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言语馆 >

范文 >说课稿 >

【精华】化学说课稿模板6篇

【精华】化学说课稿模板6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华】化学说课稿模板6篇

化学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选自全日制高级中学化学课本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主要内容包括:原子序数和周期性的概念;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以及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等几个部分。并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属基础理论知识范畴,不仅是本书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重点。在教材安排上,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对学过的碱金属‘卤素等主族元素作了规律性的总结,也为即将学习的元素周期表和氧族元素等律后元素的学习奠定了理论知识基础。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同学们才真正打开了运用基础理论知识系统性的学习元素及其性质的科学大门。

3教材目标

(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情感目标:热爱、理解对规律探讨的科学家

(二)能力目标: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观点教育:量变引起质变。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运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在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三)德育目标: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周期律的导出,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以及探求知识、不断进取的优良品质。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核外电子排布与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难点: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二.教学方法:

1方法:诱思探究法──通过自学、讨论、对比、实验、设疑等方式诱导学生思考、观察、分析、归纳、推理、探究。采用探索发现和迁移类比。思考讨论,分析讲解,探索规律,总结归纳,理解实质。结合周期律的推出,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科学抽象方法。

2.教具:投影仪、胶片。

实验用品:试管、酒精灯、胶头滴管、镁带、砂布、铝片、蒸馏水、酚酞试液、1mol/L盐酸、1mol/LAlCl3溶液、3mol/L硫酸、6mol/LNaOH溶液、培养皿

三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具有基础理论知识的特点,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较多,且较为抽象,理论性‘联系性较强。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学生容易混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使学生能条理清晰,有逻辑的予以掌握。另一方面,本节课所使用的资料及实验等比较多。本节课因为有演示实验,也是本章的第一次实验,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授此课并不会显得十分枯燥,但本节内容的目的是在实验验证的基础上来帮助学生巩固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的。若教师引导不好,往往易使实验起到喧宾夺主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讲授本节内容时,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其既动手练习,又动脑思考,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使其认识上升到认知的高度,并锻炼他们的抽象思维推理能力。因此,教师应注意合理安排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正确引导学生。指导他们删繁就简,学会举一反三,更轻松有效的学习。

四教学过程

1.原子序数和周期性的概念的学习;运用生动的比喻-时钟记时引出周期性的概念:这种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现象,就称为周期性。原子序数的学习则通过学习自学,归纳得出。

2.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学习。通过投影,展示表格等直观材料引导学生依次思考.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1)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2)原子半径;

(3)最高正价和负价;呈现怎样规律性的变化?请学生总结并得出结论,教师予以纠正和补充。最后小结得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均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

3.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以及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等几个部分。

(1)通过复习碱金属元素与卤素,引导学生回忆并得到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2)演示实验A组钠、镁与水的反应。实验B组镁、铝与盐酸的反应镁铝6mol/L盐酸学生做实验。根据判断依据得出结论金属活动性顺序:Na>Mg>Al再推广展开到横行纵列行与行之间,最终得出结论元素的金属性也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元素非金属性则通过对表5-8的分析,通过学生与教师的共同探讨,得出结论元素的金属性也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

(3)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的学习,通过概念的类比引出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可由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概念类比引出。

4.思考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并小结。得出结论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这个规律叫元素周期律。是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这就是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五学生学习方法:

观察法,分析法,推理归纳法。

六反馈练习(投影)

化学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

大家好!经过仔细地研读教材、充分地准备分组器材、我对这节课充满了信心;经过精心授课,今天给大家呈现了一节较为精彩的科学课。现在我对《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这节课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六课,属于“物质变化”中“化学变化”的范畴。《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这节课主要通过总结前几课的知识,归纳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产生的一些现象,帮助学生从现象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因此本课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生学情

1、学生对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前面几节课的学习中对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说陌生是因为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于学生来学,还处于表层的认知状态,对于从化学变化的现象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还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科学的认识。

2、本学年,我校科学小组的教师在科学教学中,着力于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勇于探索、大胆质疑、团结合作的科学素养,学生的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设定

