章的父母,都会为陈徽黎这位双腿残疾的母亲,可敬可叹的举动而动容。当我读到《一对山村农家夫妇教子》的故事,使我思绪万千,他们首先从自身做起,给儿女树立读书的榜样,不是逼着孩子读书,而是在孩子入学前和求学历程中用自己好学的行为来影响孩子的的做法,使我受到很大的启示。他告诉了我,平凡的父母可以教育出不平凡的儿女。当我读到《台湾漫画家蔡志忠两代人的家教》故事时,使我深深感到:教育孩子,不能当面批评孩子的稚嫩习作,这样可以避免让孩子产生被“否定”的情绪,使孩子那幼芽般的兴趣不致夭折。要鼓励兴趣、鼓励自立,让她自由发展,树立信心。

其实把儿女教育成材,对父母来说,也是一种成功,他不仅使父母自身的价值得到提高,而且也为社会作出了贡献。所以说:为了把儿女教育成材,做为父母的要全力以赴、持之以恒,为把儿女“打造成”一个“优等品”而努力奋斗。

今后,我要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给孩子树立一个全新的榜样,用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孩子。使自己的孩子在格调高尚的氛围中长大。同时也让自己的文化修养,人生感悟,人格等得到升华,从而对孩子产生极其深刻而深远的影响。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yanyuguan.com/lizhi/shuji/r1r85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