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言语馆 >

范文 >日记 >

民情日记

民情日记

时间过得真快,一天又将结束了,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想,让我们今天做个总结,写一篇日记吧。怎样写日记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民情日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情日记

民情日记1

茂南区金塘镇牙象村和公馆镇坡塘村的群众十分高兴,因为茂南区委书记丁锦文日前带领区有关部门干部到该村调研,现场解决该村道路、水利以及文化设施等系列问题。细心的群众发现,下乡的干部每人都带着一本笔记本。干部表示,把问题记下来,就一定有解决的办 法。这是茂南区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的一个缩影。

去年九月下旬,新的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上任以来,勤走基层,在一线了解民情民意、在一线决策、在一线指挥、在一线解决问题已经成为该区领导班子的工作常态。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和省委开展夯实基础、服务群众活动的要求,切实加强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该区在全区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参加的对象是区四套班子成员、区直和市驻区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以及镇(街、开发试验区)领导班子成员。活动的主要内容:一是区四套班子成员每人挂一个重点村(社区)、抓一个民生工程、包一个重点信访案。二是区直和市驻区各单位主要领导每人挂一个后进村(社区),并兼任该村(社区)党组织第一书记。三是结合扶贫双到工作,区领导班子和区直部门领导每人要帮扶一户以上的困难群众。 四是每月10日至21日为无会旬,区里不安排会议,各级干部利用这段时间下基层活动,每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时间不少于60天。五是领导干部下基层必须写民情日记,把群众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记录下来,帮助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民情日记本由区委统一规格印制,并定期上交区委基层办调阅和检查。六是把下基层写民情日记的情况作为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和述职述廉的'重要内容。

该区四套班子领导在开展干部下基层活动中起到率先垂范的带头作用。区委书记丁锦文连日来深入金塘镇白土村、牙象村,公馆镇甘底村、坡塘村帮助解决水利、道路、文化设施以及治污等问题。区长李恒和深入新坡镇、高山镇帮助解决征地、整治火灾隐患等问题。在区领导班子的带动下,全区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纷纷深入基层,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该区领导干部下基层的民情日记,既不是工作日志式的流水账,也不是记录问题的简单堆砌,干部下基层不仅向群众宣讲党的政策,倾听群众心声,认真去记,更用心去做,把功夫下在解民忧上,把事情办在群众的心坎上。随着该区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的开展,机关作风进一步转变,文山会海的问题已经迎刃而解,区里能合在一起开的会议合在一起开,会议的效率提高了,各级干部真正有时间泡在群众中、泡在工作中。

民情日记2

3月14日 星期四

今年,市委组织开展 “学宁乡经验,实施加速赶超”作风建设主题活动,活动要求有关部门联村联企,领导联点联项,干部联户联人。今天上午,局领导研究确定把联村事项的点放在排掌村,排掌村是我局对口建设的扶贫点,现在已进入扶贫工作第二个年头。作为建扶工作干部,我从心底里为之高兴,联村点的确定再一次彰显了局领导对扶贫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力度,更能够为排掌村多做些实事。

3月15日 星期五

昨天市局确定了作风建设活动联村点,主管领导系统工会王瑞良同志决定今天到村里去调研贫困户情况。上午10点,我和王主任一起乘车前往村里,经过1个多小时路程的颠簸到达了涟源石马山镇排掌村,老远就看见村支书梁建社站在家门口等着,我们会同村委其他主要成员村主任和秘书等一班人就联户帮扶工作沟通了情况。全村有11个村民小组,常住农户312户,人口1194人,劳动力484人,外出打工260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297户,参保率95.1%。20xx年全村共有贫困户159户,享受低保73人。贫困户中有16人残疾,8位孤寡老人,无房(危房)户39户,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仅480元。

在村支书的引领下,我随王主任走访了10多户村民,这些村民的房屋大多坐落在山坡上的位置,结构简陋,家里的壮劳力基本都到南部城市打工去了,一般只有老人带着孙辈们留守。他们的生活过得很节俭,家居却收拾的很整洁,老人们说要给孙辈们提够尽可能好的生活环境,让他们能好好读书,让在外打工的儿女能安心做事。我想,老人说的几句朴实的话,就是我们祖辈们传承下来的朴实的优良传统啊,不管他们自己生活的多么艰难,却一心想着不能苦了儿孙。一路走下来,看了这许多情景,我的心底已是为之一振,止不住一种辛酸的滋味涌上心头。

