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言语馆 >

范文 >说课稿 >

【实用】说课稿汇总八篇

【实用】说课稿汇总八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说课稿汇总八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石头书》是义务教育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谈,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本课情趣盎然,寓科学知识与充满童真的对话中,是一篇有趣的科普作品,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也是对学生进行态度、情感、价值观熏陶的好体例。

我们学校的科技展厅里有一些化石和动物的标本,学生已经参观过,并且也像文本中的川川和磊磊一样对它们非常好奇。因此,当他们接触到这篇课文时,马上会进入文本所描写对话情境中。

基于以上对教材简析和学情分析,并根据《语文课程新标准》对本年级段的具体要求,我拟订了这样的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情感目标:借助课文的语言文字,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其中,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好对话,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结合课文语境,特别是抓住文中叔叔的五次回答中的句子,来理解石头是一本怎样的书,从三年级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来看我觉得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借助多媒体课件等有关必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来优化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对于本课的教学,我安排了两教时。

第一教时,我准备安排“疑问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指导书写”这三个环节。在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中,我准备先板书课题,当你看到这三个字时,想到了什么?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疑问。教师小结:同学们脑海中一下子浮现出这么多问题,真好!大家都想很快找到答案,一直要把问题弄明白为止,学生齐声说:对!教师归纳:问个明白,探个究竟,这就叫刨根问底(板书:刨根问底)那么,就让我们轻轻打开书,到课文中去刨根问底吧。进入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布置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准生字词的读音,如“堪、炭”是前鼻音,壳是多音字,还要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的停顿,如第七自然段,要指导学生读通读顺。同时在读的过程中,借助多种方法理解部分词语,如借助媒体展现雨痕、波痕、矿物的画面,让学生理解石头书上的字是什么样的。通过理解“刨根问底”的“刨”是“挖掘”的意思,接着让学生找出他们问了哪些问题,请男同学问,女同学读叔叔的回答,再次感知课文内容。在这一教时的最后,是“学习生字、指导书写”这一环节。通过分析字形、示范书写、巡回指导,引导学生在田字格内把字写端正、匀称。

第二教时,我将在第一教时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的重点对话部分,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教师有机调控,学生自主参与达到逐步到位,对第二课时的教学,我也准备安排三个环节,分别是:复习检查,作好铺垫;精读课文,理解感悟;总结课文,延伸拓展。

课始,先对课文中出现的词语进行复习,然后对上堂课的学习进行回顾:让学生说说通过上一节课学习,对课文有了什么了解,从而为精读课文作好铺垫。在第二个环节“精读课文,理解感悟“中,我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段,通过读一读、想一想、看一看、议一议等形式引领学生进入文本,体会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究知识的强烈的愿望。进而读懂石头书。比如在学习课文的第六至第九自然段时,我准备进行这样的预设:

1、请同学自己读读课文的第六至第九自然段,边读边想川川和磊磊提了一个什么问题?你读懂了吗?

2、学生自读课文第六至九自然段。明白他们的问题是石头书上有字吗?有画吗?根据叔叔的回答学生明白了石头书和语文书一样,上面有字、有画。

3、引导学生再次进入文本,仔细读读,找出描写石头书上的字、画的一段,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先后顺序出示相应的句子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留下的`足迹,叫波痕;还有那些小不点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叫矿物。这些都是石头书上的字。”“这是树叶,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这些都是化石。”

第一步:指名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第二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鼓励:你真行,一边读一边将“石头书”与“语文书”进行比较,发现他们有相同的地方。石头书上的字只有勘探队员才能看明白。

第三步:借助媒体,使“雨痕”这个石头书中的字变红,旨在引导学生好好读悟,交流各自感受。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适当点拨下,体会出“雨痕”是“雨点留下的脚印”,教师出示放大的雨痕的图片,教师总结这些都是石头书上的字。这些字呀,可只有勘探队员才认识呢。所以,指板书,大家一起读:石头就是书。在感悟的基础上再读这句话,把句子中包含的情趣表达出来。

其他“波痕”“矿物”我也将采用上述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如在讨论“波痕”时重点抓住“波浪留下的足迹”引导学生体会波痕就是石头书中的字,也只有勘探队员才能看懂,所以指板书:一起读“石头就是书。学生再次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通过读读、想想、看看、等方法,紧扣“石头就书”来品悟文本内涵。

