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言语馆 >

范文 >教学反思 >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8篇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8篇

篇1:《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8篇

对于国小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搞好本单元教学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本单元教材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关注数学的现实背景,从社会生活中来,到社会生活中来,到社会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教学回归社会、回归生活的愿望。因此,领会教材这一意图,用好教材,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运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进而,凭借知识意义的.理解,也有利于所学运算定律的运用。

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对于国小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相应地,老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

篇2:《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都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反过来,学了本节的新知识又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教学中,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叙述所发现的规律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统一用字母来表示。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符号感的培养,方便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也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同时,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本节课的教学,应该说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课堂语言不够精炼,重复啰嗦;关于两种运算定律的特点,虽然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了观察和描述,但并未将两者放在一起对比,致使一部分学生在运用时出现模糊现象;在学完两种运算定律后,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练习巩固,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篇3:《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加法运算定律是四年级第三单元内容,是在加法及验算、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主要是渗透“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学习方法,这其中要注意方法的科学性,因为学生往往只通过一个例子就轻率的得出规律,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本着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只有通过大量的举例验证,得出规律,体验不完全归纳的数学方法。

到了加法结合律就要让学生尝试运用这种方法自己去探索规律了。由于加法结合律是本课教学难点。教学中安排了三个层次,首先学生在观察等式,初步感知等式特征的`基础上模仿写等式,在模仿中逐步明晰特征。第二层次在观察比较中概括特征,通过“由此你想到了些什么”引发学生由三个例子的共同特征联想到是否具有普遍性。从而得到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相加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再通过学生大量的举例,验证猜想,得出规律。

本课围绕“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方法展开,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但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数学方法,所以到课尾出现了学生由加法运算律联想到减法、乘法、除法运算中,是否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呢这一想法。并产生运用这一数学方法进行探索的愿望和热情。这些数学方法是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能力。

不足之处:本节课的重点没有强调到位。例如,等号两边的加数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位置和运算顺序;还有结合律的特点是运用小括号,小括号的作用是把两个加数结合起来先算;没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发展应用意识。

篇4:《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今天我连续讲了两节课,给我第一个感觉就是很累,在讲第一节时,我是精神饱满得,讲第二节课时,我就焉了,没有精神了!讲完课之后就是喉咙特别的疼痛!说不出来话,很不爽!

现在我来回忆一下这两节课:

首先时间的把握上,在2班上课我是把教学任务是完成了得!而且一切似乎很顺!而在1班上课时,没有讲完,而且我感觉在1班上课没有二班那么顺利!我得注意的几个问题:老师的语速问题,作为老师一定要让学生听清楚自己的话,这是师生正常沟通的第一步,我在2班上课时,虽然讲得很顺,我记得一本书上曾经写到,一节课讲得很顺究竟是好还是不好!他揭示的是在课前预习好了!讲课中没有让学生发现问题,而是一股脑的讲给学生,这样学生没有提出异议!但这样学生学到了什么?就是那么一点点知识技能,在情感态度方面没有任何的变化发展!因此我的语速将要慢慢的减缓,在1班时,我是讲说话的速度减缓了!

语气方面,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是很差的,语气的作用,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突出课堂的重点,同时我认为对于老师来讲,如果把握好了语气方面,能使老师更加忘我的投入教学过程,但我在语气方面总是不能做到抑扬顿挫,使课堂更加的生动有趣,而使得课堂很平淡,学生很难做到高度集中,首先我认为对于一些语气词自己还没有把握,其次没有经常说,觉得说出口怪怪的!因此在这方面我还要向许多老师学习,怎样使课堂活泼生动!

老师的备课是一种预设,将师生将要发生的活动预先的在头脑中设计好或者写下来,预设重点是要把握学生已有经验,学生的作答往往就是从自己已有经验出发,对于学生已有经验,尤其是新老师面对一群陌生的学生,可以从教材教参或自己的经历来猜测,我觉得自己了解的还不是很清楚,所以对于学生的答案有时不知道怎样处理!也就是很难处理预设和生成出现矛盾的情况!我记得穆老师说课的整个过程,每个老师及专家对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进行细仔的斟酌,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答案充分的考虑!而我自己很难做到这一点!我记得在说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时,他们说出了一些我没有设想到的方式,或者1班学生没有办法说出这种抽象的方式,而任然在具体的数字上打转时,我一下不知道怎样引导,于是随口说了你们能用一些抽象的方式来表示吗?我想当时学生正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而我没有正确的引导,而是就这样叫他们自己些抽象的式子,我觉得自己在这里很没有处理好!因此在备课时一定要想想学生可能的答案!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学生会怎样回答!

