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言语馆 >

范文 >作文 >

家乡的风俗作文【必备】

家乡的风俗作文【必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乡的风俗作文【必备】

家乡的风俗作文1

新年“派利是”,是我们中国的传统习俗,在港台地区非常流行,而我是从小在深圳长大的,深圳属于广东省,广东省与香港距离非常近,故习俗都大同小异,我便从小就熟悉它了。“利是”又称“利事”或“利市”,取其意为大吉大利、好运之意,一般老人家则称之为“红纸”,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压岁钱”,而利是封就是装压岁钱的封袋。

在小的时候,记忆里每当春节来临之时,我们全家大大小小都要准备利是封,颜色以大红为主,也有金黄或其他色。利是封的外观各式各样,有大有小,有长条形也用小方形。风格、寓意也是千变万化,封面上有字有图,文字都是祈福吉祥话语,图样有生肖、财神等,真是令人惊叹不已,佩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啊。

我最喜欢帮爸爸装利是封了,我会按照爸爸要派给的对象进行装袋,平常随手要派的我会选择小型利是封,一般装5元或10元,特殊的会装50或100元。5元或10元的利是封是最常用到的,基本见人随手就派的。像爷爷奶奶出门买菜或爸爸妈妈开车出小区,见到小区的保安或阿姨,大家新年见面,都会说到“恭喜发财”,所以这个时候,就要给他们派利是。爸爸也要给他的工人派利是,与熟悉的朋友见面也会派到利是。那妈妈呢,上班的第一天,公司的未婚同事都会集体组队到办公室里找已婚或领导一起讨利是封,听妈妈说,这是上班第一天上午的公司活动,现场特别有趣。此时的利是封的更多寓意就是大家新的一年都要行大运,同时也是感谢他们一年的辛苦付出。

而我,也会装着小利是封,约好同学一起到小区里,我左右环顾下,见大家都到齐了,郑得地对他们说道:“今天,我们要成立一个小组,名叫‘利是队’。有谁要参加吗?”

随后,他们纷纷举起手,我马上下达了任务:一起讨利是!于是我们马上开始行动,来到了平时人数比较多的小区游乐场,见到相熟的奶奶或阿姨,我们就会上去说“恭喜发财,身体健康”,然后奶奶或阿姨们就会乐呵呵地跟我们说“身体健康,学习进步哈”,就会给我们派个利是封,收到利是封的小伙伴们,别提多开心了!派利是封的'大人们,也因为派了更多的利是而感到开心。因为在广东,利是封派的越多,也就代表来年会更发达更有福气。

派利是虽然是小小心意,但代表了大大的寓意,各式讨利是的有趣行为,也更好地促进了大家的感情,给新年增加更多快乐的气氛,我非常喜欢这个习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2

我的家乡坐落在安徽省的一个小县城中——涡阳,它也被称为“老子故里,道德之乡”。在我们这,每逢过节都特别热闹,特别是春节,是我们这最盛大、最重要的节日了!

在春节前一天晚上,我们家所有人在一起吃团圆饭,其乐融融,代表着阖家欢乐。在这天晚上,我家中每个房间至少放了一支蜡烛,说要守岁,而小孩守岁是替长辈祈福长命百岁,一晚上都不能睡。

半夜,爸爸突然把我叫醒,让我收拾收拾去上坟,我一看才知是凌晨三点了。我坐在车上昏昏欲睡,完全不知道要做什么。到地方后,爸爸叔叔把鞭炮都缠在坟上,贴上烧的纸,开始噼里啪啦地祭祖,还让我们这些孩子去和大人一起磕头,以表对长辈们的尊重。

折磨了整整一夜后,到家我也不困了。终于到了孩子们最期待的环节,准备磕头要红包。在我们这,只要过了冷晨十二点便可以磕头,但过了中午十二点就不能磕头了。到了春节早晨吃饭,家家都吃素扁食,因为老天爷不吃荤,还表示不能再像以前昏昏沉沉了,要在新的一年清清醒醒,打起十足的精神学习和工作。

吃完饭后,就要贴春联了,里里外外都是喜庆的大红色,大门前还挂了两盏会发光的灯笼,院子内贴上了各种各样的年画。过了一会儿,我们这些小孩便出去买鞭炮,买了一大堆回家后,我们就到处炸东西,还被大人们训斥了一顿,说不要随便乱炸。可我们哪听得进去,拿着炮,一路火花带闪电,到了奶奶家要压岁钱。

我们还没玩够,就到了中午吃饭了。在这一天中午,我们都在一起吃饭,也方便于增进家人的感情,大家全围在一张桌子上,没有一个人缺席,有说有笑的,好不热闹。饭菜也十分丰盛,鸡、鸭、鱼、肉样样俱全。

到了下午,爸爸和叔叔们带着我们一大家子的人去了老子庙玩耍,在回去的路上,我看见地上掉了把剪刀,想拿起来玩玩,但奶奶却不让我碰,说春节这天忌动剪刀,剪刀应该在除夕就扎起来。

晚上在吃饭前一会儿,我想起早上爸爸去别人家拜年,而弟弟毫不知情,认为爸爸不要他的场景,又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但堂哥扔过来的一颗炮把我吓了一跳,我拿着炮就追着他炸,到处洋溢着欢声笑语,这真是春节特有的`热闹。

到了吃团圆饭的时候了,我不禁默默感叹:啊!春节真是一个美好的节日,能让人们感受到一家团聚的快乐,让过年更有意义,让从古流传至今的风俗习惯传承下去。春节的风俗一定会让更多的人感到快乐的!