第四步:教师过渡,石头书中的画能看懂,学生读书上的话“这是树叶,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这些都是化石。”

第五步:借助媒体,使“树叶、贝壳、小鱼”这些石头书中的画变红,旨在引导学生好好读悟,交流各自体会。你说你认识石头书中的画,那么你上次参观了我校的科技展厅,你说说看到了哪些画呀?学生争先恐后地说,估计会说:恐龙蛋化石,三叶虫化石等等。教师小结:所以,石头就是书。学生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把他们那种热爱科学、探究知识的强烈愿望表达出来。通过读读、想想、议议等方法,紧扣“石头就是书”来品悟文本内涵。并在这过程中,形成这样的板书:

石头书字:雨痕、波痕、矿物

画(化石)树叶、贝壳、小鱼

课文的最后一段对话化石说明的问题,我准备联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这是树叶,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这些都是化石。”来学习,如果我们在这座山上发现有树叶的化石,说明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什么?学生通过想想、议议发现曾是密林,我随即利用媒体把“密林”点红,出示密林的图片,引导学生读好“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还有许多昆虫。”

其他的“大海”“高山”我也准备采用上述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让学生明白“石头书里的学问还真不少”再出示课文第一段,怪不得“他们在山上玩,看见一个勘探队员正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地看着什么”,原来,教师引读““石头书里的学问还真不少”。

学完课文,进入第三个环节,“总结课文,延伸拓展“。在这个环节中,我准备让学生当一回解说员,在创设了一个情境,我校的科技展厅缺少一个解说员,教师作当场测试进行选拔,题目:向游客介绍“石头书”……

板书:石头书

字雨痕、波痕、矿物

画(化石)树叶密林

贝壳大海

小鱼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小桥流水人家》是人教版教材第九册的一篇略读课文。看到题目,不由想到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的句子“小桥流水人家”。课文的作者开篇如诗的几句话,勾勒出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写意画──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和唱,色彩清新而明快,情调美丽而缠绵;接着话题一转,写了小桥流水人家的人们恬淡、闲适的生活情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无“闹市”之乱耳,无“疲惫”之劳形,有如世外桃园;结尾直抒胸臆:“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怀恋和思念。

本文的显著特点: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一个“爱”字通贯全文:“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方,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这种爱不须任何理由,没有任何功利的色彩,只因为它是“我”的老家,“我”就爱它,低矮的平房,阴暗的光线,潮湿的地面,都改变不了“我”的爱。这种爱,是岁月侵蚀不了的,是记忆遗忘不了的──“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二、说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理解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优美词句。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

8、《小桥流水人家》说课稿 - 云海 - 五常时代中学张云海的博客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三、说教法

1、用马致远的.词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情况。

2、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作者对故乡的哪些景、哪些事久久不能忘怀?

体会文章表达思乡感情的方法。

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作者家乡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方法。在文中有作者深情的往事回忆,也有直接的感情流露,读书时要指导学生注意体会。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把优美的句子或段落熟读成诵,摘录下来,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四、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揭题

1、出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全班齐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3、导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以曲中的句子为题“小桥流水人家”。

(二)检查预习

1、回忆预习的六步骤。

2、自读课文。

3、检查词语。婀娜 干涸 点缀 流通 舒服 印象  螃蟹 粼粼 波纹 唱和着 清澈见底  依依多情 日出而作

日入日息 守望相助

4、分节读课文,文章表达我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细读课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完成下面要求

1、作者对故乡的哪些景、哪些事久久不能忘怀?

