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言语馆 >

范文 >读后感 >

读《生命与教育》有感

读《生命与教育》有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生命与教育》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生命与教育》有感

读《生命与教育》有感 篇1

读了肖川先生的《教育的使命和责任》一书,心里颇有感慨。它让我明白了民主和自由的教学氛围对于培养学生自由灵魂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它让我明白了什么是一堂好课,真诚、丰富、深刻;它告诉我,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怀;它提醒我,要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因为快乐是一种美德;它提醒我,要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人生和事业;它提醒我要不断扩充自己的学识,要手不释卷,阅读让自己一步步成长;它提醒我,要用一生的知识来备一节课。

教育是有灵魂的,教育是有使命感的,在教育越来越追求效益和效率的今天,触及这样的话语总能让人警醒而又感觉亲切。作为学校教育,我们每天所面对的是一群群鲜活的生命体,是一个个对世界充满新奇感的心灵世界。我们有责任,也有理由把人性最善良、最美好、最纯真的东西植入孩子的心田,让孩子在渐渐成长的过程中凝聚人情味,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

尤其是在当今的社会教育背景下,我们的教育不能仅仅成为训练、成绩等应试教育的代名词。这正如肖教授在书中表明: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扞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则构成生命教育的目标。

作为一名教师,无论何时何地,面对何人何事,都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并本着每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信念,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以人为本,奉献真爱。当好一名教师,首先要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知识当做人生的最大乐趣。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努力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为孩子创造一个均衡发展的教育环境,使孩子享受到平等的教育,使我们的教育面向所有的孩子,面向孩子的一切。

二、要加强学习,学为人师。树立学无止境、学高为师的思想,要向实践学,要向书本学,要向同行学,要向孩子学,让学习变为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素养。要崇尚科学精神,严谨笃学,潜心钻研,做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要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科学、新技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要积极投身教学改革,运用最先进的方法、最现代的理念,把最宝贵的知识传授给孩子。

三、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孩子心灵的健康和成长是任何东西都不可代替的最灿烂的阳光。我们要加强师德修养,为孩子树立起学习的榜样,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去教育和感染孩子,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家长和全社会的尊重。

一种使命,孩子的人生,家庭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都系于教育一身,每天我们接过来的,不只是孩子,而是一双双期待的眼睛,一颗颗期盼的心。教书育人,我们责无旁贷!让课堂充满关注生命的气息,让生命的'活力充分地涌流,让智慧之花尽情绽放,应该成为所有教学的自觉追求。

那么就让我们怀着执着的情怀,带着生命上路,以生命唤醒生命,以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呵护生命,用生命去撞击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用生命去灿烂生命。让学生的生命因我们的生命更加丰满旺盛,我们的生命因学生的生命而充满活力与激情。

本温暖的书为我们带来了一个美好的教育世界,展现了一幅完美的教育状态和生活样式。沉浸在这个阳光的教育世界里,是一种身心的净化、一种精神的洗礼、一种心灵的澄澈、一种人性的升华,这就是教育的力量,这就是爱的力量!

教育的路还很长,我们正在路上,用自己的坚强与耐力、理想与信念、意志与汗水去浇灌事业之花。

读《生命与教育》有感 篇2

步履匆匆,登上讲台22年,从事这份职业,让我倍感欣慰,因为这样可以和孩子们一起享受着童年的快乐,体验着成长的幸福,孩子成长,我更是从一个一无所知的学生到一个中年教师,一步步走来,快乐幸福着。读《做有生命的教育者》这本书,更是找到了共鸣,找到了心灵的安慰和支持。

在每天流动着的课堂里,我们看到的只是知识、方法、技术,在教师创作的大量教例和课例中,寻觅不到生命的跳动和呼吸,处处发现的仍然是如何上课的各种技巧和方法;在每天都在诞生的庞大的教育论文中,依然看不到生命的气息和光华,除了概念、术语,就是推理和演绎:从一本书到另一本书,从一篇文章到另一篇文章,把前人的文章变成自己的文章,把外国人的文章变成自己的文章。生命创造的光影就在如此这般的推演中遁入黑夜。