8月29日 星期三

上午,我陪同系统工会王主任和机关工会主席陈卫国来到村委,排掌村今年考上了5名大学生,其中有3名大学生的家境困难,局党组特别安排了6000元助学金让我们带来。在梁支书的陪同下,王主任把20xx元一个的助学金分别送到3个大学生家庭,同时勉励3名学生在大学要更加勤奋读书,毕业后一定要记得为自己的家乡做贡献。梁支书还给王主任介绍了这两年排掌村学生大学联考的情况:去年村里考取了7名大学生,今年又考取了5名,这是村里多少年来从未有过而最值得喜庆的一件事情。他高兴地说:是因为你们来搞扶贫工作给排掌村带来了福音,地税局先后送来了1万元大学生助学金,我和村委一定会关注这些大学生家庭,我们也一定不会辜负地税局领导和你们干部的关爱之情。

12月24日 星期一

上午,建扶工作组一行四人在市局副局长鲁毅同志带领下来到排掌村,带着100余位机关干部捐助的'1.45万元助学捐款,同时也带着机关干部对联系户的爱心和牵挂,走访慰问10个困难户。这些家庭大多有2到3名在校读书的小孩,他们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家里全靠着老人的照顾。来到村民梁高明家里的时候,只有他母亲在家正在炒菜,当鲁局长把1500元助学金送到老人家的手里,老人家还没有来得及放下菜勺的手紧紧握住了鲁局长的手,久久不肯松开,直说一定要我们尝一口她做的菜。鲁局长说请老人家保重好身体,现在你们的生活条件慢慢好起来了,房屋也翻新了,您帮着儿子把几个孙子带好,等他们考上大学了,有出息了,那就是您最大的幸福,也是我们高兴的事情。这动容的情境,让我们随行的每个人感动了。

回到村委,梁支书向鲁局长介绍了排掌村扶贫2年来发生的变化。一是村支两委顺利完成了换届改选工作。村里安全工作、计生工作扎实,在地市两级检查中,得到了上级好评。二是改建了160平方米二层楼的村级活动办公楼,维修改善了370平方米的村办国小教学楼,硬化了400平方米的学校操场。三是村水利建设得到大的改善。维修水渠840米,河坝一座,硬化山塘一口,修建了一条200米田间灌溉斗渠,解决了以前村民因水田放水灌溉相争斗的矛盾。四是村容村貌得到改观。硬化了龙岭、加树、中心园、太安四个小组的通组公路;建设好了村饮水工程,在石栏、龙岭、虎形弯、朝阳井修建4个高位水池,解决了村民的饮水需求;完成了村路灯亮化建设,现在村里公路的晚间照明时间能维持到晚上12点。五是发展了农业产业,形成了养猪、山羊多种养殖产业,以村民合作的形式开展,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民情日记3

我们一行来到这个典型的江南小村蹲点调研。这次蹲点调研是市里的统一部署和安排。而且包装成了名为“万名干部下基层,服务一线创新业”的活动。对蹲点调研,我很喜欢,也很期盼。这些年一直接触“三农”工作,也了解一些农村情况,无论是写报告还是起草文件,都能以调研为基础,践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然而,调查往往止于基层单位,问计往往停留于基层干部,真正到老百姓中间去,倾听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的愿望,总结他们的经验,似乎没有时间,机会很少。当一个决策在实施中遇到阻力时,原因分析时,总是指向宣传发动工作不到位,群众的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以及各种不可预见性客观因素的存在。扪心自问,文稿起草时心底那种隐隐存在的不踏实感,转化成了深深的愧疚。我不担心居住农户家里能不能适应的问题,从小在农村长大,从小与农民亲戚打滚在一起,更没有现在一些城里人中存在的洁癖。上次蹲点的经历也告诉我,现在的农村生活条件、生活习惯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村、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户,在那里生活条件与在城市没有太大的

这次我们蹲点的村,村域面积3平方公里,辖1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24户,总人口1560人。水田面积2400亩,桑地面积785亩。村里有非公企业19家,个体工商户55户,规模种养殖户57户,其中畜牧养殖户12户,水产养殖45户。去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5186万元,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53万元,人均集体可支配收入3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180元,在所属乡镇位于中等发展水平。全村劳动力930人,60岁以上老人376人,全市步入老年社会在这个小村庄也有所体现,这些老人中有20多人享受了政府提供的一定数量的生活保障。2400亩水田中,除每人4分口粮田外,经村民大会讨论形成决议,采取由村经济合作社统一招租、统一价格、统一收费、统一分配的方式,实现了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促进了规模经营水平的提高。最大的种养殖户,规模经营面积达到338亩,年净收益在40万元以上。