家乡的风俗作文3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忙把新桃换旧符。”古时候的人们用这样的方式来迎接春节的到来。现在,许多地方还保留着各种各样的习俗,我的家乡也不例外,每当我想起家乡的春节,心中的涟漪还在微微荡漾,仿佛还在为春节的热闹欢呼雀跃着。

在每年的小年,人们就准备春节的来临了。在这几天中,家家户户都会要请亲朋好友来家中做“籺”。”籺”是我们家乡的特色美食,籺分为甜与香两种味道,甜的馅料是用椰丝,芝麻与砂糖做的,而香的则是在甜的基础上加上葱白和猪油。刚出炉的籺要趁热吃,咬一口,嚼一嚼,糯米的韧绵与艾草的的清香相互交织,吃在嘴里,美在心里,味道绝对一流,使你忍不住再吃一个。

除夕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贴上春联与门神,以示来年如意吉祥。外出工作的人都要回家与家人吃一顿团圆饭。团圆饭的菜品有很多,有鸡、有猪,但一定要有鱼,寓意年年有余。全家人都要守岁,等待新年的来临,凌晨十二点到了,人们都会在自家门前放鞭炮,寓意辞旧迎新,一夜下来,鞭炮声不绝于耳,直到东方欲晓,才回复了原本的平静。小孩子们在新年是很欢喜的,因为他们会收到父母给的压岁钱。压岁钱的.真正含义不仅仅停留在这个"钱"字上,它更多地包含了长辈对晚辈的爱和希望。

在过完年之后,就迎来了我们家乡最有意思的一景,那就是——“年例”,这个年例并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粤西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届时以各村各街为单位,从农历正月八年级开始,一直到二月底。他们会在定好的那一日举行年例盛事,包括歌舞表演,游神,大摆宴席,烟花竞放等等。到那时候,各家的亲朋好友相聚在一堂,大人们三五成群地聊天,小孩子们则嬉戏打闹,。年例的菜品也丰富多彩,下至鸡鸭鱼猪,上至各种山珍海味;各种菜品被厨师们做得色香味俱全,令人垂延三尺。桌上,筷子频频交错,人们都为这些精美的菜品称赞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

元宵上市,春节的最后一天到了,街道上到处张灯结彩,广场燃放烟花,一串串亮晶晶的光点从广场上升起,随着一声爆炸声,光点变成了漫天盛开的礼花,大地和天空被满天烟火照得通明。天上的美景转瞬即逝,但给了人们的惊喜还在蔓延……

虽然家乡越来越现代化了,但是这些习俗,紧紧地扣在家乡的人心中,永远不会磨灭。

家乡的风俗作文4

又是一阵淡淡的艾叶气息萦绕在我的身边,一个个绿绿胖胖的小团子展现在我的面前。咬一口糯唧唧的,丝丝香味沁人心脾。

没错,这就是青团。青团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其做法是先将嫩艾、小棘姆草等(做青团用的野菜一般有三种,泥胡菜、艾蒿、鼠曲草。泥胡菜氽后色做碧绿,以前常用,放入大锅,加入石灰蒸烂,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绿色的团子)。青团主要是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清明节食品。

“清明时节天转暖,柳絮纷飞花争妍。”每当清明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包青团。我们家也不例外!在我的记忆里,外婆是无所不能的。每当清明清晨,外婆就会去菜市场买来新鲜的艾叶,用来给糯米“上色”。

艾叶在我的印象里用途可广了,它是我童年时夏天里的解暑神器。记得每当酷暑来临,外婆就会骑着她那早已生锈的自行车去买艾叶。回家后把艾叶洗干净,烧一锅水,水开后把艾叶放进去。煮好后的艾叶水掺和着洗澡水一同倒进我专属的洗澡盆里。你可别小瞧那艾叶,在外玩得大汗淋漓的我一头扎进盆里,那滋味凉丝丝,又飘着艾叶独特的清香,令我抛去了一切的暑热。

我的妈妈一直被我称之为“甜点达人”,这次她将和外婆强强联手,制作出我认为世界上最美味的青团——没有之一。只见妈妈先把艾叶榨成汁,当然外婆也没停歇,把粥放在糯米粉里一搅和,就成了一个大白胖子。妈妈把艾叶汁倒进并没有完全和好的糯米团里,并加上一点最重要的调料——抹茶粉。加入抹茶粉是为了让青团的颜色更鲜绿。

接下来的一步——调馅。妈妈先把黄油放入锅内,再把肉松和咸蛋黄一同放入锅内翻炒,炒好后把它们分成一个个小方形,馅料就调好了。

我认为的`最关键的一步是如何把它包在一起。妈妈负责来把糯米团分成一个个小剂子,外婆负责把馅包进去,我呢,只能在旁边看着,几次想帮着一起包,都被外婆给拒绝了,因为我包的不是太厚就是太薄,唉……只见心灵手巧的外婆把小剂子托在手上,像做陶瓷碗那样,那大拇指犹如电钻,不一会儿就做好了一个薄厚适中的“小碗”。

上锅蒸完,我们家的门似乎快成了扇“假门”,街坊邻里都知道我们家做青团了。隔壁王阿姨说:“哟,顾姐,又在做青团呀,人老了手艺未老嘛!”我外婆得意地笑了笑,拿了几个青团分给邻居们。

我爱我家乡的青团,我爱我家乡的风俗,但我更爱我的家人们!