正因为如此,叶澜教授才会呐喊疾呼: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然而,不是所有的教育者都有这样的生命感。有的教师看到了生命,但他想到的只是书本和各种符号如何化为自己的教案和话语,但对学生的生命本身却视而不见了。这时的教育者看到的只是知识,他的眼中没有生命,他的生活只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机械辗转于教材与教室之间。有的教师看到了生命,他以一颗敏感、敏锐和细腻的心,捕捉着学生的每一句话语、每一次欢笑和哭泣、每一声叹息、每一次皱眉。这样的教师敬畏学生的'生命,却未必尊重自己的生命,所以教师的生命感也是不完整的。只有把生命放在生命里,努力将自己的生命与学生生命的成长建立起内在的关联:受教育者的生命成长就是教育者自我的生命成长,他希望彼此的生命能通过教育之树而成功地实现相互嫁接和疏通,在同一棵树上绽放花朵。

有着生命感的教育者,都是有时间感的教育者,时间感不断撞击着他的心灵,他的手和灵魂都充满了时间,他知道每一个生命的教育,都需要时间,都有着内在的时间节奏和韵律,在教育中,生命何时开花,何时结果,都有定期。他与受教育者一起守候时间,让石头在时间中开花,让心脏为每一次绽放而激动。

有生命感的教育者,需要把教育的实践当作一门学问来钻研,当作一门生命的学问来贯穿一生。把生命放在生命里的含义是:教育者只有把教育的学问变成自己的学问,把学生的生命落在自我生命的核心里,同时又把自我的生命化进学生的生命里,成为其今后生命成长中的核心资源,教育者才将是一个有学问的人,而且是一个有真学问的人。这个学问就是一种以生命感为基础的,关于生命成长的学问。其内核是:让每一次教育的过程,都变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回家的过程,即回到生命之家的过程。

每一个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一个迷宫。开掘人性,让人性生动起来,丰厚起来,高尚起来,博大起来,让人的生命富有人的意义和价值,是教育者的使命之一。走出迷宫的方法是:倾听和对话。

李政道教授将教师分成四种类型。一是匠师。无论匠师的技术如何高超,始终缺乏两样东西:思想和激情。而我们希望的教育,是有思想的技术和有技术的思想。二是艺师。艺师把教学艺术化,甚至浪漫化。艺师的课堂很活跃,很生动,但有时会失之于随意和散漫。三是儒师。儒师具备传统的知识分子风范,有强烈的使命责任感,充满了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孩子的温情,且富有牺牲精神。他是本学科的专家,他的视野始终是在自己的学科世界里,对自我的形象定位依然是蜡烛,是奉献者和牺牲者。四是哲师。哲师不满足于只做一个牺牲者,他试图把教育的过程变成一个创造的过程,在创造孩子的精神世界的同时,也创造着自身的精神世界。他还是一个超越者,超越已有的经验、已有的视角和思维方式,甚至超越已有的生存方式。最理想的教师,是将上述四种类型的教师特征融为一身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将从优秀教师走向卓越教师。他将拥有三种东西:教育中的大智慧、大爱心、大境界。

读过这本书以后,才发觉自己永远走不出自己划的教书匠这个圈。教育本身就是背负重轭。我们将重负背在肩上,用手中的刀雕刻它们,刻出生命的神采,挽留轻飘而逝的时光,实现自我生命的创造性价值。教育要发展,理念得更新,追寻的路上,我们会一直都在!

读《生命与教育》有感 篇3

最近,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叫《生命 生命》写的是飞蛾求生,种子有毅力,作者杏林子自己听自己心跳的事情。最让我感动的句子是: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读后之后,我感觉到了生命的重要,挣扎说明小飞蛾没有停止求生的努力,让我感到:凡是生物,都有强烈的求生欲望,都极其珍视自己的生命。一个小小的香瓜子,竟然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那是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让作者杏林子大为震惊,自己的生命多么重要,生命极为短暂,更应该珍惜生命,自己可以好好的使用它,也可以糟蹋它,生命只有一次,人和物都很珍惜自己的'生命,每天要踏踏实实地过,不可以随心所欲。

这时,我又想起一个盲聋哑作家,叫海沦,凯勒,她的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作品,她的一生开始埋怨生活,后来对生活充满信心。她和杏林子一样一生光彩有力。

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活得光彩有力。

生命是宝贵的,生命是令人敬重的,生命往往会从我们指缝中滑过,所以我们要爱惜生命,让短暂的人生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生命 生命》光从题目看就看出了作者对生命的赞叹之情,作者用了三个例子,一个例子是讲飞蛾被抓住而极力挣扎的情景,第二个例子是一颗瓜子在没有泥土,没有阳光的砖缝里不屈向上地生长了仅仅几天,但是它死后也不会遗憾,因为它还是拥有过生命,它也不会为此沮丧了,第三是作者通过听诊器发现了自己的心跳是多么沉稳,有力,十分赞叹生命的价值,多么可贵。