默读课文,边读边画。难忘的景,如课文的第一段。难忘的事,如捉鱼虾蟹、丢花、采花等。

同桌互相交流。

练习朗读。

2、体会文章表达思乡感情的方法。

(1)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A、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在作者眼里,家乡的日出是美的,清风是美的,小溪小桥是美的,杨柳也是美的,家乡的一切都是美的,作者借景物的描写,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B、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儿时的趣事,仍记忆犹新,对家乡太有感情了。作者回忆往事,来表达思念之情。)

C、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作者出生的平房虽然矮小潮湿,但它是作者的老家,是作者的出生地。作者爱老家,不须任何理由,爱它没商量。这里直接表达作者对家乡的爱和思念之情。)

(2)自读课文,写一写作者表达感情的。

(3)全班交流。

(四)拓展:欣赏学生习作,进一步体会通过具体的人、事、景、物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垃圾的处理》是九年义务六年级科学教科书(科教版)下册的第四单元第二课。这是一篇与我们国小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课,主要让国小生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垃圾,垃圾可分为哪几类,分类后该怎样处理,如何尽可能地减少垃圾的排放和污染。让国小生明白环保小卫士从我做起的到道理。根据六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规律,以及新课程理念提出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目的。 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你们所见到的垃圾有哪些。

2、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初步写出生活中你对垃圾的处理方法。

3 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总结出垃圾的分类,并谈谈怎样尽可能第减少垃圾的污染,提高环保意识,养成环保习惯。

4.预设目标:让学生了解垃圾对我们的危害。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关注。 教学难点:如何对垃圾进行处理。

教具: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矿泉水瓶、透明杯子一个、小石子半杯、洗净的细沙半杯、浸过墨水的纸团两个等。

二.说教法

1.激趣引入法

在这次的实践活动中,我只充当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尽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自主调查。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用多媒体图画再现情境,用语言描绘多媒体情境,唤起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学习的目的。

2、实验法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要重视学生个人的观点和行为,强调让学生亲历亲为自己动手去做,自主选择,独立完成。所以我们教师应尽可能把课堂的大部分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教师只充当引导者、点拨者的角色。根据综合实践这门学科的教学理念,我在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主要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去实践,去获取知识与体验。

三.说学法

1、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这堂课中,我事先让学生进行对自己身边垃圾的调查,并填好调查表,通过定论交流,自主探究,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学习的小主人。

2、小组合作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智力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形成和养成团队精神,学会与比尔沟通交流。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去亲自参与实践,得出自己的调查结论。

四.说教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看看你们都认出来是哪里吗? 看完后给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美丽)的确是美丽啊!这几年,我们的闽北山城发展快啊,有些地方真美啊,可如果:

1、出示几张露天堆放垃圾的照片,指导谈话:现在还美吗?(不美)为什么?(有太多的垃圾)都是垃圾惹的祸,可也不是垃圾的错呀!我们该怎么办呢?(要收走)(要放到垃圾回收站去)这是个办法。出示:回收站的垃圾。就这样放吧?(不行)为什么?假如露天堆放会造成什么问题? (环境污染)能具体说说吗?(污染空气)(水污染)(滋生蚊虫,引发疾病)(土地污染)板书??哪怎么办呀?(进行垃圾处理)如何处理?(填埋)(焚烧)(堆肥)板书??能先介绍一下填埋的方法吗?(学生介绍)这样做是为什么?(解决了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地污染)板书:看来这们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简单的填埋能不能真正地解决这些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垃圾的处理。

板书:垃圾的处理

(二)、简单垃圾填埋的研究 。

1、教师讲解:先让我们用一个试验来研究简单垃圾填埋。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72页的内容,剖析填埋模拟尝试:

(1)这个尝试模拟的是什么?

(2)尝试的各个部门分代表了什么?最底下的水代表——地下水;沙代表——土地;

3、学生进行模拟尝试,并注重细地观察看,描述其现象。

4、陈述请示交流: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浸过墨水的纸巾,渗出了墨水,将杯底部的水弄黑了)说明了些什么?(下雨了,雨水慢慢地渗入土里,里面的垃圾被水一泡,污水就慢慢地渗到地下,把地下水给污染了)假如这就是真正的垃圾措置场,能行吗?(不行)还会对周围的情形带来哪些风险?(水污染、土地污染和大气污染、数量没有减少要占很大的地方)填埋虽然让我不的眼看不见了,达到了眼不见为净的目的,做了表面文章,可真正解决了污染的目的吗?(没有)说明要对它进行改进,从哪几个方面来思考呢?(引导要把垃圾与周围的土壤、空气和地下水隔离开来)