近两年,村里共投入320万元,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完成了350亩土地复垦项目,完成了400亩现代蚕桑园区建设,被并列为省级现代蚕桑示范园区建设项目,项目后续工作更在展开。村内主干道和通户道路全部实现了硬化,改变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状况。完成村庄内河道清淤,卫生改厕率达到98%以上,村卫生服务站、村综合服务站、放心连锁超市、老年活动室、村民文明学校等完成建设。村里还设立了卫生保洁员、垃圾清运员、绿化养护员,建立了长效保洁制度。

全村有党员35名,其中70岁以上党员7名,50岁以上党员20名,30岁以下党员1名,妇女党员4名,入党积极分子3名。村级班子(村党支部、村委会、村经济合作社)成员7名,其中妇女干部一名,干部中50岁以上5名。村级班子坚持每月两次的干部学习制度,建立了干部联系五保户、困难户制度。村计划生育符合率达到10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村里每年安排4场文艺演出,丰富群众生活。20xx年通过市级文明村验收。

民情日记4

一大早起来,手机上国土和气象发布的雨情通报显示,昨晚木杆的降雨量达75.9毫米,居全县第一,比第二的高桥多28.2毫米。遂挨个的打电话询问大家的情况,昨晚除我和老书外,几乎全部被淋雨了。最惨的`属享华主任,他和计生宣传员老江负责的社最多、最远,昨晚走访完在下厂社老江家吃完饭,骑摩托回村,在离家4公里左右地方,摩托被大雨淋湿,电路出了问题,没有灯光,就不敢再骑了,硬是推着摩托走几公里回到了家,身上已经没有干的地方了。所以,今天许多同志都是带着感冒出发的。

走访完筛子坪和洪沙堡后,我们组的任务基本完成。接到上级通知要求,从5月15日到18日,所有第一书记到昭通参加为期两天的培训。我把表册交给村上的同志整理,准备出发赴昭参加培训。走时再三与享华主任交换意见,我只有三个要求,一是保证准确,二是注意安全,三是保障后勤。培训结束后,没有休息,又再次调集人手赶赴元亨。这次我在单位抽调了4名同志来支援,对一起挂钩的路政大队,多次请他们派人参与均无果,就索性就连电话都懒得打了。

民情日记5

20xx年xx月x日 星期一 天气:小雨

自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以来,我们单位自上而下高度重视,先后几次进村入户,与帮扶对象对接、沟通。在增进感情的同时,我们积极为联系户谋划发展思路,送去力所能及的物资帮助,使他们对省委作出的这项惠民之举、利民之策大加赞许,同时对自己脱贫致富奔小康也充满了信心。

通过前几次的座谈了解,我们深感帮扶任务责任重大,两村贫困户数较多,如果没有周密的'行动计划,被动的往前推进,就难以达到此项利国利民政策的目标,我们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引导农民脱贫致富。前几次的座谈了解后发现两村两委会办公设施简陋,日常办公活动无法顺利开展,各类会议和活动无场地、无设备的状况后,我和其他班子成员初步计划为两村两委会资助办公设施设备。虽然我局自身经费状况也不是很好,需要做的事情很多,需要钱的地方也很多,但相比帮扶村组的情况,我们自身的困难基本属于可以坚持和克服的。经过努力,我们筹备了办公桌椅、沙发、茶几等办公设备,今天准备送到帮扶村组。一大早,土门镇、永东、新丰两村的人员就来了,我们也组合了人员帮着,抬桌子、装车。天气虽然下着小雨,但看得出,大家情绪都很高、都很高兴。能够为帮扶村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作为帮扶者,我们感到非常高兴,后续我们将继续努力,竭尽全力做好帮扶工作。