家乡的风俗作文5

除夕,在中国,是一年中红火的日子、热闹的日子、团圆的日子。这么重要的日子,在不同的地方,却有很多同样的风俗:贴对联、放鞭炮、吃年夜饭……而我的家乡东北吉林,除夕风俗亦有些不同。

今年除夕,我和爸爸、妈妈带着礼物,早早地乘车赶回家乡,爷爷、奶奶也早早地就在大门口等候。一阵问候之后,我们一家人就开始准备过年了。贴对联,每年必不可少。爷爷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对联,让我帮忙贴好。而我最感兴趣的是贴窗花,这是我们家乡特有的风俗。“爷爷,贴窗花吗?”我着急地问爷爷。“当然,你看,都准备好了,在桌子上呢!”爷爷的目光转向桌子。

我走近一看,果然,桌子上已在摆满了窗花。啊!太漂亮了!有传统的鲤鱼送福、金玉满堂、喜鹊登梅,还有应时的牛年窗花,金牛送福、牛年大吉、牛年好运……爷爷指着一副精美的窗花,认真地说:“孙女,这是专门给你贴的!”我仔细一看,嗬!一头小牛抬着头,竖起牛角,奋起牛蹄,威风凛凛,真是“牛气冲天”!且不说那工艺有多精美,只看寓意,就足以令人振奋!我笑着拍手叫好!我和爷爷一起贴好了窗花,阳光照在红色的'窗花上,鲜艳得喜人,火红得耀眼。整个屋子里,立刻洋溢着一种过年的气氛。

贴完窗花,爷爷在自我欣赏着窗花,我跑到厨房,和奶奶、妈妈一起忙活年夜饭,当然少不了包饺子。其实,我早就学会包饺子了,只不过比起奶奶包的饺子,我还差一点儿。奶奶包的饺子一个个很“精神”,而我包的饺子有的都“趴下”了。妈妈笑我,我不好意思地挠挠头,结果又搞了一头面粉……年夜饭上桌了,有红烧肉、炖鲤鱼、烤大虾,还有新鲜的蔬菜……然后是美味的饺子。一家人推杯换盏,谈笑风生,新年的祝福、新年的企盼,尽在其中。

年夜饭之后,家家户户的小孩子都跑出来了。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我们一起在外面滚雪球、打雪仗、堆雪人。我们拿来好多鞭炮烟花,躲得远远儿的,看着大人们放。虽然我们躲得远远儿的,但是眼睛却直勾勾地盯着烟花,生怕一眨眼的功夫,美丽的烟花就消失了。那烟花一个一个飞向天空,然后在半空中绽放,好似孔雀开屏,宛如天女散花,又像一把把五彩缤纷的花伞……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玩“仙女棒”了,那是一种拿在手里玩的小烟花。点燃之后,就像许多“萤火虫”在飞舞,还可以甩出各种各样的图案。我们满院子地跑着、跳着、闹着、叫着,无数的“萤火虫”跟在我们的身边,映照着我们的笑脸。

在家乡的除夕夜中,在我们的欢笑声中,在响亮的鞭炮声中,在热情的祝福声中,充满希望的新的一年向我们走来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6

正月七年级迎喜神。在我的老家甘肃,七年级迎喜神可是件头等大事。

老家七年级迎的喜神,据老人们说,是商朝的纣王。生前他虽然昏庸无度,却最是知道人们想要什么,在他死后,被姜子牙封为喜神。

七年级一早,天光乍亮我就起了床,往外一看,天上纷纷扬扬地下着大雪。在等妈妈喊我出去时,我忍不住在屋里转来转去,想象着迎喜神的热闹场景。感觉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妈妈才喊我出去。一出门,雪不知何时停了,一片素白遮住了屋顶,掩住了地面。两盏大红灯笼挂在门前,下有一副春联,黑墨红纸白雪,墙上还挂着几串辣椒和玉米,相称出一幅温馨而热闹的画面。正当我在为这幅景象着迷时,一只穿红带紫的驴子闯了进来,却并不显突兀。它两耳边各扎一朵大红的布花,衬着绣了金线的绿布叶子。身上还披着一张开着大朵鲜花的毯子。为这幅宁静的画面自顾自的添了浓墨重彩而又充满生机的一笔。

在路上,妈妈解释说:“迎喜神,就是沾喜气,期盼当年能够五谷丰登、人畜兴旺,所以,毛驴也要去迎喜神过年啊。”到了迎喜神的地方,人们都端着盘子,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从盘子里拿出贡品,堆三个土堆,代表的是“天”,“地”,“人”。在三个土堆上各插三支香,磕完头,大家就各自散开了。

村民们虽被寒风吹的脸颊通红,却热闹非凡:小孩子们奔跑着,追逐着,欢笑着;青年人们聚在一起,神采奕奕;妇女边跺脚搓手取暖,边互相谈论着今年的收成,街坊邻里的消息;老人们点上一袋烟,拍拍自家的家畜。有的人还提了鸽笼来溜。