我也拿小螺蛳做了一次实验,把一只乌龟和一颗螺蛳放在一个玻璃缸里,结果十分令人震惊,螺蛳竟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与缸里的乌龟搏斗了三天三夜,这件事令我无比震撼,小小的螺蛳竟会有这样的强烈的生命力啊,与比自己大十倍的乌龟僵了三天许久,自己明知道斗不过乌龟,但它没办法,求生的欲望鼓舞着它,许久,我被螺蛳热爱生命的精神打动了,忍不住想放了它。

我想如果我们一起来热爱、珍惜生命,一颗螺蛳,一只低等动物都有的概念,何况高级动物人呢?

我读完《生命 生命》这篇文章时,心情是非常惊讶的。

这篇文章讲述了三个小故事,分别是: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这三个小故事展示了生命力的旺盛和强大。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拯救了自己;瓜苗顽强的生命力让自己活了下来;心跳是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

从课文的叙述及作者的感悟中,我似乎读懂了一些生命的意义。杏林子虽然得了类风湿关节炎,她却用自己能活动的三根手指,写出了那么多有意义的文章。就像课文里写的那样: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生命是自己的,我们可以让其体现出价值,也可以让生命变得黯淡无光,所以我们要对自己负责,要好好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辉煌!在生活中,在学习上,我们难免会遇到种种困难,比如:考试不理想、比赛失败……这些和杏林子的困难相比,我们的困难又算什么呢。所以我们更应该怀着积极向上的态度,去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向成功。

读《生命与教育》有感 篇4

体会最初接触生命教育,是在几年前一次教师培训时,主讲老师给教师下了个新的定义:教师就是迷恋生命的成长,以研究生命成长为业的人。当时给我有点耳目一新的感觉。而读了张文质先生的《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他所倡导的“以生命成全每一个健全的生命”的教育理念,让我重新思考教育的真谛。他用心发出的“开启智慧、润泽生命”的呼唤更是让我震撼。

特别是开篇《生命的礼赞——一次关于生命化教育的讲演》,让我深受触动。文中指出:生命化教育就是对可能健全的生命的成全。要培植人对生命的珍爱,要让所有的人都意识到生命比一切都更重要。人活着本身就带给你希望。哪怕有时候很屈辱、很难过、很无望。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对我们的教育而言,就是要让这么一种顽强地活着、努力让自己活得更好的理念成为我们课堂中最重要、最激动人心的内容。要让每个个体都有过更有尊严的生活的意识。引导学生对更美好的未来充满期待。要使学生对自己、对自己生命的价值、未来的发展的可能性更有信心。回顾我们的现实,现在有一些学生动不动就离家出走,要不就走极端结束自己的生命或者是他人的生命。在这些悲剧的后面我们在讨论孩子的自身问题时,是不是更该思索是什么使我们的学生如此脆弱?是不是我们的教育在某个点上出了问题?在新课改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大部份的老师依然还是被分数牵着鼻子走,我们的家长在和老师沟通时第一句话就是我的孩子近段时间的成绩怎么样?唯有门门功课都优秀将来才有希望才能出人头地。这种隐藏在我们大人内心的教育目标往往会导致教师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近乎完全的背离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可能对学生做出羞辱、嘲弄、讥笑、刁难、甚至是殴打。也许一个学生上课特别会爱说话我们甩他两个耳光,他感到屈辱,明天就不说了。这看似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是我们教育能做的吗?我们剥夺了人的尊严,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他会考虑别人的尊严吗?只有让孩子过上了有尊严的生活他才会希望身边的人也过有尊严的生活。有些学校,每次考完试就排名,接着就按名次进入相应的班级。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有安全感吗?他能和同学友好相处吗?他会信任自己的同学吗?身边的每个人都是竞争对手啊。我们想想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在长大后能形成正直、光明和健全的人格吗?对我们的教育和教师而言,在做好传授好知识的同时,诚如张先生所说的就是要做这样的工作:鼓励孩子了解自身的环境、家庭的背景、面临的困难、自己的性情与期待,激励孩子不断鼓起生活的勇气,唤醒孩子内心的生命力量;克服种种阻力与困难去创造一个能够帮助孩子瞭望未来、渴望更好的生活环境。让孩子相信自己的可能性与价值。让我们教育工作者能理解:勤未必能补拙,扬才远胜于避短。