民情日记6

临河,紧邻黄河。站在村东头沟畔上向东望去,宽阔的河面尽收眼底,对面山西的河岸清晰可见。

顺着曲里拐弯的沟边,可以看到多处地方挂着滑坡危险的警示标志,几条巷子的群众已迁往村西边安全地带,留下坍塌的旧房屋和一些残垣断壁。走到一户房屋很破旧人家门前,看到门半开着,便推开门打招呼,却没有人应声,门洞靠墙盘了个炉子是用来烧饭的,三间半边厦房年代已久,院子里种了些茄子、辣椒等蔬菜,准备出去时看到墙上挂着脱贫明白卡,便上前看了下,卡上显示户主叫刘德信,因病致贫,但帮扶规划栏里却是一片空白,帮扶干部是供电局分公司的赵建文。出了门,看到对面门口坐着两位70来岁的老人,便上前搭话聊天,老人赶紧邀我进家里,院子很宽敞,但房间却很狭小,一张床占据了大半个房间。我问他是不是贫困户?他说因为儿子在西安买了个车,在数据清洗时被剔除了。我问他有意见没?他说么意见,是国家政策的硬杠杠,谁都没办法。在聊天中得知老人叫刘发祥,74岁,曾在20xx年患病做了好几次手术,20xx年又因车祸摔断了右腿,至今走路都不太利索,儿子再婚后一直在西安打零工,平时很少回来,孙子是他们拉扯大的,已经25岁,在西安一家酒店打工,逢年过节会回来陪他们,有时还会给点钱贴补家用,他们最大的担心是孙子的婚姻问题和在外面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我问他对门刘德信的情况,他叹了口气,说刘德信是可怜人,已经80岁了,一个人在家生活,儿子多年不回,孙子在韩城打工,因为家里穷,快30岁了还没有娶亲,平时偶尔回来照看下老人。看来这个家庭确实困难,爷孙俩相依为命,希望都寄托在这个打工的孙子身上,但老人的生活照料却是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刘善才曾是村里的老会计,说话耿直爽朗,妻子刘连绒个子不高,当过十几年妇女队长。墙上的脱贫明白卡显示为一般贫困户,问他干部帮扶情况时,他们表示很满意,说供电公司的贺永信很负责任,每月来好家里几次,经常给他们鼓励和支持,平时也会通过电话相互联系。看来,我们的干部只要能经常走访贫困户,心平气和拉拉家常,与群众多交流、多沟通,问暖嘘寒,群众都会很满意。再聊天得知,家里的二亩七分地都种了麦子,基本没有收入,儿子在西安打工,娶了长安区的媳妇,生的双胞胎已经四岁了,一家四口都在西安,平时也很少回来。翻看帮扶手册发现20xx年的帮扶规划没有填写,帮扶内容较为简单,没有具体帮扶措施,以入户了解情况居多。

在村中间看到一户门上贴着低保贫困户,便走了进去,见到刘建仓夫妇,告诉我低保户是他的哥哥刘绪仓,已经80岁了,无儿无女,属五保户,两个礼拜前,征得老人同意后,送去了县城敬老院,前两天自己过去看望时,老人吃住都很好。谈到自己家情况,老两口看上去有些伤心,说自己的孙子患有脑积水,已经10岁了仍行走不便,也没有上学,儿媳妇在家专门照看,儿子刘红龙常年在铜川洗煤厂工作,挣的钱基本上都给孙子看病了。我问有没有办理残疾证,享受残疾人补助金?老两口说没有,自己不知道怎么办理,也不知道去哪里办。说着让儿媳妇把孙子带出来,看到小孩的头比正常孩子大很多,一颠一跛朝前挪,一个人坐不稳,还得大人用手拉着,也不说话,真是让人心疼。我嘱咐工作人员尽快联系残联到家里了解情况,现场办公,让孩子享受该有的助残政策。

来到村委会已18时50分,便民服务室门开着,但没有见到一个干部,给当天值班的村支书刘社祥打完电话5分钟后,刘社祥骑着摩托车来到村委会。在脱贫攻坚办公室,看到有9户脱贫明白卡没有送到贫困户家中,要看村级脱贫规划,村支书翻来找去也没有找到。没有见到供电分公司派驻的第一书记杨思乾和队员谢小军,打电话问杨思乾在什么地方?他说在家里,自己和队员在镇上刚开完会,商量明天去村上工作。但经和百良镇核实,会议已经于中午12点10分结束,开会范围是村两委干部和第一书记,并没有工作队员。看来干部驻村工作也存在脱岗溜岗现象。

通过入户走访不难看出,贫困户家庭几乎有一个共同的现象:纯粮种植带来低微收入,低微收入势必住屋简陋,简陋住屋影响家庭形象,家庭形象关乎下代未来。走不出这个循环,贫困户就失去信心和希望,扶贫一定要一手扶产业,一手扶志向,一户一法,精准施策。

走出临河村,东头近百米的沟坡下便是已经开通的沿黄公路,村北不远处,韩合机场的跑道已初具雏形,村外庄稼地里,花椒、葡萄等经济作物满目皆是,村上前景一片光明。只要我们把帮扶贫困户的短腿补上,美好的日子就指日可待。

民情日记7

有人说,幸福是一段旅程

那么,今天

是旅程的开始

也是幸福的开始

今天上午,市委组织部边祥慧部长亲自带队为我们这92名即将赴任的新兵们送行,她委婉而有坚定的语调,无不折射出这次活动的深切含义——这不仅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在农村执政根基的需要,更是加强领导机关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需要。

中午时分,车子顺利到达胶州市,胶州市委组织部李晓光部长代表胶州市委市政府对我们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同时也提了相关要求,11位同行纷纷表态,表示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组织的重托。

下午2点,终于到达了铺集镇逄家沟村——这片陌生而又熟悉的农村天地。生我养我的农村生活,在尘封十多年以后,又一次回到了我的眼前——几分激动,几分新鲜!