几个半大的.孩子蹲在地上,为首的小心翼翼地伸出一根香,用香上的火点燃鞭炮的引线之后拔腿跑开,又迅速凑在一起,捂着耳朵抱住头兴奋的注视着鞭炮炸开。我在妈妈的怂恿下拿了一串鞭炮。我一边在心中反复回想点燃鞭炮的过程,一边颤颤巍巍地伸出手来点鞭炮,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身后突然传来了一阵地动山摇的爆炸声。回头一看,几个青年人又伸出手去点一个大炮仗。我急忙蹲了下来,捂着耳朵跃跃欲试地向前看去,又是一阵惊天动地的爆炸声,几只飞禽从树丛中飞了起来,孩子们拍着手欢呼起来。

看着此情此景,我想,迎喜神,不仅是求个合家平安,来年风调雨顺;也是为了乘此机会,好好的说几句话吧。迎的,应该是人心的距离吧。

鞭炮又炸了开来,天上下起了雪,化作了幸福融化在乡亲的心中。

家乡的风俗作文7

熏腊肉是贵州的年前风俗。

俗话说的好,霜蹄削玉慰馋涎,却退腥劳不敢前。水饮一盂成软饱,邻翁当午息庖烟。没有传说就没有习俗。听长辈说,熏腊肉曾有一个传说。过去,湖南西部一带的土家族和苗族被称为蛮夷民,他们是当年和黄帝为争夺天下的蚩尤部落后人,由于战败,先辈长期隐居到湖南西部一带深山。过着以打猎为生的日子,最初,他们只是将没有吃完的野猪肉挂在树干上风干,等到食物短缺时拿来食用。遇到雨天的时候,他们就将肉放在火堆上烤干食用。

人们发现,经火烟熏烤后的`肉,吃起来特别香。以后,他们就长期使用这样的方法处理没吃完的猎物。

有一年,舜帝南巡时,来到湖南,吃到了当地居民熏烤干的野猪肉,极为赞尝,多年后一直念念不忘。直命手下再寻惜日吃过的那种野猪肉,其手下将其命名为惜肉。直到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朝廷封长沙定王子刘义为夫夷侯。刘义开始巡游三湘,正值腊月,刘义来到湘西一带,吃了土家人熏烤的惜肉后,兴然作诗。将其改名为腊肉。

据记载,在张鲁称汉宁王时,兵败南下,途经汉中红庙塘中,汉中人用上等腊肉招待过他;又传,清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避难西安,陕南地方官吏曾进贡腊肉御用,慈禧食后,赞不绝口。从此腊肉就成了四川、陕西、湖南、湖北等中西部地区的特产,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湘西人家爱做腊肉,除了腊肉好吃,存放得久外,也许与湘西人住的偏远,每当客人到来,无法上集市购买好菜招待客人有关。有了腊肉,一旦来了客人,可以随时招待客人。因此做腊肉这种习惯,便世代相传下来。

这道别有风味的佳肴,在后来的生活中,人们为了菜式多元化,依照腌制肉的方法,又制成了腊鱼、腊鸭等腊制品,并且不断研究改进生产工艺,在制作过程中。为使腊味更具特色口味,完全采用木材熏制技术进行烘烤,以达到其味香醇的目的。熏好的腊肉可久藏不坏,一直可以吃到来年立冬,嚼在口里,唇齿留香,满嘴生津。

听完后,我又向妈妈那儿得知腊肉的做法:将腊肉放入盆中,放入干辣椒、花椒、盐、白酒,抓拌均匀,让调料充分覆盖在五花肉上,盖上锅盖,腌制1个星期,腊肉颜色变深,将腊肉悬挂晾晒1月左右即可食用。腊肉的味道十分鲜美,真的是香味浓郁,油而不腻。

今年寒假,我就回到贵州去参与到了这种风俗。发现每家每户都熏起了腊肉,远在家乡的子女吃不上腊肉,父母就熏好了再寄给他们,让子女尝到了家乡的味道。

今年过年我领悟到了新的风俗:年前熏腊肉。

家乡的风俗作文8

我的家乡在甘肃省金昌市,甘肃很大,历史中丝绸之路的大段就被包含在狭长的甘肃版图中。金昌被誉为“祖国的镍都”,外婆就是当年从上海来到这里的建设者,让我很是骄傲。

这里和上海的距离真的很远,所以我来这里的机会一般只能是春节,而正是这个特定时期,让我见识到了更多的家乡风俗,舞社火是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了。

那年大年七年级,一大家子几辆车,一大早就向着“九棵树”进发,那是甘蒙交界的地方,属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处。一路上真是奇景无数啊,茫茫戈壁滩上有着比“美国50号”公路更为孤独的公路,能见到火星一般的地貌,难怪国家在这里建了火星模拟基地呢。随着沙丘的出现,随着跨过一段蜿蜒的高地后,视线一下子被打开了几十公里的感觉,碧蓝的天空下,左侧是一望无际的金灿灿的.沙漠,前方的天际处是一片白色的盐湖,大家都不由得叹出声来“哇,太美了!”坐在旁边的表妹更是激动地喊着“舞社火、舞社火……”视线收近,果然伴着锣鼓喧天的声响路上一队“花红柳绿”的社火队伍正向我们走来。