张文质先生把生命化的教育描绘成是“开启智慧,点化润泽生命”,让人感到一种虚灵中的真实同时,更让人感到教育的神圣与责任的重大。因为它是站在生命的高度对教育的整体把握。真正的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教育,生命对生命的启迪、生命对生命的润泽。因此,教师这个职业就直接意味着从业者人性、教养、专业能力的要达到一定的高度。长久以来,我们把知识教育等同于智慧教育,所以培养出来的的高材生往往是考试的高手。而在生活能力,接人待物,为人处世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欠缺。在创造的能力上往往比不上一些西方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应该是让人的生命更加完全而不是在不知不觉中慢性的扭曲生命中的本真。在教育中我们很少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品行的`养成、对生活的态度。我们的很多的孩子在国中到高中完全是在拼体力,睡眠达到8个小时的是极少的。与父母共进早餐,周末与孩子好好的聚聚都成了孩子和父母的奢望。曾经听到一位教授讲过一件发生在他身边的事:他邻家的一个小男孩在进国小之前是一个充满灵气的孩子,每天他下班时,这个小男子会骑着童车从他身后出来吱得一声将车停下学着大人的问候“老陈你回来啦!”而自从上了国小后,慢慢的发现这个孩子越来越不爱说话了,碰见人就低头,不久鼻梁上也架起了眼镜。由此可见我们教育问题的严重。生命是需要点化和润泽才能长进的。经过点化和润泽的生命应该是有生机的而不是死气沉沉,是积极向上的而不是颓废,是幸福的而不是痛苦。我们的教育做到了吗?我觉得点化生命、润泽生命不仅是一种理念,一种意识,还应该是一种对待教育的态度。面对每个不同的独具个性的孩子,我们能在何种程度上点化润泽生命?如何让孩子们活得轻松快乐又能承受起成长中的挫折?如何利用现成的有限教育资源给予每个孩子的生命形式以最大的成全?这些都是我们生命化教育要思索的问题。

“知识若没有智慧烛照其中,即使再多,也只是外在的牵累;智慧若没有生命隐帅期间,那动人的智慧却也不过是飘忽不定的鬼火映照。”所以,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的核心。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我会不断体会“点化生命润泽生命”这八个字。

读《生命与教育》有感 篇5

“生命化教育要追求教师生命的幸福”,“生命需要一种张力”,“教育是慢的艺术”,“细节决定成败”,“学习的过程是生命的历程”,“好的教师总是对课堂的未知性充满期待”,“好教师一定是在课堂上要比平时显得更美的人,那怕是相貌平凡,一到课堂上就有一种容光焕发的精神气”,“好教师肯定是比他的实际年龄显得年轻,显得天真,显得还要质朴的这样的一种人”,“好的教师有各自的方式,但要带着生命来上课,带着对生命的尊重来上课”“让爱心、宽容、期待、善待成为教育的起点”……这些全新的关于教育的释义,没有高调的说教,没有深入的阐述,却已将抽象的“生命化教育”解析得细致入微,一切是那么自然、贴切。

一、教师因走进学生的心灵而精彩。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任务首先是了解孩子,而为了了解孩子,就应该不断地观察、研究。不了解孩子,不深刻注意发生在他们内心深处的复杂活动,我们的教育就是盲目的,因此也就是没有意义的。”作为教师要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灵魂塑造学生的灵魂,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以自己的青春谱写着辉煌的教育诗篇,以自己的忠诚和执著维系着绵长的文化繁衍,以自己的希冀和神往描绘着斑斓的成长手记,以自己的理念和憧憬铸造着坚强的未来人杰……教师首要的任务是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心灵,让青少年“成人”。要完成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确实有那么一些精神品质,一个缺少了它们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而其中首要的便是深入儿童精神世界的本领。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他还告诫说:“别让任何一次心灵振荡不知不觉地从您身边掠过。要成为学生雪中送炭的帮助者,心灵创伤的医治者。”

教师注定一辈子平平凡凡、默默无闻、为人作嫁,但教师关注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青少年的心灵,是宇宙万物最神圣、最神秘、最具活力的对象。教师的劳动成就了学生,他“使自卑的心灵自信起来,使懦弱的体魄强壮起来,使狭隘的心胸开阔起来,使迷茫的眼睛明亮起来,他让愚昧走向智慧,让弱小走向强大”……培养青少年求真向善趋美的心灵,引导青少年的生命健康茁壮地成长,这既是教师的`责任,更是教师的幸福。人的心灵是一个极其宽广、复杂、多变的世界。面对几十个性格各异、不断变化发展的孩子,怎样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找到属于他们的那片沃土,播下适宜他们成长的那粒种子,这是至关重要的。

二、教师要讲求工作艺术性.