可以看出,新上任的村支书李丹纪书记工作能力还是非常强的,短短数天,就将村容村貌改变了非常大。但是,村里的经济条件的确让我揪心,空荡荡的房子里什么都没有,下步村代表开会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

支部对面的马路尽管进行了清理,但是也缺乏必要的硬化,与村中间硬化的`道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尽管是走马观花,感觉未来一年,需要做的事情还是非常多。但是,还是一下子找不到结论,按照市委组织部要求,扎扎实实的做好一个月的调研,然后实事求是的,形成一份调研报告,并将有关想法向委党委,向于主任汇报一下。力争在新的一年里,尽可能的为逄家沟多争取些资源。能为村里的百姓做点实事非常不容易,既然开始了,为何不充实的干一番呢?

民情日记8

天气依然寒冷,但是农村的"三春"生产工作已经如火如荼,这些农民兄弟的"三春"生产工作准备的怎么样了,今年的种植结构是否合理?带着这些问题,我和区纪委监察局的干部职工再次来到帮扶点铧尖乡铧尖村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部分困难家庭的春播物资依然没有准备好,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资金困难依然很大,为此,我们委局领导带头,组织全体干部职工筹资9000多元,为所帮扶的35户困难户和特殊户购置赠送春播化肥70袋,并深入帮扶对象家中,认真听取存在的其他困难,协调解决了大病统筹、合作医疗费报销、子女上学等最迫切的问题。同时,针对铧尖村产业结构调整、设施农业建设资金短缺的实际,我们充分利用铧尖村水资源丰富、日照时间长的优势,做大做强铧尖村蔬菜种植、制种等优势产业规模,大力发展日光温室、钢架拱棚搭建,协调建成了百亩连片日光温室,落实了130亩钢架拱棚搭建,并在委局机关紧张的办公经费中挤出3万元,无偿作为农户的`日光温室搭建基础设施配套费用,为铧尖村设施农业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虽然这次帮扶无法彻底改变他们的家庭状况,但是能用我们的微薄力量,解决一部分实际困难,特别是他们在生产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难题,也能让我们的内心有些许的欣慰。这只是活动的第一步,我想随着双联行动的不断深入,我们将以最热烈的情怀,最积极的行动,走出机关,走出办公室,走进农村,走向农民,变"输 血"式救助为"造血"式扶贫,积极帮助他们出谋划策,彻底脱贫致富,走向富裕小康的新生活。

民情日记9

在参加三万活动走访的8户农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一户四口残疾人家。户主叫王学兵,是一个聋子,老伴是个哑吧,生有一儿一女,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当我们在村干部的引导,登上数十级高低不平的山阶时,来到了王学兵的家。这是一座面积不大破烂不堪的土坏房。一个清瘦的穿着破旧的衣服蹲在门边的`老大妈,斜眼看着我们。村干部走上前去,与她比划了比划,大概是用这种方式告诉她家里来客人了。她笑咪咪地走过来,用眼神扫射着我们来的每一个人。因为无法交流,只能听村干部对家里的情况介绍。这是一个在南背村极其困难的家庭,家里种有二亩地,由于缺少棒劳力,勉强能保住口粮,家里也无任何其它现金收入。

我走进那破旧的土坏房,阴暗的房子里透出一股难闻的味道,房顶上几根梁柱看起来随时都要倒塌,墙壁四处都能看到蜘蛛网。我朝西边的房间看了一眼,里面仍着一床床肮脏的棉被,没有见面可以算床的床板,没有一样能够入眼的物品。

走出阴暗的小屋,我的内心十分沉重,与屋外明媚的阳光形成强烈的反差。在离我们生活城市不远的小山村,还有生活如此贫困的农民。能够吃好饭,穿暖衣、住间房大概就是他们的最高标准了。与我们同去的80后的记者也一直也我交流着他同样的感受,第一次与如此贫苦的农民近距离接触,心灵是一种震憾!

我们把慰问金交到了哑吧大妈的手中。她笑嘻嘻的打开信封,把漂亮的人民币拿出来看着,不停的笑,不停的笑,笑着看着我们每一个人。那笑容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也同她一起笑起来。当我们离开她的家时,她仍然笑着与我们招手,那眼神久久都不离开我们的身影。当我们走出十米开外的地方,我回头看了她一眼,她依然笑着与我道别,我感觉那是对我们再次造访的期盼,那是一份农民对党的关怀的期盼!