(三)、试探削减污染的垃圾填埋场

1、为了有用地防止垃圾对情形的污染。我们能设计一个更好的垃圾填埋场吗?(让学生说一说,如加防护垫、进行气体收集再进行过滤、过滤液的收集)

2、学生思虑,提出解决问题的首要体例:(引导要把垃圾与周围的土壤、空气和地下水隔离开来)

3、分小组考试考试设计,记实设计的重点。

4、陈述请示交流各小组的设计,评价。

5、看真正的垃圾填埋场的机关图,剖析它是怎么防止垃圾污染情形的。

6、这样的垃圾填埋场就永远平安了吗?能在上面种植庄稼、建造衡宇吗?(如果建房,地基不稳;如果种植,土壤可能有毒)

出示介绍:(垃圾填埋场的图片)填埋场在填进而垃圾以后,可以在上面修建公园、体育场,但是不能用来建筑房屋和种植庄稼。下面再来研究一下焚烧的方法。

(四)、垃圾焚烧的研究。

师:“焚烧”这个方法是你提出的,能介绍一下这种方法的好处吗?(优点:占地少,能减少垃圾的量,有数据表明,可以减少近90%的.量;避免垃圾污染地下水、产生大量的热量可以用来发电等。)

2、有缺点吗?(问题:费用极大、留下残余物,如控制不好,还会产生大量的毒物,造成二次污染)

3、出示垃圾焚烧的资料。

(五)、课堂小结:

这些垃圾处理的方法都具有它的优点的同时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怎样做才是解决垃圾问题更有效的方法呢?这就要大家一起来试验研究,这真是:路漫漫兮其修远,尔将上下求索!

《垃圾的处理》教学反思

平时上科学课,总是让学生去收集些相关的资料,课上说一说;上课时再根据内容做一做试验,场面热热闹闹的,感觉还不错。可今天真枪实弹地一上,才感觉到这课的难上。因为科学是严谨的,来不得半点随意,它要遵循“产生问题——探索解决途径——再产生问题——再探索解决方法”这一反复探索的规律之上的。教学这课是在第一课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学生认识到每天产生的垃圾量的巨大,自然得思考垃圾的处理问题。学生依据知识储备,也了解垃圾处理主要有填埋和焚烧两种,但对这两种方法会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却知之甚少,这便是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本课的教学活动,通过模拟实验,通过讨论交流,帮助学生认识到垃圾处理对环境造成的众多影响。但是教学中如果没有更多的直观资料,是难以让学生对由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填埋垃圾的模拟实验,操作上并没有什么困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清楚地看到了瓶子底部的水被污染而变色的过程,也能够明白模拟实验中的各部分分别代表着自然界的什么物体。这个实验要想效果好,有一定震撼力,做实验用的瓶子要大,最好是用小型鱼缸,这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能极大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实验,学生意识到随意填埋垃圾对环境的污染,由此针对模拟实验中的各个部分进行改进处理,设计更为科学合理的垃圾填埋场,都能分析的头头是道,切中要害,所想到的办法也符合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新型垃圾填埋场”示意图,从而加深理解,也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再引导学生分析垃圾填埋处理的其他问题,如占用土地,分解速度慢等。

对应垃圾填埋方式的优点与缺点,引导学生分析垃圾焚烧方式的优点和缺点,学生也能够较好进行分析归纳,没有什么问题。在总结本课活动时,应该强调“虽然将垃圾填埋或焚烧都有各自的优点,但并不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最佳办法”,由此引发思考:寻找解决垃圾问题更有效的方法。将活动引入下一课教学。

本课教学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在学生的思维碰撞过程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看似没有问题,但总感觉缺些什么?缺什么?缺的是更多形象的,能说明问题的媒体资料,尤其是视频资料!必尽学生日常生活中是很少有机会接触垃圾填埋场,接触垃圾焚烧厂的,就几张图片,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而这方面的资料教师也很难收集,学生更是不知从何入手来收集有关垃圾的资料。因此,作为一线教师,非常需要更多精彩的视频资源来补充课堂教学,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一节科学真是不易,特别对于兼职教师来说,更是困难,因为这门学科中渗透着太多的知识。人的精力总是有限,有时是想去做好,可总是顾此失彼,得不偿失。企盼专职教师的到来!