由于教师所面临的教育对象千差万别,教师所面临的教育情境千姿百态、教师所面向的教育内容千变万化,因而教师成为特殊形式的艺术家。他必根据具体的教育对象、教育情境和教育内容因人而宜、因地而宜、因时而宜,创造出适宜的教育方法。教师在教育中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可以照搬,它需要每一位教师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工作。生命化的教育,赋予了教师自主、创造的权利。因为教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传授“死”知识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对待教学资源的理解生成的过程。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生成自己对文本的认识,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思想,并且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向学生敞开。这样,教学中的所有的知识都取决于师生的互动及其共同构建,师生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复制者,而是知识的构建者。

三、尊重个体差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变迁,我们对青少年的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完善学校德育的内容,我们让孩子们从小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对于基本的一个标准。情感层面上有两个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这个层次上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来熏陶他们。在更高的层次上就是远大志向。有知识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怎么处理好。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直接影响到我们国家下一代的发展,保证他们健康成长是我们一项非常重要的责任。身心健康包括了身体和精神这两个方面,学校要从维护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保障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权利不受侵害等等这些方面来努力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不仅要具备知识、能力和道德,还要对教育、对生命有独特的体验、感悟、关怀和追求。在教学中,既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通过创造性的教育劳动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充实自己的人生。全心全意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一步一步引领学生成长!

读《生命与教育》有感 篇6

教育是什么?我们为学生的素质提高做了什么?当读完郭思乐教授的《教育激扬生命》,身为人师的我们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会有新的思索和新的领悟,读《教育激扬生命》有感。

《教育激扬生命》是郭思乐教授《教育走向生本》后的又一力作,是向师本教育一次有力的出击,它建立了先进的生本教育理念。读完全书,"生本"二字深深印入了我的脑海,我不禁为自己过去的教学行为感到汗颜。"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我走进课堂无数次,无数次面对我的学生,我又有多少次带着"生本"的理念进入课堂的?看看身边的同事们和同仁们,我们是不是更多的把教育当作一种普通的职业,一种生存的方式来做?这些,绝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

《教育激扬生命》让我们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又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书中提出:"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应是一个牧者,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应该是为了学生自主有效地活动。"

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只是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提示学习方法,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己则要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平等的对话,鼓励、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由主角退而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将教学活动寓于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学生应把学习变成自己的生活。

这不禁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国小语文教师》上面乔能俊老师听的一堂课。一位年轻女教师执教《自然之道》一课,教学从听写生字开始,然后是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讲解重点词语,读后感《读《教育激扬生命》有感》。乔老师问坐在他身边的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或奇怪的地方。男生问:"当海鸟啄幼龟的时候,它们为什么不把脖子缩进壳里去?"

女生说:"这个向导很奇怪,他是生物学家,非常懂海龟的生活习性,但他为什么还是把幼龟扔到海里呢?"乔老师最后发表感叹:这是篇可以给学生思维情感带来极大冲击的课文,却被老师上的僵化教条、寡淡无味,从两名学生对文本的关注点看,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需求完全不在同一条轨道上。

老师心里装的是自己对课文独到的解读,是课标的要求、教参的提示、教学的思路,这本节课要达成的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学生似乎对此并不认同。"我懂了的你拼命讲,我不懂的你偏偏不讲"教和学完全错位。

是啊,回过头来想想我们的课堂,是否经常犯了和这位年轻女教师一样的错误?我们究竟有多少是来自于对学生学习需求的深入研究,有多少经过实践检验,证明真正有助于学生素养的提升?当追问陷入迷茫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回到问题的原点,把视线再次投向学生?我们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到底去哪儿了?

郭思乐教授强调:教育应当激扬生命而不是控制生命。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以这位女教师的这节课为例,老师可以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问一问学生:你们感兴趣的是哪些内容,似懂非懂的是哪些问题?