民情日记10

由于我们是一个长期住****地的工作队,所以我们的“四群教育”联系点也就被安排到了工作队所在地,我被分配到该村委会一个涉矿****村小组,虽然平时我们都在和这个村小组的群众打交到,但是因为工作性质问题,总没有时间坐下来好好听听他们的想法,也没有很好的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今天,我利用工作空闲时间,邀请了两个工作队员和我一起到联系村小组,一大早,我和两个工作队员就驱车(驾的是私车,如果自己没有车的话,可能要徒步)到了我的联系点,这个村看起来是经济状况比较好的一个村,虽然还没有搞新农村建设,但是各种硬件设施看来还不错,道路也比较宽阔的水泥路,我们很顺利的'找到了几家联系户,并和他们进行了好长时间的交谈,从交谈中了解到:他们现在的经济收入几乎全部是靠为矿山选场务工,因为是矿区,很多人家的土地几乎已经全部被征用,种植养殖等全部是空白,大多数人家就连一头过年猪也没有养。我想:现在看起来他们也倒是丰衣足食,但是,矿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开采完后今天为他们提供衣食的矿业公司会怎样安排这些村民的生活,这些公司是不是很负责任的公司,一群专门依托矿区选场过日子的村民,他们到时候还有什么生存技能。想到这些我不禁担心起来,也许是杞人忧天吧,但愿如此!!!

民情日记11

3月28日 星期四 晴转雨上午9:00时,与副县长程建华及有关乡镇、县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一起,陪同贵州百花药业集团董事长黄文荣一行考察道真重庆产业园区和巴渔创业园区。

12:00时,县长向承强主持召开贵州百花药业集团投资意向洽谈会。双方就贵州百花苗方制药厂的搬迁及中草药种植基地建设等事项进行友好协商,初步达成共识:贵州百花药业集团拟将贵州百花苗方制药厂迁至道真重庆产业园区,计划用地面积300亩;选择5个左右的中草药品种,建设育苗、示范种植基地;贵州百花药业集团提供技术支撑,帮助道真建设10万亩以上的中草药种植基地。

驻村感言:同步小康驻村工作,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在道真这样一个欠开发的'县份,我们更应该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最大限度引进客商落户发展。

民情日记12

20xx年4月9日星期五睛

今天天气格外睛朗,我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小组相约前往敢岩村委会色仁屯落实20xxX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费相关事宜。

在办理20xx年新农合参保手续过程中,我与村民交谈了起来,得知该村参保积极性很高。但也听出了他们的顾虑:一是参保后如果不生病住院,又不能退款,不划算;再有就是费用报销手续不能在本村办理,办理不方便。

在了解情况后,我向有疑惑的群众作了相关政策解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是国家惠农政策的一项具体措施,目的是帮助咱们农民朋友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以前看病无论费用多少都要自己承担,这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不知有多少农民群众应病返贫,甚至有的农民生病缺钱,不得不放弃医疗。但现在不同了,只要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农民朋友生病看病都有保障。到乡镇卫生院门诊看病,可现场减免门诊费用35%(每年最多可报销200元门诊费);在乡镇卫生院住院可报销70%(扣除100元起付线)等等,所以我们应该抱有防范于未然的态度积极参保,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至于报销手续繁琐的问题,国家有关部门正在采取有力措施逐年改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咱们农民朋友看病就会越来越便宜,越来越方便了”。听完我的'解答,他们深情地向我说:“谢谢你指导员,以前虽然我们交了钱,但心里仍有些不情愿,现在听了你的解答,我们心中的结解开了,心里也舒坦了”。

今天这事虽小,但我想到作为一名指导员,我们只有不断深入群众,贴近群众,积极为群众解疑释惑,为群众办好

事实事,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戴和信任,才不辜负“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这一光荣称号。

20xx年5月11日星期二睛

当上新农村指导员有许多个中甜酸苦辣时常涌上心头,说下个人自己的体会。

“甜”:听到村干部和村民叫“指导员”,心里甜滋滋的。作为新农村指导员,能为所驻村做点实事,办点好事,自己辛苦点算不了什么,终日奔波有了结果就是对自己努力的回报。看到村办公室崭新的办公桌椅,看到五保村老人露出笑容,心里就会格外高兴,觉得自己只有加倍努力工作,才能报答上级领导的关心和群众的支持帮助。

“酸”:按照上级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管理办法,指导员驻村至少要15—20天,与原工作单位脱离工作关系。村干部和群众时常问什么时候下村来,作为指导员理应多驻村,这样才能帮助村里及群众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可现实就是那么矛盾,很多指导员都是原单位的工作业务骨干,承担原单位的很多工作,有时很难分开身去下村。不能够驻村,我们指导员是有苦衷的,既感到心酸!又觉得无奈!