急忙叫停车子后,我和妹妹疯了似地跑向了社火那里,只见一条金龙被舞动得腾云驾雾一般引领着队伍,真是佩服这些舞龙的叔叔啊,感觉这龙有着呼风唤雨的威猛。紧随其后的是一对狮子,扑闪着铜铃大的眼睛,上蹿下跳地追逐着一颗舞动的“珠子”,很是调皮……我大声喊着问爷爷“爷爷,怎么会在这里遇到舞社火呢?”爷爷说:“孩子,正月里闹社火是我们这里的风俗啊!周边的农户通过舞社火庆贺着节日的快乐、庆贺着一年的收成,祈愿着来年的美好!”“原来这样啊,太棒了!”浩荡的队伍里我看到了好多书里的人物哦,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关公,美髯怒目,威风凌凌;仙气飘飘的嫦娥姐姐;《西游记》里去西天取经的师徒四人;会捉鬼的钟馗;《红楼梦》里的宝玉、黛玉……真是应有尽有啊!我对爷爷继续喊叫“这是祖辈传承下来的cosplay吗?哈哈哈……”爷爷笑笑说:“也可以这么理解啊,只是,舞社火的内涵比你们的扮演要高级的多!”

回来的路上,继续望着窗外的“星球”美景,回味着绚烂壮观的场面,家乡的这个风俗活动真是彻底地印在了脑海里。想起爷爷的那句话——也许,舞社火的内涵是人们对过去的感恩和对未来的祈愿吧!生活不就应该如此吗?

家乡的风俗作文9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不仅有很多的传统文化,还有很多的传统节日,在这些传统节日里又有很多趣味十足的传统习俗。一起来看看我的家乡——太和县的春节习俗吧。

从腊月初旬开始,家乡的人们就开始为过春节忙碌起来了。腊八这天,家家户户不仅要熬腊八粥,还会兴致勃勃地去买牛肉,买回牛肉后切成小块撒盐腌制,每天还要翻一翻。这些牛肉大概腌制十天左右就可以拿出来泡一泡,然后煮熟食用了。可以说,家制牛肉这道菜是我们春节桌上的一道必备菜,色鲜味美,老少皆宜。谁家要是少了这家制牛肉,就会觉得少了很多年味。

腊八粥没喝几天,转眼间就到了腊月二十三,也就是民间俗称的“小年”,这一天的重头戏就是“祭灶”。在这一天,人们从天一亮就开始对家里进行大扫除。他们不仅要把房间打扫干净,更重要的是把厨房里的锅碗瓢盆全部拿出来清洗干净,然后把厨房里的东西摆放整齐。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是小心翼翼的,不允许有物品损坏的现象发生,因为这里面包含着祈求新年安康的愿望。“小年”这天,家人们也会尽可能的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大家都很重视过“小年”,因为从这一天开始,期盼已久的太和的春节就真的快到了。

刚过完“小年”,大人小孩都走上街头,出入超市,为过大年做准备了。大人们会买很多鸡鸭鱼肉,买充满喜庆气氛的必备品:春联、红灯笼、窗花、花草等。小孩子会买很多美味的零食和各种玩意儿——风筝、电子花炮、魔卡等。

盼望着,盼望着,热闹的除夕到了。家家户户门上都贴上红红的春联,窗上贴着喜庆的窗花。人人穿上新衣,喜笑颜开。晚上,每户人家都围在一起吃团圆饭。这天最有趣的'要属吃饺子了。大人们会把一枚硬币提前包在饺子里,大家都想吃到那个包有硬币的饺子。小孩儿吃到了,预示着学习进步、茁壮成长;大人们吃到了,预示着工作顺利,事业有成;老年人吃到了,预示着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所以每个人都带着一种期待的心情去吃饺子,都希望自己是那个幸运儿。晚饭后,一家人会其乐融融的坐在一起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享受着精彩的节目带给大家的热闹与欢乐。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七年级了。大年七年级,家家都会拜年,人人相互祝福。这一天是小孩子们最开心的日子,每个孩子的脸上都乐开了花,因为他们会收到很多大大的红包。

太和的春节在人们的相互祝福声中来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家家都会吃汤圆,观花灯。湿地公园的花灯花样繁多,样式新颖,惹得游人彻夜观望。

太和的春节在正月十六这天结束了。大人正常上班,小孩走进学校,大家都在快乐与祥和中向前奔跑着,美好的生活也在希望与拼搏中创造着。

家乡的风俗作文10

又逢一年七月七,天上的云彩也格外绮丽,布满了老南京的天空。都说七夕这天要观巧云,我在小院里漫步,看漫天晚霞。

“巧妹巧妹,我们来做巧果了!”