《国小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更要使学生获得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本节课要求学生能够从化学现象出发,推断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然后寻找各种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达到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因此,我们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2.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辩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本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了解化学变化伴随的`一般现象”;教学难点设定为“观察并描述硫酸铜溶液和铁的变化,寻找证据判断是否产生了新物质。”

四、教学模式及教学过程

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和多元评价”方式,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

结合 “猜想假设-- 实验验证---归纳结论--- 拓展提升”的科学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力求以活动组织教学。以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发展为中心,着力创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教学法

教法:演示法、引导法。

学法:动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归纳总结法。

(二)教学流程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分活动激趣、自主探究、对比辨析、拓展延伸四个环节。

1、活动激趣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开展好科学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而著名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因此,我们在导入环节设计了一系列图片,通过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前几次试验,通过组织学生回顾各个实验里的现象,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通过质疑“硫酸铜溶液中放入铁钉,会发生哪些现象?”,激发学生探求真相的好奇心,为接下来的科学探究活动作好铺垫。

2.自主探究

《国小科学课程标准》强调:国小科学课程是一门活动性和实践性课程,要让学生在活动与实践中学习科学。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我们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一是“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二是“硫酸铜溶液与小苏打混合的变化”,三是“认识化学变化常伴随的一些现象”。 实验前我提出问题:“如果把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会发生什么现象?硫酸铜溶液与小苏打混合的变化,会发生什么现象?”,鼓励学生大胆的进行猜测,做好猜测记录,并适时用PPT出示实验要求,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实验前我自主设计了实验记录单,引导学生观察、描述、记录、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出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把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镶嵌在亲历亲为的探究过程中。

3.对比辨析

《国小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要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联系,尝试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

虽然学生已经了解了化学变化伴随的一些现象,但是当几种生活中极其相似的物质变化现象出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容易混淆,而且也缺乏用科学的语言解释的能力。因此我们通过设计相似现象的对比,揭示化学变化的本质。这样既是对所学知识的检测,也是将科学探究与生活紧密地结合了起来,相信学生主动探求科学的兴趣也会更浓。

4.拓展延伸

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开头,正如影视剧的序幕一样,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对于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技能,领会科学的方法,发展智力,有重要的作用。

结课时,组织学生观看“牛奶、颜料和洗洁精发生变化”的视频,再次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学生探究热情再次被点燃,这样,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延续到了课后,而且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五、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

本节课我们采用了结构式板书,简单凝练地呈现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要点,可以帮学生更好地梳理知识,巩固所学内容。

当然,再好的一堂课,也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只有持续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足之处,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化学说课稿 篇3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早上好,我叫程志平,来自浙江省台州中学,我说课的主题是《酚的性质和应用》,选自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专题4第二单元第一课时。我将从思考、实践、反思三方面完成说课。

一、我的思考

环绕着本课题,我从以下5个方面作了分析与思考

1.教学价值

①学科知识的建构价值

《有机化学基础》介绍了常见几类有机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并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酚》作为重要的一类有机物,它的出现可以完善有机物知识体系,丰富学生对有机物的认识。

②学科方法的发展价值

酚继醇之后出现,同官能团性质却有较大差异的事实,让学生认识到有机物性质不仅取决于孤立基团的性质,还要考虑相互影响,丰富发展了结构决定性质的内涵,为以后复杂有机物性质的学习提供了方法指导,这是酚教学的最大价值。

③学科认知的情感价值

酚可以造福人类,酚的不当使用也会污染环境,如何解决?关键还是靠化学本身,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化学的发展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酚》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生长出的新的知识。

2.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已学芳香烃和醇,掌握了苯环和羟基的性质。

能力基础:学生已了解有机物学习的重要思想,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潜在困难:对结构决定性质的理解比较片面,大部分同学对于基团之间是否存在着相互影响以及如何影响不清楚;实验方案设计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比较薄弱。

基于对教材内容和价值的理解,结合《化学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情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了解酚的结构特点;掌握苯酚的性质,并能准确书写相应方程式;了解苯酚的常见用途;知道酚对环境的影响;知道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事实。