在国小阶段,组织班级,管理班级纪律是最重要的,因为如果纪律没有管好,那学生根本没有听清楚老师讲的,一堂课就算白白浪费了资源,老师做了无用功,而且我们知道学生的注意力是有一定规律的,往往在开始上课的十几分钟内注意力是最集中得,随后有一段注意力分散时期,然后在集中!因此一个课的引入是很重要的,引入尽量让学生感觉的数学本身的有趣性,或者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觉得自己在引入是很平淡,由于语气词和激励的语言说的太少,学生在上课中途时有一些疲惫之感,而我当时采取的措施是让他站起来回答我的问题,可能学生回答不上,而我是花时间引导他,我不知道这样对不对,因为这样是耽搁了大家的时间,对于头脑转得快得人或认真学习的人来讲这是公平吗?或者还有其他的办法可以使学生打起精神,这也需要想老师们学习!在大学待了三年,由于大学生再也不强调纪律和注意力,因此对于一些技巧还没有掌握。我想在纪律方面,今天两节课,尤其是1班的课,如果没有黄老师在,以我这种上课方式,他们能安静的听我讲完吗?

我这节课主要运用的是发现学习,通过学生列举例子,从中归纳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规律,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我想这个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已经达到,对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应该也记住了,可能在结合律上不一定全都掌握了,因为在讲结合律时我只是让几个学生重复的说,而没有把全班学生放在自己的心中!这是一个很大的疏忽!

课堂的语言组织能力,我觉得自己也不是很好,当我看到有很多学生没有举手回答问题时,我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语言方式来使他们勇敢的举手!

上完两个班,我有个感觉就是好像2班的回家预习了的,而1班好像没有,因为1班发言不积极,可能是我提问的方式和他们熟悉的方式不一样,还有可能是我在上1班时由于有一点点的疲倦,自己的情绪问题,使得学生的精神也比较萎靡,呵欠连天,没有认真的听课!

还有我认为自己的板书也不是很好,有的大小不一,没有预先设计好,板书有点乱!

最后我发现自己没有课题,这样会不会是个问题呢?这是一节新课!应该在学完这两个定律后写上一个标题,加法的运算定律!

篇5:《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学习了加法的运算定律,就要灵活运用它们来简便我们的一些计算。所以在设计这一节课的时候,我们把教学目标定为:

1、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算法的择优意识。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其中,教学重点是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而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这一节课是按基础训练——复习巩固——新知学习——巩固练习四个活动环节来开展的!下面我就这节课的教学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

这节课,虽然知识点难度不大,在集体备课上各位老师也给出了他们的建议和意见!设计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但从今天上课的情况来看,还是存在着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

1、最明显的是板书很乱!由于用到了PPT,纸条,黑板板书三项技术(三板斧)显得有些不不沦不类!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自己的设计的时候本来没有打算用多媒体的,但在上课之前突然发现有部分环节如果用手动板书会浪费很多时间!所以临时改为PPT。这一点,以后要引起注意。在备课的时候要想好每一个环节通过什么方式展示会好一些!同时在最后小结的时候,忘记把课题板书出来,这也是一个不应该出现的失误!

2、语言方面还要再锻炼!缺乏抑扬顿挫和激励性语言!

3、在处理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预期之外的情况时,灵活性不够!如在让学生板演8+165+1992的时候,三位同学都是按照普通做法时,我原计划是让学生小组讨论的,但发现绝大部分同学都是这样做的时候,就改变了想法,让一位用简便算法的`同学上台板演并说明他的做法及根据!虽然同样的是达到了对比的目的,但我还是觉得,如果让学生讨论加上老师的提示,效果会比现在好很多!

4、时间把握比起以前有进步,但在复习前面知识和做只列式不计算题目时间过长!口算的时间已经控制在3分钟了!这一点是有进步的!