“苦”:农村工作是最难的,也是最苦的。很多指导员为了改变农村的贫困面貌,心甘情愿地来到偏僻艰苦的农村,担着工作、生活两重的担子,默默地奉献,辛勤地工作。“辣”:驻点村有实际问题需要解决,作为指导员理应尽力帮助解决,可有时后盾单位因各种原因不能及时提供物资、资金解决实际问题,村干部、群众难免会抱怨。这些时常困扰着我们指导员。

20xx年6月15日星期二睛

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一、找准位臵是前提。按照指导员“七大员”职责要求,如何迅速进入角色,摆正位臵是指导员开展新农村建设指导的前提。新农村指导员的主要工作是结合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而不是指挥村两委工作。这就要求指导员努力做到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所思所想,积极为群众提供市场信息、农业技术等方面的服务。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为构建和谐农村服务。

二、树好形象是关键。驻村的一言一行,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形象,也关系到派出单位的形象。作为指导员,要沉得下身子,放得下架子、脚踏实地工作,树立指导员的良好形象,在为群众办实事、维护群众利益中要体现执政为民的宗旨,多做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不指手画脚。要严格要求自己,洁身自好,坚决做到“六不准”,在群众中留下良好口碑。

民情日记13

今天对我来说是值得思考的一天,有些东西让我很旧无法释怀。记得以前看到过这样一段话:人就是一棵树,当我们有所失的时候,必须去适应,你会发现生命中那些曾以为不可或缺的东西,就像树的根须,一旦失去,同样也能顽强地活下去,这就是生命力。

一个人的生命力到底有多强,我无法判断,只是今天的所见让我内心受到了震撼。吃过午饭,洗完碗,抬头看见一位爷爷步履蹒跚地向我走来,他一手拄着一根棍充当拐杖,另一只手在半空不停地颤抖,嘴里说着听不太清楚的话。我走上前去问他找谁,有什么问题?他嘴里说着我听不太清楚的话,我依稀听到“民政”两字,以为是要办理高领老人补贴之类的,便直接领他去民政办公室。老人走的很慢,耳朵似乎也不大好,后来通过王镇长的交流才得知,他并非办理补贴之类的,而是因为儿子不管他,实在没办法,才来找政府的。听完之后我觉得不可思议,我以为在物质生活充足的今天,这种事情是不会发生的。王镇长立刻给老人所在村的村长及支书打电话,要求他们与老人的儿子详谈,进行调解。

老人坐了一会才离开的',他没有说一句话,就像来时我见他的那样发抖着蹒跚前行。老人是硷洼村的,离镇政府很远,我无法估计老人要走多久才能回家,更无法确定那个家现在是否温暖。

后来我问像这样的事情我们要怎样管呢?大家说先由村上调解,不行的话镇上再派人去调解。

“调解”我一天都在思考这个词的意义,调解的结果会是我们想要的吗?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老人是鼓起了多大的勇气才来找我们的,这在农村算是很大的家丑了吧。

回想起从小到大犯过好多次错,爸爸妈妈都耐心地教导。天底下的父母都包容着孩子的每一个错误,也许老人的心已经凉了,为了生存,也只能让别人帮自己管教儿子,也许老人是想通过这样让儿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管怎样,我觉得在老人余下的生命中,总有那么一个心结影响着他。

看着老人离开,我的心里很难受。有机会我一定要去一趟老人家里,我要去问问老人的儿子,问问他是否已经忘记了自己是如何长大的,告诉他不在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民情日记14

雪过天晴,天地白茫一片,但春的脚步已走近迪庆高原。虽星期日,我起了个大早,今天要去自己"四群"教育工作联系点德钦县燕门乡玉竹顶寺开展工作。

冒着春雪,我和驾驶员从州府驻地建塘镇出发,沿着国道214线,一路向北。从海拔4000多米的此布腊卡垭口至金沙江边的奔子栏镇,又从奔子栏镇盘山而上,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白马雪山垭口,我们在横断山脉的崇山峻岭间穿行。一路上,驾驶员小心翼翼的开着车,而我,正好利用这段时间,认真的思考迪庆藏区社会稳定工作的重点、当前存在的薄弱环节及下一步应该采取的措施等等。经过6个小时的"跋涉",我们到达了德钦县城,在街边的小吃点匆匆吃了点东西,我们就直奔目的地,沿着澜沧江顺江而下。此时的沧江两岸正是桃红柳绿、春水荡漾。在到达燕门乡后,我叫上了乡长那杰,顺着石底村的盘山公路,从1900米的海拔攀登到2800米的玉竹顶寺。