说课稿 篇4

拿到这篇文章,我首先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写的是住在机关四合院的“劳动者们”种太阳花的事全文共四个部分,分别交代了种太阳花的原因,太阳花从种子落地到一齐开放的过程,单独一朵太阳花的生命极其短促,来年还种太阳花,通过作者记叙种太阳花的经验和感受,表露了人对花的爱恋,花对人的启迪。

在第一课时中,我主要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带领学生把课文的四个部分的内容了解清楚;二是根据课后生字表和课文重难点勾画重点字词,并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初步理解字词的含义;三是引导学生读课文,用多种方式读熟课文,做第二课时的铺垫。

本节课开课,我先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整体感知,然后请学生画出描写太阳花美丽的句子,抓住“闪”等词语,“像彩霞那么艳丽,像宝石那么夺目”句子分析试图一边把学生引到美的情境之中,激起学生积极参与和学习的欲望,一边通过读重点语句,细读悟情,挖掘太阳花的美,在了解太阳花生长过程的同时,感受人对花的'依恋,同时体会作者的观察的细致,描写的生动。

接下来,进入下一个重点也是全文的难点:太阳花美且经久不衰,是什么原因呢?让学生再读第三部分课文,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理解太阳花经久不衰的原因,就是太阳花不怕困难,乐观向上,主动让位的品质。

最后通过仿写练笔,联系自己身边的人,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感受到人文关怀,体会到做人的道理,升华主题。

说课稿 篇5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月有阴晴圆缺》。

《月有阴晴圆缺》是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共二课书,分别是《探索月球的秘密》和《月有阴晴圆缺》,本课作为最后一节课,是在同学建立了对月球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对月球的进一步探索。与保守教材相比,本课能够化笼统为直观,同学的学习方式也由被动的接授转变为探究学习,为同学提供全新的探究方法,让同学充沛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同学的科学素养,迎合了现代教育理念。为今后学习提供感性和理性基础。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1、通过同学探究,让同学了解到对于笼统的事物我们也能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并初步掌握这一方法

2、通过探究,使同学对月相的变化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3、通过同学探究的亲历过程,体验到学探究的乐趣和胜利的喜悦,对天文知识发生浓厚的兴趣。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我根据科学课标的要求,把它分为4个局部:

1、创设情景、激发同学对探月相变化的原因发生浓厚的兴趣

2、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提出假设

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4、设计游戏、巩固学习。

5、实践活动,课外延伸。每个环节层层推进,有扶到放。主要通过让同学运用游戏的方法和常见资料来“模拟月相的变化”,在探究过程中进行观察、比较,并进行积极考虑,建立起“月相的变化是由于月球、地球、太阳之间的运动发生的”初步感性认识。将笼统的天文现象变为直观的科学探究,满足了同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培养了同学多方面的能力。

为此我在教学方法上,多媒体教学、同学模拟探究、多媒体游戏相结合,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进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同学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对天文现象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的主动参与者探究者。而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同学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示应给予充沛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身的教学行为对同学发生积极的影响。而在这一系列的活动过程中,同学通过思辩,小给合作、讨论,模拟探究,实地观察等多种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将对月相变化的理解由肤浅走向深入,由笼统走向直观,由感性走向理性。而这种教学方法与同学学习方法的体现,是对天文知识学习的新尝试,也是本课教学的一大特色。

具体的教学内容如下:

1、创设情境,激趣入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呢?本课开始时,我用幼灯出示一首意境优美的古诗,让同学说一说“这首诗描写一个什么现象”同学通过古诗,注意力马上被联想到月球上,生活中所看到过月球的种种现象立浮现在脑海中,极大的提高了同学对了解月球的强烈欲望。

2、自主合作,讨论交流

同学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只有充沛发挥同学的主观能动性,才干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同学的兴趣被激发后,我适时提出,“你们认为月球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并引导他们进行讨论。通过同学讨论,可能得出一系列的结论猜测。同学可能猜想,月球的一半总是发光,然后自转形成这一现象;月球总是发光,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月球反射太阳光线,并绕着地球运转形成的等等。我和时的将这些猜测板书出来。并进一步引导同学对这些猜想结果进行分析,让同学分组讨论这些猜想的结论中,哪些可能是正确的.,并说出自身的理由。由于猜想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而一些不太可能的猜想,并不一定都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其是错误的,假如那样做的话,对有效的课堂40分钟时间是不够的,假如同学能够利用一些现象来反证其中的错误,不只能够做到提高探究的效率,同时又能保证探究的兴趣被进一步强化,对下一步的探究有着极大的驱动力。