也可以在初读课文后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他们自己梳理感兴趣的话题,然后顺学而教,给予学生方法策略的指导,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我相信,只要真正放下架子,倾听学生的声音,对他们的需求持续关注,就一定能打通教与学的壁垒,让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有效活动。

生本教育就是教育教育和人的生命自然的和谐结合,它是一种崇高理想,虽然维艰,但不是幻想。生本教育不是不要老师,而是要转变教师角色,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协助者",主要工作必须靠学生的思维、活动来完成,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成为规划儿童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帮助儿童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儿童的学习生活。

作为一名教育者,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真的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我们得经常静下心来,放慢自己的教学行为,问一问自己:我们的角色定位是否正确?我们该怎样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帮助?翻开《教育激扬生命》,多读几遍,我们的心中定会有答案。

读《生命与教育》有感 篇7

暑假期间,我读完了《生命生命》这篇文章,真正的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

文章主要讲了作者杏林子通过飞蛾被捉奋力求生,种子在黑暗中仍顽强生长的故事而对生命的感悟。文章中有一句话最让我震撼:“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读到这里,我会情不自禁地用手摸着左手手腕上的脉搏,也静听着那稳定的跳动。这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不幸的杏林子,听到了她平稳又有规律的心跳,感受到了他对生命的渴望。作者杏林子12岁因得了类风湿关节炎而辍学,虽然她身患重病可还是不肯放弃写作。她的作品写出了生命的价值。她在世61年,写了80多部作品,多么令人佩服、震撼!

以后的时间里,我不会再浪费时间,让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学到更多的知识。自然界有许多相同的东西,但是生命却是唯一的。如果失去生命一次,它便不会再回来。让我们珍惜宝贵的生命吧。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你有没有去拼搏、奉献。正如那句话说得一样:“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控制它的宽度。”

前几天,老师上了《生命 生命》这一课,读了本篇课文,使我深受启发。

这篇课文讲了:夜晚,我在写稿子,一只飞蛾在我头上飞来飞去,骚扰着我,我把它捉住了飞蛾明知自己逃不掉,可还是鼓动双翅,挣扎着,我放了它。砖缝中掉进一粒小瓜子,过了几天竟然长出了一个小瓜苗,多么强的生命力,即使它只活了几天。我用医生的听诊器倾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的心跳,使我知道了这就是我的生命我可以好好地珍惜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生命是自己的,我们可以让它有价值,也可以让它黯淡无光。所以,我们要对自己负责。我们应好好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造出无限的辉煌!我们作为一个国小生,作为一个五官健全的人,更应该珍惜时光,把握生命的恩赐。在学习上,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种种困难,比如,班干部落选,考试成绩不理想比赛失败等,这些和杏林子、海伦·凯勒她们所遭遇的困难比,我们的困难算什么!所以,我们更应该怀着积极向上的态度,去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成长道路上走向那辉煌的前路。

读完了《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我的感悟很深,作者杏林子在12岁的时候不幸患了中风。但她写了在渺小的飞蛾求生、砖缝瓜苗、还有“我”用的一个不起眼的听诊器来聆听心跳。写了这三件事情来感悟生命的力量!生命的强大!

虽然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看见一些不起眼的渺小的飞蛾。但是,杏林子却从这些不起眼的小东西里,从中明白什么是生命。如果我们见了飞蛾会抓住他,并且马上按掉这恶心的东西。

如果,一个香瓜子掉进了墙缝。几乎没有人能觉着香瓜子能长出瓜苗来,更没有人认为香瓜子能活上几天。但是香瓜子活下来了。虽然只是活了几天。但,它还是活下来了。

杏林子还有听诊器听着自己的心脏“扑通”“扑通”的跳着。如果我们正常人认为听着自己的脉搏一跳一跳的没有什么好稀奇的。但是对于一个残疾人来说,这就是生命。我们活在世界上的人,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生命。都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

读《生命与教育》有感 篇8

四月份,妹妹的研究所有一位非常优秀的研究员跳楼自杀了,得知,心理有些承受不起,想真是苦读了半生,多不容易才能够留在国家科研单位工作,生活应该是多么美好,哪里料到,最后舍弃亲人,以如此惨烈的方式离开人世,他的精神世界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他曾经遭受了怎样的内心痛苦?他的亲人该如何面对这样的打击!他为什么会如此不珍惜生命?那时正在读《生命与教育》。在这种情况下读关于这样一本研究生命与教育的教育哲学,内心充满了浓烈地悲情,为教育!为生命!感受异常强烈!

《生命与教育》为我们描摹了生命与教育的一个理想风景——生命应该在教育中诗意的栖居。全书分为前言和六个章节及结束语。

第一章、生命:教育的原点。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社会的教育。教育固然对社会发生作用,但这种作用必须通过培养的人参与社会实践而实现。所以,人是教育的根源,教育是关乎人的教育。对人的认识,成为教育活动和教育学的前提。想想:自己对学生都有哪些认识?平时并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其实这个“认识”既有群体的也有个体的,细细思量“认识”并不简单啊!