②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结构预测性质,用实验探究性质的过程,认识苯酚的性质;通过实际生活中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了解苯酚的用途及对环境的影响;应用对比分析、类比迁移、归纳总结等方法,形成基团间相互影响的观念。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提高化学学习兴趣;通过基团相互影响的学习,树立事物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物质世界普遍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这里重点体现过程与方法目标,因为只有在一定的过程和方法中才能落实知识、锻炼技能、提升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体我将在实践环节渗透介绍。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苯酚化学性质的学习

教学难点:分子内基团间相互影响观念的形成

如何突破重难点,如何达成具体的教学目标,要选择一定的教法学法作为支撑。

5.教法学法

教法:通过情境创设,任务驱动、协作交流等形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

学法: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学习方法自主形成概念,构建知识,发展观念。

这是我选择的教法和学法,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则是帮助者、促进者角色。

以上是我的5点思考,接下去我重点介绍我的教学实践。

二、我的实践

本课教学我将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引出概念

创设情境1,什么叫醇?唤醒原有的认知经验,醇含有羟基官能团。创设情境2,也含有羟基,为何叫酚?引发认知冲突,必然促使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得出酚含有羟基和苯环,且要直接相连,从而引发认知结构的重组,完成概念的顺应。

发现了酚的本质特征后,学生自然能写出最简单的酚——苯酚的结构简式。苯酚是酚的代表物质,它有何性质?本课进行到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结构分析——预测性质

用结构指导性质的学习是有机研究的重要方法。教师提示新旧知识联系的线索:哪些物质含有苯环?学生想到了和,哪些物质含有羟基?学生想到了CH3CH2OH、H2O。进而提出一个驱动性的任务:根据苯酚的结构,分组讨论,写出你认为苯酚具有的所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说明理由。通过同伴互助,缩小认知差异;通过头脑风暴,激发创新灵感;通过展示交流,暴露认知困难。

学生认为苯酚应该易溶于有机溶剂,而在水中溶解度意见出现分歧,有些同学认为含有羟基,所以易溶,有些基于原有经验,含有苯环一般难溶,也有些同学认为两者都有影响,可能微溶。这是物理性质上的认知困难。

对于化学性质,学生则写出了许多方程式:

显然,学生将苯酚中的羟基同化为醇中羟基,将苯酚中的苯环,同化为苯,苯酚的性质是苯和醇性质的加和。对于这些反应是否全部都能发生以及有无其它反应学生不确定,这是化学性质上的认知困难。如何解决?实验就是一把最好的钥匙,本课推进到第三环节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归纳性质

环绕着苯酚溶解性的分歧,采用分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由于之前猜想的'分歧,所以学生是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进入到探究活动中去的,更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引发思考。

通过实验,学生得出苯酚易溶于有机溶剂,而在水中溶解度不大的规律,同时基于好奇心和本能,学生会主动看,会闻,也发现了其它的物理性质。经历整个探究过程,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锻炼了技能,也感受到了探究的乐趣。

性质反映结构,如何理解苯酚水溶性与结构的关系?通过反思策略,学生感悟到苯酚的水溶性不是由羟基和苯环单独决定的,而是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初步建立基团影响的观念。

化学性质我不急于实验探究,而是设置如下三个疑问:

①苯酚中羟基的性质与醇的性质完全相同吗?

②苯酚中苯环的性质与苯的性质完全相同吗?

③苯酚的性质有无不同于苯和醇的特殊性质?

这三个问题正是学生的认知困惑,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此时教师再提供实验支持,学生则通过观察宏观的实验现象,分析微观的反应本质,并尝试用化学符号——反应方程表示,经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协作交流,从而归纳出苯酚的化学性质。这与学生原有认知又产生了强烈的冲突,为何同为羟基,苯酚有酸性而乙醇没有?性质反映结构,对比醇、苯酚结构,感悟到是苯环对羟基造成了影响。为何同为苯环,苯酚更易发生取代反应?对比苯酚与苯的结构,感悟到羟基对苯环也造成了影响,从而得出基团间相互影响的观念性认识。而显色反应是醇和苯均不具有的性质,对比结构可知,只有同时含有苯环和羟基,且直接相连才具有这样的特殊性质,其它酚也应该有,用于检验酚的存在,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最后通过一个反思性的问题:如何认识苯酚化学性质与结构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不能孤立的理解苯环和羟基的性质,还要考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反思中完成观念和方法的顺应。