“来了,来了!”我答应着,脸上是藏不住的喜悦。在我们南京,每逢七夕,家家都要做乞巧果子,俗称巧果。人们说做了果子的人,心灵手巧;吃了果子的人,聪明无双。我跑进堂屋里,食材已备好,满屋面粉的香味。

个个雪白的面团,娘亲早已备好。这可有讲究,面团好不好,全凭主人揉的多有力,多长久。颜色越白,做出的巧果越美味。

作为南京小厌蛋头(小孩子),压巧饼这种活儿我很是熟练。在可爱的花叶模具里洒上薄薄的一层面粉,轻轻抹开。我小心地把一个个小面团按进里面,用力压紧。多出来的面皮,用剪子剪掉,保证造型的美观。白白的小团子卧在磨具里,乖巧温顺。可别被它们的模样骗住了,这些小家伙们顽固着呢。

面团变硬,大家都磕巧果了。我拿着模具,轻轻地请小团子下来。它们傲娇不理,我不由得大力往桌上磕。小家伙们仍旧顽皮,不肯下来。我无可奈何,只好请娘亲大人出马。娘亲在一边看着可乐了,倒腾几下,就把果子磕出来了。我把果子放入烤箱,就冲出屋子,赶着赏最后一抹晚霞。街坊里炊烟四起,晃晃悠悠连着大团大团的彩云,常言道“云出无心”,倒也自在,似仙女翩翩的'裙。

不到一刻,巧果的香味在院里散开。我自然高兴,要来一个透明的纱袋,装上大把大把的巧果,赶着送巧和讨巧。送巧和讨巧就是街坊邻居互赠巧果和糖果,互赠巧意。

叫上几个小伙伴,小厌蛋头们在小巷里跑开了。此时已入夜,暮色长空温柔地裹着南京,有了丝丝凉意。我们一户一户串门,不多久,袋里就装满了琳琅满目的各色果子。你瞧,赵奶奶家是中国结式的,温四娘家是蝴蝶结式的……夏夜的风,把温热的果子吹得恰好,随意夹起一个,香酥在嘴里一点点融化,清凉也在身边散开。

夜已经深了,我们都还不想睡,半卧在竹躺椅上,看天阶夜色。墨色的天空星光灿烂,群星中一条光带时隐时现,那便是银河。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萤火虫星星点点,与远处银河相叠,像牛郎织女一般。我央求阿婆再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阿婆说:“很久很久以前……”故事从古老的岁月走来,穿过深深的夜色,来到我的耳畔:

“然后呢?”“然后呢?”我不断地问着。

阿婆不紧不慢地说着,虽然在书上读过这个故事,但是,在七夕的星空下听这个故事,别有一番久远的神韵。

听着听着,耳边恍惚有玉石之声,是星星,还是牛郎织女呢?

家乡的风俗作文11

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脚步声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而在春节里,我们的习俗就可以装上一箩筐。年三十的晚上,亲朋好友都会回家,大家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尽情的玩,而大人们则是在房间里打牌,看电视。直到很晚,我们才上床睡觉。年七年级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浓甜美的枣子汤,暖暖身子,喝完枣子汤后,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回响在耳边,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这种场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加上这一句诗的熏陶,春节的气氛是不是更浓了呢?伴随着一声声祝福语中,新年的拜年环节开始了,我和父母一起去串亲戚。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每当此时,我的腰包便变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会绽放出一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看后真让人觉得其乐无穷呢!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你们的家乡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接着就要将家里的被褥床单衣服什么的全部洗干净,将屋前屋后也要收拾妥当,做到窗明几净,干干净净迎接新年。二十五开始做馒头,馒头的面要发酵,发酵的时间就可以准备馒头馅,馅有很多种,我家一般都喜欢坐糯米肉丁馅的,青菜肉丁馅的,豆沙馅的,平安菜馅的,还有芝麻馅的。现在想来家里的馒头真是香,真好吃,比外面买的包子有嚼劲多了。

二十八左右开始帖对联和福字,不知几何起,福字都是倒帖着了。好像以前妈妈解释倒着帖,就是福到了。现在的对联一般是买现成的,手写的少了。记得小时候在家,每年的对联都是自己写的,别人一来,爸妈都会对别人炫耀那是我儿写的.对联,自己好不得意。因此小时候是特盼着过年的,除了好吃好喝外,就是自己的虚荣心会得到极大的满足。

大年三十这天,基本就是在家做吃的,为晚上的年夜饭准备,杀鸡宰羊,煨汤炖肉,冷菜热菜准备一大桌,晚上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享用。我们家是一大家,每年我们兄弟姐妹都会聚在一起吃团圆饭,都是用一个大圆桌来吃饭,伴着晚会上的相声小品的哈哈声,年味气氛十足。

我们家一般在年夜饭中途的时候就去放烟花爆竹,我们兄妹几个都会抢着放烟花,点着了放孩子手里,看谁的烟花放得高,放得远,好开心。晚上会一直看春节联欢晚会守岁,等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去放鞭炮,然后我们打牌,爸妈会去准备芝麻杆放在门边,门槛那儿还会放一根木材。

然后就是吃早点,一般就是枣茶加各色点心,去村里给长辈拜年。

从八年级开始拎着礼物走亲戚,亲戚如果多的话,要一直走到十五元宵节才能算结束。

家乡的风俗作文12

广州是一座历史名城,千百年来形成了独特的岭南广府文化,这里有许许多多有趣的风俗。

广州又称花城,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鲜花绽放。广州人爱花,花卉交易由来已久,享有盛名的莫过于一年一度的迎春年宵花市了。广州的年宵花市每个区设一个,是临时的花卉展销场地。花市鲜花争奇斗艳,品种繁多。广州人习惯除夕饭后行花街,华灯初上,逛花街的人就摩肩接踵而至,人如潮涌,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花市上嘈杂拥挤,但人们全都彬彬有礼,格外谦让与宽容,脸上充满祥和和喜悦。买了花的人把花木举在头上,把盆花托在肩上,那人流仿佛又变成了一道奇特的花流。