3、设计实验

新课程理念强调过程与方法,强调以同学发展为主体。因此让同学掌握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是科学课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同学完成对月相变化发生原因的猜测后。我提出“要想知道你们的猜测对不对,我们可以怎样做”,同学会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法,之后我适时的引导,“同学们,你看月球离我们这么远,而且又这么大,假如进行实地考查,又不太方便,我们也不能把月球、地球、太阳摘下来做实验,那怎么办好呢?”引起同学对实验设计的反思与考虑,进一步完善实验的方法。通过多方讨论,反复考虑,同学最后决定还是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最符合我们探究的要求。这一环节中,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通过教师有目的,有层次的引导,使同学明白自身在进行实验设计时要考虑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 概述

本节课是造型表现课。在本册教材中处于承接的一个环节中,前面是第六课《星空》,下一课是《我们的奥运》,教材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和运动都有一定关联,星空是运动到相对静止,而运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静止的。运动无处不在,运动和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着。想要告诉学生这样一个信息:绘画表现题材中的运动,就是时间在绘画形式上的一种凝固;表现运动的方法就是表现运动的瞬间美。学习运动规律,认识美的运动。使学生对表现形式有进一步的认识。教材中设计有三个活动,考虑到学生的基础不是很好,学校地处农村的环境因素,还有物质条件的限制,故对第三个活动“小雕塑”进行省略,而着重于体验然后进行简单的绘制描述。

2、 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艺术创造能力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认知能力,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A、让学生了解运动美的本质特点。

B、让学生学习如何分析有关动态线的知识。

C、让学生尝试运用一定的工具、材料和方法表现出运动的形态,能运用简炼的线条,勾勒运动中的人物形象。

D、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因为运动的不确定性和时间性,确定本课程的重点是“如何分析运动的过程中最具表现力的瞬间”,它对学生接下来的表现运动美的过程有重要意义,知所以然而然。根据运动的本质特点,确定“动态线的分析”为本课的难点,这关系到课程能否接下去展开,以及学生能否了解运动的表现方法、角度的关键。课本抽象部分(28面——29面)只作简介。

(二)教学方法

依据本课程的性质及学生个体与群体的差异,我主要采取“直观法”和“启发——引导法”。以实例为线索,充分运用教具、辅助材料。不断采用欣赏、分析、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 (教学模特:生活中、同学中常见的动作如投篮、扫地、跑步、田间劳动、教师板书等)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渐渐的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参加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的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运用挂图、实际动作、现场演示来活跃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综合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知道正确选择的方法。

(三)学法指导

着重于学生体验方面,创设特定的`情景(捡掉地上的物体),让学生切身体会。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研究。还有利用大量的实例和演示,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使学生沿着形象简洁、手法概括、表现以象征为主的这样一种思路的前提下,进行对学生的启发、引导。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过程由新课程导入、授课、指导、归纳小结四个环节组成。

一、 新课程导入

1、 利用3分钟 铃响后,有的同学还未及时归位,课堂秩序还未安定的这段短时间,迅速捕捉班上某位同学匆忙的身影,并提醒他就位。(说话可大点声,使班上学生都能听见)

2、 (5分钟)

上课后,播放电视连续剧《铁道游击队》的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 设问:你们能说出这歌曲的名称及出处吗?