5、类似摘苹果的形式,能活跃气氛。但过程要控制好!今天我应该先让一位同学上去完成后,再让其它同学上去的。但我却让他们一起上去,显得有些混乱!这以后运用这方式开展活动时要改正过来。

篇6:《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都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反过来,学了本节的新知识又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教学时,充分利用了主题图的故事性,逐步形成连贯的情境、后续的问题,使本节的教学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本节课分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而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2、在例举中验证规律

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规律发现的过程。一方面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帮助了学生积累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了加法交换律。

3、在反思中概括规律

学生在充分感知个性创造的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从用符号表示规律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4、练习

既有利于概念的正确建立,同时也及时地巩固了新知。

二、探索加法结合律

整个探索过程与“交换律”相似,唯一不同的是由于学生已有了探索前面例子的经验,在这里教师可以完全放手,稍加点拨便于引导学生完成探索过程。

1、在情境中感受规律。

抓住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把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迁移类推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中来。

2、在计算中验证规律

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逐步从观察——感知——理解,充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揭示加法结合律

这里主要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等环节,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由于“运算律”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多引导学生独立发现,思考、解答,有利于学生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三、实践应用

四、全课总结

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

本节课的教学,应该说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

关于两种运算定律的特点,虽然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了观察和描述,但并未将两者放在一起对比,致使一部分学生在运用时出现模糊现象。在学完两种运算定律后,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比较两种运算定律的区别,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篇7:《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一、将现实的问题情境转化成数学问题。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运算定律,可以说运算定律是运算的灵魂和核心。它是国小阶段十分重要和基本的内容。

由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水平还比较低,抽象思维比较弱,对于他们来说规律的理解历来是教学的难点。

我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简单的加法口算,通过计算让学生自然的知道两个加数位置调换计算结果不变这道理来总结出加法交换律。通过学生自己控讨,很自然的就知道了加法交换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定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应很好。再通过练习加深理解。

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寻规律。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引导学生进行探寻,自己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

本节课特别是求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这一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列式计算,得出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一种是88+104+96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一种是先算104+96再加88。此时,我抓住这一数学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观察,交流,探讨后一种方法要简便。这一重大的结论不是教师直接给出的,而是通过学生要解决这一现实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出来的。接下来教师通过大量式子的实例进一步让学生去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的过程。在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发现规律。这样符合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规律,又促进了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三、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多姿多彩。

首先,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使主题图画面动画形式分层次的出现。这样既符合他们喜欢动画的'年龄特点,又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另外,在引导归纳加法的交换律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的交换律。这一开放性问题的出现,很快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充分发展了不同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思维等他们分别用画图形,画符号,写文字,写字母等形式表示加法的交换律。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的活跃。

这节课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加法交换律的教学还需深入的引导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又如,练习题的设计和处理都不同程度的有欠缺。

篇8:《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加法的运算定律》是一节概念课,由于四年级的学生认知和思维水平还比较低,抽象思维比较弱,对于他们来说规律的理解历来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做了以下的努力: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寻规律。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引导学生进行探寻,自己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

在初步认识了28+17=17+28这样的等式以后,我问:这样的等式你还能举些例子吗?(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接着,我启发道:这样的等式有很多,你可以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示。这一开放性问题的出现,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的活跃。经过一番合作,学生的探究结果出来了,主要有这样几种:甲数+乙数=乙数+甲数;△+○=○+△;a+b=b+a等等。我追问,如果一直这样说下去,能说完吗?(学生马上回答我:不能。)这时我又让他们用文字叙述这一规律。然后我小结: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定律。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然后指着板书,有学生说叫“加法交换律”。我追问道:为什么?(生答:因为这是两个数相加,只交换位置)。

接着,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探究加法结合律。

整个过程教师都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2、加法结合律的教学的看法

在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延续了加法交换律的教学方式,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得出等式;再给出两组式子,通过计算得到也能用等于号连接;然后学生自己举例。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加法结合律的特点:加数位置没有改变,运算顺序改变了,和没变。这样的教学显得顺畅,但是新意不够,学生投入的激情不够。所以我们还在探索、反思是否有更好的题材与方法来教学加法结合律。

对于国小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相应地,老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yanyuguan.com/fanwen/jiaoxuefansi/dd30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