俗话说“食在广州”。饮食文化是广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有特点的是广州早茶与老火靓汤。广州人喜爱饮茶,尤其爱饮早茶。。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是指在酒楼喝茶和吃各种特色点心、小吃作为早餐;不仅饮早茶,还要饮下午茶、夜茶,人们通过饮茶这一独特餐饮方式传播新闻,叙说友情,洽谈生意。饮茶可快可慢、丰俭由人,显示广州这座城市的包容性与实惠性。老火靓汤,一个是食料足,一个是煲汤的用时长。而且一年四季汤的用料都有调整,配料里少不了各种与天时相应的中药材。春天的木棉花也可拿来煲汤,有祛湿的作用哟。

广州人过年的时候,每家会按习俗精心准备吉祥菜式,每一道菜式都包含着他们对来年的美好期许和对家人的.浓浓爱意。比如“发菜猪手”寓意“发财就手”、“白灼虾”意味着新的一年每天都会开开心,“蒜香排骨”寓意骨肉相连,包含了家人之间和睦相处的美好希冀;蛋饺是用鸡蛋做成的饺子,形状像个元宝,过年吃有发财的寓意,还做了各种糕,马蹄糕、萝卜糕、年糕,希望步步高升……

大年七年级,另一件大事就是开始“派利是”,派利是者必须是已成婚的,一派就派两个,代表夫妻两人的祝福:好事成双。给利是额度一般在五元、十元、二十元不等,亲戚朋友彼此往来,只讨个新年红火的好意头,派利是时时常说一句话:红纸一张,利利是是。意思是送个吉祥祝福,并无多大花费,你放心接着。

广州还有舞狮子、“扒龙舟”的习俗,划龙舟的时候锣鼓喧天,龙舟竞渡争先恐后;两岸观看的人人山人海,场面十分壮观。人们在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把菖蒲和艾草插于门楣,悬于堂中,以代表斩千邪,招百福。

我家乡的风俗数不胜数,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欢迎大家到广州来观光旅游,感受我们这一方的风土人情,保证你不虚此行。

家乡的风俗作文13

“抢馒头”是小时候最期盼的喜事,给我的童年增添了许多色彩。

我们这里的风俗,每当一户人家造好新房,总要选个黄道吉日,大清早扔馒头来庆祝一番。其实,扔的东西除了馒头,还有糖果、水果,甚至会有篮球,这有多么大的吸引力啊!

一日村里有人开始造房子,我们就不断打听他们哪天扔馒头。房子越造越高,我们期待的心也越来越着急。终于盼到扔馒头的前一天,我们会再三请求父母一定要早早叫醒我们,并且,相互转告,千万不能落下一个人。其实,一整晚我都会兴奋得睡不着,无数次地起来打探情况,一听到鞭炮声,就一骨碌起来跑出门去。

有一次,天刚蒙蒙亮,我就心急火燎地赶到那户人家,只见院子里亮着灯,还空无一人。我暗自庆幸来得早,可以占据最佳位置,左挑右选,最后站定在院子正中间。这时,小伙伴们也陆续赶来,并且个个都有准备,有的穿着大口袋的衣服,有的端着个大淘箩,有的干脆在腰间系上一个小竹兜,准备满载而归。

“砰砰砰……”鞭炮声一阵接一阵,院子里顿时沸腾起来,“抢馒头”正式开始了。拖着麻袋的主人们出现在二楼,我们的目光一下子都聚集到他们身上,不断喊着:“往这里扔!往这里扔!”我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男主人,他当家做主,肯定扔得最多。只见他从麻袋里抓出一把,随手一扔,我赶紧顺着馒头落下的方向迎上去。“哎哟!”我被蜂拥而上的人群推到在地。“我的馒头!我的馒头!”我心急如焚,拼命挣扎爬起来。突然发现,地上的“漏网之鱼”还真不少,两个果冻,一包饼干、一个馒头。我一手一把,赶紧放进大口袋。再看看我的那些伙伴:有的端着大淘箩,跟着从天而降的馒头满院子跑:有的挥舞双手,准备一手接住一个;有的一手捂着满满的口袋,一手和别人抢夺着。我个儿小,就只把目标锁定在地上,弯着腰,地毯式地搜索,这里捡几颗糖,那里捡几包饼,收获也颇多。

忽然,一个篮球从天而降,随即又弹开。我惊喜地扑上前去,就在我前胸碰到篮球的`一刹那,一双大手也按在了上面。我下意识地一把抱住球,死死不放,猛一抬头,那整整比我高两个头的大人正瞪着我。我大呼:“你袋子里的馒头倒出来了!”他一回神,我一把抢过球,溜人人群中,继续加入“战斗”。

天色慢慢亮起来了,抢馒头的人也渐渐散去。我们一边啃着抢来的馒头,一边比着收获的东西,兴高采烈地回家了,心里又开始盼望着下一次的“激战”。

家乡的风俗作文14

石街长长,步影摇晃,鸟雀啼鸣,大雁群飞。那是我从小到大成长的地方,亦是我最亲切的故乡——普宁洪阳镇。我最爱故乡那不乏味的风俗,似烟花不灭般长存,那便是“行头桥”。