第二章、生命在教育中的失落与反思 。这一章真是在说明一开始的那个案例。教育的职业性和社会性诚然重要,但舍掉其精神性则是致命的,它之所以致命,是因为可能长时间都看不到缺少精神性,就如同一种不知不觉加重的病患一样。一个国家也会因此受苦,直到病入膏肓才认识到病情的严重。这是理查德·利文斯通的一段话,真是让人警醒!可是我能改变什么?我改变不了什么,只能影响自己的学生,教会他们在歌唱中释放负情绪,积累正能量。教会他们结交益友,与朋友敞开心扉地交流,教会他们乐观的面对问题……别人小看音乐学科,自己可不轻视音乐学科,想:为什么很多发达国家这么强调艺术学科?因为他们比我们早知道艺术教育的价值,我只能尽我所能。

第三章、教育对生命的祈求与追寻。这一章的开篇正是我现在的思想状况。“多少世纪以来,教育的车轮在缓慢地移动着。当读着过去时代里所提出的精湛理论而又不见将其实施时,却是令人灰心沮丧的。”想想在几十年前冰心就担忧的教育问题现在依然存在,这些过程西方世界也曾经历过,看来事情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希望这个过程再短些,我要耐心追寻我的教育梦想。

第四章、教育的生命品性 。这一章印象深刻的是关怀生命的教育研究方法。“理解的`研究范式是人文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在这种指导思想下的研究,都可以归为质化研究之中。质化研究不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而是体现人文精神的一套研究方法体系。下面有各种各样的研究类型,包括观察研究、实地研究、访谈研究、内容分析研究、人种学研究、民族志研究、生活史研究、口述史研究、传记研究、常人方法学研究、现象学、解释学、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等等。”看完后筛选了一下,我能够操作的研究方法只有叙事研究、行动研究、个案研究和传记研究,对我来说比较容易的是叙事研究。

第五章、生命化教育的建构。“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可能以前我会对“审美意识”这样的词比较敏感,自认和学科结合的紧密,但是现在我觉着我的学科、我的课堂是整个教育的一部分,在音乐学科中也要关注学生的智力成长、丰富学生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个人责任感、给学生崇高的精神价值追求方向。而且当你有这个意识的时候,这些都不是空洞的,是实实在在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落实的。

第六章、生命的品质及其教育意蕴。“促进生命——让它自由地发展、展开——这便是教育家的首要任务。教育家必须能被对生命的深刻崇拜所激发、必须通过这种崇拜,尊重儿童生命的发展。”这是蒙台梭利的话。听过钱志亮做过的一场报告以后,对这段话的理解就更深刻,知道生命来之不易才能敬畏生命、崇拜生命!才能尊重生命!以前在工作中尊重学生是出于师德,觉得自己作为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现在尊重学生是因为对生命的理解和敬畏!不只是尊重学生,也要尊重和我接触的任何一个“人”。

结束语: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分,把对教育的憧憬写得像诗歌一样美妙。生命在教育中的诗意境界,是一种生活的境界。什么叫生活?陶行知说,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就叫生活。生活作为人的一种存在形式,并不简单地是“生存”“活着”,单纯地“生存”“活着”动物也会具有,人的“生存”“活着”要显示人的意义,这就是陶行知所说的对生命“生生不已”的追求,教师的责任是要让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生活。可以说通过这本书的阅读对“教育即生活”有了一次认识上的飞跃,对教育的意义有了觉解与体悟。

我非常欣赏这本书的作者 冯建军老师,拥有诗人般的教育情怀,怀揣诗人般的教育梦想。书中积聚了中外教育家的大智慧,运用了大量的摘录,从哲学角度把生命与教育的关系分析的比较透彻,可以想见他为完成这本书阅读了相当多的书目,向他学习!虽然读后还是认为他的研究有些偏于理论,但是他为我们指引了的理想方向,我明确我的音乐教学该走向何方,尽管路上会布满荆棘,我想只要路是正确的,坚持下去总会收获精彩的。

读《生命与教育》有感 篇9

今天我看了《生命教育》中《感恩父母》。看了这篇文章后我深有感触,因为我们都有父母,但我们不知道感恩父母。看了这篇文章,我相信我们知道父母为我们做的一切,我们需要感恩父母。

《感恩父母》这篇文章分了4个部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成长导航和智慧圆两个部分。成长导航里写了两则小故事,写的都是跟感恩有关的。一个是正面例子,另一个是反面例子。智慧圆里写了感恩教育和感恩意义,感恩有什么意义呢?感恩的意义就是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

回到现在生活中,父母从小就开始教我们走路,说话。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父母又开始接送我们去幼儿园。放学了,父母又回到家放电视给我们看。要是父母不放给我们看,我们就哭。终于到了我们上国小的年纪了,我们不再不懂事,但是回到家后,父母还要辅导我们功课,为我们打理好一切。我们如今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幸福,都是父母用心血换来的,我们从小到大,都是父母为我们做事,可我们还不知道感恩,你们有没有想过父母多么的伤心呀!