化学研究的目的是利用和创造物质,造福人类,这是化学学科的价值所在,本课推进到第四环节。

第四环节:拓展应用——体验价值

酚用途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造福人类;苯酚甘油说明书的阅读与分析,旨在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化学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问题,同时也巩固加深了对苯酚性质的理解。

化学的发展同样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我采用“抛锚式”的教学方法,创设“新安江苯酚污染事件”的真实情景,让学生意识到酚的不当处置也会对环境造成危害,但此时学生更加关注的是如何处理这一危机,抓住学生这种强烈的心理动机,我提出了如下5个问题:

1.交警皮肤灼伤如何处理?

2.岸上泄漏苯酚如何处理?

3.泄漏点附近水域苯酚浓度较高,如何回收?

4.下游低浓度含酚废水可能如何处理?

5.教会普通市民如何用简单的方法检验家里的自来水是否遭到苯酚污染。

问题解决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知识落实情况的反馈过程,而问题解决的结果也使学生意识到化学污染问题是可防可治的,而解决的主要方法还是靠发展化学,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认同。

课堂教学已经结束,但是我们的思考仍在继续。

我布置课后作业1:实际工业上含酚废水的处理方法还有哪些?引导学生关心、关注环境治理的问题,拓展学生知识的广度。

作业2是学生能力提升的需要,即从典型代表物的性质迁移到一类物质性质的能力,也为下节课继续学习酚的性质提供铺垫。

三、我的反思

当完成本课教学后,我在思考到底什么样的知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最有意义?宋心琦教授认为,不是具体的化学专业知识,而是影响他们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具有化学特点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本课教学中,如何学习苯酚的性质?结构预测,实验探究是两种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如何正确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应该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基团性质,因为不同基团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从而形成较完善的结构观。

如何看待化学的发展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化学的发展是两条腿走路,既能造福人类,也会带来环境问题,这是事物的两面性,化学发展的目标是努力减少并消除污染,发展绿色化学,从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当学生具备了这些基本的化学观念并将之内化为自身的认识后,原来有机物是用这样的结构观去认识的,用这样的实验观去探究的,用这样的价值观去对待的,学生也就具备了较高的学科素养和终身发展的能力,这不正是我们教育追寻的目标吗?

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不当之处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化学说课稿 篇4

  国中化学课程标准规定:对于金属的化学性质,要求了解一些常见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据此确定的三维目标是: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进一步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复习回顾、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活动性顺序,并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组织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为了有效地落实课程目标,以构建主义思想为指导,寻找知识的最近生长点,注重对已有知识的调用与组合。本课题学习,我首先让学生通过体会回顾生活经验,感受到不同的金属其活动性是不一样的,结合化学实验验证自己观点的科学性,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脉络。本节课作为此课题的第二课时,我设计了六个问题,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复习阅读、观察实验和讨论交流中不断学到新知,让学生学习活动拾级而上,知识构建水到渠成,并从中体会化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实验处理上,我将实验顺序作了一个小的变动,目的是为了解决同样都是不能与酸反应的金属如何通过实验比较活动性的问题。为学生以后独立解决相似问题提供一个示范。关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我通过课后习题进一步巩固,并特地设计一道选择题,跟学生介绍,铁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只能生成+2价的铁。

化学说课稿 篇5

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创意”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依据学情说教材

《空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一。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积累中,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都显得比较零碎,不够深入。学生已经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能流动,空气里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有利的基础,而本课是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空气的成分,由于国中生抽象思维能力、科学实验探究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教材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学习“走进化学世界”,对学习化学有了基本的了解,体会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单元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本节内容引导学生先从宏观上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用途、空气的发现史等,为课题二和课题三从宏观上研究氧气的性质和制取奠定基础,同时也为第三单元从微观上学习水、分子和原子做了铺垫,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于以前的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又是对以后的知识则起着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2、结构特点

这一节内容包括三个小标题:“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因此,内容的安排上既没有与国小科学课中的知识重复,又以此为基础拓展深入,表面上平行的三个小标题,在结构上有着递进的关系。

