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言语馆 >

经典诗词鉴赏 >诗词集 >

周邦彦的抒情诗词《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周邦彦的抒情诗词《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周邦彦的抒情诗词《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宋•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上阕系凭栏所见,有自然恬淡的初夏景致。下阕写凭栏所想,写逐客之悲。词表现了词人内心深处的痛苦与矛盾,无论是寄情山水还是以酒麻醉,都不能使自己完全忘却现实。所以总是陷于沉郁顿挫之中。

【赏析】

词先从江南初夏景物写起:“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是说莺雏已经长成,梅子也变得肥美。时值中午,阳光直射,树荫在地上投下一点点的圆影。这本是美景,但因“地卑山近”的缘故,溧水雨多树密,黄梅季节,空气湿重,以至衣物潮润,“费炉烟”。由此可见,作者的心情并不是悠闲愉悦的。

“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几句继续写景,是作者在无想山中所见。由于人静,山中显得尤为空旷,鸟儿也逍遥自在起来。一个“自”字,极灵动传神,刻画出鸟儿无拘无束的样子。然而,“乌鸢自乐”,越发衬托出人的凄凉孤寂处境,反映出作者的心情苦闷。梅雨连绵了多时,小桥边的绿水新涨,淙淙而流,发出悦耳的声响。“新绿”言雨后初晴,河水新涨;“溅溅”形容水急速流动的样子,说明雨水之多。这又与上文“地卑”、“衣润”等相互照应。

“凭栏久”意谓上述景物,均是凭栏眺望时所见。作者由自身的处境,想到白居易的“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之句,产生同病相怜之感。

下阕写凭栏所想、逐客之悲。以飘流的“社燕”自比,可见词人孤愤与凄凉心境。作者言自己是憔悴的江南倦客,寄寓了飘零之悲。周邦彦离开汴京,先后流宦于庐州、荆南、溧水等僻远之地,这种人生况味在词中得以淋漓抒写。词较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失意知识分子愁苦寂寞的心情。整体来看,哀怨却不激烈,沉郁顿挫中别饶情味,体现了清真词一贯的风格。

扩展阅读:周邦彦的简介

中国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历官太学正,国子主簿,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管理音乐的机构)。诗词文赋,无所不擅。但为词名所掩,诗文多零落不传。其中《汴都赋》为成名之作,长7000字,流传至今。古体诗《天赐白》、《过羊角哀左伯桃墓》,风骨凛然,绝无绮罗香泽之气。周邦彦被公认为是“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大。邦彦词多写男女恋情,咏物怀古,羁旅行役,内容较窄,境界不高。但在艺术创意上堪称大家,其词善于铺叙,即在写景抒情中渗入述事,造成另一境界,形成曲折回环,开阖动荡,抑扬顿挫之势,发展了柳永、张先的慢词。加之语言工丽,多用典故,形成了浑厚、典雅、缜密的艺术风格。

扩展阅读:周邦彦的人物评传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北宋词人。少年落魄不羁,后在太学读书,宋神宗时因献《汴京赋》为太学正。哲宗时任庐州教授、知溧水县、国子主簿、秘书省正字。徽宗时仕途较坦荡,先后为校书郎、议礼避榆讨、大晟府提举,为朝廷制礼作乐。晚年知顺昌府和处州、南京鸿庆宫提举。卒,赠宣奉大夫。他精通音律,创制不少新词调,如《拜新月慢》、《荔支香近》、《玲珑四犯》等。现存词二百余篇,多写男女之情和离愁别恨,内容较为单薄,调子很低沉。其词承柳永而多有变化,市井气少而宫廷气多,词风也比柳永更典雅含蓄,且长于铺叙,善于熔铸古人诗句,辞藻华美,音律和谐,具有浑厚、典丽、缜密的特色。如《瑞龙吟》(章台路)、《西河》(佳丽处)等。其写景小词,富有清新俊逸的情调,如《苏幕遮》等。他是大晟词人的代表,是婉约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开南宋姜夔、张炎一派词风,对后世影响很大。王国维《人间词话》说:“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生平详见《宋史》卷四四四,有《片玉词》。本书选其词《瑞龙吟》(章台路)、《满庭芳》(风老莺雏)、《苏幕遮》(燎沉香)、《六丑》(正单衣试酒)、《兰陵王》(柳阴直)和《西河》(佳丽地)六首。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yanyuguan.com/jingdianshi/shiciji/eq4r3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