《感恩父母》,很值得大家看一看。

读《生命与教育》有感 篇10

在《生命与教育》的《生命、教育的原点》中,我体会到冯教授以“人”的方式来认识人,指出人具有种生命与人类生命的双层性。种生命是自由生命,是自在的;而类生命是价值生命,是自为的。所谓自为,就是自己做主,自己有所为。要实现自为的境界,达到种生命向类生命的超越,无疑教育是关键。因为教育对人的生命来说确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冯教授又归纳出生命化教育的四个特征:敬畏生命、解放儿童、融入生活、充满人文关怀。这每一个特征,都值得教育者去身体力行。同时,他还举例了关怀生命的研究方法,其中的叙事研究、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是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使用得比较多的方法,也是走进个体,关注生命成长,倾听生命律动,记录生命足迹的最佳方法。因此,我们的教育者首先应该关注儿童。

(一)把握儿童的今天

有一个诗人说过每个人只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要把握儿童的今天,因为昨天的明天就是今天,明天的昨天就是今天,把握儿童的今天就是把握儿童的未来。北师大教授康健说:“我们现在太多地把儿童看做是明天,其实教育的第一位问题是提高人们现实生活的价值,是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快乐、健康成长的童年。”这就是教育的首要目的.。

(二)今天的学生学什么更重要

1、学会做人比学会在学问更重要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和珅的学问不可谓不深,希特勒的本领不可谓不大,那些电脑黑客技术不可谓不精,但是,他们对社会的进步不但没有产生积极作用,反而给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所以我们说德育为先、智育为重。陶行知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为真;千学万学,学会做人”。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味的抱着慈悲心肠为子女牺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得上最坏的教育者。”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如何使学生成长为一个适应社会的人呢?

2、学会学习方法比学会知识更重要

著名的数学家高斯体会到了学习的真正喜悦,他在这方面归纳为三条:不是知道,而是学会;不是所有,而是获得;不是存在,而是到达。老师不是教给孩子知识,而是指导孩子掌握获得和运用知识的方法。

3、学会创新

知识是经过经验总结的记录,创新是知识航船驶向未来的发动机。昨天的创造就是今天的知识,今天的创造就是明天的知识,所以,我们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培养,长久一来,我们的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承,而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教师应如何面对呢?

(三)自我认识,作一名创新型的教师

我认为:教师是职业,不求功名,但求无过;教育是事业,教师应不断开拓创新,为此奉献终身。

因此教师应: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四)教师应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

首先要提高工作效率,一叠叠的作业本把教师学习的时间都给耗掉了,教师们可各显神通:培养学生小干部;当堂完成同桌互改;挑选易错题批改,个别学生面批等。其次应多看报纸、看电视、多上网。此外教师应培养兴趣爱好,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的兴趣爱好不知不觉地渗透到教学中慢慢地熏陶着学生的情感。因为音乐、美术、体育等能给人们灵魂的震撼,而艺术是相通的,美好的事物总是用自己的精神感染和熏陶着人们的。

(五)反思自身的教学

教师应每天读一点教育论着作;每天写一点教学日记;每天想一点教学反思。而经常反思一下自身的教学尤其重要。

(六)关注生命化教育

教育是技艺,更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需要我们用热情和生命去拥抱。

1、教师要有生命意识

生命是无价的,生命是不可逆的;生命是尤其独特的,每个人的生命都运行于特定的轨道,都有自己的特性。

2、给知识注入生命,使知识变得鲜活起来

用经验来激活知识;用思维来建构知识;用情感来丰富知识;用心灵来感悟知识;用想像来拓宽知识。正如冯建军教授所说的:“诗意的教育使对话的双方走进”我“与”你“,用心交流,用心感受,自由地展现各自的情感与理性、直觉与思维、意义和知识,创造精神领域的共识和共在。”

书,每一次读都有新的体会,我将继续阅读,继续体会。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yanyuguan.com/fanwen/duhougan/3r85l0.html