时过变迁,元宵这一天,我又一次回到了故乡。阳光依旧如往年的明媚,熟悉的乡音也不绝于耳,让我心中的烦闷化为乌有。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晚饭后,我们走在街上,准备去“行头桥”。沿途摆满了卖长竹蔗的小摊,红灯笼挂满街。长街尽头,便是我们当地有名的“行头桥”。

一到那地,人头攒动,好不热闹,锣鼓喧天,灯照各地。晚风悄悄掠过桥底的湖畔,湖面波光荡漾,倒影着桥上的景象。旁边建筑上挂满火红火红的灯笼,随着轻轻的风,它们轻轻地飘,风过耳畔,灯笼悄悄飘摇的声音恰是好听。

这“行头桥”又名太平桥,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也是当地特有名的习俗了。听爸妈说,“行头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是展现喜庆欢乐的心情;二是寄托美好的.愿望和良好祝愿,通过祭祀祖先,祈求祖先保佑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三是增进团圆、团聚、和谐,在我们当地,元宵是重大节日,因此吃汤圆表示“团团圆圆”,而“行头桥”这一节庆活动,把四周的乡亲、外出人员吸引来参加,热热闹闹过元宵。

一知有如此多的寓意,我迫不及待也想去“行头桥”蹭蹭福气了,便央求爸妈:“爸,妈,我们去那儿可以吗?”我指着“行头桥”的方向,一脸期待。爸妈欣然答应了,就带着我走上台阶一步步朝前走。我想回头,却被一位老奶奶拉住了,她一脸慈祥的微笑:“小朋友,可不能回头哦!”“啊?为什么?”我一脸疑惑。“回头可不吉利哟!”原来如此,听了老奶奶这话我可不敢回头了。这时,近处的夜空盛放出朵朵烟花,烟花斑斓陆离,五光十色。

桥上的人立时抬起头,望向那绚烂多姿的夜空。有人忍不住“哇”声来表达内心的震撼,有人则拿起手机拍起照来。那本是凄清的夜空,此时此刻变成全场的焦点。

过了“行头桥”,我就准备回家了,这条长街的小摊依然没有收摊,这时买长竹蔗的人可就多了。“走,咱们也去买。”爸爸对我们说。“这有什么好买的?”“过桥后买长竹蔗,这一年里就会钱多米足,节节高升。”原来这样,难怪街边会有这么多卖长竹蔗的,我恍然大悟。

家门口,我蓦地抬头仰望夜空,烟花正盛,不灭不失。我想,也许这古老悠久的传统民俗,就像那夜空中绚烂的烟花,永存且会世世代代相传,家乡的光彩,那不乏味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15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人间。”一听到这首诗,就会想到屈原,就会想到端午节。这个节日就是因为屈原投江而死,为了纪念他而成立的。而我们家乡,有这样的端午节习俗。

最重要的,当然是包粽子。当清明节时,就有包粽子的提前准备――做咸鸭蛋。首先,我和外公到农田里去找黄泥巴。外公看中了一块好地方,叫上我一起用锄头和铲子来挖。挖好了,便放在拿来的篮子里。外公一个大扁担,我一个小扁担,篮子里放着黄泥巴,高兴地回了家。在我们挖黄泥巴时,外婆已经将拿来的鸭蛋洗干净,拿出来一个铁盆。我们回来后,外婆就将泥巴里放点水,放入盐,搅和搅和,又将鸭蛋放入特制的咸泥巴滚啊滚,每个地方都沾上了点咸泥巴。又拿来一个瓷罐,将全是泥巴的鸭蛋,放入,封住。大功告成!

接下来是腌猪肉,这个比咸鸭蛋简单多了。胶浆,酱油等材料准备好放入盆中,将猪肉放入封住就好了。最后我与外婆去池塘边摘芦苇叶。外婆说,要选那种绿的长的,再收集一些短的。我们将这些芦苇叶拿回家,外婆将它们串在一起,放在高架上晒。等到包粽子要用时,就只要放在水里煮了,放在水盆里面就行了。好了,现在就是万事俱备,静等端午。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端午节那天到了。我和外婆拿来新鲜的糯米放入水中,又将芦苇叶煮煮,放入清水里,从盆里拿出猪肉,陶瓷罐里拿出咸鸭蛋,找来许多质量非常好的棉线;开始包粽子啦!我当然是不会包的,只能先看外婆包。只见外婆将粽子叶卷啊卷,卷成一个锥形放入糯米,又将粗的那头放入咸鸭蛋或猪肉,再拿一片粽叶,将它封口,用棉线用力绑起来,一个粽子就完成了。我也装模作样地学起了做粽子,做着做着……嗯,这是怎么做的来着?又转过去看外婆,哦,原来是这样子做的。经过我的一番努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终于做出了一个“四不像”。不过,还是蛮有成就感的。

接着,外婆将包好的.粽子。放入灶台的锅中,倒入水,蒸。过了好长时间,外婆拿出一个又有猪肉,又有蛋黄的粽子放到我手上,说:“这是个蛋黄咸肉粽。”哦?我将信将疑的拿了起来,拉开棉线,掀开粽叶,闻了闻,真香!我狠狠的咬了一口,嗯,好吃;怪不得别人在端午节的时候总要让外婆去包粽子,原来她包着粽子,这么好吃。蛋黄咸咸的,非常的好吃,猪肉嫩嫩的,也非常的好吃。我不禁连吃三个。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习俗,包粽子。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yanyuguan.com/fanwen/zuowen/01j03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