根据教材及课程标准,我将本节的内容分为二课时,下面我就第一课时“空气的组成”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3、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

⑵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

⑴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

⑵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⑶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步发展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⑵初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科学的看待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及结论;

⑶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⑷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仪器、药品: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装置、水槽、塑料瓶、红磷、水、火柴,蜡烛、木条、注射器、石灰水。

三、创设情景说策略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证。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要求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重视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使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课堂,在亲历探究的体验和感觉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进取的科学探究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重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注重体现教与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技能的目的。

四、立足互动说流程

引入课题→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2:探讨空气成分(包括:空气中有哪些物质;科学家探索空气成分的历史与评价等)→探究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得出结论→反思与评价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猜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你的身边常围绕……”。该谜语的谜底是什么?

(展示一只空塑料瓶)瓶中有什么?

一、空气的存在

头脑风暴:你对空气知道多少?请同学们尽可能多地提出有关空气的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①为什么空气看不见而又摸不着?

②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③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

④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⑤如果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其含量是多少?

⑥为什么风景区的空气

比较清新,而一些大城市特别是一些大工业城市的空气质量比较差?

⑦为什么有的物质在空气中燃烧?……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究空气的成分。主要解决你们提出的下列问题: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空由什么物质组成?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如果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又分别有多少?

【实验探究1】想一想,根据你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还有哪些办法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列举的实例和实验可能有:1、把一个空的塑料瓶放入盛满水的水槽,向下压,塑料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端,说明塑料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2、用1中的塑料瓶向水中挤,会看到有许多气泡从瓶口冒出,松开手后,塑料瓶中出现水柱,说明空气确实存在。

3、把一个压扁的塑料袋抖开,再将袋口系住,用双手挤压塑料袋,感觉到有压力,是因为塑料袋内充满了空气。

4、用扇子朝脸扇,感觉有风,就是因为空气在流动。

实验验证: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获取结论:空气是客观存在的。

化学说课稿 篇6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已基本学完化学必修教材,已有了较全面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化学研究和应用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开发利用自然界可能的资源,海洋资源的开发就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从化学变化角度来看,主要是从海水中提取各种元素。教材中通过海带中提碘的实验和从海水中提取溴的流程图设计,一方面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养成学生应用知识的习惯;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实际问题的处理远比书本知识复杂,这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对待科学的态度;同时学生也能了解开源节流方面的知识,明白在开发利用资源的时候,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利于增强学生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可以说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三维目标的很好素材。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情况,我确定的本节教学目标是:请大家看屏幕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了解海水淡化、海水制盐等知识;能顺利完成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设计出从海水中提溴的流程,并能正确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能通过图片或文字资料获取需要的信息,得出海水综合利用的几个方面;在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学生归纳能力、比较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得以提高和锻炼;通过资料和讨论知道开源节流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热爱自然等意识,认识和体会化学在海水综合利用中的意义和作用,揭示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系;在今后人生道路上,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互协调共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作为指导思想之一。

了解了教学目标以后,让我们再来看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及其成因。

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重点:我把“海带提碘、海水提溴;以及使同学们形成热爱自然,热爱化学,环境的开发和利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想”设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原因有二,一是学以致用,回报社会;二是人们常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环境教育也应一样。

难点:我把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设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因为虽然是高中阶段,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仍较差。

以上是我的教材分析,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学情。

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教材已经学习过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它是本节课学习蒸馏法淡化海水的基础;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和元素周期律的相关知识是海带提碘及海水提溴的理论基础。在老师引导下,他们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自主学习,获得成功并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针对以上学情,结合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法学法是:

教法学法分析

问题统领下的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自主归纳,自主构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感知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性。

鉴于以上分析,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本节课的具体实现部分:即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首先,我设置了课前音乐:《请到天涯海角来》。目的是以欢快熟悉的的歌曲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同时也暗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海洋。

关于教学过程,我分为3个环节。

环节一:(时间约10分钟)

新课导入:以三亚为什么能够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排头兵,引出三亚优美的自然环境——椰风海韵、三面环海(同时展示相关图片),呈现广袤的大海。追问海水资源如此丰富,那么面对三亚的旱季出现的间歇性停水,能不能直接饮用海水呢?从而导出新课。