玉竹顶寺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德钦县境内仅次于东竹林寺的.第二大藏传佛教寺院,还是迪庆境内仅存的几个红教寺院之一,寺院在册喇嘛82人,对澜沧江沿岸信教群众有着广泛的影响,是迪庆维稳工作的主战场之一。

在喝了碗酥油茶,稍作休息后,我们便召集全寺僧侣召开座谈会。会上,我用藏语宣传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并宣讲了《迪庆州寺院管理条例》和《迪庆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的主要内容,引导广大僧侣增强中华民族意识、国家意识、法制意识和公民意识,引导广大僧侣爱党、爱国、爱教。在询问僧侣的生活状况、寺院的建设状况时,我了解到,该寺由于建寺时间久远,加上年久失修,在僧侣住宿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广大僧侣对此有很大的想法,便答应安排解决了一部分寺院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对此,广大僧侣非常感动,特别是负责管理寺院的老僧人格玛定主,更是热泪盈眶,他对党和政府把寺院僧众的冷暖记挂在心非常感谢,并表示,要带头坚决拥护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坚决反对分裂势力的蛊惑。

在座谈会上,我建议燕门乡和玉竹顶寺把寺院的建设,与文化兴州、旅游产业发展等结合起来,在建设好寺院的同时,可以带动旅游的发展和周边群众的脱贫致富。对此,僧众们表示非常赞同,"既可以改善僧人的生活状况,还可以为周边的群众做善事,何乐而不为呢?英则鲁茸扎巴说。

在座谈会上,寺院堪布表示,玉竹顶寺今后要在维护寺庙和谐稳定工作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展现良好的素质,教育好年轻僧人爱国爱教,全力配合寺管会做好寺院和谐稳定工作,争创和谐先进寺庙、争爱国守法模范僧侣,只有这样,才对得起党和政府关怀和温暖。

"在党的关怀下,我们僧人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我们绝不辜负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厚爱,大力弘扬藏传佛教出家不忘爱国,修行不忘济世的优良传统。精修佛法,以实际行动为推动德钦社会和谐稳定和繁荣发展做出贡献。"年轻僧人扎西说。

听了众僧侣的话,我感触很多,僧侣是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寺院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香格里拉,发挥宗教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作用是迪庆维稳工作不可或缺重要工作。

临走时,全寺僧人送我们到寺院门口,老僧人格玛定主还坚持要送我们下山,在被我们谢绝后,他一直站在下山的路口,目送我们。当我下到半山腰回头仰望时,一个苍老的身影在夕阳的映衬下,还在向我们挥手,看着这动人的一幕,我又陷入了沉思。

民情日记15

今天是难得的一个好晴天,一大早,我们驻大地坡村扶贫工作队又开始忙碌了起来。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63户451人,按照镇上的工作安排,要在8月10日前完成<<东川区汤丹镇脱贫摘帽建档立卡《贫困户“一户一策”脱贫计划表》及《贫困户帮扶卡》的填写工作,我们加上镇村组领导共计8人按照分工,各自负责完成20户。领到任务,大家对照前期的贫困户信息,认真填写贫困户家庭信息,为进村入户做好准备。

下午,汤丹镇党委书记周自开拿着自己所帮扶的贫困户建档立卡“一户一策”脱贫计划表,到所挂钩的大地坡村民小组贫困户袁开友、童安军家中进行调查。在访谈中:袁开友,男,50多岁,低保贫困户,独身一人,常年患病,只靠在村里打点零工维持生计,生活靠民政救济,家中一贫如洗,房屋简陋,养了5只鸡在家中,与人同住,生活贫困。周自开书记与他聊聊家常,认真算好一年的经济帐,祝愿他早日脱贫,过上好日子,并语重心长地再三叮嘱:“家禽不能与人在同一屋居住,不卫生,这样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童安军,男,50多岁,家中只有夫妻二人,还带着一个五岁的小外孙女,老俩口常年患病,无劳动能力,低保贫困户,生活艰辛,儿子长期在外打工,未尽赡养老人义务。

由于白天村民大多数在外做农活,所以很难找到人。晚上6点,吃过晚饭后,汤丹镇纪委书记刘发俊带着扶贫工作队员又到大地坡村民小组农户家中填写建档立卡贫困户“一户一策”脱贫计划表,对在家中的`童安发、杨马平、袁开群进行访谈。访谈中了解了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脱贫愿望……回到村上已经10:30分了,还要继续不辞辛苦地完善表内信息。

一天的工作结束了,已经到了晚上的12点多了,队员们感觉到很疲倦,但为了贫困群众能早日脱贫,心中都觉得:值得!

标签: 民情 民情日记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yanyuguan.com/fanwen/riji/eqln5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