▲ 学生回答: [ 《铁道游击队》中战士小波所唱的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 请刚才“匆忙”的那位同学模仿“小波弹琴的动作”

▲ 师问:你还记得你刚才匆忙进教室的样子吗?和《铁道游击队》中战士小波坐在微山岛上,面对平静的湖水、夕阳而弹唱《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有什么感觉比较?试说一说。

(行色匆匆、紧张的——抒情、平静轻松的)(动作体验)

3、 小结: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所表现出来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请翻开课本第七课《运动》。

二、 讲授新课(第一课时)

课堂构成:初步讲解→学生讨论→讲解→比较→从而认知→练习

1、 (10分钟)

欣赏写实雕塑作品

A:首先欣赏雕塑作品《掷铁饼者》

① 第一步,分析作品的造型手法:具象、写实。

让学生了解具象造型可以更直接的感受到客观的现实形象。了解写实

就是真实的对事物进行刻画。因为具象手法能更好的捕捉运动的形态。

② 第二步,提示:作品从动作和形体(健壮的人体)表现了力量美、

形体美、韵律美。

③ 第三步,.分析作品的表现角度:

抓住运动过程中的最具表现力、最能说明主题“掷铁饼”的瞬间动作。

人物抓住铁饼→弯腰→做动作→即将掷出的刹那

B:展示图片

①教师展示各种具典型性动作的图片

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感受动作的美感

②请同学对不同的动作进行讨论,并说一说。(让学生先说)

教师对同学的讨论进行收集、归纳,板书在黑板上。

2、 (4分钟)

然后分析在写实基础上进行变形的《风》(课本中范例)

主要使学生对《风》和 《掷铁饼者》有一个直观上的比较,比较《风》和 《掷铁饼者》在表现手法上的差异。如:写实手法。写实基础上的变形→夸张、概括、提炼等。

3、 (10分钟)

在前面两次欣赏过程的基础上,着重来认识动态

A先展示各种具典型动作的图片。

B然后讲解图中动作的动态线。

①静止动态:一段时间内相对静止不动的动态,如看书。

②规则性动态:人物进行规律性的重复运动的动态。

一种是人的位置不变,只是部分肢体处于循环往复的某种运动动态,如织毛衣、洗衣等。

另一种是人在进行中所做的规律性动作,如跑步、骑自行车、插秧、锄草、教师在板书

关键在于要抓住有代表性的动作瞬间。一般来说,一个动作在开始或结束时较有代表性,如人拿锄头挖土,当锄头被举起到最高位置或已经入地的瞬间较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描写快速运动,则要反复观察。

③不规则动态:打球、练武、格斗等突然性动作。这部分较难,要多练习多积累一些经验才行。

④动态线:用去曲取直的方法对人体运动趋势的概括。注意动态线和水平线构成的角度,即倾斜度或垂直关系等。倾斜度画错了,动态趋势也就错了。画人物运动,先找准动态线。

注意重心,(请一位同学做弯腰捡东西的动作,然后分析其动作构成的动态线)

C接下来展示人体运动示意图,并介绍讲解。

D让同学将教师的讲解和“第一节B部分同学的讨论”作一个比较。

4、 (15分钟)

练习

A学生练习:用线条概括出课本中27面“活动一”旁边,兰红光的摄影中舞蹈者的运动形态。

B教师巡回辅导。

C布置:下节课每人带一片树叶

三、 第二课时

1、 复习导入:

收集展示上节课完成较好的学生练习,进行讲评

2、 了解抽象的动作美。对课本上的范例进行介绍

抽象手法能更好的把握运动的特点,在把握动态的前提下,对形体进行高度概括。

①《五月的风》

稳定的构图,螺旋上升的线条表现升腾。

②《怀抱》

夸张、对比

③其他抽象图片

一种方向、一种目标 向上的、朝气蓬勃的

一种向往

3、 练习:学生尝试勾勒树叶飘落的运动轨迹

4、 小结: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小结

5、 总述:

本课程的学生练习,目的在于尝试,故教学过程中,不对学生提要求,鼓励学生大胆去画。板书方面的设计,基本按照说课过程的所列的几大要点进行。

说课稿 篇7

一、 说教材

(一) 教材出处、内容、地位:

《动手做做看》选自人教版国小语文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这篇阅读课文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次,科学家朗志万故意把一个错误结论告诉小朋友,再问为什么。目的是让孩子们明白: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伊琳娜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他不迷信权威,在**的启发下动手实践,获得了正确的答案,并明白了科学家真正的目的。本单元的教育专题是“用心思考,勇于创造”。《动手做做看》是本组单元的首篇课文,用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引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的生动教材。

(二) 《新课标》对二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

1、 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

2、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句,积累自己喜欢的格言警句等。

(三)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及第一课时目标完成情况,我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是:

1、 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中受到启发。

(2)知道什么是名人名言,有收集名言的兴趣。

2、 能力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比较认真地评价自己和同伴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行为。

3、 情感目标:(1)感受动手做的乐趣,认识动手做的意义。

(2)唤起学生善于思考、注重实践、不迷信权威的意识。

确立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科学家的真正目的,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二、 说教法、学法

基于上述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结合新课改理念与学生心理及认知特点。我采用了自主读书、主动探究、朗读感悟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入情入境的阅读实践中去体验、思考、领悟,并启动师评、自评、学生互评等多形式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 说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设身体验

(二)、学习课文,深入探究

(三)、角色朗读,深化感悟

(四)、总结评价,回味升华

(五)、布置作业,积累延伸

下面,我向各位详细介绍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吨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国小数学教材第六册第四单元"千米和吨的认识"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在此之前,浙教版国小数学第三册出现了千克的教学,第四册出现了克的教学的内容安排。"吨的认识"这一内容是在千克和克的基础上对重量单位的进一步学习。在国小阶段,重量单位的学习到吨为止。对于"吨"这个重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所以教材通过装货物的卡车、火车皮这样一组图画,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些物品都很重,不能用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来表示,自然地引出了更大的重量单位"吨".接着通过计算10袋大米的重量,教学1000千克是1吨一例,让学生实际感受到这个很大的重量单位。最后学生通过"做一做"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教材作到了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内容的安排是合理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大纲要求和学生认知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为以下两点:

1、本课的知识目标是,学生能够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之间的简单化聚。

2、本课的技能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能在生活中解决相应的问题。

由于吨是较大的计量单位,学生往往只是眼见,却未必有真实的感受,因此,教学重点是建立1吨的'概念,难点是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成为本节课的突破口。

二、说教法和学法

再来说说学生的情况。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别的知识打下基础。根据学生的情况,我进行了一系列的构想,采用了一系列新课标下所提倡的教法和学法。

本课的学法主要体现在小组合作学习。在开放题的设计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掌握并且巩固新知,能真正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作答,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性思维的培养。

本课题的教法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

1.加大学生主体参与的力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推算,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实践活动等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

2.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采取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教法。用学生所熟悉的事物提出问题,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同时也会有一种急于解决问题的愿望,并有利于课程的开展。

三、说教学设计

教学程序分4个环节进行: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该环节主要是复习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自然导入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如下:

(1)、课件出示水果贸易市场的画面。

"一个苹果重450————,一箱苹果重15————-(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估计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中这一车苹果的质量为3————。(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2)、从实物中认识吨。(幻灯片展示装货物的卡车、火车皮这两幅画)

教师引导学生:图上的吨或t是什么意思呢?

(3)、揭示"吨"的概念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4)、揭示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数量上初步感知吨的重量,并反馈有多少同学已经知道"吨".并从生活实际中引入吨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在生活可以随时发现数学。

2、实物体验,联系生活

本环节逐步由抽象到具体,主要是让学生加深认识,拓展思维,以直观形象的物体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计量单位所表示的数量是非常重的,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1)、出示实物:一袋50千克的大米和4个5千克的铅球

教师请学生抬大米,掂铅球。引导学生:1吨的重量要几袋这样的大米啊?20袋这样的大米你们还抬得动吗?铅球同上过程

(2)、同桌互相说出自己的体重,并互相背一背,来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教师引导:1吨的重量相当于几个我们这样的同学?

(3)、联系生活举例

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学习,并亲身感受和推算,有利于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突破难点。把吨这个重量单位用于生活,强化吨的概念的构建。

3, 单位化聚,练习巩固

(1)、 出示例题:5吨=( )千克 5吨680千克=( )千克

20xx千克=( )吨 2450千克=( )吨( )千克

(2)、开放题:一箱苹果的重量是10千克,一副哑铃的重量是5千克,一袋面粉的重量是25千克,一头牛的重量是500千克,那么( )个( )的重量是1吨。

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4,质疑问难,总结全课

让学生自己说说这节课主要有什么收获?

标签: 说课稿 八篇 汇总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yanyuguan.com/fanwen/shuokegao/3egzz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