(这样的导入设计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体验热爱家乡的情感,为感知人与自然的的和谐相处埋下伏笔。)

1.海水水资源的利用

关于海水水资源的利用的教学,首先我简单介绍海水淡化的历史,给出常见的淡化海水示意图,按照课前的分工,组织学生讨论海水淡化原理及应用的优缺点,并由小组中心发言人归纳得出结论:蒸馏原理、优点、缺点,老我再做出点评。

这样设计采取了课前布置讨论内容,有利于节约时间,同时通过这一活动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及团队精神。

关于海水化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教学,我设计为让学生自主阅读相关内容,了解海洋中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认识到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至于制盐和以盐为原料的盐化工内容的处理,我整合到后面对海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总结上,指出在《化学与技术》模块还将深入学习,有利于突出本节重点。

环节二:(时间约25分钟)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从海带里提取碘的实验,二是从海水里提取溴的流程设计。

2.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

在对从海带里提取碘的实验教学上,我打算以图片的展示为引导,设置一系列有梯度的问题——

⑴、海带中的碘元素以什么形式存在(单质还是离子)?

⑵、I-具有什么性质?(高价氧化低价还原)

⑶、怎样才可以把I-转化为I2?(加氧化剂H2o2)

⑷、加氧化剂怎样才知道有碘单质生成呢?(用淀粉溶液检验,是否变蓝)

⑸、很多氧化剂都可以氧化I-,用H2o2有什么好处?(颜色变化明显,绿色氧化剂,环保)

然后要求各小组相互讨论,根据书本上的提示,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再请各小组中心发言人把讨论结果与大家分享。最后由我评价总结得出正确合理的结论。而后,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巡视观察学生的操作、步骤、分工等情况,处理偶发事故,如指导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提出猜想,课后再设计实验验证)、规范操作等。强调特别要注意安全问题,对于分工不明确的予以指导,确保人人参与,个个有收获。

这样通过步步紧逼的追问,实际是以问题为抓手,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在问题统领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使后面的教学一气呵成。

3.海水提溴

在对从海水里提取溴的流程设计部分的教学上,我打算以对溴的“海洋元素”名称由来的介绍为过渡,教师设疑导学,要求学生根据海带提碘的实验启示,结合书91页的[资料卡片],分组设计具体的提取流程,汇报、交流、总结,画出从海水中提取溴的流程图,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这样让同学们根据书上的信息设计提取溴的流程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明白化学原理和技术在海水开发中的作用。

通过环节二的教学,学生能够体会到:从海水中富含碘元素的植物中提取碘,从提取氯化钠后所得的母液中提取溴,原理非常简单,但原理与实际应用之间有相当大的距离,所以,真正从海带中提取碘单质和从海洋里提取溴要经过多个步骤才能实现,让学生体会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有很大差距,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

环节三:(以下时间约5分钟)——自然资源的开源和节流

本部分教学内容我打算通过幻灯片分别展示:一个是海水综合利用的具体实例,另一个是蓝色海洋与污染后的海洋对比。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和知识视野,又进一步让学生明白海水资源同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认识到我们海南虽然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但在开发利用上,一定要合理开发,在建设国际旅游岛大背景下,我们更要爱护我们的环境,把我们的旅游资源合理开发,绝不能只求经济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绝不应违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使学生感慨学好化学这门学科对人类贡献的重要性。

然后再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最后布置作业

1、课本第93页第4题(目的是为了补充教学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海洋资源的重要性,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巩固从海水中提取元素的流程、原理。)

2、用手机

视频或图片的方式记录生活中体现:“环境的开发和利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想”这一理念的行为,在建设国际旅游岛大背景下,作为三亚市民的你,关于环境开发和保护方面,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观点。(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实现“使同学们形成热爱自然,热爱化学,环境的开发和利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想”这一教学目标,不使其过于空洞,流于形式。)

以下是我上课时的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水水资源的利用

4.自然资源的开源和节流

结束语: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征,积极倡导“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学中的情况千变万化,这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活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yanyuguan.com/fanwen/shuokegao/o52o0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